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41#
发表于 2012-11-2 10:53: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十八大新闻中心启用 境外报名采访记者人数增加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何宗渝、华春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1日正式启用。十八大新闻中心主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说,报名采访十八大的境外记者人数较十七大有较大幅度增长,由于报名尚未截止,报名的境外记者人数还在呈上升趋势。
  十八大新闻中心设在北京西长安街北侧梅地亚中心,分为新闻发布厅、外国记者接待处、港澳台记者接待处、境内记者接待处、采访接待室、网络服务室、图片服务室、通信服务室和广播电视服务室等功能区,承担为记者核发证件、受理采访申请、安排记者参加大会采访活动等职能。
  十八大新闻中心还开设了网站(http://www.cpcnews.cn),供记者查询大会有关资料及信息;免费提供新华社报道十八大的实时新闻图片;提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广播和电视信号接收、传输服务;免费提供宽带上网和多文种图书资料服务;提供手机、传真、公用电话等服务。
  翟惠生表示,新闻中心是十八大的“窗口”,工作人员将努力为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编发稿件等方面的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服务,让新闻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记者之家”。

(原标题:十八大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境外报名采访记者大幅上升)

http://news.sina.com.cn/m/2012-11-01/185025490249.shtml

342#
发表于 2012-11-5 12:5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十八大新闻中心将组织境外记者赴京津冀采访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王秀琼 周而捷)在北京西五环外中国首钢集团老厂区的一座废弃高炉前,《洛杉矶时报》记者朱莉·马基宁特意请同行的人为她和这座锈迹斑斑的庞然大物拍了一张合影。
  “中国试图把这样的老厂区转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因为美国也有一些停止运转的老工厂,一样面临着该怎样利用的问题。”马基宁说。
  包括马基宁在内的近30名境外媒体记者3日在雨中参观了搬迁后的首钢老厂区和中国动漫游戏城——由原来首钢的一个老工厂改造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是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在十八大召开前组织的第一次境外记者参观采访活动。
  在3日上午的参观中,马基宁一直紧跟着翻译员,埋头在她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快速做笔记。她说,《洛杉矶时报》共派出了3名记者报道十八大,其中包括两名常驻北京的记者。
  此次参观为和马基宁一样的境外记者提供了实地感受中国产业转型的一个窗口。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始建于1919年,2005年至2010年,首钢逐步将钢铁生产项目搬迁到河北,并计划将老厂区打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和工业旅游的新景点。
  在中国动漫游戏城内一个曾经是车间的展览馆里,美国国际公众电台记者马洁涛对正在展出的钢雕艺术品颇有兴趣。看到“百鹤松风”——一个用许多小的钢铁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形似鹤群飞过松林上空的作品时,她忍不住问这件实际长度达100米的原作会放置在哪里。负责人的回答是“正在选址。”
  马洁涛说,中国正面临着转向服务业和创新驱动的经济的挑战,思考过去的工业遗产能为这样的转型作出怎样的贡献值得关注。
  “我觉得来这里很有趣,因为这里是历史的一部分,可以看看他们计划怎样利用老设施来做些有趣的事情。”她说。
 “普通人都可以来这个动漫游戏城参观吗?”“这里是介绍中国的动漫产品,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动漫都会介绍?”日本共同社记者清水敬善在动漫游戏城边走边不断向负责人用中文提问。
  清水敬善表示,一直想采访一些中国的大型企业,无奈平时并没有很多这样的机会。他觉得这次十八大新闻中心安排的首钢采访之行,对他的报道特别有意义。
  当天参观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在老厂区的一个会议室采访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姜兴宏。
  香港有线电视记者黄丽萍一连问了姜兴宏好几个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她十分关心国企和民企如何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记者从新闻中心了解到,十八大召开前,新闻中心将组织境外记者在北京及周边的河北、天津等地参观采访,他们走访的目的地不但有高科技企业、港口和高速铁路,也包括文化中心、书院和大剧院。境外记者可直接从网上提出参观申请,新闻中心还为他们的参观提供英文翻译服务。
(原标题:十八大前境外记者走访转型中的中国钢企)
343#
发表于 2012-11-5 13:14: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女人如歌》首播遭吐槽 不如《中国好声音》


《女人如歌》首集,朱丹与邱启明的配合尚不熟练



刘晓庆的点评也被指不专业
  南都讯 记者朱燕霞 实习生吉媛媛 麻乐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名利双收,引发歌唱竞技类节目走红荧屏。11月2日晚,湖南卫视[微博]推出音乐节目《女人如歌》,被视为是该台重夺收视率的重要法宝。这档时长3个小时的节目,同样从荷兰引进,由过档的朱丹[微博]和邱启明[微博]搭档主持,用“歌声+故事”的形式呈现。不过,《女人如歌》在首集播出后遭到微博上一片吐槽声,观众指《女人如歌》与之前播的预告片的张力相比,播出的节目像注了水,找不到亮点,加上选手整体表现只是K T V水准,令节目并没有激起大的浪花。   
  争议1
  卖“故事”还有吸引力?
  《中国好声音》于今年创下巨大效益,让各大电视台看到了歌唱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电视界的发展空间。湖南卫视乘势推出《女人如歌》节目。节目将参赛选手细化,首度聚焦已婚女性群体,每期都将有1位顶级大牌明星以及50位男评委和50位女评委,共101人组成的“加油来宾”做出胜负决定。首期《女人如歌》,共有8组选手登台献唱,请来传奇女性刘晓庆作为嘉宾,最终双胞胎单亲母亲叶蓓夺得周冠军。
  《中国好声音》开播之初,曾因选手故事煽情而引发巨大争议。《女人如歌》中的故事展示同样面临赞与弹。有人从中摄取到“正能量”,被参赛选手的故事所激励,也有观众指责节目组故意“煽情”,有“拼惨”的嫌疑。另外,作为歌唱选秀类节目最重要的唱歌环节,《女人如歌》略显逊色,选手的唱功遭到质疑,节目将重心放在“故事”上而不是“歌”上。
  争议2

  新面孔欠默契?

  这档大型季播节目并没有照老规矩起用“台柱”何炅[微博]、汪涵等人,而是找来“外援”担当争夺收视率的主力军,朱丹和邱启明的新面孔组合吸引不少眼球关注。不过,对于两人在节目中的合作,网友褒贬不一。在首集节目中,朱丹称呼身旁的搭档叫“启明欧巴”,而邱启明则赠与女方“小胖”的昵称。《女人如歌》是朱丹加盟湖南卫视的首秀,与邱启明的搭档仍处于磨合期。两人在节目中互动甚少,偶有抢话状况,默契仍待培养。
  多数时间是朱丹在串场活跃气氛,不光大秀歌技唱起《女人如歌》主题曲,还模仿孕妇选手扭动身体凸显线条,当刘晓庆点评语无伦次时,朱丹还逗刘晓庆“你是不是喝多了”打圆场。网友对两人的评价不一,有观众指朱丹有亲和力,很适合这档节目,也有观众认为她故意“卖萌”;而邱启明从主播转型,网友尚不适应,有人评论他为“天然呆”。(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争议3
  辛辣点评能为节目添色?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刘欢、那英、杨坤和庾澄庆四位导师功不可没。《女人如歌》也请来嘉宾。首集刘晓庆以“过来人”姿态出现在评委席。她品评场上女人的情事,还不时提出辛辣的疑问,而当晚经典的“八连问”更让她获封为“八卦天后”。但是,刘晓庆毕竟不是专业歌手,点评也遭网友吐槽“不专业”。
  网友点评
  
  鬼娃不哭F arew ell:看了《女人如歌》,不仅仅是为舞台灯光和歌声叫好,而是为那些已婚女性身上的魅力,独立、大方、坚忍、努力、有思想、敢去做自己想做的这些品质而叫好……太棒了!很多很多年以后的我,也能像她们一样散发出一种成熟的魅力么?
  詹梦月-:看了《女人如歌》之后,为什么我会哭得如此的厉害,特别是单亲双胞胎妈妈唱的歌,感觉都唱到自己心里去了。也许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自己特别的难以抉择,谢谢某人对我的好,这一次,我会认真考虑的。
  
  舞美师:芒果台首播的“女人如歌”=100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8个中年超女秀+ 1套破音响。PS:1)全是K T V演唱水准是硬伤。2)应该是听歌识女人,唱完再讲故事,搞反了。3)刘晓庆角色模糊。4)主持人一快一慢,不和谐,@朱丹的气质和表现,拉高了节目乃至芒果频道的档次,但还是跟卖凉茶的那位搭档最合拍。
  密斯特艾尔-小六:女人如歌,是不是就在比谁的故事更能博得眼泪呢?
  昕源龙家:女人如歌,节目题材不错,可惜了节目创意,老套路难有大发展,犹如诺基亚和苹果,同时是智能机,产品创意成就了苹果。领导者切记!


http://news.sina.com.cn/m/2012-11-05/093425509016.shtml
344#
发表于 2012-11-6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集团拟16亿美元收购企鹅出版集团


 默多克率领的传媒巨头新闻集团最近瞄准了出版业。
  据报道,新闻集团已和英国出版与教育巨头培生集团接触,计划以10亿英镑(约合16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后者旗下的企鹅出版集团。消息还称,培生董事长格伦·莫雷诺将于未来数日与新闻集团董事会商谈此事。
  作为世界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之一,企鹅
  占据了英语图书销售量的12%。2005年,企鹅购得了畅销小说《狼图腾》的英文版销售权,并以此为契机进入了中国市场。
  不过,在收购企鹅的道路上,新闻集团将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阻击。据了解,企鹅此前已开始和欧洲最大传媒集团德国贝塔斯曼旗下的兰登书屋洽谈合并的计划。
  而新闻集团201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全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第四财季营业总收入为84亿美元,较去年同比下滑了6.67%;净亏损16亿美元,主要原因与“公司出版业务有关,尤其是在澳大利亚运营的业务”,涉及28亿美元的大额非现金减损支出。(宗和)

http://news.sina.com.cn/m/2012-11-02/104325496060.shtml
345#
发表于 2012-11-6 17:4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在飓风来临前降付费门槛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科技网站gigaom.com报道,《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飓风桑迪(Sandy)到来之前降低了他们的付费门槛,大家纷纷讨论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并且突出了报纸作为一个公共信息媒介和作为一个商业实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飓风桑迪吹往东部海滨时,《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决定降低付费门槛;让读者可以接触更多关于飓风和紧急情况疏散的救生信息。这当然是个高尚且有公德心的行为,本文作者在Twitter上称,这样做可以提升内容质量并鼓励人们订阅,而笔者也曾经严厉批评《纽约时报》的动机。对笔者来讲,这种接下来的争论,突出了在公共或社会价值及他们作为商业实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类似事件中,《纽约时报》也曾降低过付费门槛,包括去年的飓风艾琳(Irene);但仅限于许多其他重要新闻,包括本-拉登的死亡消息。就像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Journalism Lab)去年的一个公告一样,报纸是怎样决定哪些付费门槛不开放,哪些对大众开放尚不清楚。文章所说的观点是,它是视情况而定的。《华尔街日报》也偶尔从付费内容中挑出一些故事,以供读者免费阅读;但很多情况下,这种表现是市场行为,而不是社会性行为。
  公共利益,还是精明的商业决策?
  笔者在Twitter上表示,《纽约时报》消除付费门槛的原因有几个,其中一个是“这种行为即是公共利益,也是市场策略。”笔者遭到了很多人的炮轰,其中便包括Branch创始人之一的乔治-米勒(Josh Miller)。他认为,这样做事粗鲁且不公平。
  但是,为什么假设《纽约时报》有这种可能是不合理的呢?笔者之所以努力在自己的平台上谈论这一问题是因为,商业或者市场及相关动机的可能性看起来非常明显,尤其是他们在这次风暴之前推出。终究来说,《纽约时报》是一个企业,并不是一个慈善机构或者非盈利的信息系统;所以说,它有经营动机为什么是不公平的呢?笔者并不是说粗鲁的商业主义是唯一的属性,而是它可能是许多原因之中的一个。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日报》另一个降低收费门槛的原因可能是(也包括《波士顿环球报》和《纽约每日新闻》),诸如封闭地铁或者街道之类的紧急事件相关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商品化的信息。因为,同一件事的各种版本报道会出现在电视台、广播节目和当地的新闻网站上,因此对这些内容设置收费门槛不会很有价值。想要从《纽约时报》上搜索这类信息的人,如果遇到收费屏障,肯定会非常生气。
  《华盛顿邮报》前编辑、现任《华尔街日报》编辑Raju Narisetti在Twitter的一个评论中证实了笔者的怀疑,《华盛顿邮报》做此决策的一些原因包括:经济相关的和一些公共利益相关的原因。
  关键问题:报纸为了什么?
  笔者认为,关于《纽约时报》决策的争论是单纯为了公众精神目的,突出了一种在收费门槛背后的困境:即在公众目的之间,许多媒体对他们的出路感到不安;为了尽量广的传播重要信息,与为了挣钱而对信息的商品化。正如不止一个人指出的,报纸总是印刷的,相比较而言,付费门槛和免费信息传播不同的是在线新闻;这种新闻的代价就小的多了。
  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的乔希-斯登(Josh Stearns)在Twitter上提出问题:“什么时候新闻可以重要的消除收费门槛呢?”问题的答案还不清楚。有人指出,飓风对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它应该不收费;但对于那些在联邦选举的紧要关头至关重要的问题又怎样呢?它们不够重要吗?不需要广泛传播吗?不是它们不能造成肢体上的伤害,就意味着它们对于人们生活不重要。
  正如笔者之前努力要说的,这个问题是困境的中心环节:报纸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一个传播公共信息以帮助人们的媒体,或是一个基本目的是挣钱的实体呢?很明显,很多人相信后者,否则就不会有那些强烈的抗议。先进出版公司(Advance Publications)称,将减少《新奥尔良时报》的出现频率,这个报纸之前在该城市引发过强烈愤慨。
  报纸有时扮演了公共利益的角色,符合公众利益目的时就更是这样。可能事情就不像一些人想要的那样,但它已经成为某种神话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何对于收费门槛问题,一些读者并没有充满热情。像桑迪飓风这样的事情,让愿景和报纸产业现实之间的冲突变的明显。同时,因为《纽约时报》和更多报纸变得依靠读者付费,未来似乎会成为一个更大的话题。

http://news.sina.com.cn/m/2012-11-05/092525508891.shtml
346#
发表于 2012-11-10 21:0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1-10 21:06 编辑

【案例】
@fatmumeishou
10月起,羊城晚报大降薪,经管人员降超1000,采编人员降超2000,降幅超过20%,堪称跳楼式。导致羊晚内部怨声载道,人心涣散。据称是为了“鼓励工作创新和效率提升”。一个曾辉煌一时的大报不是通过正向激励,而是通过反向逼迫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见此大报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198Q

(9)| 轉發(1145) | 評論(238)
9月24日17:19來自新浪微博

@帅勇:报纸广告越来越少的结果是:发行越多亏损越多,减少发行则更加被动。当越来越多的商业客户减少或不再选择传统纸媒投放,传统媒体吸金式广告模式将遭遇重创,而其自身承担的印刷、出版、发行、人员等将成为煎熬中的重负。这只是开始,3年内中国传统媒体将发生巨变。
347#
发表于 2012-11-10 22:47: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徽剑
再透露一个悲剧:腾讯财务收入进一步滑坡,从去年修改后40%增长,今年的报表如果不做处理的话,增长仅为20%了,及其难看,这也是腾讯的增长率连续5年以50%的速度降低。马化腾已经正式说服其他高层,放弃裁员的面子,明年腾讯除了微信外,整体将会裁员20%了。此消息我已查证,总数达数千人之多。




(6)| 轉發(1197) | 評論(216)
今天17:07來自新浪微博

348#
发表于 2012-11-11 10:3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1-11 10:32 编辑

【案例】
朝日新闻网:
聚集几十万人的大型展览一般都由大型媒体主办。宣传不仅对展览本身有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也是媒体品牌战略的加分项。NHK、朝日新闻社等媒体都是主办展览的积极分子。(图为:1964 年,日本邀请此前从未涉足海外的、卢浮宫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赴日展出)详见97期#新鲜日本# http://t.cn/zjPCcbW



標籤:
轉發(27)| 收藏| 評論(15)11月10日12:07 來自专业版微博

評論加強隱私設置選項啦。保護隱私防騷擾,更加hold住。 立即查看»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共15條全部|認證用戶|關注的人
元什么芳:That is a joke as Mango event (11月10日 16:44)
舉報| 回複
环一凡:这才叫“强势围观”…… (11月10日 15:16)
舉報| 回複
神眼的Galatea:回复@Channeller:不错,谢谢 (11月10日 13:58)
舉報| 回複
那家老大:那时是日本的黄金时代。 (11月10日 13:10)
舉報| 回複
Channeller:回复@神眼的Galatea:噗。。。。哲♂学。。。昨晚好早就发了。。。然后理所当然的河蟹了。。。锤镰听政。。。。 (11月10日 13:06)
舉報| 回複
Dr_毁灭人类:看成朝鲜新闻..... (11月10日 13:03)
舉報| 回複
上官無宴那个时候。。另一端的远东强国。。也是那样。。一群年轻人。。围着艺术珍品。。在烧。。 (11月10日 12:53)
舉報| 回複
杨宇琦为了SAT不刷微博:想起蒙娜丽莎在日本的时候每人只能看5秒的故事。 (11月10日 12:45)
舉報| 回複
在意大利过夏天:回复@方锐Cruise:井底之蛙 (11月10日 12:44)
舉報| 回複
仇文字-B:那时候的人都只是看吖~ 现在全是手机相机~ 突然好不习惯 (11月10日 12:39)
舉報| 回複
後面還有5條評論,點擊查看>>


349#
发表于 2012-11-14 12:3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永远的桂桂
//@王佳航: //@刘海龙: //@吴飞微议: 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

@记者刘虎
【凤凰卫视给员工的座右铭】凤凰卫视信奉什么?如何要求它的员工?从@新疆都市报 记者范小雪在该台拍摄的一些墙壁上的话语,我们可以窥其一二。@吴飞微议 @张志安




| 轉發(82) | 評論(20)
今天10:4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350#
发表于 2012-11-14 12:45: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管理层面临重大人事变动 或有5名高管离职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前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主动辞职”却获得45万英镑的“遣散费”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同意支付高额薪金的BBC信托会主席彭定康被舆论要求“跟着走人”。同时,随着有关性侵丑闻以及失实报道的内部调查逐渐明朗,BBC管理层可能面临重大人事变动,或有多达5名高管将会离职。
  彭定康12日表示,45万薪金是给BBC前总裁恩特威斯尔的“封口费”,这笔薪水有助于确保不再有“没完没了的商谈”,使他尽快离任,早点息事宁人。彭定康称这个决定是与BBC信托会成员“共同仔细研究”讨论的结果,大家都认为这个数目是合理而必要的。
  但英国《泰晤士报》13日披露称,很多BBC信托会的成员仅仅是在恩特威斯尔宣布辞职决定的前几分钟才接到关于薪金的咨询电话,在那之前彭定康实际上已经敲定这笔“大方遣散费”的数目,为的就是赶紧平息已经混乱不堪的事态。
  尽管首相卡梅伦模糊称此事“很难判断对错”,多位来自执政党保守党和反对党工党的议员却都指责彭定康滥开高薪并且没有能力处理BBC危机,理应一并辞职。

 英国政府消息称,随着BBC内部调查结果的公开,另外还有多达5名BBC高管可能离职。BBC新闻总监海伦·波登、其副手史蒂夫·米切尔、《新闻之夜》编辑彼得·里彭、负责人大卫·约旦都已经被爆与取消播放萨维尔性侵案节目有关联。BBC新闻采编总监范克·雷凡瑞也将因为上周新闻失实事件而被推上被告席。
  BBC代理总裁蒂姆·戴维12日已经将新闻正副总监波登和米切尔停职,表示他们没有能力继续担此要职。然而,波登和米切尔的律师已经和戴维联系,表示二人的工作能力并不受任何影响。BBC的人事改革依旧困难重重。
  BBC12日晚表示,该公司北爱尔兰频道的主任彼得·约翰逊很可能在准许播出失实性侵案报道一事上负有重大责任,但目前仍无定论。此外,根据BBC苏格兰频道主任肯·麦奎利的调查,《新闻之夜》此前有关性侵儿童案件的失实报道竟然是在5天内“匆忙赶制”出来的。面对即将来临的人事大变动,BBC国际新闻资深编辑约翰·辛普森称“过激的整顿”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来,“过度管理”就是BBC的一大疾患。(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白阳本报特约记者 王晓雄)
(原标题:BBC管理层面临重大人事变动 或有5名高管离职)

(编辑:SN034)

http://news.sina.com.cn/w/2012-11-14/021825573964.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