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来,新闻照片都将被人工智能完美修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6:42: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新闻摄影领域。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带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图像模型的不断成熟,虚假影像的泛滥和传播问题已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需要适应新技术,寻找新方法,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维护新闻真实。
一、被多家媒体、记者质疑的一则《每日邮报》新闻和照片
2023年4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在其网站上刊登了一则题为《独家:22岁加拿大演员为模仿韩星,花费22万美元整容12次后不幸丧命》的“新闻”,文中提到主人公名为“Saint Von Colucci”,死因为“下颚整容手术后的并发症”。翔实的“线索”和劲爆“内容”,以及所谓当事人整容前后的对比图,使该消息在发布一小时内获得近千次转发,多国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然而事件不久就遭遇反转。《每日邮报》在两天内删除了该消息,多个国外媒体、记者对该新闻及配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他们在查证后认为该新闻是编造的,所谓的对比图大概率由人工智能生成。[1]
《每日邮报》对此次报道的甄别处理显然欠缺专业水准。事后,《每日邮报》仅删除了该则新闻而未做任何表态。笔者认为,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作为报道者,应当对新闻事实和图片的真实性保持审慎态度和专业水准,守好新闻报道的第一关;作为跟进报道的媒体,切勿盲目跟风,仍旧应当核实新闻线索,避免传播虚假新闻。
二、疯狂传播的“谣言+假照片”
谣言、传闻成为滋生假照片的温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结合人工智能为谣言、传闻配图,伪装成新闻照片进行传播,博取流量,误导受众。2023年3月,一系列所谓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捕”的“图片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图1),后证实为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照片。[2]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热议,照片真实性成为热点议题。笔者认为,名人效应及其高度还原、逼真的写实画风是虚假照片传播的重要因素。尽管这些AI照片的作者曾表示“照片”是为练习人工智能软件而制作,但这些虚假照片却恰恰填补了当时传闻的画面空白,得到迅速传播。这是一种具有欺诈及潜在危险的行为,主流人工智能生图模型如Dall-e、Midjourney以及Stable Diffusion可以让人能轻松创造“照片”,这些“照片”看起来可能无害,创作者也以“练习人工智能技术”为理由给自己开脱,但这些“照片”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身份盗窃等不法行为,造成恶劣后果。
□ 图1 一组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虚假照片,画面虚构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捕”。图中白框部分是人工智能生图模型生成的错误细节
人工智能模型基于大量数据喂养,其生成的图片更接近受众所熟悉的画面,但这些图片并非完美无缺,仔细观察能够发现端倪。首先,从整体图片风格来看,许多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尤其是人物照片,大多具有一种特定的画风和光泽,例如人物皮肤看起来比正常情况要光滑,有时甚至呈现塑料感;其次,辨别人物细节,注重观察没有衣物遮盖的部位。大多数人工智能生图模型在关节尤其是手部,有较高概率产生错误,如图1所示,有些手指是扭曲变形的,有些只有四根手指,有些看起来缺少了第一和第二指节;第三,人工智能模型在衣服配饰的光影和三维结构处理上也经常犯错。
三、 一组由网民生成的灾难事件“历史照片”
制作精良的人工智能照片也许还有“篡改”历史的能力。2023年4月,一名网民利用人工智能生图模型Midjourney模仿新闻图片的形式生成了20多张“照片”,并取名为《2001年卡斯卡迪亚9.1级地震和海啸》,伪造了一次大型灾难事件。[3]画面中包含了被地震和海啸摧毁的城市街道和房屋,在救援现场采访的加拿大广播公司著名记者皮特·曼斯布里奇等画面。“照片”的逼真程度和“拍摄”角度的多样性使该组“图片报道”显得颇为专业(图2)。有网民表示,看到这组照片,甚至忘记了自己正在“Reddit”网 (“Reddit”是美国著名社交新闻站点)的人工智能生图板块浏览帖子。
□ 图2 一组由外国网民生成的虚假灾难照片,虚构了“2001年卡斯卡迪亚9.1级地震和海啸”。图中白框部分是人工智能生图模型生成的错误细节
如若不明真相的网民将该帖转发,如此逼真和全面的“新闻图片报道”可能会令受众怀疑自己的记忆是否出了问题,竟然忘记了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有网民就此评论道:“2100年的人们不会知道历史的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尽管如此,我们在这组AI生成的照片中仍能找到人工智能的身影,比如还未渲染完全的汽车下半部分、少了一根手指的右手、没有脸的被救者和以一个非常扭曲的姿势拿着国旗的女子……
四、社交媒体上的AI虚假照片
2024年1月,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不雅照片不断出现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尽管这些照片很快被发现是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图片,发布这些照片的账户也被平台封禁,但该帖发布17小时后,其中一张照片的浏览量仍超过4500万次,造成了恶劣影响。[4]白宫新闻发言人卡里娜·让·皮埃尔表示对此类虚假图像流传“感到担忧”。[5]明星的虚假照片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人工智能技术使制作此类假照片的门槛变得更低,只需要键入合适的提示语并不断“修缮”画面细节,便可制作一张足以乱真的假照片,赚足流量。
不只是人类,月球也难逃人工智能的影响。有测试发现,使用三星Galaxy S23 Ultra手机拍摄月球,无论一开始拍摄的图像多么糟糕,甚至翻拍一张经过模糊处理的月球照片,最终总会得到一张看起来不错的照片(图3)。换句话说,三星手机可能提供了一张压根不是本人所拍摄的照片。三星公司承认了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来提高智能手机拍摄月球照片的质量的行为。[6]
□ 图3 三星Galaxy S23 Ultra手机翻拍经过模糊处理的月亮照片(左)及结果(右)
五、未来,照片都将被人工智能完美修饰?
以上案例中的人工智能都还在我们熟悉和理解的摄影领域里“闹腾”,然而谷歌公司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摄影。谷歌于2023年10月发布了全新智能手机 Pixel 8 和 Pixel 8 Pro,并在摄影和摄像的宣传中特别强调了使用人工智能来编辑并修饰照片,如调整亮度和背景以及移动或删除拍摄主体等。该手机甚至能改变人们在照片中的表情——通过浏览相册,根据现有的人物表情进行混合匹配,将不同照片中的微笑合成到同一张图片中,谷歌称之为“最佳镜头”。[7]
“最佳镜头”的确降低了拍摄“完美”照片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或许也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喜好,正如剑桥大学图形和显示专家拉法尔·曼蒂克所言:“人们不想捕捉现实,只想要美丽的图像”,[8]Pixel 8手机推出的这项新功能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但仔细想来,传统摄影因物理限制往往无法在同一张照片中包含不同的时间切片(多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及后期处理等除外),在这样的前提下,玛格南图片社联合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说道:“一张照片是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到一个事实的意义,以及表现这个事实的肉眼可见的形式的严密安排。”由此,他提出了“决定性瞬间”这一长期且深远影响新闻摄影的经典理论。[9]然而人工智能打破了多年来我们对于“决定性瞬间”的理解,使得最终的图像成为多个真实瞬间的糅合,但这个新的“瞬间”并未真正存在过,它只是世俗意义下“完美”的“最佳镜头”,人工智能或许在一个新的维度已经开始改变人们对于“决定性瞬间”的理解。(作者系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诺丁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记者
编辑:程正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