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00#
发表于 2024-6-7 23:06: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真记者为假“记者”办证,沆瀣一气,敲诈70多家企业……法院判了

“这帮假‘记者’三天时间对我们两个矿点敲诈3次,讹走4100元,一年敲诈了6次。现在他们获刑了,真是大快人心。”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某矿业公司厂长李某来到南召县检察院,对该院依法惩处一个冒充记者肆意敲诈勒索企业的犯罪团伙表达谢意。

01
企业给了“感谢费”,还是被“曝光”了

“汝阳县:企业蓝烟滚滚,污染大气,监管有问题……”2022年9月16日一大早,河南某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厂长王某接到洛阳市汝阳县有关部门的紧急电话,才知道企业被“曝光”了。原来早在半个多月前,“记者”刘某峰就找到王某表示:“你厂子的污染问题,我不再报道了。如果再有记者找事,我帮你处理。”王某遂给了其2000元“感谢费”,可此事依然被“曝光”了。

王某认为,企业经营中可能确有不规范的地方,行政部门及媒体可以进行监督,“但‘记者’拿捏住我们‘怕事儿’的心理,反复勒索钱财,这是违法行为啊!”

以郭某国为首的该犯罪团伙深谙受害企业“花钱买平安”的心理,披着公益维权的“外衣”,瞄准公益热点,反复对小微民企和个体经营者下手,屡屡得逞。

2021年9月份,针对负责响水河村水沟环境修复项目工程的平顶山市汝州市某公司,郭某国在网上发布不实报道,声称“该项目冒用修复的名义去私自开采,非法占用耕地”。

为消除负面报道影响,确保项目可以早点开工,该公司无奈联系到郭某国,最后以2.8万元的价格让其删除负面信息。“害怕记者再报复,我们不敢去报警。”该项目负责人张某很是无奈。基于不实报道,该项目停工多日,各项损失高达几十万元。从这次开始,该公司被郭某国团伙敲诈3次,共计3.45万元。

02
真假记者沆瀣一气,对70多家企业实施敲诈

经查,犯罪嫌疑人郭某国利用其某报社持证记者、某新闻网站驻河南记者站站长的身份和其在某单位办理的“新闻工作证”实施敲诈行为,并先后帮助“老乡”刘某峰、梁某强等人在多家媒体申办了“新闻工作证”。2021年7月以来,以郭某国为首要分子,焦某为重要成员,乔某、刘某峰、梁某强等人为一般成员的恶势力犯罪集团,经常纠集在一起多次实施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几人事先预谋寻找有违规事项的企业,由焦某、乔某等人实地查看。乔某等人拍照、简单编辑后发给郭某国,再由郭某国进行细致地编辑后在网上发布。

真假记者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干起了“假监督真敲诈”的勾当。经查,2021年至2023年,该团伙盯着企业经营不规范、不善维权、不敢维权的“软肋”,利用网络恶意炒作企业负面新闻,三年间先后在河南多地对70多家企业实施敲诈,非法获利21.459万元,严重危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03
符合恶势力认定标准,6人犯敲诈勒索罪获刑

“多人联手,恐吓威胁。接续作案,遍布多地,危害巨大。”在审查逮捕环节,南召县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敏锐地觉察到此案有可能是一起恶势力团伙犯罪案件。

经检察官联席会议研究,此案以软暴力犯罪为主,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破坏企业经营秩序,初步具备恶势力团伙的构成要件。2023年4月13日,南召县检察院作出批准逮捕决定。承办检察官建议侦查机关重点查明“涉恶”行为,并补充相关证据。

证据链补全后,南召县检察院审查认定:6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名义,进行负面信息报道为由,敲诈勒索他人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以郭某国为首的犯罪团伙组织较为稳定,扰乱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符合恶势力的认定标准。2023年12月30日,南召县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郭某国等6人提起公诉。

2024年4月24日,南召县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分别对郭某国等6名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至四年十个月不等刑罚,并处5000元至4万元不等罚金。

为深入打击、预防此类犯罪,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优化营商环境,南召县检察院向县网信办通报了这起假记者诈骗案的履职情况。2024年5月初,该县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四个月的“网络清朗”专项行动,邀请执法部门对辖区新闻工作者人员身份信息和相关网络平台进行摸底;同时,对辖区民营企业进行工作提醒。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刘诗扬


1599#
发表于 2024-6-5 22:4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四川遂宁警方打掉“震惊体”标题党背后引流技术团伙,赴全国多地抓获21名嫌疑人

“震惊”、“惊天消息”、“再不看就来不及了”……这样的推文标题总是出现在微信群、朋友圈,而这些“标题党”虚假推文的背后,往往暗藏着一个个网络黑产链条。
近日,四川遂宁市大英县公安局就打掉了一个为“标题党”恶意引流提供技术帮助的网络犯罪团伙,他们挂着“信息科技”的招牌,却干着赚取恶意流量的“生意”。
▲警方抓获嫌疑人

据大英县公安局消息,2022年5月以来,以张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成立成都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明知向他人提供、出售的“系统”是用于编辑、制作虚拟文章内容;明知该系统的源代码以及服务器内容中包含了仿公众号等数据,仍以1500至3800元不等的价格向他人出售,并根据购买者“建议”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更改。
购买者则借助各类热点案事件编造各类虚假信息,通过添加“劲爆”、“突发”、“震惊”等字样的标题,再使用该公司“系统”生成链接后,在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大肆推送,以此骗取网民的“点击”和“关注”,赚取流量变现,收取广告费。通过甄别,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对热点事件的歪曲解读、煽情、暗讽,甚至有些就是谣言。

▲“标题党生产车间”

经过近2个月的侦查,四川遂宁市大英县公安局在上级网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警力100余人(次),分赴山东、江西、广东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等21人,查获网络水军购买用户293个、场景数(有害信息)17966条,总点击量8664万余次。
大英警方介绍,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根据该案提供的线索,全国各涉及省(市)目前还抓获涉案人员69人,关停账号18个,清理有害信息2000余条。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刘诗扬

1598#
发表于 2024-6-1 23:5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罗玉凤
@Menghuanlangqi2
关于一些人认为我当初是在自己炒作的情况,我想说明一下。 不是我自己哭着喊着要去上电视,而是电视台的人打电话给我,叫我去参加他们的节目。出于对中国政府的尊敬和信任,我去参加了电视节目。 我猜测,这些电视台事先已经策划好了节目内容,决定怎么捉弄我,要问我些什么问题等等。然后再打电话给我叫我参加。 他们通过这些电视节目,把我塑造成了一个愚蠢、外表丑陋以及盲目自大的人物。当我的征婚传单在网络上流传的时候,它被作了修改,加上了希望对方长得越帅越好之类的内容——我没有这么说过。 这些节目在策划、录制好之后,经过了十几天或者二十几天的加工。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一段60分钟的采访,最后只留下20分钟的内容。留下了让人反感,而且引人注目的部分。比如《人间》栏目中,我提到过很多文学作品,但在节目中只留下了喜欢读知音、故事会。在电视节目的最后,他们邀请了一名心理学专家出镜,这名专家声称我的精神有问题。 在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中,他们在没有征得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录制了我的文章写得比鲁迅好,诗歌比顾城好的内容。同时这段视频也删去了能证明我是一个正常人的部分。 在中华达人秀节目中,他们通过策划,请了一名年轻人向我扔鸡蛋。这名年轻人后来发邮件向我道歉,并讲述了电视台请他做这件事的经过。 所有电视台中出现的与我相亲的对象均为群众演员,我一见到他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因此我在电视节目中的形象总是骄傲自大的,让人反感的。 我在参加重庆电视台的节目时,他们请一名与我年龄相仿的男子与我一起放风筝,几天后我发现这名男子被电视和报纸称作我的前男友。所有这些电视节目都是有问题的,他们专业的摄影师,通过灯光,摄像等技术对我的外貌进行了修改。使我看起来皮肤偏黑,外貌罕见的丑陋。我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智能手机,所有这些电视节目在2010年我被电视台炒作出名期间我都没有见过。 在发传单征婚的时候,我已陷入绝境,身上只有1200块钱,没有像样的工作,在家乐福做收银员,住在群租房里,是蚁族的一员,而且我的原生家庭除了要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帮助。 所有种种,使我没有能力逃离电视台的捉弄。
上次编辑上午6:35 · 2024530
·
37.6
查看
编辑:徐思凡

1597#
发表于 2024-5-25 21:0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互联网档案信息快速消失 马云等历史文章已搜索不到

中国互联网历史文章或信息正在快速消失,在中文简体字世界里,有作者搜索发现十多年前的文章已不复存在。网民发文,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仅一条,细看发布于2021年。马化腾、雷军、任正非等,甚至是罗永浩和芙蓉姐姐都遭遇同样命运。
报告称中国搜索引擎有6.6万多条内容审核规则
“百度搜索已死”论掀起巨浪
本周三晚,一篇名为《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引发网民议论。该文原创作者何加盐发文写道,如果我们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是一亿条,还是一千万条,还是一百万条?答案则是一条信息,点开查看该文章发布时间是2021年,不属于上面限定的时间段。
换言之,如果网民想获取2000年前后关于马云的经历、报道、讲话及马云的发展史等原始信息,几乎不可能。作者称,他测试过,必应或谷歌这两个网站搜出来的有效信息,和百度没有太大区别,比百度略多一些,但也只是个位数。更多的也都是时间紊乱的无效信息。不仅仅是马云,搜马化腾、雷军、任正非等,甚至是罗永浩和芙蓉姐姐这样在那个时候红极一时的网红,或周杰伦、李宇春那样曾经火遍全网的明星,结果也都一样的。
记者在网上搜索当年活跃于中国网络的宪政学者刘军宁等人的作品,但一无所获。
贵州某大学一张姓退休人员告诉本台,各大学学生在校园论坛发表的思想性文章,五、六年前就被删除。她说:”记得当年是国家教委向全国发的通知,大概意思是互联网上不能出现任何批评性内容的文章,校园作为一块重要的阵地,必须弘扬主旋律。校内论坛不是法外之地。所有文章删除,评论区要关闭。”
官媒对公益机构相关报道已消失
民间公益组织北京益仁平中心联合创办人陆军周四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他也发现该组织存放在互联网的资料已不复存在:“以我从事公益这20年的经验,早就发现我们早年做的公益法律、反歧视等行动,当年曾是国内主流媒体,甚至官方媒体都在大张旗鼓的报道,而且很多官方网站转发。但是今天去相关网站寻找这相关的报道,连痕迹都没有了。”
陆军认为,他们当年从事公益活动的许许多多案例被消失与互联网审查有关。他说:“互联网信息的丢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普遍现象。但是我们谈到中文简体字信息的丢失是尤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中国共产党对信息管控以及互联网审查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文章披露,几乎所有在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如网易、搜狐、校园BBS、西祠胡同、凯迪猫眼、天涯论坛、校内网(人人网)、新浪博客、百度贴吧、以及大量的个人网站等,在一定年份之前的信息都已经完全消失,甚至大部分网站是所有年份的信息都消失了。唯一例外的是新浪网,还能找到一些十几年前的信息,但也是极少数的寥寥几条,其他99.9999%以上的内容,全都消失了。
对此,重庆学者王先生对本台说,十多年前的社会气氛比当下宽松,当时不少文章属于探讨历史、还原真相以及针砭时弊,但已经成为历史。他说:“十多年前的文章现在看来,容易惹麻烦。国内很多的媒体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行事,所以删除也成为必然,”
吞噬网页的怪兽以五年、十年为单位吞噬文章
文章提醒“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这两年来,网上能找到的原始资料,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之前还能看到一些原始的报道,后来慢慢没有了;之前还能找到主人公的演讲或者他们写的文章,后来慢慢找不到了;之前还能看到很多采访或对谈的视频,后来慢慢消失了。
“似乎有一个吞噬网页的怪兽,它沿着历史的时间线,从过去向着现在吞噬,先是小口小口,然后大口大口,把中文互联网的一切内容,以五年、十年为单位,一口吞掉。”
胡锦涛时代网站多元化
台湾学者曾建元对本台说,台湾也出现互联网原始信息“被消失”的现象,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经营环境改变所造成,但是在中国,网络言论受到严厉管控:“在中国大陆,曾经有过自由多元化时代。比如我过去常常浏览世纪中国网站,那是在胡锦涛时代,我经常去世纪中国投稿。现在根本就没有任何资讯痕迹。现在没有人知道中国大陆曾经有世纪中国网站。当时的文化人是跨国界的,那是文化人共同的记忆。”
中国互联网历史文章和信息迅速消失一是经济原因,改变经营方式或无力经营导致关闭网站,另一个就是受到监管的原因。文章分析:互联网信息的监管,是从无到有,从宽到严,从严到更严的过程。以前可以合法存在的内容,后来不符合监管要求了;或者是以前可以灰色存在的内容,后来被定义为黑色了。这些内容都会直接被“咔嚓”掉。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冯崇义接受本台采访时说,上述现象的确让人感到惊悚、恐怖,这对中国人认识一段历史,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实在恐怖,但是我想原因还在于制度的根源。无论是出于经济还是政治方面的考量。如果从政治考量,过去的灰色现在变成黑色。现在多了监控,反间谍法,什么法现在多如牛毛。让运营商们不堪重负,把信息毁灭掉。”
北大Web信息博物馆已经无法登陆
2007年1月18日,北京大学新闻网曾经报道,由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开发建设的“中国Web信息博物馆”(http://www.infomall.cn),日前正式跨过5周年历程,以存储上百万个网站的25亿历史网页的规模,涉及到上百万个网站。用户可以在“中国Web信息博物馆”上查到每个网站近5年来曾经出现过的不同版本和网页。但是本周四,记者已无法登陆中国信息博物馆,页面显示“无法访问此网站”。
记者:乾朗、刘邦羽    责编:陈美华、许书婷    网编:瑞哲

来源:Radio Free Asia
链接: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meiti/ql-05232024031918.html
编辑:李佳


1596#
发表于 2024-5-21 18:49: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林洸耀:在中国做新闻最重要的是做人

我在北京15年很少跟外国记者扎堆,我的朋友大多是中国人。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在中国做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
在林洸耀递给本刊记者的名片上,他的职位已不再是路透社“驻北京分社社长”,而是变成了“北亚首席记者”。历任路透社驻北京和台北社长之后,这位在中国生活工作已30余年的菲律宾籍华人又重拾与新闻亲密接触的一线记者生涯。
今年53岁的林洸耀1997年成为率先报道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世消息的外国记者之一,2007年又因对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的成功报道而名噪一时。十多年来,他几乎参与了对中国所有重要时政新闻的报道,并以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给世界留下印象。
参与报道十八大,林洸耀又要大忙。赶在会前,本刊记者专访了林洸耀,请他以外籍华人、外媒记者和中国问题观察家的三重身份,畅谈采访党代会的心得以及对十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见解。
对《人民日报》头版如数家珍
北京初冬夜晚,建国门外交公寓东侧,异常忙碌的林洸耀精确规划时间到每小时。见到本刊记者,他的第一个动作是从包里掏出一大本《人民日报》头版复印件,从十二届一中全会到十七届一中全会期间重要事件节点的《人民日报》头版,不但是内容,连排版特点和照片安排等他都如数家珍。“《人民日报》是我们每天必读功课,头版尤要精读。”林洸耀说,另一项每日必修课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瞭望东方周刊》:与其他西方媒体驻中国记者相比,华裔身份对报道中国新闻有怎样的帮助?
林洸耀:我在菲律宾出生长大,大学念工程,19岁到台湾念中文。父母都是福建人,在菲律宾家里讲的是闽南话,学校里用英文,跟司机佣人讲菲律宾话,学校外语是中文。后来我姐姐到美国去念书,弟弟到瑞士念书,我其实也有其他选择,但我从小就对中文很感兴趣,去中国台湾念书之前,我看了1000多部武侠片,因此我的中文比一般菲律宾华侨好很多。
我做现在的工作可能是命中注定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我在台湾住了15年,在北京住了15年,现在定居北京,在路透社工作已经21年半了。
在北京的外国记者有个习惯,就是会“扎堆”,澳大利亚人跟澳大利亚人扎堆,法国人跟法国人扎堆……身在异国,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这样做也会影响你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我在北京15年很少跟外国记者扎堆,我的朋友大多是中国人。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在中国做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
语言只是最基本的,就像你去加拿大,能讲英文并不等于能够融入当地社会,尤其是高层,要试着脱胎换骨去变成本地人。很多外国记者到一个国家任职仅仅三年五年,比如被派去印度,可能喜欢吃印度食物,喜欢看印度电影,喜欢穿印度服装,但是你会一辈子呆在印度吗?不会。这与我和中国的关系完全不一样,虽然国籍是菲律宾,但我就是百分之百的华人,甚至在去中国台湾之前,我就已经“很中国”了。
《瞭望东方周刊》:刚来北京的时候怎样适应中国的新闻环境?
林洸耀:刚来北京的时候,我连重庆或甘肃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有人学习靠看书,有人学习靠聊天,我就是跟人家聊天侃明白的。但是你怎么保证别人说的一定是对的呢,我刚来北京是上世纪,不像如今随时可以用网络查资料,怎么去证实?我就去找路透社的旧资料旧档案,慢慢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知识。
那个时候,外媒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环境比不上如今。外媒记者只能住在外交公寓,1997年以后允许我们搬出去住了。2008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外国记者到别的省份采访可以不必事先申请。
对于这几年的新闻报道环境,我感觉很有进步,也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善,比如新闻发言人制度还不够成熟。
《瞭望东方周刊》:有些外媒记者在报道中国新闻时会不由自主戴上有色眼镜,甚至出现“妖魔化”中国的倾向,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林洸耀:我不是替他们讲话,这可能不是一种“倾向”。
首先要看这家媒体有没有拿政府补助,如果拿了补助,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这种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当然会投其政府所好,这是必然的。
第二点,我真的相信大部分外媒不是有意“鸡蛋里挑骨头”。大部分外媒不是“极左极右”,可以说都是在中间徘徊,有些外媒可能是“中间靠右”,但大部分外媒是“中庸”的。
一些西方媒体用它的价值观来报道中国,那是因为在它成长的地方,它已经习惯这样的做法,它认为自己是媒体监督政府。
从路透社来看,本身是上市公司,路透的取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新闻偏中左,有的偏中右。对于中国的重大新闻,在争论取向前,我先要抢新闻,比如,能不能比法新社早,早了多少分钟,这是我要关心的。我抢的是新闻,并不因为我支持谁。
有良心的记者不会故意挑拨,只会想把新闻写得更精彩,但不会夸大和说谎,这是基本的价值观。在中国的重大政治新闻面前,我尤其会坚持这样的价值观。
媒体有四个作用:传播信息、教育、娱乐和监督。路透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没有教育和监督的功能,没有教育任何一个国家读者的功能,我们的读者群遍布美洲欧洲中东亚洲,我们以营利为目的,必须要考虑世界的视角。所以美国报纸说的一些恐怖分子,我们可能不会这样措辞,因为阿拉伯人也是读者。在中国采访也是这样,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选择最重要最有趣最大的新闻。
中国叫醒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对中国领导人的采访一直是你采访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林洸耀:1997年,我第一次采访中共党代会,是十五大。2004年,我对温家宝总理进行了一次专访,2008年和其他几个外媒一起小规模群访了胡锦涛总书记。
温总理在2004年狠抓宏观调控,他曾说“宏观调控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中国宏观调控,全球金融市场大跌,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少进口粮食、油、大米、玉米、大豆、铁矿石、天然气、钢、铝、铜,所以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都跌了。
温总理去了英国,有记者问他“中国宏观调控,全球金融市场大跌,你有什么看法”,他还开了玩笑说是“温室效应”。
在专访的时候,我问了温总理一些经济方面的话题,他回答得非常巧妙。后来我的报道英文叫“Wake Up Call”,就是“中国把全世界叫醒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上来了。就像我说的,之前中国也搞过宏观调控,但是对世界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实力还达不到这个影响力。
2008年采访胡锦涛总书记的时候,按照约定每个人只能问一个问题且须跟奥运有关。我就问“奥运后,中国面临的政治和经济挑战是什么?”还是有奥运两个字。其他媒体,没有人问奥运后的影响,后来外交部的一位领导过来跟我打招呼,说“你的问题问得最好”,其他人都问奥运场馆准备完之后做什么,这些是着眼点比较小的具体问题。
大家看全国两会以后的总理答记者问就可以看出来,温总理会给予外媒记者更多一点时间。有一年两会上,他对我说对美国债券没有信心,第二年我就问他“过了一年你对美国债券是更没信心还是放心还是有信心呢?”我用押韵的方式问的这个问题,全场哄堂大笑,温总理也笑了。
每个总理风格不一样,温总理温文尔雅,常常引经据典。
朱镕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准备了100个棺材,99个给贪官,一个给自己”那句话说得很好。他口才很好,反应很快,给人的印象办事效果非常高,我们叫他“can do”。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政府有两个不容置疑的主张:一是稳定压倒一切,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你怎样看待这两个主张下的中国社会发展?
林洸耀:我是佛教徒,按星云大师说的“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我先说好的。
积极的方面就是效率高,印度式民主效率比较低,中国和印度都存在腐败问题,但是印度在基础设施上落后许多,没有高铁、动车,城市破破旧旧的,而中国说建设就建设起来了。
弊端,就是自己人监督自己人,容易有比较“宽厚”的情况。共产党内部有监督机制,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当然十全十美的制度并不存在,所以中国还在寻找和建立自己的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说过,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反思过去、纠正错误的能力,这一点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林洸耀:从否定“文革”开始,中国共产党一直有自我纠错的做法。2003年,当SARS开始在中国肆虐的时候,个别地方政府起初对疫情采取了隐瞒不报的方式,后来迫于形势如实汇报。态度改变之后较为透明的处理危机方式,也为政府赢得了一定的口碑。2003年孙志刚被收容所员工殴打身亡,这个事件带来的纠错就是把《收容遣送条例》废除了。
当然,问题依然有,但是许许多多例子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纠错和与时俱进。
关注十八大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下一届中国领导层会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林洸耀: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问题,2005年12月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很关注这个事情,这是中国人的智慧,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理论研究必须先做,才能用。
社会道德下滑的原因还是精神真空,老人扶不扶的问题,假药、毒奶粉、地沟油问题都是源于此。对未来中国领导人来说,必须要从教育做起,找回中国社会的淳朴美好,各级官员要以身作则。
第二点,每个中国人,从中国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我们都是去圆上一代的梦。我爸爸中学都没念完,所以他希望我们6个小孩都能大学毕业,所以后来我们每个人都上了大学。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圆富强复兴梦的同时,还要去解决历史留下的课题。
比如毛泽东解决蒋介石时代的腐败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解决老百姓太穷,没得吃的问题;江泽民时代突破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等。这样的领导人做了许多事情。比如台湾问题,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出台以后,连战、宋楚瑜等都过来大陆,免关税政策实施,商人可以贷款,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从这个意义上看,已经扭转了乾坤,两岸关系回到了正轨。
第三,对于未来中国领导人而言,和前几届相比,网络和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必须重视。除适当管控外,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会利用起新媒体的监督功能,尤其是一部分相对基层官员的廉政勤政问题,像“表哥” 杨达才被曝出来后很快得到相应处理就是案例。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也会发生过度发酵问题,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树立政府形象,这是下一届领导人的一大挑战。
我个人的看法,当今中国的言论自由程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还有周立波都可以在表演中讲政治话题,从前有人能想象在中国这样的公开场合讲政治话题吗?不可能。
《瞭望东方周刊》:你有许多中国朋友,他们的身份是学者或者官员,他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林洸耀:学者朋友特别多。学者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官方学者,因为他有了身份和地位,有时候“屁股决定脑袋”;另外一种学者属于研究机构、院校,会大胆建言,也因此建立影响力。
对于地方官员群体,我相信还是好的官员比坏的多,清廉的比腐败的多。至于老百姓,首先中国老百姓是善良的。
中国有些地方官员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看问题还比较闭塞,甚至对待外媒还是旧的一套,觉得不说不错,多说多错。我们有那么可怕吗?有时候他们觉得他们是好意,只堵不疏。如果你真的为这个国家好,有问题就要提出来要解决。如果你为朋友家人好,你看到他的缺点后你会不去说吗?可以善意地去说,而不是谩骂嘲笑,但需要提出来。
新闻最重要的是“公平”两个字,而不是仅仅只有“快”和“准确”,如果不把硬币的两面都讲出来就不是公平的,做好了要给他鼓掌,做不好也要说,不能只说好不说坏,也不能只说坏不说好。做官要和做新闻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对中共十八大,路透社这次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林洸耀:各方面都在关注,新一届领导层,军方高层将领变动,等等。也关注经济,我们已经采访了一批银行家,了解他们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期望。还有,外交政策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会不会有变化,是不是继续韬光养晦,在南海东海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我总结的中共十八大有三个S:第一个S是对于我们来讲就是Secrecy,保密;第二个是Stability,稳定;第三个Surprises,惊奇,会有一些让世界惊讶的东西。
所谓保密是新领导集体的施政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是未知的;第二个,稳定对于中国社会依然是最重要的;第三个,每一次这样重要的会议对于外媒来说都有跌破眼镜的发现,这次可能也不例外。
来源:腾讯新闻
实习编辑:雷雪樱


来源:传媒新视野(公众号)
编辑:李佳

1595#
发表于 2024-5-19 18:2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不是你妈”:璩静说出中国职场大实话?
2024年5月18日 20:02
许湘筠       
前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在社交平台上的四则短视频引发争议,她说她的员工没有假期,并表示自己不是员工的妈妈或婆婆,没有必要考虑员工的家庭。上述言论一出,引发百度股价下跌,璩静也离开工作岗位。“中国劳动观察”执行主任李强对美国之音说,璩静只是说出了中国“有毒”职场环境的“大实话”,她自己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遭受公审失去工作对她来说是不公平的。
前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四则短视频在网上引发争议。她在视频里说,公关员工春节周末没有假期,“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她还说,自己在疫情期间曾经连续出差50天,“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婆婆”,强调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
璩静的言论在网上引发热议后,百度股价下跌,市值蒸发120亿人民币。她删除了这几则短视频,并在朋友圈发文道歉。据报她已从百度公关负责人职位离职。但是这并没有平息网络上认为璩静代表了中国“有毒”职场环境的声音。
美国纽约的“中国劳工观察”执行主任李强对美国之音说,璩静只不过是说出中国职场环境的“大实话”,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中国的劳资关系本身不正常,只要老板需要,员工就必须随传随到,加班和升职加薪是挂靠在一起的。
李强说:“中国的环境又非常的‘内卷’,很多人在争取升职的机会。璩静说的话反映出中国实际的环境。可能她把真实的感情流露出来了,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也没把它当成很严重的一个事情,因为可能她身边包括她自己,包括她的老板可能也是这样对她的,通过这样的竞争方式得到现在的职位。所以在中国,升职加薪实际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璩静在视频中提到,自己错过了儿子的生日,也不知道儿子读小学几年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跨学科研究讲师徐舫对美国之音说,璩静在视频里的言论有“媳妇熬成婆”的意味。“就是说我也是吃了那么多苦,才能够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如果你想要有事业的发展,你也要吃这些苦,才能够在这个体制下生存。这是一个媳妇熬成婆的概念,”她说。
璩静身为女性,做到一间大公司的高层,徐舫认为也是被外界拿放大镜检视的原因。她说:“就是因为在中国这个父权社会下,做到很高位的女性会受到社会的关注,然后更容易成为社会批判的对象。如果是一个男的领导,说我不是你的父亲,你不要把这个事情来跟我讲,我相信不会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
徐舫强调,中国社会对女性高层施加的压力太大了,基本上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等于说你要全能,家庭要做的好,对待你的员工还要像慈母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等于说是针对性别的惩罚,工作做得好,你要像一个男的,对员工又要像一个女的,对公众还要顾及publicity(公共宣传)的形象,”她说。
中国企业高层有多少个“璩静”?
璩静在外交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曾任新华社记者和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她在就短视频争议致歉后不到一天即从百度公关副总裁职位离职。
璩静在道歉声明中说,自己没有事先征求公司意见,“使外部对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产生误解”。事件发生后,百度创办人李彦宏在一场表扬百度员工的活动上说,“你们才代表真实的百度”。璩静和百度切割,就像这只是一起特殊案例。
李强认为璩静的话本身没有错,因为这就是中国真正的企业文化。老板就算表面上关心员工,实际上也不会为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即便对员工好一点,也会要求员工以工作来回报,只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只要是在私企,情况都是如此现实。老板需要有人帮他赚钱盈利,越是帮他白干活,越有可能在升职加薪时被考虑,这种做法具有威胁性,但在中国已经成为潜规则,甚至正常的规则。
李强说:“我觉得中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中国有掩耳盗铃的故事,明明发生了,但是装作没有看到。中国的民众都知道这是现实环境,但不愿意去真正面对它。中国实际上就是这么残酷的竞争,但是要去面对它还是很痛苦的。所以璩静说这样的话是得罪了中国大多数人。”
李强认为说出“大实话”的璩静被全网公审,实际上对她是不公平的。“我觉得她也是中国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因为虽然中国政府或者很多人都不认可,但是实际上中国过去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无非现在有个人过来说这是真实的情况,你们大家要接受,然后她就被大家攻击,这对她是不公平的,”他说。
徐舫认为璩静从百度副总裁位置离职,不代表这样的情况获得解决,相反地,在中国还有更多“璩静”,这是公司制度乃至企业文化的问题。
她说:“公司为了面子,觉得她代表一个有毒的职场环境,她就作为替罪羊被开除了,但她的离职并不意味着她这个层级的经理人会马上改变他们和员工交流的方式,它只是一个非常快的创可贴的办法。这个人对员工不好,那我们把她踢掉就好了, 我们这个公司又是对员工很好的一个公司。”
徐舫认为璩静实际上没有违反公司规定,如果公司有明文规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那也轮不到放上社交媒体后被批判。
“我第一反应觉得这个女主她自己真地是很苦,我猜测她感到被背叛。因为她对这些员工的要求肯定没有破坏人事的政策,而且肯定在她的这个级别上,大家都在这样做。我觉得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牺牲品,”徐舫说。
“有毒”是中国特色的职场文化吗?
201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赞扬中国企业的“996文化”,意思是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他说,能够“996”是一种修来的福报。
中国的劳动法规定标准工作制为每天8小时,一周不超过44小时,超过的时段都需支付加班费。中国当局已经表示反对“996”,称这种工作制度是非法的。但5年后,情况似乎没有改善。
李强说,现在中国“996”比5年前更严重,甚至进阶到一天工作10小时,一周工作7天。但就科技业而言,西方国家加班情况也不少见。差别在于海外没有中国那么残酷的竞争环境,并且有许多相关法律保护,收入分配上也更合理。
他说:“中国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就是依靠人力,而且中国政府也是依靠这样的人力来发展,不管是私营企业也好,包括中国政府也好,我觉得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想过要禁止这些东西。它只不过说,你说出来了残忍的一面的话,中国政府它还表示反对。你可以做,但是你不能说。”
特斯拉(Tesla)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没有人能靠每周工作40小时改变世界”,他还称赞中国工人愿意加班到凌晨三点,美国人可不乐意。
李强认为美国和中国高科技行业对员工加班的要求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在美国,老板不会也不能干预员工的私生活,下班时间员工不必回应工作事务。美国很重视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也没有强烈加班的文化,否则老板自己可能马上被解雇。此外,中国缺乏监督机构,最多就是一个官方工会,劳工很难像美国一样组织活动发声。美国在考勤上有细致分工,并非由一个人来决定,不存在像璩静所说的,因为一次不加班就失去升职的机会。
“中国实际上是鼓励这样的行为,因为老板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他就非得要求和觉得他的员工也应该这样做,”他说。
徐舫表示她可以理解璩静的无奈,璩静自己要带领一个团队,顶着巨大压力,员工还不争气,将个人生活情绪带入工作。璩静的作风不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美国研究生院也能看到这种高度工作狂,对员工非常不好的老板。
但在中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被讨论,甚至如果有人提起,还会被认为不是一个好的团队成员。美国的员工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企业风格入职,但对中国的员工来说,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所有企业风气都是一样的。
徐舫认为对初创企业来说,“996”是可以理解的,三五个人拼了命地把一个东西做出来。但在企业上市成功、规模做大以后,“996”不是一个永续的模式。马云五年前提出“996”,不见有人说这是侵害人权或发起对阿里巴巴的抵制,政府和劳动局也没有任何制裁。五年后,员工自然面临来自大环境的更大压力。
“璩静的这个案例,往好的方面想,是希望能够推动职场文化的一个变化,但是我一点都不乐观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因为整个社会非常卷,然后经济又不是那么好,那就更加卷了,回报越来越少,边际率越来越低。”她说。
来源:美国之音
编辑:王晨雅

1594#
发表于 2024-5-18 18:32: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1593#
发表于 2024-5-18 11:25: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快退休了还在采访一线奔跑,是因为缺钱吗?
5月14日上午,在潮新闻打造专家型记者编辑分享会上,还有不到4年退休的王燕平进行了分享。
自嘲还有不到4年就退休,却始终“不求上进”,人生没有一次参加领导岗位竞聘的的王燕平,分享了他的财经报道之路。
“我至今还在一线奔跑,是因为缺钱吗?”王燕平的开场白,是先给大家幽默地算一笔账。
“买房,我们三口之家,一人一套房;子女教育,女儿毕业两年了,收入是我的5倍;还有养老,我跟老婆开销都不大,存款足够我们退休后逛吃逛吃。”
王燕平说,他喜欢这份职业,因为有成就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每天和一帮有趣的人在一起工作。”
在王燕平的分享里,他认为要跑好财经报道,先要学会跟老板打交道。在他看来,多年维护一个企业的关系,最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跑企业,了解企业,深入企业,最后他的总结,也是一位企业家的话:“慢慢走,不停地走,稳稳地走,不出几年,你就会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阅读+:首批10名专家型人才
在浙江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集团正式出台《浙报集团关于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媒体融合创新人才队伍、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实施集团人才培育“1+5”行动方案,鼓励潮新闻员工深耕专业领域,会上,潮新闻正式启动培养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计划,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激励手段,让专业人才更突显专业能力,并与平台形成双向赋能良好生态。
已拟定发布的《潮新闻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实施方案》计划首批培养专家型人才10名,其中名记者3名,名编辑2名,名评论员1名,营销能手2名,技术高手1名,创意达人1名;选拔30名左右专家型后备人才,在选拔这批人才队伍中,各中心班子成员不参与。
分享会的最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潮新闻总编辑王水明作总结讲话。
王水明表示,这几位分享的潮新闻专家型记者编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专业好学的精神、有历经岁月的积累、有吃苦耐劳的拼劲、有广交朋友的本领、有点石成金的技能、还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王水明鼓励潮新闻员工积极报名参加专家型人才队伍的选拔培育。
接下来,潮新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培育出有超级粉丝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营销能手、技术高手和创意达人:
一是搭建新平台,通过设立名专栏、名工作室,打造名IP等,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二是组建人才库,通过重大报道参与、重点项目培育、重大赛事挑战等方式发现人才,搭建人才库。
三是多渠道培育,对于重点人才在资源调配、专项培训、作品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强化师带徒,进一步发挥指导老师作用,深化师徒结对、传帮带机制。
五是推出首席岗位制。建立潮新闻首席岗位机制,设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首席营销官、首席工程师、首席创意官等岗位,专家型人才优先聘任。
六是专项经费扶持。各类人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每年可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项目运营、课题研究、设备添置等。
王水明最后鼓励大家,要把一线员工积极动员起来,让有网络思维、流量偏好的“战士们”行动起来,要积极物色、打造潮新闻新星,共同努力创造主流媒体客户端的新生态。
(本文选自“浙报大家庭”)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592#
发表于 2024-5-17 22:4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不是最后的斗争:一个中国调查记者的河南往事(续)
上期回顾:

*@一个当代的媒体人,如果没有到过河南,那他一定不是深度调查记者。

*@“好的环境”,是那一代新闻人共同不懈努力和追求“创造”出来的局面。

上期《欧亚忏悔录②:一个中国调查记者的河南往事》说到,我们2001年5月底来到洛阳,结果并未开庭。

开庭是两个多月以后。

2001年8月,我们再次来到洛阳,住在九州宾馆。洛阳市委宣传部在一楼109专门开了个房间,负责为各地登记、接洽、提供相关对口服务。

洛阳首先给全国记者安排了一场活动,大意是:考察(东都商厦大火)灾后洛阳各项建设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参观洛阳龙门石窟。

我们感受到了洛阳市对东都大火案审判的重视程度,并提到了“灾后建设”的高度。

毕竟,“洛阳大火案,今日没开庭:市长率团出访俄罗斯奥地利”的报道,还是有些余波。

这次到洛阳的至少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二百多名记者——也许还不止。

而对各家媒体最大的考验,是能不能得到一张旁听证,进入法庭。

不能参加旁听,等于没来洛阳。

大家都在九州宾馆焦急地等待着旁听证分发的消息。

这时我和南方周末的李玉霄得到情报说,甚至已有媒体记者作了最坏打算:

在实在得不到发放的旁听证时,就准备私下交易买旁听证——

为了采访,买旁听证是有前例的——当年的春天,也就是2001年4月,重庆和常德两地同时分别开庭,审判张君团伙特大运纱车抢劫杀人案。

在持续多日的连续庭审中,出现了个别人员卖旁听证的丑闻。

有媒体拟在洛阳如法炮制,实在不行就花钱变相购买旁听证。

大约晚上八九点钟,洛阳市方面传出消息说:大约只有20个旁听证供全国各地记者。

相关方面非常理解各家媒体,诚恳向记者们征求意见说:人多票少,这20个旁听票看是按签到的先来后到的顺序,还是抓阄?

但不论怎样,最重要的可能是大部分新闻单位不能进入庭审现场。

而相关部门也把球踢给了记者们:我们提供了旁听证,不是我们不支持,是你们来的人太多。

大家莫衷一是。

我和李玉霄商量,俩人决定一唱一和,把踢给记者的球,再给踢回去。

我们找到住九州饭店的洛阳市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有个重大情况必须及时向洛阳领导报告反映:

由于旁听证数量太少,有记者已经在计划花钱从家属手中购买旁听证。这消息一旦传出去,必将令洛阳市的形象受损,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和李玉霄帮他们分析说:

重庆常德审判张君案,就曾爆出私下购买旁听证的丑闻。

但重庆与洛阳严重不同!

张君是流窜湖北湖南和重庆杀人抢劫,那是重大刑事案,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大刑案”。

重庆警方抓获首犯张君,那是有功的,即便私下有个别人买旁听证,绝不影响政府并司法形象。

这种私下买卖旁听证,只是个人的行为,与相关部门无关。



但洛阳大火案的审判情形则不同。

人员伤亡巨大,又属重大责任事故,那么这样一起全国人民关注的事件,记者采访还要买旁听证,如果任其发生并传向社会,洛阳百姓怎么看,社会又怎么看?

这是洛阳市政府不可承受之重!

应该说,洛阳市很欣慰——在我和李玉霄反复说明利害过程中,那位面对我们的洛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神情严竣,非常认真地听着。

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清醒的市委宣传部的负责人。
我们相信他已经意识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
我们相信在我和李玉霄离开后,他当即向更高一层级领导做了汇报。

事实的发展情况是,当夜十二点前后,洛阳市组织了大约一百五十张洛阳中院和涧西区法院的旁听证,这基本满足保证了赴洛阳新闻媒体每家有一张旁听证的需求。

以下,2001年4月,张君审判案的庭审中有关旁听证的情况。

欧亚兄怎么“被冒充”了一回广州羊城晚报主办的新快报的“特派记者”?!

有诗为证:↓↓↓



文:张欧亚

编辑:胡文江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591#
发表于 2024-5-16 15:0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6岁退休记者为何被全网点赞,还要获单位表彰?
“好样的大爷!”近日,一段跳水救人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引发全网齐刷刷点赞,就在众人好奇英雄是何人的时候,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救人者正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66岁资深退休记者希德夫。
事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央广网、中国记协争相报道了此事,这才还原了希德夫救人的经过。
5月13日,杭州西湖一名女子不慎落水,情况危急。正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希德夫推开人群迅速跳下水中,游向落水女子。落水女子获救后想要希德夫的电话但被婉言谢绝,随后希德夫和家人悄悄离开现场。
希德夫的救人善举,赢得了全国网民的高度赞扬。
5月15日上午,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柳浪派出所联系上希德夫,表示想要为他申请一个见义勇为的荣誉。
当天,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希德夫“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见义勇为好职工”的称号。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呼伦贝尔站站长靳可介绍,希德夫退休前一直从事蒙语广播新闻采访工作,是一名资深文字记者,经常深入到广大草原牧区,挖掘一线新闻,展示呼伦贝尔的壮丽山河和草原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对于希德夫救人,他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救人了,如果不是一个水性好,专业强的游泳者,在那样的水里面,是很难动作娴熟地救出一个成年人。”靳可说。
据介绍,希德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运动达人。他从小就喜爱健身和户外运动,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冬季游泳、夏季开放水域游泳、10公里跑步、中长距离骑行等多项运动,是海拉尔地区冬季游泳运动发起人之一,在当地参与过好多起打捞救援公益行动。
从采访别人到成为采访对象,希德夫表示,他没想到救人一事会引发这么多媒体的关注,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看来,这件事不算什么,只是情急之下自然而然的一个举动。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