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日志 11.5 文献阅读:《“AI只是你的工具吗?”——智能传播生态下短视频博主与AI的人机关系研究》 研究背景: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兴起,推动短视频博主将AIGC融入创作,改变了传统的人机关系。 研究问题:在智能传播生态中,人与AI之间形成了哪些新型关系?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内容创作与传播? 研究发现: 突破传统“人—机”二元对立视角,引入技术现象学(唐·伊德) 的“人—技术—世界”关系,提出四维人机关系类型: 驯化关系:人将AI融入日常生活并加以调试,关系图式为“(人→AI)→世界”。 诠释关系:人通过AI生成的文本来理解世界,图式为“人→(AI→世界)”。 它异关系:AI成为独立于人的“它者”,可能引发人的异化,图式为“AI→人(—世界)”。 互构关系:人与AI相互影响、共同建构,图式为“(人↔AI)—世界”。 思考启发:对于创作者来说,AI不仅是工具,更是具有能动性的“合作伙伴”或“它者”,创作者需保持批判的态度使用AI。而对于人类来说,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嵌入我们生活世界、影响我们认知与行为的“行动者”。在智能传播时代,如何与AI共处、共创而非被异化,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11.6 文献阅读:《品味区隔与跨越幻象:“土味文化”的米姆式传播研究》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土味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米姆式传播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了不同文化阶层之间的品味区隔跨越。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将土味文化区分为“原生态”与“衍生态”两种形态,分别对应底层乡镇青年与中上文化阶层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研究从可见性、媒介偏好、隐喻生产和圈层化交往四个层面分析指出,尽管土味文化在传播中看似被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并未打破阶层间的品味区隔。衍生态土味文化通过搬运、戏仿等方式被精英阶层赋予嘲讽意味,成为一种文化游戏,反而强化了原有的社会区隔,并消解了底层文化表达的严肃性。 思考启发:在看似开放、平等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文化权力的不平等依然存在。米姆式传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民主化过程,而是精英阶层通过戏谑、模仿实现对底层文化的收编与消解。因此,在分析网络文化现象时,不能仅关注其表面的传播现象,更应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文化优势群体也应对自身结构性优势进行反思,并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保持对弱势群体文化表达的尊重,避免进一步加剧文化区隔与符号暴力。 11.7 文献阅读:《数字时代怀旧情感的媒介建构与群体互动》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数字时代为背景,探讨了怀旧情感在当代社会中的蔓延的原因与群体互动方式。现代性社会中的个体因精神归属缺失、生活加速与不确定性增强而产生怀旧情感的需求,而数字平台则通过技术可供性将这种情感显性化、场景化与商品化。 摘抄: 传统意义上的怀旧多为一个固定的居所,是与成长经历相关的物质载体。而现代的怀旧则成为意象化的表达,不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客观地理环境,是怀旧主体内心对以往时光的情愫。 流动性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社会地理空间上的持续扩张与变动,使人们对空间上特定的“家”的依附情感逐渐淡化,而转向怀想抽象化、符号化、理想化的过去,从“空间怀旧”的情感体验转变到“时间怀旧”的情感体验。 思考启发:数字时代的怀旧情感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个体对抗现代性焦虑的一种自我疗愈方式,也是被媒介与资本收编的文化商品。在商业的作用下,怀旧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回忆,而成为一种被技术塑造、被市场驱动的社会情感实践。 11.8 文献阅读:《“U 盘式”情感连接:数字游民在地化社区中的媒介化交往实践》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一个数字游民公社为案例,探讨了数字游民在边工作边旅行的生活方式中,如何通过媒介化交往在在地化社区中建立情感连接。研究发现,数字游民的交往主要围绕“基本生活事件”和“兴趣爱好事件”展开,呈现出“事缘型”特征,并形成了一种“U盘式”情感连接,即情感关系具有“即插即用”和“即走即拔”的不稳定性。这种连接虽然短暂缓解孤独,却难以建立深度信任与持久关系,反而加剧了他们对数字游牧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感。 思考启发:“U盘式”情感连接不仅是数字游民群体的特有现象,在社会语境中也是当代人际关系的缩影。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连接却又异常孤独的时代,媒介技术虽拓展了交往的可能性,却未必能带来深度和稳定的情感联结。 11.9 文献阅读:《“那是一座围城”:互联网“大厂”实习生的劳动期待与剧本书写》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以以詹姆斯・斯科特的“潜隐剧本”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揭示了互联网大厂实习生从满怀期待到理想幻灭的转变过程。实习生入职前因幻想对大厂抱有精英梦等高度期待,但在实际工作中遭遇边缘化劳动、身份冲突、社交碰壁等现实落差,从而经历“期待—祛魅—抵触”的心理过程。尽管内心不满,他们因现实考量并未直接反抗,而是采取“剧本调适”策略,在公开场合表演顺从,在私下空间表达真实情绪,通过自主调适来维护自身利益。 思考启发:这篇文章揭示了在光鲜的大厂标签之下,青年实习生所经历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在其中为维系自我所进行的情感与行为调适。“剧本调适”体现了当代青年在现实压力与个体诉求之间的策略,他们并非全然顺从,也不会公然反抗,而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不断切换。然而,这种困境也暴露出当前实习制度与职场文化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不平衡的的权力关系正不断消耗年轻人的热情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