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周一 上课 读《模仿律》 07 模仿产生文明的均衡趋势,而非共同极端 文明的进程表现为逐渐拉平、走向均衡的过程,实现均衡的地域越来越宽广。 在这个纯艺术领域或几乎是纯艺术的领域,我提出的模仿律的公式是完全适用的:模仿是真正的社会相似性的唯一原因。 由于每一项发明通过模仿而被保存下来并得到扩散,非对抗性的发明逐渐积累,每一项发明通过模仿而成为辐射的中心。 0304 周二 读《模仿律》 第三章 什么是社会 08 拥有社会圈子是人性使然 范本产生的影响叫放射型模仿,它受到的影响叫弥散型模仿。(eg:央媒与地方媒体) 文明开化过程中:一切劳动、服务和交换都是建立在一个真正的契约体系的基础上的,这个体系受到越来越正规而复杂的法律的保护。 社会首先是一套合约和协议,也是一种权利和义务,远远不止是互相服务。社会的确立靠的是相似的人或差别很小的人。 社会各阶级:有必要使他们通过模仿性的接触同化于高一级的社会成员中。更加准确地说,有必要向他们灌输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思想、欲望和需求,也就是灌输构成社会成员精神和特性的要素。 前提:他们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和传统基础,一门共同的语言或一位共同的翻译。这样的相似性是通过教育获得的,教育又是模仿得以传播开来的形式之一。 给社会下定义: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互相模仿的人组成的;即使彼此不进行实际的模仿,他们也是相似的,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同一个范本的历史悠久的副本。 做一个摄影培训的PPT 0305 周三 写关于AI记者的评论提纲,上课 0306 周四 改PPT 写AI记者新闻评论当做练笔,觉得还需要多看其他人写的评论,多写多练。 开组会 逐渐开始理解如何从伦理学角度思考媒体的问题,对于具体事件,思考每个维度符不符合善的原则,不符合就无法长久。善是协调:内容协调、用户协调、节约(最大节约化)。 很有启发的是从媒体信息供给角度解释社会现象:教育电台、教育报纸——有这些,为什么会出现数字不平等?信息供给问题,信息的供给未符合信息需求,电台、报纸是否有升学板块 数字不平等是媒体的责任——信息供给如何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当下媒体的信息供给是模糊的。 0307 周五 读《模仿律》 09 任何事物都是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结果 两种想法不兼容时,一种想法暗中要否定或肯定另一种想法。换句话说,为什么发明会加之于其他发明,有些发明会取代另一些发明,就可以理解了。 新发明刺激了新的欲望和信念,扰乱了旧的欲望和旧的信念的平衡。在历史波动中,只有无穷无尽的信念或欲望的数量的增减,别无其他。信念和欲望因发明而产生,它们彼此强化或彼此抵消,就像不同的水波相交一样。 10 创造力和革新的土壤 每一个成功的冲突或矛盾爆发的背后,都存在着数以千百万计的被压抑的冲突,但这些被压抑的东西是未来革新的温床。 原生质(有个性化成分)-事物不是天生相同的,而是后来变得相似的-没有这个初始且根本的异质性,遮蔽和掩盖异质性的同质性就不可能产生。——我们在寻求规律,也就是寻找自然和历史中相似的事物时,不应该忘记它们隐蔽的动因——兼有原初性和个性的动因。 过去能说明未来。平等仅仅是两个等级制度的过渡阶段,正如自由是两个纪律严明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一样。 0308 周六 读《模仿律》 11 如何面对自我内心的冲突 一个人周围的范本对他的暗示越来越多之后,每一个范本的吸引力就会随之减弱,个体根据喜好来选择的自由则随之增加。文明进步使人服服帖帖模仿的行为更加个性化,也更加理性化。 人总是源源不断地看到新的景观,得到新书、新音乐,不断有聊天的机会。就这样,人就逐渐失去了动脑筋的冲动,人的头脑就越来越迟钝,同时又越来越兴奋,这就是我所谓的梦游状态。【在过量的信息和景观冲击下,人的思考减少,进入梦游状态,一味地模仿——单向度,失去批判能力】 要在社会里感觉到轻松自如,那就是学会它的礼仪时尚、使用它的方言、模仿它的姿势,总之就是要放弃抗拒的态度,在许多难以捉摸的影响人的潮流中随波逐流,丝毫不觉得已经把自己放逐。 社会即是模仿,模仿仿佛梦游症 轻信和顺从——像梦游者和社会人一样轻信和顺从,首先就是要模仿。革新、发现、从家乡和故土的梦境中短暂地清醒过来,要有一个前提:个人必须暂时逃离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异常的胆量使他具有超社会性,而不是社会性。【对社会现象持客观态度,以“陌生”的眼光才能发现其中问题】 0309 周日 读《模仿律》 第四章 有趣的统计学 12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发明只不过是多种模仿的交会而已——当然是在一颗超常脑袋里的交会。凡是给不同模仿的辐射开辟道路的东西都是发明,发明往往会增加模仿交会的机会。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越来越多地只模仿和采用对他似乎有用的、真实的东西。因此,社会人的特点是探索实用和真理的倾向,而不是模仿的倾向。 13 模仿是客观的、广泛的 同种族人继承的相似性总是会超过他们不同的特征。 14 统计学曲线揭示了模仿的演进 出生率和结婚率的涨落、生产和消费逐年的升降、政治选举的结果,这一切都代表着引进和被模仿的欲望或信念的演变过程。 比如在特定的时刻里的一个小城、一个阶级的愿望,就是当时的一些倾向,就是在模仿一个比较富裕的城镇、一个地位比较高的阶级时不能满足的欲望。这些模仿的倾向构成了社会的潜在能量。(模仿的倾向) 读《哲学导论》 B 道德是相对的吗? 吉尔伯特·哈曼,《道德相对主义辩护》: “只有在一群人就他们彼此的关系达成一种默然协议或默契之时,道德才会产生。若不关涉一个协议而问一项行为是否错了毫无意义。 Ⅰ.内在判断。仅当我们假定一个人能够具有相关道德考虑的动机,我们才能对他作出内在判断。内在判断包括这样一些判断,比如我们说某人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或者,某人做某事是对的或错的。 II. 内在判断的逻辑形式,内在判断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们意味着行动者有理由做某事。第二,说话者在某种意义上认可这些理由,并且假定听众也认可这些理由。只要社会各种成员心照不宣地达成了意向协议——每一个打算如此行为的人都认为别人也有这样的打算,那就够了。 相关的道德理解是交涉的结果。为了促进我们的利益,有必要假定我们形成了某些条件意向,并且希望他人也这样做。而那些具有不同利益的他人,则会形成稍微不同的条件意向。不过,在默许的交涉之后,就会达成某种妥协。” 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在理论事务上,无论是原则还是结论,真理人人皆同。 但在行动问题上,出于细节问题,真理或行动上的正确均并非人人皆同,人人皆同的仅仅是一般原则。 自然法,就其一般原则,在正确性和知识上是人人皆同的。 总结观点:其对于伦理相对主义之真未能提供任何依据。人们可以在承认道德实践的多样性的同时,仍然坚持本质上,道德法则对于每一个人都成立。” 阿奎那的论点——每个人对道德法则都有基本的认知——因此能够辨识出与自然相一致或与自然相悖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