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01#
 楼主| 发表于 2023-8-8 22:0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秦克峰



602#
 楼主| 发表于 2023-8-10 22:59: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秦克峰



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8-18 22:52: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覃韵琪

604#
 楼主| 发表于 2023-8-27 13:38:49 | 只看该作者

主城3盘齐发!没想到,广州日报竟是包租公?
广州日报,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时候都看过。
我们家以前每年必订《广州日报》,喝茶的时候,没有它是万万不行的。
(广州日报刊物旧照 图片来源:网络)
但到了现在,人手一台手机,报纸,好像就没有那么常看了。
那广州日报又要怎么盈利的?
难道还是广告?
不,真正的答案是——收租!
原来“卖报小行家”,背地里还是一个低调的“包租公”?
01、广州日报发力,推出主城三大项目
近日,广州日报旗下的三大项目(粤传媒大厦、广报云汇、大洋江畔雅苑)频频出现在广州日报的宣传中。
1)粤传媒大厦
12月1日,广州日报社迎来69周年社庆,该社举办了“粤传媒大厦发布仪式”。
据了解,粤传媒大厦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传媒”)打造,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片区,定位为“琶洲数字文化创新坐标”。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而粤传媒大厦也是继广报中心之后,该报业集团在琶洲打造的第二个项目。
并且,粤传媒即将在2022年迁入粤传媒大厦。与此同时,其还将推出建面约200-2100㎡超甲级写字楼和建面约40-2100㎡临街商铺。
2)大洋江畔雅苑
近日,由广州日报全资子公司—广州市大洋房地产开发公司(现更名:广州市广报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洋房地产公司”)开发打造的大洋江畔雅苑传出了入市推新的消息。
大洋江畔雅苑,位于北京南路太平沙市场旁,紧临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楼下就是北京路商圈。
据介绍,按越秀区教育局最新的招生地段,大洋江畔雅苑业主可以直接入读八旗二马路小学,对口中学中有5所是省一级学校,更有机会派位省实。
但是,大洋江畔雅苑不是早就在2015年开盘了吗,6年过去还没卖完吗?
(截图来源:广州日报置业会)
小编调查之后发现,2015年开盘当天,大洋江畔雅苑推出了首批的110多套单位。在2019年也集中推过一波货。但后续就没听什么声音了。
直到最近,各路中介才开始大力推广该盘。
不过,这大洋江畔雅苑推出的,的确都是全新单位。
具体位置在项目的28-31层,建筑面积为36㎡北向单间(有阳台)、79㎡西北向两房一厅、145㎡南向、西南向三房一厅。其中145㎡南向和西南向的产品视野无遮挡,还可以南向望江。
3)广报云汇
除了前两个项目,广报近期上市的项目,还有位于鱼珠CBD的广报云汇。
据悉,广报云汇是由广州日报、开发区控股双国企联合打造的南向瞰江全资源企业总部,同时也是黄埔区重点项目之一。
2019年末,广报云汇开工。2021年5月,该项目正式封顶。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报道)
封顶后的两个月,广报云汇顺利获得预售许可,在同月全面开放示范层。
据公众号“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介绍,广报云汇作为鱼珠湾总部集聚区的首作,落位在鱼珠湾总部集聚区头排位置,将共建珠江黄金十公里天际线。
目前,项目首推约469-2200㎡南向瞰江写字楼。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报道)
未来,项目还将引入新媒体、文化产业、文化金融等三大板块产业,吸引高端企业、行业独角兽企业进驻。
02、落地琶洲、鱼珠CBD,占据江景靓地
当然,前面讲到的大洋江畔雅苑和广报云汇,并不是广报集团布局物业的全部。
小编整理发现,近10年广报集团通过公开招拍挂市场,将3宗地块收入囊中。
(近10年广州日报拿地一览)
1)广报中心
2012年12月,广州日报新大楼——广报中心早已举行奠基典礼,项目面积50370㎡。
2018年9月,广报中心正式启用,在珠江边上亮相。
(广报中心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广报中心北倚珠江,眺望珠江新城,比邻珠江啤酒博览园,与广州塔、广州国际媒体港、广交会展馆比邻而居。
2)粤传媒大厦
2015年11月,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曾以7.1955亿元竞得琶洲A区AH040246地块(现已命名粤传媒大厦),宗地面积4432㎡,临近华南大桥。
(粤传媒大厦宣传页面)
不得不说,广报中心和粤传媒大厦占据了会展总部功能的重要桥头堡。
与其一起入驻的,基本都是腾讯、阿里、小米等互联网巨头。
3)广报云汇
2019年4月15日,广州市大洋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州日报全资子公司)、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广州永龙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现更名:广州开发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62611万元拍下黄埔区LG-YZ-05地块(即广报云汇),楼面价为10990元/㎡。
琶洲、鱼珠,近些年来,广州日报拿下的地块,基本都是重点发展区域,而且宗宗都是清一色的江景靓地。
而且短短几年就拿下3个地块,对于一个主营业务是报纸的集团来说,真的是“猛”。
03、房产丰厚,广州日报“大地主”无疑了
没想到,广州日报不仅是媒体,还是隐形的大地主啊!
而且,广州日报旗下的物业,可不止有前面说的几个哦。
(数据来源:广州日报、公开报道)
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媒体相关的产业外,广州日报旗下的大洋房地产公司,已独立或合作开发了大德路丽日广场、富力路钰日大厦、文昌路祥日苑、太平沙海日苑一期等多个项目。
除此以外,大洋房地产公司还以1.52亿元的价格从粤传媒手中购置了清远市新城连江路建北大厦房地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交易的双方,大洋房地产与粤传媒的控股股东均为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广州日报100%控股子公司)。
所以,此次交易也被坊间称为“左手倒右手”。
在此之前,粤传媒也曾将子公司先锋报业,所拥有的北京市“天坛公馆”的房产出售给大洋房地产(暂未追踪该房产后续动态)。
俊怡悦景台项目,其前身地块也曾是广州日报旗下资产。
另外,广州日报也有不少房产,广州花都区华南苑、南沙区创景街、荔湾区翠琳街和韶关市鸿发花园、佛山市金碧海岸花园、江门市白石大道等。
而且,广州日报还有和恒大地产、富力地产和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商进行过广告置换房产的交易。
据财新网报道,这些房产都被当做投资性房地产持有,广州日报的主要收益来自租赁收入。
照此看来,广州日报还真是隐形的”包租公”啊。
不过,放眼全国,很多报业集团都是新闻、房产两手抓。
南方报业、羊城晚报、吉林日报、河南日报、江西日报、湖北日报、安徽报业集团、湖南报业、哈尔滨日报、济南都市报......纷纷试水进军房地产领域,独立/合作开发或房地产项目,有些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也证明了,不少怒局实体产权物业的媒体集团,对于其未来发展,都抱有很大的信心。
对于这些报业集团的跨界,我们也抱有期待~
来源:新鲜驾到GTR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rmhwPMO9ZvJIRyfZml1uA
编辑:程博

605#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16:4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媒体的沉默震耳欲聋


文/魏春亮

泛道德化的法律惩戒将处罚依据诉诸于公众情感、社会价值等抽象观念,结果不仅会纵容公权的滥用,也会使刑罚和行政处罚蜕变为推行某种特定道德观念的工具,进而伤害由法治国家所保障的权利和自由。

——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

昨天,《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刷屏了。(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表示反对:《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34条,我反对!
我加入的大部分群里都在讨论这件事,朋友圈隔几条就是关于这个事的发布,写这件事的好几篇文章光点赞都一两万……

今天早上,我突然想到媒体怎么看此事。于是去翻了翻自己经常看的媒体公众号这几天的文章,再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做关键词,在媒体公众号上搜索,看看他们有没有发过文章。

《南方都市报》,没有。

《澎湃新闻》,没有。

《中国新闻周刊》,没有。

《新京报》,没有。

《南方周末》,没有。

《南风窗》,没有。

《中国青年报》,没有。

《三联生活周刊》,没有。

《财新网》,没有。
《新民晚报》,没有。

《封面新闻》,没有。

《极目新闻》,没有。

《红星新闻》,没有。

《潇湘晨报》,没有。

《九派新闻》,没有。

《齐鲁晚报》,没有。

《都市快报》,没有。


《新晚报》,没有。


《新周刊》,没有。


《Vista看天下》,没有。

……

我想,已经没必要再罗列了,这已经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了。

他们发了地铁判官,发了天津跳水的大爷,发了《逃出大英博物馆》大结局,还表示“网友心疼到泪目”,但对涉及到所有中国人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他们集体保持着得体而默契的沉默。

这不正常,一点都不正常。


我唯一看到的正经媒体发的正经文章,来自“凤凰网”,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color=var(--weui-LINK)]对<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34条的一个建议




系统显示,这篇文章发表于2023年9月6日15:58,但“凤凰网”在2023年9月6日(也就是“昨天”),只在18:52发送过一次文章,一共三篇,并没有上述文章。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通过“群发”,发给所有粉丝。而是通过“发布”发出去,只有公众号运营者能看到,然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或者点对点的转发,才能传播出去。

想要发声,竟然如此曲折,太不容易了。如此艰难,还要想方设法在夹缝中发声,向“凤凰网”致敬!

这也似乎从侧面回答了为何媒体会集体沉默。

我曾在《南方都市报》待过,见过从内部系统上弹出来的指令,什么不能报道,什么不宜渲染,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规定。
所以,媒体的集体沉默我能理解,但看到这万马齐喑的画面,还是觉得悲凉。

因为,在传递真相之外,大众传媒还起到在重大的公共议题上进行“议题设定”的作用。大众传媒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个议题的具体看法,但完全可以通过报道,引导人们去讨论。


而大众,也会因为媒体的报道本身,以及报道的数量,而改变对某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报道的越多,人们就越会觉得那是一件重要的事。

只有重视了,讨论了,才能形成一个有声量的舆论场,才能形成越来越多的公共意识,才有可能推动某些事情的艰难改变。

但,很不幸,传统媒体的这个功能,早已被新媒体取代。在越来越的公共议题上,传统媒体越来越表现出一直畏缩的状态,不敢发声,不能发声。只能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上。

我们的传统媒体,渐渐失去了对真问题的感知力和影响力。


反而是一群自媒体,和专业人士,撑起了公众舆论的责任。

除了数不清的自媒体,最重要的发声者,还要数一些法学界著名人士,如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童之伟教授、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刘思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叶竹盛副教授等。


但他们的言论,几乎不是发在自己的个人微博和朋友圈上,就是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要不是被其他自媒体转发引用,触达人群很是有限。





我记得以前类似这样的事件,操作方式都应该是像“凤凰网”那样,邀请真正的业内人士亲自撰文,或者采访,提供专业意见,以引起更多讨论。

但现在,在某些问题上,这样的操作越来越少了。


当这个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怪现象,而媒体又有意或被迫无视时,只剩下我们松散的个人,悲壮地站出来,为自己发声了。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


在9月30日前,社会公众均可通过中国人大网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提出意见,具体的网站链接为:
http://www.npc.gov.cn/flcaw/userIndex.html?lid=ff8081818a22132f018a499710595932

可以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填写你的意见。



如果网页打不开,也可以先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官网,然后下拉网页,在左侧找到“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的图标,进入后,在“正在进行征求意见”第五个,选择“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即可提出意见。

不要觉得《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和你无关,不要觉得自己可以是那个例外,不要觉得发声没用,再渺小的个体,也有不屈服的尊严。

哈维尔说:“我们坚信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现在发声,就是为未来的自己呼救。

来源:亮见(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VSMjMhafKsVdLvjELWsvg
编辑:潘洁



606#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21:4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江西广电台《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113人名单公示》之热议

名单之外之该台持证记者能否进行舆论监督?
此名单之上之记者,以后能否顺利完成舆论监督任务?
作者:陳安慶(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
9月7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布了《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名单公示》,其中公布了113位记者的姓名。
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媒体定期公示记者证的人员名单是法定义务。但这次主动公布“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名单,在传媒业界很少见。


查看了江西台《2022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通过人员名单》,总共有数百人,基本涵盖上述“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名单。

从传媒业界惯例来看,一般来说,为了避免干扰,媒体对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身份严格保密。甚至在正式刊登时,为了保护记者,有时会使用“本报调查组”的身份。

因此,这个消息一出,业界议论纷纷。很多人质疑的是,这份名单之外的该台持证记者能否进行舆论监督?这份名单上的记者以后还能不能顺利完成舆论监督任务?

不过,也有资深传媒人士分析,作为当地党媒,江西台公布此名单的用意可能会被误解,更多的是为了打击社会人员利用该台记者身份进行敲诈等违法行为而作出的无奈之举。

传媒业时事评论
江西台《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名单公示》之热议
九月七日,江西广播电视台之举,引起传媒界广泛关注与讨论——公布《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名单公示》,一百一十三位记者之名,公之于众。此举在业界引起不小震动,虽媒体定期公示记者证人员名单乃法定义务,但主动公布“从事舆论监督报道”之记者名单,于传媒界实属罕见。

江西台此举可理解为其对舆论监督工作之重视及对公众之透明度之追求。

然而,此举亦引来业界与公众之疑虑。

名单之外之该台持证记者能否进行舆论监督?此名单之上之记者,以后能否顺利完成舆论监督任务?

此皆为人们所关心。

首先,对于名单外之持证记者是否能进行舆论监督,吾等认为此并不构成问题。记者证仅对记者身份之认证,而舆论监督之实质,乃媒体与记者对社会现象、问题之深入调查与公正报道。只要有事实与真相之追求,持证记者自然可在职责范围内进行舆论监督。

然后,对于名单上之记者以后能否顺利完成舆论监督任务,此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之专业素质、勇气与决心。公开透明并非压力,反而可以成为推动其前行之动力。只要其坚守职业操守,坚持真实、公正、客观之原则,彼等就能顺利地完成舆论监督任务。

然而,资深传媒人士对此可能有不同之解读。彼等认为江西台公布此名单之用意可能会被误解,更多乃为打击社会人员利用该台记者身份进行敲诈等违法行为而作出之无奈之举。此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当前,新闻媒体行业之自律机制尚面临一些挑战,公布名单的确有可能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利用,从而对记者进行攻击或抹黑。

总的来说,《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名单公示》这一事件在业界引起广泛之关注与讨论。此既体现江西广播电视台对舆论监督工作之重视及对公众之透明度,亦反映当前新闻媒体行业之困境与挑战。然而,无论前路如何曲折,吾等皆坚信,只有坚守真实、公正、客观之原则,媒体与记者才能真正肩负起舆论监督之重任,为社会公正贡献力量。

(傳媒智庫—南方傳媒書院陳安慶)
来源:新传媒体研究(公众号)
编辑:潘洁



60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0 16:39:14 |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总理抨击Meta旗下社交平台屏蔽加拿大野火新闻


当地时间2023年8月20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西部森林火灾发表声明。 视觉中国 图


早在8月初,加拿大通过了一则法律,要求互联网公司就其平台上出现的新闻内容,对新闻机构支付费用。社交平台巨头Meta对此强势回应,从8月1日开始屏蔽来自加拿大的网络用户浏览该公司旗下平台上的新闻内容,这引起了加拿大政府的不满。近日加拿大遭受野火侵袭,但相关内容不能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加剧了加拿大政府对Meta公司的不满。

据美联社8月22日报道,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在21日指责Meta在加拿大特殊的野火时期,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人们的安全之上。Meta是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今年夏天早些时候,该公司宣布将遵守加拿大法律,在其平台上屏蔽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内容。

近日,加拿大的大火已迫使数万人紧急撤离,并威胁到西北地区首府耶洛奈夫等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约有3万人接到了疏散命令。特鲁多在爱德华王子岛康沃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在现在这个紧急情况下,快捷的本地新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Meta公司却把企业利益置于人们的安全之上。”

加拿大政府部长们在18日呼吁Meta恢复展示新闻内容,停止屏蔽地方媒体以及加拿大广播公司等全国性媒体。而Meta公司称将坚持其行为,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加拿大人可以继续使用Instagram和Facebook “与他们的社区联系,并获取可靠的信息,包括来自官方政府机构、应急服务和非政府组织的内容”。 但是加拿大居民和游客仍不能在Meta旗下的社交网络上查看或分享新闻,包括加拿大境内外媒体发布的新闻文章,视频和音频。

Meta加拿大公共政策主管雷切尔·库兰(Rachel·Curran)早在7月1日就抨击了该法律,称其“无视了新闻机构使用我们的平台所获得的价值”。她表示:“该立法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即Meta从平台上的新闻内容中获得了不正当的利益,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新闻机构自愿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分享内容,以扩大他们的受众,帮助他们实现盈利。
“这是Facebook的选择。”特鲁多表示,“当人们担心自己的家园,担心自己的社区,担心这个最糟糕的夏天所经历的极端事件时,高质量的当地新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 实习生 程子晨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潘洁


60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19:00: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文互联网,为何走向慢性死亡?
今天,当你打开百度,想要搜索一个问题的答案时,结果显示的经常是“小编体”。
那就刷抖音吧,开头第一秒钟,“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大壮”“注意看,这个女人忍不住了”,于是你又去小红书,你更傻眼了,不是“姐妹们,冲冲冲”,就是“这家真好吃,YYDS”,或者“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好吧,你觉得知乎肯定不像这些妖艳贱货,然后,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百亿美元和隐身十分钟的超能力,你会选哪一个?”
你崩溃了,你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互联网了,如果落后十年,甚至二十年,那该多好。
鸡汤、卖课、成功学、营销号,明星、爽文、情感话题、民粹话语,已经快要攻占了今天的中文互联网。
在互联网语言使用排名榜上,中文仅列第九位,占比1.5%,沦落到了跟越南语一样的地步,而英语以58%的压倒性优势排在榜首。
而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汉语用户占到了全球的21.5%,也就是说,世界五分之一的网民,只产出了1.5%的内容。我们越来越像一座孤岛。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中文互联网的确正在凋零和枯萎,很多深度文章,竟然还是十几年前天涯大神们的PDF合集,在各大社区疯狂传阅。
喷子越来越多、算法越来越垃圾、牛鬼蛇神越来越厉害,这些都导致了今天中文互联网上的信噪比(信息/噪音比例)越来越低,以前你读一篇文章,可以收获很有趣或者很有用的观点,现在你读完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想杀了小编的心都有。
大家好,我是丰兄,这期就给大家聊聊中文互联网的慢性死亡。
互联网是伴随着BBS开始的。
20 世纪 90 年代,BBS 网络惠多网(FidoNet)进入中国,被称为 CFido(Chinese FidoNet),中国的第一批网民们,迅速拥抱了这个新鲜事物。丁磊、马化腾、雷军都曾担任过 CFido 的站长。
随后的1999-2003年,中国家用电脑得到大量普及,网民数量从1997年的60万,一路狂奔到2003年前后的8000万。
1999年4月成立的天涯社区,是当时网民的主要栖居地,天涯杂谈、莲蓬鬼话、关天茶舍,这几个特色板块贡献了大量经典帖子,成为早期互联网的一段佳话。
1999年,“当年明月”还叫石悦,“天下霸唱”还叫张牧野,“孔二狗”还叫孔祥照,一切传奇才刚刚开始。“宁财神”这个名字在网上已经小有名气,当时他在天涯做版主,发出过一篇题为《天涯这个烂地方》的感慨,用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对天涯的钟情:
“天涯论坛及聊天室占用我大量业余时间,使我无法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是在天涯浪费掉的……我也曾经尝试过去其他论坛和聊天室厮混,但是总觉得到处都没有天涯这种人情味和凝聚力。”
天涯论坛火爆的核心,在于它宽松的讨论环境。
2001 年 9 · 11 事件发生时,“关天茶舍”突然人气高涨。版主王怡如此回忆:当时,“网络中国”与“媒体中国”是两个彼此割裂的世界,媒体上见不到任何讨论,关天则在一夜之间出现大量讨论帖。
作为版主,王怡对鼓吹和同情恐怖主义的帖子标以“黑脸”,但坚持不删除任何帖子。短短几天,大批网友涌入天涯,“关天茶舍”成为大陆网站中讨论 9 · 11 事件最激烈和自由的地方。”
“莲蓬鬼话”“煮酒论史”都曾是极为热门的版块,《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东北往事》等后来知名的文学 IP ,最早也是在这里连载。
天涯虽然厉害,但也没有形成垄断,当时的局面是一超多强,除了天涯,还有水木清华、凯迪、猫扑、校内一大批论坛。
1995 年,中国第一个校园 BBS “水木清华”,在清华大学诞生,此后,高校 BBS 在大学里,迅速成了学生生活最主要的网络娱乐基地。
“ 芙蓉姐姐 ” 只是普通的清华考研大军一员,名字也平平无奇( 史恒侠 ),仅仅凭借着一张照片,就引来了各大论坛的无数跟帖。
那年,《还珠格格》火爆全国,猫扑一个ID为“飞翔的荷兰人”,作为赵薇的云舔狗,疯狂刷帖的行为,导致官方不断封号,也让他成为了马甲之父以及灌水之父。
2003年底,百度正式上线了贴吧,贴吧时代开启。贴吧之父俞军说:“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第二年,李毅吧成立,并创造了互联网上著名的“内涵”文化,一直影响至今。
李毅跟球队主帅不合,被主帅称作“球霸”,两人发生摩擦,主帅辞职。卸任当天,李毅接受采访,说:“天亮了。”球员敢当众这样说话,非常大胆。
李毅吧的“毅丝”们,将他的话汇总起来,编成了一本《李毅大帝语录》,成了最早内涵他人的语录集合。
帝吧置顶了“内涵”的定义:“在道德法律允许范围内,以嘲讽、反话、恶搞、PS、视频音乐等方式发表对文体界、社会现象的看法。”
一名毅丝举例,帝吧里不能说“李毅踢不了前锋”,应该说“大帝作为对方球队卧底,能力是一流的。”
天涯与贴吧,一个代表了精英知识分子阵营,一个代表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水平,那时候流行两句话,一个是“全民话题,天涯制造”,一个是“日日李毅吧,天天笑哈哈”。
2019年,因为所谓的系统升级,贴吧2017年之前的所有帖子被隐藏,持续很长时间。这次事件对贴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精品帖废了九成,好多人认为贴吧要关了,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2021年4月15日,凯迪、猫扑在同一天发布“讣告”,宣布终结自己的核心板块和业务。
今年5月,已经进入ICU的天涯,试图再进行最后一次抢救,但筹齐到的300万,恐怕无济于事。
如今论坛的生态位,已经慢慢被知乎取代,但知乎也越来越面目全非,能够检索到的高质量内容,远远不如之前。
而某宝上,天涯神帖正在售卖,排名第一的商品,月销量过千。
这在背后反映的是,公共领域的缩小。当互联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无数人期盼,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低门槛的、匿名化的媒介,一定会为全球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平等话语权。
然而,任何技术并不会改变人性,只会被人性改变,中文互联网中,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公开讨论已不再存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搭建,反而是在有意避免公共领域的形成,造成了信息孤岛。
在一次IT峰会上,马云对马化腾说,看见微信我就会紧张。
智能手机时代,APP的封闭化已经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上一个十年里,搜索引擎仍然是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中转站。那么这个十年里,每一个APP都成为了一个小型的互联网,或者说是局域网,彼此之间,并不互通。
资本的赚钱逻辑,就是将互联网从去中心化,不断推向越来越极致的“中心化”,从而垄断流量,控制人们的网络行为。
头条和腾讯大战时,头条向腾讯喊话,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水电基础设施”,要向友商开放。腾讯的回答也很干脆,滚。
你打开百度搜索,搜到的内容,一半都是百度旗下的产品,什么百度知道,百度问答,百家号。
就算你找到想要的内容,点进去后直接就提示,“该内容仅限APP内查看”,下载后必须要注册登录,不然还是不给你看。
他们杀鸡非要用牛刀,以九牛二虎之力建造了一道道篱笆,把任何有价值的内容锁起来,如果想看,就得付费,还美名其曰版权保护。
结果版权越来越严格的今天,人们反而越来越怀念那个盗版时代。
过去,听歌可以去千千静听,看电影有快播,下载有电驴,翻译有字幕组,还有无数的热心人帮忙做种,而在发布资源的帖子下,往往会有齐刷刷的“好人一生平安”的致敬。
据说,齐泽克对所谓的版权始终嗤之以鼻,2012年他来南京大学讲课,业余时间就是寻找哪里有卖盗版碟的,这也让大家非常尴尬,但齐泽克表示:
中国的盗版非常好,什么版权,那是资本主义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人类的文化创造,就应该分享给所有人。
互联网免费时代,知识分享十分“猖獗”,有价值的内容随取随用,到了收费时代,什么“得到”“樊登”之流,都还算好的,抖音上男女情感课程已经泛滥,教人做自媒体的比做自媒体还多。音乐、电影、文档,一切都要收费,属于是捏着鼻子给钱,却得到一堆勒色。
这种情况下,谁还有心情去创造内容。
所谓去中心的互联网,人们没有了打破垄断的能力,资源被巨头们分割,用户被划分成一个个圈子,大家不能互通有无,人们也越来越魔怔,就在自己的圈子里发疯。
在很多人眼中,小红书正在成为性别战争的主赛场,以及贩卖软色情的阵地,生活中遇到啥不平事,姐妹们都会帮你出手。微博更是被大家戏称为“粪坑”,饭圈和无脑追星,铺天盖地轰炸。抖音别说了,推荐算法引导下,直接把人变成傻乐的机器。
豆瓣的小文青们,每天苦大仇恨,无病呻吟,有受迫害妄想症。
目前也就知乎和B站的网民,还有点优越感,但是神兔二象性和左右搏斗,也搞得是乌烟瘴气,你给我扣50w帽子,我把你打成敌人,吓得博主们都不敢乱说话。
在互联网巨头们为你贴心打造的专属信息茧房里,别说中文互联网快死了,连中文都快死了。
中文的低幼、敏感、缺少创造力,所有的情绪,都浓缩成了各种“跺jiojio”,而所有的赞叹,都是绝绝子和YYDS。
在跟风和自保下,中文互联网进入大缩写时代,出现了一幕幕的奇观:“死”太扎眼,简化成“S”,“黄”太低俗,用“H”代替,“欺骗”更是罪大恶极,缩写之后还要在中间加个分隔符,变成“Q.P”。
满屏的字母缩写看得人脑袋一麻,拳头一紧,不去百度一下,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事要从两方面讲,年轻人喜欢创造垃圾,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垃圾,当一个人的声带被切割后,有切肤之痛的他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消极抵抗,要么选择娱乐至死。
他们说“凌晨三点的迪,你又不是没蹦过”,你沉默了,他们说“奶辣风是一阵歪风”,你懵了,奶辣风是什么风?他们说“家族传承吾辈责”,你孑然一身。
那些具有鲜明弱肉强食意味的土味励志语录,显然是大腹便便成功者们的专利,你听着好像置若罔闻,那些打满鸡血废话连篇的正能量,你望着十平米的出租屋,内心感到一片空洞。
那些言之凿凿一脸正气口称坚守文化底线,大谈特谈文化艺术建筑的人,除了制造出一堆学术垃圾外,还制造出了什么?
当我们不再用“牺牲”“奉献”“革新”这样的词的时候,不是这些词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它们与我们时代早已经南辕北辙,谁用谁都会觉得奇怪,不用的人只是不想当韭菜。
这其实是我们的社会,从激进状态进入到了麻木状态。
前段时间,教幼儿园小朋友的儿歌《小小花园》,不到一周,这就成了最流行的洗脑神曲。
有人愿意把一首儿歌,不厌其烦地听上几十上百遍,他们觉得这样很解压。
全社会都已疲惫至极,人们本能地感到头顶有一片乌云笼罩,但不知道那是什么,有些压力不知来源,有些知道但不方便说,有些能说但说了也没用,就只好吞到肚子里。
一首无聊的网络神曲,一场火爆的淄博烧烤,其实都是人们在抵抗麻木的方式,人们需要“做点什么”,从这沉闷、匮乏、窒息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从这琐碎日常中暂时逃离。
“一张长图读懂×××”到“1分钟看电影”,再到平均几十秒的短视频,信息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单位时间内的刺激却越来越大。
这些内容,没有什么实质价值,就是提供一种社会情绪按摩,没有赤裸裸的镜头,那就搂搂亲亲抱抱,外面看不到出路,那就退到深山老林里,自我疗伤。
既然互联网不能再滋养我们了,那就去试试跟人说话,哪怕脸疼,哪怕尴尬,也要说话,我们终究要走进现实,但愿现实世界,依旧广阔。
来源:今日头条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7867915712856610/?app=news_article×tamp=1694651782&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914083622B57ED8D7FB5D11396D74&group_id=7277867915712856610&wxshare_count=2&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aafe7960-1cf4-4325-8cfe-114e4fcb9ff8&source=m_redirect&wid=1694688452566
编辑:洪韵

609#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21:5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信占100G内存”热搜第一!网友:占内存但不敢删



近日,微信又因为占用手机储存空间过大上了热搜。有网友表示,自己一部512G的手机,微信就占了107G的存储空间,引起网友热议。事实上,这并不是微信第一次因为储存空间的问题登上热搜了。

热搜第一,吃内存的惯犯?

网友:“微信”应该叫“巨信”

9月23日,一条#微信占用了我100多G的内存#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单日阅读量破4.7亿。

有网友晒出自己512G的手机中,微信占用了107G的储存空间,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其中,一位网友吐槽微信是“内存刺客”,占用空间为100.1GB,约手机39%的存储空间,光是聊天记录就有85.3个G。






事实上,这并非微信第一次因为储存空间登顶热搜。

早在今年5月,微信就因“吃内存”的问题冲上热搜第一,并被网友冠上“内存刺客”的称号,微信吃内存的问题已经苦用户久矣。

评论区网友表示,明明叫“微信”,却像巨无霸一样占据手机的存储空间。就算换了1T的手机,微信的存储空间占比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因为其消耗手机储存空间的实力,网友将微信戏称为“巨信”。

占内存却又不敢删?

7成内容为聊天记录

根据“津云”的统计,通过多个用户的存储信息截图计算,微信所占存储空间中,聊天记录占比在75%-95%之间,大部分储存空间都是在给聊天记录腾地方。



聊天记录占微信储存空间的比例超7成,网友不敢对微信储存空间下手,“好崩溃,还不敢轻易删,一删全没了”“删了又怕以后要用到”。




一位网友在热搜词条下咆哮道,一打开微信,就被提示“内存不够请清理后再使用”;要找文件的时候,却弹出“对不起已过期被清理”。


储存空间和聊天文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少网友吐槽微信“太难伺候”“找文件已过期,看内存30G”。


微信占用内存那么大,怎样清理才能保证日常顺畅地使用呢?

其一是使用微信内存清理功能。

为了防止误删聊天记录,还可以将微信聊天记录在电脑上进行备份。

除了常规的微信内存清理和聊天记录电脑备份,还可以关闭“自动下载”功能,防止APP自动下载视频、照片等大文件。

点击“我—设置—通用—照片、视频、文件和通话”,将“自动下载、照片、视频”三个选项关闭,同时也可以将”移动网络下视频自动播放“关闭掉。




通过关闭微信的发现页和辅助功能,同样可以节省内存。点击“我—设置—通用—发现页和辅助功能”,选择不需要的功能进行关闭就可以了。




来源:红星新闻

链接:https://m.sohu.com/a/722945179_116237/?_trans_=010005_pcwzywxewmsm

编辑:覃韵琪


610#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20:11: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党报党刊的尴尬:几乎没人看,当废品卖?这几点建议有助于改进

必须承认,当前,我们的党报党刊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几乎没有人看,要么束之高阁,要么当废品卖了。

应该说,党报党刊的文字质量和版面设计都是上上之选,但为何还是落此境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认为,要打破党报党刊无人看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创新传播方式: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党报党刊应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传播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渠道向读者传递新闻和信息,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围。

二是增强内容质量:内容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因素。党报党刊应该注重报道内容的深度、精度和广度,紧紧围绕国家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真相,为读者提供权威、客观、全面的信息。同时,要注重挖掘和报道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的内容,吸引本地读者的关注。

三是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读者的互动是提高党报党刊可读性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党报党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如开展读者调查、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设置话题讨论等,吸引读者参与,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忠诚度。

四是提升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果是增强党报党刊吸引力的关键。党报党刊应该注重宣传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读者的反馈和意见,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报道内容和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总之,要打破党报党刊无人看的局面,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媒体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来源:网易新闻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IFGER ... 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秦克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