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榜追访 | 冯雨昕:我这样操作“密恐类”选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21: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丨标题:北京,潮湿
作者:冯雨昕
来源:人物
时间:2025-09-27
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如近年北方多雨、江南极端高温,传统媒体普遍表现麻木,也许是因为没有大事件发生,不够尖锐新奇,操作起来也困难。然而,要把没有完全成型的社会感知和集体意识集中地表达出来,很考验判断力、知识的广度和写作能力,从十分零碎的材料中提取解释框架,还要求非常的耐心。这种报道给人感觉是莫名痒了很久,终于有人挠到点子上,极度舒适。(资资深媒体人、作家夏佑至)
“磨稿子”一直很注重调查新闻和深度报道,但本周评委老师推荐了一篇现象类的报道。
这篇报道发表在927日的《人物》。最近两年,我国北方气候变得潮湿,尤其是今年夏天,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这个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同时又影响到每个人的现象,被作者冯雨昕敏锐地捕捉到,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信息和精巧的文章架构,将这种现象表现出来,并加以分析。
读过报道,很多人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家里结晶的盐、晾不干的衣服、窗上的雾气,都跟我们这个地球的变化有关。“答疑解惑”也是这篇报道最大的价值。“磨稿子”和作者冯雨昕聊到这篇文章时,她坦率地说,操作这篇报道给她带来的最好的感受是“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丨作者简介
冯雨昕,前《新京报》记者、现《人物》作者。
当时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个选题?
冯雨昕:想到这个选题,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和身边人的感受。
今年夏天,我有几次从出租车下来或者到室外去,眼镜突然就起雾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我苏州老家那边才可能会有,但是今年北京也这样了。所以,当时有点惊讶。后来开选题会,同事也说遇到了类似情况。
好像是7月初,当时还流行过一句话,“在北京出门像被牛舔了一下”。当时觉得蛮新奇的,后来到了8月,观察到大家还是觉得很潮。很多北方朋友和我说,北京以往不会有这么长时间的潮气。所以我报了这个题,并且通过了。
这篇报道从报选阶段到最后刊发,用了多长时间?

冯雨昕:我报选题的时候是八月份,因为当时手里还有别的题,所以到九月份才开始着手操作。当时我就有点焦虑,就怕北京哪天突然入秋,变得干燥了,选题就赶不上了。后来发现还好,一直到现在都还是挺潮湿的感觉。做这题的时候也穿插着做了别的题。所以,访谈阶段断续持续了将近两周。写的过程没有那么久,大概两三天。
这种现象类的选题一般来说并不好操作,写出有深度又可读的报道比较难,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冯雨昕:这种信息量很大又很碎的报道,在我们编辑部有一个叫法是“密恐类选题”,就是说信息多得有“密集恐惧症”的感觉。我以前也看到过“密恐类”选题,比如有同事老师发过“北京零点后”的报道,说的是凌晨的北京是怎么运转的,各行各业都在做什么,每个行业的人物都来一小段信息。例如《冰点周刊》,此前也写过气候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所以,在报选题的时候,我和编辑都已经默认这是一个“密恐类”的选题,只是不清楚最后能“密恐”到什么程度。
比如说,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全球性问题,能找的例子肯定会比较多,但仅就潮湿这个气候变化来说,我们担心案例不够多,自己的想象力也有局限性,所以,这篇文章中最难操作的环节是要确定访谈对象,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这一点比写作、跟访谈对象交流都要难。
第一轮访谈成稿后,我和编辑都觉得信息量不足,后来又补充了两波访谈对象才勉强觉得够了。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行业的访谈对象,有水果种植户,有牛羊养殖户,还有外卖员等,你是如何去挑选的?
冯雨昕:刚开始我们就有一个大致的想法,应该从衣食住行这些方面去延伸、找人。具体到延伸这一步,其实得到了身边非常多的朋友的帮助。
比如,我的编辑是一个绿植爱好者,她说家里有一盆绿植,夏天的时候不怎么浇水就长得特别旺盛。她还给我发了网上很多绿植爱好者的种植日记,都有类似的种植经历。所以养绿植的人是肯定要聊的。后来我又想到,室内的绿植会受到影响,那室外的农业会不会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呢?于是托人找到一位在平谷种桃子的果农。
奶牛养殖是我们另一位同事提出来的,她有一天看杂志,有篇文章说潮湿气候会让奶牛的奶产量降低——这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点。有了牛,又联想到了马,因为我在北京骑过马,所以又找到养马人聊了一下。
还有潮湿对餐饮业的影响,也是和同事闲聊时了解到的,她的家人在餐饮行业,对潮湿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体会。
还有一位同事和我详述了她今年是如何遭遇到大规模蟑螂入侵。我的好友,一位登山爱好者跟我讲述了雨水太多让她很苦恼。通过爬山又延伸出去,我又访谈了户外跑步爱好者。
但是,第一稿文本出来之后,我和编辑还是觉得信息量不够大,于是,又去补聊了外卖员、建筑装修工人等等。还是觉得不够。但这会儿我们都觉得已经被掏空了,实在想不到还能找谁聊这个话题。于是就去问了AIAI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角度,比如潮湿气候对文物保护、保险行业的影响。
在你看来,信息收集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密恐程度”达标了呢?
冯雨昕:其实,我也是第一次操作这样的选题,也拿不太准,但我个人认为,首先是直觉,写作完成后自己先感受一下,如果直观感觉很单薄,那就肯定不够。当时我跟编辑都有这种感觉。
初稿的时候,只有第一个小标题讲了潮湿带来的日常影响,很明显是不够的。后来两次补充访谈,第一个和第三个小标都写到日常影响,我想这样才能勉强让大家读下去,毕竟,我所在的媒体不是一个科学类的账号。
这篇报道,你有觉得什么遗憾吗?
冯雨昕:发稿之后我们也总结过,还是觉得如果能展示更大的信息量就好了。虽然,我感觉自己是已经穷尽选择访谈对象了,但肯定还是有一些潮湿带来的影响是我没有想到的。
另外,我觉得自己写作的框架还是有些套路化了,很希望能想出另一种结构。
你认为,这种现象类报道的价值是什么?
冯雨昕:我觉得这是一个偏解释性的报道,里面的知识就是价值。我自己在访谈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牛奶减产这点,简直有点幽默,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来源:磨稿子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