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师生经常调侃“新闻无学”,意思大概是新闻学跟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这类人文社科属性较强的专业不同,它没有什么系统性的理论,无法有力解释社会现象,而且经常借用其他学科理论分析问题,因而容易给人一种“无学”的观感。 如果说“新闻无学”成立的话,或许也可以说“评论无学”。新闻评论写作,话题范畴无所不包,时政、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等,不一而足。这对评论员的要求很高。因为他们对每个领域都要了解一点,才能更好地做出论证与解释。但如果有更高的追求,评论员就不应仅仅是简单了解某一领域,还有必要通过投入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一些理论框架与专业知识。 前些年我入选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媒体班,这是一个在国内媒体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商科项目,在媒体同行中广受认可。我当时的想法是,自己写了很多年的评论,对时评套路与表达技巧,已经很熟悉了,应付日常工作早就没有问题。 但我想的是,评论写作不能靠技术与套路取胜,好的文章要展现独到的洞察力,以及提供别人所未见的增量。这些是简单的文本游戏做不到的,只有靠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长期思考才能实现。 金媒班的学习虽然不是学历教育,但近两年的课程,还是给了我很多滋养。当然不能简单期望学习了一些课程以后,就会对经济学有多少了解,更不能奢望自己成为经济学者。但具有一定系统性质的学习,至少会给我一种认知经济世界的框架,以及分析事物运行的经济学思维。对于一名非财经专业媒体人来说,这就足够了。 比如当初李剑阁教授讲授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内容就非常丰富,不仅梳理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历程,还穿插了中外市场经济改革的对比。整个课程上下来,从宏观上给了我一个认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总体框架,以及看待中外经济运行缘何不同的底层逻辑。那么,在我遇到涉及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话题时,脑子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些宏观框架与概念,而不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普通时评话题来写。 还有一门金融学课程,让我接触并粗浅地理解了一些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譬如汇率、隔夜拆借率、量化宽松等。以前对这些名词不够了解,所以在阅读一些财经新闻时,并无法真正了解新闻背后的真正含义。现在粗通一些专业概念,在阅读财经新闻或者分析经济选题时,看懂之外,也能结合逻辑与经验,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归根结底,新闻评论可以“无学”,但评论员必须有专业根柢。对评论写作而言,不论是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其他人文社科专业,都能给人一种视野,让观察者真正穿透现实的迷雾,用客观世界深刻的运行规律,去洞察事物背后的本质。 一流的财经专栏作家,往往是经济学者。已经去世的、对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就有一段当记者的经历,并在从业期间写出不少有影响力的文章。这应当就与他的经济学背景不无关系。 新闻评论可以是大众写作,但必须要有精英意识。精英意识意味着专业与精益求精。随着言论环境的变化,新闻评论写作的专家化是必然趋势。有专业背景的评论员,想必是大有可为。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