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10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20:25: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小红书2023年首次盈利,年营收达37亿美元,净利润为5亿美元
3月25日,据外媒报道,在广告和新兴电子商务业务收入的带动下,小红书在2023年首次实现盈利。
知情人士称,小红书去年营收为37亿美元,较2022年的20亿美元增长85%;净利润为5亿美元,与2022年的亏损2亿美元相比实现扭亏为盈。小红书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但也一直在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电商业务为网红们提供了一个创收渠道,后者通过直播和短视频销售产品。

尽管小红书业绩强劲,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未来的走向仍不确定,缺少一条通往首次公开招股(IPO)的明确路径。“我看好该公司,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无法通过IPO退出投资是一个大问题。”这位投资者表示。
根据小红书与投资者分享的数据,小红书在2023年月度活跃用户达到3.12亿,较2022年增长20%。根据外媒的计算,小红书成为去年中国增长最快的大型社交媒体平台。
截至发稿,小红书尚未就此置评。小红书已经获得了一些重量级投资者的支持,包括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纪源资本和红杉中国。
2021年年底,小红书曾完成一轮以老股东增持为主的融资,投后估值超200亿美元;2023年9月,The Information援引3名消息人士称,红杉中国在早些时候通过几笔交易以约14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了小红书的股份。在此之前,红杉并不持有小红书的股份。
2023年底,曾有消息称,小红书或最快将于2024年下半年赴港上市,并在启动IPO前计划再进行一轮融资。
彼时,小红书方面回应独角兽早知道称,公司目前暂无上市计划。
据了解,小红书由毛文超和瞿芳于2013年在上海创立,以“Inspire Lives 分享和发现世界的精彩”为使命,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记录生活点滴,分享生活方式,并基于兴趣形成互动。
在此基础上,社区内容一直是小红书的“重点”,从另一面来看,也是限制其商业化发展的根源之一。
界面新闻曾提到,长期以来,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一直在内容社区与商业化之间摇摆不定。“尽管小红书意识到了商业化的必要性,但由于担心过度商业化会影响用户体验和破坏社区氛围,因此在变现路径上一直较为谨慎。”业内人士说。
2023年底,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万物皆可种草”2024WILL商业大会。
会上,小红书CMO之恒表示,小红书正帮助很多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成功种草,从一辆汽车、一件沙发、一部手机再到服务类产品、文化体验、一款游戏等等,都在小红书“种出”了好生意。同时,种草已经成为了第三类营销范式,理解对了人,通过小红书人群反漏斗模型,就可以帮助好产品在小红书长出来。
小红书技术副总裁风笛表示,小红书正在打造开放和连接的小红书商业产品。他现场发布了“1+3”开放产品矩阵,推出一个数据联盟“种草有数”,升级版灵犀、种草全域达和搜索直达等三个产品解决方案,帮助商家在小红书,在实现高质量种草的同时,实现更高效转化。
小红书方面曾透露:“过去一年时间,随着电商融入社区,多元的购买场景在小红书出现,多样的用户购买需求也随之产生。为了更好地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小红书将集中资源和力量,服务更多买手、主理人、商家和品牌在电商的发展。”
“买手电商”成为小红书身处新商业环境下的解题思路。
在小红书COO柯南看来,“买手”可以是包括主理人、商家创作者等任意一个个体,买手们筛选出符合自身标签、粉丝调性的商品,最终通过直播或图文把货卖出去。
“在小红书,买手核心是服务好用户、连接好商品。”在此前小红书举办的电商大会上,柯南透露,过去一年半时间,小红书电商买手和主理人规模增长27倍,动销商家数增长10倍,购买用户数增长12倍。
小红书直播负责人银时和电商商家负责人麦昆曾表示,将投入500亿流量扶持更多小红书买手成长,同时投入500亿流量来支持商家,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小红书经营。
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双十一大促期间,小红书电商订单数为去年同期的3.8倍,参与商家数为去年同期4.1倍,直播间GMV(商品交易总额)为去年同期4.2倍。
在小红书的“万物皆可种草”2024WILL商业大会上,小红书技术副总裁风笛宣布,小红书将会打造开放和连接的小红书商业产品,一方面开放数据合作,把前、后链路数据打通,让“小红书种草,全域转化”,效果可度量,过程可优化,转化更高效。另一方面,小红书的搜索场域,也将对更加开放。
之所以进行开放和连接,风笛表示,以往小红书上的前链路种草数据,与分散在各平台的转化数据无法进行打通。在走进客户的过程中,小红书迭代了自己的认知,“我们不只是关注在小红书上如何种草,现在也关注全域转化,服务好大家生意经营的全链路,我们决心打造开放和连接的商业产品。”
基于开放与连接的理念,风笛现场发布了“1+3”开放产品矩阵。包括一个“种草有数 数据联盟”,实现多方数据的融合。同时推出三个商业产品——洞察能力进一步升级的灵犀,通过品牌和平台数据合作、实现投放优化和科学种草度量的种草全域达,以及能将用户需求与平台服务形成直连的搜索直达,为品牌商家提供种草和转化工具。
风笛介绍,加入“种草有数数据联盟”的品牌和合作伙伴,可以实现小红书的种草数据和各平台转化数据直接打通,让品牌商家“小红书种草,全域转化”更加可被度量,可以被优化,提升经营的效率。目前已经加入的合作伙伴包括京东、唯品会、得物、去哪儿、美团等平台,以及超1000家品牌加入。
在演讲中,风笛推出“搜索直达”,通过这一工具,可以帮助商家在搜索场域中,对于用户需求实现直接转化,在搜索结果页面中,用户可以跳转站内店铺购买,也可以通过私信留资,或者通过店铺直推形成购买。未来,搜索直达还将具备应用直投、应用调起等能力,进一步在搜索场景实现开放。
现场公布的数据显示,因为搜索提供的有用性,使用门槛低,42%新用户来到小红书第一天就使用搜索功能。70%小红书的月活用户有搜索行为,搜索已经成为小红书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在每天小红书用户的海量搜索中,88%为用户主动发起。
在搜索场域下小红书的流量快速增长,其中3C家电行业同比增长84%,教育行业同比增长173%,出行旅游行业同比增长达242%。
风笛表示,将会持续打造开放和连接的商业产品,让种草转化提质增效,帮助不同生长阶段的好产品、好服务,好生意,在小红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成就。
大会现场,小红书与科特勒咨询集团一起发布小红书种草方法论,提出种草已经成为了第三类营销范式,未来的营销将是Human to Human(人本营销)。与此同时,大会发布了小红书特色人群,2024年营销IP。
来源:观风网
编辑:程正元

109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21:4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金庸接班人”、击败过默多克的香港传媒大亨,这就破产了?
3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破产令,将“香港传媒大亨”于品海拉下神坛。
据悉,此次破产事件源于于品海担保的一宗高达4.16亿港元的债务。起诉方是建银国际海外有限公司。
截图自天眼查APP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毕竟,于品海曾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成功击败默多克,从金庸老爷子手中接过了《明报》这一香港第一大报。他创办的传讯电视,曾独家报道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而他旗下的大地集团,更是拥有大地影院、橙天嘉禾影城等多个知名品牌,还发行过《孔子》、《岁月神偷》等多部经典电影。在1993年,于品海的身价就已高达13亿港元,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从名震香江到被申请破产,这些年于品海到底经历了什么?咱们来扒一扒他的传媒帝国兴衰史。
01
建银国际追债
早在2022年6月,建银国际就已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追债申请。据悉,于品海为他间接持有的一间BVI公司Pippen Limited出任担保人,该公司因债券违约,欠下3.78亿港元欠款以及3800万港元利息。
2023年10月,建银国际终于向法院申请对于品海进行破产清算。
建银国际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指出,于品海所持有的已退市公司南海控股现在是资不抵债,因此,于品海手中的南海控股约54.6%的股份,不能作为还款保证。
面对这一指控,于品海的律师团队极力反驳,他们称于品海手中的股份,估值约7.5亿港元,足以抵销建银国际的债务,所以希望法庭能考虑本案涉及的商业声誉等影响,给于品海更多时间。
双方经过激烈争辩,可结果显而易见,法院并不相信于品海一方的说辞。
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既然于品海知道该案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影响,也理应知道破产令的严重后果,那么于品海一方就应该及时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但是,于品海在开审前几天才申请押后(延期开审),而且还没有妥当的理由,说明他并没有可靠的证据。
最终,法院向其颁下了破产令,一代传媒大亨的辉煌岁月就此落幕。
02
击败默多克等大佬
一跃成为“金庸接班人”
于品海并非出生于权贵家庭,19岁时被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录取,因无法凑足学费,辗转到加拿大沙省大学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回到香港后,一度在《信报》当编辑,开始了他的传媒生涯。
然而,于品海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迅速下海搞资本运作,年仅30岁便成功收购了一家菲律宾上市公司,坐拥马尼拉希尔顿酒店。三年后,他“杀”回香港,摇身一变传媒大王。
其中,收购《明报》事件让于品海声名大噪,毕竟《明报》是金庸老爷子的心血,据说当时有10多个财团都想收购《明报》,除了于品海,剩下的还有:
收购专家梁伯韬与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拍档,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香港首富李嘉诚,香港首席洋行怡和以及澳籍传媒大王,《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
但让所有人意料不到的是,金庸从中选定的竟然是名气和实力都更为欠缺的于品海。
甚至为了帮于品海拿下《明报》,金庸还和于品海合伙成立了一家名叫“明智控股”的公司,让于品海任公司大股东,再让明智去收购《明报》超50%的股份。
期间,于品海还宣布创办《现代日报》,还未面市就豪掷2000万港元打广告,创香港传媒创刊广告费用之最。
一番操作后,于品海成了《明报》第二代掌门人。于品海对此是沾沾自喜,他曾不无得意地对外分享,当年他是如何取得金庸信任,以至金庸借钱给他收购自己的《明报》。
然而,关于于品海如何取得金庸的信任,至今仍无权威来源可证。网传的小道消息称,一是因为他长得像金庸死去的长子查传侠,二是因为他提供了“情绪价值”,常常陪金庸看戏、吃大闸蟹、聊办报理想等等。
03
陈年丑闻曝光,金庸懊悔
金庸曾在《明报》的一篇报道中,解释他看好于品海的原因,他说:
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度身订做的、比我所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
但实际上,于品海并非金庸想象的那般完美。
根据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金庸此后对《明报》卖给于品海一事感到懊悔不已,他形容这是“阴沟里翻船”。
其中一个原因或在于,于品海身上有污点。在于品海接替金庸任《明报》主席后不久,据香港媒体披露,于品海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触犯偷窃、冒签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私藏枪支等7项控罪。
当晚,于品海承认上述指控,这桩陈年案件由此在香港掀起轩然大波,金庸知悉后也是大吃一惊。
香港立法局议员发表讲话,称这一事件“令传媒本身的声誉及形象出现瑕疵,对此,身兼报业公会主席的于品海,确应有自动辞职的勇气”。
批评与谴责从四面八方涌来,于品海被迫卸任明报企业、报业公会、南海发展主席职位。
此后,于品海的事业一落千丈,先是接连投资失败,又挪用《明报》贷款投资他业,违反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协议。
1995年10月,他不得不将《明报》卖给大马富商、“大马木业巨子”张晓卿爵士,后来在亏损近1亿美元后又被迫将“传讯电视”卖给辜振甫的儿子辜启允。
于品海在香港的传媒王国很快就土崩瓦解。
04
转战内地后,祸不单行
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于品海在遭遇“滑铁卢”后并未销声匿迹,很快他将商业触角更多伸向内地及中国台湾,而且早期还做得风生水起。
1999年,于品海收购中国企业网,成为国内最大企业IT服务商,2000年,在收购群思实业后,他做了一番重组,先后赢得两家港股公司“南海控股”、“中国数码信息”。
收购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后,他在武汉投资有线电视光纤,开巴士公司,还投资电影《孔子》、《岁月神偷》等。
2017年时,于品海控股的南海集团,更是通过大地影院集团,接盘橙天嘉禾旗下全部内地影城,媒体也把于品海此举看作是和万达影城去争夺市场份额。
不过后来,南海控股被摘牌,祸不单行,中国数码也遭联交所上市委取消上市地位。
现在就连于品海本人,也被呈请破产。
对于这位90年代身价高达十亿的富豪来说,这一结果无疑令人唏嘘。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程正元

1093#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21:46: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本溪日报》遭遇“死链”:收费百元可“发稿”,链接却是假冒 专家称问题严重或涉嫌犯罪
3月1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坚持以清朗网络空间为目标,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推广领域仍存在一些乱象。例如在某搜索引擎以关键词检索,可以看到众多媒介推广类广告,其中有媒介人员称可以在《本溪日报》发稿,收费100到500元不等,但记者发现发稿链接系其假冒伪造,只有通过其提供的链接可以打开,搜索关键词或标题均检索不到。
从事网络推广的业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种链接称为“死链”,即只有通过特定的链接才能打开。这种行为不但损害客户和真正从事网络推广行业人士利益,影响行业形象,更扰乱网络生态。有专家则指出,如问题严重,这类行为可能触犯刑法多项罪名。
同时,《本溪日报》回应红星新闻记者称,该报从未发布过相关稿件,单位正组织固定证据,准备报警。
报价几百不等
媒介推广网站宣称能在《本溪日报》发稿
红星新闻记者在某搜索引擎上以“网络推广”、“网络发稿”等关键词搜索发现,许多媒介推广类的广告就出现在搜索首页,甚至占据前几位。以搜索“网络发稿”为例,出现在前几位的都是一些媒介推广网站,点击进入这些网站之后,通过聊天框与媒介人员取得联系,这些网站宣称有着“10000+”甚至“10W+”媒体资源。
同时,红星新闻记者在有的媒介推广网站上发现,对方宣称能在《本溪日报》发稿,并有相关案例链接。打开案例链接,左侧出现的是《本溪日报》的电子版版面,右侧则是一则某品牌汽车上市的文章,文章风格及其类似广告软文。


▲媒介推广网站提供的一则案例
而在某媒介提供的另一则案例文章中,左侧同样是《本溪日报》的电子版版面,右侧则是一则某中医教授介绍颈动脉不进行治疗会引发多种严重后果的文章,更加类似于广告。
随后,红星新闻记者又以“本溪日报网络发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在前几名的网站均宣称可以在《本溪日报》“发稿”。这些网站提供的报价从100元到500多元不等,时间快的1小时,慢的需要1到2个工作日。
《本溪日报》回应:
报纸电子版早已关掉,已准备报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案例链接中出现的文章,通过某搜索引擎或在《本溪日报》官网中以关键词搜索,均找不到相关文章,而且两个案例中左侧报纸版面相同,且版面中均找不到右侧的相关文章。
另外,文章中也没有一般正常的稿件应该出现的编辑和记者署名。对此,有媒介表示是文章太小,看不见,而有的是媒介则直接不给予回应。
同时,红星新闻记者通过某搜索引擎或者直接在《本溪日报》官网搜索,发现均找不到《本溪日报》电子版。
随后,红星新闻记者与《本溪日报》取得了联系。《本溪日报》相关负责人员表示,前述案例文章均不是其报社发布,《本溪日报》官网在2013年上线后,曾经有一段时间会将《本溪日报》电子版上传至网站,但相关系统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关掉了。据其介绍,单位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已经组织固定证据,准备报警。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发稿,相关案例已经被删除,链接已经无法打开,但以“本溪日报网络发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仍会出现相关媒介推广网站。
业内人士:
“死链”或系欺骗客户,
也可用于同行抹黑、虚假广告
有资深媒介从业人员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前文出现的这些案例文章,业内称为“死链”,即死链接,这些链接只能通过媒介人员给出的链接才能打开相关文章,而通过网络检索或者在相关媒体的网站平台均找不到该文章,一般通过技术漏洞或者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较为常见。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链接,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哪怕是宣传推广类的稿件,媒体发稿有着自己的标准和流程,一些稿件无法在媒体刊登。而有不少客户又希望能够将稿件刊登在媒体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需求,有些媒介推广从业人员为了利益,才采取了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绕过媒体发稿采、编、审的严格流程,使得发稿非常容易,成本又非常低,据我所知,有的媒介人员甚至会对这类稿件报价几块钱。”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对此,另一位业内人士也向红星新闻记者进行了确认。
两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宣传广告推广中,而一些客户不知道其中的猫腻,还以为是在正规媒体上发表了其稿件,因此算得上一种欺骗,损害了客户利益,对整个行业形象来说也是一种抹黑,同时还会带来低价竞争等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客户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会有人在提出推广需求时特意表明不要这种死链接。但出于利益需要,还是会有人在做这种生意。
业内人士介绍,这类方式也可能出现在企业抹黑同行、进行相对较“硬”或者含有虚假信息的广告推广中。比如有企业出于抹黑同行的目的,炮制一篇同行的负面信息,然后生成死链提供给其他媒体或者自媒体,有些从业人员看到后就会以为是党报、党刊等正式媒体刊发的正规报道,从而进行转载,进而造成更大的影响。”业内人士说。
专家:
如问题严重或触犯刑法多项罪名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中央网信办去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对账号信息中含有党政军机关、新闻媒体、行政区划名称或标识的,必须人工审核,发现假冒仿冒的,不得提供相关服务。由此可见这些内容是严禁假冒和仿冒的,文中提到的假冒党报报道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违规的。
此外,朱巍表示,与死链相关的技术领域问题,事关网络安全。如果死链混杂在权威媒体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发布的信息里,就会给社会公众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违反广告法、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以及网络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包括工信管理部门和网信管理部门等部门应该查清死链这样的灰色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如何产生、销售,然后作出相应管理和处罚措施。如果这条灰色产业链问题严重的话,可能还涉及到刑事犯罪的问题,比如非法经营罪。
朱巍建议,党政机关、党报以及权威媒体包括一些政府机构的公开网站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要定期发现并及时清理这样的死裢,如果在其他平台上出现的,要及时履行举报投诉等相关责任。
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凯表示,这种假冒正规媒体发稿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相关媒体和广告客户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网络生态。
刘凯表示,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涉及到多个法律领域,可能需要承担多种法律责任:假冒正规媒体发稿,存在侵犯媒体商标权、名誉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其次,如客户要求通过正规媒体进行网络推广,但行为人却是用的虚假网站链接,那么对客户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再次,如假冒媒体发稿,骗取客户财物数额较大的,还可能构成诈骗罪。
此外,刘凯还表示,违法发布医疗或虚假广告,按照《广告法》的规定将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如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将承担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刑事责任。
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永平也指出,假冒报纸名义发稿骗取他人钱财,如果累计诈骗所得价值达到追诉标准的,则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两高”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胡永平表示,如果不法分子诈骗数额达不到犯罪地的刑事立案标准,不能以诈骗罪来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也可以以民事欺诈为由,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返还所骗款项。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编辑 张寻 责编 魏孔明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程正元

1094#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1:06: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特朗普价值100亿美元的媒体集团在披露亏损扩大后股价下跌21%

  审计机构警告称,由于该公司报告的季度收入不足100万美元,因此对其业务前景存在“重大疑问”。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媒体业务去年第四季度营收不到100万美元,突显出这家亏损业务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尽管该业务保持着近100亿美元的市值。

  上周,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与一家空头支票公司合并后上市,使这位美国前总统的账面财富增加了数十亿美元。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https://www.ftchinese.com/interactive/148692?exclusive
  编辑:李梦瑶



1095#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20:02: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抖音拟以超 7.5 亿元收购海联金汇旗下支付牌照

IT之家 4 月 3 日消息,海联金汇今日发布公告,拟将旗下的支付机构(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转让给抖音支付牌照主体(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交易价格为基准转让对价 7.5 亿元 + 交割日净资产。

本次交易完成后,该支付机构将被合众易宝合并。上述交易和合并均需获得央行的批准。本次交易完成后,抖音支付将补齐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

抖音支付相关负责人回应科创版日报表示,该交易是为了支持生活服务等线下交易场景。

IT之家查询发现,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 年,2014 年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持牌互联网支付企业,是湖北省第一家持牌互联网支付企业。

2020 年 8 月,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收购了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支付牌照后,抖音支付于 2021 年 1 月 19 日正式上线,进入大众视野,主要功能包括充值、提现、转账及查询等。


来源:IT之家
链接:https://www.ithome.com/0/759/975.htm
编辑:李梦瑶





1096#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21:58: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记协”公众号改版半年涨粉40万,靠的是这3个关键词
编前会 2024-04-07 14:57 北京
  微信公众平台总活跃度正在走下坡路,但“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却“逆势而上”?今天,《新闻战线》官方微信刊发文章进行解密。文章标题为《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作者是“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主编李永锡。


  据介绍,2023年下半年起,在中国记协党组直接推动下,“中国记协”优化团队、再造流程、更新栏目、创意互动,短时间内将粉丝量从10万提升至50万,多篇文章点击量突破10万+,其中,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河北燕郊采访受阻,为新闻记者发声的稿件《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等文章阅读量突破百万,引起新闻界广泛关注和共鸣。“中国记协”编辑部将“中国记协”改版之道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引领、沟通、破壁


  文章最后说:“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逆势而上”,体现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平台,做新闻传播工作都应遵循“内容为王、渠道并重”的原则,洞悉读者心理、打造精品力作、注重反馈体验、讲好精彩故事。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5F4lsQmK6ViIUPRdN1cpQ
编辑:李梦瑶



10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1:1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速递 | TikTok推出对标Instagram的新产品TikTok Notes,与Meta竞争白热化
要点总结
TikTok即将推出对标Instagram的照片分享应用,可能被命名为TikTok Notes。
TikTok和Meta在社交媒体领域激烈竞争,Meta推出竖屏视频应用反攻TikTok。
根据用户发布的截图,TikTok即将推出对标Instagram的应用,用于分享照片,可能被命名为TikTok Notes。TikTok也确认了该应用正在开发中。
在过去的几天里,TikTok用户收到了关于新的TikTok Notes应用的弹出通知,该应用用于分享照片。
通知表明,公司很快将推出一个名为TikTok Notes的“新照片分享应用”,用户现有的照片帖子也将在该应用上分享。用户也可以选择不将他们的图片帖子分享到新应用。
TikTok确认正在开发该应用,但指出目前尚未推出。
图片来源:推特
一位TikTok发言人对TechCrunch表示:“作为我们持续致力于创新TikTok体验的一部分,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赋予我们的社区在专门用于这些格式的空间中,通过照片和文本创造和分享他们创造力的方式。”
此外,一个TikTok拥有的URL——photo.tiktok.com(互联网档案链接)——显示了一个带有文本“在TikTok Notes中开业”的占位营销图片。
图片来源:TikTok
上个月,在TikTok APK文件——一种适用于Android的可安装文件格式——中发现的代码和语言表明,该公司一直在努力推出一个名为TikTok Photos的照片分享应用。
然而,TikTok内部的最新通知表明,该公司可能正在考虑为该应用考虑另一个名称。
TikTok和Meta正在社交媒体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当TikTok准备推出与Instagram竞争的应用时,Meta则推出了一个与 TikTok 直接竞争的竖屏播放器。
该播放器为所有类型的视频长度(包括短视频、长视频甚至直播内容)提供更加一致的设计和体验。升级后的应用将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推出,旨在简化观看和共享视频内容的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它将默认以竖屏模式显示视频,并且还允许 Facebook 推荐视频。
图片来源:TechCrunch
TikTok还在尝试不同的赛道,如30分钟的视频,甚至像X和Threads这样的产品。
本文翻译自
来源:Z Finance(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09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23:24: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推出国内首个全媒体评论周刊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张恒
4月12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中心内容团队、顶端新闻技术研发中心联袂打造的国内首个全媒体评论周刊正式上线。
当下,新闻评论在舆论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字、视频、AI数字人等形式的评论不断涌现。
这份全媒体评论周刊,打破了纸媒、网站、客户端、第三方平台等平台界限,摆脱了纸媒形态,也不拘泥于客户端平台。它以移动端传播为主要特征,以视频、图文等全媒体内容为主要形态,实现了评论观点的立体化呈现、移动化传播、互动化交流。
通过对热点话题和热辣评论的集纳呈现,评论周刊为读者和网友提供有热度、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的观点和思想产品。

来源:顶端新闻
编辑:李佳


109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00:04: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工作室搞了一阵了,这三大难题怎么破?



2023年,美国传媒行业削减了21417个岗位。
大洋此岸,中国的传媒同行也处在不同程度和方式的降薪和裁员压力中,努力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之路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和着眼点。


不管是平面、广电还是互联网,传媒行业的两个主营收入来源一直都是广告和订阅。


近年来,在算法茧房和社交媒体的大肆挤压和分流下,传媒机构一方面影响力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市场竞争力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人才流失和机制矛盾日益严重,行业驱动力捉襟见肘。站在“自媒体”的繁荣隔壁,传媒机构难免临渊羡鱼,“工作室热”的现象应运而生。


工作室(Studio)本是指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建立的创意生产组织,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近期,传媒机构纷纷热衷于内部设置工作室,本意是将自身媒体公信力赋能“自媒体”化运作的员工,孵化多元风格的“自媒体”内容品牌矩阵,谋求订阅粉丝量和广告竞争力的增量拓展,并提升现有传媒的品牌美誉度和市场联动效能。


这看似双赢的创新之举面前,却摆着三道亟须直面的难解之题——


第一,内容难题。在共存的前提下,工作室账号的内容定位与所在传媒机构的内容定位如何形成差异又保持关联?工作室账号势必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频道或版面,有别于“总分架构”的内容定位,工作室账号大多从阐释角度、表述风格、代言人设三方面寻求突破。比突破更难的,就是这三方面内容的尺度把关,毕竟是同一发布主体,把关紧了成鸡肋,把关松了犯错误。工作室账号作为传媒机构的子品牌也好,副品牌也罢,终究要靠增量目标受众群体来确立,内容定位的用户画像至关重要。


第二,人才难题。在平台的加持下,工作室账号的人才队伍如何构建,如何培养,如何维系?有人戏称“自媒体”繁荣背后,一半靠的是离职传媒人。传媒人凭借专业的内容生产能力,在具备流量渠道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足够丰富的广告植入、产品订阅和流量变现手段,人才不缺用武之地。相比“自媒体”,传媒机构虽有相对系统的人才培养、分工和晋升体系,也因此背负非业务人员的庞大包袱,不免陷入论资排辈的人才堵车,人才效能转化和人才价值回报势必低于“自媒体”。此外,工作室账号生存在充分竞争的流量市场中,传媒机构和市场选择的人才双重评价标准能否复合统一至关重要。


第三,机制难题。工作室本就是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负责人和主创人员的管理机制和未来发展如何设定?传媒机构人员往往是事业编制或国企编制,工作室账号一旦成熟起来,首先要面对账号收益的贡献认定、分成模式,如何兼顾相关人员的编制身份和团队平衡?其次要面对明星员工的人设属性和职务属性,如何兼顾相关人员的市场价值和晋升安排?最后要面对工作室账号未来的公司化运作可能性,包括股权架构和人员归属。


工作室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属性与体制内部孵化关系的处理至关重要。在此给出一个公式:媒体的影响力=内容公信力(吸引力)×渠道传播力(聚合力)。追求影响力的工作室,本质上是体制内的公信力与体制外的传播力在局部的试点融合。


传媒机构的工作室,要破解以上三道难题,不妨换个思路——通过特殊管理股等资源或资质入股方式,控股或参股市场化运作的“自媒体”,通过品牌赋能和内容监管,实现“管理前提、股权参与、体外循环、共赢分享”的工作室合作模式。一方面,避免传媒机构“自媒体”化的倾向,强化传媒机构的内容监管优势,尊重工作室账号的“自媒体”运行规律,形成社会效益保证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延伸受众的信息获取导向和舆论倾向把握,妥善处理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最大化形成的“流量指挥棒”与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国家)利益最优化形成的“导向指挥棒”的关系平衡。


(原标题:《对传媒机构的“工作室热” 现象需作冷思考》,本文有删节)
来源:广电独家(公众号)
原作者:朱琪(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dvpI8i1D33cALjU97BL3w


编辑:徐思凡

110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0:15: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网:聘任车玉明为总编辑

      4月22日,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新华网)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有关议案,同意聘任车玉明、李志晖分别担任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


车玉明简历



车玉明,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英语教育和新闻学专业双学士,高级记者。
1992年8月至1995年12月,车玉明任新华社对外部编辑、记者;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任新华社澳门分社记者;1998年9月至2005年8月,历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改稿室副主任;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挂职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委副书记、嘉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6年8月至2014年8月,历任新华社对外部发稿中心副主任、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经济采访室副主任、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多媒体采访室主任,其间在国务院研究室借调工作1年;2014年8月至2021年9月,历任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副主任、国内部新媒体中心执行主任、国内部总编室主任;2021年9月任新华社国内部部务会成员、副主任兼总编室主任;2024年4月起,任新华网党委常委、总编辑。


李志晖简历

李志晖,198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
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李志晖在新华社对外部工作,历任助理记者、记者;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任新华社迪拜分社负责人;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历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主任记者、政文室副主任;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历任新华社对外部评论室主任、评论专题室主任;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任新华社对外部部务会成员兼评论专题室主任;2021年11月至2024年2月,任新华社对外部部务会成员兼政文编辑室主任;2024年2月至今,任本公司党委常委;2024年4月起,任新华网常务副总编辑。


来源:大河财立方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