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24-1-22 15:46:46 | 只看该作者
吴晓波:如果你还想读新闻系
原创:吴晓波 吴晓波频道 2024-01-22 08:01 发表于浙江
  “新闻系的学习,除了让你拥有写作和发现戏剧性的能力之外,更为要紧的是,它有可能让你是一个冷静而对社会充满了热忱的好公民。”

  你的父亲来问我:“儿子还想读新闻系,我该不该劝他?”
  我试着来回答一下,你权当一个参考。
  我是读新闻出身的人,当了十三年的工业记者,后来办财经出版公司、创办自媒体,现在被称为“财经作家”。迄今在内心,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记者,而且终身是一个记者。
  为了给你回这封信,我特地去看了张雪峰的视频,认真地看了,他说的大多数是对的,如果把读新闻系与当新闻记者进行职业上的匹配,在当今中国的职场环境下,你基本应该放弃。
  我所不能同意他的部分,是对新闻这个专业的能力训练的描述,以及对媒体工作者的价值认知。


  先说学新闻将训练一个人的什么能力。
  我记得当年上第一堂课,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
  他的答案很简洁:“新闻学是人学。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必须关注一切事件和事物背后的人,站在人性的立场去描述正在发生的事实。而值得关注和记录的事件都应该是反常的,而非正常的。要通过训练,敏锐地嗅出一个貌似正常事件内在的反常因素。

  在课堂上,我们日常接受的训练是,老师给出一个事件,其中包括四个W——when、where、who、what,我们需写出三到四个导语,并努力地去寻找最后一个W——why,让事件呈现出它的不同寻常。
  比如:在上海南京路上,有辆汽车撞死了一条狗。
  这个事件可以被进行多角度的追问:谁的车?什么车?撞死了谁的狗?是怎么撞死的?是在什么时段被撞死的?警察是怎么处理的?事件双方的态度是什么?引起了怎样的围观反应?最近一个月发生了多少起类似的事情?上海的宠物管理制度是否值得检讨?南京路还发生了什么异常?
  在这样的挖掘下,它可能不构成为新闻,可能会出现在社会新闻或法制新闻版的某个角落,也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新闻事件,甚至冲上国际媒体的头条。
  为了把反常因素挖掘出来,你还要训练行动力。老师教我们的办法也很简捷:“当有人把你从大门赶出去的时候,你要会爬窗。当窗户也被锁上的时候,你要会爬狗洞。”
  因为——这是你的工作。
  你无论是一个社会新闻记者、政治记者、体育记者、文化记者或像我这样的财经记者,当你专注于一个领域,常年进行戏剧性训练和行动力训练,并有了社会人脉的积累,你就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并培养出一种异于常人的职业本能。
  这种本能便是:发现异常的能力、提出问题及探寻答案的能力,以及写作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选择读新闻系,将获得的不仅仅是职业的匹配,而且是对世界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就如同读哲学系的未必要成为哲学家,读中文系的未必会成为小说家或诗人,读英语系的未必会去当翻译或英语老师,读新闻系的,未必一定会或者要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我现在回想一下,当年在大学课堂里苦学的一些技能,比如,如何编报纸、如何划版面、如何设计栏目、如何做标题、如何拍摄新闻照片、如何搞好发行等等,在今天都已经全无用途,甚至,报纸、电台或电视台都已然边缘化或消失。但是,我所接受的能力训练,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你如果读过我写的财经书籍和文章,会非常清晰地发现我与经济学系、管理学系的朋友们的不同。在任何财经叙事中,我都会把人放在一切的最前面,会通过细节描述人的行动和思维。
  我比任何学者都更愿意赶到“现场”,并用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事物演变的脉络和路径。
  世界就是一再地被这样发现的——用哲学的方式,用文学的方式,用历史的方式,用政治或经济理论的方式,或者,用新闻的方式。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读新闻系,可以吹着口哨毕业,也可以像苦行僧一样度过四年。
  我读大学的时候,用诗歌训练我的文字能力,模仿屠格涅夫和沈从文的方式写作,我经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熏陶,浏览了从克尔凯郭尔、尼采到海德格尔、萨特的一系列著作,我还自学了当时刚刚被翻译引进的萨缪尔森《经济学》。
  它们都不在新闻系的教材体系里,然而你必须去学习和自我训练。
  所有的创新都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冲撞和突变之中。一个人所谓的能力,也体现为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通。

  相比于最“无用”的哲学,新闻学一度是离职业身份最近的“有用”的专业,因此很多年里,在文科类目中考分最高。如今,它的没落与被嫌弃,正是行业边界被突破和化解的结果。
  但是你想,随着AIGC技术的突飞猛进,这样的命运会不会落在其他的文科专业中呢?在今日的职场,与职业高度匹配的文科专业恐怕会全部消失。
  相对而言,新闻系的训练,是其他学科忽视或不能学习到的。你如果掌握了它,再加入其他的学术部分,它将让你在职场上,异于其他所有的毕业生。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新闻系的学习将让你成为一个关心公共事务的人,让你对世界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甚至让你变得更勇敢。

  你经常会读到一些新闻:有的记者为了报道一个事件,冒着生命危险卧底几个月;有的记者不惮于财阀或权贵,揭露黑暗的事实;有的记者被恐吓、绑架甚至跨省通缉,但仍然勇敢地写出真相。
  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有缺陷的人,是胆怯怕死的人,但是他们这么做了。
  因为他们是记者。这是他们的工作。
  在过往的某些时代,记者被戴上了“无冕之王”的荆冠,你可以忽略这个“身份”。但是,记者所承担的媒体角色,却毋庸置疑是一种与公众知情权密切相关的第四权力,是社会公器的缔造者和维护者。
  这才是这个职业最迷人和高尚的地方。
  即便哪一天,你脱下了媒体工作者的外袍,竟或者,从来没有在媒体里工作过,新闻系的学习仍然是值得的。它除了让你拥有了写作和发现戏剧性的能力之 外,更为要紧的是,它有可能重塑你的人格,让你是一个冷静而对社会充满了热忱的好公民。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嘛。
  我的这封回信,不是为了打动或说服你,而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新闻系。
  字短意长,祝你拥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生。
  新年快乐,我的年轻的朋友。

本篇作者 | 吴晓波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 | 图源|VCG



来源:吴晓波频道(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_uQe8oe6Is25--EAYIXbQ
编辑:李梦瑶



392#
发表于 2024-1-25 15:4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赓续血脉 共向未来丨新华社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传媒大学 2024-01-25 08:16 发表于北京

发表于北京

1月24日,新华社与中国传媒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新华社社史馆举行。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景如月,新闻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磊,人事局副局长、三级职员王凡,办公厅副主任郭根深,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韩世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华融媒副总裁钟昊熹,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晖、杨懿、柴剑平等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新华社CNC电视台张蕴怡主持。



签约仪式前,双方领导在新华社社史馆会客厅举行了交流座谈。



景如月代表新华社对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张树庭一行的再次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转达了傅华社长的亲切问候。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是新华社密切合作的伙伴也是老朋友,有600多名中传校友奋战在新华社多个重要工作岗位,很多都是中坚力量,为新华社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社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落实傅华社长关于进一步深化双方交流合作指示的重要举措,对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景如月介绍了新华社事业发展、产业经营、智库建设、新媒体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他指出,新华社聚焦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办有《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瞭望》《半月谈》等20多种报刊,其中《新华每日电讯》和《参考消息》的用户数都在百万以上。重点打造了“新华财经”“新华丝路”“新华信用”“新华指数”等信息产品,拥有众多家经济信息机构用户,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平台资源为双方的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廖祥忠回顾了去年7月份到新华社的“寻根、学习、致敬”之旅。他表示,自拜会傅华社长以来,全校上下备受鼓舞,双方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按照傅华社长的指示要求,多次协商、深入研究,快速推动务实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社校携手奋进的全新开始,是双方共谋发展的美好启程。廖祥忠指出,2024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党委在全面总结,擘画未来。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传媒大学的先辈创建者多数来自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学校和新华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共同的红色血脉。当前,AI已经成为未来传媒、未来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最大变量。如何应对AI带来的深刻变革,对学校而言是一场要么“冲顶”、要么“灭顶”的“生死之战”,因此,我们把2024年定位为与AI共生共融共发展之年,对学校进行全面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高质量推动学校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唯有此,才能续写70年的办学辉煌,让“因广播而起、因电视而兴、因网络而盛”的中传,在未来也能“因AI而强”。我们坚信,双方深化务实合作,必定能达到相互赋能、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更好服务于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和国家传媒事业!



签约仪式上,王磊详细介绍了双方合作的背景以及“新华社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他表示,2021年以来,新华社在五四青年节、秋季开学季等时间节点,策划开展“进校园”活动,旨在以主流价值引导青年,在青年学子中弘扬正能量,在高校中做强主流舆论,不断增强对青年学子的政治引领。截至目前,活动已经累计覆盖全国600余所高校,参与人次超过8000万。他对中国传媒大学为“新华社进校园”提供的服务支撑和组织经验表示感谢,并期待代表新华社,落实好合作协议相关事项,共同实现社校协作育人。



在景如月和廖祥忠的共同见证下,王磊和张树庭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媒体融合、人才培养、互聘互用专业人才,党建活动,立德树人、资源建设、品牌建设与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双方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赋能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和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蓬勃力量,谱写社校合作的新篇章!



新华社总编室、总经理室、技术局、人事局、研究院、新华网、图片集团以及新闻信息中心相关同志,中国传媒大学党政办公室、研究生院、科学研究处、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告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参加了签约仪式。


通讯员|周建新摄影|申皓文责编|汲 惠 申皓文编审|袁 冶 储钰琦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3PXWb8lYimYdW7lFLBYRg
  编辑:李梦瑶



393#
发表于 2024-2-25 21:2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女子举报多位新闻传播学院大学教师偷窥自己,校方回应
近日,一女子在短视频平台连续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宁夏大学多名教师偷拍、偷录、偷窥自己,引发网络关注和热议。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从去年11月到现在该女子一直发布类似视频,认为自己被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名教师监控、偷窥,自己向多部门举报无果。校方回应此事称,该生入校后就被查出有心理问题,举报完全不实。
22日,记者通过私信联系该女子,截至发稿未收到该女子的回复。
22日,上游新闻记者先后致电宁夏大学信访部门和宣传部门,均回复称该举报不实。学校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回应上游新闻称,此事他们已经关注很久了,女子举报完全不实,根本不存在这一情况,老师根本不可能去监控学生的手机,这属于违法行为。该女子是该校硕士毕业生,入校后被查出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老师还对其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去年7月毕业后,她开始在网络上发布相关视频。“可能在她看来,老师是在针对她,老师们反复跟她沟通了很多次,为此校方也跟其家长进行了沟通。”
该负责人称,考虑到该毕业生求学不易,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学校没有大张旗鼓追究其责任,正综合考虑应对方案,为此向上级进行了反映,也与法律部门进行了咨询,后续看如何妥善处理此事。
来源:新传学苑
编辑:程正元

394#
发表于 2024-3-3 22:20:26 | 只看该作者
大模型时代,如何创新智能传播工程?专家们如是说
原创NMRC  新媒体观察  2024-03-03 19:18 北京

2024年3月1日下午,京师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发布第一期暨智能传播工程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团队发布“大模型驱动多模态文本分析系统(XBL507)”。借XBL507系统发布契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模型时代的智能传播工程创新展开研讨。

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应如何发展?未来如何推进智能传播创新工程?这些专家金句值得收藏!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
当前传播学研究的分析对象已经超越了文字的范畴,需要拓展多模态文本分析工具。人工智能的开发,也需要数据的进一步细化和分析。XBL507作为中国首个传播类的大模型应用,展现出了其对传播学研究和人工智能开发的双重工具价值,具有深刻的意义,为新闻传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追求设立了旗帜。面对当前大模型等新技术发展的时代,研究者需要拓展思维,不能用线性的思维来思考指数级的变革,要建立从“迭代”到“颠覆”的观念转变。Web2.0为我们带来了社交化的平台社会,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型的智能化的平台社会。正如同苹果商店作为面向开发者的平台带动了移动化的浪潮,GPT Store也已经成为开发者的平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变革。在AI智能体迈入用户日常生活的今日,传播学研究更需要革新理论、拓宽视野,将研究对象从研究传播的内容、渠道延展到传播学的基础设施在未来传播垂类大模型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专注,用专业特色的数据聚焦于更加清晰的目标,以创造更加深刻的价值。

郭全中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大模型带动了智能化应用工具的井喷,这提醒我们要加速创新迭代,紧跟世界AI发展的步伐。当下学界和媒体机构进行的大模型垂类创新工作层出不穷,但都面临工程化和产品化发展的挑战,比如如何转变为更多用户可以使用的产品、怎样解决产品迭代速度等实际问题。


秦艳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大语言模型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动了产学研的结合。但大模型实际上仍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文献综述式汇总,人类可以将大模型工具视为辅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工作当中。对于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垂类大模型应用研发,应同时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纳入企业的需求进行迭代升级。

禹建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基于大模型的传播研究工具应用很好的触及了文科生的痛点,可以从传播学研究推广至全社会科学研究使用,并与工科人才联合实现进一步开发。对于新生的大模型分析工具,也应注重与已有成熟的分析工具、系统进行比较,优化迭代自身能力。同时,大模型应用推广后,大学应该培养什么人才、新闻传播学院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值得关注和思考。




刘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借助基础大模型的社科研究工具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未来可以在[color=var(--weui-LINK)][url=]描述性分析[/url]的基础上开发关系性、解释性分析的功能。人机交互领域有观点认为,技术的迭代和进步将使整个人类越来越非自然,面对大模型驱动的研究工具,研究者的主体性也受到相似的冲击,因此需要重新定义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路径


李倩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革新了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给人机关系带来了新挑战。在当下时代,专业性的新闻报道、数据采编等技能不再是新闻传播人才的专长,培养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和媒介素养更为重要。



周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XBL507的文本分析方式,颠覆了以往以NVivo软件为代表的三级编码方式。机器编码是否代表悬置了人的偏见、选择相信机器是否就是一种偏见,仍需要新闻传播学界思考。在痛点意识的基础上,XBL507还可以搭载常用研究理论模型的基础架构,触及用户的爽点和痒点,来更好的增加用户粘性。

朱毅诚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XBL507具有低学习成本、高效率、多模态三项特点,能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提供数据分析便利性,并填补了支持中文语言分析的传播类大模型应用这一空白。未来可以将理论的工具融入二级指标,更好地辅助科研工作。



钱忆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提高自身技术素养,不局限于理论框架,克服对技术的抵抗心理。此外,国内外相关的专业性、垂直性大模型正在快速发展,文本分析大模型应用的产品化和工程化,也会影响整个学科的使用。



王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


以Sora为代表的AI大模型对影视创作与制作带来巨大挑战。由于它极大降低了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媒介中的视频内容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同时,它对高校影视专业的艺术人才培养也带来挑战。影视专业人才培养应抓住时代机遇,拥抱AI前沿技术,尽快提升AI时代的人才竞争力。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本次XBL507系统发布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模型传播应用系统发布的第一期,未来这一发布平台将秉持“智能传播工程”理念,不断推动基于大模型的传播创新应用系统研发与使用,持续探索大模型前沿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




文字 | 李昀玥 林润编辑 | 李昀玥审校 | 任吴炯




来源:新媒体观察(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jVl3hR4q3rC6Rl6KTtViA
编辑:李梦瑶


395#
发表于 2024-3-16 22:59: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亚东已不再担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刘亚东已于日前卸任。

3月15日,澎湃新闻查询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组织机构”一栏注意到,刘亚东已不再担任学院院长,但仍担任学院党委委员职务。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21年9月,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亚东出任首任院长。

公开资料显示,刘亚东198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7年8月,刘亚东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咨询研究员,1992年8月起进入科技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新闻中心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其间,他曾于1994年-1999年任科技日报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

2019年7月,刘亚东任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筹)院长、教授、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并于2021年9月起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1996年至2018年间,刘亚东先后十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他于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人物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0年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获首届中国科技传播奖。

刘亚东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实践、科技发展及创新路径,其主要著作包括《新闻眼看美国》《圈点每日环球科技》等。(澎湃新闻)




来源:风闻社区(微博)
编辑:李佳

396#
发表于 2024-3-18 23:39: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引入外援!北大教授受聘担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学术院长



山西大学又从北京大学引入“外援”。

据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官网消息,3月15日,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教授受聘为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校长黄桂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天才出席聘任仪式,仪式由新闻学院院长庞慧敏主持。

6年前同样是由北京大学来到山西大学履新的黄桂田,此番代表山西大学对谢新洲来校任教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为他颁发聘书。

黄桂田表示,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入推进引进学术院长政策,在相关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谢新洲教授作为国内知名学者,在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挥着开拓和引领作用,此次担任学术院长将为新闻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新闻学院激发现有人才活力、创新培养模式、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大有裨益,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共同为新闻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谢新洲则对山西大学和新闻学院给予的信任表示感谢,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受聘于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担任学术院长,今后定将不辱使命,扎实工作,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术创新、资源整合、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与新闻学院的各位同仁一起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共同开创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的美好未来。



公开资料显示,谢新洲,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兼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互联网基金会理事等。

谢新洲1987年7月于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于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7月起,谢新洲长期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年,北京大学恢复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谢新洲于当年11月出任该学院副院长。2014年2月,谢新洲转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他主要从事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科技部项目20余项,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了多份咨询报告,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1项等多个奖项。

山西大学新闻专业始建于1981年,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新闻人才培养单位之一。2017年,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大学共建单位,拥有省内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

来源:澎湃新闻
原作者:蒋子文
编辑:徐思凡




397#
发表于 2024-3-23 22:33: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批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309T)。至此,北外共计开设本科专业122个。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精准对接国家、社会重大战略需求,为主流对外传播媒体及多元化对外传播机构定向输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专业结合外语特色,培养实践型、面向全球化、有多语种能力的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并能够在对外传播与沟通场合从事多语种、全媒体、创新性传播工作。


近年来,北外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的回信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实施“101工程”,抢抓“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谋划布局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来源:新传学苑(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398#
发表于 2024-3-25 21:2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周涛主持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端庄大气,再现高情商!
昨日晚,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福州落下帷幕。
担任闭幕式的主持人有四位,分别是:著名主持人周涛,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子涵,福建东南卫视的主持人曹一楠和演员郭晓东。
3月23日刚刚过完生日的周涛,她的主持依旧专业,声音甜美,反应灵敏,拿起话筒来笑语盈盈,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周涛淡定从容的主持风格,让人见一眼就难忘。整场闭幕式,周涛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在主持中简简单单的两句朗诵,情绪饱满,充分展现出了语言的魅力。

1996年起连续16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加上后来2016年一次,周涛一共主持了17次央视春晚!成为迄今为止主持春晚次数最多的女主持人。

每一份惊艳背后,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付出。所谓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就像周涛自己在微博说的那样:“成功是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 ”

正是日复一日自我严格的要求,点点滴滴经验的积累,周涛才成为了许许多多人心目中里程碑式的主持人。
今年在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带来了主题演讲《我与大视节》。

见到周涛的白岩松说,周涛依然像是在大学时候一样年轻,而我嘛...接下来聊点快乐的话题,作为主持人的周涛马上接话:“没有没有,你依然是广院操场上奔跑的少年。”
周涛临场反应好快,仅仅一句话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

除了白岩松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也亮相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康辉是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身份给获得荣誉的创作代表颁奖。
来源:中播网
编辑:程正元

399#
发表于 2024-3-30 20:4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浙传开设首个“AI+新闻”微专业,招生不限专业

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中国部分新闻传媒院校开始探索技术和新闻生产的边界。

3月27日,澎湃科技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悉,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媒体工程学院联合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将于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学期面向全校招生。

“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将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


在师资建设上,微专业引入了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及传媒行业一线记者、编辑作为业界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其中,“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课程将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

浙江传媒学院数字新闻系系主任焦俊波告诉澎湃科技记者,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院能拥抱技术,跨专业学习新技术,以及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改变。

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学院想在这门专业里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落地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想和学生一起去探索,人工智能究竟给我们的行业带来了怎样的颠覆和改变,我们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她同时表示,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目前是全国首个AI+新闻教育的专业,“没有其他院校的模式可以参考,等于从0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王翎子称,学院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AI生产新闻的流程当中,让学生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时结合专业能力辨析新闻的真伪,“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操控AI,给AI投喂各类提示词,利用AI写稿后开始人工审核。”

王翎子介绍,微专业首批招生,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在读研究生,要求申请者具备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

不过,王翎子强调,目前微专业是试点阶段,相较于其他专业,微专业较为灵活,今后招生不会限制专业,也鼓励学习编程、理工科等学生参与,一起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应用。

对于AI和新闻教育相结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邓建国认为,人工智能嵌入到新闻教育中,关键在于怎么教。新闻学院强调新闻生产的真实性,而人工智能生产的文本和视频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造成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处理。

邓建国称,在人工智能时代,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变得更加困难,据他了解,现在新闻学院和业界的新闻从业者,比如编辑记者都会利用AI进行一些辅助性工作。但新闻生产的核心是采集和报道事实,记者的采写核实信息的真伪依然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技术可以让新闻生产提高效率,但核心采集和报道事实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来源:传媒圈
编辑:程正元
400#
发表于 2024-4-7 22:0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系开始教AI了
01
人工智能+新闻

浙江传媒学院上月26日在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将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

编者按中提到,“这是一条由人工智能写作的新闻报道,并经过人工审核,确保信息无误后,与你见面。”


在这条“AI新闻”中,新京报传媒研究了解到,“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将于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学期面向浙传全校开放,招生对象主要是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在读研究生,不限制专业,但要求申请者具备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将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  

其中,“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课程备受关注。

该课程旨在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实现轻量化的人的智力参与、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内容创作模式。数字新闻系主任焦俊波老师表示:“通过实训,学生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人机协作能力,为未来的新闻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02
从0起步
开设“微专业”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并非独创。

很多高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机会系统、灵活地参加跨学科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为提升社会竞争力提供支撑,会专门设立一组聚焦于某一特定专业方向或领域的课程。

一般来讲,主修专业在读期间,如果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内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即可获得由微专业开设学院颁发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微专业合格证书是额外学习经历的一种证明,但并非学位证书。

而作为“人工智能新闻”这一微专业,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表示,这一微专业目前是全国首个AI+新闻教育的专业,“没有其他院校的模式可以参考,等于从0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03
新闻拥抱技术

新闻界和人工智能的最早合作始于2014年,彼时,美联社利用人工智能开始处理数以千记的企业财报。从数据处理到最终产出可供发布的新闻报道,其制作周期可用“秒”计。

对于这一类有固定操作模式且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稿件,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传统媒体来讲,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除此以外,体育报道也是较早进入人工智能视野的新闻类别。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体育记者可以减少对比赛结果的报道,转而发现更多更深度和独家的报道视角,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

而近几年,国内媒体在融媒改革中,也不断对AI技术伸出橄榄枝。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有了自己的数字同事,这些数字记者不仅能语音播报,还可以根据内容匹配动作、表情,甚至还可以手语播报,今年两会呈集中爆发状的数字记者,仅从“拥有率”上看已经成为媒体标配。

04
AI是助力还是拆台

技术加持下,新闻人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AI是助力还是拆台?

2023年以来,越发日常化的Chat-GPT和Sora的使用,开始让AI成为了“人均技能”。

而因放话“报新闻专业就‘打晕’”而上热搜的张雪峰也曾直言,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给出的理由是报纸杂志纷纷停刊,电视台收视率下滑,很多新闻从业者面临失业风险。而新兴的自媒体行业,看似机会众多,实际门槛很低,竞争异常激烈,能够成功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也在重塑记者的角色和职责,但不能忽略的是,新闻业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依赖人类直觉、调查挖掘能力和判断力的职业。

在已有的合作经验中,人工智能为提高新闻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多可能,但挑战自然并存。如何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服务新闻生产,在此时成为一门专业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因此,王翎子称,学院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AI生产新闻的流程当中,让学生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时结合专业能力辨析新闻真伪。


校对 / 张彦君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3zHyMCF9YIwjaTLdxk7Dg
编辑:李梦瑶



微信图片_20240407220227.png (502.76 KB, 下载次数: 8)

微信图片_20240407220227.pn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