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的“磨稿子”推出了一篇关于北京夏秋两季气候潮湿的现象类报道,结果这几天北京一秒入冬,气温降到冰点以下,潮湿退去,寒冷干燥的北风呼啸而至。有时不得不感叹,新闻其实也是有“时令”的,错过了某个节点,新闻就失去了活力。 本周“磨稿子”推荐的几篇报道,都是评审老师选出来的“硬货”——调查报道或深度报道,相较来说,这类选题的“时令性”要求不算太高,因为这类报道更注重事实,而事实就在那里,不以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变化。比如“水瓶纪元”的《黑砖厂从未消失》,比如《新京报》的“一起30年的循环案件”。 所以,在新闻这个业态里,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报道的选题,既有一时也有一世。 丨标题:黑砖厂从未消失 作者:樟子松 来源:水瓶纪元 时间:2025-10-14 《黑砖厂从未消失》这个标题概括得很精准。黑砖厂事件在公众记忆中已显得遥远,似乎不应再是当下的新闻,而是古早事件。然而事实令人意外,就像报道所回溯的那样,它不仅至今仍在发生,且在过去多年中一直存在,从未真正消失。 这篇报道采访扎实,结构清晰,叙事客观。它用一个家庭的悲剧来折射整个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揭露了黑暗,更传递了谢静静、上官正义等人不屈不挠的追求正义的精神,在记录现实的同时,也试图推动现实的改变,体现了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与公共使命。(调查记者刘向南) 丨标题:卧底论文代写代发“工厂”①|负责人称去年发表13万篇论文赚8000万,非关系稿不会被录用 作者:杨雨奇 罗梦婕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13 丨标题:卧底论文代写代发“工厂”②丨任意编造写手学历,自称与生物实验室合作可做临床数据 作者:杨雨奇 罗丹妮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13 记者没有满足于外围采访和二手资料,而是采取了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调查方式,直接卧底进入两家论文中介机构。这种“潜入式”调查直击要害,使得记者能够获取一手内部资料,记录真实对话与培训内容,从销售话术、地推获客,到与“写手”沟通、规避监管的隔离模式……记者揭示了产业链的每一个隐秘环节,并通过清晰的结构、扎实的叙事和深度的公共关切,将一个严重影响社会诚信和公共利益的黑灰产业链暴露在公众面前。(知名媒体人韩福东) 丨标题:7次开庭、5次发回重审,一起故意伤害案为何陷入30年循环? 作者:黄依琳 袁子奕(实习生)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5-10-16 大概去年12月,我了解到这个案子。当时看完材料后,觉得很震撼,就顺手就录了条视频:《史上最长未决刑事案: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这条视频发布后,被这家法院来来回回投诉了好多遍,搞得我不胜其烦。后来,很多媒体跟进报道。如今快一年过去了,此案依旧深陷泥潭,依旧未能妥善解决。 新京报的这条稿子很扎实,把“为何陷入30年循环”的这个故事,讲得很清楚了。我只是好奇,一年后的这篇稿子,他们还会循环投诉吗?(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丨标题:“厅官辩护人”的七封信 作者:苏有鹏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10-16
10月18日,在长沙阳明山贺小电的追悼会上,不大的悼念堂及外面的走廊挤满了人,但现场极为安静肃穆,所有人都静静地聆听着悼词。“贺小电出生在耒水河畔,他在河边渡过了清贫、艰苦的童年,他靠挑煤赚零用钱………”。这篇文采斐然而又理性客观的悼词,正是本文作者苏有鹏所写。 我想一个人物作者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被邀请为采访对象写悼词。 为写作此稿,作者与贺小电的聊天对话达18万字之多。话题涉及一个律师的毕生经历,包括成长与追求、敏感案件与国家刑事政策、落马官员的现状、法律人的生存哲学等等。文章除流畅的文笔引人入胜外,其立意和格局之高,也令我佩服。 一些人会说,贺小电是谁,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律师啊? 囿于各种禁忌和限制,此文确实无法把贺一生最经典的那些案例全部直白写出来。比如他是湖南省高院前院长吴振汉的辩护人,为数不多的去秦城监狱会见过的律师。所有读者都对此会很有兴趣,但贺小电的为人使得他不愿过多提及此事。2017年,律师谢阳被控煽动颠覆国家罪,该案被外媒关注,极度敏感,贺小电是唯一被官方和谢阳都接受的担任辩护人的人,该案办理过程中贺小电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最终他让谢阳没有判刑,这个结果让所有唾骂过他的人闭嘴。 为什么落马厅官争相请他当律师?为什么敏感政治案件中他成为唯一公约数?是他曾经十年的高院法官身份,还是他为人的侠义与收费的公道?是他深厚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还是他对人情周全与世事洞明能起到案外影响? 这是此文没有深究之处,也许这已经超出了一位90后记者所能挖掘且又能妥帖见报的人性深幽之处。 但我仍然要赞扬此文一年多采访、二十来次修改的锤炼与锻造,他用一种很高级的方式——他热爱和翻译的图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生于1960年代、对毛泽东狂热与崇敬,一个在刑法前行的时代中取得成功,一个在重疾中追求程序正义,一个脱离庸俗的法律人的内心世界。(澎湃新闻首席记者谭君)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