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江:97岁人民日报老记者林晰回望激流——风暴眼中(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09: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钱江:97岁人民日报老记者林晰回望激流——风暴眼中(2
他在人民日报度过了将及百岁的人生。
1955年,林晰调到人民日报农村部,从事农村报道,对社会经济运行关注了起来。
“大跃进”的19583月,人民日报反右运动中确定“划右”的32人名单确定,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分批遣往唐山柏各庄农场劳作。林晰则走向另一个地方——湖北枣阳。  
1、大跃进中到湖北枣阳劳动一年        
林晰幸免于这场政治风浪,思想触角却被触动。林晰曾将自己在青年时代的社会理想和对现实的思考,向刚从理论部调任农村部主任的林韦谈过。对这位年轻人所思所想,林韦多有认同,但是他嘱咐林晰当下可以多思,不要多言。在林韦主持下的农村部,年轻人思想比较活跃,但是没有一个人落入“阳谋”之中,这要感谢林韦,亦是林晰的幸运。
在右派们打起行装前去渤海之滨柏各庄的同时,19583月,人民日报抽调60人(主要是编辑部门人员)下放不同的省市农村“劳动锻炼”,去认识农村,鼓动“合作化”和随之即来的“公社化”。
林晰也编入这个队列,这一组一共9人:沈石、王若水、吴元英、黄岳军、文天申、黄翊明、林晰、王小松、贺梦珂。他们在湖北枣阳县农村劳动了一年,亲身经历“高级社”“大跃进”进入“公社”的过程。
同在一个小组里,林晰认识和熟悉了同事王若水,概叹他在繁重劳作之余坚持学习,认真思考,而且佩服他的敢言。下乡不过半年,这位后来以哲学思考见称的思想者就给他看一份刚刚写好,打算发回报社领导看的报告。
哲学家的汇报说,枣阳县今年小麦单产是多少?《湖北日报》发表的数字是300多斤,其实报道发表之日,枣阳许多地方的小麦还没有打完呢。19588月底,湖北省委检察团来到枣阳县,这里的“红旗区”——鹿头区向湖北省委送喜报,写上单产小麦432斤。但是据若水实地了解,当地两个重点队的单产只有约200斤,其他的社队就更低了。
这份送交报社领导的报告还写道,他们参观了湖北省随县光大久社一块亩产5万多斤的水稻田,一看即发现这块高产田的作物是从多处移来拼在一起,因此产量也是假的。
2、林晰重返枣阳写通讯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眼前这位下乡劳作的编辑敢这样写,似乎已预示未来命运的波折。林晰感到自己不如他,他们的友谊在那时建立起来。
林晰意识到,“大跃进”中出现的大量虚报粮食产量,以及在农村“大炼钢铁”的浮夸新闻,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破坏。
枣阳,在林晰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迹。即便后来离开了,想起枣阳总感到心弦拨动。
1962年,林晰特地返回枣阳县采访,重新审视劳作过一年的地方,认为农村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为此采写了通讯《在下放过的地方所见所闻所想》,针对“公社化”过急过大的严重偏向提出:生产队规模不宜过大,较小的生产队更适于当时农村的经营管理实际。这篇通讯是对“一大二公”公社制度的婉转批评。
文章发表不久,一股“反右倾”高潮再度涌来,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为纲。林晰很为自己刚写的文章担心,为是否会受到批判感到担心。
这时的《人民日报》报道又转而强调“公社化”优越性,林晰随同安岗、李克林率领的工作组,到山东曲阜县陵城公社东郭大队调查,撰写文章强调公社的“一大二公”是优点,恰与林晰先前文章对立。
反复波动的农村报道,使林晰对中国农村的未来深感忧虑。
1965年,林晰参加吴冷西率领的四清工作队,到北京通县西集公社开展运动。他就西集公社的多种经营、发展状况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纪要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他为此配写了人民日报社论《关键在于干部的思想》(1965722日《人民日报》2版)。事后,他认为这篇社论中有许多套话和空话,久久深感不安。
终于,又过了不久,那场民族大浩劫开始了。
林晰老师告诉笔者:“我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直接参与了一些事件的采访。其中有着许多的困惑和悲哀。我把其中的一些片断真实记录下来,应该是件有意义的事。”
         
3.“文革”之初的最初触动
林晰回顾说,运动之初,我曾为这场也打着“解放思想”旗号的运动所鼓舞,认为这将让中国人民冲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牢笼,可以使民族的思想更为解放,性格更为开朗一些。我在“文革”初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场运动的。
196511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此后几个月——持续到4月,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的命运逐渐逆转,感到接收不到中央的及时信息及领导了。“上海为何突然向北京发难”成为报社编委会或者说总编辑深感疑惑的事情,编辑部成员们也闷在葫芦之中。总编辑吴冷西决定,派遣资深记者顾雷率领一个记者组专程去上海摸情况,林晰也在其中。
出发前吴冷西亲自给记者组讲话,要求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千方百计了解各种变化的缘由。到了上海发现,市委对这个记者组采取严密封锁措施,一举一动都受到注意,电话也被听去,结果是一无所获回到北京。这时,吴冷西已经临近被“夺权”的日子了。
从上海回来以后,林晰编入另一个“记者组”来到四川成都,打探有关文革的消息。没有过几天,陈伯达就来到人民日报夺权了,并于61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他改定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这篇社论发表以后,“天府之国”的中心成都大乱。当天,林晰回新华社四川分社招待所,路上发现成群青少年正无所顾忌地用石子儿砸天主教堂的彩色玻璃。林晰想,这大概就是“造反有理”吧?
第二天,市面骚动,更多年轻人在街头巷尾砸烂店铺招牌,改变街道名称,有人追剪女人的长辫子。这让林晰想起“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古话。
中午,他来到玉龙街上的“陈麻婆豆腐饭庄”,想尝尝儿时爱吃的“麻婆豆腐”,却见几位工人手拿菜刀,站在梯子上刮去“陈麻婆”。走进去,林晰问女店员:“有陈麻婆豆腐吗?”
女店员对他说:“只有麻辣豆腐,今天改名的。”事情的缘由是,有人提出“陈麻婆是个资本家”,不能要这个招牌了,把它砸了当柴烧。也有人不同意,但在革命威力下,无人敢于坚持意见。
身在现场的林晰赶写了一篇短通讯,题目就叫《麻婆豆腐易名记》,第二天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他在通讯结尾处写道:“无产阶级的风暴冲击着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也包括这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店。”只是没有写到记者自己。
林晰后来回顾说:“显然,我对这场‘革命’取赞扬、肯定的态度。我那时哪里会知道,这场风暴造成了祖国的全面灾难,也毁坏了我的家庭,夺走了我亲爱父亲的生命。”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Fvl7UQtoAlnPLUhPsGcYg
编辑:屈妍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