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视理论与实务案例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3-1-24 13:1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HsiaoWong
目前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性专题节目,十分呛辣,请一定抽空观赏。@季晨First@mybr @Sean谦 @清草三菜 @栖居清醒森林 http://t.cn/zYhDOVx




| 轉發(10) | 評論(9)
今天03:46來自新浪微博




162#
发表于 2013-1-25 13:05: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力奋
达沃斯。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邀FT首席执行官John Ridding和我早茶。老郭说,十年前中国财经节目若用很多数据,观众不爱看;现在不同了,不用权威数据就不专业。央视已推出自己的CCTV50指数。



| 轉發(5) | 評論(1)
22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163#
发表于 2013-1-27 00:42: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cnr刘双庆
昨天是春运第一天,不同频率的报道方式、水准反映了电台的实力,这种实力也在一次次报道中积累口碑。个人觉得特别报道的顺利并且有特色的呈现反映了电台内部流程和管理的水准//@平凡广播人: 我一直认为:评论,是一个台实力的体现;连线,是一个台活力的表现//@何海明:关注 //加油!

@央视新闻
【开往春天的列车:当"35岁"的新闻联播遇到火车停靠的"8分钟"】今天是"春运"第一天,今晚《新闻联播》主播康辉直播连线随1955次临客进行了一天体验报道的海霞。这是《新闻联播》35年来,首次与前方记者直播连线,而连线的时间恰恰是列车在郑州站临时停靠的8分钟内。捏把汗呀!http://t.cn/zYZDbRg



(40)| 轉發(444) | 評論(281)
1月26日23:0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64#
发表于 2013-1-27 10:59: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浪传媒
【传媒史上的今天】2000年1月27日《同一首歌》栏目创立,制片人为孟欣。栏目借用同名歌曲《同一首歌》,请来知名歌唱家和歌手,演唱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同一首歌》以制作独具特色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主题、公益演唱会为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2009年9月,因节目改革停播,2012年8月复播。



| 轉發(9) | 評論(5)
44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165#
发表于 2013-1-28 10:55: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告圈
【四大卫视春晚大牌性价比账单】2013年各大卫视春晚的战场已硝烟弥漫:


| 轉發(1)|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166#
发表于 2013-1-29 11:2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1-29 11:27 编辑

【案例】
新闻联播首次引入评论员 杨禹:连线均无稿直播


央视《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引入评论员
  “央视《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引入评论员。随后,央视通过官方微博指出,“新闻联播:直播评论员点评将常态化”。昨日,本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正在外地出差的杨禹,就《新闻联播》评论环节的筹备、央视对评论员的要求以及增设评论环节的目的等问题,杨禹作出了回答。他说:“两次连线,我都是无稿直播,压力远远大于日常评论。”
  昨晚,清华大学教授周庆安出镜,成为《新闻联播》中第二位评论员…… ”
  上周三(1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央视评论员杨禹出现在与主播郎永淳的连线中,他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认为刹住浪费之风,关键从“三公”入手:公款、公务人员和公众。这是央视《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引入评论员。随后,央视通过官方微博指出,“新闻联播:直播评论员点评将常态化”。上周五,杨禹第二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就农民工欠薪事件作出评论。
  昨日,本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正在外地出差的杨禹,就《新闻联播》评论环节的筹备、央视对评论员的要求以及增设评论环节的目的等问题,杨禹作出了回答。他介绍《新闻联播》其实一直都有短评、述评等评论形式,基于加强“联播”评论的需要,央视在坚持原有做法外,增加了直接连线评论员模式。“联播”评论的难度在于“播出时长寸秒寸金,之前无论新闻片子还是主播播报,都有稿子,可以准确控制时长。而两次连线,我都是无稿直播,压力远远大于日常评论。”
  另外,对于今年年初,各大媒体相继推出评论版块这一现象,杨禹认为,“进入微博时代以来,传统媒体,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主要就是拼两个‘场’:现场和立场。微博虽然能反映新闻现场,但只是碎片化的拼接,还是需要职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介入,来展现更完整的现场,和现场背后更深层的关联。微博上的立场和态度很庞杂,这就更需要传统媒体拿出自己的‘立场’。”
  评论员都有评论领域的划分。我的评论领域是“时政、经济”,曲星、周庆安、叶海林等老师是“国际关系”,尹卓、宋晓军、李莉等老师是“军事”等等
  问:据您所知,评论环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
  答:《新闻联播》其实早就有短评、述评等评论模式。这些评论由央视新闻中心联播编辑部的一个评论组负责撰写,由联播的主播进行播报。这种方式已出过很多精彩的评论。近几个月,台领导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联播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加强联播里的评论内容,因此,在原有做法外,联播此次增加了直接连线评论员这种模式。
  央视新闻中心的评论员队伍是从2009年起开始建立的。近四年来,“直播连线评论”已经在一套、新闻频道、四套的日常新闻和重大报道中成为常态。在联播准备增加这种方式后,负责评论员队伍管理的新闻中心策划部评论员组也做了不少前期的准备工作。
  问:当初选定的评论员除了您之外,还有哪几位?
  答:将会有多少位评论员进入《新闻联播》,目前我不知道,台内领导并未宣布过。新闻中心的整个评论员队伍中,四年来经常参与评论工作的有十几位。在屏幕上,你可以看到“本台评论员”和“本台特约评论员”两种称谓,区别是央视台内的评论员称“本台评论员”,另有自己工作单位的评论员称“本台特约评论员”。目前后者占大多数。
  问:每个人是否有不同的分工,比如值班情况,或者评论不同的内容?
  答:评论员都有评论领域的划分。比如我的评论领域是“时政、经济”,曲星、周庆安、叶海林等老师是“国际关系”,尹卓、宋晓军、李莉等老师是“军事”等等。大家只在各自领域内做评论,涉及外交、军事、法律等新闻,我从不评论。
  连线的方式,节目节奏比较快,干脆利落,时长更易控制,难点是与主播交流感相对较弱
  问:为什么会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而不是请评论员直接进入演播室?
  答:央视评论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评论员直接坐在主播台上,和主播面对面谈话;二是双视窗连线,评论员在另一评论台上对着摄像机做评论。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与主播面对面谈话的方式,交流互动感很强,适合时间比较充分的情况,难点是不容易控制时长,节目节奏相对较慢。双视窗连线的方式,节目节奏比较快,干脆利落,时长更易控制,难点是与主播交流感相对较弱。
  这两种方式都符合目前国际新闻界主流大台的普遍方式,根据节目特点和需求交替使用。《新闻联播》对节奏和时长的控制比较严格,我想这是目前首先采取双视窗连线的主要原因。
  问:您所在的演播室在什么地方
  答:日常的双视窗连线时,评论员其实与主播同在一个演播室内。在主播台斜对面,另有一个评论台,有专门的机位。《新闻联播》有一个专属的演播室,两位主播在其中。这两次在联播里跟我连线时,我还是坐在平时的那个演播室的评论台上。这两个演播室在播出区里是斜对门的关系。
  联播新闻本身就具有重大性,需要配评论的,要么是重大时政,要么是有全社会高关注度的热点新闻
  问:联播评论和新闻直播间的评论对您而言有何不同?
  答:《新闻联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联播评论和我们日常在其他时段里的评论,我想有三点不同:
  一是评论的题材更体现重大性。联播新闻本身就具有重大性,需要配评论的,要么是重大时政,要么是有全社会高关注度的热点新闻。23日、25日这头两次的题材都体现了这点。
  二是联播评论对时间的要求会更严格。联播寸秒寸金,之前无论新闻片子还是主播播报,都有稿子,可以准确控制时长。两次连线,我其实都是无稿直播,对我而言,控制评论时长的压力远远大于日常评论。23日第一次连线,值班领导要求“两分钟以内”。25日第二次连线,因为跟主播增加了一个回合的互动,领导要求变成了“两分钟左右”。这两次我和主播郎永淳、李梓萌配合得很好,都准确控制在了要求范围。
  三是题材与时长的双重特殊要求之下,实际上给评论内容、表达都带来了新要求。因为联播评论的重大性,评论员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具体表达,都会要求更鲜明、精准、得体。因为有限的两分钟时间,表达要求更简洁、直白,没有绕弯子、做铺陈的余地,语言也要平实、生动、自然。
  直播前把自己准备表达的核心观点写下来,一般三四句话,每句话不超过14个字,值班领导要审。这几个观点在直播中,会随着我们的评论进程,出现在屏幕下方
  问:23日评论前,您是在多久开始准备的,央视在几点的时候给您确定了评论选题?
  答:22日我接到通知,说让我做好思想准备,第二天有可能上联播。23日上午我知道了要评论的方向,是遏制“舌尖上的腐败”。从中午到下午,我就自己准备评论的内容,和值班的各级领导做了比较详细的沟通。
  评论员的日常评论,都是无稿直播,直播前把自己准备表达的核心观点写下来,一般三四句话,每句话不超过14个字,值班领导要审。这几个观点在直播中,会随着我们的评论进程,出现在屏幕下方。鉴于《新闻联播》的特殊重要性,尤其是第一次连线评论员,虽然仍是无稿直播,但我准备得比日常要更细一些,各级领导也过问得更具体一些。随着这种连线方式逐渐成为常态,按照联播的工作流程,确定评论题目的时间,可能会逐渐回归到当天的下午。
  问:央视表示,联播评论制将会常态化,那么据您了解,多久一次,评论的议题主要会在哪些方面?以及除您之外,联播中还会出现哪些评论员。
  答:据我了解,目前并没有确定固定的连线评论员的出现频率,有适合评论员的题材时再具体问题具体决定。哪些新闻直接上评论员,哪些用写文字稿、主播播报,可能今后会有一个带有各相关部门共识性的原则。相对来说,评论员的出场更体现该新闻的重大性,不宜过多。
  问:有了评论环节,相应的其他新闻时长会有压缩,据您观察,联播哪些新闻少了,哪些新闻多了。
  答:近期联播里的时政新闻少了,传统样态的成就报道少了,民生新闻、社会热点新闻、服务性新闻多了。
  文字评论和评论员的进入,联播里开始更多体现“央视立场”
  问:如今所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闻联播》领导新闻少了,民生和社会新闻多了,还首次出现了“寻人启事”,“你幸福吗”街访,联播中主持人的语境也变得平民化了,此次又破天荒地加入了评论环节,您认为这种变化预示着什么?
  答:近几年来,《新闻联播》一直在不断做一些微调。“走基层”报道常态化地进入联播,是这期间的一个较大变化。十八大之后,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做出“八项规定”后,联播又整体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前面说到的不同题材之间的结构变化。二是整个联播语态的变化,包括联播里各类新闻的编辑方式在变,主播们的基本语态已经更生动和接地气了。三是随着文字评论和评论员的先后进入,联播里开始更多体现“央视立场”。
  《新闻联播》既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风向标,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一个风向标。联播中出现的这些变化,不见得是电视新闻界最新鲜的。但当这些内容进入《新闻联播》,还是会引起全社会较大关注。我曾在自己的微博中做过一个比喻:“你不能用足球场上的前锋标准来要求联播,前锋可以浪费机会、跑错位置,它不能。它是足球场上的中后卫,需庄重徐行,用大局观来策动进攻。”
  联播的变化,影响的不仅是联播自己。最近我跟几个地方台的同志们接触,他们都说,“央视的联播最近变化真多真快,我们都有点跟不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这些新变化,其实带动着全国各地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变化。
  微博时代,传统媒体更需拿出自己的立场
  问:除了联播,今年各大平面媒体包括我们报纸以及网络媒体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评论版块,这种趋势又意味着什么?
  答:进入微博时代以来,“自媒体”这个舆论场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之间,不是谁替代谁的关系,而是相互激发的关系。传统媒体,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主要就是拼两个“场”:现场和立场。微博虽然能反映新闻现场,但只是碎片化的拼接,还是需要职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介入,来展现更完整的现场,和现场背后更深层的关联。微博上的立场和态度很庞杂,这就更需要传统媒体拿出自己的“立场”。
  我们央视评论员的出现和发展,恰好与微博的诞生和发展同步。这既是一种偶然,也有内在的必然。北青报的评论版已经很多年了,我每天必看。今年有了评论周刊,更上一层楼了。所以,在这些背景下,《新闻联播》引入评论员,既很新鲜,也是必然。
  问:我们相信评论热的背后也会有利有弊,您是资深评论员,您能否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提醒,同时做一些经验分享?
  答:“评论热”确实利弊同现。目前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哗众取宠的评论比较多。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好好说话,情绪化判断、极端化表达。
  二是迎合者比较多。很多主流媒体的评论者,不顾及本媒体的基本属性,不坚持媒体的基本立场,片面迎合一些社会极端言论或网络极端情绪。这样的评论虽然貌似一时很叫好,但经不起历史检验。
  三是评论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不够。十八大之后,中国发展中面对的系统性难题增多,被逐渐认知的客观规律也在增多。很多评论者对所评论领域内的基本常识、客观规律不掌握,所言常不切实际。
  我做央视评论员近四年来,对自己的要求是:理性、建设性、均衡性,不迎合、不偏执、不卖弄。
  问:您认为如何把握评论的客观,锐度,风格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新闻评论本身是一个主观工作的过程。评论的“客观”,我理解是指评论者要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我在央视的评论领域是时政、经济。之前在一份宏观经济类报纸做经济新闻做了十几年,我觉得那期间的认知和积累,以及这四年来的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对做好央视的时政和经济评论非常重要。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新闻,其实都涉及你怎么把握“理论设计、理想目标和现实国情”的关系,考验着你对评论对象自身发展演变规律的系统认识程度。有些评论者的情绪化表达,恰恰是源于缺少这种认知基础。
  新闻评论要有一定的锐度。但锐度不等于骂人,不等于情绪化,不等于以偏概全,更不等于迎合一时的社会情绪。央视评论的受众面极广,影响力巨大。有些带有较大锐度的话,在其他媒体上能说,在央视屏幕上就要更慎重。同样的话,在别的媒体上可能早说过,但在央视屏幕上说,效果、意义和影响力都不同。在《新闻联播》里的这两次连线评论,其实都在批评人。第一次批评了在饭桌上寻租的公务人员,第二次批评了对农民工冷漠的一些干部。在联播评论里的批评,尺度如何,怎么有力又得体,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我想这是自己多年评论的积累,加上各位一起工作的央视领导同仁们共同认知的结果。我不认为只有批评才体现锐度。锐度有时体现为评论者精准地指出被公众所忽视的规律。
  至于风格,大家各有追求。我自己的努力目标是:表达简洁直白,不求花哨,但求态度诚恳、分析中肯。
  所以,这三者的关系中,把握客观规律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出来的锐度,才是有道理的锐度;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风格,才是有根基的风格。祖薇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28/170826142850.shtml
167#
发表于 2013-1-29 16:40: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吴丰恒
参加过几次cctv某档辩论节目,激烈争论背后都有事先设计好的详尽策划,实际上辩论节目还没开始,其基本轨迹已经定下来。录制间隙,参与辩论的某著名评论员自嘲自己乃是“著名评论演员“,其他名嘴均会心笑,现场观众面面相觑。

@头条博客
@董路:从新闻人的角度,我给柴静打80分,她的团队、她的演技以及她差异化的生活状态给她拉了20分。人只要不纯粹就不大可能自然,无论是目的、意义还是生存环境,方方面面只要不纯粹,接受的信息只要是抵触的,很难真正的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我认为董倩可以打90分……全文http://t.cn/zY2WGMq




(4)| 轉發(85) | 評論(72)
今天15:1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168#
发表于 2013-2-4 21:5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徐方清
一针见血。

@公关界的007
【毛阿敏+曾轶可,杀人不见刀】毛阿敏+曾轶可的组合,令人匪夷所思,效果不堪入目。很明显,二者的功力差距不是几个陆川。为了创新而创新,强扭的组合,丝毫没有“好听”“好看”“好玩”的味道。不仅毁了毛阿敏的天后内功,也让曾轶可一段,硬爬上九段,元气大伤。剩下的就只有让观众“狂吐血”。



| 轉發(1) | 評論(2)
10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69#
发表于 2013-2-7 20:03: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哈文:春晚的意义在于陪伴 不喜欢的不强求


资料配图:2013蛇年春节
  今年春晚是中央电视台第三十一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这枚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今天,央视春晚正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时代的种种挑战,它所承载的期望和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晚会本身。
  本期,我们在与人民网文化频道共同推出的央视春晚观众问卷调查结果基础上,从电视观众、评论家、春晚演员及本届春晚总导演等角度,与您一同探访步入而立之年的央视春晚。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着不一般的意味;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却寄托着中国人共同的对家的情思。
  ——编  者  
  蛇年春晚总导演哈文:春晚的意义在于陪伴
  本报记者  刘  阳
  记者:今年是您第二次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跟去年相比,您觉得压力还那么大吗?
  哈文:这个事儿只要做,压力肯定就会有,因为春晚太受关注,而且责任太大。从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么一个团队要努力满足十几亿观众的喜好,而且只能好不能不好,这种压力可想而知。我们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在做这样一件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
  记者:我们最近在人民网做了一个春晚观众调查,发现观众看春晚的方式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把春晚从头看到尾的人已经不多了。
  哈文:我个人认为,这么多年来,春晚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小时候,平时吃不到、玩不到的都要在过年的时候吃到、玩到,但现在大家还一定要等到过年再穿新衣服、吃好吃的吗?已经不会了。老百姓现在每天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挺丰富的,春晚对于观众来说更多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习惯。所以春晚的主要任务是伴随大家过年,家里打着麻将也好、吃着年夜饭也好、聊着天儿也好,电视开着,春晚就在那儿,喜欢的节目就看两眼,不喜欢的就跳过去,这个我们不能强求。
  记者:我们调查中的观众留言显示,网友认为近些年的春晚不够贴近老百姓。在这方面,显然您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今年最受关注的是郭德纲和一些选秀歌手。
  哈文:这就是“开门办春晚”的理念。春晚的舞台应该呈现最高文化水准的节目,而且应该既有明星、有腕儿,也应该有老百姓中的达人。之所以邀请郭德纲,也是因为他的相声在观众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对于春晚来说他还是新人。
  观众有时候会跟我们说,我喜欢谁你就把谁叫来,但这是最简单的理解。其实我们一直以来衡量作品的标准就是一个“好”字,好作品才是硬道理。我们是想把大家喜欢的演员都请来,但某个人能不能登上春晚舞台,谁能登上春晚舞台,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的节目好不好。
  记者: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非常多,占到总时长的一半左右,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哈文:重视语言类节目,一是因为欢乐度是靠语言类节目来提升的,二是因为春晚跟任何一台晚会都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只有春晚是有小品的。大家过年就是图一乐儿,有欢乐度观众才会比较满意。
  记者:今年还有一个观众关注的热点是请席琳·迪翁跟宋祖英合唱,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哈文:春晚是全球华人的晚会,也是全球收视观众最多的电视节目,但好像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外国歌手参加。如果有一位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的歌手能来到春晚舞台上,跟中国歌手一起唱一首中国的民歌,让中国的观众知道还有这样水准的明星来跟我们一起过中国年,会很有意思。另外还得看这个明星适不适合上春晚,因为春晚对所有演员的要求都很高,爱家庭、爱生活、形象健康正面等因素都得考虑,通过综合考量,我们觉得席琳·迪翁比较合适,请她和宋祖英一起表演节目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记者:创作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如何针对主要观众群进行节目编排?或者如何争取年轻观众?
  哈文:肯定有。央视的观众相对来讲比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观众更年长,很多老年观众是跟着央视一起成长起来的,所以会有比较深的情感。我们希望在保留原有观众群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更多年轻观众关注春晚,因为年轻人才是希望、才是未来。
  观众:简单些,纯粹些
  本报记者 袁新文
  欢笑声、喝彩声、质疑声,声声入耳;去年办、今年办、明年办,年年春晚。的确,没有哪个电视节目能像央视的春晚,坚持这么久,一办就是30年;品牌这么响,几乎家喻户晓;关注度这么高,似乎不看、不谈春晚就不算过年。
  在许多老观众的记忆里,春晚总是和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以及赵本山的小品、姜昆的相声、杨丽萍的舞蹈联系在一起。一位年年看春晚、至今热情不减的中学退休老师说,春晚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年夜饭”,更在于它是产生经典作品的平台。经典的魅力在于内涵隽永、意味绵长。有了这些经典,春晚才能让人看10年、20年甚至30年也不腻不烦。
  而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春晚应当是一个亮丽、时尚、前卫、包容、新人辈出、流行无限的舞台。一位刚入职的90后白领小伙说,不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世界里,只要是备受年轻粉丝喜爱的、追捧的、广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内容,春晚就应当有所展示和呈现。不然,在网上娱乐内容浩如烟海的今天,谁还有兴趣盯着电视看春晚?
  “春晚办了这么久,早该改改模样了。年年总看那几张老脸,你能不烦?”一位40多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说。“规模越搞越大,一大堆人唱一首歌也就算了,相声也是一大帮人说,简直就是人海战术。再这么下去,春晚快跟奥运会开幕式差不多了。”一位在公园里散步的大爷如是说。
  不少观众表达这样的见解:春晚就像一道大菜,能吃出味道、吃出营养也就不错了,可是,还要吃出和谐,还要人人说好,就太难了。结果,只能是各种原料和元素加在一起,做成一锅“乱炖”。为此,不少人建议,春晚要改革,就不能背负太多的功能,应当变得简单些、纯粹些,还原它晚会和娱乐的本色。
  一些有着春晚情结的观众认为,任何艺术要保持其生命力,都不能因循守旧,都必须出新款、出新品。春晚更不例外,即使是做“乱炖”,也需要添加新元素、新佐料,做出新特色、新滋味。如果还是在一个模子里打转转,还是那些增加了皱纹的老面孔,观众们自然会用手中的遥控器做出评判。
  演员:最好的舞台,珍贵的记忆
  本报记者 陈  原
  对演员来说,没有比春晚更好更大的舞台了,已经成名的演员可以让亿万海内外观众保持知名度;尚未出名的演员,在这里可以一夜走红。通过春晚走红的演员不但来自大陆,也来自港台。说到春晚,他们都心存一份感激。
  李双江是老一代艺术家,不但在春晚舞台上演唱,还参与筹划了将近10年的春晚。说起春晚,李双江的回忆有甜也有苦。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春晚与今天春晚的条件根本无法相比,当时没有固定的场地,摄像、音响、舞台技术都比较落后。那时办春晚,不靠钱不靠奢华制作,而是靠激情和奉献精神。他们当时住在部队招待所,只有晚上8点到10点有热水,大家都是10点前在浴缸里灌满热水,然后再去讨论脚本,等到回房时已是凌晨,水早就冷了,所以10天半个月不洗澡是常事。
  20世纪的春晚让很多人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在李双江担当声乐指导的几届春晚中,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推着来自前线的负伤战士徐良唱起了《血染的风采》。徐良坐在轮椅上,那声情并茂的歌声感染了全国亿万观众。
  多年来,春晚一直保留着联唱的节目,许多青年歌手从此被观众所初识。谭晶2000年开始登上春晚时也在联唱中亮相,她的家乡——山西侯马沸腾了,侯马人认为这是全市的骄傲。2002年春晚筹备时,陈雨露导演特别欣赏她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于是,谭晶以独唱的形象首次出现在春晚,民族、美声、流行三种唱法融合一体,这种跨界演唱方式深深打动了观众。“我最难忘的是从青海赶来与我一同歌舞的牧民们,他们先坐马车,再乘汽车,最后又坐火车,一共走了好几天,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其实,每届春晚的很多演员都是这样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看到春晚的演出条件越来越好,李双江心里很高兴,但他也特别期望春晚能保持当年的那种勤俭作风。参加了11届春晚的谭晶说最辛苦的应该是她的母亲,“每年她都为我挑选服装,那份细致和精心,恐怕只有母亲才能做到。”谭晶深情地说。
  评论家:不可缺少,不必苛求
  尹  鸿
  每年除旧迎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成为关注热点。30年前,许多家庭辛苦攒钱赶在年三十买回家一台电视机,是为了全家人能及时看上“春晚”;如今,“春晚”未到,媒体和网络上各种关于“春晚”的猜想、议论早已沸沸扬扬;即便在海外,不少希望通过有线电视和网络直播看“春晚”的华人也都关注着会出现什么新面孔、发生什么新变化。年关前后的“春晚”现象,正说明了“春晚”在海内外华人心中不同凡响的分量:它远不只是一个节目,而是全球华人共享的年轮转换的媒介仪式。
  过年,是忙忙碌碌的中国人的生活节点。过年回家、团圆守夜、放鞭炮吃饺子,都曾经是中国人的“过年”仪式。而随着电视在普通百姓家庭中普及之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则为中国人过年制造了一种新的媒介仪式。从1983年开始, “看春晚”如同放鞭炮、吃饺子一样,已然成为30年来华人过年的“新民俗”。
  从30年来的“春晚”走过,每个华人也许都有一份自己心中所记忆的春晚节目榜、人物榜,这些榜单中存放着我们对时代变迁、人生沧桑和个人命运的喜怒哀乐。无论是相声《打扑克》对社会风气的讽刺或是小品《吃面条》对人生百态的刻画,无论是《我的中国心》传达的民族崛起或是《爱的奉献》所表达的社会美德,无论是《常回家看看》的亲情或是《千手观音》的惊艳,无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难忘今宵》的旋律已成为亿万电视观众每一年的心灵钟声。观众用自己的岁月和感受为每一年的“春晚”抹上了既相同又相异的生命记忆和情感记忆。
  当然,如今一方面是社会文化日趋多样,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春晚”节目越来越众口难调、毁誉参半。其实,这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对“春晚”不必太苛求,它不过是一顿文化的团圆饭,如同过年饺子一样,未必人人喜欢,未必口口美味,但“春晚”仍然不可缺少,仍然还是中国新年前后最重要的共同话题。也许过去是人人看“春晚”,如今衍化为人人说“春晚”。赞也罢贬也罢,都说明“春晚”在华人过年习俗中已经挥之不去。


http://news.sina.com.cn/m/2013-02-07/095826230337.shtml
170#
发表于 2013-2-16 11:15: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哑巴
“中国最SB,混蛋,没良心的狗屎群体-传媒圈,娱乐文化圈”被点名的举手

@V闪闪
如果要指责中国落后,最没资格的就是中国最SB,混蛋,没良心的狗屎群体-传媒圈,娱乐文化圈,因为中国这样的现代工业科技产品生产大国被这群人渣在文艺传播,创作表现里完全是远离现代文明的野蛮之地,他们这个群体才是无知与反智资源集合体,他们不懂尊重科学与劳动者,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寄生虫



| 轉發(5) | 評論(1)
5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