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461#
发表于 2024-6-16 16:56: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这件以父亲为切入点的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今天是父亲节。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华社以父亲为切入点的作品《父亲·我们·时代》,获评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前夕,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打通线上线下,推出重磅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以37年前的油画《父亲》开篇,从父辈的眼神穿越,回望40年来一幕幕“点睛”时刻,致敬改革奋斗者。首尾“父亲”形象呼应,显示出人民注视“父亲”,父亲也在注视着人民,见证春苗破土、春风化雨,目送中国人迈向新的历程。
在角度上邀请第一代改革者的子女讲述父辈故事,包括严宏昌、胡福明、马胜利、姜维等。“聊父亲”的同时,勾勒出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图卷。结尾处,“老羚羊舍命为小羚羊打开一条生命通道”的故事点出共产党人的改革初心和历史担当。
6分30秒讲述觉醒、敢闯、巨变、初心四个篇章,相互印证,又彼此勾连。结尾通过总书记的原声,寄语未来:“虽然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
该片在多个场景细节上体现技术创新。如巨变篇章中,将特效与真实画面叠加合成,从破败的小渔村出发,将40年深圳沧桑巨变在半分钟内淋漓展现,场景冲破时空限制。该片没有解说,全部用影像和音乐、音效叙事。特别是在“初心”篇章中,融入《江山》一曲作为背景音乐,以其闪现真理光芒的内涵和高亢激越的曲调将全片氛围推向高潮。
社会效果:在庆祝大会召开前夕、各媒体集中播发重点产品之际,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以历史纵深感、情感浓度取胜,视角独特,从众多的新媒体作品中脱颖而出,为改革开放纪念大会起到预热效果,引发观众向父辈的奋斗致敬!
据不完全统计,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总浏览量超过2.1亿人次。覆盖人群超过4.2亿人次,在新媒体端口被800余个头条号、微信公众号、微博转发。其中,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的浏览量达到了9千万人次,在新华社现场云超过2千万人次,在腾讯视频超过2千万人次。
推荐理由: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前夕,新华社“第一工作室”推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重磅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系列创意互动报道。视频从父辈的眼神中“穿越”,回望40年来一幕幕“点睛”时刻,致敬改革奋斗者,鼓舞新一代开启新征程。
同步推出5集国家相册特别节目和“与时代同框”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打通线上线下,在北京、上海、深圳3地4个改革标志性地点,设置红色巨幅相框,推出“与时代同框”互动活动,这是新华社融媒体产品“一体化策划、共享资源渠道”模式的全新实践,最大程度强化独家创意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全媒体传播效果。
初评评语:该视频从父辈的眼神中“穿越”,很有创意,视角独特,制作精良,技术上有创新,体现的改革开放主题重大,社会影响大,是现象级融媒精品。该视频还打通线上线下,在4个改革标志性地点,推出“与时代同框”互动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综合中国记协网)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程正元

462#
发表于 2024-6-25 10:4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京报“暗黑鸭肠”报道如何诞生?卧底记者睡垃圾堆、特意学抽烟
近日,新京报记者先后进入河南清丰县永官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雅士享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在鸭肠、鹅肠生产车间暗访发现,鸭肠随意堆放在地上,清洗地面的脏水混在鸭肠中,工人直接用脚踩洗鹅肠,甚至还有工人将从污水中捞出的死鸭再次送回车间。稿件一经发布引起各大平台热议,相关媒体及政府部门迅速跟进。
截至6月18日,两地均已成立联合工作组,并已查封两家企业的涉事生产车间,后续根据调查情况进一步处理。
这篇报道揭露了餐桌上鸭肠、鹅肠此类常见食材存在的重要安全问题。新京报我们视频暗访组记者用专业素养,卧底多地工厂车间,曝光其中种种问题。
此篇报道操作困难、取证危险,恶劣的卧底环境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也贯穿调查报道的全过程。
新京报我们视频暗访组记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挖掘出食品安全隐患?首都青年记协媒体短视频观察与稿件主创记者进行了对话。
Q你是怎么发现选题线索的?
暗访组记者:其实是“3·15”之前,大概在今年二月份,我想找食品安全类线索,搜到了屠宰类预制食品的工厂,逐步关注到了毛肚、鸭肠这些菜品。因为这类食品之前就因为存在安全隐患而被整改,那现在整改情况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一直在社交平台上检索,我发现了类似工厂。印象中第一个视频是车间的生产环境,他们毫不避讳在招临时工,池塘里的鸭肠堆得外溢出来,工人就踩在鸭肠上。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线索值得做。
Q所以你从2月份到6月份,你一直在操作这个选题?
暗访组记者:对,我一直在操作这个选题。最开始我发现完全没有卧底的可能性。我连续试了好几家类似的工厂全部失败,因为这种工厂通常都是熟人相互介绍,招工方非常警惕,微信上说完应聘他一个视频就打过来了,根本就不给陌生人机会。
Q后来又是怎样坚持做完这个选题?
暗访组记者:我有一个信念,只要我觉得它是个好选题,我就一定要把它做下来。我找了同行研判,他们也觉得这个选题值得做,同时存在较高难度。
入行后我做过很多突发报道,之前的经验让我始终坚信是没有采访不到的人,没有搞不定的选题。那天晚上我列了五种进厂办法去尝试,试到第三个方法我就成功了。
我逐步和厂里工人打成一片,那段时间每天和他们聊天,学习他们的“术语”,慢慢的也有人把我介绍到工厂。通过这种方式,我成功去了多家企业。
(记者伪装成流水线工人)
Q整个调查期间,一共去了多少个地方?
暗访组记者:我跑了有将近十个城市,涉及到四、五个省。
Q做这种暗访调查报道时,报社给了什么支持?
暗访组记者:一个人去采访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大的后方,比如领导、后方记者、实习生,不光是帮我整理素材、遇到困难一起想办法,更重要的是给我精神上的帮助。在调查过程中,后方会与我24小时保持联系,获取我的定位,一旦我发出求助暗号后方会立刻报警保证我的安全。
我在操作选题的时候遇到过无数次困难,无数次觉得线索就是一条条在断,但是后方伙伴们一直鼓励我,他们很相信选题也很相信我,让我把选题给坚持下来。
Q这些城市和生产环境其实非常陌生,一个人去时你害怕吗?
暗访组记者:说实话非常害怕。因为这次暗访我的线人是不知道我身份的。在暗访的15天时间里,我用过3种身份去调查采访,而且我要保证每种身份都很像。尤其我的线人怀疑过我,那时候我也紧张极了。
Q到这种工厂流水线工作的过程很痛苦吗?
暗访组记者:非常痛苦,现场脏到超过我的极限了。刚到工厂时宿舍已经住满了,工厂安排我住到了一个垃圾堆。那些工人住的地方也很差,倾斜的床板下面会有排泄物,当时觉得工厂对待这些员工太过分了,更加激发我一定说尽快挖出他们的问题。
工厂是每天凌晨四、五点上班,我每天也睡不着,穿上工作服就去干活。鸭肠车间是不通风的,整个工厂奇臭无比,从凌晨到晚上大家都在这种环境下干活。
抽空我就在车间转悠,跟其他车间人打成一片。其实我不抽烟,但当时为了采访我专门学着抽烟,为了不让人怀疑甚至学老烟民如何递烟。从生产到销售到冷库甚至拔毛工人,我和车间每个人都抽过烟。那种环境下抽烟很容易打开“话匣子”,他们就愿意跟我讲很多这里的情况。那几天抽到我舌头有点麻。
(卧底记者的住宿环境)
Q调查报道最重要的就是取证扎实,你如何做到让整条监督报道形成闭环?
暗访组记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在工厂卧底期间,我通过冷库发货环节了解他们的货物发往哪些城市;第二我会以进货商身份打包装上的电话,了解具体销往哪些批发市场找到下游;第三我进行海采,通过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在哪些省份发布广告,找到购买过鸭肠的批发商。
最终我就确认到了四家批发商以及具体位置,通过购买产品以及走访调查确保没有漏洞,从鸭肠的生产到冷冻、包装、发货全流程我都有相关的证据,保证中间没有再次清洗或者再次检测的环境。
Q整个选题操作,你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暗访组记者:取证,因为这种报道取证一定要扎实。车间管得很严,每个车间会有专人盯着,所以我每次取证都特别难。
Q这个选题发出后,在各个平台产生非常大的热度。你感受如何?
暗访组记者:首先会有担心,担心发布后我的证据够不够扎实,其次当热度特别大的时候,工厂会不会销毁证据。
最后我欣喜的看到大家的反馈,说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选题是有价值的、是关乎公众利益的。
Q会不会担心这类选题因为操作难度大,调查过程中就中断了?
暗访组记者:实话说我不怕断掉。实习的时候,老师曾说“你突破不了、采不到,可能是你努力不够、问的不够,你再试,一定会有线索。”。”
我始终相信当记者很想做一个选题时,所有人都会给你让路。这个选题最开始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被否过。当我真正决定这个选题我一定要出,我列出十几种操作方法的时候,我发现我再去沟通,我底气很足,我相信自己能搞定,采10个人不行,我就采20个人,慢慢就找到突破口。
Q在做这个稿件的时候,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情感?
暗访组记者:做卧底调查后会有愧疚感。会感觉自己欺骗了一些工友,这些工人去这种工厂只是赚取一份微薄的工资,他们也是因为信任才和我聊天。
所以在操作选题时,我会内耗甚至会质疑自己的职业,然后不断说服自己。这个过程其实需要不断进行心理建设,积攒更多勇气去完成这样的选题。
Q完成这个稿件,有没有一些技巧或者经验分享?
暗访组记者:分享三个我这次调查中比较重要的技巧。第一点,首先学会伪装,在暗访前为了更贴合一个工友的形象,我提前增重20斤,留了很长的胡子,让自己邋遢一些。第二是有耐心,这些违法窝点环境很恶劣,生理上确实难以适应,但一定要给自己信念去坚持遵守。第三个要“脸皮厚”,其实我生活里并不喜欢社交,但这次暗访里我就是在不断的社交,找到和所有人的社交方式。
Q这次整个卧底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像其他想分享的吗?
暗访组记者:片子里有一个细节,工厂里有很多童工,但可能这次报道中没有被很多人关注到。他们父母没有文化导致他们很小时候也被带来工作,变成一个个家庭走不出的轮回。这些需要我们未来更多媒体去关注,如果有机会我也会继续跟进。
Q你是如何看待记者这个行业的?
暗访组记者:我一直认可记者这个行业,记者第一要坚持去记录,第二要坚持思考有公共价值的选题。第三要去坚持找到值得被挖掘的、值得被记录的人。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尽力把这三件事做到我能力范围内最好,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63#
发表于 2024-6-25 10:5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周好稿 |时觉眼前生意满,勿忘世上苦人多
本周没有特别重磅的爆炸式新闻,更多的是记者长期观察某一领域后的智慧体现。相比“7人高考志愿被篡改”“8人在冷藏车内身亡”的悲惨经历,另外三篇报道看起来似乎平淡,却更显深度记者长期养成的不易。
我们需要这种冷静的报道,因为热点事件往往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让人失去判断力,而这种冷静的睿智才能让读者从内心体会到获取能量的快乐。
标题:拯救洪湖1189 个工作组进驻1848 个村
作者:翟星理 魏翠翠 李思德(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季子楦(实习生)
时间:2024-06-15
来源:南方周末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时政报道。环保和经济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对让人头疼的矛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于中央环保督查组通报的负面问题,当地痼疾如何形成,又如何应对?
报道广泛采访了基层干部和多个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淋漓尽致的写出了一线工作人员甚至领导面对问题的真实心理和官场生态。
这样从地方的角度充分反映地方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监督或者政绩表扬的报道,在地方视媒体为洪水猛兽的当前环境下实属不多了。不知文中特约记者是否与深耕当地有关,无论如何,确实展现了记者对当地资源的有力掌控能力。(红星深度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标题:吉利大马生意经
作者:濮振宇
时间:2024-06-16
来源:经济观察报
《吉利大马生意经》规模较大,文章采访充沛、细节众多,虽然是一篇企业正面宣传稿件,但因内容鲜活,读起来颇为顺畅。作者文风成熟,展现了驾驭大稿的能力,文章结构自然,面上三横一纵,有宽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勾画出了相当立体的画面。
通篇报道读完,我轻松、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头部企业的成长、强大,也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过去外资投资中国的案例,正演变成中国龙出海腾飞的剧本,这是质的飞跃、界的跨越。正如报道导语所说,从整车输出,到企业文化、管理体系、配套供应链的组合输出,吉利为读者、后来者展现了一本“出海生意经”的样板。相信,这样的剧本越来越多,携带华夏基因的经济传奇也会越来越多。(资深媒体人陈锋)
标题:冷藏车载8人窒息身亡背后:农闲时挤车打零工的大龄女工
作者:向枝 林霄(实习生)
时间:2024-06-19
来源:澎湃新闻
通过个案事故,澎湃新闻给她的读者比较完整讲述了一个底层人群生活常态的故事。笔触很细腻,情感又克制。读完之后,心潮难以澎湃,只有五味杂陈。我非常能够共情文中遭遇不幸的人们,稍微细想,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似乎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类“缺氧”环境。这样的事故,或者是这样的故事,从媒体操作空间来理解的话,其实很难有大的突破机会,能追问的都比较有限,唯有深深体会:时觉眼前生意满,勿忘世上苦人多。(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建一关七”货流瘀堵 黄金水道何时重现往日繁华 重庆忠县“码头之殇”
作者:程子龙
时间:2024-06-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是一篇扎扎实实的深度调查报道。记者先从原本宽阔畅通的重庆忠县段长江水道在近年变得拥堵不畅的异常现象写起,继而叙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有关政策时,简单操作,走偏走样,直接关闭多家散货老码头,致使吞吐能力不足。该报道调查深入,证据扎实,材料丰富,逻辑清晰,足见一位资深调查记者的功力。(调查记者刘向南)
标题:7名学生高考志愿被同学篡改:被突然截断的人生
作者:覃思
时间:2024-06-2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被篡改的人生”需要更多鼓与呼。
从事媒体工作20余年,每年都会采访或者听闻考生“被篡改的人生”之新闻事件。这些年事情的发展有些让人愕然:纸质档案时期是群体作案,多为以权谋私操作冒名顶替升学;如今科技进步了,犯罪门槛却降低了,个人“激情犯罪”的案例增加,被害人获赔难度越来越大。
对于考生来说,“自求多福”的“自保”竟然成了最重要的防范措施。在6月份高考月,三联生活周刊推出此报道,颇有提醒以及预警的作用,可谓用心良苦。
文章的可读性很强,原告的遭遇让人感同身受,但教育系统的管理责任如何强化,相关法律如何完善……还需要更多媒体的鼓与呼。(首页新闻副总编辑余衍飞)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64#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为什么又集体翻车
文|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日,众多媒体转发一则网传视频“海南万宁海域出现万鱼炸水奇观”,其中不乏众多机构媒体的官方账号。
不久后,“万宁发布”进行了辟谣,表示记者从万宁市委网信办获悉,该视频为“老五钓鱼(lure)”抖音号6月20日发布,为转载国外拍摄,拍摄地点非海南万宁,其发布视频中未提起视频拍摄地在万宁。
经了解,该抖音博主为钓鱼爱好者,其抖音主页地址设置为海南万宁,抖音发布的视频大多为转载国外拍摄。被众多媒体修改为视频拍摄地在海南万宁转发后,在全网快速传播,导致对公众的误导。目前,该博主主页相关视频已删除。
此事件一出,为什么自媒体的一则语焉不详的视频会被擅自修改后广泛传播?媒体对新闻资讯的真实性如何确保等问题,引发关注。
01
做新闻,必须守住真实性底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和资讯生产下移至普通人手中,人人都有麦克风,受众在新闻采集、制作和传播环节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很多自媒体或网友自发的创作,充实了网络内容,带来了公共意见的多样化,丰富了网络空间表达形态,成为了网络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更成为了一部分新闻的“源头”。
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真假信息的情况,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的时代。
各类短视频平台的新闻资讯,有其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但不同于传统媒体所要求的专业性,短视频制作的准入门槛低,有时候只要随手一拍,即可受到大量追捧。各类平台上自发发布的一些所谓“新闻”,带来的流量聚集效应很容易让人冲昏头脑。
许多媒体没有守住底线,“别家发了、流量不错”成为转引的标准。而缺乏核实环节,甚至某种程度上“知假造假”,在追求流量过程中,落入“虚假新闻”陷阱,最终成为一出流量闹剧的新闻事件,此前已不罕见。
之前轰动一时的千万粉丝博主炮制的“巴黎丢作业”事件,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Thurman猫一杯”为了上热搜,不惜虚构闹剧,发布的内容被转引成刷屏的“虚假新闻”也不及时澄清,反而继续“表演”,最终被全网封禁。
在整个事件产生的巨大流量和关注度中,不仅有自媒体账号的刻意策划,“戏精”网友“蹭流量”的推波助澜,还有大量媒体跟风报道。在互联网舆论空间,这件事极大地扰乱了舆论生态,成为典型案例,到现在还时不时被翻出来当“反面教材”。
我们发现,最早跟进该事件的机构媒体大多仅对“Thurman猫一杯”的原视频做了简单删减,并在片头片尾加字幕描述,并未做任何采访核实,直接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并进行相关话题运营。
在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舆论场里,伪新闻、假新闻泛滥,普通民众在面对纷杂信息时一定程度上缺乏辨识力,会在辨别信息真伪时存在局限性。但是,伪新闻、假新闻越是泛滥,就越凸显专业媒体的价值。
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最大区别,是拥有采访权,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遇到新闻事件,专业媒体不妨多走出去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而不是仅仅坐在空调房里做信息搬运工。
做新闻,必须守住报道真实性底线,对事实认真核查,对疑问多问几遍。即便是在转载新闻时,也必须确保新闻要素的真实可靠,应多渠道求证核实,不能人云亦云,发出格调不高的稿件,或因信息不准确而引发猜测质疑,有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02
莫要“流量冲动”
流量时代,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常常热衷流量和爆款,新闻内容不再是评价的核心。当然,点击量和话题度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也有一定的客观性,流量大的好处显而易见,触达受众、影响广泛。但流量不是唯一,主流媒体不能仅仅以点击量和话题度为标准,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而应在各种所谓的热点面前保持理智,真正追寻真实的新闻生产。
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应始终保持客观平实的态度,在内容上下功夫,在技术上想高招,在创新上勇突破,真正凸显专业媒体的价值。
专业媒体要用优质的内容和独到的观点吸引读者,真正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要能够抵制“流量冲动”,提高业务水平,否则媒体集体翻车事件还将会不断上演。
校对|张彦君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