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3: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9)
议程 yìchéng 蓄势待发 xùshì-dàifā

(一)

2022年9月29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疑云重重》。文中写道:“与历次‘反俄’议程一样,美西方舆论正蓄势待发地同政治人物言论相配合。截至记者发稿时,英国《电讯报》已经就这一主题发表数篇文章,称‘北溪’天然气泄漏事件俄罗斯难辞其咎。”文中的“议程”和“蓄势待发”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议程”。“议程”的意思是会议上讨论议题或议案的程序。“议程”的使用场合通常要求是在有关的会议上,但这段文字说的情况并不是在某一个会议上,“议程”不能适用。文中说的“反俄”是“美西方舆论”和“政治人物言论”的一个内容(或者如引语所说是“主题”)而不是程序,从这一点来看,“议程”的使用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契合。

再看“蓄势待发”。“蓄势待发”的意思是积蓄力量或能量等待出手。“蓄势待发”说的是行为主体准备好了从事某种行动,但还没有行动。这段文字说到,“英国《电讯报》已经就这一主题发表数篇文章,称‘北溪’天然气泄漏事件俄罗斯难辞其咎”,其中的“英国《电讯报》”在引语的语境中与“美西方舆论”是一体的,而“发表数篇文章”是一种行动,这与“蓄势待发”表示的意思是矛盾的,“蓄势待发”的使用不合适。另外,“蓄势待发”可以作使用对象的谓语,如“抗洪队伍蓄势待发”,也可以作使用对象的定语,如“蓄势待发的抗洪队伍”,但不能作某个动作的状语。句中的“蓄势待发”作了动词性话语“相配合”的状语,这两者不能搭配。

可以把“议程”改为“话题”或“议题”。“话题”指文章、谈话的内容主题,“议题”从窄义理解是会议讨论的题目,但宽泛一点也可以理解为非会议场合的文章、谈话的内容主题,可以同“话题”一样使用。“莓势待发”可以改为“按捺不住”之类的话语。“按捺不住”表示不能控制,可以指还没有行动的状态,也可以指已经行动的状态,用于文中是合适的。

(二)
2021年3月4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拂去“空巢青年”的失落》。文中有个句子写道:“近年来,‘空巢青年’屡屡提上两会议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切中了现实……”这个句子中的“议程”使用有误。

“议程”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于“两会”,“两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是汉语使用主体区域,即中国大陆的一种政治制度,在其召开时确实会有“议程”的安排,但从既往的初中来看,这种“议程”都是由会议主席团决定,其内容通常为相关人员作工作报告、通过决议、选举等程式性事项,通常不会把专门的社会事务设置为一个“议程”。句中说的“空巢青年”是一个社会事务,有可能是参加会议的代表或委员提交的议案或提案,或者是代表或委员在会议讨论期间提出的一个问题,但不管是哪一个意思,它们都不可能是“两会”的“议程”安排,“议程”的使用不合词义。

对“议程”的修改,需要考虑到两方面情况。如果作者说的是出席“两会”的代表或委员向大会提交了有关“空巢青年”的议案或提案,那就应该把“议程”改为“议案”或“提案”;如果作者说的是出席“两会”的委员或代表在会议讨论或发言中提到了“空巢青年”这个社会事务话题,那就应该把“议程”改为“议题”或“话题”。

编辑:陶鹏辉

154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0)
飞扬 fēiyáng
2022年9月30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悟云山游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终于等到了出发的时刻,我们4个年已超过花甲的人在晨风飞扬中驱车前往我们向往的悟云山。”句中的“飞扬”一词使用有误。

“飞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向上飘扬,如“尘土飞扬”“柳絮飞扬”;二是指人的精神振奋,如“神采飞扬”“飞扬跋扈”。这两个意思的“飞扬”,对使用对象有各自的要求,前一个意思的“飞扬”,要求使用对象是某种比较轻盈、能够不依赖人造动力而在风的作用下脱离地面在空中运动的物品,具有具象的色彩;后一个意思的“飞扬”,其使用对象通常为人的情绪,具有抽象的色彩。句中的“飞扬”用的是前一个意思,它的使用对象是“晨风”,但“晨风”不是一种可以让人用肉眼看到的物品,它不可能表现出在空中运动的状态,因此“飞扬”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飞扬”改为“吹拂”。“吹拂”意为不强烈的风轻轻掠过,它的行为主体是风。自然包括句中的“晨风”,而“晨风”微微地在空中掠过,这与引语所出文中描写的到“悟云山”游玩的场景也是相契合的。

编辑:陶鹏辉

154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1)
饵料 ěrliào

2022年9月27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报道《阳澄湖大闸蟹开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里水草丰富,大闸蟹最爱吃的饵料又多,因此巴城水域出产的阳澄湖大闸蟹以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白嫩、滋味鲜美而享誉海内外,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句中的“饵料”一词使用有误。

“饵料”有3个意思,一是指渔业生产中给饲养的鱼虾鳖蟹等水中生物投放的饲料,二是指钓鱼以及捕捉其他水中生物时在钓具等器具上放的诱饵,三是指拌入毒药用以毒杀害虫、害兽等的食料。句中的“饵料”用的是第一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饵料”的这个意思,说的是经人工投放的饲料,但句中说的是“这里”(即“巴城水域”)的自然条件,这种自然条件有利于“大闸蟹”的生长和它的美味的生成。“饵料”是人工投放的物品,不属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因此不能适用。

可以把“饵料”改为“食料”。“食料”指动物吃的东西,它既包括人工投放的饲料,也包括自然界生长的可以供动物食用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句中说的“多”就是指“这里”出现的自然物品,使用“食料”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为“饵料”提供了两个义项:“①养鱼业上指鱼的饲料;鱼饵。②拌上毒药,诱杀害虫、害兽的食物。”其中第一个义项是把鱼饲料和鱼饵这两个意思归并在一起,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释义把“饵料”限制在养鱼和钓鱼方面,这在义项揭示上窄了一点,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渔业生产除了养鱼之外,还有对其他各种水产品的养殖(上引语句中说到的“大闸蟹”就不是鱼),垂钓活动中除了钓鱼,还有钓其他水中生物的活动,这些活动中都会用到“饵料”,词典释义对这个词的释义限制在养鱼钓鱼方面,会造成释义的不准确。《现汉》有必要修改这个释义。

编辑:陶鹏辉

154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38:32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怼(1482
火热 huŏrè
2022102日《楚天都市报》第5版刊登报道《39℃!江城又拉高温预警》。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昨日国庆节,江城的气温显得火热,清晨还在25℃,11时许就已达到35℃,午后最高温达到37.4℃。”句中的“火热”一词使用有误。
“火热”是一个多义词,可形容像火一样热,如“火热的炼钢炉”;可形容感情热烈,如“火热的心”;可形容关系亲热,如“两个人打得火热”;可形容紧张激烈,如“火热的生活”。句中的“火热”用的是第一个词义,当“火热”这样用的时候,它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具象性的物品,而句中的“火热”,其使用对象是“气温”,但“气温”是一个抽象性的事物,“火热”不能使用。
可以把“火热”改为“炎热”。“炎热”指天气很热,这个词适用于句中语境。
权利 quánlì
202175日《工人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给动物配“营养餐”的人》。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只要检验员检测的指标不合格,任何人——包括公司老总都没有签字放行的权利。”句中的“权利”一词使用有误。
“权利”指的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由此获得的利益。“权利”包含两个方面,即权力和由这个权力所产生的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句中说的是“公司老总”所从事的“签字放行”的行为,这是行为人依其职权所具有的对公司事务的支配力量的一种体现,其中并不涉及利益,“权利”的使用不合适。
应该把“权利”改为“权力”。“权力”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国家、政府、司法等具有这种强制力量的主体;二是指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其使用主体通常是拥有这种支配力量的部门或个人。句中适用“权力”的后一个意思。
“权利”和“权力”是一对同音词,意思也有交叉的地方,很容易出现使用错误。对这个两个词进行区分可以掌握一个要点,“权力”是由“权”产生的一种具有强制性或支配性的力量,“权利”则是由“权”产生的利益。




编辑:屈妍君

154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38:58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怼(1483
坐怀不乱 zuòhuái-bùluàn
2022102日《新民晚报》第7版刊登文章《闲话名声》。文中写道:在一些创业系列路演中,评委席卡上名号不少,投资人居多,有的以合伙人名义坐怀不乱。……用合伙人名义不伦不类,会有损害投行名声嫌疑。这段文字中的坐怀不乱使用有误。
坐怀不乱是一个有典故的成语。据《荀子·大略》记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惠冬夜路遇一位贫困女子无处可去,担心她冻坏身体,就解开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都没有发生任何不轨行为。后世就用坐怀不乱形容男子作风正派,能够自律。作者在文中对评委席上坐着的有的(人)”“评委席卡上的“‘合伙人名义持有批评态度,认为有损害投行名声嫌疑,作者表示的意思是有的(人)因为不明白合伙人的确切含义而对席卡上标的这个名号欣然接受,文中用坐怀不乱来表示对这种情况的不满。但这不合坐怀不乱的语义。
可以把坐怀不乱改为正襟危坐之类的话语。正襟危坐意为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通常形容严肃、拘谨或恭敬的样子,也可形容一本正经的样子,含有讽刺的色彩。把正襟危坐用在这段文字中,可以表达出对有的(人)的讥讽态度,与作者对有的(人)的不满情绪是一致的,因此是合用的。
编辑:屈妍君

154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3:2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4)
诸位 zhūwèi
(一)
2020年1月2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无洋葱,不印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攻占印度后,王朝的诸位帝王便将中亚和波斯的饮食特色带入了印度,不光是洋葱,在饮食中大量使用香料、移植中亚和波斯的水果、在甜点中使用干果等等,都在莫卧儿时代发扬光大,使得今天印度尤其是印度西北部的饮食,打上了深刻的中亚和波斯烙印。”句中的“诸位”一词使用有误。
“诸位”有两个意思,一表示各位,众位,多位,如“诸位好友”;二是作人称代词用,如“诸位请跟我走”。这两个意思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使用对象不止一位,并且在一个特定范围里可以包括所有的适格对象,后者则直接作人称代词用,不再需要点出使用对象的具体姓名或具体身份。但要明确的是,“诸位”是一个尊称,通常只能用于对使用对象的当面称呼。句中的“诸位”,用的是第一个意思,“诸位”表示“帝王”的数量不止一位(可能是句中所称“莫卧儿时代”中所有的“帝王”),但引语所出全文并不是作者对“帝王”的当面言说,不具备要对“帝王”表示尊敬的语境,“诸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诸位”改为“各位”“多位”“几位”之类的词。这几个词都可表示“帝王”的数量,但抹去了对使用对象尊敬的色彩,适用于句中语境。当然,这几个词表示的数量程度不完全一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二)
2022年10月1日《北京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报事”多多》。文中写道:“担任这场大型活动新闻报道的,有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和我。诸位都是‘京城名记’,只有我是新手。”文中的“诸位”一词使用有误。
“诸位”在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作者用“诸位”指代“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几人,表示作者对他们的尊敬。但引语所出全文是作者回忆以前的情景,并不是作者对这几位人物当面说话,“诸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诸位”改为“几位”。“几位”同“诸位”一样,也可以作人称代词用,但对使用场合的要求比较宽松,不需要表示尊敬色彩,也不需要限制在对使用对象当面言说的场合,用于文中是合适的。但由于“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和“我”并列在一起,“几位”的指代对象可以把“我”一起包括进去,产生误解,如果在“几位”之前加上“他们”,让“几位”和“他们”形成复指,明确为指代“刘霆昭、刘京钊、赵红”,这种误解就可以消除了。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诸位”的释文是这样写的:“人称代词。对所指的若干人的尊称:~同志∣~有何意见,请尽量发表。”这个释文,只揭出了“诸位”的人称代词义项,但是,即使从其所举书证“诸位同志”来看,“诸位”也不能理解为人称代词。《现汉》为“诸位”所提供的两个书证,正好分别说明了“诸位”的两个义项,词典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符合“诸位”的词义内涵的。
编辑:屈妍君

154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3:2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5)
缝合 fénghé
2022年10月3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公园打开围墙,穿街过巷处处是风景》,文中有一个小标题是这样写的:“公园与街景缝合”。这个小标题中的“缝合”一词使用有误。
“缝合”指的是用针线将开了口或原来不连在一起的东西合拢上并固定住。“缝合”作为一个动词,其所描写的动作要求行为主体必须使用针线来从事这个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具象色彩,如“缝合伤口”“两个袖口都缝合了,这件衣服的样子就出来了”。句中说的是“公园”和“街景”合成一体,但这个合成一体的过程并不需要行为主体使用针线,同时整个行为具有抽象色彩,“缝合”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缝合”改为“融合”。“融合”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同“缝合”一样,它也是一个动词,但行为主体完成这个动作不使用针线以及其他工具,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色彩,适用于这个句子。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缝合”的注释是这样的:“外科手术上指用特制的针和线把伤口缝上。”这个释文把“缝合”限制在只能用于外科手术,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事实上,“缝合”不仅使用于外科手术,其他各种日常生活也能用上。解释这个词的关键在于“缝”,而“缝”是一种必须使用针线的动作,外科手术上是这样,其他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现汉》把“缝合”限制在只用于外科手术,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医学专科词,实际上它是一个普通词,外科手术上使用的“缝合”,其意义也是普通词义,并无医学上的特殊含义。“缝合”确实比较多地用于医学,但词典不能因此忽略它的普通词义。
编辑:屈妍君

154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4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差错9例!涉《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人民日报》

【差错1】2022年9月25日《羊城晚报》A8版刊登了《享受独处》,文中写到:

上个学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到了假期,我感到很高兴。早上起来,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泡上一杯酽酽的浓茶,在茶的香气里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切实感受到整整一天的时光归我所有,期间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

这里“酽酽的浓茶”用法错误,因为“酽”的意思就是“浓”,两字一起用,语义重复了。


【差错2】2022年9月21日《扬子晚报》B3版刊登了《当学荷叶会自洁》,文中写到:

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粘度很强的胶水,也没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这里的“粘度”使用错误,正确的用“黏度”,“粘”旧同“黏”。


【差错3】2022年9月19日《姑苏晚报》B04版刊登了《碧油煎出嫩黄深》,文中写到:

所以,不小心搓断了,必须马上接连上。苏东坡曾作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绘声绘色地赞美馓子的考究做法和娇美的外形。

这里引用了苏轼的诗,引文和苏轼原诗不相符合,苏轼原诗如下:

纤手搓来玉数寻(一作“色匀”),

碧油轻蘸(一作“煮出”)嫩黄(一作“嬾黄”)深。

夜来春睡浓于酒(一作“无轻重”),

压褊佳人缠臂金。


【差错4】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A08版刊登了《一条胥江波浪宽》,文中写到:

祖父那时还健在,他曾是位民间艺人,喜邀亲朋好友喝老酒说“山海经。”一张黑漆的榉木八仙桌,上面摆了个圆台面,便能挨挨挤挤地坐下十来人。

这里的“山海经。”标点用法错误,正确的是句号放引号外,即为:

祖父那时还健在,他曾是位民间艺人,喜邀亲朋好友喝老酒说“山海经”。一张黑漆的榉木八仙桌,上面摆了个圆台面,便能挨挨挤挤地坐下十来人。

【差错5】2022年9月21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了《家乡长乐的山水》,文中写到:

“我是长乐人。”当我用闽地古语的乡音说出这句话时,无数回声似在耳边萦绕。你听:“清晓的江头,白雾濛濛;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当年,冰心寥寥数语,写尽故乡江海一色。

这里的“濛濛”写法错误,正确的用“蒙蒙”,“濛”是“蒙”的繁体字,大陆报纸上禁止使用繁体字,《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明确规定:

报纸上不得使用繁体字。除广告中企业和产品商标经注册的定型标志外,繁体字一律按差错处理。

【差错6】2022年9月19日《姑苏晚报》B08版刊登了《小巷里的藏书达人》,文中写到:

其中较为珍贵的古迹孤本,当属存世稀有的《文始真经》。

这里的“当属”使用错误,正确的用“当数”。

“当属”和“当数”区别如下:

(一)叙述的主体(人或事物)前面有表示某一范围且含“比较”意的话语,而主体置后者,用“当数”;叙述的主体在前,其后话语表明其归属,用“当属”。如:①秋天最好的食物当数秋葵。②秋葵当属秋天最好的食物。

(二)上位概念(俗称大概念)在先,即泛指在先,下位概念(俗称小概念)于后,即具指于后,用“当数”,反之,具指在先,泛指于后,用“当属”。如:①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数人才的竞争。②人才竞争当属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

【差错7】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B07版刊登了《老师告诉我的事》,文中写到:

实际上,我前一晚上只背到七、八分熟,并没有做万全的准备……

这里的“七、八分”写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是“七八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数之间不用顿号“、”隔开。示例:二三米  一两个小时  三五天  一二十个  四十五六岁


【差错8】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B06版刊登了《少年游》,文中写到:

《别赋》里写到的“视乔木兮故里,绝北梁兮永辞”大概很契合长安或洛阳,但绝不会是写给苏州。

文中引用到了《别赋》里的内容“视乔木兮故里,绝北梁兮永辞”。然《别赋》的原文是: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差错9】2022年9月16日《姑苏晚报》B07版刊登了《以“她”为镜》,文中写到:

《旧唐书·魏徵传》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看来,人生最好的镜子就是书籍,虽不言不语,却烛照出我们的前世今生。北师大博导张莉《对镜》,正是以百年文学经典为镜,照见中国女性的选择和命运,照亮现当代女性的前行之路。每一位读者,都应以“她”为镜,以“她”之名,活出真正的自我。

这里引用了古籍中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并说这段内容出自《旧唐书·魏徵传》,然《旧唐书·魏徵传》原文并不是如此,原文如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154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6)
整齐 zhěngqí 明了 míngliǎo
2022年10月3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公园打开围墙,穿街过巷处处是风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走在中山公园内,暖风轻抚梧桐叶,绿茵步道整齐明了,一抬头瞥见车水马龙穿行而过。”这个句子中的“整齐”和“明了”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整齐”。“整齐”是一个多义词,它可指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如“队伍整齐”;指事物的外形规则,完整,在大小、长短、高低等各方面没有差别或相差较小,如“一排整齐的瓦房”;指程度、水平等大致相同,相差较小,如“这个班的学生成绩很整齐”;等等。“整齐”的词义虽然比较丰富,但在使用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其使用对象必须具有群体性,单体性的事物不能使用“整齐”。句中“整齐”的使用对象是“绿茵步道”,这个“绿茵步道”位于“中山公园内”,按常规情况来理解,一个公园内的步道,通常都是单体性的,即使这个公园内有多条步道,也不大可能集中在一处,这样,句中的“绿茵步道”作为单体性的事物,“整齐”不能适用。
再看“明了”。“明了”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清楚地知道或懂得,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不甚明了”;作形容词用时指清晰明白,如“这番话简单明了,我一听就懂”。“明了”的这两个词义虽然词性不同,但它们在使用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它们的使用对象都要求具有抽象性。句中的“明了”,其使用对象是“绿茵步道”,这是一个具有具象性的事物,“明了”不能适用。
“整齐”不能适用于单体性的“绿茵步道”,“明了”不能适用于具象的“绿茵步道”,对这两个词的修改,就要选择可以适用于这个对象的词语。可以把“整齐明了”改为“宽敞干净”之类的话语。要注意的是,这并不表示用“宽敞”替换“整齐”,用“干净”替换“明了”,只是选择了两个适用于“绿茵步道”的形容词来替换原来不适用的两个词,并且,这样的修改也不是唯一的,还可以选择另外适用于“绿茵步道”的词来替换“整齐”和“明了”。
编辑:屈妍君

155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16:3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