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江: 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当天,陈伯达交代何燕凌去北大调研——1966年“文革”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7月下旬8月初,陈伯达与江青最默契的那些天
7月下旬10天里,62岁的陈伯达会同江青四到北京大学,或看大字报,或“调研”,或参加万人大辩论会。还去了别的几个大学,这个密度颇有些惊人。他在群众场合多次讲话。进入1966年7月,延至这年8月底,他和江青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段。此后就不行了。

    196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1版,这篇社论是陈伯达听到毛泽东的一句指示而组织撰写的。  
具体说来,在北大之外,陈伯达还去了北京广播学院(7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7月27日晚)、北京轻工业学院(7月29日),7月30日与江青出席在人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万人大会。
与此同时,陈伯达还在主持起草8届11中全会公报,几次修改。他判断,在即将举行的全会上,“二线”“一线”将迎面相撞,不可避免。
前几天毛泽东和“中央文革”成员谈话中说了一句:“可以搞点儿观察员,进行调查研究。”
陈伯达心有所感,判断全会召开当日在北京大学必有反应,必有文章可做。为此指示人民日报派出精干编辑记者在8月1日当天前去北大“调查研究”。

何燕凌(1922-2022)摄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2. 到北大调研任务交给了何燕凌等九人
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报社委任与陈伯达联系的评论组组长何燕凌(当时还是人民日报编委)身上,奉命带领8人前往北大调研。半个世纪过去,他还保存着当年去北京大学时报社为他开出的介绍信,上面盖章并写道:“北京大学:兹介绍本社何燕凌等九同志(党员)前往你处”,后面的字手写:“了解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

何燕凌保存的1966年8月1日去北京大学“调研”的人民日报编辑部介绍信,笔者判断,介绍信上的笔迹是何燕凌的。

然而,时光磨损了人的记忆,本文作者得到这份介绍信时,何燕凌前辈对那天和哪些同事同行?在北大找了什么人?有什么调查结果?等等,全然记不起来了。
这倒也印证了历史文献的价值,何燕凌虽然记不起8月1日那天在北京大学寻访到了什么,但是他保存了几天后8月4日的一纸《总编室通知》,说明当时陈伯达重视人民日报事务,既抓要领,有时也会管到具体的编辑事务。陈伯达下了指示,报社是要落实的。
3.  “总编室通知”保存下来了
这纸《总编室通知》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1966年8月4日
总编辑室通知
七月十六日,陈伯达同志看了人民日报的版面和一些大标题以后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指出,报社同志要学习群众的語言。伯达同志說:“工农兵群众在批判资产阶級、批判黑綫人物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語言。如在批判‘清官’时說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銀',就是对‘清官'的最生动最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結論,是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从被剝削、被压迫的生活实踐中得出的結論。引用群众的語言,往往比引經据典还要中肯。要吸收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經驗、群众的語言和他們对历史所作的結論,来丰富我們的历史唯物論。”
为了貫彻执行伯达同志的指示,唐平铸同志要求报社同志:随时留心收集群众的語言,发現了就記在卡片上,汇集到一个地方,加以精选,編印出来,变成大家共同的精神財富。有些不一定能直接引用,但是可以启发人們的联想。日积月累,生动的思想和語言多了,文章就可以写得生动了。
为此,希望全报社各部門的同志,特別是编辑部各部門的同志,立即行动起来,每天在阅读群众来信、来稿,阅读文件和各地报紙时,把新鮮、生动的群众語言分別摘录在卡片上,由各部門指定专人汇总。交总编辑室办公室統一整理,編印后发給大家。这是有关办好报紙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希望全体同志经常地认真地做起来。
对上面这段通知可以作点补充:上述陈伯达对编辑事务的一番话,是7月16日夜半时说的,讲完之后他该下班了,临时又说了四个字:“天天向上。”
这句话被记录下来了。

   20世纪60年代初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浚

4. 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批斗副总编辑陈浚
陈伯达、唐平铸参加八届十一中全会去了,在他们身后,8月的人民日报办公大院动荡不宁,从8月2日至8月4日,连续3天召开大会,批斗副总编辑陈浚。
这是斗争“四大家族”的统一部署,按照吴冷西、胡绩伟、陈俊、王泽明的顺序依次开展批斗。6月里批斗重点是吴冷西,7月出了“黑画事件”,批斗胡绩伟就成了主调,进入8月就挨着陈俊了。
陈浚(1917-2013),浙江杭州人,和人民日报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他在1937年12月离开短暂就读的“长沙临时大学”(因抗战南迁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联合大学,是日后西南联大的前身),投笔从戎,向北奔赴抗战前线。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当年10月入党,参加《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先后任编辑、编委。他的同事中有许多人后来参加了《人民日报》的创办。
抗战胜利后,他进入东北,任牡丹江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后任东北《劳动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5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先后兼任总编室、记者部、国际部、理论部主任。
在高潮中持续批斗“四大家族”,是7月23日报社文革小组布置的。批判吴冷西一个月有余,渐渐没有新材料了,于是要求整理胡绩伟、陈浚副总编辑和党委书记王泽民的材料。随后,批判对象将向副总编辑王揖、安岗、李庄扩展。
对陈浚的批斗是折磨人的,第一天的批斗会整整持续4小时,从“海瑞罢官”到“二月提纲”,再到删改军报社论,此中事态翻复,动辄得咎,批判者将陈浚视为彭真、吴冷西的“得力干将”,归入“反党”黑帮。此时的陈浚必然是百口难辩。批斗者不断上纲上线,批他“投靠苏修、与赫鲁晓夫干杯,反党卖国”云云,又使他不能不辩。
3天下来,时年还不满50岁的陈浚精疲力竭,却看到自己的罪名越来越重,为投身革命以来从未领教。第三场批斗大会后,陈浚“觉得脑子空了”,难以控制自己,不禁心绪难平,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