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方周末黄思琪:绿色新闻也在回答时代命题 | 芒种观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南方周末黄思琪:绿色新闻也在回答时代命题 | 芒种观点
科学新闻,不仅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试图解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政治与伦理意涵。天文地理、科技环保、生物医药......都是科学新闻记者们追踪的领域,他们是连接科学界与公众的桥梁,也是理解、阐释与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赶路人。
我们与科学新闻从业者对话,试图了解他们与科学界互动的过程。面对艰深的科学知识,如何做好案头准备?面对争议性研究,如何突破事实核查的困境?如何降低科学报道的“门槛”,让其更好地服务公众?腾讯媒体研究院邀请充满好奇心的你,一起探索让“赛先生”发声的方法论。
来源 | 深度训练营
作者 | 罗清如  钟宸  华苒君  王初颖
黄思琪,现任《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记者,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在学生时期,黄思琪便与绿色新闻结缘。她在本科阶段关注广东阳春的毒铜泥事件并深入探讨了土壤污染问题,在研究生时期与团队携手打造健康话题的数据新闻作品斩获2022大学新闻奖(Campus News Awards)最佳新闻报道冠军。
黄思琪曾在“更包罗万象”的《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实习,又在毕业后成为“绿版”(绿色新闻部)新秀。在这些经历中,她体会到部门之间的差异——在社会新闻部,黄思琪培养了对选题公共性的敏感:在绿色新闻部,她正在掌握新条口的报道方法论。她希望能够以“不说教”的方式触及绿色新闻的核心,用通俗的表达来平衡报道的专业性,使作品触达更多受众。
深度训练营对话黄思琪,从具体稿件入手,探讨绿色新闻的操作方法以及新人记者的入门经验
认识绿色新闻
Q:您在《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具体做什么类型的报道?
A:绿色新闻部主要做环境与泛健康行业的报道。我们有两个公众号——“健言”和“千篇一绿”,“健言”的文章包括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不仅关注医疗、医药、医保,也关心整个大健康产业;“千篇一绿”主要关注环境领域,包括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水、空气等等。
Q:结合您在《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的实习经历,您认为社会新闻部和绿色新闻部在稿件选题上有哪些区别?
A:在关注的领域范围上,社会新闻更包罗万象,可以把任何公共事件纳入其中。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部门想象成两个圆圈,它们之间的交集就是公共事件里和健康、环境相关的议题。比如去年的京津冀大暴雨,它本身是社会事件,但是引起的原因与环境有关,所以两个部门都会做相应的报道。
我认为绿色新闻更突出的特点是专业性,它对一个行业的报道纵深更强。我们不仅会关注环境、健康相关的公共事件,还要去看垂直领域里面发生了哪些大事。绿色新闻的选题可能不会像社会新闻一样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但它的选题对于相关领域很有意义。在环境和医药健康这两个领域里,有很多垂直的自媒体或媒体机构也都会推出类似于“千篇一绿”的栏目。
Q:在绿色领域,新闻报道和知识科普的区别是什么?
A:一篇绿色新闻是由某个细微的新闻由头驱动的,它可能带有科普的性质,但不完全以科普为目的。报道中的一些知识与大众离得比较远,所以我们需要解释,比如在某个相关政策出台后集中地做科普。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知识科普主要起辅助作用。
Q:在您看来,绿色新闻写作方法论的核心是什么?
A:我还不敢说自己接触到了核心。根据我现在摸索出的经验,做专业领域的报道最需要的是以不说教的方式呈现信息。我希望将这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大众更理解、更相关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兼顾纵深感。
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时代
Q:您日常寻找选题的思路是什么?
A:我们会从热点新闻里面发现跟我们行业有强相关性而且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首先需要符合新闻价值的要素,其次就是要符合行业细分领域,此外也可以做公众感兴趣的新鲜热点话题。
Q:在这类选题中,您对什么细分的方向更感兴趣?
A:我有一些放在心上的“时代命题”。
在环境领域,我比较关心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极端天气是大家越来越无法忽视的问题,而且和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但可能很多人还是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危机性。
而在健康领域,我关注到了当前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及其影响。整个社会更关心生理疾病,而只有出现社会事件后,大家才会进一步意识到群体性的精神问题。比如在写《被脱发缠住的年轻人:秃不秃头,并不妨碍爱与被爱》时,我找到了感兴趣的切入点:身心反应。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身体也可能同步出现亚健康状况,甚至会直接击溃免疫系统,导致斑秃这样的疾病。我认为这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大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所以这些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发声。此外,身处老龄化社会,养老照护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Q:您在写作时会有预想的目标受众吗?主要是哪些群体?
A:我希望能让更多还没有意识到气候、环境变化正在影响人类生活的人们看到。此后,我希望读者们在阅读中培养新知,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现实是报道多在同温层内传播。新闻只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之一,我们也不宜对此抱有过高期待。
Q:您是否有绿色新闻报道受众面窄的顾虑?比如一些选题无法广泛吸引读者阅读。
A:很多事情看似小众,但它背后的社会议题却会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切实的影响。我们在探讨气候变化问题时经常会看到一类评论:“为什么不和富人讲这些,反而跟我们这些每天困于生活、三餐都吃不饱的人来讲?”。假如一个人和这些事件没有紧密关联,TA不关心绿色新闻是很正常的,但气候变化的后果需要每个人共同承担,我们都不能置身事外,同时也有责任去改变现状。所以我们锚定目标——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和每个人都相关的。
精确案头准备&信源验证命题
Q:在绿色新闻的操作流程中,在采访前做好案头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A:案头准备是绿色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人喜欢把做采写比喻成做菜,案头准备就是备菜的过程。有的人喜欢边做菜边备菜,但我个人习惯把所有原料、调料先配好再开火下锅,也就是做好准备再开始采访。我个人非常重视相关领域的最基础的背景知识,细分领域的案头工作也可以帮我们精准地找到采访对象。比如《臭虫重启“全球旅行”,人类如何甩掉“吸血鬼”?》这篇稿子,臭虫研究相对小众,我在阅读论文时发现,引用率很高的论文作者就是那几个熟悉的名字。此后,我点对点地进行了采访。成稿后,有专家表示我这篇报道是对方看过的关于臭虫最全面的报道。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我找到了细分领域的最核心的研究者,对方可以把很多问题都分析清楚,不会有太多遗漏。
Q:如何准备一份全面详实的案头资料,并同时平衡好时效性与可信度?
A:偏公共性的选题时效性更强,短时间搜集信息的难度是更高的。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建议直接寻找最权威的信源,比如政府官网或者官方的报告,能保证信息至少是具有权威性的。建议寻找一手信息,注重被引报道媒体的可信度。涉及专业领域时,可以将该领域的综述性文献先通览一遍,或者阅读行业专家的共识性文件,这些对于迅速了解话题都很有帮助。
首先,要寻找“干净”的信源,尽量寻找一手信源。我个人推荐用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文语境下建议使用必应,这样能够得到更多“干净”、有效的信息。也有记者会用AI做资料搜集,但我个人认为AI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搜集方式,但是在时间紧迫、需要快速了解某个信息时,使用AI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AI也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需要判断甄别后再使用。
在查询具体信息时建议直接查找官方信源,比如政府官网、数据库。检索微信推送也是一个不错的渠道。做报道之前,我会粗略浏览相关的同题报道,主要关注之前的报道角度、采访对象。我还会有针对性地在媒体公众号搜索之前有无相关报道。如果不记得具体的文章题目,可以用关键词检索。此外,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论文数据库获取更多信息。
Q:如何迅速整理海量资料?
A:我会在搜集背景资料后将相关信息按不同类别整理。需要按基本的逻辑顺序进行,从背景信息到过往报道,再具体到要报道的事件或者话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挖掘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做案头准备工作。比如航空救援存在价格高、保险覆盖不全的问题,我会关注这些问题的已有报道和背景资料、相关论文,以及能够帮助大家快速理解事件紧迫性的数据资料。
Q:在操作绿色新闻时,哪些信源更具采用价值?
A:事件型报道中,与事件直接相关的当事人、管辖范围内的政府部门是核心信源,其次是与当事人有接触的外围信源。专业型报道中,需要更多考虑信源的权威性,一般要找高校教授、行业协会理事、研究中心研究员、相关机构负责人等。
总之,无论是话题、事件还是人物,离报道的核心对象越近的,越具有采用价值。
Q:如何对信源的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
A:需要阅览尽可能多的数据源,得出更被广泛认可的结论。不要从单一数据推出结论,要通过不同的数据推出通用性的结论。不同调查得出的数据结果也不一样,我们需要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数据陷阱,常见的是统计陷阱——在统计的时候有意选取有利于呈现结论的数据,忽视了其他可以支撑对立面的数据。这不至于构成数据造假,但主观性过强。样本数量涵盖范围更大的数据集得出的结论会相对更可信。
总之,不要完全依赖某一种方式检索信息,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穷尽相关信息。选择数据时要结合自己的判断,要对信源具有警惕心。如果认为数据有异常或者不确定某信源的真实性,可以再次核实或者不使用。
采访的标准要向做研究看齐
Q:如何将前期案头工作转化为一份优秀的采访提纲?
A:比如《山水自然史湘莹: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给人类上保险》,写这篇文章的提纲前我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众号近一年的推送以及对方官网的基本信息全部阅览了一遍。我由此了解到该机构的基本框架、致力领域,以及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有哪些与普通人认知不同的东西。
比如通过砍树来保护森林的方法,我认为它是相对反常识的,所以我在列采访框架的时候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通过前期案头,可以发现一些新颖的视角,并将其转化为提纲里的部分结构,具体的问题则来自资料中我们认为大众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Q:您如何联系到相关专家?选择标准是什么?
A:邮件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专家一般有及时检查邮箱的习惯,所以我一般会先用邮件发一封约访函。如果两天内没有得到对方回复,可以电话联系。不管是找资料还是找采访对象,都需要同时、多触角去操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广撒网。
选择专家的标准和做研究的思路相同,比如医学领域会有一些细分的权威刊物,可以具体去看刊物里发表的内容。初步筛选后,阅览专家的背景信息以及资历,确认对方过往的研究内容是不是都是这个方向。当采访的专家常年研究这个选题所在的领域时,采访得到的收获会更大,同时专家接受采访的意愿也会更大。
如果是对较为广泛的话题做解读,只要专家研究的大方向与报道方向相符,就可以联系。
Q:除专家之外还会重点选择哪些采访对象?
A:一些公共事件出现的时候,普通人才是报道的主角。比如雷暴哮喘、京津冀暴雨这类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报道,我们需要联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健康领域的公共性较强,而环境问题专业性更强的报道会更多。除非是环境污染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会采访普通人),多数时间专业知识还需由专家来做解释。
Q:如何在采访中引导采访对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A:可以基于之前搜集背景资料的时候自己形成的某种判断进行提问,问对方认可与否,有时可以激发出采访对象的表达。当我们设想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是a,但是对方说出了问题b,那这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如果采访对象提出了采访计划之外的知识点,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框架。
有一个在列采访提纲时可以用的方法——先展示出我们对问题70%的了解,再就剩下的30%询问采访对象。比起直接询问一个泛化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能带来更加具体的信息。
而且,展现出对采访对象所关注领域的了解,尤其能提出对方意料之外的信息,有时可以打动采访对象。我有一位采访对象最初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和我约定只能采访半小时。但当我在采访时引用了对方论文中的某一组数据,采访对象惊讶于我的了解程度,就表示愿意再多聊一些。所以我又得到了两次采访机会,获取了更多信息。
Q:假如采访对象因利益或立场拒绝接受采访,您如何进行说服呢?
A:《SBTi | 百余家企业被“公开除名”,科学减碳有多难?》这篇报道需要对企业进行采访。在约采的时候,我会反复澄清这篇报道的目的是反映普遍现象,希望企业作为代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阐释科学减碳存在的问题。
记者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对方为什么要接受我们的采访,要和对方做具体的解释,尽可能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匿名也是一种可以采取的方式。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采访对象产生错误的预期,比如以为我们会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其宣传。
用于说明被SBTi移除承诺的企业集中情况的数据图。图源:《南方周末》
Q:在有立场区分的情况下,如何在稿件中保持观点平衡?
A:我的编辑分析过,这类稿件通常有两个结果:要么双方都对我们的报道很满意,要么都不满意。这两种结果都是好的,说明稿件达到了平衡。如果只有一方满意,那这篇报道可能就有失偏颇了。
作为媒体,最好能呈现冲突事件双方不同的视角。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被质疑的“绿”苹果,信息公开够不够?》这篇文章。我们操作的时候希望尽可能平衡双方的观点,所以争取到苹果公司接受采访,相对平衡地呈现了双方的观点。
寻求信息增量的过程
Q:您如何理解“信息增量”?
A:信息增量就是新的知识点,它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或者新感受。很多话题已是老生常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选题中与过往不同的变化点,这些可以从采访和案头工作中逐渐发现。
比如我在《被脱发缠住的年轻人:秃不秃头,并不妨碍爱与被爱》一文中提到秃头和焦虑之间的关系,我身边的很多人基本不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多关注身边人对选题的了解情况,这些人的困惑有时可以代表普遍的困惑,找到提供信息增量的方向。
Q:《智能养老之困:当我们老了,想要一个机器人陪吗?》一文采用了故事化的处理方式,这是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吗?
A:是的,健康领域中普通人的故事非常丰富,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经历更能引起人们共情。所以在操作的时候,我会希望多找一些普通人的案例。我认为通过故事反映出话题的严峻性和普遍性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环境报道虽然话题更专业,但采访时依然要使用现实发生的案例,由此体现其话题与更多人的相关性。
Q:您如何平衡报道中的专业性和通俗性以使读者能更好理解报道内容?
A:这是环境报道中特别重要的问题。专业知识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读者可能会觉得枯燥,受众范围更容易缩小。我们现在做的尝试是用更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比如用通俗的比喻或者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和大众熟知的概念结合起来。
《SBTI | 百余家企业被“公开除名”,科学减碳有多难?》这篇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不了解相关领域的情况下,读者可能完全不能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但我的编辑当时提出了一个比喻——把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想象成群聊,企业是群员,SBTi组织方是群主。如果企业没有及时向SBTI提交目标和执行情况,就会被踢出群聊。
采访后我采用马拉松的比喻:每个企业都想实现碳中和,所以它们会向SBTi提交减排目标。企业虽然提出了目标,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如果将实现碳中和视为一场马拉松,愿意站上起跑线的企业很多。但枪响之后,真正迈开腿的选手可能只有一半。”)成稿时我的想法和编辑的比喻就构成了我们稿子的开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文章内容。不过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力争通俗,要避免曲解原意。
我习惯于先做总结,比如先把核心结论写在开头,后文阐释具体事件。对读者来说,可能结论是核心的信息,把结论放在开头更能够帮助大家理解。此外,也可以用比较幽默的表达,比如在《腐蚀马路、绿化,融雪剂如何变环保?》一文中作者使用了“海参炒面里面没有海参”的表达。记者以小品里的梗来解释环保型融雪剂并不环保这件事情,让文章更有可读性。
Q:在哪些情况下,绿色新闻可以采用图表来辅助读者理解内容?
A:在报道里适当使用图表以帮助读者更快速理解文章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会有意在报道里整理一些数据或信息并制成图表。假如一件事情用文字说不清楚,但是看图表就能明白,说明这类信息使用图表的阅读效率会比使用文字高,此时在文章中搭配数据图、信息图就是有必要的。
比如《当暖冬遇上滑雪热:“没有雪,一切无从谈起”》,我不可能用文字列出有哪些雪场因为天气原因关停了,我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但是我用图片就能让大家直观地看到还有哪些雪场存在问题。我不需要花大篇幅去解释,做到精简文字的同时又能让信息更加充足。在制图时把结论放在标题中,适当使用脚注来解释概念,也有利于读者理解图表。
用于说明雪场受影响情况的数据图。图源:《南方周末》
先静心下沉,再蓄力上升
Q:对于刚入门绿色新闻报道的新人记者,您有哪些建议?
A:首先,多看过往优秀作品,从模仿开始,大胆尝试。我会着重看报道的信源以及采访对象的选择、观察角度的选取、数据的选取等。

其次,要将前期案头工作做得更扎实。
第三,要抓住问题的变化。比如说气候变化领域,当下的信息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所变化,而变化就是信息增量。
此外,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厚积薄发。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能问出越多有价值的细节性问题。
Q:绿色新闻的强专业性可能成为新人记者入行的顾虑,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A:读文科的人可能天然觉得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有所缺失。但是,很多做绿色新闻报道的记者都是文科出身。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都有慢慢积累的过程。我来之前也有这样的顾虑,但媒体会给我们成长的空间,不用太担心。
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多提出好选题,多积累优质信源。做垂直方向的报道就像在水里一样,我还在下沉的阶段中,要先静心下沉,再蓄力上升。
我想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编辑:程正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