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者,徐志摩被人忽视的另一身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18:4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浪迹天涯,到过了那么多的人物专题纪念馆,记忆大多湮灭在千馆一脸的重复复重复中。海宁,世称潮乡,也因出了风气弄潮儿徐志摩,声名迭加,风气所致,连县城硖石那座徐志摩故居的那篇前言,也写得颇有潮劲:

——有人说他是“东方诗哲”,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拜伦”,有人说他是“新月下的夜莺”;而他自己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云,翩翩的在空际游,愉快于无拦阻的逍遥;但有时也会“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以多才多情多爱,名扬身后的世界。他浪漫不羁,却又嫉恶如仇。前言中的另一段文字指向了他另一身份的特征,虽然模糊:

——他又说自己是天生歌唱的一只痴鸟,把他柔软的心窝紧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

一只这样在刺丛中唱歌的荆棘鸟,所唱的不是谀词,也不是颂歌,而是为人类社会的希望与正义鼓与呼,这不是时代赋予记者的使命吗?

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徐志摩公认的身份是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然而,我还是在徐志摩的故居惊喜地发现了诗人与作家之外的另一身份:记者!



并且,这由徐志摩在那篇《我为什么来又将有何作为》文章中,作了职志的清晰阐述——

“……但我自问,我决不是一个会投机的主笔,迎合群众心理,我是不来的;迎合言论界的权威者,我是不来的;取媚社会的愚暗与褊浅,我是不来的;我来为了我自己,只知对我自己负责任,我不愿意说的话,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说的;要说的话,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能不说的。我来就是个全权的记者。”

“四不四为”,是徐志摩入职新闻的庄重承诺和誓言,时在1925年。这时,名满京城的年轻徐志摩在北大任教之余,又被聘为《晨报副刊》主编。

《晨报》创办于1916年,原名《晨钟报》,创办人为汤化龙、梁启超。1918年起用《晨报》为名。当时的《晨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倡导言论自由,副刊所占比重很小,以刊发小说为主。



然而,得“五四”新文化运动之赐,《晨报副刊》迅速崛起,很快成为20世纪20年代“四大副刊”之一,其他三大分别为《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一个副刊的脱颖而出,《晨报》其中经历了三任主编筚路蓝缕的打拼。他们以个人的学养与价值取向,表现出了办刊的鲜明特色。李大钊时期以启蒙为主旨,偏思想性;孙伏园时期到达顶峰,以趣味性主打;徐志摩时期个性突出,倡导自由。

需要插叙的背景是,徐志摩留学归国,在新文艺阵营中表现出超强的能力和独特的气质,1925年11月,《晨报》负责人力邀徐主掌副刊。

徐志摩受英国自由主义影响颇深,他上任伊始,就旗帜鲜明地说:“我为什么办报,无论是副刊或是什么,要保持的第一是思想的尊严和它的独立性,这是不能让步的”。


如果了解那个时代,就会发现副刊其实就是正刊新闻版的延伸,许多主编主笔如邵飘萍等人,其实就是集采编于一身的新闻记者。加入《晨报》,徐志摩以此贯彻他的独立风格的,而且,将这一办报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很快,这位文化界的通人,具有极佳的人缘,他的独立精神也得到很多同人的认可,于是乎,一出由徐志摩主导的“独立副刊”让文化界为之兴奋。和多数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不同,徐志摩往往直接跳到前台,与各种思想进行正面的交锋,从不掩饰自己的个人色彩,声明要把副刊作为自己的“喇叭”,这样一位独行侠式的主,显然会给原来应该平静、温和的副刊带来麻烦和喧嚣。


热血青年徐志摩自然知道,但依然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办报风格。在那场著名的“女师大”风波中,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方和以陈西滢为代表的另一方展开了剧烈的论争,而阵地就是徐志摩主政的《晨报副刊》。在这样的情形下,徐志摩不但不平息战火,反而加入了论争,无异于火上浇油。这就引起了鲁迅的极大不满。于是,论争进一步升级,直到无法收拾。最终胡适苦口婆心的出来劝架,才算完结。

也许锋芒太盛,徐志摩的独断专行虽然让《晨报副刊》在言论阵地上大出风头,但也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一年后,他终于离开了主编的职务。然而,作为诗人,他因有这一段短暂的记者生涯,日后的诗中自然多出了社会的况味,裨益不可谓不大。

余音绕梁,又岂止三日。作为记者和主编的徐志摩,成功地推动过一场发生在《晨报副刊》的知识分子转型自然形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多股潮流。从传统到现代,从思想、趣味到自由,知识分子都扮演着先锋的角色。



我也以记者的身份,参与并主持过报刊的副刊编务,一直引以为傲。当这个初夏的长假来到前辈的面前时,自觉羞愧而目光不敢对视先生。

因为,到了我们这一代,副刊办刊人所必持的特立独行、铮铮铁骨、有趣生动的品质,我们几乎丢弃殆尽。身份一旦丢失,我们又怎么可能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站到责任的高地,摇旗呐喊?

徐志摩触动着我思考记者的身份,我却并没有替自己寻到答案。


来源:南门立墨(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