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稿时,看一眼便淘汰的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在一年一度或其他专项评稿时,评委首先看的是题目,如这一关过不去,往往不再往下看,稿件也就会在第一回合被淘汰。笔者多次参加有关新闻或文学作品的年度、专项等评选,基本上也循守这样的不成文规则。
这次作为受聘的智库专家,有幸参加中国县融优秀作品评选,三人一组,主持评选通讯、系列报道及重大主题报道。今年是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的评稿“大年”,报送参评“中国新闻奖”名额由往年的7件增至14件,翻了一倍,因这些报送作品均从各评选小组推评的作品中产生,因而对这种初评中的初评也十分重视,提出严格要求,力争在源头上将有可能向上冲刺的每一件作品选出来、不漏掉。
为便于“评”与“选”,笔者的做法与往常一样,将稿件的主要文字内容全部转化到纸质上,其中对看一眼便看不下去的那些稿件先拎出去,作为淘汰作品;而将看一眼就觉得不错的稿件先拎出来,仔细看内容,定出往上推评的作品;再慢慢看其他稿件,定出入围及优秀作品。另外,我一直有个指导思想,除适当照顾平衡,宁缺毋滥,按实评分,坚持评选原则。


那么,究竟哪些作品看一眼便划到了淘汰行列呢?这里结合今年的评选体会,提一些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到位,仅用来与其他评委及业界同仁商榷。为避免带来尴尬,也不举例到具体篇目,仅表达观点,但可以对号入座。
一是似低端的作品。
也就是说,在高度上还不够,这些作品的占量有一些。稿件想推到全国去评优,起码其新闻及导向价值处在相对同等的层面上,这是评委们掌持的基本标尺,也一定是评选的最终结果。可我们看到,一些稿件的视角就狭定在一个县市,或没超过一个地市一个省市,这就失去了在面上胜出的希望。以往我对好新闻主题的定义,要么从天上看到地,要么从地上看到天。
二是少个性的作品。
新闻讲究的是好标题和小切口。小切口自然应千锤百炼体现到题目上。基层媒体选送的作品具有“三贴近”的天然优势,可把细节描述得更细腻、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感人、把个性展示得更淋漓尽致,用不着攀龙附凤地去抓大切口、太宏观的题材,倡导以斑窥豹、一滴水见太阳。看报送作品,有些是不切实际、大而全地蹭热点,如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等,有个别敏感题材,真是为难评委,要么放到最高等级要么就放弃。
三是缺常识的作品。
这种情况虽然是少数,却是不应该发生的,主要表现在有的媒体或作者好像分不清什么是通讯或消息,犯了常识性错误,即使媒体融合,在体裁上也有基本界限,业界诟病的从业人员业务退化现象在此可见端倪。而其中更多在于作品内在出了问题,如有种情况是长着消息的脸,却似通讯的身,当然不限于消息与通讯。这种现象笔者以往也有所遇见,这次考虑到有的题材不错,勉强亮了绿灯,但能否在下道得以高抬贵手,是很难。
四是看不懂的作品。
是为连题目也一下子难让人看明白,或费很大劲才领会过来,这样的作品又怎能让专业的评委,尤其是大众普遍叫好?看不懂,一是太过地方化、专业化,让外地人、让读者看不下去;二是也有不乏自以为是的稿件,如搬出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或词汇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三是有歧义,反映到政治上、表述上等多方面。这次也看到多篇类似稿件,均作了淘汰处理,希望报送单位在把关时更认真、细致一些。当然,此种稿件不要说拿出去评优,在日常选用时也得好好掂量。
五是太远了的作品。
新闻至关重要的是要“新”,这“新”不光是由头新、一部分内容新,重在主体、大部分内容要新。可有些作品,大多事实是回忆过去,若鲜为人知又应了宣传所需,还未尝不可,问题是里边不少情节、文字是从现成材料中引用来的,是搜Al的产物,有稿件甚至大小题目及开头就显得老套。对这类适合在某种时间节点上用来配合宣传、烘托气氛的稿件,不是一概不可以报送评优,但必须合乎新闻规律,核心内容及表现手法等与时代接轨,以最大限度拉近与受众距离,且在报送前评估其总体的入选名额及难度。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