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框架式思维”,远离了观点本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9:5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rl=]王小杨评论笔记 [/url]
20251018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在两者的方法上也存在着相通之处。
写了一本《书读完了》的金克木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成为了北京大学教授。说他学贯中西,还不如说他掌握了读书的要义。
他自创的读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格式塔法和福尔摩斯解密法。
前者是“观其大略”,理清全书脉络、风格、主旨,得其要领,不陷入细节的缠绕。
后者是“读书得间”,像侦探一般捕捉细节,理出书中的潜台词,或找到问题并进行解答。
这一前一后,所体现出来的,何尝不是评论写作的方法论呢?
所谓观点的表达,就是呈现事实,分析问题,下个结论或明确态度。呈现事实,肯定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全面把握真相,为理性客观分析提供前提。
更重要的是,作为写作,尤其是观点表达,也不宜泛泛而论,得围绕一个角度深入分析,方显评论的思想价值。
在第五期红网青年训练营的选题沟通中,我发现了同学们普遍存在着泛泛而论的问题,陷入了一种机械化的“框架式思维”。
如一位同学以从“真假陈丹青作品”事件看艺术收藏市场的乱象为选题,主要新闻事实是:
有用户称自己收藏了陈丹青早年的油画作品并配图,又称花费了15万元购买。然而,1014日,百万粉丝博主“想想工作室”发布视频,工作室成员洪健翔提出,这幅画是自己在大一时画的,并出示了教学检查时的画作照片、自己创作时的照片。
围绕这一新闻报道,她提供的所谓角度是从鉴定环节、流通环节、拍卖公司对拍品的把关环节、市场管理环节,来看艺术收藏市场的乱象,以此呼吁市场加强监管,收藏者找回审美初心,让每一环都回归正轨。——这事实上没有提供角度,而是列了一个面面俱到的框架,然后就剩下“填鸭式写作”了。
我给的建议是,艺术收藏市场管理缺失的这个角度方向,可以写。但不能泛泛写,要理解艺术收藏品市场管理,究竟缺失了什么?
若随意提一句市场管理缺失,可能不太会形成有价值的思考,而且也简化了问题、泛化了特征。没有深入的思考,任何事件,都套个“市场管理缺失”的帽子,实在太容易了,但这远离了观点表达的本义。
与此类似的,许多初写评论者,甚至许多写了一些年评论的作者,动不动平台要怎么样、经营者要怎么样、消费者要怎么样、政府部门要怎么样,形成了这种机械化的“定式”,离AI生成的评论的差距越来越远了。至少生成式AI写的评论,逻辑上文本上比一般人强多了,尽管我一直抵制生成式AI用于评论写作。
脱离了深度分析的,且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的“框架式思维”,是评论写作的致命之处。
所以,从辩证的角度看,要消除机械化的“框架式思维”,自然就是形成正确的“角度方法论”。也就是,在理解了何谓角度、好角度的标准之后,把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譬如,训练你的敏感点和洞察力,在“滴水见太阳”,找到小事件中的大新闻、大道理。
譬如,面对公开发表的观点,一定要保持质疑的态度,多从批判性角度思考。
譬如,要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透过表层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
因为角度,是有境界的,超越了一般性的认知。形成评论角度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怎么否定之否定?举一个评论史上比较有名的例子——王芸生《我们在割稻子》。
那是1941年夏,日本侵略者对重庆日夜进行“疲劳轰炸”,国人士气极为低落。一般人产生的第一个角度,可能就是直接正面回应,说不是那样的,我们正信心十足。问题是,人家的确在任意轰炸,我们在撤退,这样的角度自然是不会起什么效果。
819日,《大公报》刊发了王芸生“社评”《我们在割稻子》,坚决有力回击了日寇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文章一开始,就说正在忙收割,娓娓道来,立意却高远。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点明的:完话说回来,让无聊的敌机来肆扰吧!我们还是在割稻子,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等大事。食足了,兵也足;有了粮食,就能战斗,就能战斗到敌寇彻底失败的那一天!
如此文章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关于境界的层次,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也进行了描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强调确立目标与广泛涉猎;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指专注思考与坚持求索;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喻指豁然贯通后的融会贯通。
尽管这是王国维关于如何读书三重境界的描述,然而用在描述评论角度的境界,也是合适的。
因为读书与写作的共同点,就是它们本质都是一种对话,既然是对话,那就没有人喜欢听你没有深入思考的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似乎全都说了,却又像什么也没说。
一本书所呈现的,就是作者想对世界说的话,就是作者对世界的思考与叩问。
读书是为了融通,提高认知的境界,评论写作也当如此。当然,我们强调角度的“与众不同”,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下找到最有公共价值的点,这也并非说是了解全局或整体不重要,两者是辩证的,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金克木先生的两种读书法——格式塔法和福尔摩斯解密法,理解为一种读书法的两个方面,或许更为合适,值得评论写作者细细揣测体会。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