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避雷针 | 红星新闻记者陈卿媛:好运气源于周密的准备和不断地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22:17: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本期讲述者陈卿媛
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记者,作品曾获红星新闻年度新闻奖,个人曾获得红星新闻年度流量第一记者,报道推动的“百香果女童被害案”曾两度被写入最高法两会工作报告。


“你和柴老师中间还差着十个我!”主编牛老师开着玩笑对我说。当时,我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采访。


那是发生在山东A市的一起婴儿“死而复生”事件。一对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孩子被误以为夭折,孩子爷爷将其埋葬。后来一个村民发现这个孩子没死,并领养了这个孩子。当时,当地的电视台对此做了报道。我看到这则新闻后,感觉像是有种魔力吸引我一样,特别想去现场看看,想要挖掘更丰富的细节。


到那里的第一天晚上,我和一个村干部取得了联系,见面一起吃了个饭。他为我介绍当地的文化,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村里的人,尤其是领养孩子的村民极其反感媒体。


婴儿亲生父母是关键的突破点。我通过同行获知了他们的家庭住址。我到了他们家门口,阳台上晾晒的婴儿衣物让我的心里升起些许希望。听到屋里的动静,我知道里面有人。我敲了敲门,无人回应,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我表现出诚意,一直在门外礼貌等待,对方说不定就会愿意接受采访。没想到,在这个二层的楼梯间,我接下来将要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三天。三天里,我看着这栋楼的住户上楼下楼,看着周围的大妈竹编编了一个又一个。我始终没有感动这对亲生父母,即使我相信他们能听到我在屋外偶尔的敲门和询问。


等待期间,我遇到过两位央视新闻的记者,也是工作动力满满的年轻记者。听说我等待了很久始终未采访到,他们表示十分同情。不久后,他们离开了这里,去报道其他新闻。


第三天,我决定在二楼和三楼的楼梯间等待,希望他们在不知道我还在的情况下放下防备,一出门我就上前突破采访。夜幕降临,孩子爸爸开了门,我反应过来想要上前时,他飞快奔跑,远远地甩开了跑步成绩一般的我,消失在夜幕中。


我沮丧地向主编汇报情况,主编怀着对年轻小记者的宽容,说先撤吧。我买好了第二天回去的车票。


第二天早上,先前见过的村干部对我说,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其他村民家,当天或许会有一些动态。但当时我的心态已近乎崩溃,我没有再回村里,直接回了家。


几天后上班时,我在工作群里看到了柴老师对这件事的详细报道(山东男婴被埋获救后:家人磕头欲领回,救助者不放想领养)。我想采访的,他的稿件里都写到了,我顿时很佩服。我第一次听到柴老师的名字,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走廊医生的报道舆论分析。


我加了柴老师的微信,向柴老师请教。在柴老师口中,采访过程仿佛很轻松。他是山东人,山东方言无障碍。他先是去村里转悠了一圈,掌握了大概的形势。我走的那天,婴儿亲生父亲和村干部一起去领养孩子的村民家,柴老师混进了人群中,默默地听他们说话,获取了大量关键信息。


这次采访我看似很“用力”,却很失败、遗憾满满。自我反思,或许输在了心态不稳和缺乏随机应变上。柴老师能做出漂亮的报道,当然并非是运气好。他思路清晰,策略完备,游刃有余地把握着采访的节奏。


有句话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外出采访,确实需要一些运气,但运气其实是来自于前期事无巨细的铺垫以及竭尽所能的尝试,当我们在为一个采访做准备的时候,可能有些工作看起来是无用功,最后却无意间发挥出了最大的效能。这所谓的“运气”不就是来自于前期的准备和尝试吗?


也是在我入行不久时,B市一位患癌母亲通过媒体报道找到了曾是高考状元但失联多年的儿子。一家人团圆后,他们不想再让媒体打扰,我想跟进报道却突破无门。


很快,当地一个自媒体发了一篇文章,称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是高考状元,失联多年未找到。我联系上失联者的嫂子。这位嫂子性格爽朗和善。电话里,她说公婆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也不会说普通话。她是嫁到这里后,才从丈夫口中得知了弟弟的事。嫂子讲了很多,提到弟弟当年是高考状元。


我很快就根据嫂子的讲述写了一篇稿件并提交。报社责编看了稿件后给出疑问:是否核实过对方是否就是高考状元?我再次去问嫂子,嫂子有些不确定了,她表示不清楚弟弟当年高考的具体情况。最终发现,弟弟不是高考状元,而是高分考入了名牌大学。


这次经历提醒我,对于矛盾冲突性没那么强,题材相对“软”的报道,也不能掉以轻心。看似核心的采访对象,自己可能对事件的认知和记忆也会出现偏差。一切细节都要细心核对,力求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幸运的是,那位失联的弟弟看到我的报道,联系了我,我前往B市见证了他和亲人团聚的过程,并发布了报道。这位嫂子恰好认识先前那个失联高考状元的母亲,带我去了状元家,帮助我独家采访到了回家后的状元。


性格爽朗的嫂子在当地有不少朋友。好几位当地人通过嫂子找到我,说起自己孩子离家出走失联多年,想要通过报道找回自己的亲骨肉。那时候,我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会选择“断亲”,朴素的助人情结驱使我傻乎乎地问主编,要不要再给他们也写一篇报道?主编和蔼地说,不是所有事件媒体都会报道,报道要讲究新闻性。


我最终通过自己的公众号给那些求助的中老年人写了寻子信息。可惜公众号几乎没有粉丝,文章阅读数最终停留在4000多。如今已过去多年,那些游子或许还漂泊在异地他乡吧。


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点内向甚至有些自闭的人,采访“上手”比一般人慢很多。刚刚实习时打电话采访,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话都会发抖。一次,带教老师让我采访一个大厂的公关,公关看是我一个气场弱弱的实习生,用极其甜腻的声音婉拒了我的采访,并向我的带教老师传达了一番阴阳的评价。带教老师很温和地鼓励了我,没有批评我。


我总觉得,我所认识的媒体从业者,都是有文化、有理想,十分包容友善的人,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他们见过恶,却选择保持善良。加入他们,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