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24-3-16 22:59: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亚东已不再担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刘亚东已于日前卸任。

3月15日,澎湃新闻查询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组织机构”一栏注意到,刘亚东已不再担任学院院长,但仍担任学院党委委员职务。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21年9月,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亚东出任首任院长。

公开资料显示,刘亚东198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7年8月,刘亚东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咨询研究员,1992年8月起进入科技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新闻中心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其间,他曾于1994年-1999年任科技日报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

2019年7月,刘亚东任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筹)院长、教授、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并于2021年9月起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1996年至2018年间,刘亚东先后十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他于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人物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0年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获首届中国科技传播奖。

刘亚东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实践、科技发展及创新路径,其主要著作包括《新闻眼看美国》《圈点每日环球科技》等。(澎湃新闻)




来源:风闻社区(微博)
编辑:李佳

392#
发表于 2024-3-18 23:39: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引入外援!北大教授受聘担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学术院长



山西大学又从北京大学引入“外援”。

据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官网消息,3月15日,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教授受聘为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校长黄桂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天才出席聘任仪式,仪式由新闻学院院长庞慧敏主持。

6年前同样是由北京大学来到山西大学履新的黄桂田,此番代表山西大学对谢新洲来校任教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为他颁发聘书。

黄桂田表示,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入推进引进学术院长政策,在相关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谢新洲教授作为国内知名学者,在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挥着开拓和引领作用,此次担任学术院长将为新闻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新闻学院激发现有人才活力、创新培养模式、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大有裨益,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共同为新闻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谢新洲则对山西大学和新闻学院给予的信任表示感谢,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受聘于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担任学术院长,今后定将不辱使命,扎实工作,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创新、资源整合、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与新闻学院的各位同仁一起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共同开创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的美好未来。



公开资料显示,谢新洲,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兼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互联网基金会理事等。

谢新洲1987年7月于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于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7月起,谢新洲长期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年,北京大学恢复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谢新洲于当年11月出任该学院副院长。2014年2月,谢新洲转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他主要从事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科技部项目20余项,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了多份咨询报告,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1项等多个奖项。

山西大学新闻专业始建于1981年,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新闻人才培养单位之一。2017年,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大学共建单位,拥有省内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

来源:澎湃新闻
原作者:蒋子文
编辑:徐思凡




393#
发表于 2024-3-23 22:33: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309T)。至此,北外共计开设本科专业122个。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精准对接国家、社会重大战略需求,为主流对外传播媒体及多元化对外传播机构定向输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专业结合外语特色,培养实践型、面向全球化、有多语种能力的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并能够在对外传播与沟通场合从事多语种、全媒体、创新性传播工作。


近年来,北外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的回信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实施“101工程”,抢抓“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谋划布局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来源:新传学苑(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394#
发表于 2024-3-25 21:2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周涛主持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端庄大气,再现高情商!
昨日晚,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福州落下帷幕。
担任闭幕式的主持人有四位,分别是:著名主持人周涛,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子涵,福建东南卫视的主持人曹一楠和演员郭晓东。
3月23日刚刚过完生日的周涛,她的主持依旧专业,声音甜美,反应灵敏,拿起话筒来笑语盈盈,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周涛淡定从容的主持风格,让人见一眼就难忘。整场闭幕式,周涛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在主持中简简单单的两句朗诵,情绪饱满,充分展现出了语言的魅力。

1996年起连续16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加上后来2016年一次,周涛一共主持了17次央视春晚!成为迄今为止主持春晚次数最多的女主持人。

每一份惊艳背后,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付出。所谓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就像周涛自己在微博说的那样:“成功是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 ”

正是日复一日自我严格的要求,点点滴滴经验的积累,周涛才成为了许许多多人心目中里程碑式的主持人。
今年在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带来了主题演讲《我与大视节》。

见到周涛的白岩松说,周涛依然像是在大学时候一样年轻,而我嘛...接下来聊点快乐的话题,作为主持人的周涛马上接话:“没有没有,你依然是广院操场上奔跑的少年。”
周涛临场反应好快,仅仅一句话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

除了白岩松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也亮相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康辉是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身份给获得荣誉的创作代表颁奖。
来源:中播网
编辑:程正元

395#
发表于 2024-3-30 20:4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浙传开设首个“AI+新闻”微专业,招生不限专业

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中国部分新闻传媒院校开始探索技术和新闻生产的边界。

3月27日,澎湃科技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悉,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媒体工程学院联合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将于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学期面向全校招生。

“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将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


在师资建设上,微专业引入了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及传媒行业一线记者、编辑作为业界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其中,“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课程将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

浙江传媒学院数字新闻系系主任焦俊波告诉澎湃科技记者,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院能拥抱技术,跨专业学习新技术,以及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改变。

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学院想在这门专业里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落地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想和学生一起去探索,人工智能究竟给我们的行业带来了怎样的颠覆和改变,我们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她同时表示,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目前是全国首个AI+新闻教育的专业,“没有其他院校的模式可以参考,等于从0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王翎子称,学院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AI生产新闻的流程当中,让学生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时结合专业能力辨析新闻的真伪,“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操控AI,给AI投喂各类提示词,利用AI写稿后开始人工审核。”

王翎子介绍,微专业首批招生,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在读研究生,要求申请者具备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

不过,王翎子强调,目前微专业是试点阶段,相较于其他专业,微专业较为灵活,今后招生不会限制专业,也鼓励学习编程、理工科等学生参与,一起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应用。

对于AI和新闻教育相结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邓建国认为,人工智能嵌入到新闻教育中,关键在于怎么教。新闻学院强调新闻生产的真实性,而人工智能生产的文本和视频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造成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处理。

邓建国称,在人工智能时代,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变得更加困难,据他了解,现在新闻学院和业界的新闻从业者,比如编辑记者都会利用AI进行一些辅助性工作。但新闻生产的核心是采集和报道事实,记者的采写核实信息的真伪依然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技术可以让新闻生产提高效率,但核心采集和报道事实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来源:传媒圈
编辑:程正元
396#
发表于 2024-4-7 22:0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系开始教AI了
01
人工智能+新闻

浙江传媒学院上月26日在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将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

编者按中提到,“这是一条由人工智能写作的新闻报道,并经过人工审核,确保信息无误后,与你见面。”


在这条“AI新闻”中,新京报传媒研究了解到,“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将于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学期面向浙传全校开放,招生对象主要是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在读研究生,不限制专业,但要求申请者具备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将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  

其中,“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课程备受关注。

该课程旨在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实现轻量化的人的智力参与、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内容创作模式。数字新闻系主任焦俊波老师表示:“通过实训,学生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人机协作能力,为未来的新闻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02
从0起步
开设“微专业”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并非独创。

很多高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机会系统、灵活地参加跨学科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为提升社会竞争力提供支撑,会专门设立一组聚焦于某一特定专业方向或领域的课程。

一般来讲,主修专业在读期间,如果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内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即可获得由微专业开设学院颁发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微专业合格证书是额外学习经历的一种证明,但并非学位证书。

而作为“人工智能新闻”这一微专业,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表示,这一微专业目前是全国首个AI+新闻教育的专业,“没有其他院校的模式可以参考,等于从0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03
新闻拥抱技术

新闻界和人工智能的最早合作始于2014年,彼时,美联社利用人工智能开始处理数以千记的企业财报。从数据处理到最终产出可供发布的新闻报道,其制作周期可用“秒”计。

对于这一类有固定操作模式且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稿件,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传统媒体来讲,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除此以外,体育报道也是较早进入人工智能视野的新闻类别。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体育记者可以减少对比赛结果的报道,转而发现更多更深度和独家的报道视角,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

而近几年,国内媒体在融媒改革中,也不断对AI技术伸出橄榄枝。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有了自己的数字同事,这些数字记者不仅能语音播报,还可以根据内容匹配动作、表情,甚至还可以手语播报,今年两会呈集中爆发状的数字记者,仅从“拥有率”上看已经成为媒体标配。

04
AI是助力还是拆台

技术加持下,新闻人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AI是助力还是拆台?

2023年以来,越发日常化的Chat-GPT和Sora的使用,开始让AI成为了“人均技能”。

而因放话“报新闻专业就‘打晕’”而上热搜的张雪峰也曾直言,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给出的理由是报纸杂志纷纷停刊,电视台收视率下滑,很多新闻从业者面临失业风险。而新兴的自媒体行业,看似机会众多,实际门槛很低,竞争异常激烈,能够成功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也在重塑记者的角色和职责,但不能忽略的是,新闻业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依赖人类直觉、调查挖掘能力和判断力的职业。

在已有的合作经验中,人工智能为提高新闻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多可能,但挑战自然并存。如何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服务新闻生产,在此时成为一门专业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因此,王翎子称,学院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AI生产新闻的流程当中,让学生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时结合专业能力辨析新闻真伪。


校对 / 张彦君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3zHyMCF9YIwjaTLdxk7Dg
编辑:李梦瑶



微信图片_20240407220227.png (502.76 KB, 下载次数: 8)

微信图片_20240407220227.png
397#
发表于 2024-4-17 23:07: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方兴东已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4月17日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获悉,当天下午,该学院召开干部宣布会,会上宣布方兴东教授出任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方兴东
方兴东是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他生于196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2020年进入浙江大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媒体传播、互联网历史与文化、数字治理与网络安全等,出版互联网相关著作30部。
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任院长韦路今年1月已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李佳

398#
发表于 2024-4-19 00:44: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杀疯了”的AIGC,风已吹到新传学界
导 读

成立AIGC实验室、借助AI作图报道新闻、发布AI生成的微短剧和公益广告片……近期,媒体在AI领域“杀疯了”。
业界卷AI搞得热火朝天,新传学界也在摩拳擦掌。如今,AI的风也吹到了新传学界。
“想蹭课,怎么蹭啊?”
“想学+10086”……
4月10日,传媒茶话会报道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新闻,很多网友表示“想蹭课”。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与新闻业务相关的前沿课程的关注。
什么是微专业?除了人工智能新闻,新传高校还设置了哪些前沿性、与传媒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微专业?
4月10日—4月11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楚新,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王翎子。
什么是“微专业”?
听到“微专业”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很新奇,认为这是个新名词。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王翎子介绍,微专业是在主专业学习以外,由学校自主设置,经过多轮专家评估后开设,主要是瞄准专业前沿、聚焦特定方向或领域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开拓视野、跨学科的思维和技能。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后,可获得由微专业开设学院颁发的证书,不另外授予学位。
以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为例,就是浙传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媒体工程学院联合教学,主要教授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授课教师也会被送去技术公司参加行业一线培训,同时,也将邀请行业专家授课。
“保证教学与行业对接,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以及在新闻行业应用落地的真实情景,而不是仅在课堂坐而论道。”王翎子谈道。
开设贴近行业前沿的微专业,浙江传媒学院并不是第一家。
据北京物资学院京东学院去年编写的《中国高校微专业研究报告》显示,累计有38所高校开设了微专业,其中,仅“985高校”就有12所开设了微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对传媒茶话会讲到,近两年,以人工智能、国际传播、数字影像传播等为代表的热点领域,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包或微专业,以加强对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培养,提升其相关专业水平,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2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每年都会开设微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修读微专业,学制半年、一年不等,有些微专业还面向校外人员。修完课程且成绩合格的,颁发微专业证书。
以今年春季学期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10个微专业,很多都与传媒行业密切相关,比如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数字新闻与社会创新、融媒体影像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春季学期微专业目录
新闻院校设立微专业有哪些影响?
招生不限专业、实操性强……作为首个设立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高校,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一举动也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有观点甚至认为,新闻系开始教AI,意味着饱受争议的新闻专业,迎来了“人工智能新闻”新时代。
客观而言,一所院校开设这样的微专业,无法断言一个时代的到来,但这种探索无疑具有诸多积极意义。
一是,新闻教学适时调整、增设课程或微专业,能增强与业界的衔接。
“很多新传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都还是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业务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态发展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告诉传媒茶话会,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传学界及时、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主动开设与新技术、新应用相关的课程、微专业,非常有必要。
“如果新传学生一毕业,其技能、素养就滞后于业界10年,这证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无法向社会输送业界需要的人才。”张洪忠预测,今后,陆续会有更多新传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而传统的采写编评课程会迎来调整或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楚新讲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困扰着各相关方。对新传业界而言,高校开设技术类、与传媒业密切相关的微专业或课程,是对矛盾的正视,也是探索解决新闻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新尝试。
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尤其是实操能力。
何天平认为,实务训练缺乏是目前新闻学界存在的短板,类似人工智能新闻等微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面对新技术环境的实务水平。同时,通过大量的实战实景训练,也能增强学生对新闻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新传院系既要教授学生基础的采、写、编、评理论及实践技能,也要依照技术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持续创新教学模式。”黄楚新谈到,新传高校设置人工智能新闻等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新传学子数字化、智能化思维和能力,提升他们在各学科竞争中的综合水平,也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扩充了技能储备。
三是,新传院校开设前沿的课程、专业,或对业界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看来,高校新闻专业课程陈旧一直备受诟病,“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尝试,是学界与时俱进的体现,这种探索值得肯定。技术在变,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在变。专业课程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培养贴近时代、掌握实用技能的传播人才。人工智能新闻等微专业的设置,将为媒体培养更多可用之才,助力媒体适应发展、变化的传播环境。
除了开设微专业,学界还有这些探索
长期以来,传媒人才供给与传媒业态发展需求脱节,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重要难题,也是深受业界诟病的问题。
近些年,为了适应业界发展需求和传播环境变化,除了开设微专业,新传院校还开设了诸多贴近新传实务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增强业务贴近性。
2021年,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1年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共有19所高校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
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次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健康传播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专业新方向的初衷是向社会输送既懂医学又懂传播规律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数据新闻本科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新闻职业素养、厚实新闻理论基础、扎实新闻业务能力,同时具备较强数据挖掘与处理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呈现能力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
为培养传媒经营与管理人才,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都在硕士层次开设了媒介经营与管理或广告与媒介经济专业。
此外,为适应网络与新媒体发展趋势,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数据,目前,全国有376所院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李佳


399#
发表于 2024-5-23 23:10: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如何培养更多具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学科特色,是高校新闻专业和主流媒体需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要不忘初心,坚守新闻人的理想信念和使命;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和险境有勇气和责任意识;善于传播,掌握凸显本专业特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
由新华社一篇报道引发的讨论:如何培养更多具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一文写道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赵振宇认为,当前新闻学博士教育距离实践太远,作为一名新闻学博士理应掌握最基本新闻业务。如果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作品,这将是新闻教育的失败。
这篇报道先后被国内几十家媒体转发并引起讨论,被收入当年《中国新闻年鉴》。新闻学科的重要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的。当我们以“支撑学科”的地位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一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时候,新闻学院和媒体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所在学科的特殊地位,这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须臾不可忘却的学科要求和职业使命。
2023年高考时,有人关于新闻专业的偏颇言论,让新闻院系的招生颇受影响。我们在予以反击的同时,是否可以想一下,同是“支撑学科”的其他学科,为何没有受到这样的“高论”待遇?一个学科是否能进入“支撑学科”,靠的是实力。新闻学作为“支撑学科”的作用和影响力,要靠新闻学界和媒体业界共同努力去实现、去坚守、去弘扬。
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开国内风气之先,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2006年12月9日,“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议认为,新世纪新闻教育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教育要坚守并弘扬新闻职业精神,以及实践职业精神的专业能力,高校新闻教育应履行好这份责任。
20多年过去,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的融合关系应更进一步——实施“双证上岗”培养机制,即新闻教育应该拥有一批既有教师证又有记者证的授课老师和授课教材、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媒体人不断加强新闻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现在有一批媒体领导和资深记者步入高校,以其深厚的职业素养给新闻教育带来了生机活力。希望有更多的媒体人加盟“校媒合作”“双证上岗”的新闻学院,助力培养更多具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开拓创新。
新闻学院该培养怎样的新闻人才?
新闻学院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005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发布了一个文件《北京共识》。其中这样描述新闻教育的目标:“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目标,体现着当今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也为新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
新闻学院培养人才,要凸显“新闻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培养学生,不是为社会培养一个没有新闻品牌特色的“通用件”,而是要在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使新闻学院学生的“新闻人味道”更浓更足,具有其他学院或其他学科培养学生所不具备的新闻人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 “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新闻学院培养的学生,须具备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善于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素质。不忘初心,说的是新闻人的理想信念和职业使命;勇于担当、善于传播是不忘初心的具体体现。勇于担当,说的是面对困难和险境,要有一种勇气和责任;善于传播,强调的是新闻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凸显着本专业特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实践本领。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如一;勇于担当,才能讲真话、道实情、惩恶扬善,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善于传播,才能做前人和他人没有想到和做到做好的新闻,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当代新闻人要成为具有现代化意识、国际化视野、学者型品格、实践者本领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曾在采访笔者时做了如下报道——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赵振宇说,“到一线”,就是到新闻发生地,到可以发掘新闻的地方;“循规律”,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出佳作”,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全面,鞭笞邪恶、弘扬正气,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001年,笔者在长江日报工作19年后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任教。
作为一个媒体人,来到高校,很珍惜也很重视课堂教学。关于教学,写过《论当代新闻人的特质培养及教育》《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校的名片》等多篇论文和评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竞争,新闻媒体和新闻学院需要培养记者或学生具有其他单位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新闻人特质”。根据这一要求,当代新闻人要成为具有现代化意识、国际化视野、学者型品格、实践者本领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培养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可以从提高发现力、策划力等着手,鼓励去一线、讲真话
提高学生新闻报道的发现力。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发现新闻”已经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发现”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用心研究和实践。比如,如何发现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如何发现或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如何发现或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的新鲜经验;如何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路,深刻揭示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如何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苗头、新动向,准确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如何发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典型人物,等等。20世纪90年代末,曾任长江日报总编辑的潘堂林出版《怎样发现新闻》一书,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出版《新闻点子捕捉与把握——融媒时代新闻发现新论》,再次对“新闻发现”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发现新闻”是报道的前提,还要在此基础上“辨别真伪”。这就需要新闻人学习和掌握广泛而扎实的社会科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新闻实践,使其成为培养新闻人特质的系统知识。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凡是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工作者都要做好这样的准备。
在此基础上,新闻人还要以“新闻学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这种特质不仅是新闻人谋生的本领,更是新闻事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新闻报道需要反映客观世界,但是,与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不同,他们擅长用新闻人的方式给大众提供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提供有震撼、可回味、具有启迪意义的信息。这些技术和方法是新闻人所特有的,也是本学科与他学科、本媒体与他媒体、本人与他人、过去与现在的区别所在,更是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能够胜出的重要因素。
提高学生新闻报道的策划力。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围绕一定主题,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策划活动。在上述“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中,关键词是事物发展规律、新闻传播规律、最佳效果、创造性,这是我们对新闻报道策划的一般的也是较为科学的认识。笔者于2008年出版了《新闻报道策划》一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著《新闻报道策划》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创意是策划之魂。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媒体工作时便开始这种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由长江日报周刊部、武汉电视台经济部、武汉电台新闻部联合主办的“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于1994年1月15日推出第一期。武汉市三家新闻单位联成一体,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的不同特点,增强报道力度,整体传播优势非常明显,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尝试。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表扬了这一专栏,并要求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电视台派人总结武汉的经验,向全国新闻单位宣传,促使新闻报道形成合力;该专栏获湖北新闻奖特别奖。我们策划的专栏“社会中来”获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专栏一等奖。就此,笔者曾应邀在《新闻战线》撰写《新闻报道策划:融媒体时代的新气象》,对国内媒体的经典策划予以介绍和点评。
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不论是哪一类作品,能获奖或获高层次奖励的,很多是新闻策划的结果。在新闻人的职业生涯中,新闻策划素质的培养,不仅表现于当时,有时还会影响长远。
2022年1月2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领衔策划,两岸新闻学泰斗方汉奇与李瞻先生云端互拜,迅速“破圈”,汇成两岸“云端大拜年”的新媒体景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内主流媒体均转发报道。此次策划经过被写进《两岸关系牵动人心》文稿,收入我的《新闻报道策划》第三版。在与王润泽教授交谈中得知,她在进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前曾在大连电视台工作3年。正是有了在电视台一线的策划经历,促使她在参加北京市政协会议时一发现新闻线索,就迅速带领师生策划出当年春节期间的经典案例。
新闻策划受到媒体和大学的重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新闻策划需要周密把握,要避免出现问题。这需要媒体和大学的实践者、教学者及研究者携起手来,从社会需要出发研究并发展新闻策划理论,以新闻策划的理论与实践说明并服务于社会。这是新闻人应担负的神圣职责。
新闻人要当好反映实情、讲好真话的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方汉奇先生为作者出版《讲好真话》引用毛泽东语题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所谓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就是讲自己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意见和建议)。现实生活中,“真实”常常与“虚假”“伪装”相对应,“虚假”说的是与现实不符,而 “伪装” 则是凭借外部力量有意掩饰真相。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因此,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其实质就是一种“实事求是”作风的真实体现。经过10多年的努力,笔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了《讲好真话》一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华读书报等予以报道和评述。该书被列为湖北省委宣传部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共建项目,成为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奖励项目。
笔者著《讲好真话》一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实问题是一切研究的源头,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是研究者的职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则最终评判着认知和实践的是非功过、真伪优劣。为了讲好真话,新闻人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表达观点时,须具备大局意识、科学精神、独立品格、宽容胸怀。
现阶段,我们不能一味地鼓励“想到就说”,而是要力求“想好了再说”,提倡“讲好真话”。新闻人要有新闻学科的敏锐和理论的深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能够做的地方和时间做起,讲出符合当时当地情况的真话来。
培养有“新闻人味道”的学生,是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联手共担的一项重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开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创新实践。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4年5月(上),原标题为《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善于传播——高校与主流媒体联手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赵振宇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李佳


400#
发表于 2024-5-27 21:07: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兰大新传迎来新院长,系985高校最年轻新传院长之一




今日(5月27日),传媒茶话会获悉,刘晓程已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诚不再担任院长一职,续聘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公开信息显示,刘晓程,男,1982年出生,汉族,河南罗山人,传播学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此前,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此外,刘晓程兼任兰州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评委。

刘晓程主要从事公共关系、公共传播、边疆战略传播、媒体融合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春秋》《对外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国家形象建构与国家公共关系研究》《对话的智慧:公共关系与策略传播研究》等著作7部(含合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甘肃省软科学项目1项、其他横向课题多项。

刘晓程曾荣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首届中国公共关系学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青年公共关系论坛二等奖、中国公共关系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传媒茶话会梳理发现,目前985高校新传学院院长中,有3位“80后”。分别是——
张丛皞,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1982年出生;
刘晓程,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982年出生;
郭小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980年出生。

今年是兰州大学新闻教育肇始的65周年,也是兰州大学成立新闻系并连续招生办学的40周年,同时还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第5个年头。

在今天的任职宣布大会上,刘晓程表示,将从“新连接、新生态、新发展”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打造新连接。对内,要打通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与兄弟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对外,要对接三类资源:业界资源、学界资源、校友资源。

二是构筑新生态。面对学专分类不明显、专业创新相对滞后、与学界和业界缺少深度交流合作现状,要构建学院全员发力、平衡可持续的新生态。

三是推动新发展。对照评估指标,在国家级人才、重大课题、重大平台等短板上重点发力;不断提升学院治理能力,优化评价体系,追求效率优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