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 [url=]长江朱建华[/url] 2025年10月12日 近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湖北产业教授陈力峰谈到,AI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始终是人,而非工具。 他表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具备新闻作品的核心要素,因其缺乏新闻从业者的原创劳动、价值判断与责任担当,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与公信力。 陈力峰引用业界实践,分析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均将AI定位为需经人类严格审核的辅助工具,而非独立创作者。 面对AI技术浪潮,陈力峰提出业界、学界与平台企业三方协同的培养路径:业界需通过组织变革释放全媒体生产力;学界应优化课程设置,平衡理论与技能,培养精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平台企业则应共建开放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表示,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呼吁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与人的主体地位,捍卫公众信任与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
|
【案例】 电视台报道水稻亩产万斤?这是在2025年…… 2025年9月22日,某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播出吉林舒兰大米专题节目,其中有一段记者采访当地水稻种植户,问他家里50亩水稻今年产量能达到多少,种植户回答说最低是七十五万斤。
非专业人士乍一听到这个数字可能没概念,就感觉好像还挺多的,但作为曾经的农业记者,我一听这个产量就炸毛了: 50亩,75万斤,平均每亩产量1.5万斤! 好家伙,你这2025年的产量比1958年还要高啊!亩产一千多斤的水稻,愣是被你给翻了10倍…… 在观众指出这个问题后,电视台已经在节目播出3天后对官网发布的版本作出修改,剪掉了这两句关于亩产的对话。 不过我有原始视频,没有冤枉他们就是了。当然,对这段采访本身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它和1958年的水稻亩产万斤还是有本质差别的,属于是“宣传工作中的技术失误”,而非恶意浮夸。 之所以判断2025年这段采访没有恶意浮夸,是因为后续讲到预计收入的时候,种植户大哥回答的是最低15万元,也就是每亩收入3000元,这个数据是相对靠谱贴近现实的。 由此推算,当地水稻亩产1500斤,50亩总产量预计7.5万斤,收购价2元一斤,总收入15万元,这才是可能的真相。还有一种可能是,记者的脚本原来写的是50垧地(750亩),被读错成50亩,而种植户还是按照原来的脚本回答75万斤,于是就乌龙了。每亩产量1000斤,净利润(而非收入)200元,这也是贴合实际的。 一名朴实的水稻种植户,面对中央媒体的镜头时精神紧张,语气亢奋,脑子一下转不过来说错了话,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以前和电视媒体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见过不少,十几秒的镜头要重拍五六遍才能过。 以前作为文字记者,一直不爱跟电视媒体一起采访。这帮人都是直勾勾的诱导性提问,经常对要采访的事情一点基础了解都没有,问的都是特别肤浅的问题,还要优先安排采访拍摄,像极了那些“干啥啥不行,出风头第一名”的同事。 所以这个事情的重点在于现场采访的记者业务素质比较低,缺乏关于水稻的基本常识,对数字不敏感,所以采访的时候没有察觉到不对劲,负责剪辑制作与审片的编导也是敷衍了事,没有发现这么离谱的问题,最终让这个错误留在了节目里。 不过,这样的错误本身其实是有必然性的: 第一,电视台现在营收压力特别大,广告收入腰斩再腰斩,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包括地位高高在上的那几家电视台,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现在很多电视台都默许员工在外面干私活儿赚外快,不然队伍真要散了…… 还在干活儿的这些人,要么业务能力一般,要么做节目态度敷衍了事,更多的情况是能力不行态度也不行,出点错误是常有的事,大家也没那么在意了。只是水稻亩产万斤这种错误过于离谱,才有点讨论的价值。 第二,这期节目其实是电视台借着农民丰收节(今年是9月23日)的由头,从吉林舒兰市拿了一笔宣传经费制作的专题节目,目标是宣传舒兰大米品质高,产业发展好。大概率,从采访对象安排到提问回答的脚本都是当地准备好的,电视台派几个人去露脸走个过场而已。所以,对节目内容审核不仔细也就并不意外了。 第三,不只是这一期节目,而是整个这一类电视节目从来都不以“调查报道真实情况”为准则,而是以“寻找素材支撑宣传主题”为准则,对信息的真实性严谨性并不在意。 水稻亩产万斤这样的浮夸不至于,但各种夸大职业收入、美化底层生活的操作可以算是常规了,还有很多是拿营收当净利润宣传。 什么东北县城女孩卖鸵鸟年入百万,靠摆摊卖螺蛳粉老板月入8万,985毕业生男子捡垃圾8年实现财富自由……这些离谱新闻,大部分都是电视台(以及附属融媒体账号)搞出来的。 就很没意思…… 这些电视台的存在现在就非常尴尬,新闻报道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党政宣传的价值其实也体现不出来,就单纯是为了维系电视台本身的存在而消耗各级政府的财政经费,时不时还要捅出几个娄子来。 估计撑不了多久啦。 来源:建设性意见(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
【案例】 媒体别滥用AI了 从写稿到制图,从推荐到播报,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媒体行业。 但新闻评论区有一种读者声音值得倾听:“一看封面AI,就没有想点开的欲望”“不喜欢这种AI生成的海报,没有创意也没有情感”。 公众为什么开始“AI逆反”?当媒体言必谈AI,技术滥用问题就值得从业者警惕了…… 01 AI无处不在 当技术成为噱头,内容行业正在经历一场“AI饱和”:打开任何新闻或资讯平台,AI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内容写作上,AI写作助手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新闻报道,但这些文章语言模板化、缺乏深度分析,更像是一份扩写的提纲。 视觉设计领域,AI 的 “同质化” 问题更明显。以前,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视觉风格:有的偏爱温暖的手绘风,有的擅长简洁的科技风,有的则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但现在,AI绘图工具批量生产出风格雷同的视觉作品。那些似曾相识的渐变色彩、标准化构图、缺乏个性的元素搭配,让不同媒体的视觉辨识度正在消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视频内容。一些媒体为了抢时效,用AI把素材快剪成视频,AI配乐、AI解说,结果画面跳转毫无逻辑:该突出的重点画面一闪而过,无关的片段却占了大半时长。更尴尬的是,AI识别字幕时还会出错,这些低级错误不仅影响观看体验,更让媒体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02 读者“AI逆反” 媒体对于AI的“重用”,读者似乎并不买账。新闻评论区里对于媒体AI化的吐槽不绝于耳。 这种“逆反”并非否定技术本身,而是对同质化、低质化内容的自然排斥:当读者每天面对大量AI生成的内容轰炸,新鲜感迅速消退,留下的只有审美疲劳和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质疑。表面看这是对技术应用的不满,深层看,却是对媒体 “丢了初心” 的失望。 有一段时间,媒体为了宣传 “AI 赋能”,争相推出虚拟主播,但主播往往既没有地域特色,也没有独特人设,播报新闻时语气平淡,连基本的情绪起伏都没有,成了单纯“炫技”,很难让读者买账。 (相关阅读:播音员可以下岗了?) 而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有媒体开始让AI包揽大量工作环节,却省略了人工审核和创意打磨。AI本应是辅助人类的工具,却被当成了 “万能药”,最终只会让内容失去灵魂。 除此以外,有些媒体明明用 AI 生成了内容,却试图包装成 “原创”作品。这一点,今年3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中,已经要求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都必须依法添加相应的身份标识。 该《标识办法》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AI生成内容告别“隐身”状态,必须添加“水印”,以亮明身份。 (相关阅读:媒体人注意!这些内容必须加“水印”) 说到底,读者的 “AI 逆反”,板子不能打在读者身上,滥用技术的 “短视”功利心,才是让技术偏离服务初衷的根源所在。 03 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面对这些问题,媒体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首先AI应当从“替代者”转变为“赋能者”。明确工具属性,将其用于人类不擅长的领域(如数据梳理、效率提升等),而策划、审美、价值判断和情感连接等核心环节交还给人。 同时,做到透明度与质量把控并重。落实在适当位置标注“AI辅助生成”,用坦诚换取信任,并建立“AI生成-人工优化”的流程。 AI的使用从来不是衡量媒体先进与否的标准,跳出 “技术崇拜”,理性看待AI的工具属性,才能避开 “滥用陷阱”,重新赢得受众认可。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