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查看数: 123424 | 评论数: 65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1-10-16 10:53

正文摘要:

【案例】 驱动报纸变革的三股力量 2011年10月09日11:19 人民网 微博   在这世界上,目前还没找到一种死亡的媒介,就像电视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将会被淘汰,有谁会料到“汽车社会”的出现令广播生机盎然? ...

回复

刘海明 发表于 2023-6-20 22:04:03
案例
《独立报》达到500万注册用户,收入同比增长12%
营业利润下降了65%,缘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透露,其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广告收入不再占收入的大部分,实现了两个长期目标。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Independent Digital News and Media)透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收入增长创纪录,增长12%,达到4630万英镑。在该有限公司官方账目公布之前,这些数据已与《新闻公报》(Press Gazette)分享。
《独立报》表示,非广告收入——包括内容许可(Content Licensing)、联合(syndication)和电子商务——占总收入的57%,广告收入首次低于50%。一年前,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主席约翰·帕顿(John Paton)告诉《新闻公报》,他“对团队在这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他强调,在周三,该团队在AOP数字出版奖(AOP Digital Publishing Awards)上获得了最佳商业策略多样化奖。
营业利润下降了65%,降至190万英镑,但《独立报》自2016年开始纯数字化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盈利的势头。
帕顿告诉《新闻公报》,利润下降是由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以及来自乌克兰的报道。
帕顿说:“我们不害怕减少利润来投资未来,我们每年都这样做。我们不怕说‘你知道吗,我们必须在这里削减成本’,尽管这可能很困难,但我们会重新部署这些成本,并投资于我们认为正在增长的领域。”
去年11月,迫于数字广告的压力,该公司将52个职位(其中30个是采编职位)置于裁员的危险之中,许多记者因此失去了工作。
帕顿说:“从2016年开始,《独立报》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有多难,比如全数字化,放弃印刷版报纸等等。”
他补充说:“在这里,我们从不害怕停止对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的领域的投资,并将这些资源重新分配给增长的领域,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他指出,新任总编辑乔迪•格雷格(Geordie Greig)自1月份上任以来一直在扩大团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编辑部”。
格雷格的任命包括前《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总编辑特里斯坦·戴维斯(Tristan Davies)和副总编克洛伊·哈伯德(Chloe Hubbard)。戴维斯后来成为《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的联合副总编,负责向格雷格汇报工作。
对于格雷格的到来,帕顿说:“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者。他每天来的很早,走的很晚。他总是在线 —— 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的whatsapp在周末也满是他的信息。”
“因此,这个家伙真的带来了大量的精力、专业精神和经验,带领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受人尊敬的全球声誉。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真的很令人兴奋。这很有活力。这不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地方,这是一个上升的地方。”
《独立报》的收入增长
《独立报》称其收入增长来自:
解决方案/品牌内容业务“独立点燃”(Independent Ignite)——同比增长127%
独立电视(Independent TV)自2020年底开播以来,同比增长52%
包括“独立报优品”(Indy Best)在内的电子商务增长了44%
授权(内容许可)和联合 (将独立内容出售给彭博社和雅虎等公司) ——增长17%
正如帕顿所说,《独立报》总收入的三分之一(32%)来自其“付费内容战略”——包括授权、联合出版和更多直接读者收入。
来自订阅读者的收入约为20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4%,但帕顿表示,在“建立了所有其他部分”并获得500万免费注册用户后,“下一个重大推动”将在这一领域实现增长。
这就是《独立报》聘请戈登•汤姆森(Gordon Thomson)担任高级编辑的原因。汤姆森曾在DMGT(每日邮报集团)旗下的订阅品牌Mail+担任总编辑三年,负责推动付费订阅业务。
帕顿表示:“1亿的独立用户可以推动访问量,但我们想要亲自了解这些人。”他补充说,在过去的12个月里,facebook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7%,最近几周注册用户达到了500万。
他预测《独立报》将在18到24个月内达到10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
帕顿将《独立报》的500万注册用户与Reach的1270万注册用户进行了比较。“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已经在一款产品上做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帕顿说,独立电视台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利用视频”,而是制作“获奖纪录片”,比如国际记者贝尔·特鲁在乌克兰拍摄的《森林里的尸体》。
“我们正在以一种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水平做事情,作为回报,我们得到了读者的信任,” 他说。“因此,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独立董事总经理兼前总编辑克里斯蒂安·布劳顿(Christian Broughton)专注于电子商务和独立电视战略,刚刚被任命为董事会成员。帕顿表示,这表明“我们认为收入和产品的多样化是多么重要”。
《独立报》对美国的Mail Online(邮报在线)进行了评估
《独立报》目前约37%的收入来自英国以外,每月超过52%的访客来自英国以外,其中美国是一个特别的投资领域。
帕顿说,《独立报》总共有300名员工,其中约60人在美国。在过去的一年里,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的采编人数增加了50%,达到45人左右,商业广告也进一步增加。
首席执行官扎克·伦纳德(Zach Leonard)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周”,并将“在那里呆更多的时间——因为我们的雄心是全球化的,”帕顿说。
伦纳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期待“领导我们在美国的投资,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提供独立的新闻”。
帕顿说,《独立报》适合美国,因为“那里的人重视独立”。帕顿设定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他说:“为了好玩,在美国超过《每日邮报》(Daily Mail)是件很棒的事”,这“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有一个有竞争力的目标来激励你的团队是件好事……显然,《每日邮报》是一款很棒的产品。”
Ipsos iris数据显示,《独立报》目前在英国的月读者人数为2100万,目前正与《卫报》争夺第五大新闻网站的宝座。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独立报》4月份的访问量为2500万,而《每日邮报》的访问量为1.136亿,《卫报》的访问量为7390万。
《独立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独立报》与Facebook、新闻聚合商雅虎和MSN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扩大《独立报》在美国的影响力“仍然至关重要”。 帕顿说,《独立报》明白,现在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访问新闻网站,但注册用户策略和其他读者收入意味着他们不会“受制于社交媒体或者作为赢利武器的程序化广告的影响”。
《独立报》的四个时代——根据约翰·帕顿的说法
帕顿认为《独立报》经历了三个时代,现在正进入第四个时代。
它始于“辉煌的”印刷时代,“没有赚到任何钱”。
第二个时代,他说,是在2016年到2018年之间,在结束了印刷版报纸之后。“它的规模很小,但能马上盈利,”他说。
第三个时代开始于帕顿和伦纳德在2019年“联手”领导公司。“我们大幅扩大了公司的规模,”他说。
2019年至2022年期间,收入增长了70%,佩顿称之为“现象级”。“那是在新冠流行期间,在市面封锁期间,在所有这些事情期间。”他补充说,同期的采编预算翻了一番。
在此期间,随着独立电视台和西班牙语版的推出,以及在美国和亚洲的扩张,多元化程度加倍。
帕顿说,《独立报》现在处于第四时代,这意味着“多元化的延续,但现在我们有了人工智能的绝佳机会”。
帕顿说,《独立报》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工具,但它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记者专注于原创报道。
《独立报》最近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团队,由首席技术官克里斯·科德罗伊(Chris corderroy)领导,帕顿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创建我们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创建我们自己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这很重要,因为人工智能将让我们加强新闻报道。”
“我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看待它,认为它会取代新闻业。那不是我们的把戏。我们认为它会加强和优化新闻业。”
他表示,如果这有助于提高效率,他们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绝大部分资金重新部署到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发展我们的媒体公司”。
帕顿补充说,他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在五年内,《独立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视频消费的,而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方面提供帮助,比如创建简单的视频解释器。
“我认为明年将会非常精彩,” 他说。营业利润下降了65%,缘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透露,其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广告收入不再占收入的大部分,实现了两个长期目标。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Independent Digital News and Media)透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收入增长创纪录,增长12%,达到4630万英镑。在该有限公司官方账目公布之前,这些数据已与《新闻公报》(Press Gazette)分享。
《独立报》表示,非广告收入——包括内容许可(Content Licensing)、联合(syndication)和电子商务——占总收入的57%,广告收入首次低于50%。一年前,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主席约翰·帕顿(John Paton)告诉《新闻公报》,他“对团队在这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他强调,在周三,该团队在AOP数字出版奖(AOP Digital Publishing Awards)上获得了最佳商业策略多样化奖。
营业利润下降了65%,降至190万英镑,但《独立报》自2016年开始纯数字化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盈利的势头。
帕顿告诉《新闻公报》,利润下降是由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以及来自乌克兰的报道。
帕顿说:“我们不害怕减少利润来投资未来,我们每年都这样做。我们不怕说‘你知道吗,我们必须在这里削减成本’,尽管这可能很困难,但我们会重新部署这些成本,并投资于我们认为正在增长的领域。”
去年11月,迫于数字广告的压力,该公司将52个职位(其中30个是采编职位)置于裁员的危险之中,许多记者因此失去了工作。
帕顿说:“从2016年开始,《独立报》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有多难,比如全数字化,放弃印刷版报纸等等。”
他补充说:“在这里,我们从不害怕停止对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的领域的投资,并将这些资源重新分配给增长的领域,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他指出,新任总编辑乔迪•格雷格(Geordie Greig)自1月份上任以来一直在扩大团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编辑部”。
格雷格的任命包括前《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总编辑特里斯坦·戴维斯(Tristan Davies)和副总编克洛伊·哈伯德(Chloe Hubbard)。戴维斯后来成为《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的联合副总编,负责向格雷格汇报工作。
对于格雷格的到来,帕顿说:“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者。他每天来的很早,走的很晚。他总是在线 —— 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的whatsapp在周末也满是他的信息。”
“因此,这个家伙真的带来了大量的精力、专业精神和经验,带领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受人尊敬的全球声誉。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真的很令人兴奋。这很有活力。这不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地方,这是一个上升的地方。”
《独立报》的收入增长
《独立报》称其收入增长来自:
解决方案/品牌内容业务“独立点燃”(Independent Ignite)——同比增长127%
独立电视(Independent TV)自2020年底开播以来,同比增长52%
包括“独立报优品”(Indy Best)在内的电子商务增长了44%
授权(内容许可)和联合 (将独立内容出售给彭博社和雅虎等公司) ——增长17%
正如帕顿所说,《独立报》总收入的三分之一(32%)来自其“付费内容战略”——包括授权、联合出版和更多直接读者收入。
来自订阅读者的收入约为20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4%,但帕顿表示,在“建立了所有其他部分”并获得500万免费注册用户后,“下一个重大推动”将在这一领域实现增长。
这就是《独立报》聘请戈登•汤姆森(Gordon Thomson)担任高级编辑的原因。汤姆森曾在DMGT(每日邮报集团)旗下的订阅品牌Mail+担任总编辑三年,负责推动付费订阅业务。
帕顿表示:“1亿的独立用户可以推动访问量,但我们想要亲自了解这些人。”他补充说,在过去的12个月里,facebook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7%,最近几周注册用户达到了500万。
他预测《独立报》将在18到24个月内达到10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
帕顿将《独立报》的500万注册用户与Reach的1270万注册用户进行了比较。“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已经在一款产品上做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帕顿说,独立电视台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利用视频”,而是制作“获奖纪录片”,比如国际记者贝尔·特鲁在乌克兰拍摄的《森林里的尸体》。
“我们正在以一种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水平做事情,作为回报,我们得到了读者的信任,” 他说。“因此,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独立董事总经理兼前总编辑克里斯蒂安·布劳顿(Christian Broughton)专注于电子商务和独立电视战略,刚刚被任命为董事会成员。帕顿表示,这表明“我们认为收入和产品的多样化是多么重要”。
《独立报》对美国的Mail Online(邮报在线)进行了评估
《独立报》目前约37%的收入来自英国以外,每月超过52%的访客来自英国以外,其中美国是一个特别的投资领域。
帕顿说,《独立报》总共有300名员工,其中约60人在美国。在过去的一年里,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的采编人数增加了50%,达到45人左右,商业广告也进一步增加。
首席执行官扎克·伦纳德(Zach Leonard)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周”,并将“在那里呆更多的时间——因为我们的雄心是全球化的,”帕顿说。
伦纳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期待“领导我们在美国的投资,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提供独立的新闻”。
帕顿说,《独立报》适合美国,因为“那里的人重视独立”。帕顿设定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他说:“为了好玩,在美国超过《每日邮报》(Daily Mail)是件很棒的事”,这“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有一个有竞争力的目标来激励你的团队是件好事……显然,《每日邮报》是一款很棒的产品。”
Ipsos iris数据显示,《独立报》目前在英国的月读者人数为2100万,目前正与《卫报》争夺第五大新闻网站的宝座。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独立报》4月份的访问量为2500万,而《每日邮报》的访问量为1.136亿,《卫报》的访问量为7390万。
《独立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独立报》与Facebook、新闻聚合商雅虎和MSN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扩大《独立报》在美国的影响力“仍然至关重要”。 帕顿说,《独立报》明白,现在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访问新闻网站,但注册用户策略和其他读者收入意味着他们不会“受制于社交媒体或者作为赢利武器的程序化广告的影响”。
《独立报》的四个时代——根据约翰·帕顿的说法
帕顿认为《独立报》经历了三个时代,现在正进入第四个时代。
它始于“辉煌的”印刷时代,“没有赚到任何钱”。
第二个时代,他说,是在2016年到2018年之间,在结束了印刷版报纸之后。“它的规模很小,但能马上盈利,”他说。
第三个时代开始于帕顿和伦纳德在2019年“联手”领导公司。“我们大幅扩大了公司的规模,”他说。
2019年至2022年期间,收入增长了70%,佩顿称之为“现象级”。“那是在新冠流行期间,在市面封锁期间,在所有这些事情期间。”他补充说,同期的采编预算翻了一番。
在此期间,随着独立电视台和西班牙语版的推出,以及在美国和亚洲的扩张,多元化程度加倍。
帕顿说,《独立报》现在处于第四时代,这意味着“多元化的延续,但现在我们有了人工智能的绝佳机会”。
帕顿说,《独立报》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工具,但它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记者专注于原创报道。
《独立报》最近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团队,由首席技术官克里斯·科德罗伊(Chris corderroy)领导,帕顿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创建我们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创建我们自己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这很重要,因为人工智能将让我们加强新闻报道。”
“我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看待它,认为它会取代新闻业。那不是我们的把戏。我们认为它会加强和优化新闻业。”
他表示,如果这有助于提高效率,他们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绝大部分资金重新部署到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发展我们的媒体公司”。
帕顿补充说,他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在五年内,《独立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视频消费的,而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方面提供帮助,比如创建简单的视频解释器。
“我认为明年将会非常精彩”,他说。
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公众号)
编辑:洪韵

刘海明 发表于 2023-7-31 22:50:16
【案例】
“走进中国大报”第八站: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楼(辜晓进 摄)
如果在华中地区甚至扩大到两河两陕等中原和华北地区,若论报业实力和转型效果,最突出者恐怕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莫属。从经济实力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该集团的“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已连续三年名列报业第三,仅次于第一位的上报集团和第二位的浙报集团。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近年都增长较快,其中2022年底的总资产为107亿元,是全国三家总资产过百亿的省级报业集团之一(另两家也是上报集团和浙报集团);净资产为30.58亿元,较2017年底增长了1.1倍,他们说“五年再造了一个集团”。
就转型效果而言,该集团在人民日报2022年6月发布的报纸融合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省级党报第三。具体数据也比较亮眼:全集团目前有多个客户端,其中湖北日报客户端和2021年才上线的极目新闻客户端这“两大端”的下载量分别为3460多万和2400多万;社交平台的表现更加突出,湖北日报的微信公众号(粉丝740万)居省级党报第二,官方抖音(粉丝4345万)和快手(粉丝755万)居省级党报第一;集团新媒体用户总量从2019年底的5500万跃升至目前的2.91亿。
“强纸强新”的战略引导下,该集团甚至在传统业态方面也保持较好的态势,其中《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的发行量都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名列前茅,乃至旗下还有一种单期发行量逾百万的杂志《特别关注》以及营收可观的《党员生活》杂志。目前集团旗下6报11刊,无一亏损,且保持不同程度的盈利状态。
与集团总编辑赵洪松(右)访谈中(谭舒月 摄)
以上便是我们选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作为“报业转型典范”调研个案的主要理由。蒙该集团大力支持,特别是集团编委兼编委办主任陈力峰周密安排,我和研究生谭舒月得以于本月27-28日前往调研,并与集团总编辑赵洪松、集团副总编辑张晓峰、集团副总编辑兼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总编辑周芳、荆楚网总编辑熊爱玲、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主任张磊、《特别关注》杂志董事长黄磊和总编辑马慧莲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受益匪浅。集团社长陈剑文因偶染小恙,遗憾未能接受我们的访谈。调研期间,看到值班老总在当日报栏上为每篇稿件打出的分数和评语,亦觉亲切。
到达武汉的当晚,还有幸获邀参加了集团为全国新闻院校院长研修班举行的晚宴,饭桌上得以向集团副总编辑胡汉昌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集团编委陈力峰、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会君等请教,算是为本次调研“暖场”。
与集团副总编张晓峰(左)访谈前参观数字演播厅(谭舒月 摄)
与集团副总编、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总编辑周芳访谈后合影,并获赠“生日报”(我出生那天的《湖北日报》头版)(谭舒月 摄)
与荆楚网总编辑熊爱玲访谈后合影(谭舒月 摄)
与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主任张磊(左)访谈中(谭舒月 摄)
与《特别关注》董事长黄磊(右)和总编辑马慧莲(左)访谈前合影(谭舒月 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辜晓进 摄)
来源:进观传媒
编辑:洪韵

刘海明 发表于 3 天前
【案例】
创刊40周年特别报道,在重研“旧闻”中磨砺新闻人初心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绍兴日报》创刊4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锤炼“四力”要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绍兴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新路子、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和新时代党报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绍兴日报编辑部着力研究的课题。对此,经编辑部周密策划,于20244月推出《奋进四十载 融合向未来——新闻印记里的时代脉动》专栏,重研新闻佳作、重访新闻现场、重建用户连接,在践行“四力”中汲取《绍兴日报》创刊40年创新创优宝贵经验,为新时期办好党报蓄势赋能。
1重研新闻佳作,温故宝贵经验
回望40年的来路,绍兴日报新闻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生产出大量新闻佳作。这些作品不仅是时代发展的注脚,也是绍兴日报的“传家宝”。
经多轮遴选,绍兴日报编辑部从40年报道数据库中精选10余篇佳作。这些新闻作品均有一个共同特点:题材重大新颖,时代特征鲜明,涉及绍兴日报创刊40年以来绍兴诸多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如以梁焕木为代表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创业的征天精神;万安控股三次拒绝跨国公司“招安”、打响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家精神;世界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的历史性瞬间等,穿越时空,唤起记忆,引发大众情感共鸣与共振。
重研新闻佳作,记者在感受新闻力量中激励新闻志向。如199071日起连续刊发的长篇通讯《梁焕木的命脉》,是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组建的采访报道组历时一个月采写完成。全文近2万字,分7个篇章,讲述全国水利战线特等劳动模范梁焕木“立志创业,治理河山”的事迹。重研《梁焕木的命脉》,饱含感情的感触、入木三分的细节,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人民在梁焕木心中,丰碑在人民心中”,久久回响,辉映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沿着新闻前辈的足迹,扛起新的使命担当再出发。
重研新闻佳作,记者在感受新闻前辈风采中传承优良作风。如2000124日《绍兴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仙岩镇一波三折引来千亩蔬菜订单》。当我们重读报道,重温事件来龙去脉,报道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独特而显著——聚焦仙岩“订单风波”这一典型事件,揭示农民市场意识觉醒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紧迫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时任绍兴日报社副总编陈岩回忆“三次撤稿,只为新闻价值提炼精准再精准”的编发历程,透射新闻前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优秀作品见证时代,也照见新闻人的初心。坚守初心,传承好发扬好优良传统,是高质量办好党报的一个法宝。
2重访新闻现场,紧扣时代脉搏
重访新闻现场,在追溯历史中观照当下、展望未来。自今年4月以来,由绍兴日报新闻佳作的原记者、一线骨干记者、年轻记者组成的10多路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旧闻为线索,重访现场,紧扣时代脉搏,聆听、记录绍兴勇立潮头的铿锵足音。
记录绍兴古城保护的坚实足迹。1982年绍兴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好古城系关长远,仓桥直街是一个典型代表。在采写《新老新闻人同访仓桥直街,感受文脉传承——千年老街,生生不息》一稿中,由原绍兴日报首席摄影记者袁云带领赵婧赟和章斌两位90后记者,重走老街,讲述跟踪拍摄老街的历程,用脚步丈量几十年来绍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坚实足迹,一步步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经济共生、原住民与年轻人互动的美好场景。1.5公里长的仓桥直街在“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度”创新中迎来新生。而这“精彩一瞬”,因为记录、传播,让老街、古城名扬四海,也因为记录、传播唤醒无数人的乡愁——历史文化名城的悠悠文脉在传承中绵延不绝,给人启示。
展现纺织产业的精彩蝶变。纺织产业是绍兴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新老新闻人共同见证绍兴纺织产业蝶变之路——创新驱动产业跃升》,以1997811日至13日《绍兴日报》头版连续刊发《绍兴县纺织业一枝独秀探秘》系列述评为线索,从纺织产业为切入口,回望绍兴传统产业的发展历程,把脉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路径,揭示产业迭代升级的“绍兴基因”。系列述评的原作者表示,“创新的基因,已经深入绍兴纺织业的骨髓,面对各种复杂形势,都能越坎升级,勇立潮头,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力量。”今天,这种精神力量正在“五创图强、四进争先”引领下,汇聚起推动绍兴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关注乡村发展的治理效能。因为一篇消息报道,新昌农民在全国出了名。这则消息刊发于1992428日《绍兴日报》头版头条。文章很短,不到800字。标题很“吸睛”,主标题是“新昌农民把草莓种到了广州”,引题是“肩扛锄头出省去 腰缠万贯还乡来”。此次记者重访新昌草莓专业村,探寻“共富密码”。在深入采访种植户、村干部后,写下了《32年后,见证“莓”好生活》的报道,记录了一个穷山村一步步依靠发展草莓种植产业链走上富裕路的“共富经”。
3重建用户连接,提升传播效能
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四力”的实现形式既有传承、更有发展。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日报编辑部、地方部、视觉部协同,以融媒意识重构新闻产品,转换表达方式,运用传播新渠道,实现新闻产品史实感、纵深感和获得感“三感融合”,提升传播效能。
跳出传统叙事套路,用细节还原场景,让表达鲜活呈现,是整组报道的一个鲜明特色。如《新老新闻人同访绍兴纺织机械集团,感受企业家创业精神——越被“卡脖子”,越要自立自强》文章开头两段这样写道:“‘嘀嘀——’一辆‘招手车’停在了纺织机械集团的门口。车上跳下来一个年轻人,他是绍兴日报记者王钟铭,听说集团生产的倍捻机在与日本产倍捻机的‘擂台赛’中获胜,特意来此看个究竟……”提起29年前的一幕,当年接受采访的绍兴纺织机械集团董事长谢如炎如数家珍。如此,用蒙太奇手法展示过去式情境,引入“招手车”这类具有年代感的元素,让情境自带“故事味”,引人入胜。
综合运用图、文等多元表达方式立体呈现,网站、客户端和纸媒同步发布,丰富报道形态、提升传播效果。整组报道集纳后在越牛新闻客户端以专题形式推送,黑白旧版面、现场新闻照片等元素融合运用,增强报道纵深感和辨识度,彰显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在守正与创新中的探索与成长。报道推出后,仅越牛客户端阅读量便超过30万。
追寻40年新闻足迹,感悟职业初心,深感肩上的责任。不少记者感慨:走的不仅是新闻佳作的回访之路、时代变革的记录之路,更是传承好作风、践行“四力”、续写好故事的锤炼之路,年轻一辈将努力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篇章。

来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9-11 21:53:09
【案例】

编辑:李梦瑶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9-4 16:23:30
【案例】钱江:吴冷西6·16检查给自己扣哪些帽子——文革初打散人民日报编委会

   
   1966年“6·11黑画事件”发生,人民日报社内的情绪非常亢奋,个人崇拜炽盛。6月11日傍晚开大会胡绩伟上台检查的时候,现场逐渐混乱,气氛紧张。   
   
1.众多人等对胡绩伟检查不满,认为避重就轻
         
给“黑画”扣上的罪名是影射领袖。实属滔天罪名。
当时在场的文艺部编辑袁茂余向本文作者回忆说,胡绩伟为这个事件检查的时候,经常被主席台前的插话和会场口号打断,这些插话和口号极具煽动性。几天前的6月7日,报社布置全社职工学习当日人民日报转载的军报社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革命事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中有这样的表述:“阶级敌人是不打不倒的。被打倒了,它还想爬起来。搞掉了一条黑线,还会有新的黑线。打倒了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还会有新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登台表演。”
这就是说,阶级敌人层出不穷,阶级斗争永远延续,永远鲜血淋淋。
社论结尾说:“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权威’,谁反对毛泽东思想,我们都要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联系到“黑画”影射,袁茂余说,那就是不仅要“讨”,而且要“殊”了。“当时一些人个人崇拜崇拜到了极端迷信的程度。会场上的不少人,一听有人用“黑画”指责毛泽东,在心理上和感情上都无法接受。”(袁茂余对本文作者的回忆,参见他撰写的回忆文章《6·11反革命事件引发的风波——报社文革回忆之二》,见《人民日报报史资料选编》第26期,人民日报报事资料征集办公室编辑,2008年1月18日印刷》)   

         
当天会场中的人们为情绪左右起伏,许多人对胡绩伟的检讨不满意,因为“中央工作组”夺权后的一周内,胡绩伟还在不同的会议场合说“要帮助吴冷西”“要保吴冷西”。这不仅使他本人被划入了吴冷西挂帅的“四大家族”之列,而且排在“第二”(6月1日前,大字报说有“吴(冷西)、陈(浚)、王(泽民)三大家族”),还使得吴冷西看起来似有更多的反对领袖言行。
那天的检查中,胡绩伟往自己头上扣的“帽子”够多够重的了,狂热者犹嫌不足。   
         
2.吴冷西大会检查前先到国际部资料组报到
         
胡绩伟写书面检查的同时,吴冷西也受责令写检查,而且和胡绩伟一样,在全社大会上当众宣读。
吴冷西的长篇检查先于胡绩伟写出来的,写得更长,计15000余字。
听取吴冷西检查的全社大会在1966年6月16日下午举行。
这天上午,吴冷西离开自己的办公室,到国际部资料组做剪报整理和室内清扫,这大概是“一边工作一边检查”的意思,将他置身于“革命群众的监督”之中。当时国际部资料组有20多名成员。
上班开始工作之前,资料组长向吴冷西宣布三条纪律,一、老老实实交代自己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行。二、好好工作,有事离开办公室要请假。三、每天上班前打扫卫生。
过后该部门反映,来到资料组工作的吴冷西“贴报笨手笨脚,动作很慢,质量也不高”,“由于他报社来得少,连食堂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打扫卫生时出了不少洋相”等等。(人民日报文化革命动态第10期,1966年6月22日编印)   
参加革命以来,吴冷西头一次置身于如此冰冷的人际关系中,踏入人生低谷。
         
3.吴冷西检查时语气平稳,十分沉着
         
下午,吴冷西来到会场中央主席台正中就座开始检查,以这样一段话开场:
在过去两个多月中,我对自己的错误的认识,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过程。主要是没有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是个人患得患失,生怕把自己的错误说得过于严重,生怕搞得同彭真一样。
         
在场者回忆,吴冷西的语调依然平静,话说得很清楚。
吴冷西检查分四个部分,(一)对错误的认识过程,(二)错误的性质,(三)错误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这是主要部分,5500字)(四) 思想作风的检查。
检查书开始部分,检讨人表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
(今年)4月中旬到月底,在编写(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实际上帮助了彭真推行修正主义路线,但是,我仍然以折中主义而原谅自己。江青同志在谈话中严厉批评了我,要我革命,不要辜负主席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主席写了一个初步检查。在这个检查中,我主要说了,我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态度,对彭真的反党、反主席阴谋缺乏应有的警惕。这是4月25日的事情。   
  
  检查说明,1966年春天,领袖夫人江青出场与吴冷西有过谈话,而且“严厉批评”了吴冷西。江青以什么身份批评吴冷西?从职务级别来说,她和吴冷西有几个级差。她与吴冷西谈话,可能与毛泽东的态度有关,直接导致吴冷西向毛泽东递交了一份“初步检查”。
吴冷西在检查中梳理对“错误”的认识过程说:“开始,我对同志们在会议上和大字报中提出的批评和质疑,还是比较冷静考虑的,也愿意进一步检查,并且相信许多问题会得到澄清。
我对中央决定派工作组到人民日报,也是衷心欢迎的。因为在五月下旬,我已深深感到我是已不能领导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工作,拖延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曾几次向伯达同志和康生同志提出,要求文化革命小组直接把人民日报抓起来。所以我认为中央的决定是很英明的。
后来,我自己认为大字报过于尖锐,产生了委屈的情绪。这是由于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的思想作怪。”
              
吴冷西谈到了“黑画事件”,其实此事与他毫无关联,他还是说:
6月11日报纸出现了反革命的画,工作组和同志们以及许多读者的严厉批评,对我的委屈、埋怨情绪是沉重的一击,使我惊醒过来,沉痛地感到我长期的错误对报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罪恶深重。
吴冷西在检查中叙述了和彭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1965年12月底以前完全接受彭真的指导思想,认为批判《海瑞罢官》是学术讨论,而不是严重的阶级斗争,将此批判看作是造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不是“兴无灭资”的革命。因此没有积极组织批判,在1966年1月至3月里执行了包庇吴晗的方针,使自己“跌到了彭真黑帮的边缘”。
         
3.吴冷西谈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错误
         
吴冷西以很长篇幅回顾自己犯错误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认为自己革命生涯中犯的主要错误是:
1945年,宣扬了原子弹对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影响,当时即受到毛主席严厉批评。
1947年,错误宣传了土改中的“左”的做法。
建国之初,曾无条件照搬塔斯社的做法。   
1958年“大跃进”中,有鼓吹瞎指挥和浮夸风的错误。
1959年庐山会议上,曾同意彭德怀上书反浮夸风的一些观点。
1962年对“包产到户”感兴趣,对恢复经济缺乏信心,此后在《人民日报》上开辟“长短录”专栏,成了邓拓等“三家村“的“分店”。
吴冷西说,以上这些都是右倾错误。其实这一条中有错,他说到的“土改”错误属于“左倾”。
挖思想根源,吴冷西认为自己出身富裕家庭,后来在延安抗大入党,是“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入党”。
吴冷西的检查说一半即被打断。
    (未完待续)   
1966年6月16日下午,吴冷西检查时大会现场越来越亢奋,他平稳的声音不时被责问声、有时是口号打断。但是吴冷西的情绪始终稳定,说话语调稳定。   

吴冷西回顾自己在1962年思想倾向说:

1962年春夏,我对当时的经济困难估计得过于严重,忧心忡忡。我当时接受了这样的错误的看法:农业五年恢复不了,工业在农业恢复后才能发展,财政赤字空前严重。当时一些地方刮"包产到户"、"单干风",我认为恢复农业是当务之急,单干固然不好,但对集体所有制能保持多少有些悲观,因此对传说中"包产到户"能增产感到兴趣,认为这种经营管理办法既不是单干(当时不了解这实际上是变相的单干),又能刺激农民积极性,容易使农业恢复。所以就派记者去各地调查,想了解"包产到户"的利弊。但当时主观上认为利多弊少,故对安徽公社的调查不满。平头岗的调查,开始出了十几个题目,想弄清楚有什么人赞成"包产到户","包产到户"能否保持集体经济,不实行"包产到户"能否赶快恢复农业生产等等。这说明我在困难面前发生政治动摇,对集体经济信心不足。        
从吴冷西的这个表述看,1962年,他对中国农村各地普遍发出的“包产到户”的呼声,是倾向于支持的,至少是同情的,认为“利多弊少”。就这个认识来说,比1978年底安徽小岗村农民“按红手印”秘密实行“包产到户”早出了16年。可是在“文革”掀起之时,有这样的想法,是被批判为“罪孽”的,认为是发生了“政治动摇”。   

检查中,吴冷西着重谈自己与彭真的关系和认识,他说:
过去我对彭真有好印象,觉得他平易近人,能听取下面同志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假象,其实是他肚子里没有东西,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
过去我感到彭真器重我,自己也感到沾沾自喜。现在看来,这是想拉拢我,要我为他效劳。1961年他要我跟他一起去东北,到处介绍我是"秀才"。1962年到1963年接触较少。1964年到1965年,他经常找我和钓鱼台的同志一道去帮他修改给中央起草的文件和讲话(如欢迎外宾的群众大会讲话、"十一"讲话),有时也讨论讲话提纲(如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1965年我参加四清期间,他主持市委书记处开会讨论四清问题,有两次找我参加。1965年,他答应把红霞公寓的一部分给人民日报。
…………
我这次犯错误,主要是我在思想上同他有许多共同点,既不是怕他罢官,也没有想过靠他升官。我这个人很高傲自大,我认为彭真罢不了我的官,我的工作是主席和常委决定的,不用说罢我的官办不到,就是平时他要分配我做一些稍为需要一定时间的工作也很困难,事实也是这样。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这次犯了错误,由于对彭真的反党、反中央、反主席的错误缺乏应有的警惕,我跌到了彭真黑帮的边沿。如果不是中央及时地揭发了彭真的错误,我可能完全陷进去,犯更大的错误。”
吴冷西在检查中确实着重谈“思想认识”问题,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回顾。
但是现场听众和主持者不答应。
主持人唐平铸打断吴冷西的话,要求他“谈实质问题,交代如何同反党阴谋家一起篡党篡军活动”。
吴冷西当场否认,离开讲稿说:“我没有参加篡党篡军活动。”他甚至进一步说:“你们这样提问题我就没法回答了。”
会场上出现了“面对面的斗争”。“革命群众”站出来责令吴冷西交代怎样与彭真“勾结”。有人责问,既然对彭真有“察觉”,为什么不向主席和中央汇报?
吴冷西回答:“当时只认为这只是彭真的思想作风问题。”
他拒绝承认与彭真的交往有个人目的,说:“我虽然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但还不至于那样卑鄙,那样没有骨头,打算靠彭真升官。”   
有人指责他“反对毛泽东思想”,吴冷西更不承认,坚持认为自己“不是反毛主席”。
对于夺权而来的“中央工作组”,吴冷西肯定地说:“我的确欢迎工作组来。”(见1966年6月17日人民日报文化革命小组编辑《大字报选第22》)
场下听众不断有人喊口号打断吴冷西。吴冷西表现冷静,会场反倒似有失控苗头。主持人唐平铸见状宣布:吴冷西“态度不好”,中断他的会场检讨,当场宣布说:“将全文印刷,供大家研究批判。”
他随即宣布了一项最重要大事,毛主席和党中央批示:“可以让吴冷西停职反省,第二步再作撤职和安排其他工作的处理。”
此言一出,全场口号、掌声雷动。
当时在场的一位年轻编辑叫许林,从学校毕业不久到人民日报工作,也是会场口号的呼喊者,一心想扫除吴冷西这个不尊重领袖的“大人物”。2007年,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陈伯达)曾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许多重要文件参加过起草。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第一篇媒体社论——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主要是他起草的。他助纣(指“文化革命”)为虐,不但给全国制造了混乱,而且给人民日报社制造了混乱——他是1966年5月31日带领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夺了时任总编辑的吴冷西的权。         
那时,我们的思想太单纯了,从来没有想过“毛主席亲自发动并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从来没有怀疑过陈伯达带领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是错误的。反而认定陈伯达是“代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跟着陈伯达就是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捍卫毛主席,捍卫毛泽东思想。
陈伯达说吴冷西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党反社会主义,那还了得——“谁反党毛主席,谁反对毛泽东思想,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当时,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群愚民——贴吴冷西的大字报,参加对吴冷西的批斗,喊出“打倒吴冷西”的口号,是顺理(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之理)成章(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章)的事——年轻的我们被人当枪使了!         
    “文化革命”的历史教训,我将记一辈子。
    吴冷西作检查的大会结束当晚,即有“革命群众”贴出200多张大字报,对吴冷西的检查严加批判,大字报主题多为“坚决彻底打垮吴冷西的疯狂反扑”云云。   
吴冷西面对的大批判大批斗就此开始了。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编辑:程正元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9-2 14:52:45
【案例】全国报纸去年营收616.6亿元,利润总额66.4亿元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朱映伊 |原标题:《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在广西南宁发布
9月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西日报社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南宁开幕,会上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系统阐述了2023年我国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报告》指出,在整体向好的基础上,全国报业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为建设目标,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传播渠道、体制机制、人才培育、运营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新态势。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报纸核验情况,全国2168家报纸出版单位共出版报纸2405种。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基本稳定,全国报纸总印数达到260.1亿份,总发行量为258.4亿份(含电子报发行量),营业总收入616.6亿元,利润总额达66.4亿元,利润总额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积极完善传播矩阵,全国报业新媒体渠道总量达到12438个。全国报业新媒体年度利润总额为9.3亿元,同比增长7.3%,新媒体收入成为拉动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来源:编前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n8YhNbO_8pt5de1D9LfPA
编辑:程正元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9-2 14:46:30
【案例】一国字号报纸更名获批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已批准《中国社区报》等3种报刊更名及变更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

国家新闻出版署信息显示:2024年8月12日,国新出审〔2024〕1639号,同意《中国社区报》(CN11-0294)报纸更名为《中国社会工作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1-0322,主办单位由原乡镇论坛杂志社变更为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出版单位由原乡镇论坛杂志社变更为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信息宣传中心。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程正元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8-27 18:35:05
案例
他们的声音已成为空谷传响 —— 我们记忆中的《南方周末》
坚决不做歌功颂德的伪劣报道,高度警惕权力和市场,这是某家报纸的灵魂,在纸媒时代它曾是神一般的存在,其中的多数记者是苦孩子出身,对老百姓有着深深的同情,他们秉持着可以不说话,但是“绝不能说假话”的报训,以及“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平民立场。他们做了很多堪称英勇伟大的报道。这份报纸就是《南方周末》,那群被称为侠客的调查记者们,也缔造了《南周》曾经的辉煌。


他们说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面对曾经的《南周》,我们不得不思考媒体的职责和使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阿根廷总统米莱关闭官办媒体时说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没有必要养着一群只会吹捧的喉舌”时,一群人内心振奋;又为什么当我们派出上千名记者团队,努力为全世界奉献一场奥运盛宴时,一群人内心膈应。答案或许就是我们的心中从未忘记过曾经的《南方周末》。
如果说说真话是当时“南周人”讲述的方式,那么传递的价值观便是他们践行的理想。2002年南周开设了一个秘密书架专栏,历时14年,共邀请了余英时、许卓云、刘瑜等138位学者,讲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书。精英们汇聚一堂,悉数登场,倾诉往事般讲述着自己的读书经历和处事哲学。书中有人说,一个人不经过一些偏激,不做一回愤青,无法真正回归中庸。有人说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蜕变,因为曾经读过的书必须忘记,曾经相信的真理必须放弃。曾经写过很多字、说过很多话之后,必须沉默不语。还有人说有一种愤怒,不必用愤怒表达,它表达为权力胯下你确定的目标,而不必理会我试图阻止你的力量。遗憾的是昔日南周犀利的灵魂如今已是血肉模糊。这138位学者的名字很多,我已不能再提,只能说有人说,但庆幸他们留下的文字最终被整理成《我书架上的神明》,这两本书如文化遗产一般保留了下来,在书中他们留下了几乎关于读书的一切,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思想如何形成,人格如何完整,在30岁、40岁、50岁甚至更老,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了怎样的转变?在过去的20年他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张鸣、徐奔等将在书中成为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值得我们放在书架上偶尔聊聊,如今在他们的位置上挤满了“指鹿为马”的专家和贪财好色的“叫兽”,充斥着不读书人放肆的叫嚣和谩骂。138位学者的声音已经成为“空谷传响”,但幸好有这本书,指引我们找到自己的那束光,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让他们的沉默震耳欲聋。


来源:羽扇纶巾的周郎
编辑:刘诗扬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8-21 16:16:09
【案例】
光明日报开门办报:与各地机关报携手推出深度调研报道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开门办报,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光明日报创刊75年来,开门办报传统,一直笃行不怠。当下,尽管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开门办报的好传统须臾不能丢——这是传媒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优质内容生产供给的现实需要。


从今,光明日报将进一步拓展开门办报思路,推出《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专栏,和各省区市机关报、各条战线的通讯员联合采写新闻,一起践行“四力”,共同记录各族儿女奔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铿锵足音。

你知道吗?“村BA”冠军队来自咱的新疆!

8月8日,《光明日报》与《新疆日报》携手创作、同步推出大型调研报道《你知道吗?“村BA”冠军队来自咱的新疆!》,讲述了新疆叶城队“村BA”夺冠的背后精彩故事,在生机勃勃的各类文体活动中,展现了一个发展动能更加充沛的新疆。





攀升,持续攀升,广东外贸好劲啊!

8月14日、15日,《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合作完成的重点报道《攀升,持续攀升,广东外贸好劲啊!》在两报头版刊出,聚焦广东外贸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所展现的强大韧性,分析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背后的发展动因,呈现出广东外贸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改进,不断改进,河北营商环境大跃升!

8月19日,《光明日报》与《河北日报》同步在头版头条刊出《改进,不断改进,河北营商环境大跃升!》(点击阅读),聚焦河北以招投标“双盲”评审等“小切口”改革撬动营商环境大跃升的生动实践,展现河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有力举措和扎实成效。





来源:中国报业协会(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8-18 15:14:30
【案例】
纽约市委、市委宣传部,如何管理《纽约时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7日第12版《国门开》(冰点特稿第820期)
“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原美国驻华联络处一等秘书、建交后担任美国驻华使馆新闻与文化参赞的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中文名唐占晞)负责两国的文化交流工作。
我国新时期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
1979年初在送走和迎来中美双方第一批留学人员后,汤姆森还要落实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即每年选几十个中国人到美国访问,包括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人士。第一批,他邀请了北京5家颇有影响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辑。
他当时想,“媒体很重要,访问美国后,可以写文章报道,传播信息。”出发前,汤姆森和美国使馆的几个官员请这几位编辑吃饭,跟他们确定访问路线,并安排在各个地点的访问内容。
在汤姆森看来,媒体人士一定要访问纽约,因为那里是美国的媒体中心。他介绍完纽约的情况后,问眼前的编辑:“你们到纽约想看什么?”编辑们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确定由一位稍微年长者发言。他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到纽约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33年后的2011年11月15日,汤姆森这位前外交官以美国加州大学北京中心主任身份接受了中青报记者王波的采访,他回忆说:“我当时告诉他们,美国有两大党,但《纽约时报》不属于任何一个党,跟政府没有关系。但他们不相信,一脸疑虑。”
这段现在看似荒诞可笑的旧闻,却真实地反映出经历长期闭塞之后的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无知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其实,相似的旧闻还有不少,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中国政府派遣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留学的部分中国学生,由于出国前长期受到的政治教育是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出国后的见闻立即使他们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结果相当多数的中国留学生学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滞留不归。
然而,这段旧闻让我想到的主要是,就在北京5家有影响的媒体编辑访美之前的十多年间,《纽约时报》恰好经历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两次诉讼都涉及到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护问题。
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也是宪法修正案的重要促成者,他在1804年的一封信件中指出:“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
《纽约时报》公司诉沙利文案
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是1964年“《纽约时报》公司诉沙利文案”。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声援马丁·路德·金和南方争取自由委员会的名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广告,广告描述了南部地区肆虐的种族歧视现象,不点名地批评了当地警方打压民权人士与示威学生的行为。
由于审查者把关不严,广告部分细节失实。事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在当地法院起诉了《纽约时报》,初审最终判处《纽约时报》和四名牧师赔偿沙利文50万美元。
1962年8月30日,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驳回《纽约时报》的上诉,指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保护诽谤言论”,维持原判。两审失利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几乎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复审此案。1963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同意复审该案。
1964年3月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以9票对0票,撤销了下级法院的裁判。这是在联邦法庭上首次将宪法第一修正案原则应用于州诽谤法。
由布伦南大法官主笔的判决指出:在美国,参与公共讨论是一项政治义务,“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热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本案中的那则广告,抗议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公共议题,它显然有权得到宪法保护。”
这段话成为日后被频繁引用的经典判词。判决宣布了在美国,针对政府官员的诽谤言论,同样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美国不存在诽谤政府罪;强调批评政府和批评官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个判决也改造了普通法中诽谤诉讼程序。此后,原告必须证明被告明知所言不实,存在重大过错,或者罔顾真相,明显不负责任。
关于该案始末,曾担任过《纽约时报》编辑和记者的安东尼• 刘易斯所写的《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值得一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译本)。
该判决显然受到美国哲学家米克尔·约翰的影响,他在1948年出版的《言论自由与人民自治之关系》里提出,人民讨论公共事务的言论应当享有绝对的自由,不受限制,公共言论是人民自治的基础,政府不应干预。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设人权事务委员会,在2011年7月的第34号一般性意见中也指出:“在涉及政治领域和公共机构公众人物的公开辩论情况下,《公约》尤其高度重视不受限制的言论。”对政府或其官员的批评,即政治批评的自由正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纽约时报》公司诉合众国案
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是1971年“《纽约时报》公司诉合众国案”(俗称“五角大楼文件案”)。
1967年,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检讨陷入泥潭的越南战争的教训,命人组织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收集了几十年来的各种资料,1969年汇集成7000多页的研究报告并被列为绝密文件,这就是后来被称的“五角大楼文件”。
1971年3月中旬,《纽约时报》获得了这些文件的复印件。为了揭露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对美国人民的欺骗行为,《纽约时报》决定自1969年6月13日起以连载形式公布“五角大楼文件”的主要内容。
6月16日尼克松政府以触犯联邦反间谍法为由,将《纽约时报》告到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根据政府要求下达了禁止进一步发表文件的临时禁令。同日《纽约时报》在原来计划连载文件的地方换上了这条新闻:“应美国政府申请,法官下令《纽约时报》停止刊登越战文件,等待听证。”
在《纽约时报》停止刊登越战文件期间,也获得“五角大楼文件”的《华盛顿邮报》6月18日又接着连载文件。尼克松政府又把《华盛顿邮报》也告到华盛顿的联邦地区法院。之后其他一些报纸如《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太阳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相继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6月25日,《纽约时报》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败诉后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在这个案件中担任《纽约时报》辩护律师的弗洛伊德·艾布拉姆斯所著《第一修正案辩护记》也有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1971年6月30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支持《纽约时报》。“五角大楼文件案”最常被引用的经典内容是由布莱克大法官执笔、道格拉斯大法官加入的法律意见。其中指出:“报刊是服务于被管理者的,而不是服务于管理者或统治者们的。政府审查报刊的权力已被废除,所以报刊将永远保持对政府进行谴责的自由。‘安全’这个词是广泛而含糊的概念,不应被用来废除体现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法。以牺牲信息自由的代议制政府为代价保守军事和外交秘密,并不能为我们的共和国提供真正的安全。”
“五角大楼文件案”后,十分恼火的尼克松总统建立了一个调查泄密的专门机构,“管子工小组”,这个小组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调查为上述报刊提供“五角大楼文件”的艾尔斯伯格。艾尔斯伯格是原兰德公司雇员、曾参与过文件制作。这些不正当行为在后来的“水门事件”中曝光。
在1972年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暴露后,尼克松总统有无直接责任问题成了焦点。尼克松的亲信用一切手段对付调查。《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穷追不舍,通过与代号为“深喉”的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事件33年后公开身份)的秘密接头,找到一些重要线索,并通过调查式报道曝光出来,最终对促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起到关键作用。
《华盛顿邮报》这两位记者的成就开创了美国新闻报道的新时代,因为他们摧毁了新闻业的一项潜规则:对“敏感”信息保持沉默,比如肯尼迪总统的不检点行为和约翰逊总统的不道德交易。
在“水门事件”两年后的1974年7月24日“合众国诉尼克松案”中,联邦最高法院以8比0的全体一致投票结果(伦奎斯特大法官因曾在尼克松政府任职回避),裁决命令尼克松总统交出有关窃听的录音磁带,从而促使面临弹劾的尼克松被迫辞职。
当时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4名是尼克松总统在任期间任命的,但在宪法原则问题上没有一位大法官对总统报恩。美国联邦法院法官为终身制——没有任期和法定退休年龄,因此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中高龄者居多。这个案件经典地体现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独立和权威:没有一兵一卒、手无缚鸡之力的9位老人竟有权对美国总统——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总司令下达命令!
记得1995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时,著名国际法和宪法学者路易斯•亨金教授就多次以这个例子来说明美国有尊重宪法和服从法院决定的“宪法文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美国也不例外,总统及其政府滥用权力的例子屡见不鲜。不过,在遏制总统及其政府滥用权力上,美国新闻出版自由和司法独立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地心谷的花朵(公众号)
编辑:李佳


微信图片_20240818151141.png (1.1 MB, 下载次数: 1)

微信图片_20240818151141.png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8-8 11:45:24
【案例】

《贵州教育报》今日创刊!
8月8日,由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指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的《贵州教育报》正式创刊。
贺  辞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值此《贵州教育报》创刊、《贵州教育报》融媒体矩阵上线之际,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致以热烈祝贺!
  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数不胜数的贵州教育工作者,于历史的问卷之中,用心、用情不断书写着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答卷。10年来,贵州教育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每个学段均呈现出一派生动、鲜活的局面。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更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大的肯定。面对新时代“贵州教育现代化”这一宏大课题,我们既需要保持全社会协力共创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昂扬态势,也需要建强主流新闻舆论阵地,讲好贵州教育新故事的博大情怀。《贵州教育报》及融媒体矩阵的应运而生,对与时俱进报道贵州教育好故事,传播贵州教育好声音,塑造贵州教育新品牌有着深远意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人民至上、锚准定位、补短强特”,紧盯“促进公平、提升质量”,聚焦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全力推动特色教育强省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希望《贵州教育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我们期望,《贵州教育报》能够坚守教育初心,充分发挥教育属性,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设置议题,围绕重大教育政策和社会热点,传递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进展,发布教育政策的最权威阐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教育系统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
  我们期待,《贵州教育报》能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反映大众诉求,充分发挥信息属性,全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完善体系、优化布局、做大影响、强化服务,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提升教育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我们相信,《贵州教育报》能够贴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充分发挥工具属性,切实服务好学生、家长、教师等核心用户,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教师的工作参谋、教育管理者的观察窗口,办成全省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工具箱和百宝囊。
  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瞩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希望《贵州教育报》牢记“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为加快推进贵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祝愿《贵州教育报》及其融媒体矩阵越办越好!
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贵州省教育厅
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
与贵州教育携手同行
——《贵州教育报》创刊致读者
本报编辑部
  2024年8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由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指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的《贵州教育报》正式创刊。
  贵州权威教育新闻媒体《贵州教育报》的诞生,是时代的使命;《贵州教育报》未来的发展,是全新的征程;《贵州教育报》努力的方向,是专业的服务:服务教育系统、服务师生家长、服务广大读者,做教育管理的好参谋、教学相长的好桥梁、教育活动的好平台。
  我们将不忘初心,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深耕教育领域,讲好贵州教育故事,传播贵州教育好声音,助力贵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时代的使命——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分关心贵州发展,对贵州教育事业发展寄予厚望,多次作重要指示,为贵州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贵州省委、省政府也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每年压缩5%到6%的行政经费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3800多万贵州人的共同心愿,也是贵州2万余所学校、1000多万师生的共同目标。
  在贵州教育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适时创办《贵州教育报》,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将努力把《贵州教育报》打造成全国教育战线一流的媒体平台,逐步形成报、网、端、号一体发展的教育类权威融媒体矩阵。
  这是全新的征程——
  《贵州教育报》将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助推特色教育强省建设;传播主流政策信息,营造协同发展氛围;发掘五育并举典型,助力教育质量提升”为办报宗旨,秉持人民性、权威性、服务性采编方针,把握方向,紧嵌需求,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权威新闻、服务资讯、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丰富内容产品。
  “上接天线”,统筹报道好教育领域重要新闻,解读好教育相关政策举措;“下接地气”,分享典型教学经验,传播先进教师事迹,塑造校园品牌形象,解决学习痛点难点,探索教育创新理念……
  努力创建“贵报教育”融媒体品牌、“贵报研学”实践类品牌、“贵报教培”培训类品牌,将《贵州教育报》打造成推进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舆论主阵地。
  这是专业的服务——
  作为集报纸、天眼新闻客户端、微信号、微博号、视频号、抖音号等为一体的教育类融媒体,《贵州教育报》将持续加大融媒体矩阵的变革,将媒体传播的专业性和面向用户的开放性相结合,“开源”生产新闻、资讯、知识,实现PGC、UGC、PUGC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教育新闻+”全方位服务。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为此,《贵州教育报》将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职场应聘、知识学习新场景,创新开设“天眼小记者”“青春派”“兴趣岛”等垂直类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包罗万象的内容,帮助学生打开封闭的视野,看到更远的世界;激发内在的潜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还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贵州教育报》将积极充当助推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全新技术,联动省内外专家和媒体,打造新型教育融媒体智库,助力贵州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举办各类研学活动和赛事,助力校家社协同育人和终身教育,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是不变的初心——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永远奔赴教育新闻发生的现场,讲述贵州教育玉壶冰心的感人故事,标注贵州教育不断跨越的崭新高度,展现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为主流教育新闻媒体,我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触摸教育巨变的脉搏。
  不管未来怎么变,我们的初心不变!我们将始终坚持方向引领、坚持专业服务、坚持守正创新,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与贵州教育携手同行。
新的起点,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贵州教育报》,一往无前!
创刊号高清版面(共计32个版)
来源:贵州教育报(因网站空间原因有删节,全文请点击链接阅读)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8-1 20:43:06
祝“报春鸟”生日快乐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同日,保定市永华路72号伴着油墨的清香河北日报诞生

那一天报纸从早印到晚当时铁路尚未贯通,交通不便报纸用大车、自行车、毛驴用人担手扛运送到外埠
那一天人们争相传阅这张报纸一遍遍读着上面的“华北完全解放全国即将完成解放”许多人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是一张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报纸她的前身冀中导报、冀南日报、冀东日报的报人们手里拿着笔腰里别着驳壳枪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写下一篇篇报道

抗美援朝时期,河北日报记者利用业余时间,在报社食堂为志愿军赶制炒面。

这是一张来自人民的报纸
她的第三任总编辑、已经辞世的杜敬老人在84岁时还抱病致信有关部门请他们代为慰问战争年代冀中地区的“堡垒户”当年,“堡垒户”们掩护河北日报的前身之一——冀中导报在自家地洞里出版
这是一张在厚爱和关怀中不断成长的报纸创刊号发布之前的1948年在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下河北日报第一个报头


1964年冬毛主席再次提笔为河北日报题写了第二个报头这一报头,沿用至今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天津、邯郸和石家庄三地视察河北日报刊发了三条短消息和一篇社论周总理一一审看他把原稿中的“总理”改为“同志”他把“对各项工作分别提出了今后意见”改为“参加了对各项工作的讨论”……



75年26612期报纸太多难忘的印迹


还记得吗第一股强大的电流自石家庄热电厂发出照亮千家万户“石家庄热电厂发电了”的版面和每一个家庭共享着兴奋与激动


还记得吗国营华北制药厂投产中国的青霉素不再依赖进口这则“本报消息”记录下我们从一穷二白中怎样顽强走来


还记得吗1992年8月9日省会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则“本报讯”标记着河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股份制试点工作掀开新的一页


还记得吗2020年2月29日河北最后一批贫困县“摘帽”全省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则“河北日报讯”字里行间是难掩的喜悦之情
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改革创新75年,河北日报始终为改革鼓呼,为创新开路


1991年3月14日河北日报头版刊发全国首篇“邯钢经验”的公开报道“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引发了一场国企管理模式革命


马胜利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河北日报的报道成为许多企业学习的教材……
75年我们的镜头关注着这片大地上每一张真诚又努力的面孔


1966年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体会文章《十个为什么?》在河北日报发表吕玉兰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怀念吕玉兰称她“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是著作等身的博士生导师却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太行深处荒山因为他披绿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河北日报记录下他生前的最后48小时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24年前15名大学毕业生告别家人,登上列车背着户口去了一个他们甚至未曾听说过的地方河北日报持续报道这一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感动了无数人
75年的记录与见证有一种力量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催人奋进
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


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省内外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人才九条”震动全国


2023年6月河北日报再次把目光投向那段历史长篇通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全网刷屏


75年,这片大地上风起云涌,焕然一新协同发展,京津冀“瓣瓣同心”白洋淀畔,“未来之城”拔地而起山城崇礼,共唱冰雪欢歌……每一个重要时刻河北日报,都不曾缺席


阜平县骆驼湾曾经远近闻名的“穷窝窝”顿顿是玉米和土豆如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是“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力量


我们记录着从塞罕坝机械林场上栽下的第一抹绿


到石太客专鸣响的第一声笛


从黄骅港亮起的第一束灯光


到雄安站走出的第一位乘客


我们见证着从涿州洪水退去一砖一瓦托起希望


到最后一组桥墩完工一桥飞架,联通京津


从雄安大地上相互守望的夫妻


到金黄麦田上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我们奔跑着从灾区一线


到洪水深处


从冬日的冰湖上


到炎炎的大漠里


我们思考着一篇篇“冀言”文章观点鲜明,直抵人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鼓与呼”


我们探索着用百姓的视角看日报让这张报纸与读者贴得更近



75年当初的一张报纸已经发展成为覆盖新媒体用户超亿的新型主流媒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重要部署河北日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在推进融合发展中迸发勃勃生机


75年来时代在变但我们办报的初心不能变河北日报记者的脚步遍布燕赵大地每一个角落在每一朵奔涌的浪花里书写伟大时代守初心,担使命向未来,再出发!



 
 
本文转载自河北日报客户端
主编:刘娟编辑:李磊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RBOaD6kwS3aH8MikC1hBw
编辑:李梦瑶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