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 周一 近期在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阅读了许多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报刊的读报员、通讯员、宣传员相关的文献。 《延安时期读报组的群众性实践考察》 郭小良 张楠 这一时期,既有各级党委自上而下直接指导组建的读报组,也有由工农群众自下而上自发组建的读报组,“少数农村知识分子自发组织了读报活动,被政府发现加以引导,利用了起来”。这种具有自发性、自觉性、自主性的群众读报组是根植于群众中的群众性组织,反映了群众读报意识的觉醒,也是群众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和党的思想的自觉靠拢,实现了读报组群众性的自为转向。延安时期建构起了一整套形态趋于完备的办报、发行、通讯、读报网络。 延安时期建构起了一整套“办报、发行、通讯、读报网络”,读报组的政策也呈现出从土地革命时期“自上而下”到延安时期“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实践特征。第二种“自下而上”也正是我所想搜集资料的重点,即抗战时期读报组读报员从“纸上政策”到“田间动员”的转变以及在基层“二次传播”中的作用。 在读报员的读报与传播形式方面,这篇文献也指出:读报员一边读报,一边绘声绘色地用群众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通俗化地讲解报纸要闻,有的边读边唱报纸上的唱词或歌谣,有的把报纸刊登的部分内容编成陕北道情,有的甚至用广场秧歌形式演出报纸内容,以此实现党的思想传播。从而不断激发农民的“喜怒哀乐”,形成“集体兴奋”与情感共鸣。 11月4日 周二 《抗战日报》与边区群众的读报运动 王乐 《抗战日报》通讯员一般由根据地基层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担任,其身份具有多重性。除《抗战日报》通讯员外,还承担着学校教员和冬学教师等多种角色,是助推读报运动落地普及的二级力量……这些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能分到各个基层小组中,进行再下一层级的读报识字教育,形成助推读报运动落地普及的三级力量。与此同时,学校教员教导下的小学生也成了使读报运动从进村变为入户的重要助力。这也是我想研究的中共报刊读报员、通讯员以及宣传员的多重身份以及在读报运动中的二级传播功能,在这篇文献中指出,读报员通常由基层文化水平较高者担任,兼具教师、宣传员等多重身份,形成了一种“二级传播力量”。 此外,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注意到1945年2月17日在《抗战日报》上刊发的一篇《张智升村冬学推行小先生制,组织识字读报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根据地报刊传播过程中推行的一种“小先生制”。抗战根据地的“小先生制”是将陶行知平民教育的理念,引入冬学运动中,即号召识字的小学生、青年人阅读报刊,了解报刊内容,再向家里人、村里人传递,进而教身边群众识字的一种传播方式,形成了一种基层自助式学习的方式。因此我受启发想搜集类似于“小先生制”的二次传播环节和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来撰写论文。 11月5日 周三 《以报为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读报组的政治传播解析》葛曲,秦燕 这篇文章主要讲延安时期的读报组通过“民教民”“父教子”“夫教妻”“哥哥教弟妹”等形式进行报刊传播,扩展了读报的影响范围,也建立起一种读报的熟人网络,延伸出一个“从组员到民众”的二级传播结构,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可理解、可接受的内容,使党的意识形态“下沉至乡村每一个个体”。 这篇论文就明确地将“二级传播”的传播学理论联系到了抗战时期的报刊传播实践当中,并直接提出了在根据地读报组当中构建出一种二级传播结构,也为我确定“二次传播”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引入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11月6日 周四 在阅读读报组相关文献过程中,我也发现关于读报组读报员的传播方式与技巧的有趣的方面,在晋绥地区为了克服农民文化水平低的障碍,读报员普遍采用当地方言、俗语和比喻,将书面语转化为“庄稼话”。 革命传播视域下晋绥边区读报组探析——以《抗战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尹志兵,姜良芹 这篇文献指出晋绥根据地读报组读报员将艺术与读报结合,“将铜器打起来,奏起丝弦,唱起道情,男女拥挤得来了,趁机会就读一阵报”;有些地方“每隔一天读一次,同时进行娱乐,排演剧本”;把“生产计划、贷粮贷款等编成歌子,这样识字不识字都能唱,用歌子把自己的工作介绍出去”;用广场秧歌形式演出《生产大活报》外,并赶排《财主请客》《好庄稼》等小型歌舞快板句” 晋绥读报员“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大家听”,甚至将政策内容编成歌谣、快板的办法,可以有效提升报刊内容在根据地民众之间传播的趣味性与接受度。 11月7日 周五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50页 以团结反法西斯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内容为重点,如为太平洋抗战的宣言,中央对华侨工作的指示,以及对西北考察团来延安的欢迎等。 11月8日 周六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50-100页 主要为中共领导人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会谈、问题与答复,其中高度强调我们在敌后的根据地的战略价值不可忽视。对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也详细介绍了敌后战场的敌情、伪情、友情和我情,以及对在抗战中牺牲的国际友人进行表彰等。 11月9日 周日 阅读《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00-130页 主要为对外贸易方面政策、商业资本发展的设想等,如回答参会记者书面问题,问:商业资本发展,是不是你们的理想?答:今天我们的政策是扶助私人资本发展的。向:私人利润有限制吗?答:没有。问:将来是否希望以公营商店替私人商店?答:现在还没有这样想。就系统地回答了中外记者团对根据地以及中共政策的疑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