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重庆两大传媒集团换帅 观媒智库-传媒大观察从多方信源获悉,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已经出任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书记,重庆广电原掌门人牟丰京交流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担任馆长一职。 此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层不日也将迎来调整。根据干部任用公示公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向泽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晨报总编辑刘长发拟将同时获得晋升。 来源:观媒智库 编辑:洪韵 |
|
【案例】 原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冯爱民接受审查调查 据山西省纪委监委消息:原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冯爱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山西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冯爱民简历 冯爱民,男,汉族,1959年12月生,山西娄烦人,大学学历,198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参加工作。 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兼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1月退休。 来源:中国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洪韵 |
|
【案例】 人事|陆峰任江苏广电副台长 日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官网“总台领导”一栏更新显示,陆峰已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集团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陆峰,男,1974年3月生,汉族,江苏海安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记者,199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8月参加工作。
曾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编委,集团媒体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任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2018年4月,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挂职)。 2023年4月28日,拟任省直事业单位正厅级领导干部。 2023年5月,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集团总经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主编温静”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7QpeYHbk_MLGpADRMnvzw 编辑:程博 |
|
【案例】 中国记协新增一名书记处书记,曾是“任仲平”团队成员 近日,中国记协官网显示,田俊荣已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此前,田俊荣任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公开资料显示: 田俊荣,男,汉族,1974年3月生,硕士学历,中共党员,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田俊荣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经济学硕士,高级编辑。历任《人民日报》财经版副主编,人民日报社团委书记、《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主编,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研究部主任,新闻协调部主任等职。 田俊荣曾是人民日报社“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谐音)团队成员,并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作为作者之一撰写的文字评论《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作为编辑之一的评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获得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田俊荣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杨泓艳 |
|
【案例】 袁家军会见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
11月4日上午,市委书记袁家军会见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袁家军会见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 11月4日上午,市委书记袁家军会见了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一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董昕,市领导姜辉、刘尚进参加。
11月4日上午,市委书记袁家军会见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一行。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袁家军代表市委、市政府欢迎曹淑敏一行来渝出席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向国家广电总局对重庆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袁家军说,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标定了重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中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不断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突出AI赋能加快广电行业变革、产业升级,深耕内容创作打造文艺精品,积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凝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强大合力。希望国家广电总局一如既往支持重庆,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精品内容创作、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携手打造部市合作标志性成果。 曹淑敏感谢重庆市对广电视听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她说,重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市委、市政府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谋划推进广电视听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亮点纷呈、走在前列。国家广电总局将大力支持重庆广电视听改革创新突破,积极推广重庆好经验好做法,共同为全国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司,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来源:山城视听 编辑:杨泓艳 |
|
【案例】 白宫发布新规限制记者进入新闻秘书办公室
白宫周五发布新规,限制持证记者自由进入西翼靠近椭圆形办公室的白宫发言人、新闻秘书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和其他高级媒体官员的办公室。 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备忘录称,记者未经预约不得进入140号房间,即“上层新闻办公室”(Upper Press),理由是需保护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材料。该规定即日起生效。 美国国防部已在本月早些时候收紧了媒体准入规定,多家媒体记者被迫撤离在五角大楼的办公室并交还记者证。 国家安全委员会表示,随着该机构职能调整,白宫传播官员日常处理的敏感信息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保护。 此前,持证白宫记者只需稍早一点提前通知即可进入该房间,与莱维特、副新闻秘书张振熙及其他高级官员交流。该房间距离椭圆形办公室仅有一条走廊之隔。 "一些记者未经许可偷录了我们办公室的视频和音频,还拍摄了敏感信息的照片,"张振熙在 X 上发帖称,并补充说,一些记者擅自进入限制区域,甚至偷听闭门会议。 “内阁部长经常来我们办公室开不对外的会议,却被守在门口的记者‘伏击’,”"张振熙写道。 国家安全委员会表示,记者仍可进入另一处设有低级别白宫发言人办公桌的区域。 白宫记者协会(WHCA)对此表示反对,称新规将妨碍记者向官员提问、确保政府透明度并履行问责职责。 “白宫记者协会坚决反对任何限制记者进入白宫传播部门区域的举措,这些区域长期以来一直对新闻采集开放,包括新闻秘书办公室,”该协会现任主席姜伟嘉表示。 克林顿政府曾于1993年宣布类似措施,但在遭到广泛批评后撤回。 来源:路透午报 编辑:杨泓艳 |
|
【案例】 多地宣传部部长调整! 近期,多地迎来新任宣传部部长。 李新伟履新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卸任副市长 据河南信阳日报消息,10月29日,信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免去李新伟的信阳市政府副市长职务。此前,李新伟已任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公开资料显示,李新伟,男,汉族,1970年10月生,在职大学,中共党员。 他曾任河南漯河市纪委常委,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郾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郾城区委书记等职,于2024年5月升任信阳市副市长。至此番履新。 此前信阳市政府官网显示,李新伟负责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保护、商业贸易、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市场监管、电力、通信方面工作;负责全市主导产业倍增计划、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建设方面工作。 怀颖任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宿州发布”消息,10月24日下午,宿州市委书记杨军先后前往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实地调研。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怀颖参加。 上述消息显示,怀颖已任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公开简历显示,怀颖,女,汉族,1976年1月出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党员。 曾任亳州市利辛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2022年任宿州市副市长。至此番履新。 储德友出任安徽宣城市委宣传部部长 据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城发布”消息,10月17日上午,天下文房文化综合体项目策划方案汇报会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储德友出席会议。 上述官方消息显示,宣城市委常委、秘书长储德友已担任市委宣传部部长。
公开资料显示,储德友,男,汉族,1970年12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他长期在宣城工作,曾任泾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宣城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旌德县委书记等职。2023年6月任宣城市委秘书长。至此番履新。 此前担任宣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是郭金友,其已于今年8月在任上落马。 王慧琳已任浙江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据浙江衢州江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江山”10月12日消息,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慧琳一行7日在当地走访清漾村、江郎山景区,调研文旅融合与景区建设工作。 上述消息显示,9月底由嘉兴市副市长调任衢州市委常委的王慧琳,已兼任衢州市委宣传部部长。
据公开资料,王慧琳1977年9月生,浙江新昌人,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她曾任绍兴市新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绍兴市越城区副区长,上虞市市长,上虞区区长,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副书记等职。2021年1月,王慧琳任嘉兴市副市长。 此前担任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邓崴已任衢州学院党委书记。 朱的娥任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据《芜湖日报》报道,9月23日,2025年芜湖市暨镜湖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弘扬时代新风 共筑美好生活”移风易俗文艺展演活动在镜湖区方村街道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的娥出席。 上述信息显示,朱的娥已任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朱的娥,女,汉族,1976年6月生,安徽望江人,中共党员。2006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 公开资料显示,朱的娥曾在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后进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历任高技术产业处主任科员、副处长,改革创新处副处长、处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处处长。 2022年7月,朱的娥履新芜湖市副市长。至此番履新。 赵鹏已任河南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据许昌网消息,9月20日,许昌市干部知识创新讲堂秋季第二期举行。在许市级领导干部参加报告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鹏主持。 上述消息显示,赵鹏已任河南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公开资料显示,赵鹏,男,1970年11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赵鹏早年在南阳市工作,曾任南阳市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南阳市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南阳市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 2021年12月,赵鹏跨市升任许昌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直到此番调整。 来源:传媒圈(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
【案例】 各地广电同行正在干啥? 各地广电近期动向一览。
近日,各地广电加快重点工作的部署,在推动微短剧健康发展、推动公益广告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动作频频。 ▍北京局:推动微短剧健康发展 北京市广电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职责,着力推动微短剧业态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行业生态。 加强重点头部平台管理,对小程序微短剧进行前置审核。督导平台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审核平台、审核队伍。鼓励头部影视制作机构、传统媒体入局微短剧赛道。强化7*24小时内容巡查,建立微短剧黑白名单。 二是实行分类分层管理。 对微短剧进行重点、普通、其他三类三个层次差异化、精准化审核管理。联合上海、广东建立三省(市)会商沟通机制,拉齐管理尺度和标准。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发挥“北京大视听”机制作用,从政策、资金、机制三个维度全方位促进和保障微短剧产业发展。制定北京大视听·“首亮微光”扶持计划并升级2.0版本,发挥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用,形成剧本扶持、摄制宣推扶持、成片奖励全流程扶持链条,并对大屏播出、在京取景进行单独奖励,整体扶持规模扩大至3000万元。 四是加强选题创作指导。 围绕主题主线、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推出作品。
五是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推动“微短剧+”模式创新发展,制定“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策划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设立国际、非遗等十二大赛道,致力于培育推出百部佳作、40位新锐人才。
▍江西局:聚力打造“赣派微短剧” 今年1~9月,江西全省共拍摄、制作微短剧1073部,其中自拍772部,接拍301部,总营收入10.9亿元,预估带动就业人数超7万人,预估综合产值超40亿元。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个政策引领。 3月18日,与省委宣传部共同出台《关于促进江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鼓励精品创作、推动拍摄基地区域化差异化布局、培育微短剧龙头企业、拓展金融服务、提供人才支撑等10个方面给予扶持奖励。 一个活动造势。 4月26日,联合中部6省在赣江新区成功举办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暨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活动。活动后,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从去年底的379家,猛增至9月底的525家,其中专门从事微短剧制作的企业193家,占比37%。 一个龙头带动。 以赣江新区为龙头,辐射带动鹰潭、上饶、新余等地的微短剧产业今年1~9月,赣江新区共拍摄制作完成微短剧326部,占全省总量的30.4%。 一个机制促动。 积极协调公安、司法、文联等17个有关省直部门,建立“微短剧+”行动计划专项工作机制,与司法厅联合举办首届江西“跟着微短剧来学法”作品征集活动。与江西省文联共同组建微短剧作家联盟,举办赣派微短剧精品剧本创作大赛,推动“微短剧+廉政文化”等题材的微短剧创作。
一个专班推进。 3月,局机关组建推进微短剧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交账”,对年度重点剧目实行“一对一”服务。 江西省广电局注重引导各地坚持差异化、错位化竞争,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全链条发展模式。 以赣江新区为代表,该区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和抖音数字营销产教融合基地,成立网络微短剧版权快维中心,打造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微短剧拍摄基地等举措,初步形成微短剧全链条产业。 二是基地带动模式。 以鹰潭市余江区为代表,该区通过引进拾方光影影视科技集团作为专业投资方,累计投入1.4亿元建成2万余平米、128个现代特色场景,硬件设施全国一流的影视基地,可同时容纳20个剧组拍摄。 三是拍摄基地+微短剧企业模式。 以上饶市高铁经济试验区和广丰区为代表。 四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 以新余市为代表,该市制定《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出台《扶持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二十条措施》。
五是融合发展模式。 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代表,该区围绕打造赣南微短剧特色示范街区。 ▍山西局:多举措推进微短剧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全方位推动微短剧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举办行业重要活动。成功推动2025年首届红果创作者大会暨红果年度盛典落地山西太原。 二是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组织召开山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三是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临汾基地规模居山西领先,晋中基地推出“百部计划”,多地正在谋划建设微短剧基地。
四是产业发展成果斐然。截至9月底,山西微短剧用户超1800万,预计全年创作数量将超1500部。 五是未来发展规划明晰。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将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引导产学研结合,促进文化融合创新。 ▍湖北局:国防科技工业影视文化创新发展联盟“湖北分中心”揭牌运行 近日,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电影局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活动,国防科技工业影视文化创新发展联盟“湖北分中心”同时揭牌运行。三方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湖北分中心”,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影视创作与推广,联合开发军工题材影视作品,推动相关作品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及国际渠道传播。 二是技术研发与创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推动前沿技术在军工影视领域中的应用。 三是人才培养与交流,培养兼具国防科技素养与影视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资源协同与产业孵化,对接湖北省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军工影视成果转化。 ▍福建局:举办2025年广电视听公益广告大赛成果展示活动 近日,“新时代·新福建·新风尚”福建省2025年广电视听公益广告大赛成果展示活动在福州举办。
本次大赛通过“以赛促创、以训促优”,整合资源、广聚英才,打造福建公益广告创作传播的重要平台。 大赛共收到申报项目454件,经历启动、培训、作品征集评审、成果展示等阶段,共20件作品拟列入扶持项目,其中视频类作品14件,音频类作品6件。
评选作品聚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等主题,创意新颖、制作精良、情感真挚,以“小切口”诠释“大主题”。 来源:视听潮(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
【案例】 李京盛解读“广电新政21条” 主编温静导读:理解“21条”,首先要坚定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其次,精准解读和消化政策后,必将产生新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在9月1日至4日的全国精品创作研讨班上解读“21条”时提到,对涉案剧、现偶、古偶的立项比例将适当收紧。我们要科学准确地理解政策——它不仅提振信心、提供情绪价值,更为产业带来红利,推动产业更发达、创作更活跃、作品更丰富。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综合自华策影视等 近期,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科技产教示范区开园并举行大视听产业四季交流活动。在“内容创作新表达 焕发产业新活力——影视专家大咖众论长短竞合与内容创新”论坛上,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带来《为内容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专题分享,解读备受行业关注的“广电21条”。
李京盛表示,“21条”得到了广泛欢迎和认可,说明它切实回应了行业长期积累的一些困扰和弊端。从管理角度,政策对以往不再适用或过时的规定予以终止,也对近年来与行业发展状态不符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大家讨论较多的包括古装剧播出比例调整、“一剧两星”政策调整、剧本创作40集上限调整等,这些政策立竿见影,直接为业界带来红利。 李京盛指出,当前作品类型虽较过去丰富,但仍集中在市场流行度高、商业回报强、成功先例多的同质化内容中,互相效仿、克隆现象普遍。21条有助于打破这种疲软状态,激发创新。 在李京盛看来,理解“21条”,首先要坚定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其次,精准解读和消化政策后,必将产生新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在9月1日至4日的全国精品创作研讨班上解读21条时提到,对涉案剧、现偶、古偶的立项比例将适当收紧。我们要科学准确地理解政策——它不仅提振信心、提供情绪价值,更为产业带来红利,推动产业更发达、创作更活跃、作品更丰富。 以下为李京盛演讲全文。 为内容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京盛 各位同行,各位同学,下午好。很荣幸为今天下午的论坛做开场白。今天我们这个论坛很有特点,既有业界的资深导演、制片、编剧,也有华策影视学校的新同学——未来影视领域的新生力量。在此,我想向同学们分享两点经验,也是两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大量看剧。无论是好剧、差剧,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要看。看剧的功夫与专业学习同等重要。影视行业最终的成果是作品,如果对作品现状不了解,专业学得再扎实也会有短板。就像电影学院的学生要大量拉片一样,看片量不足会影响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一些从业者看剧量也不够,大家要养成看剧的习惯。 第二,希望大家在学好专业、大量看片的同时,认真密切关注行业的管理政策与方针,包括实时调整的最新规定。比如近期广电总局颁布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业界简称“广电新政21条”)。影视行业与国家宣传管理、文化建设、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是在社会大系统下运作的,既属文化领域,也属经济领域。管理政策会适时发布和调整,为产业提供更良性的发展环境。课堂上老师未必会讲太多政策内容,大家要通过会议、论坛、行业信息等渠道,自觉、自主地了解和研判政策,形成职业敏感和习惯。 接下来,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谈谈对“广电新政21条”的体会。 总体来看,业界对这次政策调整反响积极,大家感到兴奋和拥护。这“21条”针对当前行业痛点、产业发展与创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顺应了推动内容生产、促进更多作品产生的需求,是及时、有利的,将为行业带来现实红利,提供更优质、便捷、精准的政府管理服务。它的公布标志着广电内容生产新机遇的到来。 “21条”得到了广泛欢迎和认可,说明它切实回应了行业长期积累的一些困扰和弊端。从管理角度,政策对以往不再适用或过时的规定予以终止,也对近年来与行业发展状态不符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大家讨论较多的包括古装剧播出比例调整、“一剧两星”政策调整、剧本创作40集上限调整等,这些政策立竿见影,直接为业界带来红利。 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有助于改善产业环境面临的困难。比如: 第一,制作机构普遍感到生产风险加大,导致开机量、备案量和剧集产量下降。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减量提质”,但没有一定的生产量,行业良性发展难以维持。“21条”精准对应了资金压力、送审环节阻力等问题,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恢复资本信心,从而恢复产业活力。 第二,创作上创新动力不足。当前作品类型虽较过去丰富,但仍集中在市场流行度高、商业回报强、成功先例多的同质化内容中,互相效仿、克隆现象普遍。“21条”有助于打破这种疲软状态,激发创新。 第三,播出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台方、出品方、制作方之间主导权分歧,影响创新能力提升。“21条”中的具体规定也针对这些环节提出了解决方案。 当然,“21条”本身不会直接诞生好作品,它需要业界吸收、消化和实施,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理解。 对于政策的宏观理解,有人会问管理是松是紧、是宽是严。实际上,新政是有松有紧、有宽有严、有放有收的:对过时要求予以废止,对过于苛刻的环节进行调整,做到宽严结合、收放结合、因时因势而动。这是广播电视管理政策的基本点。 理解“21条”,首先要坚定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其次,精准解读和消化政策后,必将产生新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在9月1日至4日的全国精品创作研讨班上解读“21条”时提到,对涉案剧、现偶、古偶的立项比例将适当收紧。我们要科学准确地理解政策——它不仅提振信心、提供情绪价值,更为产业带来红利,推动产业更发达、创作更活跃、作品更丰富。 谢谢! 来源:温静聚焦(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
【案例】 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迎来新任总编辑
来源丨综合自传媒茶话会、中国记协、中新网 10月20日,据传媒茶话会消息,张雷已任中新社总编辑。 此前,张雷任中新社副总编辑。 中国记协2022年公示的参评长江韬奋奖信息显示: 张雷,男,196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硕士,高级编辑,1989年8月参加工作。
1989年8月—1989年9月,中国新闻社总编室记者。 1989年9月—1990年7月,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记者。 1990年7月—1995年5月,中国新闻社港澳台海外部记者。 1995年5月—2000年7月,中国新闻社港澳台海外部海外新闻采编室副主编、主编。 2000年7月—2003年4月,中国新闻社港澳台海外部副主任。 2003年4月—2009年6月,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主任。 2009年6月—2010年7月,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助理兼海外中心主任。 2010年7月—2021年4月,中国新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社委会成员兼海外中心主任。 2021年4月—2025年10月,中国新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社委会成员。 至此番履新。 1992年,作为较早一批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张雷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所采写的专栏式系列稿件,被两岸媒体广泛刊载。 张雷长期从事对台、涉港澳、涉疆、涉藏、涉民族宗教、涉人权等领域新闻报道,长期负责中新社对外舆论引导、拓展联系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工作。 张雷主创作品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创办的新闻名专栏“四合院”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多次获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全国民族好新闻奖。 自2020年底开始,张雷主抓中新社大型学理型融媒体报道专栏——“东西问”创建及日常运行相关工作。该专栏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专栏一等奖。 张雷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此外,张雷还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中新社是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外宣媒体。2022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由范长江、胡愈之等1938年在长沙开始发稿、于桂林正式成立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视频、版面、图表、网络、新媒体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之一。1995年5月13日,中新社在香港上网,注册上线了www.chinanews.com,中新社的稿件由此进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与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一路同行,逐步发展为全球化、全媒体、综合性新闻门户,并成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 来源:传媒圈(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
【案例】 《东方今报》获批更名为《阳光大少年》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公布信息,《东方今报》近日获批更名为《阳光大少年》。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今报》创刊于2004年9月1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管主办,系中国广电系统唯一的综合类都市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
【案例】 关于《数字出版研究》刊期调整的公告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相关研究群体持续壮大。为顺应学科发展需要,并有效缩短发表周期,进一步优化学术生产与传播效率,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我刊自2026年1月起,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双月10日出版。 刊期调整后,本刊将继续坚守严谨的学术标准,同步推出创新栏目,紧密跟踪数字内容领域的核心议题与前沿动向,体现期刊在出版学科建构与学术研究议程设置中的探索。欢迎读者、作者朋友们持续关注。 诚邀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惠赐佳作,分享数字内容领域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数字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数字出版研究》官方投稿网站:https://szcb.cbpt.cnki.net/。 《数字出版研究》编辑部 2025年10月20日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186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854/G2 邮发代号: 80-913 季刊 定价:40元/期 电话: 010-6488 3888 邮箱:editor@dpresearch.cn
来源:数字出版研究(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