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法规案例

[复制链接]
1160#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9:55: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媒体高层涉索贿遭廉署起诉
一名报馆广告部高层涉向4名下属索取及收受约12万元贿款,被廉政公署起诉,连同两名下属同样涉嫌向其提供贿款亦被起诉,3人被控3项串谋使代理人索取利益及5项向代理人提供利益罪。3人获准保释,下周一于东区裁判法院应讯。
两下属被控提供贿款
案情透露,《商报》广告部时任助理总经理胡桁志、又名胡智衡,案发时负责监管部门运作及监督销售代表,其余两位被告李国维及敖锦辉则为时任销售代表,二人及另外两名销售代表于201911月至202111月期间,为4项活动获取多笔赞助费共逾350万元。
署方指出,胡桁志及李国维涉串谋向两名销售代表索取3笔共约3.5万元贿款(占有关活动佣金三成),作为胡协助二人取得赞助的诱因或报酬,结果他们均拒绝两名被告要求;至于李国维及敖锦辉另涉向胡桁志提供4笔共约8.3万元及5000元贿款,作为胡协助他们取得赞助的报酬。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cemJqW5IHhvy9oC5MSZpA
编辑:屈妍君

1159#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22:52: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福克斯新闻因传播美国大选假新闻再被起诉,面临43亿天价索赔
继福克斯新闻被多米尼恩选举科技公司公司索赔16亿美元后,另一家在2020选举期间负责开发计票系统的公司斯玛特马蒂(Smartmatic)也因诽谤起诉福克斯,该案于8日成功推进。据报道,斯玛特马蒂向福克斯索赔27亿美元。
两家公司都是针对福克斯在大选之后大肆宣扬特朗普的选举阴谋论,损害公司声誉、造成经济损失,向福克斯提出赔偿。2020年拜登胜选后,特朗普声称计票公司通过欺诈帮助拜登胜选。
斯玛特马蒂于2021年2月提起诽谤诉讼。福克斯方面的律师一直极力阻止此案推进,但最终失败。据《卫报》消息,上周,纽约最高法院批准了针对福克斯主持人玛丽亚·巴蒂罗姆(Maria Bartiromo)和卢·多布斯(Lou Dobbs)的诉讼。斯玛特马蒂还起诉了特朗普曾经的律师朱利安尼,获批进入审理程序。
若斯玛特马蒂胜诉,福克斯面临的危机将雪上加霜 / Getty
斯玛特马蒂方面在诉状中写道:“地球是圆的。二加二等于四。乔·拜登和卡玛拉·哈里斯赢得了2020年大选。”诉状指出,这些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福克斯新闻却播出了一系列明目张胆的谎言,支持特朗普的选举阴谋论。“被告不希望拜登赢得选举,而想让特朗普连任。他们知道特朗普的人气有多高,所以编造这种故事吸引观众。”
诉状称,故事需要一个反派,而在福克斯的剧本里,这个反派就是斯玛特马蒂公司。福克斯主持人和嘉宾散布不实消息达一百余条,例如声称斯玛特马蒂参与了选举中六个关键摇摆州的计票工作,而实际上斯玛特马蒂只参与了洛杉矶的计票。福克斯还称,斯玛特马蒂和多米尼恩共享技术,而实际上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关系,并不存在沟通。
另外,朱利安尼在巴蒂罗姆的节目中称,斯玛特马蒂和境外势力合谋篡改拜登的票数。斯玛特马蒂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其为诽谤。
福克斯播出的发言还包括斯玛特马蒂公司是在委内瑞拉腐败的独裁者授意下成立的,但实际上斯玛特马蒂的总部在伦敦,是由两名技术人员在佛罗里达创立的,目的是恢复人们对选举的信心。
斯玛特马蒂公司称,由于福克斯新闻造谣诽谤,公司已经流失了不少客户,损失达数十亿美元。福克斯新闻对此数据提出质疑,称其过分夸大,干涉新闻自由。
福克斯新闻发言人对《卫报》记者说:“新闻自由是民主的基础,必须得到保护。”他还称斯玛特马蒂的索赔毫无根据,令人气愤,目的不过是干扰福克斯员工的工作。“毕竟没有什么比美国总统和他的律师们胡乱指控别人更值得报道了。”他说。
斯玛特马蒂公司想要赢得诉讼,仍需满足不少条件。为了保护新闻自由,纽约州法律对此类诽谤诉讼极为严格,斯玛特马蒂需要说服陪审团福克斯确实发布了虚假信息,而且存在“确切恶意”。能够被认定为抱有“确切恶意”的情况包括媒体明知自己是在散播谣言且不改正,或是媒体忽视真相,不导正蒙蔽真相的言论,且不考虑任何后果。
雪城大学媒体法教授古特曼(RoyGutterman)评价道:“纽约对媒体权利的保护相当严格。每年我都会读到很多纽约的案例,想要纽约赢得诉讼非常艰难。”
被一系列诉讼案卷入风暴中心的福克斯名嘴卡尔森和特朗普 / AP
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斯玛特马蒂的诉讼之路目前为止还十分顺利。负责该诉讼的纽约最高法院法官科恩(DavidCohen)表示,斯玛特马蒂上诉的理由非常充分。科恩说:“原告提出的证据足以说服陪审团福克斯新闻的行为存在‘确切恶意’,至少,福克斯的确对一系列针对斯玛特马蒂的离谱言论视而不见。”
此前,多米尼恩起诉福克斯,其提交的证据显示,多名福克斯工作人员表面支持特朗普的阴谋论,实则心里清楚自己节目中播报的都是谎言,并在背后嘲笑特朗普,其中包括名嘴卡尔森和同事说“恨死特朗普”,福克斯主席默多克说“特朗普当选才是最可怕的”,以及报道选举欺诈的主持人劳拉称特朗普的亲信鲍威尔和朱利安尼“都是十足的疯子”。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0306349001867811/?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78888133&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3152148537EB4E1448B37EA22BAFD&group_id=7210306349001867811&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a346c10d-8bbc-4ad6-bedb-90562adb78e4&source=m_redirect&wid=1678891659880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吴氏垂心


1158#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22:48: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file:///D:\系统缓存\ksohtml8928\wps59.png
福克斯的公关之祸可能不会直接转化为法律之祸
当多米尼克投票系统公司(Dominion Voting Systems)针对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诽谤案开庭审理时,网络主持人和高管之间的一些不讨人喜欢的私人信息可能永远不会成为证据。
在过去的三周里,在2020年总统大选后的几天里,一点点滴滴的披露暴露了福克斯新闻内部的广泛恐慌和怀疑,因为该网络成为了一些关于广泛选民欺诈的最阴险谎言的平台。自十多年前英国发生电话窃听丑闻以来,这些爆料是默多克传媒帝国最严重的丑闻。
头条新闻吸引了眼球。前总统唐纳德·J·特朗普(Donald J.Trump)的民粹主义信息的拥护者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被发现侮辱特朗普——“我非常恨他,”他在一条短信中写道。劳拉·英格拉姆(Laura Ingraham)和肖恩·汉尼蒂(Sean Hannity)贬低了他们网络新闻部门的同事。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表示,他渴望有一天特朗普会变得无关紧要。
Dominion Voting Systems对福克斯新闻(Fox News16亿美元的诽谤诉讼中,个人电子邮件、短信和证词中披露了这些例子和更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令人尴尬。但在那起案件中,他们是否会对福克斯造成严重的法律风险,目前还不清楚。
据律师和法律学者(包括几名直接参与此案的人士)称,导致一些最大新闻标题的信息可能永远不会在下个月案件开庭时作为证据。福克斯预计将要求法官以不相关为由排除某些文本和电子邮件。
但福克斯最有力的法律辩护是《第一修正案》,该修正案允许新闻机构广泛报道民选官员的话题和言论。在法庭上,福克斯的律师辩称,该网络只是在报道特朗普及其盟友关于欺诈和多米尼恩机器的言论,而不是支持这些谎言。
媒体法专家表示,如果陪审团认为这是真的-他们说,这不是一个牵强的结果,特别是如果该网络的律师能够证明其主持人没有将指控作为事实-那么福克斯可能会获胜。
来源:纽约时报
编辑:吴漫

1157#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6:1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市法院判决两起冒充记者实施敲诈勒索案件
222日,记者从市“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在商丘市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中,我市着力查处各界强烈反映的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干扰基层社会秩序、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件,维护了新闻出版传播秩序。
案例一:燕某设等敲诈勒索案。20212月,燕某设伙同刘某松、张某某(另案处理)经预谋后假冒记者身份,在多家媒体发布某医院不实负面新闻。燕某设冒用新闻网站记者身份,向院长发送其院员工高某在外开月子会所,私自行医,私收红包不实负面新闻链接和信息。后刘某松假冒记者以删除负面新闻为由,两次敲诈高某现金共18000元,燕某设分得8000元。经梁园区人民法院审理,以被告人燕某设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违法所得8000元依法予以追缴,退还被害人。
案例二:贺某阳、张某星、徐某军敲诈勒索案。贺某阳、张某星、徐某军等三人冒充记者,于202110月至2022410日期间,找到相关单位或地点拍照取证,以违反疫情规定、手续不全或行为违法为由,以曝光其违法违规行为相要挟,索取他人财物。经梁园区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贺某阳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被告人张某星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被告人徐某军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扣押在案的假冒新闻记者证件三个、偷录设配一套,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来源:阳光传媒
编辑:屈妍君

1156#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7:16: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看了ChatGPT的《使用条款》,确实有点东西
| 张延来
ChatGPT本质上应该是AI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这一点基本上已经在业内取得共识,正因如此,她的横空出世才引起了远超以往其他人工智能工具的关注热潮,毕竟我们聊了这么久的人工智能,这一次似乎是所有人都觉得她真的要来了。
当大家都在关注ChatGPT的强大功能的时候,作为法律人的笔者当然更感兴趣的是她的规则条款,如果接下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要使用这样的基础设施,《使用条款》就相当于具有法律效力的《使用说明书》,不看怎么行呢。
实际上,ChatGPT的全部条款(2022年12月13日版本)从目前的结构上看还略显粗糙,我们可以从ChatGPT和openai官网上找到《使用条款》和《隐私政策》,但还有更多广受关注的问题(例如ChatGPT开放接口使用要求)并不规定在这两个协议中,还有其他被引用在《使用条款》中的协议条款以及网站公开的答疑栏目里的内容,限于篇幅和日后另有用途的关系就不全面展示了,本文仅以chatgpt的《使用条款》作为样板,看看这样一个超级AI所提供的使用手册里都规定了哪些最重要的内容。
1、使用限制
在《使用条款》的2.(c)条中,ChatGPT规定了若干受限制的使用行为,非常值得关注,包括:
1)不得用于侵害他人权益
2)反向工程(对系统和算法源代码的反编译等)
3)使用chatgpt开发基础模型其他同类竞品用于同openAI开展竞争
4)通过授权API之外的渠道从chatgpt系统中抓取数据(爬虫等)
5)将机器生成内容对外以人为创作内容使用
6)API Key的滥用(买卖等)
前六项禁止行为中,最值得关注的包括2)、3)项,都是针对可能被用于开发出同类产品或者核心数据资源流失的限制,第5)项规定的内容替代性使用则更值得用户关注,这可能意味着用户如果用ChatGPT生成了内容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投入使用,至少在协议层面找不到依据。这个问题值得另外深入讨论,因为涉及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享有版权的问题,对此恐怕不能一刀切的认为用户没有著作权(含署名),因为ChatGPT也是根据用户指令完成内容生成的,很多情况下生成高质量的内容也需要用户提前给出高质量的问题或者思路,这个过程依然有用户的智力投入。当然,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确实不能直接将ChatGPT的生成内容直接以人的名义使用,例如将考试题输入后获得的答案。
这个问题如果往再深一层延伸,就会涉及到《著作权法》对于作品原创性的判断,接下来立法和司法都不得不考虑一个Ai带来的问题,那就是人和机器结合起来创作将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如何确认作品是否达到了原创度要求,恐怕需要有新的判断标准了。
2、第三方服务
在《使用条款》的2.(d)条中,还提到了ChatGPT不对使用第三方服务承担责任,显然他们也预见到了大量的应用会将自己的基础技术跟第三方服务进行嫁接整合,这种情况撇清自己的责任还是有必要的,但表述上非常简单,目测会随着以后使用情况逐步细化。
3、内容
《使用条款》中将用户输入和系统输出统称为“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相关的权利和边界,《使用条款》第3条分别从用户内容(权益)、近似内容、系统使用内容提升服务以及版权投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其中3.a)条指出OpenAI授予输出内容的全部权益(righttitle and interest)给用户,此处用词很严谨,特指“输出内容”而不包含全部内容,毕竟openAI对于输入内容是没有授权基础的。同时规定openAI为了提供和维持服务可以使用输入和输出内容(用词依然严谨),而用户则需对输入和输出结果承担责任(包括法律上的和协议上的);
3.b)条指出相同请求可能出现相同的响应结果,基于其他用户请求做出的响应,不视为用户的内容。这一点保证了用户各自生成内容之间的独立性,以及由于系统算法等原因导致输出结果一致的情况下,避免单个用户对输出结果主张独占权利。
3.c)条非常重要,规定用户同意ChatGPT使用用户内容改进和提升服务,说白了就是用用户来训练自己的机器学习算法,这一点对搜索引擎时代的算法也是如此,可以说这一条是保证ChatGPT越来越智能和越来越有竞争力的基础。这更详细的内容使用规则是以另一个单独文档《用户内容如何被用于提升系统性能》提供给用户的,该条同时指出如果用户不愿意自己的内容被chatgpt使用,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表示拒绝,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使用系统能力受到影响。这样的说法,不是完全的没有依据,毕竟很多个性化的服务是有赖于在互动中学习用户数据而实现的,这让我们联想到国内法律要求推荐算法要向用户提供非个性化的选项,这样的做法也同样可能导致使用该选项的用户无法获得系统更加精准的推荐。
3.d)条是对版权侵权投诉的规定。该条指出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可以投诉,平台可能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甚至对重复侵权账号封号。看来,现阶段openAI还是愿意按照避风港的方式来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的,貌似他们自己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基础设施,而是更多的作为应用层的技术服务提供者。
这一点,笔者作为代理过小程序平台责任案和云计算平台责任案的律师,建议OpenAI三思,因为底层技术面临的知识产权投诉无论在数量还是复杂程度上恐怕都是难以想象的,这个成本要不要直接揽过来,至少在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下,OpenAI是完全有可能比照小程序、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甚至可能再往下一层,比照电信业务提供者认定注意义务或者豁免条款。
小结
总体上看,ChatGPT的使用条款比较原则化,这可能跟她刚刚推出,还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使用策略有关,而且仍然有更多配套的条款被嵌入到《使用条款》中使之更具针对性,但即便以目前的版本,仍然颇具看点,可以说很多AIGC领域的特殊法律问题都带到了。
仅从条款本身内容来看,chatgpt是愿意最大程度将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输出)内容有关的权益授予用户的,这也是用户使用ChatGPT最大的激励所在,但ChatGPT也希望使用这些内容训练自己的系统和算法,毕竟这才是人工智能想要的,说白了每一个使用者都是训练素材,AI在与人不断的互动中变得越来越像人甚至超过人,这一点在条款中已经非常明晰了。
比较大的疑问还是在于用户无法直接将系统生成内容以“人创”作品进行使用,这一点恐怕给用户权益带来不确定性,当然这也不是靠一个《使用条款》就能解决的,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觉得《条款》作为第一层面的权益基础,还是不要一刀切,应该赋予用户直接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名义使用生成作品的可能性,仅对作弊等情况进行排除就好,至于这些没有明显违规、损害后果的使用是否能够获得法律认可,完全可以交给立法和司法进行判断。
同时ChatGPT也对危害自己的或者第三方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该撇清的责任也会毫不犹豫的扔给用户和第三方。
最后,ChatGPT为自己保留了知识产权侵权处理的权利,但这一点不知道是基于所在国法律要求还是其他考虑,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利有弊,毕竟ChatGPT本质上是底层基础设施,把应用层的知识产权侵权处理揽到自己头上,恐怕面临很高的处理成本,当然也许人家有我们想象不到的黑科技也说不定呢。
欢迎加作者微信一起交流更多人工智能法律问题。
作者介绍
张延来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  创始人 主任律师  专利代理人
「网络法学社」及「网络法实务圈」创始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实务导师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实务导师
浙江省反垄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杭州市律师协会理事
杭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执业以来完全专注于互联网法律实务工作,担任数十家头部网络公司常年法律顾问,并代理《胖虎》NFT侵权第一案、群控第一案、微信小程序第一案、智能手机刷机第一案、5G云游戏第一案、人脸识别第一案等多个标杆涉网诉讼案件,代理的案例分别入选“最高院十大知产典型案件”、“最高院五十大知产典型案件”、“中国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案件”、“中国十大宪法事例”等。
深度参与中国《电子商务法》、工商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杭州市《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个人专著《法眼电商》、《网络法战地笔记》、《无技术不法律》已分别由法律出版社、法制出版社出版。
来源:数字科技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58PzlOXJQCg_TL-3YW0cg
编辑:屈妍君

1155#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12:34: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量细节曝光!云南省大理广播电视台原党组成员、副台长陈静案辨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原标题《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还是受贿——从云南省大理广播电视台原党组成员、副台长陈静案说起》)
今年1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整版刊登了《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还是受贿——从云南省大理广播电视台原党组成员、副台长陈静案说起》一文,用陈静案以案说法,提出警示,并释疑解惑。
这是一起党员领导干部在未出资、未参与经营管理的情况下,长期以利润“分红”、领取“工资”等方式,攫取单位广告业务个体承包人经营利润的典型案例。
本案中,陈静长期在广电系统任职,“靠山吃山”、滥权妄为,其违纪违法行为有何特点?陈静将广播电台广告收入私自存放于大理某广告公司进行列支,该行为应如何认定?其多次为他人介绍广告业务,并收取广告提成,是否构成贪污?我们特邀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予以解析。
特邀嘉宾
李福庆大理州纪委监委第十审查调查室主任
崔伟 大理州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
张进军大理州纪委监委驻州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
杨铭勇大理州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   
和银芳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
▍基本案情
陈静,女,200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云南省大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大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大理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等职。
·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陈静在担任大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期间,违规发放津补贴30余万元人民币(币种下同),违规报销电台接待等费用5万余元。
· 违反廉洁纪律
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陈静多次以他人名义违规经商办企业,并从中获利18万元。
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陈静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通过为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广告业务承包人徐某承揽其他单位的广告业务,先后收取广告提成共计9万元。
·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陈静在任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期间,大理人民广播电台违反规定,将电台广告业务经营收入及广告业务承包费共计462万余元私自存放于大理某广告公司,形成“小金库”,用于支付在编人员及聘用人员广告提成,发放在编人员津补贴等,对此陈静负有直接责任。
· 受贿
2012年至2019年,陈静在担任大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大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徐某谋取利益,在未出资、未参与经营管理的情况下,长期以利润“分红”、领取“工资”、对个人消费进行“报账”等方式,分得徐某经营利润共计474万余元。
其中,陈静个人获得313万余元,授意徐某给予帮助提供账目的电台聘用人员周某160余万元。
图片
2022年11月1日,陈静受贿案一审开庭。图为庭审现场(视频截图)。(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供图)
▍查处过程
· 立案审查调查
2022年2月15日,大理州纪委监委对陈静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立案审查调查。经云南省监委批准,2月17日,对陈静采取留置措施;4月28日,对陈静延长留置时间3个月。
· 党纪政务处分
2022年8月11日,经大理州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州委批准,给予陈静开除党籍处分,由大理州监委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
· 移送审查起诉
2022年8月12日,大理州监委将陈静涉嫌受贿罪一案移送大理州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 提起公诉
2022年9月15日,大理州人民检察院以陈静涉嫌受贿罪向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 一审判决
2022年11月14日,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陈静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万元,目前判决已生效。
▍以案释法
陈静长期在广电系统任职,“靠山吃山”、滥权妄为,其违纪违法行为有何特点?如何以案为鉴,净化修复大理州广电系统政治生态?
李福庆:2021年4月,大理州纪委监委接到信访举报,反映陈静在任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期间,长期以利润“分红”、领取“工资”等方式,攫取广告承包商经营利润。经初核,2022年2月,大理州纪委监委对陈静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陈静长期在广电系统任职,“靠山吃山”、滥权妄为,其违纪违法行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一是借助公权力和工作便利,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如利用在广播电台行业任职的便利兼职取酬,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
二是多次违反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私设账外账,形成单位“小金库”,用于支付聘用人员薪酬、在编人员及聘用人员广告提成,发放在编人员津补贴等。
三是利用职务便利,为徐某谋取利益,并多次在徐某个人经营利润中领取“分红”和“工资”。
陈静受贿手段隐蔽,其经营行为和受贿行为边界模糊,在罪与非罪间存在多种争议,给调查取证带来一定困难。
经过专案组反复研究,并商请案件审理室、检察院提前介入,最终查实陈静的受贿犯罪事实,证据确实、充分。在专案组的耐心引导和思想感化下,陈静最终交代了违纪违法犯罪事实,并表示认罪认罚。
张进军:陈静案发后,在大理州广电系统引发强烈震动。大理州纪委监委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将陈静案作为反面典型,深挖个案背后的领域性问题,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2022年9月8日,大理州纪委监委与州委宣传部联合召开全州新闻广电系统警示教育大会,播放专题警示教育片《从“审片人”到“片中人”》,通报陈静案件查处情况和审查调查中发现的广电系统存在的作风纪律和廉洁问题,以案为鉴、以案示警,进一步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
大理广播电视台、大理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发案单位,全面深入自查自纠,召开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从思想根源上剖析病症,找准问题,做到立行立改、真改实改。
在规范广告经营管理方面,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对涉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业务均需通过集体研究,做到慎重决策;制定《大理广播电视台广告及经营性节目内容审核把关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内容和资质审查,不断强化对广告经营环节的监管。
在规范财务管理方面,进一步严格大理广播电视台领导班子职责分工,建立完善《大理广播电视台财务管理审批权限及审批流程内控规定(试行)》《大理广播电视台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等内控制度,不断完善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
同时,州纪委监委联系监督检查室、驻州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认真履行监督责任,把以案促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及时组织“回头看”,对于整改落实不力的相关单位严肃追责问责,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
陈静将广播电台广告收入私自存放于大理某广告公司进行列支,该行为应如何认定?其多次为他人介绍广告业务,并收取广告提成,是否构成贪污?
崔伟:本案中,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陈静在任大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大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期间,明知广告收入和广告承包费属于财政资金,应按规定上交单位财政统一核算管理,但其为了逃避监管、方便使用,私设账外账,将电台广告业务经营收入及广告业务承包费私自存放于大理某广告公司进行列支,资金共计462万余元。
上述资金被用于支付聘用人员薪酬,发放在编人员津补贴,支付电台餐费、接待费、电话费,等等。
根据有关规定,“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陈静上述行为属于私设“小金库”,应当认定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李福庆: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陈静利用其亲朋好友的关系,多次为徐某介绍广告业务,先后收取徐某给予的广告提成共计9万元。
对此,有观点认为陈静系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其从电台广告收入中领取提成,构成贪污罪。
专案组经研究后,不赞同该观点,一是陈静为徐某介绍的系其他单位或企业的广告业务,其领取广告提成的行为并不侵犯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的公共财产;二是陈静领取的广告提成系从徐某交付相关单位广告业务承包费后的个人经营利润中获得。综上,不能认定陈静构成贪污罪。
同时,陈静的行为亦不构成受贿罪。相关证据证明,徐某针对所有为其介绍广告业务的人员,均给付20%的提成,且陈静获得该9万元提成与其职权或职务并无联系,并非职权或职务影响的对价,而是介绍劳务行为的酬劳,其行为并未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此不认定为受贿。
综上,陈静上述行为系为徐某提供信息,介绍广告业务收取钱财的经济活动,应当认定为违反廉洁纪律,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陈静长期以利润“分红”、领取“工资”等方式,分得徐某个人经营利润,该行为系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还是受贿?
崔伟:相关证据证明,在陈静的推动下,徐某与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签订了真实、有效的广告承包合同,合同明确徐某对电台的广告节目制作经营权进行承包,电台对广告制作及播放有协调、保障、服务的义务,陈静对广告节目的审查把关系依职权实施的行为,属于单位行为。
同时,根据相关证人证言,陈静并未实际参与出资,与徐某也从未商量过共同经营电台广告业务,二人并非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广告业务投资,徐某并不具有给陈静分配经营利润的义务。
综上,陈静上述行为不认定为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综合考虑陈静为徐某谋取利益以及徐某自愿给予陈静“分红”等事实,应认定陈静构成受贿。
杨铭勇:有观点认为,徐某因陈静为其获取广告业务提供帮助而给予“分红”,二人共同贪污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广告业务收入,应认定构成贪污罪,本院不认同该观点。
根据刑法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徐某向大理人民广播电台支付了广告业务承包费,因此扣除承包费以外的收入系徐某的个人经营所得,不属于公共财物。陈静与徐某并无事先通谋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实际行为与主观故意,因此,本院认为二人不构成贪污罪。
同时,陈静的上述行为实质系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分得他人经营收入,构成受贿罪。陈静利用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职务便利,多次为徐某在电台广告业务承包等事项上提供帮助,并从徐某的经营利润中获得“分红”“工资”,并在未实际出资、未实际参与管理经营情况下,分得徐某个人经营利润。而徐某基于陈静的职务职权及陈静已经给予的利益或者未来给予利益的可能性,同意给予陈静财物,双方在主观上达成了行受贿合意,所谓利润“分红”“工资”等在本质上仍系权钱交易,综上,应认定陈静构成受贿罪。
辩护人提出,对于周某从徐某个人经营收入中获得的“分红”,不应计入陈静的受贿数额,如何看待该辩护意见?
和银芳:本院认为,周某从徐某个人经营收入中获得的“分红”160余万元,应依法计入陈静受贿数额。
理由如下:一是周某与徐某并非合伙经营关系,徐某并不具有给周某分配经营利润的义务。同时,徐某系基于陈静对大理人民广播电台广告承包及经营具有的管理制约权,以及期待陈静后续仍会为其谋取利益,才根据陈静的授意给周某“分红”,陈静对此系明知。
二是徐某给予周某的“分红”系陈静主动提出,且由陈静具体确定利润分配比例,周某并未参与其中。
三是周某作为大理人民广播电台聘用人员,受陈静指使长期对徐某的经营及账务状况进行监督核查,掌握利润收入后及时向陈静汇报,并根据陈静安排帮助其进行利润分配。经查,周某未实际参与陈静与徐某权钱交易的具体事务。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指定他人将财物送给其他人,构成犯罪的,应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综上,陈静授意徐某给予周某“分红”,系对其受贿财物的支配,因此该笔160余万元应计入陈静的受贿数额。
本案中,陈静受贿数额特别巨大,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考虑到陈静具有自愿认罪认罚的法定从宽处理情节,具有坦白、积极退赃等法定、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最终,本院根据本案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结合陈静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退缴赃款等情况,判决陈静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万元。
来源:广电独家
编辑:陶鹏辉

11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10:09: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欧盟数字法案的落地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严少华
里程碑式的数字立法,包括《数字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 Act,简称DMA)与《数字服务法案》(Digital Service Act,简称DSA)。应DSA的监管要求,谷歌、脸书和Tiktok等搜索引擎和平台企业也都在2023年2月17日公布了在欧盟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
随着DAM与DSA两部重磅法案的逐步落地实施,其对中国数字企业和中欧数字合作的影响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当前地缘政治和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目前舆论多关注法案带来的多重监管挑战,但实际上,欧盟数字立法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数字治理路径也为夹缝中的中国数字企业提供了潜在的机遇和空间。
要合理评估欧盟数字法案的影响,需要对欧盟“数字主权”理念有更加准确的理解。“数字主权”是欧盟追求“战略自主”的宏大目标的一部分,也成为指导欧盟参与全球数字竞争的核心原则。在全球数字竞争中,欧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根据欧盟发布的《数字指南针》报告,全球主要数字技术是在非欧盟地区开发的,90%的欧盟数据由美国公司管理,只有不到4%的主流在线平台来自欧盟,而欧盟地区制造的芯片也只占欧盟市场的10%。
因此,“数字主权”就是要确保欧盟在全球数字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增强数字主权,欧盟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数字规则等领域都推出了重磅的立法与政策措施,包括前面提及的两部法案以及《欧洲芯片法案》、《人工智能法案》、《开放数据条例》和《数据治理法案》等。尤其是在数字规则和监管方面,欧盟毫不掩饰其追求主导地位的雄心,希望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成功经验为蓝本,引领数字时代的规则制定。
对中国而言,欧盟追求“数字主权”的努力无疑会带来更多的竞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由于中欧在数字治理理念与路径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欧盟的强监管倾向也为中国数字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合规挑战。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欧盟的“数字主权”仍然遵循“开放性战略自主”的思路,在追求自主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的重要性。欧盟委员会负责竞争的副主席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近日在接受《瑞典日报》(SvD)的专访时表示,欧盟不会考虑封禁TikTok方案,只要遵守法律,TikTok就可以在欧洲开展业务。维斯塔格的这一表态也体现出欧盟对开放性的承诺和对规则的重视,这与美国冷战式的对华技术脱钩与技术遏制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这个角度而言,欧盟在“数字主权”理念下推出的相关立法固然给中国数字企业带来合规挑战,但也为中国完善数字治理规则和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成为中国数字企业摆脱政治困扰,在欧洲实现可持续经营的一次机遇。而把握这个机遇的关键在于合规,这不仅仅是企业的任务,也要求中欧双方在立法层面进行更好的对话与沟通。
在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过程中,所谓“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往往成为美西方政府打压中国企业的理由之一。维斯塔格在《瑞典日报》的专访中也表示对所谓“TikTok与中国的联系”和中国相关立法有所担忧。这里面固然有政治偏见的因素,但也反应了中欧双方在立法层面需要进行更好的沟通。
随着欧盟在数字立法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全球性数字企业也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这对国内的立法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完善数字治理规则和体系,对监管措施和标准进行更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处理,为国内企业海外合规经营留有余地和空间,是中国在数字治理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与欧盟是数字领域的两大市场和两个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也可能成为中欧合作新的支柱。中国在算法、数据和应用场景等领域的优势也可与欧盟在基础创新和监管规则等方面的优势互为补充。实际上,中欧在数字规则与监管领域也有成功合作的经验与基础。2016年欧盟通过的GDPR不仅为全球跨境数据流动设定了一系列标准,也为中国在数字领域创立和更新其监管框架提供了示范和榜样。
这种成功的合作可以也应该推广至中欧在其它数字领域的合作中,这需要加强双方在数字领域的互动。2020年建立的中欧数字高层对话机制则为中欧在数字领域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中欧能够在监管规则与合规方面找到平衡的方案,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数字企业的全球化运营能力,也可以在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时代为数字合作探索一条务实的道路。
来源:OR商业新媒体
编辑:陶鹏辉

1153#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17:2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朱虎:《规制大众传播媒介的回应权:功能延续与制度发展》 | 前沿

内容提要:针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回应权,使被报道者能更有效地维护其人格尊严,并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诸多变化,使个人名誉更易受到影响,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是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极端化并产生了注意力经济,从而将对公共领域造成破坏性影响,由此突显了规制媒体表达自由的必要性。作为规制传播媒介的手段,回应权之名誉保护功能和提供多元化信息来源功能在当今依旧延续甚至更有必要。传统回应权的规制对象应予扩张,使回应权也能够针对类似于大众媒体的用户以及平台媒体、搜索引擎行使,回应权并能成为连接点,结合标签、算法等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但是,回应权毕竟涉及媒体的表达自由,其具体规则的构建、调整和扩充要实现基本权利之间的合比例关系。
关键词:回应权;大众传播媒介;人格尊严;公共领域;表达自由

引 言

信息时代,媒介已不仅是工具,也是我们的生存世界;我们不仅是在使用媒介,更是生活在媒介之中。媒介更迭不再仅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变化。“媒介即信息”,媒介的塑造力正是媒介自身,媒介技术更多通过其形式而非传递的内容塑造社会,媒介形式的改变会相应地改变社会行动、社会结构和社会沟通环境。信息时代在使人获得更大的解放可能性的同时,也使个体人格尊严和公共领域置身更大风险之中,因而应当思考如何规制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
本文以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回应权为主题,在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这一“时代之变”中观察回应权制度的“中国之变”。其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回应权作为规制传播媒介的工具,具有保护个体人格尊严和公共领域的双重功能,且后一功能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具有根本性和重要性,回应权因此具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面向。以此为研究主题,必然要求公法视阈和私法视阈的交融,整合公法和私法的相关理论和规范并将之置于传播媒介时代变迁的场景下展开讨论,这有助于在整体法秩序和时代变迁的视野中对回应权予以横向和纵向定位,并将之作为观察个体、社会与国家整体关系的一个窗口。其二,回应权的规制对象正是大众传播媒介,这就涉及保护人格尊严和公共领域与媒体表达自由之间的权衡与协调。这种价值权衡决定了是否以及如何以回应权作为规制传播媒介的工具,同时也是回应权规则展开的价值基点。其三,虽然我国在一些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存在涉及回应权的规定,国内之前也存在极少数相关研究,但均未详细展开,未注意到媒介的时代变迁对回应权制度功能和具体规则的影响,未细致阐释回应权的公法面向,且几乎都是民法典通过之前的研究。境外相关研究虽持续不断,以基本的社会理论和法律理论为基础,融合公私法细致分析了回应权的双重面向,但就媒介变迁如何影响回应权制度功能和具体规则的研究同样仅仅是开始。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传播媒介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讨论回应权的功能延续和制度发展。

一、回应权的传统功能

回应权,是指当媒体报道的信息包含直接涉及他人名誉的事实时,该他人有权请求媒体及时采取合理方式发表必要的回应。很多国家通过立法或判例承认了针对大众媒体的回应权;还有些国家通过媒体的自律机制予以规定。在区域性公约层面,《美洲人权公约》第14条明文规定了回应权;《欧洲人权公约》没有明文规定,但欧洲人权委员会和欧洲人权法院认为,回应权是该公约第10条表达自由的重要组成,媒体必须尽快发表回应,无需详细审查回应的真实性,但对不发表回应者课予剥夺记者执业资格的处罚违反了比例原则。在国际层面,1948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通过的《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中的第二公约《国际新闻错误更正权公约草案》以及1952年《国际更正权公约》规定了回应权。可以认为,回应权正演变成表达自由的重要组成,是对媒体侵犯名誉的救济措施和保护人格尊严的工具之一。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3条、《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26条第3、4款明确规定了当事人针对出版单位要求答辩的权利,一般认为是我国关于回应权的规范基础,虽然其具体规定仍有可商榷之处。
回应权作为规制传播媒介的手段,其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保护被报道者的名誉和人格尊严;二是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保障公众形成意见的自由。
一方面,就被报道者的名誉而言,以损害赔偿为核心的传统侵权法捉襟见肘。侵权损害赔偿以构成侵权和产生损害为前提,诉讼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且名誉损害的赔偿金额不确定;更重要的是,其着眼于事后救济,而判决本身对早已形成的评价影响较弱,无法完全消除已经发生的名誉损害。禁止传播作为预防性救济方式之一,辅之以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作为快速实现方式,也以报道内容失实、侵害名誉权为前提。民法典第1000条所规定的赔礼道歉和公告、公布生效裁判文书,同样以构成侵权且有必要消除影响为前提,着眼于对名誉已形成侵害的情况,在构成和行使上仍非常严格。民法典第1028条规定了对媒体的更正和删除请求权,较之回应权,虽然该请求权对名誉的保护更为有利,但以“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为要件,构成也很严格。
回应权则是在考虑到个人与大众媒体的传播能力差异所导致的传播效果差异的情况下,为保障媒体报道所涉者具有旗鼓相当的事实描述可能性,而为其提供的针对媒体的平等武器(Waffengleichheit)。据此,被报道者有机会就涉及自己的事实予以澄清与说明,运用相当的传播影响力补充事实描述,使得媒体的初始报道和回应报道更有机会接触到相同受众,从而发挥澄清和辩驳的效果,以平衡媒体初始报道对所涉者人格形象造成的影响,达到自我防卫的目的。该目的决定了回应权并非基于对侵犯名誉行为的认定,而是基于被报道者自主决定社会形象的可能性,避免媒体决定被报道者的人格同一性而将其物化,从而保护被报道者对涉及本人事实描述的自我决定,以对抗媒体权力。这也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即平等获得双方对事实的陈述,让双方描述在武器平等原则下被平等地表达出来,通过对双方表达自由的充分尊重,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维护人格尊严。因此,回应权仅以自己确实被媒体报道所涉为要件,而不以媒体构成侵权为前提,也不要求回应权人证明初始报道不真实。简言之,其他请求权需要更严格的构成要件,而回应权的构成要件较为宽松,不以构成侵权为前提,故有助于及时提供预防和救济,减少当事人提起诉讼的必要性,促进多元化的纠纷解决。
另一方面,若从整体角度观察回应权,则私人行使回应权也将对公共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被报道者运用与媒体相当的传播影响力来行使回应权,使得受众能够在获得媒体报道的同时,同等地获得被报道者的陈述,从而免于单方面陈述的可能偏误。因此,回应权也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使公众在更充分的信息基础上自行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更好地保障公众形成意见的自由。尽管私人行使回应权对公众意见形成和公共领域建构的贡献属于公法功能,旨在保障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但是公法功能同样可以为私法权利提供证成理由,事实上,财产权最初的证成理由就是基于其公共功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往往具有相互支持的关联关系,私法功能和公法功能均可以为私法权利提供正当性理由,回应权同样如此。在传统媒体时代,通过回应权的私权行使,公众得以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公共领域得以建构;下文将进一步论证,在大众传媒时代,回应权的公法功能仍然得到延续甚至更为重要。
尽管回应权兼具维护个人人格尊严与建构公共领域的双重功能,但是其可能侵犯媒体的表达自由,媒体享有决定发表内容的自由,包括决定不发表哪些内容的自由;这进而可能导致媒体形象受损,并可能使媒体被回应请求所淹没,增加其维持成本;且可能产生“寒蝉效应”,媒体报道将极为克制,避免发表任何有争议的陈述,导致违背信息流通和促进公开讨论的目的。此时,涉及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或者紧张关系,从而产生关于回应权合宪性的不同观点。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立法者有义务实现有效的回应权,以适应现代大众传播条件,在媒体法领域形成保护个人免受媒体对其个人领域之影响的手段。德国目前关于回应权的规定,是基于德国基本法第2条中的“人的尊严”而对第5条第1款第2句中的媒体自由进行限制,这些保护个人名誉权的一般性法律,构成了媒体自由的界限。欧洲人权委员会和欧洲人权法院也持相同观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广播电视领域,以1934年美国通讯法所规定的“公平原则”为依据肯定了回应权,媒体对重大争议性问题应当平衡报道各种意见,如果社会成员或群体受到媒体的点名攻击或歪曲报道,有权要求播出回应声明;但在书面印刷出版领域则否定了回应权,认为报纸不可能无限扩充版面以发表回应,回应权的要求不仅不现实,而且强迫媒体编辑出版理性告诉其不应出版的东西,构成对新闻自由实质性的内容规制,是对表达自由的侵犯。日本最高法院也基于类似理由否定回应权。
人格尊严保护和表达自由两种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或者紧张关系,并不导致其中任何一项基本权利归于无效,且两种基本权利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仅是在比例原则下能否得到最优化实现。从一般角度观察,较之其他请求权,依回应权要求媒体发表回应,并不意味着其报道内容失实,且有助于实现受众自主判断的理念,同时对媒体的干预和限制较小,使得“寒蝉效应”最小化,更可能符合基本权利冲突时的比例原则。

二、大众传播媒介变迁下回应权的功能延续

(一)大众传播媒介变迁与回应权功能

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也同步发生变化。站在信息时代回观回应权这一规制传播媒介的手段,需要思考回应权的功能在今天是否依然延续,其是否仍能作为规制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手段。
建立在工业化和大众民主基础之上并作为其关键特征的大众传播,较之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的人际传播,增加了职业化和组织化的报刊、广电等传播媒介,公共传播交流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实现,专业化的媒介系统出现。在人际传播中只存在“言说者”角色,而在大众传播中,媒介系统过滤多元化意见,生产传播内容,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占据“守门人”角色,从而新出现了“传播者”角色。大众传播在信息时代又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成为一切媒体的基础。在Web1.0的门户网站时代,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类似,传播模式仍是一对多,仅是传统媒体的线上版。在Web2.0的社会媒体和社交网络时代,受众自己生产大多数传播内容,每个人都是生产消费者(prosumer),是非线性、去中心和参与结构扁平化的传播模式,手机APP更是强化了这一点。在Web3.0的智能媒体时代,则是根据新闻抓取、用户画像、智能算法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传播。较之传统媒介,当代媒介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并赋予受众选择权,具有参与互动可能性大、传播速度快、保存信息能力强、受众依赖性强、信息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明显、满足个性化需要能力强等特点。同时,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日渐融合,专业的媒介内容制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个人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非必然持续性地提供信息。简言之,在信息时代,从大众传播媒体转变为融合式的新社交媒体,是从媒体到平台的转变,体现了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生产机制的转变。新媒体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是媒体之一或者是传统媒体的延伸,而且是媒体发展的重大转折,构成了“创造性破坏”。
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变迁,对人格尊严和公共领域均形成新的挑战。首先,个人名誉在社会互动中不断被创造和扩散,传达有关个人及其在社会中地位等复杂信息,推动社会合作。因此,名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并构成人格尊严的一部分。新媒体服从资本的需要,发展出个性化定制的算法,给传统媒体施加了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压力,注意力也成为稀缺商品之一而产生流量竞争,这进一步促进了生活世界的商业化,传播内容也更为娱乐化、情绪化和个人化,经济模式也从内容生产经济转变为“吸引眼球”的注意力经济。为了获得注意力,人们创造或者传播影响他人名誉的信息,其间泥沙俱下,而当代媒体较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且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日渐融合,信息的生产成本和传播成本降低,往往“造谣动动嘴,破谣跑断腿”。尽管在融合式新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人皆可在网络空间中生产和传播信息,但个人与平台媒体、普通个人与“大V”之间的传播能力鸿沟却在逐渐变得更加不可逾越。因而,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个人更加迫切地需要回应权赋予其针对新媒体的平等武器。
其次,大众传播中的媒介系统是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具有结构性作用。提供统治合法性的民主系统需要符合包容和民主两个前提条件,即将所有与决策相关的参与者作为政治意志形成程序中的平等参与者,以及政治意志形成依赖具有商谈性质的讨论。媒介系统负责意见产生过程中的吞吐量,进而影响商谈质量,技术化和组织化的高度复杂的媒体行业中的专业人员起到守门人的作用,将所有公共沟通领域的噪声,凝缩成符合包容性和民主性的相关和有效的竞争性公共意见,这特别体现在信息和形式的选择、节目的形式和风格以及传播效果上。但是,市场系统会殖民化媒体系统,导致传播内容的娱乐化、个人化、事件的戏剧化、复杂事务的简单化和冲突的强烈极端化,甚至走向“娱乐至死”,这对公共话语质量具有毁灭性打击。公民的社会剥夺和文化排斥则导致媒体沟通中的选择性获得、不均衡参与和反馈机制的系统性缺乏,从而不具备理想商谈情境。此时,公共领域被国家干预社会与社会僭取国家威权的双重过程侵蚀瓦解,不再是孕育理性观念和可靠信仰的温床,而是脱变成操纵支配民意的舞台,公共领域出现衰落和碎片化,其原有的形成公众舆论的功能被迫与控制大众意见的功能相竞争。
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对公共领域的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平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突破了沟通的诸多限制,具有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通过去中介化降低了发表者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成本,拓展了公共议题,并且普遍平等的多元化也有助于批判性的意见形成,蕴含着更大的解放潜能。但是,在网络时代,诸如社交媒体等平台媒体为社会流瀑(social cascades)现象提供了滋生地,信息会迅速蔓延形成更为剧烈的“广场效应”,虚假信息很难甚至不可能被纠正。更重要的是,平台媒体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者角色,仅着眼于传播者角色,侵蚀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模式,却没有提供相应的责任替代。在平台媒体上,某些议题上自发形成的没有边界且不受引导的讨论,使得去边界化的公共领域碎片化,消除了传统公共领域的整合性力量。另一方面,搜索引擎等基于算法的索引机制,在增强人们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也窄化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视野。由于信息过载,受众要么通过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意欲寻找的信息,要么通过平台媒体的控制架构被动接受平台个性化推荐的信息。个性化推荐实质上是平台媒体通过算法进行偏好区分,通过筛选和屏蔽信息而进行信息的“私人定制”,这就使得传播系统完全个人化,公共媒体的力量缩减。个性化的力量最终导致的是不同群体的自我隔离。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每个人对自己的解释和立场不断自我和相互确证,群体成员一开始的倾向在商议后形成更为极端的观点,激发了群体极化(polarization)以及议题、观点和情感的碎片化,社会失去粘合剂而分裂,产生偏执的交往孤岛和屏蔽式的回声室。这就是新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公共领域丧失包容性而陷入两极分化的持续漩涡之中,公共辩论的合理化力量下降,支撑起商谈政治的活跃社会逐渐萎靡,社会整体上受到损害。
据此,大众传播媒介变迁使得个人名誉更容易受到影响,社会的碎片化、极端化加剧,公众的形成意见自由受到影响,公共领域的构建受到妨碍。如前所述,回应权的功能是保护个人人格尊严和构建公共领域。而在今天,回应权的功能不仅是延续的,甚至更有必要。在工业时代,回应权的公共功能从属于其对个体的功能,是第二位的功能,但由于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更大和更深层次的危机,回应权的这两种功能至少要并驾齐驱。

(二)回应权规制媒体表达自由的正当性

回应权毕竟涉及对大众媒体表达自由的限制,是法律对大众媒体的规制方式之一,仅以回应权的功能可以而且应当延续,并不能从根本上回答限制大众传播媒介表达自由的正当性。同时,回应权制度本身也应当考虑对媒体表达自由限制的最小化,因此有必要观察在大众媒介变迁的背景下媒介变化对思想自由市场的影响,进一步讨论限制媒体表达自由的正当性。
自由主义在国家和社会区分的基础上坚持消极自由(be free from)而非积极自由(be free to do)观念,着重私人自主。这在表达自由上,就是霍姆斯的思想自由市场理论:“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的善应当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而实现,对真理的最佳检验是在市场竞争中让思想本身的力量被人所接受。”该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所有人都对媒体有平等的可使用性,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进入思想市场。但传播产业趋于集中,降低了公众通过新闻界表达观点的机会,交流思想的能力出现不平等。此时,大众传播媒体已经让少数人有权力传达和塑造公众意志,现代媒体帝国不受审查的权力集中导致偏见和操纵性报道泛滥,形成媒体垄断而压制信息,使用媒体的困难使得表达的权利虚幻而单薄;并且媒体日益商业化,迫切的市场压力淹没了对理想的追求,媒体被经济殖民。思想自由市场也出现了失灵。换言之,如果公众不能自由使用媒体而受到媒体垄断的限制,就无法保障公众的表达自由,据此应当有“近用媒体权”(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如果基于促进公共辩论的目的而给予媒体优待,那么可以基于同样目的而对媒体课予限制。
在信息时代,上述问题在有望改善的同时也被加剧。首先,受众可以进行主动选择,媒体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控制权和垄断力,这似乎改善了公众不能自由使用媒体的困境。即使如此,不同的网络媒体以及发言人的不同网络地位,仍存在影响力强弱之分,每个人都能发表观点,但却无法使观点同等效果地“达”至受众。其次,基础设施企业的垄断仍大范围内存在,新媒体出现并非意味着传统媒体消失,媒体权力从传统的媒体集团转向谷歌、苹果这类大的整合型企业,新媒介和旧媒介会相互再媒介化(remediation);且对言论的审查更为隐蔽,在传统媒体时代,发言者起码知道自己的言论被审查了,但在新媒体时代,言论可能在发言者毫不知情时就被过滤了。最后,如前所述,社会在信息时代中可能出现极端化和碎片化,并且可能被商业进一步殖民。
虽然不能认为国家与社会区分基础上的消极自由观念不再具有价值,相反,这是现代性的底线,但是,宪法应当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大的抱负,为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结构提供更深厚的根基。得到保障的私人自主之有助于公共自主的“形成条件保障”,就好像反过来公共自主的恰当实施之有助于私人自主的“形成条件保障”。宪法可能以国家和社会的相互构成、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互为形成条件保障为基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区分,超越对消极自由的保障,统合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通过公众参与而不断使权利受到质疑和扩张。国家并非社会的旁观者,而是在不同社会情境中扮演单纯的秩序维护者、结果取向的干预者和参与者以及结构和程序取向的管理者这些不同的角色。
就表达自由而言,由于大众传播的存在,此时要从“个人—国家”的结构想象转变为更为复杂的“个人—媒体等社会组织—国家”的结构预设。政府既可能是言论的敌人,也可能是其朋友。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都需要财产权的保障,从而更有利于生产和传播言论;即使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本身、网络空间中权利的创制和保护也都是政府的产物。纯粹的自发秩序不存在,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一个有效的思想自由市场也需要精心设计的法律框架。在表达自由上,不能仅保护已经发表的言论而对表达机会的创造漠不关心。基于表达自由而对表达自由的规制,并非自由的削减,而是自由的加强。有学者据此区分表达自由和表达权,从起初偏重“不被干涉”的消极自由面向的表达自由,转化为兼具消极与积极双重面向的表达权;表达权的实现需要国家在消极层面不干涉公民的合法表达,也需要国家在积极层面为公民的合法表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安排,其中既包括经由基础设施建设来打破“数字鸿沟”,保障公民能够自由合法地“表”明自身观点,也包括通过制度安排尊重网络平台的自治并对其进行规制,使公民的观点“达”至受众,为公众参与公共辩论提供便利,培育全面、公开的辩论市场。因此,对媒体结构予以矫正,以实现公共领域的包容性以及公共舆论和意志形成的商谈性,并非政治的决定,而是宪法的要求。换言之,表达自由作为基本权利,不仅是对抗国家的防御权,同时也是一种客观价值秩序,课予国家积极保护义务。
规制表达自由的方式也需要正当性。规制方式依据规制主体可以分为他律、自律和共管;依据规制对象分为结构规制和行为规制;依据规制形式可以区分为个体赋权方式和外部规制形式;依据规制强度,可以区分为内容中立的规制、基于内容但不歧视任何观点的观点中立的规制以及基于内容而观点歧视的规制,且规制强度越高,需要的理由越强。“近用媒体权”也仅是表达了规制的理念,但具体的规制手段包括回应权、读者来信、付费发表评论性意见、合理使用频道、公共使用频道、机会均等多种方式。聚焦到回应权,其作为私法上的规制手段之一,是一种他律和行为规制,采取个体赋权方式,同时是一种基于内容但观点中立的规制,其正当性取决于特定的界限划分是否暗示了潜在的观点歧视以及是否具备充分的正当化理由。回应权之所以是基于内容的规制,是因为能够被回应的是影响到他人名誉的特定事实陈述,但其仍是观点中立而不包含任何观点歧视的规制,并未隐含对观点的惩罚。这意味着回应权的力量有限,其对实现有力而广泛的公共辩论而言是不充分的。

三、回应权规制对象的范围扩张

(一)扩张回应权规制对象的必要性

媒介的时代变迁并非一个断裂的过程,而是一个交叉叠加的非线性更迭过程,新媒介并未完全取代旧媒介。基于媒介变迁这一背景对回应权制度展开的讨论,应首先涉及其规制对象的范围。
针对传统媒介,回应权的相对人应当是所有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和广播电台、电视台。如前所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广播领域承认回应权但在报刊领域否认回应权,区分理由在于频谱资源具有物理属性上的稀缺性,其市场可能会失灵,故取得执照的广播媒体作为受托者要考虑普通民众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和交流的表达自由需要,确立回应权可以对机会的有限性加以补偿。但该理由广受批评,例如科斯针对此种因为稀缺而管制的观点,认为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但并非所有资源都要求政府管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光缆的普及颠覆了稀缺理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转而采取了广播的全面渗透性(pervasive presence)理论,认为广播无处不在且易于使用,人们对广播只能被动接受,故应对广播进行管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理由显然也无法成立。据此,区分出版单位和广电单位不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但是,由于回应权要求媒体发表回应,只出版一次的印刷品或者电影胶片无法实现回应权的目的,故回应权要求发表原始报道的出版物应当定期出版(periodische Druckwerke),持续而非有规律地出版(ständiger, auch unregelmäßige)即可满足该条件。
我国关于回应权的规则中,位阶最高的是《出版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关于答辩的规定。这里的答辩究竟是被报道人有权要求自行答辩而媒体发表,抑或是媒体答辩,尚不清晰;如果理解为前者,则其是关于回应权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回应权的规制对象仅限于出版单位中的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出版管理条例》第2条第3款规定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第9条第2款规定了出版单位,故第27条第2款仅适用于报纸、期刊,适用范围狭窄,定期出版物应不限于报纸、期刊。同时,《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类似规定,故回应权对广播电视无适用余地。但是,出版媒体和广电媒体在资源稀缺度上不存在明显量差,且各国对广电媒体的管制要比对平面出版媒体的管制密度更高;同时,民法典第252条规定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结合宪法第6条,可以认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使用者负有更高的社会义务,故更应有回应权的适用余地。
可见,即使是针对传统媒介,我国现行回应权规则的适用范围也过窄,应予扩张。更何况,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融合式社交媒体或平台媒体的转变,个人的人格尊严与公共领域在诸多方面受到平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为了使回应权仍然延续其保障人格尊严与维护公共领域的功能,应当进一步扩张回应权的规制对象。

(二)用户与平台媒体

民法典第1194-1197条对于网络侵权责任区分了网络用户、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和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即使回应权能否被认为是侵权责任形式之一存在疑问,民法典所作类型区分仍有意义。如果由职业媒体生产编辑内容的电子报刊或定期更新的门户网站发表了影响他人名誉的报道信息,支持回应权针对此类媒体行使与支持其针对传统媒体行使在理由上并无区别,并且通过互联网发表回应在技术上更为容易,媒体的成本更小。将回应权扩张适用于这一类型的网络媒体,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各国法律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平台媒体中,其内容生产欠缺传统媒体的专业化和审核机制,但其传播速度更快,且传播往往由于个性化选择而分众化。所以,在提供网络平台服务的媒体中,要区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发布信息的网络用户与平台服务提供者(即平台媒体)。对网络用户而言,首先需要判断其行为是否构成大众传播,只有在构成大众传播的情形下,才可以考虑适用回应权。以微信为例,微信中的传播方式包括私聊、微信群、朋友圈、公众服务号等。如果网络用户通过私聊、微信群或朋友圈发布、分享信息,此时仍是一种以强人际关系为基础的较为私密性的传播,即使是朋友圈也仅能进行简单的评论和点赞,无法形成多级链条传播,仍是一种利用社交软件进行的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并非大众传播。但是,网络用户利用公众服务号发布信息时,大众传播的机制更为明显,其不需要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而是以松散的社交关系这种弱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单向的追随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使其具有了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且借助转发使得其影响力几何级增长,出现爆发式传播,甚至影响到传统媒体。利用微博、抖音、B站等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信息时更是如此。只有在存在比较明显的大众传播的情况下,网络用户与媒体具有类似地位,才有适用回应权的余地。
即使用户的行为构成了大众传播,回应权能否适用仍存在疑问。回应权适用的前提是初始发表信息者与回应者传播能力上的不平等,而在平台媒体中,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平台便利地发表回应。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传播能力不平等所导致的传播效果差异。例如,微博中的“大V”粉丝众多,拥有更多的受众和更强的传播能力,这种传播能力不平等的现象在各个平台媒体中都会出现。同时,考虑到个性化定制所导致的受众群体分化,被影响者自己在平台上发表回应可能无法被与初始报道相同范围的受众所接收。回应权恰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点不会因为初始报道是否允许受众评论而有所不同。如果不允许评论或者可以筛选评论,这更符合传统媒体的单向性特点;即使允许评论且不限字数,甚至将初始报道受影响者的评论置顶,这也仅类似于传统报刊媒体中的“读者来信”,无法达到与初始报道相似的传播效果,仍无法实现回应权所意图实现的武器平等要求。
在回应权能否针对平台用户行使的问题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回应权能否针对平台媒体行使,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平台媒体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享有与传统媒体相似的自主性权力。各个社交媒体都宣称自己是“平台”而非“媒体”,仅向用户提供服务和场所,其他权利都属于用户,故具有信息中立的地位。但是,社交媒体事实上在传播过程中享有巨大的技术权力和算法权力,其为用户提供了基础技术服务,而用户的表达权限受制于此。例如,微博文字输入的字数限制;其对用户的权限资格享有控制权,如对用户的账户暂时性或者永久性地封禁;且可以制定和实施信息的传播规则,如对用户发表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对用户的投诉和举报作出处理;其还可以利用算法控制传播,掌握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守门人和议程设置能力,例如利用置顶或推荐技术服务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或控制网络舆论的走向;社交媒体的所有权集中现象也非常明显。较之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所享有的权力很难说减少了,而只是更为隐蔽了。正是基于社交媒体的这种权力,近年来互联网管理法规和司法案例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平台媒体的内容监管义务的范围。同时,媒体的自主性权力越大,公众直接近用的可能性越小,公众直接近用的程度和媒体的自主性权力程度呈反比。基于回应权的目的尤其是回应权建构公共领域的功能,媒体自主性权力越大,回应权越有必要针对该类媒体行使。
民法典第1195-1196条确立的网络平台的“通知—反通知”规则以及第1197条确立的“红旗规则”,仍是着眼于平台的损害赔偿责任这种事后救济,无法直接适用于回应权;尤其是第1196条第2款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转送声明到达权利人后的合理期限内,未收到权利人已经投诉或者提起诉讼通知的,应当及时终止所采取的措施”,更是不能适用于回应权,否则将导致回应权的目的无法实现。事实上,针对平台的回应权恰恰有助于降低上述规则给平台媒体带来的成本。按照上述规则,平台媒体需要判断是否构成侵权,除非是非常明显的侵权情形,否则这种判断会让其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轻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会导致该平台的用户黏性降低;如果不采取措施,则可能需就扩大的损害与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即使平台媒体作出决定,该决定也可能带来诸多争议,而给其带来成本。回应权则不以构成侵权、初始报道失实为前提,平台无需对此作出判断,且其不确保初始报道和回应的真实性,由此避免履行上述规则课予的判断义务所面临的成本。并且,平台媒体本来就要针对用户的投诉进行处理,回应权能够针对平台行使,也不会给平台媒体增加过多的管理成本。反倒可能的是,回应权有助于增加平台媒体的点击量而带来新的收益。

(三)搜索引擎与算法

通过搜索引擎查询信息,在信息时代极为普遍、频繁,搜索引擎提供了进入信息世界的一个主要入口。与其他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搜索引擎是基于算法信息的索引,将其他媒体或者平台上的言论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给网络用户。此时,搜索引擎不提供信息内容,无法控制“信息流”中的具体信息。但是,其对所使用的算法具有控制能力,算法对信息的筛选、过滤本身就隐含着权力;通过算法对所筛选信息的呈现,有关呈现顺序的标准也可能是多元化进而不透明的,甚至搜索引擎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广告收入和被搜索对象的付费,最为典型的就是竞价排名,所有这些都在重新构造着新闻内容和受众的理解。并且,搜索引擎天然具有垄断倾向,其所有权集中的情形更为明显。就此,搜索引擎也掌握着巨大的传播权力,不可避免地对公共领域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就回应权而言,可以考虑的是,通过名誉权人的请求,使得处于垄断地位的搜索引擎在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页上显著标明有回应报道的存在,并进一步将初始报道与回应报道链接起来,引导受众了解双方报道的信息。其内在机理与电子商务法第40条规定的“对于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显著标明‘广告’”是一致的。较之为实现反向目标而针对搜索引擎的“被遗忘权”,此种标明的方式对搜索引擎的干涉更弱一些,从而正当性更强。
如果对此予以进一步延伸,可以看出这其实是对算法本身的规制。算法已经是现代信息系统自动化运行的默认技术架构,已经从技术化“工具”升级为不透明的复杂自主性体系,并通过嵌入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作用,可能产生算法“黑箱”和滥用等问题。需要从算法的设计、运行、监管各方面对算法进行嵌入和外部规制,也要通过对个体赋权方式考虑算法解释权、自动化决策的拒绝权等,建立规制体系,合理化规制价值,优化规制工具。就本文所论及的回应权而言,可以考虑通过算法而非名誉权人的请求执行回应权。例如,对于影响他人名誉的热点问题,搜索引擎在显示结果的最前列,集合排列显示事件的发展历程和线索,主导网络上的新闻议程设置,将传统的历时性展现转变为共时性展现,增强新闻的可见性,以促进公众形成对事件的整体认知,促进议题讨论和公共领域建构。这在有些初始报道的被报道者不方便出面直接回应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四、回应权的制度展开

(一)基于规制功能的应然规则设计

回应权应然规则的设计,应以回应权的功能实现为基点。尤其是,回应权是通过强制手段矫正思想自由市场的失灵,倘若这一强制手段超出必要限度,不仅不能重塑公众意见的自由形成机制,甚至还可能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进一步瓦解公共领域。故此,回应权的应然规则设计,既要立足于回应权的功能,又要着眼于比例原则,注重保障人格尊严、维护公共领域与保障媒体表达自由这些价值之间的平衡。
回应权首先是针对初始报道中的事实陈述。事实陈述依据无偏见的理性受众的理解,具有可证明性和客观澄清可能性,而与单纯的意见表达不同。民法典第1025条区分了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捏造、歪曲事实”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针对事实陈述,而“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针对意见表达;第1024条中的“诽谤”和“侮辱”也蕴含了此种区分。在比较法中,法国式回应权既能针对事实陈述也能针对意见表达,德国式回应权仅能针对事实陈述,采取后一做法的国家较多。我国也有学者主张法国式回应权。但是,对意见表达的回应构成了基于内容的规制,对媒体的限制更大,会导致媒体可能因报道公共事务而承受双倍负担进而倾向于自我审查;同时,意见表达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果允许回应,则使得媒体成为双方无休止地免费论辩的战场,而过度侵害媒体的编辑自主权;并且,对于意见表达,被涉及者可以通过付费发表评论性意见的方式而实现。因此,过分宽泛的回应权可能导致合宪性疑虑,而将回应权限于针对事实陈述,则有助于增强其合宪性。当然,如果策略性地将事实陈述隐藏于意见表达中,则基于武器平等的要求,即使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仍可针对能够被提取出来的作为价值判断基础的事实陈述行使回应权。需注意的是,基于回应权的目的,回应无需证明初始报道的内容失实和回应的真实性,而由受众对所涉事实进行自主判断,除非回应明显虚假;回应权也不必以辨别并确认报道构成侵权为先决条件,即使在已经确认初始报道因媒体尽到合理注意义务而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仍应允许被报道人行使回应权。
回应权行使主体必须证明自己客观上被初始报道所直接涉及。即使初始报道并未指名道姓,但只要一般受众能够很容易地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得一般性信息,非通过相应询问就能够确定何者为当事人,该人也能够行使回应权。被报道所涉及不见得一定是负面评价,即使是过分的正面赞美导致沉默有可能被认为是狂妄时,也可以回应。被报道者无论是自然人还是组织,都享有回应权。但是,对于公众人物而言,由于其更有能力使用媒体发声,可以考虑基于民法典第998条对其回应权进行适当限制。如果报道涉及一个团体,则并非团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回应,只有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整个组织有回应权。同时,回应权由于与人格尊严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被认为是不可转让和继承的。
回应内容也同样应当限于事实陈述,且不包括与初始报道中的事实陈述无关的部分,能够对抗事实的只有事实;回应长度也不应过分超出初始报道争议范围的长度,过长的回应不仅导致关键陈述被淹没而达不到回应的目的,且对媒体负担过重,但该标准不宜太过严苛,毕竟回应通常需要比初始陈述更多的内容。回应也应包含所针对的初始报道的名称,要有明确的发表要求。回应一般应以文字形式作出,除非插入图片、视频等对理解回应是必须的。
回应须在被报道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初始报道后不迟延地提出,最长也不能超过初始报道发表后一定期限。这一方面是因为媒体报道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在初始报道的受众尚有记忆时回应,才能确保回应的目的有达成可能性。具体期限可以根据初始报道的事实对被报道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被报道人的身份及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媒体的不同类型等确定。
针对发表回应的要求,媒体也有一些抗辩理由。如果所针对的事实陈述的不正确性与人格尊严无关,例如仅是时点或地点的细微差异且不影响报道的有效性,不能要求回应。如果回应包含了对初始报道者人格的侮辱等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媒体有理由拒绝发表。当回应具有明显的误导性,例如仅是对初始报道进行了补充,或者媒体已证明了回应明显不正确或者自相矛盾,并且达到了无需进一步证据而确信无疑的程度,或者回应包含不正确的内容或造成不正确的印象,例如回应认为报道完全不正确而报道实际上仅需要进行补充时,媒体也可以拒绝发表回应。如果回应人已经同意公布对初始报道的争议内容,例如同意接受采访,或者回应人对所报道事件的表态已在初始报道中被详细述及,则其也不能行使回应权。如果报道已被媒体自行撤回或更正,且使得报道引起的误解得到充分纠正和消除,则同样没有回应权。如果回应本身无法辨认理解而欠缺发表的成熟度,则同样不能要求发表。同样,回应不当侵犯了非参与的特定第三人的利益,或纯粹是为了宣传而滥用回应权,则媒体也可拒绝发表。媒体对国家公权力机关举办的公共活动作如实报道,而被报道人确曾参与该公共活动的,被报道人也不能行使回应权。媒体应当将拒绝发表回应的理由及时通知被报道人。
媒体如无上述抗辩理由,则基于武器平等原则,报刊媒体应在收到回应请求后,在印刷品的下一期以与初始报道相同栏目、相同字体免费发表回应,广电媒体应不迟延地在与初始报道相同时段、以相同节目形式免费播出回应,并标明为被报道者的回应,以产生与初始报道相同的影响力。简单地以读者来信方式发表回应则不符合上述要求。并且,媒体只能全部发表或者全部拒绝,不能自行更改或者删减回应内容,不能增加评论,仅容许少量的语法文字修正,以保持回应的完整性,进而保障被报道者的人格尊严。
如果媒体阻扰行使回应权(例如广电媒体不提供报道原文使得当事人无法回应)、拒绝或不正确发表回应,则被报道者有权申请法院强制媒体发表。这同时意味着,被报道者在向法院申请之前应先要求媒体发表。此时的程序往往是保全程序等简单程序,法院进行形式审查,以使得被报道者能快速地维护自己的人格权。在回应权与可能的侵权责任衔接问题上,即使媒体充分、及时地发表了回应,也不能正当化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故不应影响被侵权人提起侵权请求,但是,发表回应已经削弱了侵权后果的严重性,尤其是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上,可考虑适当限缩媒体对发表回应后所产生损害的赔偿责任,以增强媒体发表回应的积极性,实现回应权的制度目的。

(二)对我国现行规则的反思

如前所述,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关于答辩的规定或许可以认为是关于回应权的规定,但该规定在适用对象范围、构成要件和行使后果上,都有可调整的空间。结合上文讨论的回应权的具体设计,可以对该规则予以更具体的分析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用于传统媒介和信息时代的新媒介。
第一,第27条第2款的适用要件之一是“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首先,这意味着该款能够针对报道内容中的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适用范围可能过宽。1999年《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3条规定的要件是“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2005年《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26条第3款规定的要件是“报纸刊载虚假、失实报道”,都限于原始报道中的事实陈述。其次,“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作为更正权的前提并无问题,但如果回应权也以“受到侵害”作为要件,可能就需要被报道人证明发表内容失实、发表报道构成了侵权行为,这又会导致回应权的适用范围过窄。
第二,未规定回应内容、长度、期限等具体要求以及媒体拒绝发表的抗辩事由,而后者在我国尤为重要。关于回应长度,传统的规则设计要求回应不过分超出初始报道争议范围的长度,这一要求的主要考虑是媒体的回应成本。但在信息时代,可以考虑放宽或取消这一限制,因为较之报纸等传统媒介的版面成本,信息时代新媒介的回应成本较低。
第三,第27条第2款的适用效果是“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这里隐含着发表回应的具体要求。首先是免费发表。其次是近期出版。《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4条第2项和《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26条第4款都具体规定为应自当事人要求之日起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期报纸的相同版位上发表,但对期刊等其他媒体没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对于新媒介,在网络环境下平台发表回应的方式可以考虑一些变化。除了将回应报道与初始报道在相同位置发表或置顶之外,还可以将回应报道与初始报道通过技术方式连接起来,例如,通过技术方式对初始报道加注标签,以显著标明初始报道存在回应报道,并且在初始报道的适当而显著的位置呈现回应报道的链接;甚至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方式对点击初始报道的用户进行适当提示或者推送。同时,可以通过设置类似“信息广场”等方式,将回应报道统一在该处公开。
第四,欠缺诉讼保护的具体规则以及与侵权责任的衔接规则。关于诉讼保护的具体规则,仅规定了“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以认为先向媒体请求发表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同时诉讼请求是强制媒体发表,但并未规定所适用的具体程序,就此可以考虑民事诉讼法中的行为保全程序。在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也应注意与回应权的衔接,适当限缩媒体对发表回应后所产生损害的赔偿责任。
民法典未明文规定回应权,但第179条、第995条和第1167条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这些责任形式,可以将回应权包含在这些责任形式的对应请求权之中,同时辅之以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快速实现回应权申请。民法典第1028条规定:“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在解释上也可以考虑将回应权包含在“等必要措施”中,这意味着回应权的行使主体包括自然人和组织,相对人也是所有媒体,同时仅应针对原始报道中的事实陈述部分。但是,这同时意味着被报道人必须证明“报道的内容失实”和“侵害其名誉权”,在解释上应考虑到更正、删除与回应对媒体的限制程度有大小之别,回应权的构成要件似乎应更为宽松。据此,在回应权的构成要件上,可以将“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解释为“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其为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中的事实部分所直接涉及”。同时,第1028条中的更正和删除不以请求媒体限期更正或删除为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名誉权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媒体报道失实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责令该媒体限期更正、删除。但基于回应与更正、删除的不同,对此仍然可以考虑不同的解释方案。

结 语
对于信息媒介变化所导致的社会图景变化,法律不应采取“鸵鸟政策”,而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以“私”促“公”、以“公”护“私”、“公”“私”结合。回应权作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规制方式之一,将私人请求和外部规制结合起来,通过私人请求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公共目标实现私人保护,其在信息时代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实现信息时代的人格尊严保护和多元化公众意见的提供,当然其也要根据信息时代媒介结构的变化在相对人和实现方式等具体规则方面作出调整和扩充。媒体既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公平的。法律规定的回应权可以作为连接点,将社群规范、市场和技术性控制架构相互连接。社群规范即使在传统的影响名誉行为中也能发挥作用,在信息时代,其能通过“虚拟社群”评价发挥更大作用。市场也能够发挥作用,但也可能根据算法形成小众市场,反而加剧了群体极化和碎片化。架构则同样能发挥事先的、客观化和自我执行的作用。在信息时代,要将法律、社群、市场和架构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而法律在其中是重要的助推,回应权有助于此种作用的展开。通过法律将市场、社群规范和代码架构连接起来实现治理目标,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本文也试图通过回应权这个切入点,观察社会基础和相应的国家形象转变对法律的整体功能、价值考量以及具体规则提出的挑战。但是,新的现象不等于全部是新的问题,挑战也并非意味着推倒重来。就本文所涉主题而言,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结构是工业时代决定的,并构成了工业时代的关键特征之一,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自然也会导致大众传播媒介结构的转变,媒介权力也在相应变化。国家的形象也相应转变,其有时是表达自由的敌人,是权力的唯一来源,表达自由作为防御权,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私人自主观念;但有时也是表达自由的朋友,针对媒体权力,表达自由预设了国家的保护义务,体现了积极自由、公共自主观念。由此,表达自由并非绝对,针对媒介权力的规制力图使传播媒介成为自由的助力而非阻碍,更好地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建构公共领域的功能。“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通过法律促进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这是宪法的承诺,也是包括民法在内的法秩序整体的承诺。

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编辑:马源

1152#
 楼主| 发表于 2023-1-8 22:48: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陶鹏辉

11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8 22:34: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知名媒体人王甘霖非法经营罪一审被判4年,辩护律师称已上诉

开庭审理6个多月之后,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捕超过2年的知名媒体人王甘霖等来了一审判决。

2022年12月20日,江苏邳州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王甘霖犯非法经营罪(个人+单位),处以4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0万元,其单位、本人的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对此判决,王甘霖案一审的辩护律师范辰表示,已经提起了上诉。

此外,知名律师张新年也向“传媒特训营”回应表示,他已经接受了王甘霖案二审的代理委托。

张新年律师在4日晚上发布微博称,王甘霖案确有争议,一审控辩双方存在巨大分歧,邳州市法院则完全采纳了控方意见。

突遭抓捕

王甘霖一案案发于2020年11月16日,王甘霖失联不久后被证实,其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江苏邳州警方抓获。

对于王甘霖被抓一事,当时便有传言称是因为《土豪及保镖手持匕首冲进诊所台儿庄警方反转凶手为“受害人”》的这篇文章,因该文章的发布导致了文中某企业的一项商业项目落空,为此,王甘霖遭到了该企业报复。不过上述消息当时并未得到证实。

被抓时,王甘霖的身份是“磅礴新闻”总编辑。据相关资料显示,磅礴新闻是王甘霖推动下,与四川某媒体联合打造的新媒体平台。

据邳州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指控,2019年4月份,被告人王甘霖到山东省台儿庄、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等地拍照并获取了解李某磊等人寻衅滋事案信息材料,随后,王甘霖撰写了题为《土豪及保镖手持匕首冲进诊所台儿庄警方反转凶手为“受害人”》,并在自己运营的“磅礴社”系列自媒体账号上发布,制造舆论影响。

4月25日,邳州市燕子埠镇时任党委书记许某振、中国某报社青岛记者站站长石某某等人到南京找到王甘霖向其说明情况并要求删除文章,随后,王甘霖删除了部分平台的文章。

4月26日,陆某伟(上述文章中涉及人)和许某振、石某某等人一起请王甘霖吃饭,随后王甘霖再次删除部分平台文章,仅剩下发布在搜狐平台上的文章。

此后,陆某伟又分三次向王甘霖送了4万元现金及40条金砂苏香烟,希望王甘霖删稿。

事隔一年多时间后,王甘霖遭遇邳州警方跨省抓捕。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文章《“土豪及保镖手持匕首冲进诊所 台儿庄警方反转凶手为“受害人”》涉及的删稿细节,有知情人透露,王甘霖和其委托律师沟通时曾多次强调,他在删稿期间并没有收取陆某伟的钱。

知情人说,陆某伟最初找王甘霖想删稿被拒后,他又找到了王甘霖一位关系好的媒体朋友,出于人情,王甘霖才答应删稿。

同时,王甘霖还坚持称自己只收取了陆某伟所给的2万元,时间是在删完文章的半年之后,收钱原因则是因为陆某伟有事委托给他处理。

不过根据公诉机关提交的证人证言内容显示,陆某伟认为,王甘霖在网上发帖子炒作他与李某磊发生纠纷的事情,对其所在的山海集团影响很大。

陆某伟的证词内容还显示,2019年4、5月份,其来到南京找到王甘霖,当时,王甘霖就删除了一部分帖子,第二天吃饭期间,为了让王甘霖尽快删帖,就对王甘霖说以后的金砂苏烟他包了,随后,王甘霖又删除了一部分帖子,但还剩一篇搜狐的帖子没有删除,他与同行人商议时猜测,王甘霖留一条帖子不删是不是想要钱,遂决定拿2万元给他。

针对未删除的搜狐帖子,王甘霖的证词和陆某伟的证词出现分歧,王甘霖在供述中称,没删搜狐帖子是因为“搜狐账号异常,删不了”,而陆某伟的证词则显示为,“王甘霖说都删了对李某磊方不好交代。”

另据公开消息显示,陆某伟接受邳州警方调查时说:“我们山海公司一直在和亿一公司洽谈合作一个旅游项目,正打算签合同的时候,亿一公司的老总在网上看到我的那篇负面新闻后,随后通过中间人传话这个合同不能和我签了”。

据一审判决书内容显示,王甘霖案共涉及4篇文章,分别是《“土豪”及保镖手持匕首冲进诊所 台儿庄警方反转凶手为“受害人”》、《政府发通告废止民营企业印章 一个“蛇吞象”构想的长治样本》、《六盘水严新明涉黑诸罪成疑穿越时空人为拼凑拔高罪行》、《阳春一村主任阻扰强拆遭构陷涉黑 数罪疑受干预无证也认定》。

其中的案涉文章《土豪及保镖手持匕首冲进诊所 台儿庄警方反转凶手为“受害人”》并非王甘霖独家消息,该事件还曾被《上游新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公开报道过。

共4篇文章被指控

2022年6月16日,王甘霖一案开庭审理,12月20日,邳州市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审理时间超过6个月。

针对此案,王甘霖案一审的辩护律师范辰认为存在几处不合理之处,首先是本案的管辖问题;其次,则是6个月的审理时间超期,因为据《刑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两个月以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此外,在案件审理期间,针对宣判时间何时确定的问题,王甘霖案一审的主审法官曾表示说,“已经向上级汇报和请示了,每周都在催,还没有接到回复,判决时间不能确定。”在范辰律师看来,向上级法院汇报的举动在实际上破坏和取消了二审终审制。

针对王甘霖方提出的管辖权异议,邳州市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王甘霖在接到他人委托后到邳州市燕子埠镇搜集材料后形成贴文、再发帖、后删帖,这一系列行为具有连贯性,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其中一个环节单独割裂来看。同时,陆某伟在2019年9月报案被他人敲诈勒索时已经谈到找王甘霖删帖、送香烟、现金的事实,对其立案侦查符合法律规定。

法院还认为,在《“土豪”及保镖手持匕首冲进诊所 台儿庄警方反转凶手为“受害人”》这篇文章涉及的事实中,王甘霖在删除网络文章事中、事后收取陆某伟所送的财物,其明知陆某伟给予财物的目的和要求是删除网络文章并予以收受,应当认定为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

此外,法院还查明,在其余三篇涉案文章的事实中,王甘霖不核实真实情况、直接撰写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贴文继而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炒作,发布贴文内容含有虚假内容等。

综上,法院认定王甘霖违反国家规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王甘霖又系北京市磅礴计算机有限公司和四川磅礴传媒有限公司的直接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以盈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内容,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

为此,法院一审判决王甘霖犯非法经营罪(个人+单位),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50万元人民币;四川磅礴传媒有限公司犯非法经营罪,处以罚金60万元。

目前,王甘霖已经就此案上诉。

来源:传媒特训营(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