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量是散掉的,不是用掉的
专注、聚焦地做事情并不累。
比如我直播就是在“用”精力,直播的两小时内我非常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脑子虽然也很累,但是睡一觉就补回来了。
假如我一直在决定今天播还是不播,纠结之余刷两个小时短视频,好像很忙,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那么能量就是被“散”掉的。
当你无法向自己解释你到底干了什么的时候,就不愿意承认能量已经没有了,而这种不愿意又是一轮新的抵抗,会让你的能量越来越少。
如何从低能量状态当中调试回来呢?
首先你要判断你是用能过多,还是散能过多。如果是用能过多,就用补体力的方式,比如睡觉、按摩、吃点好吃的;
如果你的能量是散掉的,找回状态最佳方式就是马上开始专注做一件事情,专注到你接下来马上要做的这件事。
哪怕是走路,你都可以做到这10分钟内,感受自己走路的仪态、大腿的发力、周围的风景,不要想不要听其他事儿,就专注地走。
2 只要你不混乱,时间永远够用
很多人觉得很累很辛苦,并不是由于事情太多了,而是由于混乱。
第一,战略混乱,你并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这一周要做什么,永远在变更决策。
变更决策比做事情本身更辛苦。比如计划好了周一写文案,写了1个小时就想着“今天实在没有感觉,要不做点别的琐事”。
在你干其他事情的时候,那件写文案的任务并没有在你心中解除,头脑中有两件事情在同时占用你的内存。
第二,战术混乱,做事情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复盘和SOP。
怎么复盘才会有效果?人在每一周、每个月、每个成长阶段,只能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最近就是要集中提升职业表达力,那么在复盘你所有事情的时候,无论是邮件、方案还是会议发言,就着重复盘这一点。
第三,物理混乱,丢三落四。一打开电脑资料到处飞,没写完的文件都找不到。
这种物理上的混乱会播下一颗种子,让你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时间和事业也是无法掌控的,从而越来越失控。
所以无论是你的包、文件夹,还是手机和桌面,都要非常整洁。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不要让整理、计划和复盘成为你额外的压力。
第四,情绪混乱,或者说人际混乱。
你不知道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影响的是谁的利益和进度、做完之后要对谁汇报;
也不知道在公司里交付这件事情,谁的评价重要,谁的意见无关紧要,所以找不到发力点。
把以上战略、战术、物理和情绪四个维度的混乱逐一击破,你的效率和产出就会提升很多,而且你会觉得越来越轻盈和快活。
3 管理不好精力,是因为协调不好欲望
我几乎每天都要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这十年TMD的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以此来调整我所有的焦虑和动作。
我想要什么,大致我当然是知道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你需要无限细化这个答案,以让出手越来越清晰,并在能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抗衡所有声音。
出手的粘稠,和被环境的反耗,都是因为【自己TMD的到底想要什么】的答案不足以锋利的像刀一样,所以天天要磨。
这是一个不断升级、不断自我探索、不断自我拷问、不断自断臂膀的过程。
4 绝大多数人不是死于懒,而是动作混乱
做加法很容易,无论是商业动作,还是人生的战略动作,只要你心里有恐惧,或者别人引诱一下,你就心痒难耐了。
难的是想清楚你的革命根据地到底在哪里,咬定青山不放松。
比如很多自媒体博主为什么会疲软,就是走上了不符合人设、商业价值和内容模式的变现路径,东搞一下,西搞一下,对自己做能到的事嗤情之以鼻,执念于做自己做不的到事情。
最后精力分散导致优势逐渐丧失,被后来者居上而不自知。
第二,事业和幸福最终可以达到平衡,但是你不要试图在这一年半年内平衡好不好?
每一阶段指导自己人生的逻辑要有倾向性。你可以偶尔觉得人间烟火也很好,但90%的时刻还是喜欢名利场;偶尔恋爱脑一下,90%时候还是拎得清没有支点就没有话语权。
你要是50%的时候觉得躺平也很好呀,人终将过上普通的人生呀,50%的时候又觉得要成为人上人。
那你完球了。既做不好普通人,也做不好人上人,在自己毫无态度的人生观里耗死自己。
5 养生的尽头是养「神」
养神,就是只做让你真正嗨的事情。
怎么找到让你最嗨的事情?写日记,和高维版的自己展开对话。
我有时候也会写得上句不接下句,逻辑乱七八糟的,但是没关系,因为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语言,是没有经过认知加工的原始感受。
我曾经在日记里写过:其实我从来没有在友情当中得到过真正的愉悦。
我喜欢的是工作和管理,用我的价值观影响员工,帮助他们成为在业务上、市场上更优秀的人,还可以帮我赚钱;
还有在亲密关系中,看到自己破碎的点,看到我在还没有那么有修养、有认知的时候,那种很“动物性”的一面。
每个人身上的感情开关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恋爱无感,有些人对亲情无感,他们的灵魂沟通和「见自我」的部分,只能和朋友展开。
而对我来说,阅读、和作者对话的兴奋感可以完全替代与朋友的沟通,那么友情这件事情我就不用再去经营了。
人深入了解自己之后,会非常懂得什么样的事滋养自己,什么样的事消耗自己,什么是生命的燃料,什么只是可有可无的。整个人会变得果决很多、淡定很多,能量集中、气血充足。
6 什么是做事情猛?
做事情猛,就是把能够想到的每一个维度全部拉到自己能力的95%以上。
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自怜感和苦情感——“我已经很努力了,很焦虑了,为什么还没有结果”。
就拿找工作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人会跟我说,现在行情太差了,太卷了,都在和牛津剑桥的人一起竞争。
当你去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自乱阵脚了。
你应该做的是,天天盯着简历看,哪几句话还不够体现你的亮点,发给HR的消息,第一段怎么编辑才能抓人眼球、提高回复率。
这才叫进入了“做事情”的状态,你心里想的是:我有十个方案,每个方案跑一遍,看是什么样的结果,再换个方案推,再推、再测试结果,最后的结局无论怎么样我都接受。
但凡还有时间去焦虑、哭诉、担心有的没的,就说明你能量完全过剩,且你的能量没有投入在事情本身,而是在很多无关的因素上。
7 过度兴奋也是一种消耗
越来越发现兴奋与得意的状态下,做不了任何事,反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沮丧,淡淡的疲惫,工作效率奇高。
不要以为只有消极的情绪才耗能,高亢的情绪也很伤神。
在刚来上海的那几年,我经常看了一些东西,见了几个人,就会在家里走来走去,放着《权力的游戏》的主题曲,构想宏伟蓝图,两三点睡不着觉,第二天不迟到就不错了。
特别是当你有着不错的履历和光环,展露些聪明劲儿,去市面上和所有人聊天,大家都会吹吹捧捧,让你觉得自己未来无限可期。
但是当你真正干成过一些事情,就特别懂四个字——“日拱一卒”。
想是一回事,干是一回事。很多理念说起来再牛逼,模式再清晰,真正区分人与人、团队与团队的,还是每一天的工作时长和自我控制,在每一个节点对自己和团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深刻理解。
只要稍微傲慢一点,飘一点,很多本可以做出来的事情就做不出来了。
真正的挑战落在日常的每一天,保持平常心,平稳努力、持续进步,才是王者。
8 黄金4小时工作法
没有什么绝对精力旺盛的人,每个人每一天状态最好、脑子活络、思维缜密、心态稳健的高光时间,只有4个小时。
以前我总觉得高效的一天,应该要做三个以上高强度、高难度的决策,其实不是。
只要在关键的4小时内,完成一件最重要、最事半功倍的事情,然后其他的时间段做一些辅助性的、只需要半个脑子的任务。
能提升自己、提升务业的事情很多,但80%的结果取决于20%的作动。
当你在市场上做出一些成绩,会有很多机会向你伸出橄榄枝,有很多人想跟你聊、跟你合作,需要你内心非常静,想得非常深,才能找到那关键的20%。
9 独处的时间不够,“搞钱”永远是口嗨
赚钱厉害的人,生活中一定有一个状态,不跟任何人讲话,只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呆着,能想很久,小小的空间蕴含着超大的能量。
独处出效率,独处出战略思考。
直播间里常常问我,什么人是搞事情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你得静下心来成为一个思考者,慢慢琢磨,慢慢研究。
而不是精致的vlog里,早上六点起床,听一期播客,中午聊合作,下午看会书,晚上在高档餐厅social一下;更不是到处加搞钱群,吆喝一声“兄弟姐妹们一起搞钱”。
真正的高手和有效的信息流通都不会在群里。
不仅是赚钱,当你在准备特别难的考试,或者实现特别硬的目标,不要加太多备考群、打卡群。实现艰难的目标,必须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越孤独越好。
过于热络的相互鼓励和陪伴,不是让你变得更坚强,而是让你的战斗力变得更脆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越听不到同伴的声音,才越有求生欲。
10 对抗内耗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张一鸣讲过一句话,“你在每个领域赚到的钱,取决于你的认知深度”。
对所有东西的体验都浮于表面是很痛苦的,比如你从来没有专注地“钻”进过一件事情,对时间的感受很薄;永远在亦步亦趋地工作,不想把这个业务做得更好,想得更深。
当然,追求深度也很辛苦,只要在做事情,一直在往更高、更大的地方推进,不断触达更难的人和项目,就一定会受到理解范围之外的事物的冲击。
我现在也会纠结,也会想不清楚,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哪个点没有做好,以及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
但这是一种思考和琢磨的痛苦, 换回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穿透之后,那种无法被替代的手感,那种天人合一的极致愉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所以嘛,人生本来就都是苦,不吃追求深度的苦,就要吃情绪内耗的苦,分清哪种苦是你能吃的,哪种是你不能的,就ok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