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6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17:1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直播中口误,美女主持人发文道歉




近日,NBA季后赛凯尔特人迎战热火,在这场直播中,腾讯体育节目主持人宋雪莹发生了口误,在口误后的第一时间,宋雪莹就在直播中连声道歉了。




事后,宋雪莹又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发文郑重道歉,她写道:“郑重向热火球迷道歉!!真的很对不起!!我今天在直播中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口误,作为本场比赛的中立观众实属无心之举,绝非有意中伤球迷!我功课做得不够,主持素养欠佳,将闭门思过!”



她还在留言区表示,热火的underdogs”自己以后会老老实实讲英文原版词。


直播节目中偶尔发生口误,未必就意味着这名主持人业务能力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候,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意外,出现失误,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辈子在工作中不出错。
宋雪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去年看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的观众可能对宋雪莹有所印象。



1997年12月出生的宋雪莹去年参加了央视主持人大赛,在第一赛段三分钟自我展示环节,她以体育比赛解说的形式来展示查干湖冬捕的景象,内容风趣幽默,现场效果拉满。


包括后面的90秒即兴考核,她也同样发挥出色。青春靓丽的她自然大方,台风稳健。她通过央视主持人大赛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喜爱。
主持人大赛结束后,宋雪莹主持了央视综艺频道的《品物皆春·2024与你一起过大年》 。



她还主持了央视音乐频道的《畅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合唱先锋》。



说说你对主持人口误的看法


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1:52: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69)膨胀 升华 诞辰 所以 最近




咬文嚼词(069)膨胀 péngzhàng 升华 shēnghuá
(一)
2024年1月12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灯前围炉且煮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茶水膨胀升华出的泡沫涌至灌口,开出一朵绣球花。”这个句子中的“膨胀”和“升华”两个词使用有误。
“膨胀”和“升华”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多义词,它们的本义都是物理专科义,并由此引申出普通词义。“膨胀”的本义是指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引申后可指某些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出现扩大或增长),“升华”的本义是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引申后可指具有正面性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这个句子中的“膨胀”和“升华”用的都是其本义,指“茶水”烧开后出现的物理变化,但是“膨胀”和“升华”本义的使用对象都要求是固态物质,而“茶水”是液态物质,因此这两个词都不能适用。
可以把“膨胀”改为“沸腾”,把“升华”改为“出现”。“沸腾”也分为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后急剧转化为气态并产生大量气泡的情况(引申义指喧嚣嘈杂的场面),句中说的是“茶水”烧开的情况,“沸腾”的本义适用。“出现”是个普通词,指原来没有的情况产生出来,句中说的是“茶水”在烧开后产生原来没有的“泡沫”,“出现”是适用的。
当然,就这个句子的修改来说,仅仅修改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还需要把“茶水膨胀升华出的泡沫”改为“茶水沸腾后出现的泡沫”,句子才通顺。
(二)
2024年4月19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郑逸梅:读书励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一生出版文集逾八十种,靠着多读书、多收藏,广闻博记勤动笔,由‘报屁股小稿’写手,升华为文史著作家。”这个句子中的“升华”一词使用有误。。
“升华”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引申义。“升华”的引申义指具有正面性的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这个引申义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事物,而不能是人。句中“升华”的使用对象“他”是一个人,“升华”不能适用。
可以把“升华”连同它后面的“为”一起改为“成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对象是一个年轻人,那么可以把“升华”改为“成长”之类的词。但从这个句子的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他”相对于作者是一位已故的前辈,在这种语境下,使用“成长”就不合适了。
(三)
2023年12月22日《兰州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花儿皇后”苏平和她的“宽心花儿”》。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将西北‘花儿’从田间地头民间传唱形式升华到高雅的艺术殿堂,成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这个句子中的“升华”一词使用有误。
“升华”不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而不是由人所从事的行为。句中的“升华”与“她”构成主谓搭配关系,这使得“升华”成为“她”所从事的行为,但“她”不可能从事这样的行为,“升华”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升华”连同它后面的“到”一起改为“引入”“带入”之类的词。

诞辰 dànchén 所以 suŏyĭ
2024年4月20日《钱江晚报》第3版刊登文章《中文魅力,美之为美》。文中写道:“3月20日法文日(法语组织的成立纪念日)、4月23日英文日(威廉·莎士比亚诞辰日)、6月6日俄文日(亚历山大·普希金诞辰日)、10月12日西班牙文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发现美洲大陆)、12月18日阿拉伯文日(联大于1973年12月18日通过决议,决定将阿拉伯语作为第六种官方语文)。所以,中文日应该定在哪一天呢?”这节文字中的“诞辰”和“所以”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诞辰”。“诞辰”指的是诞生的日子。“诞辰”本身就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中用到的两个“诞辰”都在后面加上了表示时间的“日”,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再看“所以”。“所以”是一个连词,通常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段落中,表示因前文的情况而出现后文的结果。在常规的句子或段落中,“所以”的后面跟着的要求是具有结论性的话语,但在这节文字中,“所以”前说的是“法文日”“英文日”等设立的情况,但“所以”后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中文日应该定在哪一天呢”,而不是由前文引出的结论性的话语,整节文字没有表现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适用。
句中的两个“诞辰”可以使用,但是其后面的“日”需要删去,以消除语意重复因素。如果一定要保留“日”,那就需要把“诞辰”改为“诞生”(但这里没必要这样改)。可以把“所以”改为“那么”。“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代词,又是连词,这里作连词用,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叙述应有的结果或提出一个问题,用在这节文字中正合适。

最近 zuìjìn
微信公众号《汉语大词典APP》2024年4月25日刊登文章《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如果像最近前些年出版的《语言大典》一类书那样,见‘词’即收(实际上收列的大量不是‘词’),其结果必然是大而无当,不仅不科学,而且徒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没有实用性。”这个句子中的“最近”一词使用有误。
“最近”指说话(包括写文章或发表文章)前或后不久的日子。“最近”在使用中与言语人说话或文章作者写作或发表文章的时间之间不存在距离间隔,两者可以衔接。“最近”在这个句子中与“前些年”并列在一起使用,但“前些年”所表示的时间要求与说话(包括写文章或发表文章)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并列使用在表意上存在矛盾。
这个句子的修改,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最近”和“前些年”表示的时间不同,两者不能一起使用。如果句中所说“《语言大典》”的情况发生的时间确实在“最近”,那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删去“前些年”,二是把“前些年”改为“这些年”,“最近”和“这些年”所指时间可以相同,因此可以一起使用。但实际情况是,句中所说“《语言大典》”的事情发生已经有些年头,与引语所出文章发表的时间有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前些年”是准确的,而“最近”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应该删去。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22:3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控ChatGPT资讯错误 奥地利资料隐私组织提申诉

(法新社维也纳18日电) 总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资料保护组织今天宣布将针对人工智慧(AI)开发商OpenAI旗下的ChatGPT提出申诉,因为这款「制造幻觉」的工具会提供其开发者都无法修正的错误答案。
法新社报导,奥地利资料隐私组织「不关你的事」(none of your business,NOYB)表示,ChatGPT根本无法保证可提供准确资讯,这个工具「不断制造幻觉(hallucinating),甚至连OpenAI都无法阻止它」。
根据NOYB的说法,OpenAI曾公开承认无法修正其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所产出的不正确资讯,也无法解释其资料来源以及ChatGPT储存的个人资讯。
NOYB指出,就个资问题而言,此类错误「不可接受」,因为欧盟法律规定个资必须正确。
NOYB资料保护律师德葛拉夫(Maartje de Graaf)表示:「如果系统无法产生准确、透明的结果,它就不能用于生成个人相关资料。技术必须遵循、而非违反法规要求。」
该组织表示,ChatGPT「多次提供有关NOYB创办人施伦斯(Max Schrems)出生日期的错误资讯,且未告知使用者它不具备必要资讯。」
NOYB说,尽管资料不正确,但OpenAI仍拒绝施伦斯修改或删除资料的请求,还称「这是不可能的」。
OpenAI也「未能充分回应」施伦斯取得自己个资的请求,这再度违反欧盟法律。该公司「似乎甚至不愿假装他们会遵守」欧盟法律。
该组织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针对科技巨头提出激烈批评。NOYB表示,正要求奥地利资料保护机构对OpenAI进行调查,并处以罚款,以使其符合欧盟法律。
来源:法新社
编辑:程正元

1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21:37:59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071)戏剧 涵盖 浮动
咬文嚼词(071)
戏剧 xìjù
(一)2021年4月16日《新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藏”在遗嘱里的社会表情》。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另一位叫朱颖的女孩与这里的缘分更是戏剧,她的简历被男朋友不小心错投,阴差阳错,面试成功了。”这个句子中的“戏剧”一词使用有误。“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表现的是一种经过演员创造的艺术形式,虽然它的内容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句中的“戏剧”指“另一位叫朱颖的女孩与这里的缘分”,但这是现实中的事,而不是由演员表演出来的内容,将其称为“戏剧”,不合词义。可以把“戏剧”改为“戏剧性”。“戏剧性”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而动人的性质,它通常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因此适用于这个句子,同时,由于“戏剧性”是一个名词,不能与“另一位叫朱颖的女孩与这里的缘分”构成主谓关系(原句“戏剧”也有这样的问题),因此还要在“戏剧性”的前面加上“具有”“充满”之类的词,组成“具有戏剧性”“充满戏剧性”之类的短语。
(二)
2023年6月23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报道《文学底色鲜亮,高分英剧〈9号秘事〉入围白玉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擅长汇集喜剧、戏剧和惊悚等多种元素,经由精心设计的矛盾冲突,为观众带来罕有的观剧体验。”这个句子中的“戏剧”一词使用有误。。在这个句子中,“戏剧”和“喜剧”“惊悚”并列在一起使用。但是,对于词语的并列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并列词语之间在逻辑关系上不能互相包容,二是要求各个并列词语有共同的上位语义场,而“戏剧”和“喜剧”“惊悚”的并列分别违反了这两个要求。一方面,“喜剧”是“戏剧”的一个类别,前者包容于后者,两者不能并列使用;另一方面,“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惊悚”则是人面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前者的上位语义场是艺术形式,后者的上位语义场是心理感受,两者不能并列。就这个句子的语境来说,把“戏剧”删去就可以了。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一部戏剧(即标题中的“高分英剧《9号秘事》”),这本身是一部“戏剧”,说其中汇集“戏剧元素”基本是废话,因此删去“戏剧”不影响原意表达。当然,严格地说,句中的“喜剧”也是一种“戏剧”,但这里说“喜剧元素”可以理解为“喜剧”中常见的幽默、搞怪等手段,只要所说的“高分英剧《9号秘事》”本身不是“喜剧”,那么认为它用到“喜剧元素”是可以的。
(三)
2024年5月1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无声告白〉演绎隐秘而伟大一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不同于传统的党课教育形式,该戏剧主打‘沉浸式演出’,将纪念馆打造成剧场,邀请观众参与暗号接头、密室寻线等精彩环节,拿到重要的线索,梳理出一位无名中共党员隐秘而伟大的一生。”这个句子中的“戏剧”一词使用有误。“戏剧”是一个集合概念,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一种泛指,如果是有明确使用对象的单个的作品,虽然属于“戏剧”,但一般不使用“戏剧”来作为对这个单个对象的称说。句中的“戏剧”前有指向代词“该”,表示句中所说是有明确指向对象的单个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戏剧”是不合适的。而且,“该”通常只与单音节名词搭配,句中的“该”与双音节词“戏剧”搭配,也不合使用习惯。可以把“戏剧”改为“剧”,也就是把“该戏剧”改为“该剧”。
涵盖 hánʾgài
2024年4月30日《黑龙江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精心部署,高效联动,共筑医保基金安全防线》。文中写道:“通过长期不懈努力,黑龙江省在医保基金监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建立健全了涵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为基金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节文字中的“涵盖”一词使用有误。“涵盖”的意思是包括,包容。“涵盖”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能够接受“涵盖”的行为主体支配的内容,如“这部作品题材很广,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就表示“社会各个领域”在“这部作品题材”的支配之下。在这节文字中,“涵盖”的指向对象是“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行为主体是“监管体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监管体系”不可能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产生支配作用,相反,其中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能够对“监管体系”产生支配作用,而“监管制度”则是和“监管体系”平行的事物,因此,“涵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建立健全了涵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改为“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指引下,建立健全了多层次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
浮动 fúdòng
2024年第3期《译林书评》刊登文章《初识略萨》。文中有句话写道:“这位1936年出生,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所创作的文字,他的作品的独特结构,一一在我脑海里浮动。”(见该期刊物第26页)这个句子中的“浮动”一词使用有误。“浮动”是个多义词,可以指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如“树叶在水面上浮动”;指上下变动,不固定,如“浮动汇率”;指动荡,不稳定,如“物价飞涨,人心浮动”。上引句子说的是作为一种事物的“他的作品的独特结构”在“我”的脑子里出现,“浮动”的这几个词义都不能用来表示这种情况,因此“浮动”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浮动”改为“浮现”。“浮现”有一个词义是指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子里呈现,在这个句子中,使用对象“他的作品的独特结构”是“我”以前了解到的,当它在“我”的脑子里出现的时候,使用“浮现”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65#
 楼主| 发表于 2024-5-5 21: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人必看|表述不当、随意缩写……这些差错别再犯了!


对于新闻人来说,差错是一直悬在心头的剑。在撰写新闻稿件时,我们需要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细节,避免错别字、表述不当等问题。

同时,对于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称等重要信息,也需要进行准确的核实和表述。

本文特意总结了近年来新闻采编的易错点,帮助大家在工作中更好地规范新闻表述、规避差错、提升本领!


01错别字不可小瞧

1.慎用手机扫描软件。记者使用主办方提供资料时,不要以为简单扫描就万事大吉,否则会出现如“未来”错为“末来”“自己”错为“自已”“良莠不齐”写成“良萎不齐”等问题。

2.避免“约定俗成”说法带来的谬误,一些想当然的写法未必是准确的。比如“亲睐”应为“青睐”,“重要结点”实际为“节点”,“情分”不是“情份”,旅游胜地不是“圣地”,大家庭的“一分子”不是“一份子”,水稻“歉收”不是“欠收”等。

3. 篡改历史,不能写为窜改历史。

4. 一份力量,不能写为一分力量。

5. 某集体的一分子,不能写为一份子

6. 量子通信卫星,不能写为量子通讯卫星。

7. 扫黑除恶,不能写为打黑除恶。

8. 土地流转,不能写为土地流传

9. 常住人口,不能写为常驻人口。

10. 经济适用房,不能写为经济实用房

11. 蹚出一条新路,不能写为趟出一条新路。

12. 亮丽名片,不能写为靓丽名片。

13. 锲而不舍,不能写为契而不舍

14. 庸懒散,不能写为慵懒散

15. 河清海晏,不能写为海清河晏

16. 阳奉阴违,不能写为阴奉阳违

17. 收入翻一番,不能写为收入翻一翻

18. 再接再厉,不能写为再接再励

19. 辍学,不能写为缀学

20. 水情深,不能写为水情深。

21. 奋前行,不能写为奋前行。


02组织机构、文件名称要以官方为准

1.不可以随意“缩写”,要严格按照机构官网、权威媒体核实。如“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不可以写为“天津人大委常委会主任”。

2.国家机构名称要区分好“中国”和“国家”。如“中国国家卫健委”不可以写为“中国卫建委”,“中国商务部”不可以写成“中国国家商务部”,“应急管理部”不可以写成“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不可以写成“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不可以写为“体育总局”等,记者需要去机构官网首页核实校正。

3.政府机构名称“和”和“与”不能互换。如不可以将“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写为“广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

4.会议、活动名称词序不对,意思就跑偏。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不可以写为“中国商品进出口交易会”。

5.机构名称不可以随意省略、缩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至会引发舆情。譬如“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不可以写成“中国问题中心”,“陶瓷研究中心”不可以写成“陶瓷中心”。

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易错点,不可以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写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贸易协定”,要多注意中文和字母顺序。

7.《传染病防治法》 应为 传染病防治法(不是全称不加书名号)。


03概念表述要严谨

1.约数冗余情况要避免。如“约70余万人次”“超过50多项”等。“约”包含数值上下之意,“余”“超”“多”都是超过某数值。混在一起用让人云里雾里。撰写某数值时,尽量明确额度,实在需用约数,弄清指定范围。

2.关键引号不可省略。在涉及如美西方炮制“中国威胁论”等说法时,是要加上引号,表示我方不认可该说法。

3.旧概念要注意新语境。“五一”假期不宜写作“五一”黄金周。2007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了从2008年起我国将要执行的假日方案。“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三天短假期,因此稿件中不应再提及“五一”黄金周的说法。

4.细节之处也有重大政治风险,如广东、香港双牌照车辆,简写为“粤港双牌车”,不可写为“中港双牌车”。

5.头衔人名勿“分家”。首次出现某人名,应标清人物头衔;反之首次出现某头衔,应注明人名。

6.“此间”用法有讲究。“此间”指“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此地”的意涵。如xx会议在此间举行、此间天气渐暖等。不要写成“xx会议此间举行”或“正在此间xx地举行”。

7.“省份”不等于“省”。“省份”即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而“省”指与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平行的行政区划单位。因此,在稿件中若想表述中国各个地方,应写为“中国各省份”而不是“中国各省”。若涉及自治区、直辖市也应表述为“省份”,比如写“西藏、海南、四川等省份”而不是“西藏、海南、四川等省”。

8.有些词汇要规范使用,不要夸大范围。比如写某地陷“极寒天气”,但“最低气温达到-40℃以下”才能称为“极寒天气”,事实上文中气温远远不够。又如“按虚一岁的计年方式……正是xx周岁”,虚岁和周岁实为两个概念。

9.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能写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0.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不能写为先破后立。


04一字之差要避免

1.游客“预订”酒店,而非“预定”。“预定”是预先规定或约定,如“预定计划、时间”;“预订”是预先订购,如“预订报纸、酒席”。

2.是“鱼子”不是“鱼籽”。“籽”是指某些植物的种子,如“菜籽、棉籽”。“子”则可表述动物的卵,如“鸡子儿、蚕子”。

3.“期间”与“其间”不可混用。依《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期间”指“(某段)时期里面”,如春节期间、农忙期间,要紧跟具体时期表述,不能孤立使用;而“其间”指“某一段时间”,可在句首、段首独立使用。

4.同环比等术语使用不当要注意。同比即含“比去年”的意涵,不必重复写作。“同比”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一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即已包含基期概念,无需“同比2022年”这样冗余表达。“环比”也类似,是连续2个统计周期内的量的变化比,那么如“环比上个月”就是错误的。

5.“盈利”“营利”要区分。是“非盈利慈善机构”还是“非营利”?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营利”指“谋求利润”,“盈利”则为“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也作赢利”,词性不同。故应为“非营利慈善机构”“非营利组织”。

6.“法制”“法治”意义不同。据现代汉语词典,“法制”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侧重于“制度”;而“法治”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侧重于“行为与观念”。因此社会治理的根本是“法治”,而非“法制”。

7.“幅”“副”“服”作量词时容易混淆,应加强辨别。一般来说,“幅”主要用于布帛类,如图画、布帛,可说“一幅画、两幅布”。“副”除用于面部表情外,主要表示成双成套,如“一副对联”。“服”作量词用于中药汤剂,如“一服中药”。


05数字使用别懵圈

1.数字、时间使用差错要避免。如“6成”应为“六成”,“晚间23时”应为“23时”等。

2.倍数写作别被“绕懵”了。例如某鸟类现今数量比2012年时增长五倍,实际上2012年为1000只左右,现今约5000只,只能说是原来的五倍。增长五倍其实是原来的六倍。另如“翻几番”的换算也要厘清概念再下笔。

3.当心错写百分比。如70%与57%相比,是高出13个百分点,不能简单缩写成高13%。

4.巨额数字不能轻易“四舍五入”。如正文中“8.62万亿元”,标题写“8.6万亿元”,就有200亿元的出入。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程正元

1666#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5:29: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动词不匹配、“调研”与“吊唁”

微信公众号《上观新闻》2024年3月24日刊登的文题为“市长们恼火……”,其中原句“现在誓师会也开过了,早餐会也吃过了,……”拟改为:“现在誓师会也举办了,早餐会也参加了,……”(保持对仗句式)。摘误:“早餐”能吃,“早餐会”不能吃(动词不匹配)。  

微信公众号《红色天空录》2024年4月11日刊登的文题为“69年周总理访越回京……”,其中原句“1969年9月3日,胡志明逝世,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前去调研……”,句中“调研”应为“吊唁”。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raXHfKuHkxlzOE0vZjJcQ
编辑:李梦瑶



16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0:27: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73)调度 疆域 后天 进修

调度 diàodù

2024年5月4日《新华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文中有一句话写道:“5月3日上午,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到省应急管理厅检查调度‘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这个句子中的“调度”一词使用有误。“调度”的意思是管理并安排。“调度”的指向对象通常是企业、事业等单位中有关的工作,包括涉及这些工作的人员、设备等的安排。句中的“调度”和“检查”并列在一起,对“‘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作出支配。但是,“检查”可以支配“情况”,“调度”则不能对“情况”产生支配作用,“调度”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一般来说,可以把“调度”删去。不过,这里需要考虑到的是,如果行为主体“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在“检查”中确实对“省应级管理厅”的工作作出了安排,删去“调度”则影响了原意表达,因此不是合适的修改。如果确有这种情况,则可以把“检查调度‘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改为“检查‘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并对相关工作作出调度”,这样修改把“调度”和“检查”分开了,让这两个动词各自和合适的指向对象搭配使用(“检查”搭配“情况”,“调度”搭配“工作”)。


疆域 jiāngyù

2024年5月6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写意红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赤峰,从高空俯瞰,河水萦绕,红山耸峙,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不由让人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生敬畏。”这个句子中的“疆域”一词使用有误。“疆域”指的是整个国家的领土。“疆域”的使用对象是国家,句中“疆域”的使用对象是“赤峰”,但“赤峰”是属于中国这个国家内部的一个地方,不是国家,“疆域”不合使用。可以把“疆域”改为“地域”。“地域”指一个地方的范围,句中说的是“赤峰”这个地方的范围,使用“地域”是合适的。


后天 hòutiān 进修 jìnxiū

2024年5月6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文章《姑妈孔德沚三件遗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姑妈读书很晚,文化知识都靠后天补学,并从社会实践中进修得来。”这个句子中的“后天”和“进修”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后天”。“后天”指的是人或动物离开母体后单独生活和成长的时期。“后天”通常指人或动物某些行为和能力是其出生以后才掌握的,这个意义的“后天”与“先天”相对(“先天”则表示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使用对象的一种本能)。句中“后天”的使用对象是“姑妈”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但是,所有人的“文化知识”都是在其出生以后通过学习掌握的,不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姑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不能例外,“后天”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当然,句中有“姑妈读书很晚”这样的说法,“后天”可能是对应于“很晚”而使用,表示“姑妈”进学校读书的年龄超过了正常的学龄,那么“后天”就表示一个人从事某事超过其合适的年龄,但“后天”不能表示这样的意思。再看“进修”。“进修”表示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暂时离开其工作岗位,到成人学校等有关机构进行专业学习。“进修”的一个特征就是行为主体必须进入学校之类的专门机构,但句中的行为主体“姑妈”并没有进入这样的专门机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这不合“进修”的词义。可以把“后天”改为“成人后”之类的话语。句中说“姑妈读书很晚”,“成人后”大致能和“很晚”对应。“进修”则可以改为“学习”,“学习”意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种活动可以在专门的学校中从事,也可以在如句中所说的“社会实践中”从事,因此,使用“学习”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UZbe09MedB3j9Wtz5BgBQ
编辑:李梦瑶



166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21:39: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近200处同一差错!强烈建议吉林出版集团下架此书,回收化浆!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一书差错离谱,不忍直视!什么差错会“不忍直视”? 不是遇到所有的“解 放”“建 国”都要“替代”。这些年,审校过上千本图书,这是目前为止,见过最不可思议的一本。一键替代,真的挺害人。笔者不解,这本书的出版到底经历了什么,三审三校都没有发现问题?
抛开内文不谈,目录页有差错也没发现?作为读者,笔者第一次见到这种差错的书。又是一个难眠之夜!笔者已经失眠了好几晚上了——太触目惊心了,太不可思议了,太……有一些不解,书出版后作者难道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一书,谬误繁多。令人啼笑皆非,又觉愤慨。质量堪忧,映之当下出版系统些许浮躁风气。此书出版未久,但出版流程规范与否,实难知晓。谬误横行,究竟是对作者、读者抑或文化的轻蔑?

建议吉林出版集团正视问题,自查自纠,厉行整改,以肃清业内流弊。

此书宜先下架,回收化浆。

检索关键词出现213处,其中出差错的将近200处。
目录页就有差错。
差错太多,不一一截屏,只截取同一页差错较多的页码。

口碑,系于书之品质。纰漏百出之作,必然损及声誉。业内同行当自省:能否确保经手之书无瑕?

小张咬文嚼字数年如一日,以独特视角审视出版界编校质量,曝光不足,旨在唤起业界对质量的重视与全面提升。纵使非议四起,仍甘为出版界编外纠察员,虽路难行,却觉值得。

惧怕小张咬文嚼字指瑕,实则显露信心匮乏。自信之好书,何惧批评?

小张咬文嚼字之愿,非对抗出版行业,实望同行思进,业务精深,促出版质量提升,为出版行业贡献诸多佳作。概之——愿与同行同行之!

编校者当自省,勿徒怨待遇,而应问技之长短。沉浸虚拟社群,刷存在感抑或看他人刷存在感,莫若埋头稿海,深耕稿件。

出版之基,稳于管理、领导、编校全员之勠力同心。唯此,方可行稳致远。

新人经验不足,年轻人可宽宥,任务重时间紧,行业不景气混口饭吃,商业化追求速度……皆非疏忽之借口,实为怠惰之托词。借口,终究无法掩盖问题之实。糊弄工作,终会遭反噬。

得空回农村看看我们那耕作的长辈吧!哪个不是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如遇特殊情况,甚或劳而不“得”。

耕,不只是体力活,亦需动脑筋,需高科技。然人乃关键因素——在所谓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非但未降,反更高了。

观之,出版与农耕,异曲同工——皆需人之智、技之助,协同共生。

务实耕耘,方得善果。无论是文字田园还是实体田野,人之素质与努力,永远是核心之钥。

谨记之、思之,与诸方家共勉之!


还有一本书,是上海某家出版社出版的,也存在这个问题。差错没有那么多,一本书里也就十几例,2016年出版的。


   所有的出版人,都该反思反思了。
   这样的出版,到底在图什么?醒醒吧!来源 | 小张咬文嚼字   作者:通锦居士




        

   来源:宾曰语云(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JdmSenBECN_HIoCDzydg
   编辑:李梦瑶


166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8:4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76)掳掠 为难 是否 大意

[color=rgba(0, 0, 0, 0.9)]咬文嚼词(076)

掳掠 lŭluè2024年5月20日《天津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铜奔马:踏燕而飞惊世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羌人在今青海一带大肆掳掠河西郡县……”这个句子中的“掳掠”一词使用有误。“掳掠”的意思是掠夺,抢夺。“掳掠”通常指行为主体把不归自己所有的人、财、物用强力抢走,其所抢夺的人、财、物要求跟随行为主体变动原来所居住地或所归属者,也就是说,“掳掠”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可以移动的人和事物。句中“掳掠”的指向对象“河西郡县”,这是一个地域,属于不能移动的事物,“掳掠”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对于“掳掠”的修改,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掳掠”改为“侵占”。“侵占”意为用强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或属于别人的事物,用于句中即指行为主体“西羌人”用武力占有本不属于他们的“河西郡县”,在这种情况下,“河西郡县”虽没有移动位置,但行为主体“西羌人”进驻了这个地域。二是把“掳掠河西郡县”改为“掳掠河西郡县的人财物”之类的话语,“掳掠”虽然保留使用,但它的指向对象已变更为“人财物”,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主体“西羌人”只是抢走了原在“河西郡县”这个地域上的人财物,人财物跟随行为主体“西羌人”发生了位置移动。当然,这两种修改所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color=rgba(0, 0, 0, 0.9)]为难 wéinán

2024年5月19日《北京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我与邓云乡先生的交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时邓公写得长了,不知能否全文发表,便在稿上画出可以删节的地方,这样编辑既省事,又不为难怎么删节。”这个句子中的“为难”一词使用有误。“为难”是一个兼类词,作形容词用时表示事情比较难办,感到难以应付,如“这事太让我为难了”;作动词用时表示跟人作对或对人故意刁难,如“你这是故意为难他了”。句中的“为难”表示行为主体“编辑”对“怎么删节”这件事感到不好处理,这是形容词的用法。作为形容词的“为难”,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但句中的“为难”后面跟着“怎么删节”,这不合“为难”作为形容词的使用要求。可以把“又不为难怎么删节”改为“又不为怎么删节而为难”之类的话语。这样的修改,保留了“为难”的使用,但把原来作为“为难”宾语的“怎么删节”前置于介词结构“为……”之中,符合“为难”作为形容词的使用要求。

[color=rgba(0, 0, 0, 0.9)]是否 shìfoŭ 大意 dà·yi

(一)微信公众号《木铎书声》2022年1月13日刊登文章《你一定碰到过“ü”的这几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有辞书的‘拼音目录’中,不知是否是考虑未标声调的缘故,j、q栏下‘ju、qu’都误写作‘jü、qü’(x栏下倒没有这个问题),这无疑是画蛇添足大意了。”这个句子中的“是否”和“大意”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是否”。“是否”的意思是是不是。“是否”是“是”和“否”的组合,表示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两种情况,它本身是一个表示判断的副词。句中的“是否”后面有同样是表示判断的“是”,“是否”和“是”用在一起,产生了语意重复。再看“大意”。“大意”的意思是疏忽,不注意。“大意”通常用来形容人在从事某件事时注意力不集中。句中“大意”的使用对象是“j、q栏下‘ju、qu’都误写作‘jü、qü’”,这固然是一种错误,但这种错误并不是由于行为主体“有辞书”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而是行为主体因错误的认知而产生,“大意”的使用不准确。句中另有一个与“大意”并列的短语“画蛇添足”,其形容“j、q栏下‘ju、qu’都误写作‘jü、qü’”倒是准确的,但“大意”和“画蛇添足”说的并不是一回事,两者不能用于同一个使用对象。对“是否”的修改,可以删去其后面的“是”,这样改了以后,“是否”直接与“考虑未标声调的缘故”产生搭配;也可以把“是否是”改为“是不是”,“是不是”是“是”和“不是”的组合(可以理解为把“否”改成了“不是”,同时删去了原来“是否”后面的“是”),也可表示肯定和否定两种情况,符合句中表达需要。“大意”则可删去。对句中所说“j、q栏下‘ju、qu’都误写作‘jü、qü’”这种错误,用“画蛇添足”来评价就可以了,“大意”没必要使用。

[color=rgba(0, 0, 0, 0.9)](二)

微信公众号《木铎书声》2022年1月13日刊登文章《你一定碰到过“ü”的这几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案例10、11中,‘lue’‘nue’分别是l、n和ü的复韵母üe拼写,ü上的两点也不能大意掉。”这个句子中的“大意”一词使用有误。“大意”意为粗疏,不注意。这是对某种行为的评价,而不是行为本身。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案例10、11”把“ü上的两点”去掉使其不存在,这是一种行为,而不是对这种行为的评价,“大意”的词义不合使用。实际上,“大意”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补语。句中的“大意”后面跟着补语“掉”,这是把“大意”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使用要求。可以把“大意”改为“省略”“忽略”“苟省”之类的词,。“省略”“忽略”都可表示免掉、除去的意思,“苟省”则表示不适当地省略。这几个词都是动词,合于句中使用,但从语义来看,“省略”“忽略”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种行为,而“苟省”则含有对行为主体的批评,显示出作者的态度。另外要指出的是,这个句子说的观点是可以商榷的,但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对这个句子的修改仍然是在尊重作者原意基础上展开的。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fQex1fC9QjAPdYuUXzFPw
编辑:李佳

1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1:14: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78)放置 鲜嫩 光泽 激越

咬文嚼词(078)

放置 fàngzhì2024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第7版刊登文章《一起走过的日子》。文中有一句话写道:“3000多字的空间,我放置了外貌、神态、环境、语言等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触动自己写下那篇文字的一切。”这个句子中的“放置”一词使用有误。“放置”的意思是安放,即把物品放在某个地方。“放置”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象的物品。句中“放置”的指向对象是“细节描写”,这虽然从文字形态上看是可以为肉眼所见的,但其内容并非某种物品,“放置”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放置”改为“安排”或“穿插”之类的词。“安排”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它的指向对象可以是事务,可以是人员,句中说的是一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事务,使用“安排”是合适的。“穿插”是一个多义词,有一个意思是指写作中安排一些与主题相比次要一些的内容在文章之中,就这个句子来说,“细节描写”相对某篇文章的主题是次要一些的内容,行为主体“我”(即文章作者)将其安排在文中,可以更好地衬托主题,因此使用“穿插”也是合适的。

鲜嫩 xiānnèng 光泽 guāngzé

2024年5月24日《河北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最美的时光》。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每天天色透亮时起床,走到原坡的一处高岭上,看太阳从秦岭山峰上冒出来,把鲜嫩的光泽洒满河川和原坡。”这个句子中的“鲜嫩”和“光泽”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鲜嫩”。“鲜嫩”的意思是新鲜而嫩。“鲜嫩”的使用对象通常是蔬菜、肉食之类的食材,句中用“鲜嫩”形容“太阳”在早上刚升起时散发出的光线,但“太阳”不是食材,“鲜嫩”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再看“光泽”。“光泽”的意思是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亮光。“光泽”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其光是反射的状态,而这必须借助别的光的照射才能实现,比如一件金饰能够发出亮光,在白天必须借助太阳光的照射,在黑夜必须借助灯光的照射,如果不具备这个外在条件,金饰就不能发出光,也就是说它的“光泽”无从显现。句中的“光泽”形容的是“太阳”散发出的光线,但“太阳”发光不需要借助别的事物的光才能显现(这里不讨论天文学上太阳发光的原理,只是从一般的生活常识来作分析),“光泽”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鲜嫩”改为“鲜艳”。“鲜艳”意为鲜明而美丽,句中说的早上刚升起的“太阳”所发出的光可以视为一种鲜明而美丽的事物,因此使用“鲜艳”是合适的。可以把“光泽”改为“阳光”。“阳光”即太阳发出的光,这个意思专属于“太阳”,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激越 jīyuè

(一)《收获长篇专号》2004年春卷发表小说《十面埋伏》。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西浔河依旧浑浊、激越,站在桥上向西望去,灰绿色的水流迅急地流淌着,冲刷着年代、岁月和时辰。”(见该期刊物第157页)这个句子中的“激越”一词使用有误。“激越”的意思是强烈、高亢。“激越”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情绪和声音,情绪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而“激越”用于声音时,通常限于由人发出或操纵的声音,如人的叫喊、歌唱声或人通过操纵乐器发出的乐声,但不能是自然界与人无关的声音。句中“激越”和“浑浊”并列,共同与“西浔河”搭配,但“西浔河”是一条河流,“浑浊”可以和它搭配,“激越”则不合使用。可以把“激越”删去。就整个句子来看,句中另有“灰绿色的水流迅急地流淌着”的描写,因此删去“激越”并不影响原意的表达。删去“激越”后,句中仍有“浑浊”和“西浔河”搭配,不影响句子的结构。

(二)

微信公众号《常识与常情》2024年5月14日刊登文章《何满子:世纪性悲哀》。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痛鉴于许多人对文化的堕落视而不见,一些人还为文化的堕落鸣锣开道,他的言论自知不免激越,不过那牵引文化堕落的势力也实在凶猛而且恶劣。”这个句子中的“激越”一词使用有误。“激越”的使用对象限于人的情绪与由人发出或由人操纵的声音,同时要注意的是,“激越”在这样使用的时候,通常是形容使用对象,即情绪和声音的外在形式。句中“激越”的使用对象是“言论”,但这里的“言论”按通常理解指的是文章,句中的“激越”说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指其外在形式,而形容文章的内容,通常不使用“激越”,自然,用“激越”来形容句中的“言论”也是不合适的。可以把“激越”改为“激烈”。“激烈”的意思是剧烈,用来形容文章(即句中的“言论”)的内容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