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篇评论“废稿”,都是认知的“校准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评稿件被媒体编辑“枪毙”后,也叫“废稿”。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时效滞后,话题热度已过,失去评论价值;二是观点有问题,或偏激、或保守、或平淡;三是论证有缺陷,或逻辑不自洽,或论据不靠谱,或表达不流畅。
对初学者而言,稿件被“枪毙”或许不是问题,甚至是家常便饭,但如何面对“废稿”,却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探讨。
在对待“废稿”方面,常见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归因外部,或觉得编辑水平不够,或认为媒体过于保守;二是自视过高,以为稿件已打磨得“十全十美”,殊不知经不起逻辑或事实推敲;三是自我否定,或沮丧不已,或恨铁不成钢,或怀疑自己能力;四是敷衍了事,不以为然,不屑反思,裹足不前。
令人欣慰的是,参加红网青椒训练营的同学,对“废稿”有可贵而清醒的认识,抱持严谨认真态度,虚心学习,给人深刻印象。这在同学们与老师交流过程时或提交的“评中评”,有突出表现。
例如,某同学拟评论“宝宝巴士开屏是低俗广告”话题时,从拟就思路到撰写稿件,花了长达2天时间,等到上交稿件时发现,网络上有不少涉及此话题的评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稿件“价值已大打折扣”。她在“评中评”谈到时效性时,认识到评论员需在“快”与“深”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在纷繁的信息浪潮中,为舆论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又如,某同学就“流浪猫被抽血有偿供宠物猫使用”评论时,表达过于“情绪化”,“共情”失度、理性不足,类似于控诉“罪行”而不是“以理服人”。这种稿件自然难以修改。该同学在“评中评”反思道:共情表达不能失度,只有理性压倒情绪,评论才能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时评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再如,某同学谈到就“平台向无证驾驶员和车辆派单”话题所撰写稿件不足时,除话题时效性不足外,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稿件所呈现的观点平淡无奇,提不起受众打开阅读的兴趣,遑论引起共情。因此,一篇时评要具备竞争力,不仅需抢占先机,还需抢占“新”机,特别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这些同学面对“废稿”时,不逃避、不抱怨、不气馁,敢于直面不足,积极反思改进,把“废稿”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发见稿件短板、校正认知,使之成为提升写作水平的“垫脚石”,值得点赞。
废稿”绝非废物。对每一位作者而言,每篇“废稿”都可成为认知的“校准器”,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实践表明,“废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者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利用“废稿”来校正自己的认知。
练习时评写作,本质上是一场提升自我认知的“持久战”,而“废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武器”。注重在失败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从“废稿”中淬炼的认知,迟早会转化为写作的“肌肉记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者对待“废稿”的态度,决定着其写作水平进步的速度以及所能抵达的高度。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杨泓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