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镜鉴专栏 | 媒体入局 AI 新闻,用户接受度难题待破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6 22:3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镜鉴”,意为鉴察、警觉。新媒体不能只是狂奔,应慢些脚步,多点观察、反思与质疑。本期「镜鉴专栏」将探讨媒体入局 AI 新闻,用户接受度难题待破解这一问题。
新媒2025
Oct.16
导读
制定一套涵盖“不同场景AI应用边界、透明化标注模板、风险防控流程”等内容的AI使用手册,将成为AI时代媒体机构立足的“葵花宝典”。
近一个月来,我们持续邀请新闻业界一线记者与编辑走进“人工智能新闻报道案例作品工作坊”,围绕人工智能辅助或全程参与创作的新闻报道,深入分享实践经验、探索成果与深度思考。在每场访谈的互动环节,我们都会向创作团队抛出一个关键问题:用户对AI参与创作的新闻报道接受度究竟如何?若用户接受度偏低、信任危机显现,媒体是否仍需在AI辅助创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相关研究机构的权威数据支撑。路透新闻研究所《2024数字新闻报告》针对2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新闻应用体验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内容主要由AI创建、仅依赖人类一定程度监督”的模式感到不适。其另一项研究《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新闻报道:人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新闻和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指出:仅12%的人对完全由AI制作的新闻感到满意;当有人类参与其中时,这一比例升至21%;若为“人类在AI帮助下完成”,满意度比例跃升至43%;而完全由人类创作的新闻,满意度则高达62%。无独有偶,中国社会科学报以“AI生成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为主题开展的调查也显示,高达95%的受访者对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表达了深切担忧。
当下新闻行业正面临一组鲜明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媒体机构对AI的应用日益深入,不仅大量借助AI辅助内容创作,甚至已有AI新闻作品登上中国新闻奖的舞台;另一方面,用户对AI新闻却普遍存在不适、不信任,甚至反感与抗拒。究竟是社会与用户的认知未能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还是行业发展方向误读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在访谈过程中,多个创作团队与从业者均认可AI对新闻内容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尤其在降低成本、开拓新领域方面,展现出超出预期的效果。例如,花费500元购买专业版会员,即可使用高阶AI视频创作工具完成时长十余分钟的视频制作——而在过去,即便投入数十个500元,也未必能达成同等成果。AI工具的核心吸引力,正在于对成本的极致压缩与对效率的大幅跃升。如今新闻行业面临“24小时新闻周期+平台算法偏好‘快内容’”的双重需求,AI恰好能满足“快、多、准”的生产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媒体因广告收入下滑而面临的经济压力。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媒体机构不仅广泛应用开源AI工具,还积极自主研发各类垂直大模型与专业智能体。
那么,用户对AI新闻的抗拒,究竟是认知滞后导致的“技术恐惧”,还是对新闻公共价值被稀释的警惕与抗争?事实上,AI生成内容高度依赖训练数据质量与算法逻辑,数据偏差与算法黑箱的存在,确实会让内容真实性面临系统性风险。若此类问题反复出现,终将从根本上瓦解用户对内容的信任,甚至延伸至对媒体机构的不信任。在传统认知中,新闻报道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事实,更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对情感的共情联结——人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正是“责任+伦理+共情”的三重叠加,而AI恰恰缺乏这种不可替代的“象征价值”。当多数AI新闻难以传递真情实感,当大量基于模板的刻板创作催生低质量、同质化产品时,用户接受度偏低的结果,也就不难预见了。
通过AI工具对过去5年全球AIGC内容生产与用户接受度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后我们发现,全球学术与行业研究已形成共识:“AI辅助”而非“全自动”,是当前最易被公众接受的AI新闻应用路径;而透明披露AI参与情况、强化人类监督、提升AI主播的拟人化程度与交互性,则是提升用户信任的关键举措。这一结论清晰地指向:用户并非拒绝AI新闻本身,而是拒绝缺乏价值与情感温度的AI新闻;也并非不看AI制作的新闻,而是无法接受被“蒙在鼓里”——即未被告知AI参与创作的新闻。若将AI新闻比作当下热门的预制菜,二者确有相似之处:出餐快、成本低,是媒体缓解经营压力的合理选择;但与此同时,AI新闻也如预制菜般缺乏“锅气”与“人情味”,用户会像担忧预制菜的“食材来源安全与营养价值”一样,顾虑AI新闻的真实性、价值性与透明度。
因此,新闻媒体设立AI使用边界、制定AI伦理规范手册,已成为当下迫切且必要的任务。具体而言,可构建“AI做粗活、人类做精活”的分工模式:AI负责数据整理、内容摘要、多语言翻译等基础工作,人类则聚焦事实核查、伦理判断、情感叙事等核心环节;在内容领域划分上,AI可主要承担软新闻创作,如结构化、数据密集型的体育、财经、天气类报道,以及内容推荐工作;而政治、犯罪、敏感议题等硬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类文章的写作,则应由人类主导。制定一套涵盖“不同场景AI应用边界、透明化标注模板、风险防控流程”等内容的AI使用手册,将成为AI时代媒体机构立足的“葵花宝典”。


来源:新媒鉴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