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了这些谁还能无知的说中国曾经领先世界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3:50 | 只看该作者
汉代时候不算领先,甚至落后于中东地区(当时世界是一级化的,世界的中心在中东)
在隋唐的时候也不算领先,只是国力强盛了一段时间。真正领先的依然是中东地区。(有强力皇帝当朝或是强力宰相当朝的时候)
北宋在当时文化科技算是领先的,这时候中国的优势远超其他地区文明,超过中东地区。
明朝后期在当时世界是落后的,这时候中东已经没落,西欧开始强大
清朝从开始到最后都是落后的。这时候整个东方都是落后的,中国的政治制度使得清朝强力一些。

有时候,一个王朝的国力版图辽阔并不能证明其先进,或是说不能证明其全面先进。中国古代的政治组织形式一直是比较强大的,中国人在古代把大部分智慧用在了政治上。这就是为什么能经常统一的原因。唐朝时期,倾国力来扩张版图,目的是为了保护河北与江南的生产。但那么大的版图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是不相符的,所以时间不长,很多地区都失去控制,自己的藩镇也因权力大有自制倾向。
唯独宋代中国在各方面都是先进的,政治制度强力,文化繁荣,市场经济繁荣,人口多,生产力高。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被蒙古潮流吞并了。不过这无可厚非,人类历史向来都是游牧族入侵农耕族来发展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4:3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高中教科书上大多数是拿自己的技术文化同西欧比,不敢跟中东比。那理所当然能比过了,西欧在中世纪之前也是世界的边缘而已。唯独在宋代,中国不仅敢跟西欧比,同样也敢跟中东比,这是说明问题的。
要知道,西方人站优势不过是这几百年的事情,在那之前,阿拉伯之类的站优势时间要比他们长的多。孰弱孰强只是几百年的事情,这几百年西欧站优势,下几百年没准远东站优势,再过几百年也许非洲站优势。这些都是说不清的,同时也说明,所谓人种论、文化淘汰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拿文化淘汰论来说,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自身也在不断改革。近代这几百年落后了,他会自然而然的吸取先进文化中的东西,使自己赶上来。任何文化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地地域文化的混合物,根本不存在全盘某某话之说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5:2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现在希腊怎么样?韩国,日本怎么样。人要反思自己真难啊!无非是自尊心在作怪。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在于智力,人区别人也是在于智力,古希腊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要说古代中国人赶不上,现代中国人也赶不上,他们具备了发明创造的潜质,就是好的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创造科学的必备条件。科学的产生只是时间问题。比如:零的站位计数法带来的数学的飞跃。

我们的思想和运作和人家都不是一个时代的,居然视而不见。以汉语为思维的工具,再给你一万年,你也出现不了工业革命。道理很简单。1+1=2不占用大脑,一加一等于二就占用大脑。就是这么简单,语言的问题。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从来没有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一直是三级思维水平,而达不到五级的创造思维水平。社会发展是靠那些五级思维水平的人决定的,那些科学家为世界带来了幸福。思维水平上不去,想出人头地是做梦,我说得清楚一些,说汉语的人和印欧语系的人的思维差距一直存在着,这个问题不解决,你不要说超过,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的思维水平,这是科学,没有商量的余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6:33 | 只看该作者
        康熙(1654~1722),清圣祖玄烨,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母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生于景仁宫。十八年,福临去世,以八岁孩稚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1662)。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他自幼苦读,好学不倦,身体强健,骑射娴熟。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康熙向传教士学数学 主持编写《数理精蕴》

        康熙从传教士那里学了数学知识,又传授给周围的人。1713年,他在畅春园的蒙养斋设立了算学馆。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曾语带讥讽地描述了这个算学馆的情况:“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被建立了。一些获选的听众将每天来到(皇帝)面前,他会向他们讲解某个欧几里得的命题。(康熙帝)享受着精通抽象科学的快感以及他的新学生们不失时机地给予他赞扬的愉悦,虽然这些学生通常是听不懂(其讲授的内容)的。”

         不过,康熙皇帝对西方数学在中国传播所起的巨大作用却不是他的直接教学工作,而是他主持编写了《数理精蕴》这部著作。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介绍,《数理精蕴》共53卷,其中上编五卷,下编四十卷,附数学用表八卷。康熙52年(1713年)始编,雍正元年(1723年)刻成。该书汇集了自1690年之后输入中国的西方数学知识,并吸收了当时中国数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它包括初等数学各个分支的内容,有人誉之为初等数学百科全书。因该书号称御制,所以在中国流传广泛,在国外亦有流传,对18、19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康熙创造的数学术语

            学数学解方程时,人们总会碰到"元"、"次"、"根(解)"。不过,你知道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元"、"次"、"根(解)"(当然只是指汉语译名)是谁创造的?说来你也许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个抱负远大、好学上进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天文、数学、地理,还学拉丁文。康熙大帝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并不轻松。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还能够勉强对付着,而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不过,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听不懂,就请老师再讲一遍,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求二'元' 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扫除了很多障碍,提高数学效率。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
            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数学术语科学而简洁,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康熙独创的“积求勾股法”

新近曝光的康熙数学专著除了论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外﹐还提出了「以积求勾股」的独特见解﹐康熙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有据可考对数学问题提出自己解法的帝王。

李培业教授说﹐康熙这篇数学论文收纳在这套手抄的清代算术书中﹐全书共六卷﹐分别论述不同的数学问题。其中康熙专著论证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与一册《勾股图解》装订在一起 ﹐共十二页﹐每页十一行﹑每行二十五个字﹐配有图解。其所以认定为康熙所著﹐是因为这篇论文的卷首处有「钦授积求勾股法」的字样﹐「钦授」一词是封建帝王的专有名词﹐李培业教授等专家由此推断﹐这篇《积求勾股法》是康熙的著作。

这套古算书原无题目﹐ 李培业先生将其命名为《陈厚耀算书》。陈厚耀是清代的著名数学家﹐这套书中有两本《勾股图解》﹐其目录下有「翰林院编修陈厚耀」的字样﹐表明书中内容应为陈厚耀所著或抄录﹐但其它四本书的手抄字迹与《勾股图解》不一样﹐也有可能为他人所著。

康熙在《积求勾股法》中主要论述了五种求解正勾股形(直角三角形)问题的方法。他指出﹐这篇文章所解决的是那些勾股弦分别为勾三﹑股四﹑弦五整数倍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也就是与这种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一样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问题。

康熙在文中论述了五个求解该种正勾股形问题的途径﹕已知「勾股和较十三事(直角三角形三边互相加减出现的十三种结果)之一」﹐就可以求出勾股弦﹔已知正勾股形的内容圆(直)径 ﹐可以求出勾股弦﹔已知勾或股﹐可以求出内容圆(直)径﹔已知勾股弦任何一边的平方数﹐或其两者﹑三者之和﹐可以求出勾股﹔已知三角形面积﹐可以求出三边。

既然介绍了五种解法﹐ 专著为何独以其中的「积求勾股法」为题呢﹖李培业解释﹐专著卷首「钦授积求勾股法」的字样﹐表示这个解法是康熙的发明创造。由于这个特殊原因﹐所以才会以「积求勾股法」作为专著的标题﹐突出表现康熙的成就。

康熙阐述积求勾股法的原文是﹕「若所设者为积数(面积)﹐以积率六除之﹐平方开之得数﹐再以勾股弦各率乘之﹐即得勾股弦之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已知的条件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再用面积除固定的数字六﹐再把除后的得数开平方﹐然后用勾三﹑股四﹑弦五分别乘以开平方后的得数﹐就可以求出勾股弦三个数值。实际上﹐康熙是用已知的三角形面积﹐求解勾股弦定理。

康熙论证成功的「积求勾股法」在数学史上是个首创﹐而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其它四个解正勾股形问题的方法﹐在康熙专著出现之前就已有过相关论述。康熙求解的方法也非常严谨﹐而且合乎数理。
---------------
西方研究了上千年的东西,中国的皇帝才开始学习。
你说差了多少?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