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351#
发表于 2019-10-23 20:16:2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


针对性骚扰/性侵的报道并不算「新」,但在2017年 #MeToo 运动席卷全球后,针对这类事件的调查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当事人的心理创伤和社会文化的压力,报道这类案件并不容易。如何为故事找到扎实的证据?如何在采访过程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如何突破社会文化的限制,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来自德国、法国和日本的讲者,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分享她们在对性骚扰、性犯罪的报道中的经验与心得。图 via @Mad_Firenze

针对性骚扰/性侵的报道并不算「新」,但在2017年 #MeToo 运动席卷全球后,针对这类事件的调查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当事人的心理创伤和社会文化的压力,报道这类案件并不容易。如何为故事找到扎实的证据?如何在采访过程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如果突破社会文化的限制,扩大报道的影响力?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和日本的讲者,分享她们在对性骚扰、性犯罪的报道中的经验与心得。
如何找到故事?
即便 #MeToo 行动给了很大部分受害者以发声的勇气,由于议题的敏感性与特殊性,如果要对性骚扰进行深度报道,记者取材与调查的难度相对还是会更大。「显而易见,这不是人们会在日常闲聊中愿意谈论的那种话题。故事不会浮于表面,你需要掘地三尺。」来自 BuzzFeed News 的记者 Pascale Mueller 说。
要从哪里开始下铲?当然,来自受害人的证词永远是最直接有力的,但记者的信息源其实远不局限于此,研究者、团体组织、社工、女性议题关注者等等,这些人要么会直接与受害者接触,要么在这个议题上已经投入相当长的时间,拥有丰富的信息渠道。如果你能接触到这类信息源,他们能让你对事件的整体脉络有个大概把握。
如果你希望找到更多的故事,就需要保证故事的当事人们有渠道可以找到你,而且是公开、简单易达、安全的渠道。如果线人希望匿名,作为记者,你也应当尊重对方的意愿。
「一定要记得,」Mueller 说,「一些受害者仍未走出阴影,你的报道是应该帮助她们,而绝不应该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
另外,Mueller 还给出了一个小贴士:如果实在没有头绪,其实可以从身边查起,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内的性骚扰情况。「如果你自己就身处媒体业,那么对于类似行为的风声与消息,你会比圈外人更灵通。光是等待故事找上门是不够的,你同时也要自己去接触、了解事件发生的这个社区,这样你才能对最终滋养了性犯罪的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你的故事也才会更有说服力。」
怎样调查取证?
找到故事以后,如何调查取证?如果出现事实错误,会对无辜的人带来伤害,甚至还极有可能引来法律官司,被起诉诽谤,所以身为记者必须在报道性骚扰案件时要格外小心。
Cecile Andrzejewski 是一位法国的独立记者,也是关注青年议题的社会企业 YouPress 成员之一,近年来致力于性暴力的调查与报道。在大会上她谈到,法国 90% 的性侵受害者不会去报案,也就是说你能从执法机关那里得到的证据是很有限的。「这样有些人就会质疑你,『这种事情(性行为)都只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无论说什么都是两个人的一面之词,没有真凭实据,你怎么能证明确有其事呢?』」
Andrzejewski 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她提出,受害人即便不去报案,通常也会向其他人员与机构寻求帮助,例如医院、心理治疗师或类似于受害者互助会等 NGO。基于此,她建议记者积极地向当事人争取医院的病历,或心理治疗师的诊疗记录,甚至是 NGO 组织的活动参与记录。这些文件可以确认故事的真实性,也可以成为性犯罪行为发生的证据。
Start with Little
在性丑闻被视为禁忌的日本,伊藤诗织是 #MeToo 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而在她曝光自己被性侵的经历之前,性骚扰和性侵在日本很难进入公共讨论。
在大会上,伊藤诗织分享了她的个人故事:2015年,伊藤诗织在与时任日本 TBS 电视台驻华盛顿分局局长山口敬之的晚餐后,遭到了山口的性侵,其后伊藤报案,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东京地方检察署最后以嫌疑不充分为由放弃了对山口的刑事起诉。2017年5月29日,伊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对山口提出民事诉讼。这也是日本第一次有女性愿意以公开身份的方式控诉权势性侵,事件也引发了巨大发反响,并推动了包括修法在内的一系列效应。
但起初,日本社会的舆论不是站在她这边的。由于山口敬之在日本传媒界的地位,也没有新闻机构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然而,当追踪此案长达半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了她的经历后,日本《每日新闻》将整个故事「进口」到了本国,终于引发了国内舆论的热烈反响。这让伊藤意识到,有时候在国内的时候很难讨论的事件或议题,记者或许可以尝试着从外部开始。「有时候,突破点在别处。」伊藤诗织说。
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伊藤诗织于2017年出版了《黑箱》一书,讲述自己的经历。然而这本书不是终点,目前旅居英国的伊藤诗织仍坚持访问性暴力受害者,持续地进行着独立调查报道,希望不断寻找最好的方法去报道整个议题。
对于在 #MeToo 运动中新闻人的角色,伊藤诗织认为,只要还有人用权势进行对弱势一方的欺压,进行性暴力,报道就是有必要的,「我们要一直持续报道下去。」


原创: Charlotte Yu

编辑:宋婷




352#
发表于 2019-10-25 15:55: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近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们以“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为主题,交流经验,深入研讨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面对5G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体会是:技术代替不了人才,渠道代替不了内容,速度代替不了深度,平台代替不了数据,从众代替不了需求,推送代替不了互动,资讯代替不了服务,全媒代替不了权威。”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的话,道出了在场不少人的心声。大家一致认为,省级党报必须用全新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重塑采编架构和内容生产模式,努力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
重塑内容优势
融媒体产品内容品质化
随着H5、小游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应用,如何进一步提高融媒体产品的传播面、点击率,树立良好口碑?与会者认为,融媒体产品的内容品质化是关键所在。
“在融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吉林日报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走出一条媒体融合跨界合作的新路。”吉林日报社总编辑王亮介绍,9月23日至29日,吉林日报社连续推出7个“三代人·七十年”系列H5产品,以直观生动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元的互动手段、通俗易懂的讲述手法,用来自基层一线的动人故事,实现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在吉林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形成“刷屏”效应。
“多年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老记者、老编辑,将他们在报道策划、采访和制作中积累的新闻经验与新媒体创作相结合,将大气凝练的文字、动人心弦的故事充分体现在作品当中,让新闻故事直抵人心,发挥主流媒体内容优势。同时,配以形神兼备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增强了融媒作品的表现力,打造‘爆款’产品。”王亮说。
大众日报社抓牢一个关键——提高服务山东省委中心工作的能力,把新闻报道居于中心工作之中。专门建立了重大报道运行机制,打破跑口分工,成立重点报道组,专门负责省委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等“三重大”报道的组织实施。
去年以来,《浙江日报》在要闻版推出《之江新事》《今日说》《一线调查》等“小、鲜、活、深”栏目,推出了《深读》《亲历》《人物》等深度报道版面,通过实施新一轮改版,以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争做有情怀、有思想、有力量的党报,做服务党委、政府的智库型媒体。
再造生产平台
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
10月18日,由江西日报社打造的全国首张AR直播报纸正式亮相。这张看似普通的报纸,融合了AR与直播两项创新性技术,科技感十足。该报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的高度评价。
张天清介绍,江西日报社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出内部形态融合、赣鄱云省市县三级融合、同业融合、跨省融合以及与央媒融合等5种融合形式,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致。以移动化、视频化、直播化引领内容供给侧改革。让短视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让移动直播成为常态,让线上线下活动成为品牌,以全员融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5G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智媒时代,也给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变革和前景广阔的想象。”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表示。
近年来,陕西日报社集中打造“掌中陕西”客户端,打通核心采编资源,贯通法人微博微信,融通各子报刊网站及报社以外各级党报党刊等优质内容资源,连通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新闻源,满足受众对服务、社交的需求。尝试同步视频直播“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参与展览策展的记者全程担任主播。在1小时45分钟的直播中,仅“掌中陕西”客户端就吸引了5.4万人次在线观看。
解放日报社党委明确,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毫不动摇地继续办好《解放日报》,毫不迟疑地向新媒体实现整体转型。据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徐蓓蓓介绍,报社提出了“一个目标”“一套机制”“两大产品”的改革思路:解放日报社要成为一家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建立适应互联网内容生产规律的新的采编架构、流程;《解放日报》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上观新闻”着力成为上海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上海市民及城市利益相关者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
深化机制创新
推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今年10月1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挂牌仪式在贵阳举行。该集团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社)与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杂志社)整体合并组建,系全国首个以融媒体命名的省级新闻集团。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总编辑李卫红介绍,集团将今贵州新闻网与当代先锋网整合为“天眼新闻网”,将“今贵州”新闻客户端与“当代贵州”新闻客户端整合为“天眼新闻”客户端,“都市E家”新闻客户端提质升级为“都市新闻”客户端。“我们于8月启用了贵州都市报5G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国第一个完全基于5G通信技术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和内容平台,尝试将5G技术运用于媒体服务,探索5G技术在政事、商事、民事上的深度应用。”李卫红说。
湖南日报社社长、董事长孔和平表示,目前,报社已形成了“三圈合流”融合路径。一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新闻网站、“新湖南”客户端先行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差异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媒体运行格局,形成“核心圈”;二是《大众卫生报》《文萃报》等子报子刊全面参与融合,相关人员加入各融媒体垂直报道中心,形成“紧密圈”;三是以“新湖南云”省级技术平台吸纳省直、市州、区县和全省高校、企业等融媒体中心,形成“协同圈”,全面参与到湖南省主流媒体融合事业中来。
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启动后,解放日报社将所有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只保留要闻、新闻、专副刊3个纸媒编辑部门,组建了适应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政情、财经、区情、城事、视觉等九大频道。通过这些改革,解决了之前报纸和客户端采编队伍分离、效率较低等诸多转型中的问题,让采编指挥靠前,给予一线采编人员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加快了新闻反应速度,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解放日报社还建立新闻优先上网制度,要求新闻必须第一时间首发“上观新闻”;启用融媒体指挥中心,发挥“中央厨房”功能,为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大脑”;围绕采编人员的成长发展,解放日报社推动资源向采编人员集中,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
作者:雷萌
编辑:宋婷

353#
发表于 2019-11-6 21:22: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写作者的内心,不应只有10w+

当代哲学家麦金泰尔意味深长地说,人类是讲故事的存在。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彼此链接起来,人类得以编织意义的网,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变得易于理解。



这是一个表达欲望甚于倾听欲望的年代,如何讲好故事成为了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


非虚构作家、《纽约客》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喜欢从一个主题开始。“当我觉得一个想法能够产生一个好故事时,我就会考虑一下所有读者都会有的期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描述了这些期待——一个故事必须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主角、有高潮和冲突。”


“我们成长的过程与故事相伴,我们的灵魂也是故事来参与塑造的,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关于讲故事能力的重要性,好像没人比尤瓦尔·赫拉利的理论说得更重要:智人之所以胜出同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类,成为当今人类的先祖,是因为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可以让人类形成有效合作。”腾讯网副总编辑、原南方周末特稿版块负责人杨瑞春如是说。




《南方周末》曾是“中国式特稿”的发源地,特稿是新闻文体中最具文学性的品种,以故事见长。20年过去,这所特稿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特稿写作人才。


今天,我们请来的这7位讲师都是写作江湖里的“老师傅”,他们将结合自己十数年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在《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写作实战训练营中把这套方法教给大家。


01

怎样找到一个好故事选题?



刚到《南方周末》当记者的时候,我整天为能不能找到一个选题而焦虑,选题的通过率并不高,而你需要每个月维持一个稳定的生产量,当时心里非常期待:“编辑,给我一个好故事吧”。


后来,就不那么期待编辑的选题了,因为派下来的活有一些是你不愿意做的。而当我能找到好故事的时候,我手里的故事就多得写不完了。

故事无所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


当我写野马的故事时,甚至编辑也大为惊奇:野马也能写成故事?野马也能写成为好看的故事?


为什么不可以?当我一次次再回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中写野马的时候,总能说服不愿意重复一个选题的编辑。真不是我的说服能力强,而是我发现了故事的意义,是这个打动了编辑。


新闻从业30多年来,我写过很多很多的故事,做过各式各样的选题。但并没有像熊瞎子掰苞米式的搞一个丢一个,而是在一些领域深耕。野马,我写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与死亡的连续剧;新疆的历史文化,我做成了系列;北京旧城改造的历史和现实的纠葛我了然于心;灾难报道,我进行了特别的研究;细菌战,成了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写作项目。


非虚构写作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写作态度,你只有潜下去打捞,升上来思考,才能真正找到故事,找到故事的意义。
          ——南香红   



02


怎样搭建坚实的结构骨架?



故事是在一个句子上长出来的,这样一个句子,决定了你书写的内涵和边界。


从一个想法到一个好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实现过程,这就是故事的结构骨架。选题是一个故事的地基,那么结构就是一幢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架构,框架搭起来后,添砖加瓦是很快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刚进入《南方周末》时,第一次出差工作是去云南采写一次事故的报道。采访过程里,我拿到了非常多的资料和人物素材,等到下笔,我憋了一天一夜,眼睛都红了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我只得给曹筠武打电话求助,我乱糟糟跟他说了一通我要写的故事,电话那头,他让我尝试用一句话讲清楚我要写什么。


第一遍,我差不多用了三十多句话才把我要写的故事概括下来,他听完回应说,你尝试一下尽量用更少的话,我又努力概括并去掉了一些不重要的枝节,几轮下来,我差不多用四五句话描述了一下,曹筠武始终都只有一句:能否一句话讲清楚,你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此后,我一直反复揣摩实践这句话,写作很快有很大进步,之后连续获得了南方周末新闻奖。时至今日,这一句话仍然让我在写作中受益。
     ——雷磊                                          



03


怎么找到最有价值的线索?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标准的《南方周末》血统,1998年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周末》工作,在那里我从一个毫无新闻从业经验的毛头小子慢慢学习如何写新闻、如何做特稿。江艺平、钱钢、徐列、沈颢他们都曾对我进行过训练,陈菊红、朱强、余刘文、方三文他们很多人,像帮助自己的弟弟一样帮助过我。可以说,我的职业写作,就是他们手把手教出来的,也是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决定了我后面的方向和价值判断。


我之所以啰嗦这段经历,其实想跟大家说的是,如果大家真的有志于在写作方面开创出一番事业来,第一站、第一课、第一篇文章,都是极为关键的。它决定了你的格局,而格局这种东西,并不是随着时间与阅历而增益的。格局,是我们做任何事的根基,决定了我们事业的上限。


我在《南方周末》学到了很多东西,从采访的技巧到写作的窍门,这些由老同事们积累、沉淀下来的精髓足以写成一本书。但如果让我挑选出对我最有裨益的一条,那一定是找选题的能力、找关键线索的能力。
      ——迟宇宙         



04


怎样写出有质感的故事?




我写了七八年的故事,也看了很多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但到头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尔克斯的那句话,我们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


我们必须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并且在任何时刻也不怀疑所讲述的东西,无论它是没有根据的还是可怕的东西,就仿佛那些老人,在文学中没有比信念本身更具有说服力的东西了。


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当收集完材料、准备写作的那一刻起,你必须要拥有那种信念:这个故事,没有人会比我讲得更好了。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必须履行之义务。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和质感,这与卡波特之于他的母亲,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或是何伟之于涪陵并无差别。想想看,你的外祖父母/城市曾经是如何跟你讲故事的?  

               ——王天挺  


05


怎样把故事讲得跟电影一样好看呢?



我所认识的很多特稿记者,包括我在内,喜欢采访胜过了写稿。写稿很痛苦,极少例外,但是采访往往非常的愉快。


这当然是因为采访时你会去那些日常不会涉足的地方,见到那些独特的、有故事的人物,但更重要的一点(至少对我来说是),你会在采访时捕捉到无数动人的细节,仿佛在一个个神秘的森林里,见识到那些迷人、行踪不定的野生动物,我非常“享受”在东北县城寻找《太平洋大逃杀》的主人公赵木成,当看到他仿佛少年时伙伴的形象,内心感到无比亲切;还有《废物俱乐部》,在跟三和大神一起光着膀子走在深圳街头,我们能体会到那种绝望的自由。


例子太多了,这些在我记忆中磨灭不掉的细节,其实都是宝贵的“人类经验”,我相信一切的写作、文学,都在寻找和表现这样的经验。热点会冷下来,一时一地的故事会消磨,但这种证明人们精神的小小细节,反而会永恒。一个写作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好好地将它呈献给读者。   

                ——杜强   





时代变了,人们有时会怀疑阅读和写作的功用。但往往又会在迷茫后幡然醒悟:文字不朽,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和当下的状态与意义。


“过去传统媒体还很兴盛的时候,新手都会经历35年的学徒期,每天都在练习写作。老编辑们会分享各种技法,严格要求。大家熟知的李翔、王左中右这些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多年。写作的训练场没有了,写作的斗兽场依然真刀真枪,拳拳到肉。少年依然向往江湖,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少林寺和老师傅。比起思考什么在变,更重要的是思考什么不会变。我们还会一直阅读和写作,因为我们永远需要沟通和表达。”




前南方周末记者、现短视频公司“发光体”CEO陈鸣的描述,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少林寺的老师傅”。南香红、迟宇宙、杜强,杨瑞春、陈鸣……这一个个曾在新闻界披荆斩棘的名字符号,如今可以真实地与你进行交流。这是一套“五步故事法”,有助于你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选题难”、“情节难”、“文笔差”等困境。




第一步,怎样找到一个故事好选题。并不是所有生活琐事都能写成故事,南香红将告诉你如何找到打动人心、有故事性的题材。


第二步,教你搭建让人欲罢不能的结构骨架。故事是在一个句子上长出来的,这样一个句子,决定了你书写的内涵和边界。雷磊将南方周末的“根目录”法则,真实故事计划的“人群法则”传授给你。


第三步,如何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写作过程中,你总发现废话太多, bug百出,迟宇宙将教你如何像一个“调查员”一样,辨别关键信息,挖掘真相。


第四步,怎样让你的故事逼格满满?王天挺将教你提高故事高级感的三种方法、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十种方式。


第五步,如何将故事讲得跟电影一样好看?杜强会教你捕捉好细节的5种方法,辨认好细节的4个指标,并告诉你如何避开误区,找到真实的细节,让故事写得像电影一样充满画面感。




我们花费了三个月倾力打造的课程——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力求把压箱底的写作心法分享给更多写作爱好者。为了帮大家增强学习效果,我们还邀请讲师参与互动答疑,批改作业。我们还将建立优质的写作同好圈和成长社群,陪伴式的辅导学习,帮助你对抗惰性,坚持写作……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仍希望秉持人文坚守与新闻理想,把这面写作的大旗扛下去。不是标题党心经,也不只是10w+爆款秘笈,我们有的更是沉甸甸的写作“笨功夫”。来,认准了就加入我们!成为我们的同道者,把这枚火种继续传递下去,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


原价488元
现只需299元
立即扫码加入学习








适宜人群


想打好写作基础、提高成绩的学生
想学习中国式特稿写作秘诀的媒体人
时刻与文字打交道的内容从业者
想提高讲故事技巧与沟通能力的职场人

超值福利

一、5节深度大课,干货不断,还有2节来加餐
加入训练营,将收获5节讲师大课,每节课讲解90分钟,答疑30分钟;另外加赠两节嘉宾分享课!
20191115日起,每周五晚20:00,在小鹅通平台准时开讲,错过可回听课程,支持手机和微信电脑端学习。


二、陪伴式学习社群,助教督导陪伴,还有机会和讲师沟通

购课后,请务必添加小南微信(infzm-xn,备注【南周写作训练营学员】,发送订单截图等待审核,小南拉你进入【学习群】。


三、讲师点评作业,孵化优秀写手

学员按时提交课后作业至邮箱1723488303@qq.com,讲师会择优在社群里分析点评。

结课后,学员可提交一篇长篇作品,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刊登在南方周末APP、新媒体“真实故事计划”、“商业人物”或“谷雨实验室”上,优秀学员有机会成为南方周末、“真实故事计划”、“商业人物”等实习生及正式员工。


四、特别福利!购课即可获赠实体图书

凡是购买【南方周末写作实战训练营】线上课程,均可获赠《光与热》、《头版》、《南周特稿》或《南方周末特稿手册》其中一本。(随机发货)




备注: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可反复回听,但无法退订、转让,敬请理解。


评论:替南方周末打CALL。他们请来南香红,雷磊,迟宇宙等7位写作江湖里的“老师傅”,他们将结合自己十数年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教你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写作实战训练营15日正式开启,欢迎报名。




来源:微信公众号:记者站
作者:小顾

编辑:冯梦玉



354#
发表于 2019-11-6 21:29: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及启示

“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瓶颈性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至今没有透彻了解“国际表达”的具体内涵以及受众的话语符号体系。这是因为无从真正做到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即在战术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知彼”,因而无从主动把握传播效果。当下西方依然主导国际传播的议题,西方话语逻辑依然居于国际表达的核心地位。西方既是“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的制造者,也可以是中国好故事的传播者。所以在对外宣传中做好以我为主的同时,深刻把握西方评判好故事的理论根基和话语实践规律,是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从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一环。


本文对近年来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100多个有关中国故事的代表性文本(纪录片、学术成果等)进行系统研究,并且在实地对英国汉学家、BBC(英国广播公司)著名制片人、导演、主持人访谈的基础上,梳理总结西方人讲故事、特别是讲述中国好故事的话语逻辑,并针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西方评价好故事的理论原则


西方人广为认可的对于好故事的评价标准是“叙事范式”。叙事范式的思想正是帮我们打开观察西方故事逻辑的绝佳窗口,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估故事的逻辑”,即提供了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故事的优劣——是否可行与忠实——的原则与标准。美国学者沃尔特·费舍尔认为,叙事范式,即故事某种叙事形式,将经验和事实有机地串联起来,才使得那些抽象的原则、规则和观念深入人心。叙事范式的核心是叙事理性。叙事理性包括叙事连贯性和叙事忠实性。叙事连贯性是指故事自身结构上的前后连贯,浑然一体,不自相矛盾。叙事忠实性,是指故事的真实性特质。好故事的真实性特质,就是与现实相符、“与人们向往的生活相符”。好故事,忠实于这样的真理:理性、正义、真实以及用和平手段解决社会政治分歧等方面,这是人性共享的价值观。一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好故事,是“因为它充满了真、善、美、健康、智慧、勇气、节制、正义、和谐、秩序、交流、友谊、天人合一这些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信奉向往的价值。”理解西方的叙事理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指故事的“公信力”,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该接受某个故事,某个故事是否真正可信,是否可以作为信仰行动指南的”系统我们可以用这个系统去反观并衡量我们自己讲述的中国故事是否能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信、信了认同”。除了理论层面,西方人在讲述中国好故事方面的话语实践,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二、西方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


1.采取贯通古今的叙事方式,聚焦中国的当代发展,挖掘背后力量。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社会急速变革,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认知度很低。面向西方受众,在非常有限的播出时段里讲述一个这样的国家,西方纪录片或深度报道往往在聚焦中国奇迹、中国成就、中国问题的同时,总是努力解读背后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塑造当代的力量。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阐释了中国为何不同于西方列强、历史上没有称霸世界的文化基因。这是使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回答“中国威胁论”的范例之一。


2.善用时空坐标和本国文化图谱,打通中外理解障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中国人偏爱整体直觉思维,而西方人则偏爱分析逻辑思维,在对西方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响不可小觑,会直接导致西方对中国认知的误解和偏差。西方著名制片人和资深主持人讲述中国历史、园林、古代哲学、书法和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提前参阅大量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请教汉学家,针对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进行精心编码,经常把外国人感到迷惑的中国朝代,以具体年代标出,或者拉进自己民族历史发展的时间轴里,并将相关地点在中国地图上以动态箭头标注,让本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时空发展框架和中外文化发展成就的对比一目了然。在此框架内,援引本国的文化图谱,利用与中国文化中相似的文化现象、文化名人、艺术作品和名胜古迹,对中国文化加以阐释,解疑释惑,打通跨文化理解上的障碍。


3.遵循故事固有规律,紧扣受众心弦。BBC纪录片《西藏一年》的制片人书云认为,讲好故事的关键是遵循故事自身固有的规律。西方观众所能接受的好故事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讲述的,是遵循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本身互相建构的规律,这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可信度,也决定故事本身是否能打动人心。好故事的模式是:开头—挫折—高峰—结尾。一味风平浪静,没有冲突和挣扎,构不成观众的期待,然而,一味花好月圆,没有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不能显示人性的真善美,扣不住观众的心弦。《西藏一年》就是遵循叙事理性中故事的真实性原则,感动了西方的受众,好评如潮。这说明,只有还原生活的真实性,才能吸引西方受众,才能引起受众对于中国故事的共鸣。


4.聚焦普通百姓生活,提高故事的感染力。西方媒体精英认为,好故事要和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密切勾连,方可构成故事(片子)很强的可视性。人的故事和真正被打开的心,成就了故事的感染力。英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认为,中国文化的故事主角,就是中国人民。作为主持人,他最喜欢的就是中国人民;对西方人来说,最能感人、最真实的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百姓生活的话题特别有趣,外国人看了很轻松。他们认为,最活生生的中国故事,得到中国的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里找,让普通人讲自己或家族的故事,讲他爷爷奶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三、几点启示

1. 深入研究对象国话语底色,预判传播风险,增强传播实效。面对国际受众,讲中国故事,不是白纸上作画,而更像刷房子,即要深刻了解对象国受众的宗教传统、文化习俗、社会现实生活这些底色,更要透彻研究对象国已有的中国故事,以及这些故事的话语逻辑和受众的接受习惯,这些是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应该预先研究的故事底色。忽视这些底色,可能会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陷阱;利用好这些底色,就可能转化成传播机遇。


2.精心编码,做好话语转化,让国际受众听得懂。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在全球化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就要深入挖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中的中国精神,对中国故事进行精心编码,要摒弃文化碎片拼贴的表达方式,以外国人能够听懂的方式,以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结构为起点,借用西方人注重对完整事物进行分析、探讨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利用贯通中外的叙事方式、跨文化的时空坐标和受众的文化图谱,实现话语转化,为他们理解中国文化铺路架桥。要将一个个故事碎片,镶嵌在我们预设的“意义框架”里,从而真正实现“理解”上的中外融通。西方纪录片讲中国园林,会追溯到中国的山水画,继而追溯到中国人古老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值得借鉴。


3.  重视叙事理性,用好“苹果的淤伤”,实现故事结构的平衡性。叙事理性关系故事的公信力,叙事理性中的连贯性原则关系话语自身的逻辑性。西方人往往专门盯着中国报道中的漏洞或者传播中的不一致性,揭开他们眼中所谓的真相。比如,西方国家不顾事实真相,利用中国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投资建设项目的曲折,制造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债务陷阱”的典型例子,恶意质疑“一带一路”倡议所代表的中国政府真实动机问题,并使之成为以肆意攻击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靶子。这个例子不断在西方媒体的复诵中发酵,至今还是西方教训沿线国家不要相信“一带一路”的反面教材。因此,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要关注西方媒体最关切的“问题”,及时发现其与中国主流观点在中国故事建构上的冲突模式、内宣外宣的自相矛盾,努力建立中国故事“中外叙事连贯性”,使中国故事更多地体现人类的共享价值。


要高度重视故事自身的规律和观众的期待,克服“家丑不可外扬”“害怕别人看到我们艰辛的一面”的传统思想(全媒体环境下只有遮不住的家丑),转变话语方式,调整话语策略,实现故事结构的平衡性。正面宣传,不等于全说美好的,要用好“苹果的瘀伤”。普利策特写报道奖得主莱恩·德格雷戈里认为,比起其余部分的光洁,苹果表面的瘀伤,更能抓住人心。我们不仅要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辉煌,更要展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历经苦难、艰辛求索的历程。调查表明,只有西方人看到你苦难的起点和艰苦奋斗的历程,他们才能对你产生同情,你的故事才可能打动他的心,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你,才可能赞赏你今天所展示的美好并认同你来之不易的辉煌,他们才可能信服这个故事本身。


4.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观,让普通百姓成为故事主角,构建更广泛的话语共同体。西方公众普遍具有不信任政府和官方宣传的传统,他们更喜欢看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更相信百姓的声音,更能与百姓产生共鸣。百姓的生活故事更容易穿越政治分歧和意识形态壁垒,影响民意,打通人心,增进人民之间的心灵共鸣。一篇好故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经验。尽管我们的背景、生活方式、哲学思想、政治制度不同,但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很多共同的信念、希望、情感和需要。去年发行的微纪录片《40年回眸,我们和北京一起绽放》里40位老外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情地把北京描述成一个世界上可以安“家”安“心”并“扎根”的“安全”地方,其中最感动他们的就是北京的包容、人民的慷慨、热情和友好。普通百姓之间的衣食住行、情感需要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挖掘的点。研究表明,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核心,包括饮食文化、治理大气污染、工作机遇、创业创新等话题,可以构造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大的话语共同体。


总之,要想对西方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有国际思维,克服文化差异,因地、因时制宜,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在深入了解对象国的话语体系符号、叙事范式和讲述规律的同时,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深挖历史资源,廓清时间纵向和事物横向的切分点和连接点,融通古今,主动并且有技巧地自曝“家丑”,讲述真实的普通百姓故事,实现情理相通。


来源:微信公众号:对外传播
作者:马诗远  陈珂

编辑:冯梦玉

355#
发表于 2019-11-8 22:24: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邵亦波:科技向善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 | 科技向善大咖说


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哈佛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双学士,1999-2003年创办易趣公司并任首席执行官,2007-2018年参与创办经纬中国并任管理合伙人。邵亦波现为Evolve Ventures and Foundation创始人和董事长,该机构致力于投资和资助对社会和人类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益的企业和慈善机构。
作为Evolve Ventures and Foundation创始人、知名投资人,邵亦波无论是对中美现代公司体制还是商业运作模式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与腾讯研究院的对谈中,他介绍了美国公司在「科技向善」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实践,并探讨了企业家在其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以下是访谈全文:

腾讯研究院:您怎么理解科技向善?

邵亦波:先说企业向善,再谈科技向善。首先,企业在现代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比几十年前要大很多,它应该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实体之一。但最近三十年,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经营最主要的一个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这种转变造成了很多不好的社会影响,因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代表社会利益最大化。深入考察当下大多数企业的出发点,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为股东创造利益。

在美国,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最近十年有三种公司形式相继出现,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个状况。

一类是公共利益公司(PublicBenefi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PBC),PBC鼓励公司在制定决策时,除股东外还考虑多个利益相关者(如社会、工人、社区和环境)的利益。当优先考虑的是「公共利益」而非直接股东利益时,PBC公司董事可以受到保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被免于被股东起诉。截至2018年,美国共有31个州可以接受PBC公司的注册,在册公司数量超过4000家,其中不乏Kickstarter和This AmericanLife这样的知名品牌。

另一类叫作B Corporation(共益企业)。B Corp认证(或称为B Lab认证)是由全球非营利机构B Lab为营利公司颁发的私人认证,认证企业需要通过系列在线评估并达到最低分数线才能获得机构认证,评估主要涵盖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力等维度。认证企业需要将B Labs要求的企业主对股东的相关承诺纳入公司内部章程。如需维持认证身份,企业需要缴纳数额为500到50000美金的年费,同时,B Lab每年还会对10%左右的认证企业进行抽查监督。截止2016年,全球50个国家130个行业共计1863家营利企业已获得BCorp认证。

此外,还有一类公司形式是社会型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主要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其法人身份可以是营利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共同合作模式、成熟的组织构架、非独立实体、社会商业或慈善组织。目前,美国很多企业都宣称自己是社会型企业。

腾讯研究院:您认为现有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或从事公益活动,与「科技向善」有什么区别?

邵亦波:如果企业的整体目标是向善,可能会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但如果是一只手在抓经济利益,另一只手在做社会善事,效果就不会太好。就像Facebook,目前很多研究发现如果过度或过早使用社交网络,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比如青少年的忧郁症和焦虑症就可能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存在一定关系。扎克伯格在公开场合对此不太承认,但与此同时,他又捐了很多钱给医院,我想说的是,如果他愿意改变Facebook的一些设计,对人类健康的帮助可能远远比捐助医院大。

另外,有些大企业家捐助孤儿院,当然是好事,但他们对几十万的员工并不体恤,其实向善可以从身边、从企业内做起。从深层次看,在身边、企业内向善其实比捐钱困难得多,因为对企业主而言,无论是赚钱和捐钱操作都相对容易,并且会让人崇敬,使股东满意;相反,公司向善很可能导致股票表现糟糕,而做公益也鲜少有人指责,权衡之下就很少会有人做这样的「傻事」。要做到真正的企业向善,需要企业家自身的修炼,需要他或她有更多的智慧和爱心,包括真正的爱自己,不依赖外在的赞许。

腾讯研究院:除了了解自身带来的问题之外,科技向善如何引导科技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邵亦波:确实,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可以用科技真正造福人类,提升人类内心的幸福感,加强内心的感受。硅谷现在也有一小部分人在做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个组织Transformative Technology Conference,创始人NicholBradford是原动视暴雪高管,曾经将《魔兽世界》引入中国。有一次她参加了一场为期七天的冥想活动,后来就离开了公司,去从事这个全新的事业。这个组织每年会把几百个有相同愿景的创业者聚集在一起,帮助他们起步。

另一个实例是ParentLab。父母教育对孩子一辈子幸福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家长其实对育儿这件事并不是太了解,很多关于小孩大脑和心理成长的基础知识都不知道。开车需要考驾照,育儿反而不需任何学习和准备,结果是家长身心交瘁,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很多有形和无形的伤害。Parent Lab花了两年时间系统性地采集和整理了育儿知识,每个年龄段涵盖20多个课题(比如家长如何处理6岁小孩和手机、iPad的关系等),通过开发一些产品普及这些知识,也在准备中文的产品。

腾讯研究院:您觉目前国内外大型科技公司实践科技向善时,最大的障碍有哪些?

邵亦波:我觉得首先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社会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基本上是取决于公司的预期利润。如果采用这样的估值方法,那公司的价值就与其社会贡献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设计者共同设计一款社交软件,其中一个设计者比较关心这个产品是否能真正给用户带来好处,他设计时并不着重考虑让用户每天使用他的产品,而是更注重于建立一些长久的、有意义的和深层次的人与人的连接;而另一个设计师的想法是,我们就做一个比较浅薄的社交媒体,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时间,让用户天天刷屏。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设计思路很有可能会比前者吸引更多用户,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再提供一些容易使人成瘾的游戏与服务,那这个产品的利润也就更好了。

但我就不想做前一种产品,我想帮助用户建立线下的、更深层次的连接。虽然线上会有一些吸引用户的设计,但是也不需要每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用户使用产品,而且在挑选游戏时,也会倾向于挑选一些不太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甚至是可能对身心健康比较有好处的游戏。这种产品会更多地造福于社会,但在现有经济环境里,第二种产品可能会获取更多的利润,更加容易得到VC(风险投资)的支持,上市企业估值也会更高,几年过后,它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

总体来看,问题的本质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定义——根据公司赚钱多还是少来决定价值——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去做一些调整的。例如近几代苹果手机提供了「屏幕时间」的功能,用户可以评估自己的使用时间。Google现在也在Android上推出了类似的软件,Google的前员工 Tristan Harris 还专门创立了TimeWell Spend组织推动整个行业和全球这样做。

我觉得应该推动科技向善,但是要根本解决问题——我们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成功主要还是看创造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所以科技向善成为普遍的行动指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腾讯研究院:科技向善是否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力?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是否可能一致?

邵亦波:我觉得二者有些地方是有重合的,在一些情况下,做向善的事情,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比如说一个社交媒体提倡做「干净」的产品,页面内没有很多广告,因此用户会获取更舒适的体验,同时增加产品的使用频次。从这个角度出发,用户的使用粘度以及对产品的喜爱度可能会更高,这对企业也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向善的结果和公司的商业目标可能是一致的。

但有时也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之前提到的社交产品设计的例子,所以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从更深层次看,这其实关乎到我们每个人是否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一个用户选择使用这个产品,购买这个服务,就意味着这个产品或服务对他来说是有益的么?答案是不确定的。即使有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决定对自己是好的,但是往往也有很多时候并不如此。我们的身体是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过来的,有很多生物上的反应其实对我们是无益的,比如吃糖。在猿人时代,我们的种族很少能碰到糖,一旦碰到就要大量摄取,这是当时的最佳策略,这一身体反应一直保留到今天。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生理反应并不一定代表最佳选择。
从底层逻辑向上推演,其实我们今天做的大多数决定对自己而言是不太好的,包括一直使用手机,开车时的路怒情绪以及暴力教训自己的小孩等等,这些决定并不利于自身长久的幸福。

在科技领域,一些企业雇佣了大量的程序员和科学家,去发现和利用这些古老的生理机制,比如很多产品是在利用人脑的多巴胺机制,它们与吸毒调动的是同一个机制。

关键在于,你不能说被人们需要的就是好产品、好企业,如果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企业,它所考虑的是我如何能够通过对每个用户的了解,推动他们去做一些对自我身心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到这件事,需要企业家有更多的智慧和爱心。

腾讯研究院:科技向善的突破点在哪里?

邵亦波:科技企业的员工会成为科技向善的一个撬动点。以前,科技行业中的大多数员工都是为自己所处的公司与行业所自豪的。当他觉得这个公司是造福于人类的时候,他愿意去为这个公司去奋斗、去创造。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人才是它最重要的财富,如果员工系统性地对公司或行业失去敬仰,这将对整个公司抑或是整个行业造成非常大的动荡。
另一方面,公司最高层决策者也需要谨慎思考、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许多人对身价、排名还是十分看重的,他们的人生目标是一定要做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要在财富榜上排到第几位等等。但对有些富豪来说,他可能已经很有钱了,有更多的钱不再有太大意义。这个时候他有机会做出一个「向善」的决定,但这需要很大的决心、毅力和智慧。

(以上内容为【科技向善 · 大咖说】精简版,完整版本请期待《科技向善白皮书》)

来源: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作者:邵亦波

编辑:冯梦玉



356#
发表于 2019-11-8 23:31: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哈佛 X DeepMind最新成果:用AI破译古希腊文字,超越人类水平


AI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破译残缺的古希腊金石文字,在这项任务上,AI甚至超越了人类水准。

近日,来自哈佛和DeepMind的Yannis Assael以及他的同事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训练了出了一种名为Pythia的神经网络,可以阅读年代久远的金石,并由此推测缺失部分的文字。

该研究的代码也已经被公开。Github链接如下:

https://github.com/sommerschield/ancient-text-restoration

金石,也就是雕刻在耐用器具,如石器、陶瓷或金属的表面上的文字,是古代历史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文字通常是由古代的个人、团体或者机构所书写的,它为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思想、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目前人类已知的古代金石数以千计,而且每年还会新发现几十种。不幸的是,长年的侵蚀和破坏造成了不少文字的缺损。依据剩余部分和其余相似文字推理出残缺部分的铭文至今仍是个难题。

复原文本是一项复杂而耗时的任务。铭文学家依靠访问大量的信息来找到缺损文本和上下文的“相似点”(类似于寻找文档中的重复表达),而这些信息资料主要存在于研究人员的个人记忆库以及执行“字符串匹配”搜索的数字语料库中。然而,搜索查询中的细微差异就可能会排除或混淆相关结果,使得构建一个“待复原字符”的真实概率分布十分困难。

Deeepmind发表的Pythia模型是第一个打破了当前铭文复原方法局限的AI系统。

这个被称为Pythia的AI从包含至少300万个文字的35,000块碎片中学习识别模式。这种识别模式包括了不同词语出现的语境、语法以及铭文的形状和布局。
针对一个特定的信息缺失字符,Pythia提供20个用于填充缺失的建议,有了这些建议人们可以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学科知识选择最佳匹配项。“这个AI就是用来帮助人类专家的”,Assael如是说。

为了测试这一系统,开发团队对Pythia隐藏了一个九个字符组成的希腊人名。Pythia成功猜出了名字。



在另一项测试中,AI试图填补2949份受损铭文的空缺,而与之相对的是,人类专家所犯的错误比AI多出了30%。并且就效率而言,人类专家花了2个小时才看完50个铭文,而Pythia只用了几秒钟就猜出了全部。



来自牛津大学的团队成员之一Thea Sommerschield说,这显示了AI辅助复原的巨大潜力,而且这一方法可以告诉我们古代世界宗教、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简直不要太有用。

剑桥大学的Philippa Steele也认同Pythia的辅助作用,尽管当下人类仍然需要用肉眼拼凑碎片,并在使用AI之前先人工解码一部分。

她随后补充道:“在我看来,当一段长文本中只缺失了一小块或者某个新发现的碎片有很多相似副本时,AI识别的正确率最高”。

相关报道: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文摘
作者:编译:赵吉克、武帅、钱天培
编辑:冯梦玉



357#
发表于 2019-11-9 00:10: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能影响一些人,推动一些事,作为记者就够了
能影响一些人,能推动一些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作为记者,这就够了。

△ 2016年7月8日,湖北武汉,新京报记者在拍摄受大雨影响的城市内涝画面。摄影/和冠欣

通常,我们都是通过文章和你见面。
截止到今天,剥洋葱已经发布了1390篇文章,去过了很多现场、讲述了许多故事、参与了很多公共事件。
今天是第20个记者节,借着这个“没人休假”的节日,我们让文章的作者走到台前,把一些故事之外的事讲给你听。

王瑞锋
七年来,几乎每个月,老吕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他特有的湖北枝江方音浓重,只听懂抑扬顿挫的一句,“网记宅(王记者),结婚没得,结婚一定告诉我。”
和老吕认识完全属于机缘巧合。老吕是位农民工,有个脑子不太正常的儿子,2012年在沈阳打工时还弄丢了儿子。
当时我接到线索,天津一家洗车行从火车站骗招了一些智障做洗车工,不给工钱,动辄打骂。作为新京报记者,我进入这家洗车行暗访,期间一个右眼残疾的洗车工说他家住在一个叫百里洲的地方,让我带他回家。
几经辗转,我联系到洗车工的父亲,正是老吕,电话接通,老吕以为我绑架了他儿子,问我要多少钱才能放了他的儿子。再三解释,老吕将信将疑,答应拿到工钱就来找儿子。可他的工钱被一拖再拖,我的截稿日期也被一拖再拖,直到两个月后老吕才来到天津,警方刑拘了洗车行涉案人员,解救了一批智障工和老吕的儿子。
后来我送父子俩北京西站坐火车回老家,临别前,老吕情绪激动,老泪纵横,咿咿呀呀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从编织袋里掏出一瓶枝江大曲给我。我受之有愧,拉拉扯扯推却不了,去快餐店里买了三个三明治,三个人一人一口,干了一瓶白酒,算是践行。
2018年,新京报记者王瑞锋坐在采访对象所开的公交车上,体会他开车时的感觉。摄影 / 新京报记者大路
本以为这段采访缘分已结,没想到七年来,老吕无论去哪里打工,每个月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咿咿呀呀地问候,虽然他的大部分话我还是听不懂。
做记者至今整整十一年了,见多了起高楼宴宾客,见多了生离死别反目成仇,见多了冷嘲热讽唾面自干,自己的感情却越来越脆弱,泪窝子也越来越浅,不忍听悲惨的故事,不愿见生人,也不爱说话,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再适合做这行了。
记者节前,老吕又打来电话,咿咿呀呀地问候“网记宅”。一定程度上,我更应该感谢老吕,感谢他的感谢让我作为记者有些许的自我安慰和坚持——能影响一些人,能推动一些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作为记者,这就够了。
向凯

3月21日,江苏响水化工厂发生爆炸,冲击波袭击了最靠近化工厂的王商村,致数人死亡,房屋损毁,到处是碎玻璃屑和村民清扫玻璃的刺耳摩擦。
我从村庄出发,前面是化工厂,中间有一片田地,我要做的是穿过这片空旷的田地,去爆炸核心区。
△2019年3月24日,江苏盐城,新京报记者们住在距离响水爆炸核心区500米左右的民房。民房玻璃被震碎,四处漏风。康佳(前)穿着村民的军大衣御寒,祖一飞(左)窝在被子里写稿,没吃晚饭的向凯(右)正在啃干脆面。摄影/新京报记者康佳
地是干的,草枯黄枯黄,500多米外,就是化工厂。我坐在几根枯草上点了根烟,开始想怎么进去。时间一分分钟过,烟一根根抽,我快被太阳晒晕了,还没能拿定个主意。最后,我提上装了头盔、口罩和几瓶矿泉水的袋子,朝化工厂东边走去,心里反复默默地念,碰到警察就说是村民寻人,碰到官员就说是救援人员买水去了,碰到消防就说是本地媒体来宣传救援……
幸运的是,我碰上的是一群救援消防官兵,顺利进入爆炸核心区。
文章发出之后,有人提醒我戴防毒面具,还有人说要体检、多喝牛奶排毒。但回过头看,在采访过程中,很多风险和危害是看不见的,根本不在记者考虑范围内。
记不清有多少次类似的采访,会犹豫、会胆怯、会在心里默念各种可能性,会发现总有一片蛮荒空旷的“无人区”横在记者与现场和真相之间,有时,穿过去之后并没有可爱的消防兵,有时,甚至会在中途就深陷泥沼,但爆炸核心区就在那里,能做的唯有一点一点去逼近。
相关文章:响水爆炸,生死之间
  
周小琪
今年4月,我在西安跟一位父亲待了一周。
2月份,他的女儿在手机备忘录里留下遗言后,从高楼一跃而下。处理完女儿的丧事后,他从山西老家赶到西安,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把女儿逼上了绝路。不久前,他开始频繁接到催债的电话,还在女儿的遗物中,找到了一份手写的账单,上面记载着女儿一个月要还的债务,总共是三万多块。他猜测,网贷就是杀死女儿的“元凶”。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他女儿生前的公寓里。他长得又高又瘦,背挺得直直的,讲一口很标准的普通话,对我的称呼是“孩子”。后来的几天里,我们一起去了他女儿生前表演的大雁塔、负责办案的派出所和可以恢复手机数据的公司,见了一些和他女儿有接触的人。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坐在那间公寓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而我们不说话时,他就站到窗前,望着外面,沉默地抽烟。
站在女儿生前公寓窗边的父亲。新京报记者周小琪 摄
写完稿以后,他告诉我,之后他还会去太原找女儿的大学同学了解情况,有可能的话,也会去北京,找那些网贷公司讨说法。
大半年过去了,我还是会常常想起那个伫立在窗前的、笔挺的背影。他的女儿就是从那扇窗户跳下去的,每次站在那里时,他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他偶尔会给我发消息,比如问我怎么打开电脑上的某个软件、怎么登录苹果手机的账户,但他几乎不会提起女儿的事,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为女儿的事奔走。
前几天,我点开他的朋友圈,看见他的个性签名一栏多了一行话:“一直在负重前行,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我想,他一定还没有放弃。
相关文章:21岁女孩自杀后,父亲决定寻找真相

祖一飞
我印象最深的采访是在今年五月,当时山东荣成龙眼港的一艘货轮发生了二氧化碳泄漏事故,造成正在船舱内维修的工人和船员10死19伤。
事发后,船厂保安在唯一的入口处阻止媒体进入,对进出运货的车辆也多了些防备。
为了靠近核心现场,我在远处拦了一辆货车,躲在驾驶舱后排座位下,拿几箱水压在身上遮盖,才顺利进入船厂。后来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跳进了一个草丛里,进去之后才发现草上沾满了黑色的油污,搞得很狼狈。靠近船坞的地方,有段铁丝网挡了路,想要绕过去,只能从岸上跳到岸边的一艘船上,再从船尾跳上岸。当时下着小雨,海边风不小,脚下就是海,而船和岸边有段不大不小的距离。我也犹豫过,当时还是有点自己吓唬自己:万一滑倒掉下去怎么办?很庆幸,那个“万一”没有发生。
做采访最大的感触就是困难真的挺多的,焦虑是常态,可能在酒店睡醒一睁眼,面前就有十几个困难在等着,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记者能做的,除了灵活应变,把各种可能性都尝试完,就是再多找一个采访对象,多问一个问题,把人事做尽。
相关文章:窒息的“金海翔”号
王双兴
春天,我到敦煌写莫高窟的年轻人。住在市区,每天乘坐敦煌研究院的通勤车去采访。恐怕那是我见过最浪漫的上班路了,不到十分钟,大巴就出城了,然后沿着漫无边际的戈壁滩朝前走。西北的阳光坦荡又通透,砂石粗粝,风呼啸。
半个多小时后,莫高窟到了。车门打开,人们四散而去。有的扎进洞窟做考古研究、壁画临摹,有的去书斋里读文献,有的抱着笔记本电脑对石窟进行数字化保护,有的对着墙壁修壁画……环境干燥、偏远、与世隔绝,工作枯燥、孤独、日复一日。不过在一两年、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互相筛选后,适者留了下来。
采访结束那天,我沿着大泉河漫无目的地朝南走,爬上一个沙丘。面前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夕阳把芨芨草照得很亮。远处嶙峋的三危山上,九层楼站在正中,隔着干枯的河道,对面是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敦煌人的墓碑,据说,死后依然看着莫高窟,是他们的遗愿。后来,接力棒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任务都是一样的,和时间赛跑,为莫高窟续命。
以往,我对敦煌人的了解,大多是课本和纪录片中的赞颂,他们被形容为“投身大漠”,甚至有人说他们“以青春献祭”,带着一种自毁式的悲剧美。等真的走近后发现,身处其中的人不觉得那是苦的,只是一种选择,然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罢了,具有浪漫色彩的是,这个选择或许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
2015年盛夏,我第一次到莫高窟,2017年冬天,第二次。当时的身份是学生和游客,20多岁,感知力刚刚打开的年纪,被震撼过,也被感动过。2019年,以记者的身份重返,想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另一群年轻人的职业选择。那天,我在沙丘上待了很长时间,天高地阔,难免会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什么是热爱?什么是意义?什么是终其一生求索的东西?
没什么答案,还是得停停脚,多想想。
相关文章:守护莫高窟的年轻人
解蕾
这是我度过的第一个记者节。当收到编辑的消息,说写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时,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该将哪次经历赋予这个“最”字。
几天前,广西的“鬼火少年”白马发微信告诉我,交警查收了他的“鬼火”,还扣掉了摩托车的12分驾驶分,配着大哭的表情。“鬼火少年”的报道发布之后,当地交警加大了治理力度,这段时间一直在严查“鬼火”。又过了一会儿,他发来一句话,“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成为了报道的牺牲品。”
我的心惊了一下,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样作答。
出发去采访前,“鬼火少年”总让我想到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案》。刚见到白马的时候,他留着黄色的头发,脸被晒得发黑,蹬着一双人字拖,说着一口难懂的方言。“典型的小镇轻狂少年”——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破冰的第一步——坐在他们的“鬼火”上,起初有些忐忑,但开起来才知道迎着风的感觉真的很爽,一起喝糖水,吃螺蛳粉,少年开始一点点信任我们。
真正改观是在郊区水库边拍摄的那天,无人机因为故障挂在了电线上,无法启动,最近的供电局也要两个半小时后才能赶来,天马上就要黑了,阿进和阿健去附近的村子里折了一根三米多高的竹子,白马和一个少年戴上绝缘手套踩在摩托车上,用力地去够无人机,我扶着白马的腿,能感觉到他所有的肌肉都在用力,还有些颤抖。仰着脖子看他俩青筋暴露的脖子,不顾一切的模样让我的眼角有些湿润。
少年们夜晚在距离白马镇三十公里处的茂化水库边玩车。新京报记者解蕾 摄
在白马镇的那几天,我像是一个闯入者。从试探到一点点走近,我听到了他们从没和任何人说过的心里话。报道出来之后,很多人理解了这群少年,少年们也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篇报道。
可是除了他们的“鬼火”被带走,治安得到改善,他们的现状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那么报道到底有意义吗?
离开白马镇的那天晚上,我独自在镇上走,刚好遇到了白马。他说,你问我这么多问题了,我问你一个,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女孩独自一人深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走着呢?
现在我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了,就是那些从陌生到熟悉之间的连接,那些真诚又微妙的时刻,让我想继续走下去。
相关文章:白马镇上的“鬼火”少年
肖薇薇
2019年印象最深的一个采访是船员饶小虎。
联系到他时,正是他从泰国监狱获释两年后,再次开始跑船生活的休船间隙,是他一年中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时候。
得知我过来的大致时间,他当天很早便赶车到二十几公里到县城,等在车站门口。到他家时,饶小虎的父母、妻子与兄嫂忙着准备午饭,从菜地里摘出新鲜的南瓜、青椒、茄子、豆角,摆了满满一桌子,在接下来两天里的每餐皆是如此,满是诚意待客的家常饭菜。
聊天时,他们一提起饶小虎在泰国被冤入狱的经历便眼眶泛红,特别是饶小虎,情绪波动很大,但仍毫无保留地说出当时的真实经历、感受与所做的尝试。晚上就着昏黄的路灯,我和他们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轻声说着话,可以看出一家人对相聚的日子都很珍惜。
那是非常温暖的一次采访经历,让我看到一家人在遭遇困境时的无力与努力,走出困境后能更用力生活,也更珍惜家人。特别感谢这些善良的受访者,能给予我这么多的信任与回应。
相关文章:劫后余生|泰国毒品走私案中的中国船员
庞礡
我要说的主人公,是个年近七旬的老太太,以公民代理人的身份十多年办了30多起案子,办案顺带举报官员,告过的人里头,18个官员受到处理。而除了这些之外,采访中,还有一些与稿件无关却令我印象深刻的小事。
她是退休教师,人们叫她王老师。王老师还在牢里,她帮过的人一个一个找到她的女儿:“要是用得着的话,我们也想帮她做点啥。”他们复印身份证、写下当时的案情、签名、留了电话,一摞纸钉在一起,证明老教师曾无偿帮助自己。
女儿整理了母亲的旧资料送到我的酒店,三个纸箱、一个编织袋装得满满,大半是控告官员的举报信,老人家里没有电脑,信是手写的,字迹工整,下笔很重,一划一顿。
最后,我问女儿要来母亲的旧照,才终于与她相见——那是张80年代的老照片,短发,脸上是充满年代特色的自信笑容,挺胸抬头,腰上别着腰鼓,两手拿着鼓槌,鼓槌上连着红绸,想起来她的一位旧交说的话,当时她拒绝了某个案件中对方试图息事宁人的和解费,说“不能收,收了我就真说不清楚了。”真是个很老派的人物。
今天,她的律师收到二审判决,一审被撤销,案件发回重审。等她重获自由的时候,我会想去拜访她。
相关文章: “民间讼师”涉敲诈勒索获刑12年,曾将检察长、法院院长拉下马
卫潇雨
今年4月,我在山东的村子里采访大衣哥朱之文,凭着一把好嗓子,2012年,他把自己唱到了春晚的舞台上。现在,朱之文没有离开家乡,而村民们围堵在他家大门前等着录视频,好发在网上收获点赞,及与点赞匹配的奖励金。
为了保持安静,朱之文给院子装了铁门,还养了条狗,平常,铁门总是锁着。我在上午到达村子,给朱之文打了电话,他走到前院,门开了,从等待着的十几位村民里,把我接进院子。
这之后,我意识到记者身份能给我带来某种“特权”,像朱之文为我敞开大门那样,我有幸接触过许多人。我去过殡仪馆采访,搭了接送遗体的车,还在值班室守了一夜,隔壁就摆着棺材,里面睡了个27岁的年轻女孩;我去过看守所,跟着民警进入监室检查,还学了看守所的规矩;在杭州,我采访了一位疯狂的张国荣粉丝,他上了几次手术台,把自己整成偶像的样子,这位自称“90%像哥哥”的模仿者给我唱了十多首歌;在广东,我认识了几位40多岁的阿姨,因为重男轻女,她们没能读书,到这个年纪决定开始认字,学习写自己的名字……
我去过北京站采访,每年,数以十万计的人从那里往来北京,但可能鲜有人了解车站的安检程序,客流量大的时候,安检员一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弯腰上万次,分配到每个人的午饭时间不到15分钟。那以后,每次出差去车站,我都会和他们说感谢。
大学的时候,院长在一堂200多人的课上点名提问我,“记者这份职业给你带来了什么?”我想了想,给出的回答是“体验。”作为记者,我有幸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更丰富的人、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到现在,我23岁,人生辽阔,道路漫长。
相关文章“大衣哥”朱之文:每天被直播的生活
吴靖
今年4月广东顺德一三甲医院新生儿感染死亡事件,是为数不多几次,我深感无力的调查经历——“受害者”的集体失声。
到了顺德,我开始采访,准备搞清楚最基本的事实。然而,我没想到,磨了好几天,只有一位家长愿意见我,但因为不提供任何就诊记录,我无法核实,无法写进报道中。
他们为什么集体失声?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过了几天,在和一个采访对象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中,他问我“你觉得他们应该赔偿多少钱合适?”我顿时语塞,突然意识到,他正在利用我作为记者的身份,在和相关方谈判,谈赔偿多少钱的问题。
因为希望能见到其他几位家长,我和另一位记者到某个小区,一家家敲门。在最后一刻,敲开了一位家长的门。聊天后,我才知道,导致集体失声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在体制内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压力。
5月,调查结果出来了,广东省调查组进入该院后,发现部分喉镜等急诊医疗物品和设施的清洁消毒不规范,配奶过程存在洁污交叉,消毒和感染防护工作不到位。并撤销了顺德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资格。
这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吧。而这次之后,我也开始反思媒体和受害者关系的微妙性,以及受害者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些家长似乎比以往接触到的受害者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脆弱”,也更加理性,最初凭情感驱使在小孩去世后第一时间写文章、求媒体关注、追寻真相,但又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又不敢轻易曝光自己,不是所有受害者都完全信任媒体,他们也会利用媒体作为自己谈判的筹码。
李云蝶
如果说对我改变最大的一个选题,应该就是6月初接到的第一个突发,去阜阳做扶贫形式主义调查。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场虚惊。
那天,为我当了几天司机的“90后”小哥壮壮通过“二姑”联系到一个线索,颍泉区行流镇邱营村的扶贫形式主义十分严重。我们赶过去时已近黄昏,村庄远看简直是一片小型别墅区,房子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已经完成脱贫。
然而,跟着“二姑”左转右拐,在那些小“别墅”的缝隙和角落里,散落着灰色的土房和被人遗忘的贫困户。
采访中,村里退任的副书记突然出现在门口,一起来的还有西装革履的村支书,一个穿着体面的女人总是出现在我身边,并不说话,只是转着圈子听我们聊些什么。
刚进屋没多久,老人被突然进来的陌生女人训斥、拉扯,“二姑”也被拉走了,生怕给村里人添麻烦,我们赶紧战略性撤退。我们的车刚开出去,一辆面包车随后也启动了,跟我们的车保持着很近的距离,还一路鸣笛闪灯。直到出村的岔路口,它才掉头走掉。
夜里十二点,趁着村里全部入睡了,我和小哥杀回村里,二姑带领下,我们回到老人家中,被吓唬过的老人颤巍巍地开门。我把扶贫手册一页一页拍下来,将上面记录的扶贫内容一项一项与老人核对,小哥吃力地帮我翻译,全部弄妥后,我们启程回城。
回城的路上一点光亮都没有,农村的土路坑坑洼洼,两侧只有树林和荒芜的土地,我们靠着在车里大声说话壮胆,定好第二天早点再去其他村子探访。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希望。
稿子发布后,一位受害人在我朋友圈中一句评论让我受用至今,他说,“这篇文章对阜阳很多村民意义重大,久违的炬火。炬火不一定要亮很久,亮一下,就证明黑夜中有光。”
我想起从阜阳离开前一天晚上,我为那个83岁的老奶奶拍了一张照片,她一个人坐在门口床边,手电筒的灯光刚好打在墙上照出圆形的光亮,她就在那个光影里,整个人像剪影一般孤独。离开后,无数次看着那张照片难过,而稿子也终于在“念念不忘”中产生了回响。
83岁的老奶奶坐在门口。新京报记者李云蝶 摄
我想,是那个时候,我找到了做调查记者的意义。我们时常问,这个世界会好吗?面对无法通过的选题时问,发不出稿子的时候问,绞尽脑汁无法突破的时候问,因特殊原因只能中断采访的时候。
但还是要有那样的信念,每做一篇,就会给一个群体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或许改变不了太多,或许只是一点点遥远的鼓励。也感谢身处阴影努力生存的人们,是他们给予我力量,让我有发掘真相的勇气。

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span]作者:剥洋葱

编辑:冯梦玉


358#
发表于 2019-11-14 22:3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工智能分分钟写出万字形式主义大作
万字申请,废话报告,魔幻形式主义大作怎么写?
朋友,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了解一下。
GitHub上,这个富有灵魂的项目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项目诞生一周,便冲上了趋势榜榜首。
并且,不止名字被注入灵魂,生成的文字也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只要输入一句话,系统就会给你一篇万字长文,这里只是个开头:


“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说好的狗屁不通呢?
别急,继续读 (下面是一张动图) :


营养不够,废话来凑,像极了年少时憋不出作文的自己。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到底是为什么而诞生的?对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误)
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量子位戳了一下生成器的作者萌老师,他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缘分,都是从偶遇一个知乎问题开始的:
退会申请六千字

退出学生会,果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交六千字的违约金。
这条求助帖,被热心市民萌老师看到了: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写一些很形式主义的文章。
说实话本来是想真的帮他写个文章的,因为我以前挺擅长写这类“狗屁不通”的文章。
结果写了几句,突然想到还是写个程序生成吧。
就这样,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横空出世,给广大人类带来了福音。
它的作品首先收到了知乎网友的爱戴,已经有3万人对这个退会申请书的写法表示赞同:

据说这篇申请书,划到底都需要半分钟之久。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挑战一下阅读全文,解锁新成就“醍醐灌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794499/answer/873505410
书归正传,知乎回答受到了排山倒海的欢迎,GitHub项目也随之声名鹊起,标星已有3600+。
还有小伙伴@suulnnka (苏兰卡) 帮忙做出了网页版,输入自己想写的主题,便可一键生成。
于是,量子位探索了一番,从“学生会退会”延伸开来,这生成器还有怎样美 (gui) 好 (chu) 的打开方式:
魔性试玩
有人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既然刚刚致敬《海贼王》,现在有必要致敬一下《快乐星球》了 (误) 。
那么,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对这份远大的理想有怎样的看法呢?


伏尔泰说的没错,“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
林肯说的也没错,“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这段文字大概是说,捉月亮是伟大的事业,经受巨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成就。
做足心理准备,便可以唱着歌出发了: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
别为我担心,我有快乐和智慧的桨……
如果大家看动图不过瘾,请点击播放键,体会其中深刻的意义:
另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死磕到底的决心,可能还需拥有看淡一切的勇气,不可患得患失。
我不由得想起了马云老师说过的话: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要说?


“我对钱没有兴趣,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这是不是在说,马老师真的因为对钱没兴趣,才有了阿里巴巴的今天?
成为国民爸爸,果然很不简单。
所以,接下来玩一个伦理哏:


看见这道作文题,生成器仿佛开起了车:


是什么决定了“我是你爸爸”?
歌德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如此看来,这只生成器似乎比前几天发布的15亿参数GPT-2模型,更加懂得亲缘关系,老司机无疑 (误) 。
以下,就是GPT-2根据“I am your father”生成的狗血剧情,关系十分混乱:
I am your father," I say.
“我是你爸爸。”我说。
"You are the father of a very important son. Do not think that I have forgotten it," he says, and he kisses me.
“你是一个很重要的儿子的父亲,别觉得我忘了这件事。”他说完亲了我一下。
"A man of honour!" I cry, and we kiss again.
“一个荣耀的人!”我喊了出来,然后我们又亲在了一起。
"My dear daughter, do not lose your temper with your brother," says the father.
“我亲爱的女儿,不要朝你哥哥发脾气。”那位父亲说。
"Oh, yes, I am angry with him, for I see that the king does not approve of you and that I must leave him," she replies, "and that he will send me to my husband."
“哦,是的,我对他很生气,因为我看到国王不赞成你,也因为我就要离开他了。”她解释说,“还因为他要把我送到我丈夫那里去。”
"Do you know him?"
“你认识他么?”
"Yes, my father knows him well; bu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marry him."
“是啊,我父亲和他很熟;不过要当他的妻子并不容易。”
"Oh, how dreadful that would be! But we must make haste, and we must leave Venice immediately. We are in the way of having a little pleasure."
“哦,那该是多么可怕啊!但我们必须要快,必须赶快离开威尼斯。我们挡住快乐的路了。”
So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weeping, depart, and we enter our room, and, to begin with, I give my little daughter my hand.
于是,母女哭着离开了,我们进了房间。然后,我先拉起了小女儿的手。
至于,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算法,萌老师在项目里写道:
“鄙人才疏学浅并不会任何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算法,而且目前比较偏爱简单有效的方式达到目的方式。除非撞到了天花板,否则暂时不会引入任何神经网络等算法。”
对,就是把许多废话拼到一起,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识别和理解。反而这样,洗脑效果才更好。
不过萌老师还说了,为了防止文章过于重复,下一步是:
“加入更多啰嗦话。”
再下一步是:
“加入马三立<开会迷>里的内容。”
不止如此,为了满足手写文章的需求,还要加入:
“手写体直接渲染出图片的功能 (仅仅用于测试本人的打印机是否工作正常,请勿做它用) 。”
除此之外,萌老师也广邀天下贤士,为自己的项目添砖加瓦,迄今为止收效显著:
有趣的灵魂各有不同
据萌老师介绍,众多pull request一个比一个有才。
于是,量子位好奇地跑去围观了一下。
果然,当有趣的灵魂碰撞在一起,气氛就欢乐了起来。
比如这个已经被merge进去的分支,分支作者认为萌老师添加的废话太单薄,于是添加了更多废话。
并且,为了让扩充废话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位同学小改了一下程序,减少了后继废话添加者的工作量。


当然了,虽然萌老师在主页里写道,在这个项目里使用中文变量名只是因为懒得切英文输入法,但同学们似乎都觉得,中文变量名也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之一。
“中文变量名能赋予生成器一种“粗制滥造”的意义,而“粗制滥造程序应对敷衍了事需求”更显其戏谑性。”


于是,分支作者帮忙把漏网的英文变量名,也给改成了中文。
除了量子位用来实测的网页版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还有一位同学,把生成器移植到了telegram上,获得了一只充满哲思的机器人。
当被问及“今天中午吃什么”这样一个世纪难题时,机器人回复了整整两屏幕信息:


Emmm,虽然这位机器人朋友实在有点啰嗦,但我怎么觉得,它说出了我的心声……
有一些同学,则致力于把这个优(sha)秀(diao)的项目推向国际。于是,英文版和日本版诞生了。


虽然并看不懂,但据说有日本胖友看了之后,直接在办公室笑出了声。


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在艺术风格上精益求精。
比如用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实现渲染图片功能。



感觉就算学生会退会申请需要手写六千字,也完全不用怕了呢。
够沙雕,我喜欢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的灵魂画风,瞬间征服了一众网友,哈哈哈的声音响遍生成器所到之处。
有一位知乎网友说出了吃瓜群众的心声,评论揽获了5800+点赞:
“为什么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快感呢?”


甚至已经有人深陷在这别样的快乐中:这样的鸿篇巨制看得人上瘾。
还有网友认真地分享了读后感:
“虽然狗屁不通但是段段扣题,旁征博引,读完醍醐灌顶好像领悟到了什么。”


大概,上千条评论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够沙雕,我喜欢。”
One More Thing
萌老师说,他的两大小梦想就是上github趋势榜和上热搜,没想到因为这一次“突发奇想”,全都实现了。
如果这个一枝独秀的项目俘获了你的心,不妨点击以下链接,pick一下萌老师:
https://github.com/menzi11
传送门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
https://github.com/menzi11/BullshitGenerator
网页版:
来源:腾讯科技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tF-iKzvOoQPw-fHD-6Ew
编辑:晓晴

359#
发表于 2019-11-17 11:51: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鼠疫”引恐慌,如何报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原创: 刘娟 宋婧  
1112日晚,“北京确认接诊鼠疫病例”至16日已有4天时间。不少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但也存在报道同质化、权威声音缺失、科普力度不足等问题。鼠疫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因与公众身体健康直接相关,使得其关注度大为提高。报道不及时、不准确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
怎样报道可以减少社会恐慌?
1114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健康报》总编辑周冰,《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生命时报》副社长丁文君。
走到现场,快速出击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在信息不及时、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下,公众与官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恐慌的公众只能自己去寻找信息,因此,往往可能滋生大量谣言。
“北京确诊两例鼠疫病例”为例,在这起事件中,"好多医院发生新的病例"、"医生群里说自己医院确诊鼠疫"、"一名鼠疫患者已经死亡"、"朝阳医院因为鼠疫封院"等谣言、传言裹挟着不明真相的公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告诉《传媒茶话会》:“碰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是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要等到官方最终的通报时再进行?这是一个值得管理部门与媒体认真思考的问题。疑似病例从出现到最终公告,往往有一个层层申报、审批、会诊、研究、确诊这样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天,也可能一星期,甚至几周或者更长。而在这个结果出来的漫长过程中,有时谣言已经满天飞了。”
“当一些事关公众健康关切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建议相关卫生防疫决策部门,从疑似病例一开始就要与媒体保持开放式的、动态式、阶段式的互动,而不必非要等待一个最终结果出现时再披露。阶段性地通报事件进展结果,能更大限度释放公众因恐慌增加而导致的谣言传播能量,能尽快地压缩谣言传播空间,迟滞谣言传播速度,有助于安抚公众猜测、不安、恐慌的情绪。”孟宪励说。
1112日晚上近9:00时,朝阳医院鼠疫病例传言在网上出现,并在网上与朋友圈快速扩散,“健康时报应急新闻采访小组第一时间就赶到朝阳医院,调查了解情况,也是传言发生后最早来到医院现场的媒体记者。调查表明,朝阳医院急诊并非如传言所说的已经停诊或封闭,急诊都在正常的接诊,诊疗未受因鼠疫病例受到明显的影响。”孟宪励如是说。

▲健康时报现场报道拍摄

当晚2216,健康时报网、健康时报客户端就发出了《北京朝阳医院接诊鼠疫病例,急诊封闭?最新探访:医院急诊已正常接诊》调查报道,健康时报也是所有媒体中关于朝阳医院鼠疫病例中最早发出现场调查的媒体。23:23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出《北京确认接诊鼠疫病例!鼠疫,离我们很远,也很近》,澄清事实,并详细介绍了鼠疫的流行历史概况、鼠疫的传播、主要表现、预防性治疗,阅读量10+
1115日网络上又开始流传宣武医院及儿童医院发生鼠疫疑似病例。健康时报第一时间赴现场探访发现医院正常接诊,随即客观公正报道医院调查见闻。北京卫健委稍后于2357发布公告排除疫情。
孟宪励告诉《传媒茶话会》:“健康时报在这两次鼠疫传言高峰时,没有被动地等候官方通报,而是主动出击,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发出现场报道,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消弭传言、稳定公众情绪、淡化恐慌的积极正面的效果。相关医疗机构都也在朋友圈转发,积极传播这些文章。”
“快速出击,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就能戳破谣言,减少恐慌。”《生命时报》副社长丁文君表示。
111223:01,在官方没有权威信息出口时,《生命时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网上找到关于介绍和预防鼠疫的官方权威信息,并在官方微博账号@生命时报上发出《鼠疫到底是什么病?普通病人怎么预防》一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发布权威信息,掌控局势
《健康报》总编辑周冰告诉《传媒茶话会》:“谣言止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一定的信息透明,目前我们做得很好;另一方面是媒体的及时跟进,报道权威声音以及做好科普宣传,让大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疾病以及疫情。”
1113日,《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国疾控中心:此次北京不会爆发鼠疫大规模流行》一文,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接受专访。冯子健解读了疫情情况、介绍当前工作并科普鼠疫历史,以专业的视角为公众答疑解惑,阅读量突破10+
同时,《健康报》也援引了中国疾控中心的科普性内容形成科普性文章——《关于鼠疫,这篇文章解答你的疑惑》,为大众普及鼠疫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和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大家关注的知识点。
1114日,《健康报》评论版也针对疫情刊发了相关评论,让权威解读化解谣言,用科普知识服务大众。


1119日出版的《生命时报》将用整版从“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已妥善安排并排查”“五个问题全面了解鼠疫”“避开传染源,提高防范意识”三个方面全面梳理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在文章标题下特意标明接受采访专家的身份信息。


“‘权威’级别越高,说服力越强。”丁文君认为,能减小和消除公众恐慌情绪的只有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和专家的权威解读。因此,在采访这种公共卫生事件时,一定要找到最权威的专家,他一定要在这个方面是很有地位,他说出来的才能最让人信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鼠疫流行可能性不大——患者已得到妥善救治,密切接触者在隔离排查》一文中,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和老鼠已经打了64年交道的、中国鼠类防治学科奠基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汪诚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二科副主任汪雯。
回应公众关切,安抚公众情绪
1114日晚,北京市卫健委通报两名患者不符合鼠疫诊断标准,排除鼠疫,解除隔离观察。 尽管如此,公众的疑惑还是尚未完全解除。下一步,媒体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1.病源是什么?是否具有传染性?
丁文君认为,尽管目前两名患者排除鼠疫,接触隔离观察。但病源是什么?是否为新病原体?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染的?是否具有传染性等仍然没有答案,这些信息仍是公众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
2.疫病还会在当地发病吗?疫区群众有何影响?
“当地是否还会有发病的可能性,当地民众需要如何防御,这些情况也是日后可以报道的角度。”丁文君表示,对疫区最近是否存在老鼠为患的情况,为什么近期会频频在内蒙古发现鼠疫,都是日后报道的角度。
3.追溯与患者接触或可能接触过的群体的后续处理方式。
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到北京的医院,患者密切接触了哪些人,哪些人曾和患者处于同一诊室?他们之后又和什么人有过密切接触?丁文君认为,对这一部人的追溯和情况处理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话题。
4.权威科普解答。
对待可能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首先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可能被传染?若疑似被传染,应该去哪个医院就诊?通过什么检查可以排除被传染嫌疑?是否需要隔离观察、服药?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科普’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让每个人变成专家,而是让每个人变成明白人,能够更理性地去认知、有更强的辨别与判断能力。媒体要起到科普的功能,让我们的受众都变成明白人。”周冰告诉《传媒茶话会》。
5.动员大众,加强自我防范。
《健康时报》早在20118月就刊发过一篇文章,《鼠疫如发生 4小时到京》,原卫生部副部长、原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警示要加强鼠疫的防控,他特别讲到:“两个搞鼠疫研究的教授扮作鼠疫病人,从河北张北到北京,进了8个医疗机构。他们当时描述的疾病症状非常清楚,但是这8个医疗机构没有一个能够诊断出来并留治他们。”健康时报于1214日以“旧文重读”的样式,再次刊发了这篇文章的摘要。
“北京这次鼠疫病例的媒体报道,整体上看理性、客观、科学。卫生防疫部门其实应该更加积极地与媒体保持互动,充分地利用媒体,使之转化成促进工作的一个部分,并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比如对公众疫情知识的普及,检视我们的防疫机构、防疫措施中的漏洞,以及疫情发生时新闻管理政策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等等。”孟宪励如是说。
编辑 | 刘娟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a_i0dVRZVZiDUp7T2dLtw

360#
发表于 2019-11-23 19:0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二三米”还是“二、三米”?写报道时数字怎么用更规范?

导读:

碰上概数,用“二三年”,还是“二、三年”?表达人数时,用“9~16亿”,还是用“9亿~16亿”?用汉字表达年代时,是用“二0一九年”,还是用“二零一九年”?······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901961)]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901961)]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了解文章中数字使用的规范知识。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901961)]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901961)]今天,跟茶茶一起学习人民日报总结的这些数字小知识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新闻与写作
原载自新浪微博 @人民日报
编辑 | 孙雅静 宋婧
原文链接: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