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25-7-21 08:48:31 | 只看该作者
  • “最基本的文化形式是“仪式”。仪式基于重复、秩序和可预见性,是秩序和意义的创造者,是开启我们人性的关键步骤。”
摘录来自
技术与文明_【美】刘易斯·芒福德
  • “对于人类的起源而言,游戏比劳动更重要、更基本。人们很容易厌恶单调劳动,却对重复的礼仪活动不厌其烦,这就证明了这一点。”
摘录来自
技术与文明_【美】刘易斯·芒福德
  •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装饰”这种文化活动对人来讲比工具这种物质活动更重要”
    • “矿石在早期的炉膛中被首先熔炼成指环,而不是武器,珠宝对早期的人类而言比机械和军事器具更重要。人类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之前,需要将自己驯化和安置好。轮车最早是灵车,而不是马车或战车。大规模杀人最早不是因为战争,而是为了献祭。”

【技术 tech-nics】
  • “在芒福德的著作中,“技术”一词始终用的是technics,而不是technology,这里包含着他对技术的素朴和广义的理解。”
  • “工具和我们引申出来的机械技术,都不过是生活技术的特定化的碎片。”正因为不是技术决定心灵,而是心灵决定技术”
【心灵决定技术】
  • “由于心灵决定技术,因此健康的、好的心灵形态导致健康的、好的技术,恶劣的心灵形态导致恶劣的技术。”——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最初靠事件记录时间】
“人作为生物,对机械时间更是陌生。人固然有自己的生命规律,如脉搏的跳动和肺部的呼吸,但这些都随着情绪和活动而时刻发生变化。在涵盖多日的较长时间内,对时间的计量不是靠日历,而是靠事件。牧羊人会从母羊产仔开始计算时间。农民说到时间会追溯到播种时或前瞻到收获时。如果成长自有其时长和规律,那么推动成长的并非简单的物质和运动,而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事实,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机械时间由一系列单独计算的时刻组成。有机时间,也就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的效果却是积累性的。机械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加速或倒退,如时钟的指针或电影镜头,但有机时间只有一个方向,是出生、成长、发展、衰败和死亡的循环。已经死亡的过去依然存在于尚未诞生的未来之中。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的效果却是积累性的。机械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加速或倒退,如时钟的指针或电影镜头,丹但有机时间只有一个方向,是出生、成长、发展、衰败和死亡的循环“【时间意识】
“抽象的时间成为生活的新媒介。有机功能靠它管理:人不是饿了就吃饭,而是等时钟显示到了吃饭的时间才吃;人不是累了就睡觉,而是等时钟显示该睡觉了才睡。时钟普及了,时间意识也随之普及。”
【机器和人的关系】
“普罗克汝斯忒斯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古典时代的人对损毁身体的恐惧和愤恨。床应该适应人,不能把人的腿或头砍掉来适应床。”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21:41:32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8月25日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一 书中结合社会学理 论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他强调社会学应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切社会现 象,但微观现象是基础,宏观过程是由微观过程构成的;而微观过程中的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这一互动链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际遇过程,并使这些际遇发生的自然空间扩展之后,社会结构就变得更为宏观了。([美]兰德尔·柯林 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  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79页。)
      “但戈夫曼一直强调的是微观层次的直接互动;而且所确认的和使自己的需要能被感知到的“社会”,不是某种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实体,而是体现在此时此地社会的需求中。”8
    “最显著的是,每一个体的自我都是在情境中被树立起来或被建构的;而且,这是在社会制约之下的自我的建构。这种制约是最容易察觉到的,因为它表现在一个人关于其他人的姿态上;一旦行动者接受了关于什么是某人的自我(和情境是什么)的界限标准,他或她就在此制约下去维护其标准的一致性。”
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兰德尔•柯林斯 p83【可用于虚拟主播对真人主播的反作用】

“人群中发出的欢呼声,参加即将到来的庆祝活动的心情,都会把漫不经心的人重新吸引到屏幕前。比较一下只看图像不听声音的情形:如果活动正持续升温——正在进行的比赛、计时钟即将走完、棒球队员正在垒上——这些无法抗拒的诱惑会促使你把声音打开。所缺失的主要不是对所发生事件意义的文字说明,而是播音员的声音,因为观看字幕不能代替声音;一个人首先是要寻找人群中的声音,然后充分地分享激动的感觉。这就是竞赛场面最根本的诱惑所在:自己的情绪被喧闹的人群所点燃而达到瞬间的愉悦感。”——摘录来自《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兰德尔•柯林斯 p154【可以用于虚拟主播声音、现场感的缺失,不可替代性】
     “IR理论提供了可证明的细节:当人们以激动的语气向为此同样激动的人诉说时,IR达到最高潮;反之,如果试图交流的对象缺乏热情、消极被动或保持冷漠,观众对所观看戏剧的热情就会随之衰减。”(摘录来自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兰德尔•柯林斯 p156 )【为什么看电视而不是看文字,更多的视听刺激,更沉浸,现场感,而这种现场感是基于以往的现实经验的唤起,即“共情”,有温度的人身、有温度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声音刺激】
    “音乐会为聚精会神的观众提供的是大众娱乐群体的诱惑力;如果演艺人员已经被视作神圣的对象,更是如此,接近他们——即使在大的演奏厅中距离他们仍有数百英尺——能让狂热者更加兴奋不已。”摘录来自 互动仪式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兰德尔•柯林斯 p162【或者我们应该考虑的是音乐会不同于唱片的不同,电视相较于短视频的不同,共同的空间里鲜活的个人,看着别人的故事或者远方的故事,那么需要探究儿童看电视看的是什么?成人看电视看的是什么?但是最重要的是,研究的是新闻节目,我们看新闻看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需要清晰的报道么?还是需要一个人去讲故事?这部分该怎么论证?成人看电视看的是情感共鸣和社会链接,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解释者“,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这种共时性的体验让个体感觉参与到更大的社会叙述中,生命的在场感。如果新闻播报是一个仪式,主播也是仪式的因素之一,虚假的而非真实的,是否会降低这种意识的“神圣感”?】





53#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08:07:02 | 只看该作者
【辅助播报】
以“新小浩”的一次试播事故为例,当其播报一则关 于中美贸易谈判破裂的新闻时,对“双方会谈陷入僵局, 贸易摩擦加剧”这样的严肃内容,却以轻快上扬的语调 播报,甚至在提到“谈判破裂”时语气依然显得很欢快, 与新闻内容的严肃性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观众强烈不适。此外,虚拟主播的嗓音参数调节,如音量、音高等,目 前主要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设置,缺乏理论指导,难以 实现对新闻情感基调的实时跟随。

54#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09:32:01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学中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研究与实践之间不断发展的领域》
1️⃣2023年3月,新闻编辑室人工智能(AI)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之一Francesco Marconi在接受路透社新闻研究所采访时宣称,“新闻行业必须积极参与AI革命。
In March 2023, Francesco Marconi, one of the world leading figur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newsrooms, declared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that “the news industry must b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AI revolution.

2️⃣This dependency may affect the autonomy of news organizations, potentially creating “lock-in” effects where they become tied to the tools and services of these tech companies.
这种依赖可能会影响新闻机构的自主权,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使它们与这些科技公司的工具和服务联系在一起。

3️⃣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s well as bias and diversity are often mentioned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AI journalism (Porlezza & Amigo, forthcoming). Transparency involves disclosing how algorithms operate, the sources of data, the criteria used for information gathering, news cur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and labeling AI-generated content. As AI increasingly influences the entire news cycle, there are growing demands for greater transparency to ensure accountability, reduce bias, and avoid the formation of thematic silos resulting from AI-driven content personalization. Transparency is frequently advocated not only as a core principle of journalism but as a crucial safeguard for addressing the ethical and societal challenges posed by AI’s role in shaping news media. As a consequence, institutions currently involved in regulating AI within media and journalism (e.g., the Council of Europe) emphasize the need for transparency (Porlezza, 2023) as an essential value to ensure the responsible application of AI in journalism.透明度,问责制以及偏见和多样性经常在AI新闻的背景下被提及道德挑战(Porlezza & Amigo,即将出版)。透明度涉及披露算法的运作方式、数据来源、用于信息收集、新闻策划和个性化的标准,以及标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影响整个新闻周期,人们越来越需要提高透明度,以确保问责制,减少偏见,并避免因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个性化而形成主题孤岛。透明度经常被提倡,不仅是新闻业的核心原则,也是应对人工智能在塑造新闻媒体中的作用所带来的道德和社会挑战的关键保障。因此,目前参与监管媒体和新闻业人工智能的机构(例如,欧洲理事会)强调透明度的必要性(Porlezza,2023),这是确保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负责任应用的基本价值。

4️⃣此外,内容策划和新闻发布越来越依赖AI,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编辑监督,导致对新闻业的信任进一步侵蚀,这也是因为AI系统往往像“黑匣子”一样运作,难以理解其决策过程。此外,最近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受众并不特别欣赏在新闻制作中使用人工智能,这对他们为新闻付费的意愿产生了影响。因此,人工智能伦理学具有双重意义:它既针对消费者信任和企业声誉,又将减轻人工智能相关风险或任何环境问题的要求降至最低(Schultz等人,2024年)的报告。总的来说,正如最近的学术出版物所证实的那样,道德问题已经成为新闻业更为紧迫的问题。


5️⃣那么,新闻媒体该怎么办呢?更全面的治理方法应该包括建立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例如道德委员会或监管机构,以帮助确保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机制应该包括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定期审计,并强制遵守道德标准。它还包括超越如何构建算法的思考的元素:媒体组织还应该投资于其团队的多样性,并与不同的社区合作,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潜在偏见,并确保不发生歧视。沿着这条路线,新闻机构还应促进与大学或非政府组织等不同机构的合作,分享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最佳实践。全行业的标准和指导方针-例如由媒体自律机构(如新闻委员会)推动的标准和指导方针,可以帮助建立新闻业道德人工智能使用的共同基线。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提高数字和人工智能素养,以及公众对人工智能及其在新闻业和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以促进信任,并使受众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他们收到的信息。
55#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20:04:54 | 只看该作者
《Ethics and journalistic challenge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king with professionals and experts》
理解AI是另一个被提到的问题,虽然“人工智能”这个词目前在社会上已经广为人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理解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是如何工作的,实际上做了什么,局限性是什么、危险是什么,在更高的层面上它是什么。
人们不理解AI是软件,而不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一个人,一个有自己的意志、有决策能力、有智能的东西
AI正在影响着新闻业和媒体,在这个信任度低、新闻会比增加、新闻兴趣下降的关键时刻。脱离新闻业本质上是人类领域的概念威威胁着新闻业的未来,并唤醒了对数字新闻的怀疑气氛。
56#
 楼主| 发表于 2025-8-28 08:44:05 | 只看该作者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卢卫红,杨新福玛格丽特· 博登将 AI 定义为“ 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 (玛格丽特· 博登.AI: 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 M].
孙诗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


5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8 20:18:35 | 只看该作者
《文生视频之后:  身体理论视角下通用人工智能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喻国明 谢玮祎

  •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认为我们所  认知和理解的世界实际上是分为三个层次的:  世界 1 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 世界 2  是精神状态或意识状态的世界; 世界 3 是思想  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  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英]波普尔: 《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版,第 309 页。)
  • 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 - 庞  蒂强调身体不仅是生物学的实体,更是感知、意 义生成和世界交互的根本媒介,是人在世的凭  依。“知觉 的 主 体 是 身 体,它 并 非 笛 卡 尔 意 义  上的物,它是不同于客观身体的现象身体,其实  质是物性的客观身体与心灵的统一体。(杨大春: 《杨大春讲梅洛 - 庞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6 页。)
  • 一方面,在场本身便具备着重要的传播意义,只  要保证身体的在场,至少表明我愿意和你在一  起,我把自己这段时间排他性地让渡给你,这是  传播得以发生的最基本的前提,参与双方能够确  认的东西,30 在场建构了信任的基础。(刘海龙: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国际新闻界》,2018 年第 2 期,第 40、40 页。)
  • 如路德维希·维特根  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所言: “即使一头狮子学  会了人类的语言,我们还是听不懂它在说什么,因  为我们的身体与它的构造不一样,没有办法体会  它的世界。”((刘海龙: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国际新闻界》,2018 年第 2 期,第 40、40 页。)
  • 如同马克思( Karl Marx) 所言: “人的  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0 页。)
  • 如 同 福 柯 所 言“身 体 是 事  件被铭写的表面,是自我被拆解的处所,是一个  永远在 风 化 瓦 解 的 器 具 ”(汪民安、陈永国: 《身体转向》,《外国文学》,2004 年第 1 期,第 43 页。)



58#
 楼主| 发表于 2025-8-28 20:42:08 | 只看该作者
《从“实域”到“虚境”: 数字化生存中个体生命的自我重构》《新媒体研究》陈琦、陈家栋
  • 当今,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脑机接  口技术等复合技术对个体生存方式的介入与加  持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超越传统理解的数字  化生存方式。在此生存方式中的个体呈现出生  命与技术融合、思维与算法融合、主体与分身融  合以及现实与虚拟融合的趋势。
  • 人的存在形态转变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知,还进  一步引发了个体对生存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想象。

59#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写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m1rSTRKtZ50-1sOxhuZ_w
第一,一个新闻事件,涉及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权力的滥用,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或财产权利,自然关乎公共利益,具备公共性或公共价值,满足了评论的一个必要条件。我想,大家对此应该是有共识的。
在涉及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之时,有位法学教师多年前提出“恶猜公权,善待私权”,原则上这符合古典自由主义“政府是必要的恶”之设定。不过也应看到,这一说法在舆论场上被极大地滥用了:
一则人性皆恶,权力并不限于公权力,有公权力的加持自然会诱导、放大人性之恶,有舆论与话语权的加持又何尝不会诱导、放大人性之恶?不能因此进而假设与公权力发生冲突的私权利必善必正义;
二则涉及私权利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之时或个人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之时,也就是不牵涉公权力之时,不能据此说因为要“善待私权”,所以我们不应该关注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虚伪、矫情与乡愿。
譬如,姜萍得阿里全球数学大奖,曾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与讨论。就公共关注度而言,其公共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号称全球大赛,参加者众多,规则的严肃性与评判的公正性关乎公共利益,因而有公共性也不应有争议。迄今,大家对姜萍是否是数学天才、有无作弊想必已经没有疑问了。但是,在姜萍的数学天才人设被戳破之后,有人为她辩护的一个理由是此事没有关乎公权力,对“姜萍这样的小姑娘”应该心怀善意,以“善待私权”,否则就是“不善良”,大有“我蠢,但是我善良”之自况。
第二,立法、司法与公共政策,从制度与激励上对全体社会成员皆有良或不良的影响,有公共性或公共价值。
第三,就算涉及私权利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之时或纯个人行为,原则上只要涉及到价值观或道德维度,就有公共性或公共价值。
有人认为,道德分两种,私德(私人道德)与公德(公共道德),前者主要涉及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私人生活,包括自己、家庭、亲友等较小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一般不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评价;后者主要涉及公共生活、社会关系和公共空间,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评价。客观地讲,尽管两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这样的分别是存在的。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如买票是否要排队、婴幼儿在高铁、飞机上哭闹是否应视为一种自然权利,这些问题当然有公共性或公共价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私德就没有公共性了吗?
上述姜萍的例子,规则有漏洞、谈不上有严肃的监考,这就给作弊打开了方便之门,那姜萍取得与自己数学能力不符的好成绩,只是私德或私权利问题,因而没有公共性吗?诚信、不作弊真的只是所谓私德吗?这对凭自己能力做题的人公平吗?这对被作弊者挤下去的人公平吗?

还有,最近爆炒的“最快女护士”,今年就在跑了十几次马拉松,都是使用周末时间,每次跑之前,还要大量时间的赛前训练,这是建立在同事与她调休、牺牲周末休息基础之上的。这种同事的支持是情分而不是本分,一个正常人应该对此应该有感恩之心。不过,她通过镜头公开对单位喊话,要求领导对给自己调休提供便利。这难道不应该跟同事友好协商吗?公开喊话,要求领导强迫同事与自己调休,这不是一个善良的举动。难道这些同事周末不需要陪家人或从事自己的爱好吗?就你的爱好高级,所有人都得为你让步?

60#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1
能量是散掉的,不是用掉的

专注、聚焦地做事情并不累。

比如我直播就是在“用”精力,直播的两小时内我非常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脑子虽然也很累,但是睡一觉就补回来了。

假如我一直在决定今天播还是不播,纠结之余刷两个小时短视频,好像很忙,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那么能量就是被“散”掉的。

当你无法向自己解释你到底干了什么的时候,就不愿意承认能量已经没有了,而这种不愿意又是一轮新的抵抗,会让你的能量越来越少。

如何从低能量状态当中调试回来呢?

首先你要判断你是用能过多,还是散能过多。如果是用能过多,就用补体力的方式,比如睡觉、按摩、吃点好吃的;

如果你的能量是散掉的,找回状态最佳方式就是马上开始专注做一件事情,专注到你接下来马上要做的这件事。

哪怕是走路,你都可以做到这10分钟内,感受自己走路的仪态、大腿的发力、周围的风景,不要想不要听其他事儿,就专注地走。



2
只要你不混乱,时间永远够用

很多人觉得很累很辛苦,并不是由于事情太多了,而是由于混乱。

第一,战略混乱,你并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这一周要做什么,永远在变更决策。

变更决策比做事情本身更辛苦。比如计划好了周一写文案,写了1个小时就想着“今天实在没有感觉,要不做点别的琐事”。

在你干其他事情的时候,那件写文案的任务并没有在你心中解除,头脑中有两件事情在同时占用你的内存。

第二,战术混乱,做事情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复盘和SOP。

怎么复盘才会有效果?人在每一周、每个月、每个成长阶段,只能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最近就是要集中提升职业表达力,那么在复盘你所有事情的时候,无论是邮件、方案还是会议发言,就着重复盘这一点。

第三,物理混乱,丢三落四。一打开电脑资料到处飞,没写完的文件都找不到。

这种物理上的混乱会播下一颗种子,让你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时间和事业也是无法掌控的,从而越来越失控。

所以无论是你的包、文件夹,还是手机和桌面,都要非常整洁。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不要让整理、计划和复盘成为你额外的压力。

第四,情绪混乱,或者说人际混乱。

你不知道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影响的是谁的利益和进度、做完之后要对谁汇报;

也不知道在公司里交付这件事情,谁的评价重要,谁的意见无关紧要,所以找不到发力点。

把以上战略、战术、物理和情绪四个维度的混乱逐一击破,你的效率和产出就会提升很多,而且你会觉得越来越轻盈和快活。



3
管理不好精力,是因为协调不好欲望

我几乎每天都要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这十年TMD的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以此来调整我所有的焦虑和动作。

我想要什么,大致我当然是知道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你需要无限细化这个答案,以让出手越来越清晰,并在能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抗衡所有声音。

出手的粘稠,和被环境的反耗,都是因为【自己TMD的到底想要什么】的答案不足以锋利的像刀一样,所以天天要磨。

这是一个不断升级、不断自我探索、不断自我拷问、不断自断臂膀的过程。



4
绝大多数人不是死于懒,而是动作混乱

做加法很容易,无论是商业动作,还是人生的战略动作,只要你心里有恐惧,或者别人引诱一下,你就心痒难耐了。

难的是想清楚你的革命根据地到底在哪里,咬定青山不放松。

比如很多自媒体博主为什么会疲软,就是走上了不符合人设、商业价值和内容模式的变现路径,东搞一下,西搞一下,‬对自己‮做能‬到的事‮嗤情‬之以鼻,执念于做自己做不‮的到‬事情。

最后精力分散导致优势逐渐丧失,被后来者居上而不自知。

第二,事业和幸福最终可以达到平衡,但是你不要试图在这一年半年内平衡好不好?

每一阶段指导自己人生的逻辑要有倾向性。你可以偶尔觉得人间烟火也很好,但90%的时刻还是喜欢名利场;偶尔恋爱脑一下,90%时候还是拎得清没有支点就没有话语权。

你要是50%的时候觉得躺平也很好呀,人终将过上普通的人生呀,50%的时候又觉得要成为人上人。

那你完球了。既做不好普通人,也做不好人上人,在自己毫无态度的人生观里耗死自己。



5
养生的尽头是养「神」

养神,就是只做让你真正嗨的事情。

怎么找到让你最嗨的事情?写日记,和高维版的自己展开对话。

我有时候也会写得上句不接下句,逻辑乱七八糟的,但是没关系,因为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语言,是没有经过认知加工的原始感受。

我曾经在日记里写过:其实我从来没有在友情当中得到过真正的愉悦。

我喜欢的是工作和管理,用我的价值观影响员工,帮助他们成为在业务上、市场上更优秀的人,还可以帮我赚钱;

还有在亲密关系中,看到自己破碎的点,看到我在还没有那么有修养、有认知的时候,那种很“动物性”的一面。

每个人身上的感情开关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恋爱无感,有些人对亲情无感,他们的灵魂沟通和「见自我」的部分,只能和朋友展开。

而对我来说,阅读、和作者对话的兴奋感可以完全替代与朋友的沟通,那么友情这件事情我就不用再去经营了。

人深入了解自己之后,会非常懂得什么样的事滋养自己,什么样的事消耗自己,什么是生命的燃料,什么只是可有可无的。整个人会变得果决很多、淡定很多,能量集中、气血充足。



6
什么是做事情猛?

做事情猛,就是把能够想到的每一个维度全部拉到自己能力的95%以上。

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自怜感和苦情感——“我已经很努力了,很焦虑了,为什么还没有结果”。

就拿找工作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人会跟我说,现在行情太差了,太卷了,都在和牛津剑桥的人一起竞争。

当你去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自乱阵脚了。

你应该做的是,天天盯着简历看,哪几句话还不够体现你的亮点,发给HR的消息,第一段怎么编辑才能抓人眼球、提高回复率。

这才叫进入了“做事情”的状态,你心里想的是:我有十个方案,每个方案跑一遍,看是什么样的结果,再换个方案推,再推、再测试结果,最后的结局无论怎么样我都接受。

但凡还有时间去焦虑、哭诉、担心有的没的,就说明你能量完全过剩,且你的能量没有投入在事情本身,而是在很多无关的因素上。



7
过度兴奋也是一种消耗

越来越发现兴奋与得意的状态下,做不了任何事,反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沮丧,淡淡的疲惫,工作效率奇高。

不要以为只有消极的情绪才耗能,高亢的情绪也很伤神。

在刚来上海的那几年,我经常看了一些东西,见了几个人,就会在家里走来走去,放着《权力的游戏》的主题曲,构想宏伟蓝图,两三点睡不着觉,第二天不迟到就不错了。

特别是当你有着不错的履历和光环,展露些聪明劲儿,去市面上和所有人聊天,大家都会吹吹捧捧,让你觉得自己未来无限可期。

但是当你真正干成过一些事情,就特别懂四个字——“日拱一卒”。

想是一回事,干是一回事。很多理念说起来再牛逼,模式再清晰,真正区分人与人、团队与团队的,还是每一天的工作时长和自我控制,在每一个节点对自己和团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深刻理解。

只要稍微傲慢一点,飘一点,很多本可以做出来的事情就做不出来了。

真正的挑战落在日常的每一天,保持平常心,平稳努力、持续进步,才是王者。



8
黄金4小时工作法

没有什么绝对精力旺盛的人,每个人每一天状态最好、脑子活络、思维缜密、心态稳健的高光时间,只有4个小时。

以前我总觉得高效的一天,应该要做三个以上高强度、高难度的决策,其实不是。

只要在关键的4小时内,完成一件最重要、最事半功倍的事情,然后其他的时间段做一些辅助性的、只需要半个脑子的任务。

能提升自己、提升‮务业‬的事情很多,但80%的结果取决于20%的‮作动‬‎。

当你在市场上做出一些成绩,会有很多机会向你伸出橄榄枝,有很多人想跟你聊、跟你合作,需要你内心非常静,想得非常深,才能找到那关键的20%。



9
独处的时间不够,“搞钱”永远是口嗨

赚钱厉害的人,生活中一定有一个状态,不跟任何人讲话,只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呆着,能想很久,小小的空间蕴含着超大的能量。

独处出效率,独处出战略思考。

直播间里常常问我,什么人是搞事情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你得静下心来成为一个思考者,慢慢琢磨,慢慢研究。

而不是精致的vlog里,早上六点起床,听一期播客,中午聊合作,下午看会书,晚上在高档餐厅social一下;更不是到处加搞钱群,吆喝一声“兄弟姐妹们一起搞钱”。

真正的高手和有效的信息流通都不会在群里。

不仅是赚钱,当你在准备特别难的考试,或者实现特别硬的目标,不要加太多备考群、打卡群。实现艰难的目标,必须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越孤独越好。

过于热络的相互鼓励和陪伴,不是让你变得更坚强,而是让你的战斗力变得更脆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越听不到同伴的声音,才越有求生欲。



10
对抗内耗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张一鸣讲过一句话,“你在每个领域赚到的钱,取决于你的认知深度”。

对所有东西的体验都浮于表面是很痛苦的,比如你从来没有专注地“钻”进过一件事情,对时间的感受很薄;永远在亦步亦趋地工作,不想把这个业务做得更好,想得更深。

当然,追求深度也很辛苦,只要在做事情,一直在往更高、更大的地方推进,不断触达更难的人和项目,就一定会受到理解范围之外的事物的冲击。

我现在也会纠结,也会想不清楚,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哪个点没有做好,以及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

但这是一种思考和琢磨的痛苦, 换回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穿透之后,那种无法被替代的手感,那种天人合一的极致愉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所以嘛,人生本来就都是苦,不吃追求深度的苦,就要吃情绪内耗的苦,分清哪种苦是你能吃的,哪种是你不能的,就ok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