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记者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8:3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7-20 18:32 编辑

【案例】

水满则溢惜乎。我接受此采访,也不过想让更多人了解热线记者,一人荣辱何足紧要,皆为群体哉,为新闻哉,为……哉。(这就三灾了,还差八难)//@向啥啥红: 刚刚看了,看得我好难过,还流下了两滴老泪——又想起了在本市版组疯狂的
@搜狐视频媒体记者的竞争是速度的竞争,故有“抢新闻”一说,北京青年报热线记者满羿@水满则溢 如是说;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卫毅 暗访因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感受压力的卢安克,借此。#姚望#第六集 报道亦有情 @姚晨 http://t.cn/zW6qT8F


收起|姚望第6集|彈出



轉發(50) | 評論(11) 今天11:42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1) 今天16:25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http://share.vrs.sohu.com/725428/v.swf&autoplay=false&xuid=
62#
发表于 2012-7-26 11:4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传媒“默多克”:黎瑞刚的下一步棋
核心提示:谁会成为中国传媒业的默多克?黎瑞刚是公认的第一人选。欢迎这位中国参与全球传媒业竞合大戏的一流操盘手霸气归来。

9年前,年仅33岁的他就成为SMG总裁,是一个擅长“戴着镣铐跳舞”的体制内人,在有限的空间 中,推动了SMG制播分离、百事通上市,并且成立了华人基金。他与默多克(Rupert Murdoch)等国际传媒大佬也保持着紧密的沟通。(详情请于Gemag.com.cn查阅《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25人之黎瑞刚》一 文)
从去年7月开始,从SMG调任上海市委、市政府任职的黎瑞刚开始了身份变化,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变为官员。但在过去半年间,黎瑞刚重回商业领域 的传言却按捺不住。最新的传言是,黎瑞刚将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尽管这一消息还有待官方证实,但是能够推断的是,黎瑞刚依然未放弃打通国际与国 内、政府与商界来推动中国传媒业国际化、商业化的道路。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俗称“大文广”(SMEG),下属单位除了为人所熟知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小文广”,SMG)之外, 还包括了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视广播集团有限公司(STR)等以媒体 为主的资产。如果黎瑞刚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的传闻属实,比起前任职位,黎瑞刚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以实现其媒体抱 负。

黎瑞刚将获得更大的对于娱乐产业制作的空间。在SMG制播分离后,娱乐版块成为了其商业化最好的试点。然而自从黎瑞刚被调走之后,目前该板块的盈利水平还 距离湖南卫视以及江苏卫视差距颇大。在上海,影视娱乐业依然有足够空间可做,譬如东方梦工厂项目即为黎瑞刚推动。他的回归,除了能够重新推动娱乐板块的商 业化之外,还能够利用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发展电影产业化。

黎的归来亦让人有了更多的国际化商业想象。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拆分成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家以影视娱乐为主要业务,包含现在的20世纪福克斯、福克 斯电视网、天空电视台等;另一家则以报刊出版为主,涵盖了目前的《华尔街日报》、英国《太阳报》、Harper Collins出版公司等。华人基金相比SMG少了浓厚的政府背景,进行国际媒体并购时可规避一些争议。而与默多克关系颇深的黎瑞刚此时已通过华人基金参 与到新闻集团的未来发展中,亦为当下存在的可能之一。

黎瑞刚也的确正在为自己的新的媒体战略进行奔走。有报道称,今年3月,黎瑞刚与电讯盈科董事长李泽楷在上海半岛酒店的大堂吧有过会面。李泽楷的电讯盈科是 全港最大的通信服务供应商,也是亚洲主要综合通信服务公司。黎瑞刚曾在讨论电视和互联网发展的时候,坚定地认为互联网肯定会对电视有巨大的冲击。而黎瑞刚 与李泽楷的商谈也极其有可能为未来的数字化电视发展甚至社交电视的创新带来新的惊喜。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21:0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评弹【美国报纸专业记者是如何炼成的?】西方媒体一直注重记者的专业化分工,这一点在法律、医疗、环境等领域尤为突出。来看《纽约时报》记者Linda Greenhouse,1998年普利策专题报道奖获得者(Beat reporting这一奖项2007年停颁)是如何成为腕级记者的。



轉發(115) | 評論(8
6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5:42: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宋阳标我在东方早报呆了一年就走了,那些南方系把持的编辑部,千方百计不给你发稿,让你不得不走掉。走前,在西祠化名发了个文章写了报纸情况。当时编辑部一位从二球出身的领导说:这是谁写的,我们把他找来做首席吧。 //@盎然小妖:@盎然小巫
@乐观的大智
@顾广超
@宋阳标
@译言【理想已死: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现状】尽管外界对简光洲辞职原因尚不知情,但他还是在微博上透露出了心酸与失望之情,“在《东方早报》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所有的悲欢,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忍受都是因为那份纯真的理想。好吧,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http://t.cn/zlhB4M8


轉發(96)
|
評論(30)
今天13:56
來自专业版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大西洋月刊 | 理想已死: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现状

2012-09-16 12:28:161932浏览 | 3评论





中国新闻出版界迷雾重重,记者光鲜亮丽背后那难以名状的压抑

2012年9月14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50
记者高调辞职,中国新闻媒体的未来路在何方
记者杨海鹏,2011年11月分手《财经》杂志

简光洲
(@
简光洲),中国最知名的新闻调查记者之一,最近退出了《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并宣布结束自己的记者生涯。尽管外界对简光洲辞职的具体原因尚不知情,但是简还是在微博上向大众透露出了其中的心酸与失望之情,“在《东方早报》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所有的悲欢,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忍受都是因为那份纯真的理想。好吧,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
2008年9月11日,简光洲因为一篇名为《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和三鹿奶粉所致》的文章迅速成名。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调查不断深入,三鹿奶粉这个广受信赖的品牌被曝出添加大量食品工业中禁止添加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而中国所有的乳制品巨头们几乎均涉水这项违法行当,其中唯一的差别便在于波及程度,全国约有40000名婴儿不幸受到影响。乳制品污染,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丑闻了。
在重压之下依然无畏地发表了自己的报道,因此简光洲被大众称为中国的“良心”,也正是这份期许的荣耀,让简的辞职令无数人心碎不已。而对于中国新闻媒体的未来,人们悲观的情绪溢于言表。
简光洲的辞职仅仅只是2012年惊动《东方早报》其中的一处“人事地震”,早在2003年,《东方早报》凭借深度的新闻调查和一针见血的社评,被誉为中国最重要,最独立,最自由的新闻品牌之一。同时这样的殊荣也让东方早报成为政府审查的眼中钉。
在7月18日,某出版社主编与副主编因为不明原因无故解职,一些传言将其中的幕后原因直指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于5月发表的民企本就有权进入市场》一文
(@
盛洪微博)。在文章中,盛教授尖锐地批评了国企在相关市场的垄断地位。
这样的不幸也降临到了其他媒体的头上。7月16日,《新快报》(@新快报)的主编被迫辞职,原因是因为出版了未经许可的敏感内容。8月13日,《东方卫报》
(@东方卫报)
头版头条刊登了专文《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只有观众在傻等见证奇迹的时刻》,称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官方领导层,央视以及刘翔本人事前已经知道因为重伤而可能无法打响男子110米栏的头一枪,而央视更是对此提前准备了四种解说预案。正是因为这一报道,该报主编副主编以及所谓的“新闻总监”纷纷下课。
尽管政府对新闻媒体严防死守,但这种大范围和高密度的清洗近年来很少见到,这表明相关审查人员的大手越收越紧。王克勤@王克勤),以《艾滋病的传播》和《山西黑煤矿矿主打死“记者”的背后》一炮而红的前新闻记者,就发表评论,“天真的越来越冷了,冬天真的到了。”
王克勤对此番评论可谓是对年初最好的总结,在国家所有,经常以保守形象示人的《中国日报》为呼吁政治改革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栏文章,这被广泛解读为中国新闻自由的逐步解放,在此之后,很多人高呼“中国新闻之春”正在来临。然而这样的解读被认为太过乐观,因为7月那双大手又在舞动了。
自由开放的官方新闻与备受压迫的独立媒体之间形成了极为讽刺的对比,这在社交网络上便可见一斑。一方面,执政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就在微博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人文关怀和独立自由来取悦网友”,而《新华社》的官方微博(@
新华社中国网事)更是借“一名军官殴打空姐
”的报道大胆挑战军事机关。但在另一方面,独立的新闻媒体毫无言论自由可言,
@
新闻已死

提供证据称“
我听说所有在《南方周末》工作的专业人士,都必须向上级公布自己的微博帐号甚至是自己的密码。”
简光洲是去年第三位被迫辞职的知名记者,在2011年的11月,杨海鹏(@武松),被誉为法制报道最优秀的记者,离开《财经杂志》(@财经杂志)。而2012年7月,因为《刘建锋:乌坎密码》和《钱云会之死》成名的刘建峰(@
V刘建锋),也辞去了自己在《经济观察报》的职务(@经济观察报)。这接二连三的离职反映出了记者工作背后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当前的局势下,政府将维持“社会稳定”放在工作的首位,任何负面的报道都被视为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旨在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新闻报道,就被当作“危险因子”而且在发表时经常遭遇重重壁障。
@
雪峰NO1对此的评论足具代表性,“现在我对这样的气氛习以为常,那些胎死腹中的文章都比发表的文章多得多。”
此外,新闻工作者们的人身安全时常受到威胁。记者们发表文章之后遭受毒打几乎就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更可悲的是,中国新闻学院不得不将自我防卫纳入课程当中,一名新闻老师
(@
新闻采写教师-王卫明)最近就宣布了这条“好消息”:“好消息啊!人道主义战士赵吉龙同意开设正当防卫这堂课了(课程的主题:旨在传授新闻工作者正当防卫的能力)新闻工作者们十分拥护这项决定!”
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有调查报告
显示中国55%的新闻工作者们不愿意一直从事自己的本行而选择在5年内辞职。周文天
(@
舟亦洲),前《东方日报》的新闻记者,总结了记者们选择金盆洗手的原因:“中国记者,尤其是做调查和突发事件报道的,在年轻时靠这项职业维持生计。用‘廉价劳动力’来称呼他们一点都不夸张......记者梦就像毒药一般让人上瘾。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却耗费光阴孑然一身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因此几乎没有哪一位记者能够最终走到自己退休的年纪,当然,这也因为出版媒体不再需要老一辈的记者或许他们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然而尽管身处不利的局面,一些记者依然坚持着他们自己的理想去记录中国快速变化的社会,用自己的呐喊来为中国的未来谏言。以《油菜花开:佘祥林“杀妻”冤案记录》《上海乌龙剿匪记》为人熟知的沈亚川(@石扉客)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前方艰难险阻,我始终坚信在未来的10年,中国会在各个角度书写出动人篇章,新闻媒体可以改变中国。所以,我的同事们,请为了那接下来的十年而坚守吧。”
即使简光洲声称“理想已死”,但是他决心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另外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理想,“我或许不再是一名新闻记者,但是我希望我会做到以下几点:拿到博士学位;完成一本关于批判新闻产业的书籍;成立一个‘独立记者’调查计划的非政府组织,旨在不受任何约束去揭露社会,环境以及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希望借此每年能够在经济上资助十项计划。”
无独有偶,刘建峰同样也宣布会在将来成立独立调查团,而自己则会成为一名独立的新闻调查记者。刘此后发表微博阐明自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将会继续去追寻这份信念。尽管一切的迹象都在与刘的设想背道而驰,但是一些人依然
怀揣那一丝曙光

坚信着,中国新闻之春终将来临。

原文刊载于
Tea Leaf Nation
大西洋月刊合作网站




http://select.yeeyan.org/view/331053/318968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09:3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9-19 09:36 编辑

【案例】
尚志科没有一个反革命分子。。。//@何刚:那时的人民日报//@王菲古琴:请点开这个网址http://t.cn/zl7uatE看看89年以前你所不知道的《人民日报》, 在历史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平反作用,记得以前有个群工部是全国各地上访者上访的一个重要渠道,每天人民日报门口接待排队的人,现在这个部门也给取消了。
@摘星手010人民日报72岁老记者王永安沉痛回忆96岁胡老头(绩伟):当年人民日报如何悄悄复查1976年广场事件,最终促成中央平反。有意思的是,这是又一轮政治风波过后,报社“清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催他写的交待,落款1990年5月25日。淡定平和的文字背后,是历史深处的沉痛和无声的呐喊。http://t.cn/zl7uatE


轉發(545) | 評論(91) 今天07:03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今天08:13 來自Android客户端 |  舉報

王永安:为“天安门事件”奔走的日日夜夜

发布时间:2012-09-18 09:51
作者:王永安
字号:大


点击:
13343次

[tr=rgb(255,255,255)]
[/tr]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节选)

  2012年9月16日下午,女儿从美国来电话,说网上微博报胡绩伟去世。我最不愿听到的消息终归来了。

  我即刻给胡家打电话,胡绩伟的女儿胡菲菲在电话里说,她爸爸上午去世的。沉默了几秒钟,我问9月2日我发给你的E-mail《本命年解密: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你爸爸看了吗?她说,我们将打印稿给他,他说等他精神好点再看,我们也口头说了材料的内容,他说记得。我总有点欣慰,但更多的是遗憾,没有与胡老头(社内通称)交谈。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是我22年前写的,并非自愿,是报社清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催我的。我的材料落款是1990年5月25日。那时我49岁5个月,年富力强,记忆如在眼前。现我已是72岁老人,再看那封存22年的手写稿,倍感珍贵。

  胡绩伟同志年长我两轮,是96岁的老老人,我们同属龙。今年又是龙年,他在本命年走完生命的尽头。我把这份材料晒出来,以对他的悼念。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原文如下。

  我同胡绩伟同志的接触,从1977年下半年(即我调查天安门事件真相)到1983年下半年(即我调查乐山地下金库案真相)这段时间。

  现将有关情况,分专题介绍如下:

  一,   关于天安门事件平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同广大群众心情一样,在欢欣鼓舞同时多么希望党中央尽快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请邓小平同志早日复出。然而由于当时“两个凡是”观点的影响,这两桩人们天天盼的愿望,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还受到压制。人民日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在中央工作组的领导下,进行得比较深入。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当年“四人帮”控制的人民日报,利用公开报道、内参在颠倒天安门事件真相、诬陷小平同志的问题上,说轻点是犯了大错,说重点是有罪的。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报社广大职工做出了不懈努力。当时,我在报社个别曾受“四人帮”迫害、负责报社清查工作的老同志支持下(注:时任报社政治部主任成坊),从社内逐步转向社外调查天安门事件真相。为了使这一敏感问题不在社会上引起反应,不被坚持“两个凡是”的中央领导同志批评,我对外的身份不是记者,而是报社搞清查的外调人员,是调查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报道中的有关问题。可以说,干这种事冒有一定风险。尽管社内有不少同志给予支持,但我明白,如果没有社一级领导人的同意、支持,不仅调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而且万一在调查中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给报社工作带来被动,自己还得挨批评。那时,因我是一个普通编辑,同胡绩伟同志不可能有直接交往。“两个凡是”观点出来后,他对平反天安门事件到底持什么态度,我不清楚,也曾担心他受“两个凡是”的影响。后来得知老胡对平反天安门事件态度很坚决,希望彻底查清内幕。这样,我们之间才有了联系。具体的事情有:

  (1)布置调查有关当事人。1977年12月25日,我向胡绩伟同志介绍了20多个刚出狱不久的天安门事件受害者来访情况(诸如当年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和出狱后受歧视的情况)。胡绩伟问那个理平头的人找到没有,我说“理平头的”、“戴眼镜的”、“砸广场车的”人还没找到(这些人,都是被《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报道污蔑为反革命分子)。胡绩伟说,把那篇报道提到的理平头的等人找到,把4月5日天安门广场烧车、砸广播车的事情了解清楚,然后向中央写报告。

  根据老胡的意见,1978年元月10日,我同报社另外两同志(注:当时在政治部的张何平,保卫处的朱振华)一块去北京市公安局七处,查看了天安门事件被捕人的名单和照片。在预审员的协助下,查到那个“理平头的人”叫刘迪(注:2011年去世),预审员讲,这个人在狱中表现很坚强,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分子。同时还查到了几个重要线索:一个是原报道中提到在广场上成为“首都人民悼念总理委员会”的“闹事人”叫侯玉良;一个是原报道提到的所谓暴徒喊“打死他”的他,叫刘迅成,是6971厂工人、清华大学机械系旁听生。因他4月5日9点左右在人民大会堂前,认为群众高呼“人民万岁口号”不对,攻击周总理,结果被众多的群众揪斗。(注:北京市公安局中山公园派出所1976年《处理治安情况登记表》记录,6971厂处理意见,清华大学证明均存我处),那个“戴眼镜的人”始终未查到(事后通过社会调,公布照片后仍未查到)。从公安局回来的当天,我把情况向胡绩伟作了汇报,尤其提到查到刘迅成这个人,就可知道群众4月5日为什么打他的真相。我提出下步可直接找刘迪、侯玉良谈话,同时向刘迅成所在单位了解其人情况。老胡同意了我的意见。从这以后到1978年元月底,我持着报社运动办公室的介绍信,基本上天天跑公安局等单位,了解砸广场车、烧车、刘迅成等情况。其中元月14日,在朝阳公安分局管庄派出所、管庄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注:报社理论部编辑胡志仁与我同行),找“理平头”的刘迪谈话,刘迪出狱不久,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持谨慎态度,没有谈什么。当天回来后,我将刘迪情况向老胡作了汇报,他说不要急,慢慢来。后来,我又把刘迪约到我家,吃了饭,消除他的疑虑后,他才向我谈了4月5日他在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2)向中央反映群众呼声。1978年3、4月间,在天安门事件二周年来到之际,社会上要求为事件平反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到了4月5日前后,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单墙贴出的诗词、大字报,不仅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刘少奇、彭德怀、所谓的六十一个叛徒集团平反,而且还尖锐地批评北京市委负责人吴德捂盖子。与此同时,找我的人也很多。几乎天天有天安门事件的受害者、目睹者前来向我讲真相、诉不幸,盼望昭雪。他们纷纷给党中央写信,其中很多人指名道姓地提出要把信交给邓小平、邓颖超同志,让他们最信任的领导人了解情况。

  胡绩伟同志曾有言,待天安门事件查到一定的时候可向中央写报告。作为在第一线调查的我,这时候深知要将事件基本查清,一是需要时间,二是绝非一个单位能完成。这时群众的情绪很高涨,我觉得此时有必要先通过人民日报把天安门事件受害者的信件转送中央,把下边的风向上边吹吹。基于这种考虑,1978年4月11日,我带着自己整理好的受迫害同志的材料,向胡绩伟谈了我的想法,胡同意我的意见。于是,我将北京市外贸局干部李舟生、北京第七机床厂工人王英斌、中央广播事业局(现广电部)干部刘万勇三人的信,进行了整理、修改后,4月28日交给胡绩伟。5月3日晚,老胡找我去,说可将李舟生、王英斌的信印出来上报。为此,我又将李、王分别约来,对他们的信逐段逐句进行推敲,核实事实。5月12日,我将李、王的信交给老胡,老胡又将信交给报社其他领导成员传阅后,于5月18日以人民日报宣传小组的名义(注:副总编李庄主意)印出来,上报党中央(见附件《两封来信》)。其中王英斌同志的信,后以《说说我的“尾巴”》为题,发表在人民日报1978年8月3日第三版上,同时发表了我写的署名评论《评“留尾巴”》,有针对性地批评在纠正冤假错案中的一些错误言行,提出“平反冤案,纠正错案,要实事求是,不留尾巴。”

  (3)布置写“四人帮”诬陷小平同志的文章。1978年4月15日晚,胡绩伟同志找我,让我写一篇揭露“阴谋新闻”的文章,内容是“四人帮”怎样利用新闻诬陷邓小平同志。

  对“四人帮”怎样利用社论进行反党阴谋活动,我当时在评论部工作,进行过清理,从社论的角度进行揭露比较也顺手,读者看后还有新鲜感。但这样的文章真的写起来相当费事,要从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写到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这中间,首先要对近30篇人民日报社论、二报一刊文章的来龙去脉进行整理,归纳出问题,然后才能动笔。那时,我白天还要整理天安门事件受害者的材料,所以写文章的事只有靠夜深人静时。4月19日,也就是在我接受任务的第四天,老胡催问他布置的那篇文章写好了没有。我说我已熬了三个通宵了,那么大的工作量,急急忙忙不行。其实,我也希望这样的文章早日见报。随后我连续开夜车,于5月9日完稿,字数28000字,题目是《“四人帮”怎样利用人民日报社论进行反党阴谋活动》。文章分五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写“四人帮”怎样利用社论诬陷邓小平同志。因全文太长,先打印。经压缩,排出小样。稿子交给领导后,下文我就不清楚了。后来我又在原文的基础上,缩写了3600字的文章《“四人帮”利用社论反党罪责难逃》,报社排印后上报了中央。当时胡绩伟同志为什么很着急地布置我写“四人帮”诬陷邓小平同志的文章,文章写出后,为什么没有公开见报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4)决定发带有突破性的通讯报道《在急风暴雨中》。1978年5月,8月,当天安门事件还未公开宣布平反时,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客人时讲到:“天安门事件先是广大群众热爱周总理、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是合情合理的。天安门事件绝不是什么反革命事件。”“我是因为天安门事件被撤职的。我出来工作这个事实就把结论翻过来了。说我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其实那时候我任何人也没接触过。”当我和报社的同志听到这个表态时,倍受鼓舞。但是,那时主管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不准在报刊上刊登天安门事件的有关问题,甚至连“天安门事件”五个字也不许出现。1978年9月11日,复刊的《中国青年》,第一期因刊登了天安门诗抄和该刊记者写的通讯《革命何必怕断头——记同“四人物”英勇斗争的青年工人韩志雄》,这位主管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便下令这期《中国青年》停止发行。

  这说明在平反天安门事件的原则上问题上,邓小平等同志与坚持“两个凡是”的中央领导同志分歧公开化了。《中国青年》停止发行事件的发生,在京城引发了群众的不满。9月12日,有人已在西单墙上贴出《救救,<中国青年>》等大、小字报和该期杂志的全部内容。一时间,《中国青年》杂志成为首都群众议论的话题。被杂志报道的韩志雄同志找我反映,由于《中国青年》停止发行,有关他的谣言很多,他的思想压力很大。他写一份题为《我的苦闷》的材料交我。9月15日,我在向胡绩伟同志汇报上述情况时感到,他对停发《中国青年》和那位主管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也很有意见。在《中国青年》停发事件之前,我曾建议人民日报转载该杂志刊登的写韩志雄的那篇报道。情况很快发展到眼下,转载之事根本不可能了。9月24日,经报社同意,由我专门写一篇韩志雄的报道。记得我对胡绩伟和评论部领导讲,我可要放开写了。他们的意见是写出来看。我在写长篇通讯《在急风暴雨中——记同“四人帮”作斗争的共青团员韩志雄》中,公布了姚文元在天安门事件中如何利用人民日报搞阴谋诡计的部分指示;真实记述群众了群众在天安门事件中悼念周总理,为邓小平同志鸣不平,反对“四人帮”的情景,澄清被“四人帮”颠倒的一些事实,(如:砸广播车,冲人民大会堂,打人等。)应该说,这在当时有关天安门事件的一些报道中,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报道。文章最这写道:“特别是小韩的事迹在复刊的《中国青年》第一期刊登后,人们从这个青年人的身上看到了斗争的激烈。”老胡看了稿子后,认为可用。我考虑,文章发表后,反应肯定强烈,万一捅了漏子就麻烦了。在文章见报前的两天(10月16日),我对老胡说,文章里面讲了《中国青年》的事情,会不会发生问题,他说没有关系。后得知为了《中国青年》之事,老胡向王震同志作了反映,得到王老的支持。10月18日文章见报后,果然反响大,国内和香港报纸纷纷转载,产生了积极效果。(注:韩志雄在广场贴的乌鸦诗复印件,存我处。)

  (5)布置写天安门事件没有反革命分子的内参。在我着手写第二篇类似韩志雄的报道,继续通过典型人物的介绍,展示天安门事件部分真相时,1978年10月29日,老胡让我搞一个天安门事件材料(如:被抓了多少人,有无反革命分子等);11月3日,他又布置我准备一篇天安门事件的社论,以备中央为事件平反时用。当时临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老胡让我搞的材料,当时我不知道是要为会议服务,尤其是第一个材料很重要。因为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委管政法的负责人为了说明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提供了在事件中的两个“证据确凿的反革命分子”,一个是侯玉良,一个是李广德。这种说法真实性如何,需要澄清。

  为了搞查清侯玉良、李广德的情况和天安门事件中到底有无反革命分子,我于11月3日、9日、11日在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事件复查小组负责人的协助下,搞清了基本清况:天安门事件中共捕388人,粉碎“四人帮”前释放了224人;1976年11月至12月,释放120人;1977年5月至7月,释放20人;1977年5月至1978年11月,释放21人,在押3人。被释放的人不属于反革命分子。在押的3人,均属趁火打劫。他们在4月5日广场东南角的小楼着火后,冲进去偷大衣、半导体收音机,但不是反革命分子,也与天安门事件案件无关,其中有个人叫李广德。


[tr][/tr]
  那个侯玉良,是4月5日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广场东南角小楼,与首都民兵、公安、卫戍部队联合指挥部进行谈判中的一个。据预审员讲,当公安局正准备研究释放侯玉良时,北京市委那个分管政法的负责人(注:吴忠)却讲侯是反革命分子,他们很有意见。直到1978年9月10日市公安局才为侯玉良彻底平反。平反决定说:“侯玉良在“四人帮”压制革命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积极进行斗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种革命精神是可贵的。”
  上述情况证明,天安门事件中没有一人是反革命分子,
  北京市委那位管政法的负责人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材料,对于排除平反天安门事件中的障碍是很有说服力的。根据老胡意见,我将情况整理成内参,以《天安门事件被捕人员的处理情况》为题,刊登在1978年11月15日《情况汇编》第726期上(这时,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召开)。11月19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新华社消息:经北京市公安局复查,天安门事件中被捕的388人中,没有一个是反革命分子。
  (6)布置写《天安门事件真相》的连续报道。1978年11月15日,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胡绩伟给报社打来电话,说中央已批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人民日报要写天安门事件真相的文章。评论部负责人范荣康同志向我传达后,说要写真相的文章。我说有些事还未查清,能不能再缓一下,他说再请示一下。老范请示后说,老胡说还是要写。这样,评论部很快组织了六个人,根据报社清查和调查的材料分头去写,因我承担的是天安门事件现场部分,有些情况不清楚,又去市公安局核实。为了增加感性知识,写作的同志还去公安部看了录像,并要了公安部的部分资料。在大家连续赶了四个晚上,初稿出来后,11月20日上午胡绩伟召集了写作的同志开会,对稿子提了几点意见。我记得他对稿子本身没有提什么,而是说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同志希望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文章。乔木同志提出文章最好多点一些当年参加天安门事件人的名字,尤其是天安门的诗词的作者。我说,最有名的诗“扬眉剑出鞘”和“秦皇的封建社会已一去不返了”(均被人民日报4.8报道《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诬蔑为“反革命诗”),迄今还未查到作者。但是从老胡传达的精神看,能够在文章中出现真名真姓的,尽可能出现。后来文章也是按这个精神办的。凡文中点的人名,都是经过我调查过的。11月21日、11月22日,人民日报连载了《天安门事件真相——把“四人帮”利用《人民日报》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长篇连讯,在党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所作出的决定。
  (7)为小平同志在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一段讲话提供依据。天安门事件平反后,首都群众欢欣鼓舞。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西单墙贴大字报、发表演说,出现了一股“民主热潮”。对这种形势应该怎么看呢?197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邓小平同志11月26日接见日本民社党委员长佐佐木郎时讲道:“最近,中共北京市委对天安门事件作出了决定,肯定了广大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行动是革命的。这是经过党中央批准同意的。这就是党中央的决定。” “有错必纠是我们有信心的表现。”群众贴大字报“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我国形势稳定的一种表现。写大字报是我国宪法允许的,我们没有权利否定或批判群众发扬民主,贴大字报。群众有气让他们出气。群众的议论,并非一切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也不可能要求都是完全正确的,这不可怕。”“广大群众是要求安定团结的,是顾全大局的。有些问题群众有顾虑,有些话对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不利,要向群众讲清楚,要善于领导。”小平同志讲的这番话,正是党中央开工作会议期间,他的意见是很清楚的。但是,北京市委中一些领导同志对群众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不理解,不同情,有的单位搞追查(谁去了天安门广场)。市革委会在草拟的整顿街头大字报问题的讲话中说,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反动的大字报、大标语,公安机关应该采取措施及时取证,立案侦破,等等。许多干部群众纷纷向人民日报的同志反映,我就接待过几批。由于反映的人多了,引起我的注意,1978年12月8日晚,我将群众反映的情况向正在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胡绩伟同志作了电话汇报。当时,他说可以让反映情况的人写材料。12月9日,老胡来电话,说他已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小平同志说他要针对这些情况在三中全会闭幕会上讲一讲,让敢快报材料。当天晚上,老胡又来电话,说材料要排印。我赶了一晚上,12月10日上午,老胡再次来电话催材料,我边写材料,边到北京有关单位核实情况(注:当时我还拉上国际部的“酸秀才”卢祖品一块跑),直到12月11日将材料全部搞好(注:副总编辑李庄审定),老胡看后,让马上印成清样若干份,他拿着清样就到会上去了(后又印成特刊,见《情况汇编》1978年12月12日特刊第95期《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后及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这个材料,为小平同志在12月1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讲的下列一段话提供了一个素材:“前几天对天安门事件进行了平反,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群众提了些意见应该允许 ,即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势利用民主闹一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邓小平文选》134~135页)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91867887.html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21:4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万永回复@路一直在前方:谢谢,新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路一直在前方:刘老师,我看了您写的这篇文章。特别是您那句:“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W是什么意思......”深深触动了还正在学习新闻路上的我,我对于自己的肯定将会更确定!
@中国记者杂志@刘万永 :做有硬度的新闻】成为记者15年来,我常常想起老师的教诲,一方面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努力学习从更高的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和写作,争取写出有质量的稿件——不为别的,为的是将来面对自己的报道时不用哭。 http://t.cn/zlHJm3T

轉發(169) | 評論(29) 今天13:00 來自新浪微博
6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3:01: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显峰冷言
//@陈玉明: 看了长微博,这个奖确实并非幸得。有大才而无狂狷之气,兄前途无量。//@显峰冷言: 谢谢玉明兄,是我惭愧了!小庙不比你们大单位。你们人才济济。

@兰大刘晓程
他一人能顶一个团队——记科技日报记者张显峰 他入职八年,四获中国新闻奖;他两赴汶川和玉树地震现场采访,连续八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他刚当记者两年多,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这是新科长江奖得主、兰大毕业生@显峰冷言 的事迹材料,是学弟学妹学习的榜样。@兰大王骝 @50心不由己



| 轉發(116) | 評論(28)
10月25日17:31來自分享按钮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68#
发表于 2012-11-10 21:09: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曹思源
【新华日报:有两种记者】“一种记者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把人民大众所必须知道的消息,告诉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的意见,提出来作为舆论。另一种记者,是为专制主义者服务的,其任务就是造谣,造谣,再造谣。”——《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创刊八周年纪念文章。(图为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杨继绳先生)




69#
发表于 2012-11-29 00:4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私家野史
白修德,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White),1915年出生,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 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人之一。

@私家野史
白修德于1945年被命令回国。他请了长假写书——《中国的惊雷》。1946年与卢斯决裂辞职, 卢斯指控他为“共产主义分子, 必须要解雇。由于《中国的惊雷》和《史迪威文稿》“左翼倾向”, 白修德身背“左翼骂名”, 一些大众刊物不敢雇佣他,最后他在海外通讯社谋到一个职位, 派驻欧洲, 他在巴黎生活了6 年。

| 轉發(4) | 評論(4)
1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70#
发表于 2012-12-18 11:0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白岩松成名之路:有时候绝望处就是转折


白岩松。资料图
  在寒风中穿过半条人来人往的胡同,戴着帽子、摘掉眼镜的白岩松并未被人们认出来。
  爱坐地铁,爱读书,爱音乐和足球。这位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常常把自己隐藏于地铁拥挤的人潮中,享受观众视线之外的生活。“生活的真相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平淡。”白岩松说。
  在白岩松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末,“梦想”的概念尚未出现,“接班”几乎是孩子对未来唯一的定义。直到恢复高考,一代人的青春才被赋予了新的色彩。
  1985年,白岩松迎来了他的高考。当时,经济、法律专业火热,全班五六十人中,只有两个人选择了新闻学专业,他是其中之一。“因为曾经听妈妈的学生讲过在广播学院读书的事儿,听说可以看闲书,又自由开放,我觉得很不错。”
  4年后,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毕业生开始自寻出路。“我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有选择不一定是幸福的,有时候也可能是痛苦的。”白岩松说,“但即便遭遇许多坎坷,我仍然觉得能自己找工作的过程是幸福的。”
  最初,白岩松选择了国际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满以为前途有了着落的白岩松却突然被告知,国际台今年没有招收中文编辑的计划。国际台之梦破碎后,白岩松买好了前往广东的火车票,打算到广东一家电台碰碰运气。临行前一天,他意外接到系里通知:“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试试,或许还有机会。”
  白岩松清楚地记得,面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一位大姐和他聊了一个半小时。经过几天的焦灼等待,白岩松得到了被录取的消息。
  来北京十几年,白岩松从未因为工作升迁等事请过客、送过礼。“大家总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我相信总有许多像那位大姐一样的人。我们互不相识,她却愿意付出一个半小时的代价,寻找一个他们喜欢的年轻人。”白岩松说,“要知道生活中有B面,但一定要相信生活中还有A面。”
  命运终究爱开玩笑。毕业前后,白岩松又经历了几场风波,才终于正式入职,却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分配到《中国广播报》做报纸编辑。虽然心中充满抱怨,但白岩松也只沮丧了一个上午。“中午我就去买了《报纸编辑》这本书。因为抱怨没有用。”
  在做报纸编辑的空闲时间,白岩松喜欢自己写点东西。渐渐显露的才华为他赢来了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机会。“要知道人这一生中,命运总会来敲几次门。重要的是,你是否听得到,是否已经准备好。”白岩松说。
  从一名策划到“被迫”出镜,白岩松从未想过把电视当做长期的事业。为了筹办一份名为《流行音乐世界》的新报纸,他拒绝了调进央视工作的邀请。不久后《流行音乐世界》被“毙”,白岩松才被命运推着走上了电视路。“有时候,绝望处就是转折。”
  随着“东方时空”的成功,白岩松也渐渐为观众所熟知。此前,中国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新闻节目主持人”。虽然自以为“做的一定很糟糕,有无数缺点”,但因为“没有可比较的对象”,白岩松还是收获了无数掌声。“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会很悦目,而森林里的仙人掌算什么呢?”白岩松说,“现在的年轻人起步时就要被拿来和我们做比较,那些粗糙、幼稚就不容易被宽容了。”
  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那一代人不可复制的独特青春,并且“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白岩松记得,读大学时同学间风靡一句诗:“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在白岩松看来,青春总在回忆里最美,身处其中时并不自知。“20岁时你会觉得失恋就是世界末日,而到60岁时你就不会这么想。我们要关注、关爱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机会,但年轻人自己也要明白,青春本身,就是不容易。”
  微寄语
  要相信慢功夫、笨方法才是踏踏实实走出一条路的正确方式。

(原标题:白岩松:青春就是不容易)

http://news.sina.com.cn/m/2012-12-18/033925833742.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