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1-12-17 09:1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德国科学家称人类获得语言能力源于基因突变

2011-12-16 08:44:46 来源: 网易探索 有388人参与

核心提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薛韦斯报道了他的实验室对语言进化的最新研究结果,称人类开口说话源于基因突变。

在11月12日至16日于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薛韦斯报道了他的实验室对语言进化的最新研究结果,称人类开口说话源于基因突变。

十几年以前,科学家注意到英国的一家人,其祖孙三代都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在对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这一家族成员的一个叫FOXP2的基因均不能正常工作。当时研究人员猜测,这个基因可能和语言的产生有关。

通过比对不同物种的FOXP2,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基因序列几乎相同。马普研究所的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博恩沙因的结论报告称,与黑猩猩相比,人类的FOXP2基因明显有两处不同,但可能只有其中一个能产生特殊作用,另一个却不能。这一结论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诺普卡证实,因为另外一个看起来没用的突变,也发生在狼和狗的身上,但似乎没有让这两种动物变得特别聪明,更没让它们开口说话。

这个有所作为的另外一个基因,可能是关键性的。科学家发现这个基因编码蛋白中,有两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如果把这种人类版本的FOXP2基因转植入小鼠体内,这种转基因小鼠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还会发出不同的吱吱声。

解剖学研究显示,植入人类版本FOXP2基因的小鼠,大脑神经元有更多的树突结构,说明这些转基因小鼠的大脑神经元可能有更复杂的联系。生理学研究显示,转基因小鼠的长时程抑制有所增加,说明这些小鼠有更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科学家猜测,FOXP2可以让人类的肌肉产生更加复杂的运动,这样就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如果把这些声音组合起来,就变成了词汇和语句。

另外,对FOXP2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在2.8万年前已消失的、被称为“现代欧洲人祖先近亲”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有着和当今人类一模一样的FOXP2基因,说明他们可能也有说话的能力。(来源:科技日报)

http://discovery.163.com/11/1216/08/7LCPKGH0000125LI.html
182#
发表于 2011-12-18 22:18: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粤语播音需报批2011年12月18日09:31人民网

字号:T|T



  明年3月起,广东省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以普通话作为播音、节目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使用方言播音的,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批准。

  《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12月1日省政府第十一届82次常务会议通过,由代省长朱小丹签署第165号省政府令,于12月12日发布,公布在广东省政府网站上,将于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公务确需用方言时可以使用

  《规定》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应当使用普通话;确实需要使用方言的,可以使用方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用语用字。

  《规定》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以普通话作为播音、节目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使用方言播音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批准。电视台用方言播音时,应当在屏幕上显示规范汉字字幕。汉语言音像制品用语应当使用普通话。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和出版、教学中需要使用方言的除外。

  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全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宣传周。

  公务员普通话应达规定水平

  《规定》还指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本规定的,由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通报批评。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违反本规定的,由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由有关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规定》还要求,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配音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广播员、导游员、解说员等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并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话,其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的等级要求。

  国家10年前就有“推普”规定

  国家1997年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2001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对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有明确规定。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及第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一)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热议

  只是报批而已,淡定!

  香港卫视陈扬:还有100天多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到底哪个电台电视台会不说粤语改说普通话,或者哪个主管会因为说粤语而受处分。其实文件并无禁播粤语,只要求报批,需要获得行政权力的确认而已。淡定。光是广州落地的粤语电台电视台每年广告总收入至少20亿到30个亿。这条数总归最后会拆掂。淡定。

  方言节目还做不做?

  汕头图片:《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以普通话作为播音、节目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使用方言播音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批准。那汕头台的方言节目《今日视线》、《厝边头尾》还能做下去吗?

(南方网)



http://hb.qq.com/a/20111218/000632.htm
183#
发表于 2011-12-19 14:55: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朝鲜金朝大行皇帝遗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先皇起于白山、黑水,诞朕于神湖之畔,时局艰辛,百事维艰,托先祖洪福,虽百难而无一险,斩倭酋、破伪朝、战蛮夷,战功赫赫,终奠我朝之万世一系。此中百般苦难,朕数十年来无一日曾忘。



    先皇神武雄伟,气吞万里如虎。然操劳国事,为臣民计未尝一日安枕,终染沉荷,遂不起,先皇执朕之手,顾以军国要务,念以兆亿臣民,托邦国、臣民于朕一身,后驾崩于万景台,朕五内为裂,三年不闻鼓乐。



    朕受命于危机之时,独面于万载不遇之大变局,不敢忘先皇之顾念,克己复礼,行主体大道,以领袖太阳照耀我亿兆子民,虽上国苏联崩溃于前,盟邦华夏变节于后,伪朝挑衅于侧,强敌压境于邻,朕未曾逊于颜色,更研发核武利器,以小博大,制大国于捭阖之间。



    二十余载已矣,虽历经千险,赖满朝文武克己奉公,亿兆子民心系领袖,我朝巍然而立。



    今年以来,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前年,纷至沓来,万几待理,心力俱惮.幸予体心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自梦先皇具茶酒待朕。



    冬去春来,吐故纳新,此万物之理,朕虽贵为九五之尊、万民之主,亦在此天道之列。臣民难舍于朕,朕自知或来日不多,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朕决意立皇三子正云为皇太子,入主宫内,总理军国要务,待朕龙归之日,继皇帝位。



    皇三子正云,宽厚仁孝,志向高洁,虎步龙行,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庇佑万民,开疆扩土,保神器永固。



    皇二子正哲封哲亲王,理户部事,切善自珍重,辅佐嗣君。皇长子正男,深失朕望,着流于海外,永不得归国。



    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皇驸马成泽辅政摄国,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



    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尔等当以邦国为念,效忠领袖、嗣君,朕纵至天国,亦当含笑。 善之!



    钦此!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7989047
184#
发表于 2011-12-24 12:57: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方言
@广州全攻略#粤讲粤过瘾#【粤语的“鸡”文化】系广州,有种失败叫走鸡,有种忙乱叫腾鸡,有种女人叫残鸡,有种懒惰叫偷鸡,有种好处叫捞鸡,有种工具叫辣鸡,有种指挥叫吹鸡,有种车辆叫野鸡,有种饮食叫糯米鸡,有种环境叫静鸡鸡,有种货币叫一蚊鸡,有种幸运叫执死鸡,有种结束叫谢鸡...欢迎补充~


转发(173)|评论(21)12月10日 18:50 来自皮皮时光机
185#
发表于 2011-12-24 12:59: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如果乡音都死去了
贺卫方


图片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20/c_12352646.htm

无论如何,在如今这个通讯与传媒高度发达、交通极其便利的时代里,方言的处境是愈发艰难了。

哪怕是穷乡僻壤,百姓家中也大多有了电视。电视里,无论是新闻,还是专题片或连续剧,还有领导人讲话,多半都是用普通话的(尽管领导人都有些乡音的痕迹,但是像毛泽东、邓小平那样浓重的地方口音已经很少了)。异地人士之间的交往,尤其是无法相互理解对方方言的人们之间对话,当然也都要依赖普通话这个纽带。远离家乡的大学生和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农人,也要学一点普通话以为交流之需,甚至是尊严之需。这自然带来了人际交往的极大便利。

“车同轨,书同文”,我们帝国早期的这种努力仍然不乏后继者。为了强化普通话的优势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于200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诸多行业、机构以及场合里必须使用普通话。例如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要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在广播电视电台中,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语言。假如要使用方言播音,则必须得到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

不仅如此,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机构还时常对于某些“违规行为”发出禁令或作出处罚,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例如2005年广电总局就发出过《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要求电视剧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同一年,广电总局还发出了一个“自律公约”,明确要求电视主持人,“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及其表达方式。”而且,主持人随意夹带外语、用方言播报的现象也在明令禁止的范畴之内,“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特别针对“港台腔”的指责引起了很大关注和争议。

凡此种种,都再清楚不过地显示出政府的意图,那就是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越广越好,相对应的必然是,方言的空间越少越好。这种决策导向究竟会对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丰富意味着思想的多样化。读过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人,都会记起大洋国的领导人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即通过减少语言中的词汇量来抑制人们的思想空间,从而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方言不仅语调上不同于普通话,而且每一种方言都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它们很难转化为普通话。例如,四川方言里“宝器”(不知是否是这两个字),意思究竟是什么,四川人常说那难以翻译成为普通话,它含义微妙,不是本地人很难体味和妥帖地使用。我的家乡胶东方言里有“刺闹”一词(《西游记》五十二回里也有“刺闹杀我也”的说法)。这个词可以用来表达普通话里“痒”的意思,但是,假如说一个人“挺刺闹的”,那却并非说这个人为人处事让人有一种痒的感觉。惯于说方言的人,突然改说普通话,往往语词变得很贫乏,原有的那些生动的表达统统用不上,也是因为方言中太多的内容在这种转换中丢失了。为了我们语言的丰富计,是否要对方言有一种宽容仁厚的态度?

方言的存废还直接影响地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兴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地方戏的大规模消失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最近的十多年间,在通俗音乐和电视的挤压中,地方戏的处境更是空前危难。我看到一篇新华网的报道,仅江西一地,每年就有地方戏二十种不及挽救而灭绝(“中国地方剧种:生存还是毁灭”,新华网 2004924)。其实,除了通俗音乐以及电影、电视剧等的排挤之外,作为地方戏基础的方言的边缘化也是地方戏面临毁灭的重要原因。没有陕西方言就没有秦腔,没有宁波话就没有甬剧,假如苏州人不再说苏州话,昆曲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当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是否应当反思过于急切地推广普通话和打压方言给各种地方戏带来的损害?

谈起方言,我不能不想起赵元任先生。在现代中国学人中,赵元任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天才。当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所到之处,赵元任一律用当地方言进行翻译,一时传为佳话。能够像他那样熟练地说三十多种不同中国方言的学者恐怕是凤毛麟角。今天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普通话外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不知道别人的经验,我个人每当回到家乡,或者在他乡遇到胶东人,说起胶东话,心中都会涌动着一种对家乡温馨的情感。如果说热爱家乡还算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感情的话,那么,如果乡音都死去了,我们仿着贺知章的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是遭遇到的却是——“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那可真是悲剧呢。

每当想到这样的未来,我的心里总不免有些拔凉拔凉的。



原载《财经》2010年8月2日。这是完整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663200100l0mj.html




186#
发表于 2011-12-24 17:4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造词语
大记者张斌出个“小师”都难
@作家岳南[url=http://weibo.com/verify][/url]:现在,别说是“大师”,出个“小师”都难——http://t.cn/SV6OVm


转发(98)|评论(32)12月19日 22:06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17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87#
发表于 2011-12-24 21:53: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称谓中的意识形态
陈耀文_斯基记得看过一个资料,说Fcuked生前有近两千个称号,Fcuking也有近两千个。博主在日本替大家积累一下,看一个月之内他能有几个称号。,//@宋镜: 明天该是最高领导人了吧,世袭//@狂爱西班牙2011:三无=无所不用其极+无以复加+无法言喻。
@叶千荣[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朝鲜媒体每天都在改变对金正恩的称呼。19日:“伟大的继承人、党和军队的卓越的领导者、稀世的军事家”。20日:“又一个金正日同志”。21日:“ 和金正日将军完全一样的金正恩同志”。22日:“在金正恩同志的军事优先领导下”。23日:“党、国家、军队的英明领袖”。今天24日:“最高司令官” 。 转发(769)|评论(196)今天 20:19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5)| 收藏| 评论(3) 9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88#
发表于 2011-12-24 22:43: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东省新闻办:无任何条款限制方言播出

2011年12月24日18:42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微博)讯 最近,个别媒体又出现所谓“推普废粤”之类的报道。为以正视听,省政府新闻办24日下午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请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有关情况,回答有关问题。

视频:广东省否认限制方言播音传闻

来源:广东电视台《广东卫视新闻》
  会上,省法制办副主任陈春生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六条规定: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可以使用方言。为贯彻该法,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起草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稿)》。省法制办对此征求了有关市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在省法制办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后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陈春生和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都指出,上述法律和规定强调了推广普通话,但没有限制使用方言的条款。
  有记者问,广东省内的电台、电视台使用方言播音的情况如何?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何日丹回答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来没有任何限制方言播音的条款。目前,我省广东电视台(微博)珠江频道、南方电视台南方卫视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整频道粤语播出频道,全省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有开办用地方方言播音的各类栏目。
  有记者问,2012年3月1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实施后是否会限制使用粤语等方言播音?何日丹表示,2012年3月1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实施后不会限制使用粤语等各种方言播音。何日丹强调,现在不会限制,今后也不会限制。
  有记者问,广东省如何贯彻国家有关方言政策?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爱军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我省历来既重视推广使用普通话,又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张爱军强调,推广普通话和弘扬包括粤、潮、客等方言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所谓“推普废粤”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废粤”不存在。

189#
发表于 2011-12-24 23:05: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刊新闻标题呈现网络化趋势 用词口语化

2011年12月22日10:40  中国新闻出版报
  □吴辉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要让读者通过新闻标题对新闻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不仅要在修辞上下工夫,使标题新颖、简练,更要适应时代发展,了解受众阅读习惯与心理的变化。互联网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报刊新闻标题网络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翻看当下的报刊,向来给人感觉严肃的报刊新闻标题已经在悄悄变脸,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很多新兴的“网络语言”更是赫然在标题位置亮相,甚至连主流报刊也不例外。适当地融合、借鉴、学习“网络语言”对提升报刊的可读性和竞争力大有裨益,但是一旦过度模仿,失去分寸,则得不偿失。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众所周知,网络新闻是以标题点击的方式进入阅读的,因此,标题的吸引力决定着一条新闻的点击率,也基于此,网络新闻标题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第一,为了网民浏览和点击的方便,也为了节约空间,网络新闻标题往往都只有一行。例如:人民网2011年10月26日首页中的标题均为一行题,其中《银监会要求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是转载了《人民日报》的稿件,原题为:(主题)银监会要求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副题)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的支持。很明显,报刊标题表现的事实更为完整,但网络编辑删去副题、只用主题做网络标题也能说明问题,吸引“鼠标”。另外,如果有引题或副题的搭配,网络转载时也是一行呈现,中间用空格表示。如人民网2011年10月26日首页中的《时尚香港北京热卖 “香港原创”凭什么打响?》是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稿件,原题为:(引题)创意产品北上突围 个性设计吃透中外(主题)“港原创”凭什么打响?

  第二,网络新闻标题在用词方面更为夸张和口语化。由于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大,尤其是主页,更是安排尽可能多的标题供网民点击。电脑屏幕相对于报刊而言,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对吸引力和点击率的要求更高,使得网络新闻标题的用词也不同于传统媒体。具体表现在:网络新闻标题频繁使用“最”、“第一”、“闻所未闻”、“触目惊心”等一系列程度夸张的词语;网络新闻定性的评论式标题较多,常用标题直接表达意见和态度。如人民网旅游频道2011年10月26日的《专家支持付导游小费遭网友痛批 7成网友反对给小费》等;网络新闻标题尤其是社会新闻有过度迎合网民猎奇心理的倾向。

  第三,网络新闻标题中,不乏“标题党”现象。“标题党”发源于网络BBS,原指以娱乐方式加工标题来吸引点击率的网络贴主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现象,“标题党”最初作为一种网络娱乐现象,能达到使网络受众的思维产生强烈反差并最终会心一笑的特殊效果。如今,出于煽情和诱惑的需要,网络新闻标题故弄玄虚、断章取义的“标题党”现象非常普遍,主页面标题和二级页面标题冲突、标题和正文内容不完全相符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时有出现,让读者点击之后大呼上当。这种现象在社会新闻、文娱新闻标题制作中尤其突出。如人民网娱乐频道曾经登载的《娱记揭白岩松“抱儿寻母”》,实际上是说白岩松在毕业10年后,抱着自己的儿子,寻找母校的气氲。虽然标题用了引号,但是“标题党”的气息仍然很浓烈。

  报刊新闻标题网络化的表现

  近年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不断融合、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报刊和网络融合形成以报刊电子版为主体的报刊网站,网站也不断转载报刊内容丰富自己的信息量。这种融合呈现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表征之一,即报刊新闻标题的网络化趋势。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以其自身鲜活和较为夸张的表现力,并借助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迅速、深入地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报刊编辑也开始借助这种语言表现力和亲和力,在标题上做文章,力求在读题时代吸引读者注意。如《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10日6版的《民警用QQ“聊”来逃犯自首》、8版的《上海:成人仪式尊重“90后”》和《新京报》2011年10月18日的《粉笔哥:暂时不会再卖艺了》等。“90后”、“粉笔哥”都是近来在网络上流行的词汇。

  第二,厚题薄文的比重加大。此种情况在都市报、晚报类报刊中比较常见,一方面是出于读题时代同类媒体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不能否认来自于网络的影响。

  第三,“标题党”现象时有出现。如《新京报》2011年10月25日的图片新闻《剑桥毕业生生财有道 为赚钱“不要脸”》,讲的其实是剑桥大学毕业生为偿还巨额学生贷款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挣钱办法——高价出租面孔当“广告牌”,10天便赚到了3500英镑。

  报刊标题需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网络新闻标题制作方式有其可取之处,适当借鉴,并与报刊原有的新闻标题制作取向相结合,对提高报刊的可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绝不能滥用,否则物极必反。在借鉴网络新闻标题风格时,必须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尊重新闻事实,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全世界新闻界共有的法则和信条。作为表达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题也应该遵循真实的原则,不能为了吸引眼球随意夸大和渲染新闻事实。因此,制作标题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真实。

  第二,在真实的基础上,坚持新闻的准确性。新闻的本质功能是传播各类信息,新闻标题中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便成了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这种凭“信息”吸引读者的标题,往往不以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形式见长,而是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真实、准确地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制作标题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准确。

  第三,标题制作要“雅”。一般而言,“白纸黑字”的传统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更具严肃性,受众对其有“雅”的阅读诉求,因此,报刊新闻标题制作不能迎合低级趣味,而是要坚持风格,提高品位。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2/104023675935.shtml
190#
发表于 2011-12-25 10:0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谢亚龙再谈“插腰肌”:是记者不懂不是我外行

2011-12-25 01:2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257人参与

核心提示:12月24日,央视对身在看守所的谢亚龙进行了采访。谢亚龙称,“插腰肌”应为“髂腰肌”,并称是记者不懂听成了“插腰肌”,导致成为自己不懂业务的证据。他承认,中国足球黑幕关键在于赌球,赌球造成黑哨、假球、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官员被拖下水。

中新网12月25日电 身穿看守所黄马甲的谢亚龙,昨晚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亮相。面对记者的提问,谢亚龙还一本正经的谈起曾一度沦为坊间笑谈的“插腰肌”话题。


谈到“插腰肌”话题,谢亚龙表情很严肃。“可能你要问,我刚刚想起来了,”谢亚龙面对镜头说,“插腰肌这个事情,第一个字念髂(qia,4声)。”他还一本正经地重新读了一遍——“髂腰肌”。

“是记者自己不懂,听成了插腰肌,以后就变成谢亚龙不懂业务的证据。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对不对?”他反问道。

谈到中国足坛的黑幕,谢亚龙承认,假赌黑的关键在于“赌”。“赌球造成了黑哨、假球、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官员被拖下水。大环境变化了,我本人也变化了,”谢亚龙说,“慢慢的变得麻木,把这种犯罪行为看成人情交往,如果不拿钱就驳了人家面子,到了犯罪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楚的这种地步。”

http://news.163.com/11/1225/01/7M35TBGF00014JB6.html

网易湖南省益阳市网友 [圣o仙巿] 的原贴: 1
这个还真是记者没知识  冤枉谢老大了

髂腰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髂肌、腰大肌组成。
起点:髂肌起自髂窝;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髂腰肌是控制大腿摆动的关键肌肉,刘翔这样的跨栏选手髂腰肌是最发达的,国猪懒洋洋跑动步子迈不大跟这确实有些关系

回复

bati185 [网易日本网友]: 2011-12-25 07:18:24 发表
看看网易小编,你就知道记者素质差到什么地步了
顶[15]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