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谷歌携大模型反击,生成式AI搜索功能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谷歌5月10日召开I/O开发者大会,该公司正在日益竞争的搜索市场为其核心搜索产品整合更多人工智能的功能。微软最近几个月加速了对搜索引擎Bing的更新,并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周三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举行的年度I/O大会上,谷歌推出了新版本谷歌搜索,可以对开放式提问做出响应。就在上周,微软也向所有用户开放了新Bing搜索功能。 发布会后,谷歌股价上涨4%,今年迄今为止,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了26%,远超标普500指数涨幅。 今年2月,谷歌在发布聊天机器人Bard之后,导致股价暴跌,市值缩水1000亿美元。该公司最新表示,现在Bard将像OpenAI的GPT-4一样是多模态的。 “我们正在重新构想我们所有的核心产品,包括搜索。”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开发者大会上表示。 他说,谷歌正在将生成人工智能整合到搜索以及Gmail和Google Photos等产品中,Gmail可以起草邮件,Google Photos可以对图像进行更改。包括美国用户在内的谷歌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的用户在未来几周内可通过等候名单获得搜索生成体验,谷歌称,将在试用阶段监控搜索结果的质量、速度和成本。 谷歌还更新了AI大模型PaLM 2,希望能够夺回其人工智能领导地位。该公司称这是“下一代通用的语言模型”,在某些任务上优于其他领先的AI系统。 据介绍,PaLM 2将为AI聊天机器人提供支撑,还可以在语言之间进行翻译、编写计算机代码,甚至可以分析和响应图像。 结合这些功能。例如,用户可以用英语询问有关法国餐馆的问题,系统将能够在网络上搜索法语的回答,找到答案,并翻译成英语,还能添加位置图片,为该地点创建数据库条目。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神经网络革命起始于大约10年前,且部分始于谷歌。”PaLM 2项目联合负责人Slav Petrov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在外部广泛使用这些模型,因为我们想看看人们可以用它们做什么。我们相信,由于过去几年我们在机器学习方面取得的惊人进步,它们会提供很多机会来做以前被认为神奇且遥不可及的事情。” 在微软支持的初创公司OpenAI推出ChatGPT之后,谷歌正在加速追赶,这也推动了科技巨头之间的新一轮技术竞赛。生成式AI可以使用过去的数据创建全新的内容,例如完整的文本、图像和软件代码。ChatGPT已成为许多生成AI的默认版本,帮助用户创建合同、旅行路线,甚至小说。 谷歌正在奋力捍卫搜索市场以及巨大的在线广告市场的份额。研究公司MAGNA估计,谷歌广告营收今年可达2860亿美元。 为了安抚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生成虚假信息的担忧,谷歌称将优先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并引用可信来源。谷歌还推出一项新功能,将标记它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从而让人们更容易审查图片的真实性。 谷歌强调,利用大型语言模型AI生成内容的一个挑战是高昂的费用。目前业内正在研究各种不同的方法,从而降低成本。 来源:第一财经 链接: 编辑:洪韵 |
【案例】 张一鸣估计要笑了!公众号终于被腾讯毁了 导读:腾讯错就错在,竟然忘了,原来的公众号是优质写作平台,而不是今日头条式的资讯整合平台。公众号学习张一鸣,只会让自己变成不伦不类。 一年半以前,自从公众号学习今日头条,搞起算法推送改革。 这场改革的初衷是激活公众号不断走低的打开率,结果却让作者辛辛苦苦积累了多年的粉丝数量,逐渐失去了意义。 算法改革之前,只要你关注作者,就一定能收到作者的文章。 改革之后,情况大变。粉丝和关注的意义,对于作者来说,已经越来越低。 算法改革之后,平台给你推送文章的时候,不再是基于你是否关注某个作者,而是基于机器对文章主题的热度和用户阅读喜好的判断。 你即便关注了某个作者,但是,机器根据你的阅读喜好判定,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个作者的某篇文章,便不会给你推送。 即使给你推送了,这篇文章也会被折叠。你如果不是特地点击进入作者的主页,一般是看不到这篇文章的。 机器如果认为,你喜欢某类文字,关注某个话题,哪怕你没有关注作者,也会给你推送相关主题的文章。 一旦基于关注的阅读,变成了基于算法的阅读,作者的粉丝数量怎么可能不失去原先的意义和价值呢? 由此一来,受到最大打击的,往往是优质作者。 平台推送机制改革之后,很多优质作者的文章,阅读量越来越低,低到怀疑人生。 如果机器认为,这篇文章不会有热度,不会受欢迎,就会减少推送。 如果机器认为,这篇文章有热度,可能受欢迎,就会给你主动推送。张一鸣的今日头条就是在这种算法机制下运行的。 机器的最大问题是,只通过大数据算法,判断文章是否有热度,却无法识别思想深度、优美文笔和个人化写作风格。 不仅如此,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越深刻,文笔越优美,写作越具个人风格,机器越是识别不了。 这一点,对所有把严肃创作当事业来经营的作者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精准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在公众号上,认真严谨的、有深度和洞见的、保持艺术水准和个人风格的写作,逐渐失去价值了。 有的人可能不以为然:“机器算法推送,也并非坏事啊。倘若你的文章被机器相中并且积极推送了,达到了十几万的阅读量,岂不快哉?” 可问题是,在机器算法推送机制之下,哪怕十万的阅读,也涨不了多少粉丝,因为大多数人慢慢形成了惰性,坐等机器推送和投喂自己喜欢的主题文章。 你看看知乎和小红书就知道。你关注的那些博主,有几个你会主动点击进去看的?可以确定,你几乎不会! 每次,你打开知乎和小红书,多是直奔推荐页。关注的意义微乎其微。我已经一年多几乎不见涨粉(掉的比涨的多)。 由此一来,对于作者而言,粉丝数量的意义,已经被算法机制严重冲淡了。粉丝再多,只要机器不推荐,阅读量也低得可怜。公众号原本是腾讯公司独创的简体中文世界的一大宝贝,为优质文字作者提供了可以保持个人风格和打造个人IP的极佳的写作平台。 如今,它却逐渐沦为第二个今日头条,从优质写作平台沦为低质文字集散地。 两三年前,在公众号认真写作,一定有回报。如今,写得再认真,也没几个人阅读了,因为机器无法识别的文笔和深度越来越被打入冷宫了。 一年多来,很多读者对我抱怨:“老虞,你的文章怎么不像以前那么有深度和文采了?” 朋友们,不是我不努力,而是认真投入写作越来越得不偿失。当然,我更担心的是,算法的膨胀导致汉语逐渐退化,大多数国人越来越失去文字审美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来源:虞乐仲(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案例】 媒体不能自媒体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 许多传统媒体机构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逐渐放弃专业主义原则,转而模仿自媒体的内容风格和运营模式——标题党、情绪化叙事、碎片化表达成为常态。 茶盐君把它称之为"媒体的自媒体化",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但也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首先,传统媒体本应以客观、深度报道为核心,但如今许多媒体为了吸引点击,频繁使用夸张、煽动性的标题。例如,许多媒体经常以《震惊!某明星深夜出入酒店,真相竟是……》等类似内容为标题,里面却只是普通采访;还有大量的媒体常以"突发!""重磅!"等字眼渲染普通新闻事件。这种手法直接借鉴了自媒体的流量逻辑,牺牲了新闻的专业性。 自媒体的特点是短平快,这是流量的一个“密码”,但这也导致了报道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难以保障,传递给每一个网民的往往是部分真相,甚至错误导向。 传统媒体自从进入了互联网这个“大熔炉”,在流量的牵引下,也在向这一方向靠拢。例如,很多新闻媒体短视频账号大量采用"30秒看懂XXX"的模式,一些深度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文章也变得越来越短,分析性内容被简化成情绪化结论。这种碎片化传播导致公众难以获取系统性知识,加剧了认知的浅薄化。 传统媒体过去以选题策划和调查报道见长,但现在许多媒体完全依赖算法热点,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成为了流量的“雇佣兵”。例如,微博热搜一旦出现某个娱乐八卦,几乎所有媒体都会蜂拥报道,甚至不加核实。一家媒体曝光了一个惊天“秘闻”,全网的媒体早就忘掉了“三审”,随手转发冲向流量已经是常态。 不得不承认,在广告收入下滑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向流量变现。平台算法偏爱高互动内容(如争议、八卦、情绪化表达),迫使媒体不得不迎合。 为了生存,部分媒体选择"降维竞争",放弃调查报道等高成本内容,转而生产低成本、高流量的快餐新闻。很多媒体的部分频道已与自媒体无异,大量依赖转载和小编加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很多传统媒体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被流量绑架了,被背后的资本控制了。 但这,很可怕。 比如,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媒体应当是权威定性、定分止争的定音器,但如今与自媒体一道,热衷于炒作个案情绪,而非探讨系统性解决方案,导致虚假信息和片面观点将充斥舆论场,舆论失焦,情绪对立,共识撕裂。 当然,仍然有不少专业媒体始终坚持事实核查和深度分析,但敢于与流量席卷下的集体情绪生产出来的舆论较劲,媒体本身也将陷入网络暴力旋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真的太少。 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中指出,媒体的框架会影响公众对世界的理解。如果媒体都往自媒体发展,那么大量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会塑造公众的浅层认知习惯,慢慢的,公众的认知也将趋向短视和极化,社会价值观遭受隐形冲击。媒体的自媒体化是一场危险的异化——当专业机构放弃自身使命,转而追逐流量,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态将走向溃败。然而,危机亦是转机。通过重建专业主义、优化平台机制、提升公众素养,我们或许能在这场信息危机中找到出路。 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真正的媒体。 来源:察言观社(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案例】 记者写稿不再发稿费,一知名客户端将有大动作 近日,中部地区某省份媒体集团主办的党端正在酝酿一项重大变革措施,这家客户端以打造自主平台而知名。观媒·传媒大观察从多方信源了解到,该媒体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薪酬制度等多项改革。除少量时政记者外,该媒体垂直、行业条线的记者将转型为“内容运营官”。这就意味着,这家媒体传统记者的主要工作将从撰写稿件转型到内容运营,薪酬考核也不再是用稿分计算,而是需要内容运营官组织、吸引更多用户为该媒体客户端提供原创内容。观媒注意到,这是一项符合互联网平台化的变革措施,如能施行成功,这家媒体将转型为一个官办“超级MCN”,形成自主可控OGC平台+UGC、PUGC用户共同赋能的全新主流媒体内容生态。 来源:观媒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