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历史课这样讲会不会更有教育意义?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 
| 【案例】   编辑:梅镕缨 | 
| 【案例】 齐泽克丨狗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url=]第一哲学家 [/url] 2025年10月16日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 选自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意识形态最初级的定义,或许是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的那个著名短语:“他们虽然对之一无所知,却在勤勉为之。”意识形态的这一概念,暗示了某种基本的、创构性的质朴(constitutive na6veté)。它是对自己的预设(presupposition)的误认,它是对自己得以成立的有效条件(effec‐tive conditions)的误认,它是下列两者间的距离与歧异:一是所谓的社会现实,一是我们对所谓社会现实所作的扭曲了的再现(distorted repre‐sentation),我们对所谓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识。 这也是可以把如此“质朴意识”(naive consciousness)提交给意识形态批判程序的原因。意识形态批判程序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引导质朴的意识形态意识(naiv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前行,一直到它认识到自己得以成立的有效条件,认识到它正在扭曲的社会现实,并通过这种行为消解自己。 在更为复杂版本的意识形态批判中,比如在法兰克福派确立的版本中,这不仅仅是按事物(即社会现实)“本来的样子”看待它的问题,不仅仅是摒弃意识形态的变形景观(distorting spectacles of ideology)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明白,离开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神秘化(ideological mystification),现实就无法再生产自身。面具不仅正在掩藏事物的真实状态,意识形态的扭曲已经成为事物的本质。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种存在的悖论(paradox of a being):这种存在只有在被误认和被忽略的前提下,才能再生产自身;一旦我们审视它“本来的样子”,这种存在就会化为乌有,或者更确切地说,一旦我们审视它“本来的样子”,这种存在就会变成另一种现实。这也是我们要避免使用揭面具、撕面纱之类的简单隐喻的原因。面具和面纱是用来隐藏赤裸裸的现实的。 我们可以理解,何以拉康在其名为“精神分析的伦理”(The Ethic of Psychoanalysis)的讲座中对那个解放性的姿势(liberating gesture)——最终大喊“皇帝陛下一丝不挂”——敬而远之。正如拉康所言,关键在于,皇帝即使穿了衣服,但在其衣服下面,他还是一丝不挂。因此,如果精神分析有揭面具这一姿势的话,那它也只能近乎法国19世纪作家阿方斯·阿莱(Alphonse Allais)讲过的那个著名笑话(拉康引用过这个笑话):某人指着一个妇女大声惊呼:“快看她,真是奇耻大辱,在她穿的衣服下面,她竟然一丝不挂。” 不过,所有这些都已经广为人知:根据经典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虚假意识”,是对现实的误认,这样的意识形态概念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即质朴意识)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世界?这样的意识形态现在还在运行吗?在《狗智理性批判》(Critique of Cynical Reason)这部以德语写成的伟大畅销书中,彼得·斯洛特迪基克(Peter Sloterdijk)提出了一个论点:意识形态的主导运作模式(dominant mode of functioning)是狗智性的,这使得古典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武功尽废,或者说得更确切些,这使得古典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无功而返。 狗智主体(cynical subject)对意识形态面具(ideological mask)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疏离心知肚明,但他死死抓住面具不放。如同斯洛特迪基克所言,公式只能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坦然为之。”狗智理性不再质朴,它成了一个悖论,一个有关“已被启蒙的虚假意识”(enlightened false consciousness)的悖论: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一清二楚,也完全知道在意识形态普遍性的下面掩藏着特殊的利益,但依然对这种意识形态依依不舍。 我们必须把狗智立场(cynical position)与斯洛特迪基克所谓的“犬儒主义”(Kynicism)严格区分开来。犬儒主义代表着平民大众、黎民百姓对官方文化的拒绝,而拒绝的方式则是反讽(irony)和讥讽(sar‐casm):经典的犬儒做法,是以庸常的陈词滥调(everyday banality)对抗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使用的乏味语句(pathetic phrases),反抗它神圣、低沉的语调,并将这种语句和语调提升到荒诞不经的高度,以此揭露掩藏在高贵意识形态语句下面的自我利益、血腥暴力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因此,这一做法比论辩更实用: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官方命题阐明的情形(situation of its enunciation)对抗官方命题,进而颠覆官方命题;它凡事都拿个人利益说事,例如,当政客号召大家履行为国牺牲的义务时,犬儒主义会揭露说,这位政客正在从别人的牺牲中捞取个人利益。 狗智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对这种犬儒式颠覆(kynical subver‐sion)的回应:它看到——也考虑到——掩藏在意识形态普遍性(ideo‐logical universality)下面的特定利益,看到——也考虑到——意识形态面具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但它依然寻找理由来保留面具。这种狗智主义坚守的立场并非直接的不道德的立场(direct position of immorality),它更像是为不道德服务的道德。狗智智慧(cynical wisdom)的模型是,把正直、诚实视为最高形式的欺诈,把品行端正视为最高形式的放荡不羁,把真理视为最有效的谎言形式。 因此,这种狗智主义是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变态的“否定之否定”:面对非法敛财,面对暴力抢劫,狗智性反应(cynical reaction)是这样的,它会说,非法敛财不如合法敛财,非法抢劫不如合法抢劫,这样效率更高,还受法律保护。正如布莱希特在《三便士歌剧》(Threepenny Opera)中所言:“与建银行相比,抢银行算得了什么?” 显而易见,面对这样的狗智理性,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已经无能为力。我们无法再使意识形态文本(ideological text)接受“征兆性解读”(symptomatic reading),无法使意识形态文本直面它的空白点(blank spots),直面它为了组织自身(organize itself)、为了保持自身的一致性而必须压抑的东西。 狗智理性已经事先注意到了这一疏离。这是不是说,有待我们确认的唯一问题就是,借助于狗智理性的盛行,我们在所谓的后意识形态世界里找到自己?甚至阿多诺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前提是,严格说来,意识形态只是自称拥有真理的体系。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仅是谎言,而是被视为真理的谎言,是假装着要被人们认真对待的谎言。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不再拥有这种“假装”。极权意识形态(total‐itarianideology)不再期望得到严肃的对待,甚至这种意识形态的创造者也不再拿它当一回事。就其身份而论,极权意识形态只是操纵他人的手段,是纯粹外在性和工具性的;它的统治不是由它的真假值(truth‐val‐ue)来保证的,而是由简单的超意识形态暴力(extra‐ideological vio‐lence)和对好处的承诺来保证的。 正是在这里,在这个时候,引入了征兆与幻象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这样的观念,即认为我们生活在后意识形态社会的观念,实在是有些超前,狗智理性以其讽刺的超然态度,没有触及意识形态幻象(i‐deological fantasy)的基本层面,而正是在这个基本层面上,意识形态结构着社会现实。 来源:第一哲学家 编辑:梅镕缨 | 
| 【案例】 刘永谋:硅谷意识形态是一种炼金术 | 读书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硅谷意识形态指的是,21世纪之交兴起于硅谷、由凯文.凯利、乔布斯、马斯克和《连线》杂志等传播到全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核心问题是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主旨是不顾一切追求高科技乌托邦。如今,在西方社会中,尤其是IT圈子、AI圈子中,它已然成为主流或正统的观点。 硅谷意识形态,亦被称为“加州意识形态”“硅谷共识”。这个词由巴布鲁克和卡麦农于1995年,在一篇名为《加州意识形态》(The Californian Ideology)的文章中提出,不过我同很多人一样认为“硅谷意识形态”是更为合适的术语,因为加州是多元而包容之地,也有很多反科技甚至搞封建迷信的人在那,而高科技乌托邦思潮主要是源自硅谷一带的IT圈子、AI圈子。 这篇文章认为,加州意识形态是控制论、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和激进反文化运动的混合体。它高举信息科技自由主义的理念,认为市场与技术尤其是IT技术决定人类的未来,IT终将创造“赛博民主”即电子化的直接民主,推动社会大幅进步;搞IT的工程师、科学家、游戏开发者和投资人——巴布鲁克和卡麦农称之为“虚拟阶级”——是通过IT追求个人自由的“孤胆英雄”;IT产业通过开源共享等将使得人们更加平等,给每个人以通过个人才智成为成功IT企业家的机会,从而赋予个体更多权利和自由。 三十年后,再来看当时的这套说辞,确实激励过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投身信息革命的浪潮中,但今天已然被证明只是一种言过其实的“IT话术”“IT宣传术”。实际上,巴布鲁克和卡麦农提出“加州意识形态”这个术语,不是用来表扬“IT英雄”的,相反是对他们进行批评的。他们主要批评3点: 第一,个人自由的硅谷是国家大量补贴之下的产物,尤其与美国天量国防预算有关,根本不是自由市场的成功。“加州意识形态最吊诡之处是西海岸本身就是国家大规模干预的产物。” 第二,它主张自由个人主义,同时服从资本主义技术进步和自由市场的既有法则,完全不反体制,不追求制度创新。虚拟阶级搞的反中产阶级的激进文化运动,求助东方神秘主义的冥想、禅修之类,本质上是在为晚期资本主义续命。对此,罗斯扎克在《制造反文化》中有过深刻的分析。 第三,它带有很强的种族隔离意识,对于有色人种、同性恋、女权主义运动等是一种反动的力量。为什么?虚拟阶级会在网上与这些边缘人群相亲相爱,在现实中与他们完全隔离开来,即通过虚拟化问题使之称为伪善的表演。 插一句,在此次AI热潮中,催生大量从事数据标注工作、外包接活、分布全球贫困地区、毫无劳动保障和福利的AI劳工——如果我不说是AI奴隶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种族隔离意识从IT圈子遗传到AI圈子。 后来,巴布鲁克在其著作Imaginary Futures(2007)中,在讨论麦克卢汉主义时发展“加州意识形态”相关批评。2023年,凯伍和迪哈在Imaging AI(2023)中,在“美国人如何想象AI”的主题下,也批评加州意识形态。 不过,对“硅谷意识形态”最为有名的批评,当属技术封建理论对它的深度批判。技术封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以技术决定论为底色的当代AI资本主义或平台资本主义批评理论。它看来,当代资本主义是数字资本主义,与20世纪80、90年代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已经不同。转变从何而来呢?新科技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演变,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兴起改变当代社会的基本形态。技术封建主义理论认为,AI时代,数据成为数字封地,新科技公司则是赛博领主。于是,数字平台不再是资本主义,而是在搞“数字封建主义”。换言之,它认为,硅谷意识形态本质上主张的新形式的封建主义。 在《技术封建主义》中,迪朗对硅谷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1)乐观的技术决定论(典型的如e/acc,即有效加速主义),即技术加速能解决所有问题。2)崇拜技术创新、科技英雄以及独角兽企业,万神殿里坐着的是乔布斯、马斯克和奥特曼。3)强调个人能力,主张市场资源,反对政府干预。4)数据至上或数据崇拜。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是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本身根植于政治激进主义的沃土)与加州新企业家对自由市场原则的热情拥护相结合的产物。” 然而,硅谷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却没有结出它所宣扬的果实,相反出现了迪朗所称的5个悖论,即新科技公司经济垄断日益严重,对个体消费和精神状况控制加剧,社会流动性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的急剧扩大),技术创新加速并没有带来经济持续增长,适度政府干预而非完全自由化、私有化的国家取得成功。换言之,“硅谷意识形态”不过是我所说的AI宣传术,是资本家的意识形态宣传,给劳动人民画的“大饼”。 事实上,西方智能社会大发展,民主和自由不但没有高涨,相反陷入低迷之中。迪朗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是数字统治的社会,管理资本主义兴起,新科技公司蔑视自由民主。于是,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社会控制迅速升级。在他看来,赛博空间中,新科技公司正在进行各种社会控制实验,比如控制人的消费偏好,控制人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等。 在迪朗看来,平台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与封建主义有类似之处。他以为,封建主义的关键在于贵族统治权、农奴制、封臣制以及暴力封建战争。这导致“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有三个显著特点——直接生产者对部分生产工具的所有权,他们在组织工作过程中的自主权,这些工作过程基本上是单独和分散的;最后是与工作过程本身相关的世袭征税的不连续性”。然后,按照他对封建主义的理解,迪朗认为当代数字经济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有共通之处。比如,封建社会地主不劳动,现在数字平台只是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数字灵工单独工作,自带劳动工具,这和封建农奴相似。封建社会农民向领主交税,但领主战争经常换领主,数字灵工离开不了平台,但每次提供劳动的雇主并不相同。 虽然技术封建主义理论对硅谷意识形态大加鞭挞,但却是传播这一概念最重要的推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黑粉也是粉”的道理。 另外一个推动大家关注“硅谷意识形态”的思潮,是所谓的技术加速主义,尤其是其中的“有效加速主义”“有效利他主义”的主张。从根本上说,建设性的技术加速主义都是硅谷意识形态的变种或分支。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信息社会开始向智能社会进化,有效利他(effective altruism)思潮在硅谷高科技圈子大受欢迎,并扩散成一波技术加速运动。有效利他主义者认为,当前世界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必须以科技和理性的方式加以解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们应该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为全人类谋福祉,如预防大流行病和核扩散、减轻环境污染、将人类送往外星球等。 有效利他运动主要以慈善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与之不同,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有效加速主义(e/acc)思潮,强调所有人加入和促进技术加速的进程,在包括马斯克在内的AI圈子中拥趸颇多。在以往的加速主义主张之外,e/acc融入最新科技进展尤其是AI前沿以及赛博格等超人类主义因素,丰富了加速主义内涵,使之更为科学和时髦。 简而言之,e/acc主张不顾一切发展技术,人类福祉不应该成为控制AI发展的理由,人类必须主动适应技术发展,即使最终机器人、赛博格取代人类主导地球。显然,e/acc是一种乐观技术决定论,带有狂热的技术乌托邦的色彩。 另外,有些加速主义者还提出防御加速主义,主张以去中心化、民主化的防御性机制处理AI对齐问题。也就是说,让更多人参与AI对齐,用民主方式判定AI行为,同时针对AI潜在风险建构更多防御壁垒,预防对齐失败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相比于e/acc,似乎d/acc更为稳妥一些。 同样,对于加速主义,很多人进行过强力批评。在《解放的速度》中,维利里奥彻底将加速主义变成资本主义批评理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就是竞速政治,今日到处被痛骂的新自由主义,也是竞速政治的变体,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最终都表现为各式各样的速度比拼,新自由主义更是以自由的名义将之合理化、体系化,在其中人们根本不可能得到喘息。德籍韩裔哲学家韩炳哲对加速社会非常反感,将加速视为当代社会成为倦怠社会的根本原因。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和工作都很繁忙,竞争日趋紧张,搞得大家精神非常紧张。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硅谷意识形态”是资本家的“炼金术”呢?一句话说,硅谷意识形态给IT、AI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的合法性支持和理想主义激励,当然是以一种欺骗的或名不符实的方式。这种AI宣传术吸引持续的社会关注,吸引海量的风险投资,吸引一茬一茬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做得非常成功。并且,也形成一整套的操作办法。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我讨论过的AI宣传术的问题,有兴趣看我的相关发表,此处不赘言。 硅谷意识形态炼金效果如何,看看马斯克如何宣传Space X公司的火星殖民计划的。他不说我们要赚钱,而是说他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让地球文明走向“火星文明”“太空文明”。他说,未来火星社区是DIY的,不受国家和公司权力的影响。在太空文明中,我们抛弃地球这个烂摊子,重新开始创造新的文明,通过新科技来获得真正的解放。 这一番说辞,可谓激动人心!这让人想起当年五月花号来到美国新大陆,也是要从零开始创建上帝之城。也让我想起前两年元宇宙爆火时,有人说元宇宙是人人自由驰骋的“赛博新大陆”。这些“话术”都是一脉相承的,源自于硅谷意识形态。有人说的好: 在某种程度上,火星居民结合了加州意识形态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两个运动都是“政治斗争与文化反叛”的结合(Barbrook & Cameron, 1996)。火星殖民的想法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对地球政治生活的绝望和沮丧的标志。几个世纪以来,移居另一个星球一直是围绕文化产品的一个幻想。居住在火星上象征着有一个新的开始,代表着新的政治生活,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然而,这也是一个科幻梦想成真,埃隆·马斯克是变革的领导者。 硅谷精英们不仅技术一流,忽悠人也是一流的,我们平民老百姓必须擦亮眼睛。阶层固化,不可认命,但单靠新科技是解决不了的,本质上仍然是制度革新和进步的问题。 来源:不好为师而人师者o刘永谋 编辑:梅镕缨 | 
| 【案例】 挨家挨户通报停火的28岁巴勒斯坦记者被枪杀,事发时正报道加沙城街头枪战 [url=]大象新闻 [/url] 2025年10月13日  据半岛电视台10月12日报道,巴以停火协议达成几天后,一名28岁的巴勒斯坦记者在加沙城的交火中遇难。这名记者叫萨利赫·阿尔贾法拉维,几天前,他曾在夜间走上加沙街头,挨家挨户通知停火协议已达成。   加沙内政部称,事发时,阿尔贾法拉维在加沙城萨布拉街区报道哈马斯和一支与以色列有关联的“民兵”冲突,被“民兵”成员枪杀。 半岛电视台核实了记者和活动人士发布的视频,视频显示,他身穿“记者”防弹衣的尸体被放置在疑似卡车的后部。他自10月12日早上以来一直处于失踪状态。 加沙内政部一位高级消息人士表示,加沙城的冲突涉及“一支与以色列占领军有关联的武装民兵”。 该消息人士称,哈马斯部队对该民兵实施了围困,并补充说,“民兵成员在流离失所者从加沙南部返回加沙城时杀害了他们。” 此前加沙停火协议达成后,萨利赫·阿尔贾法拉维曾在夜间举着手机亮光走上加沙城街头向民众传播停火消息,喊着“战争停止了,已经协议停火了,伙伴们”,脸上难掩兴奋。 此前报道: 近日,哈马斯证实达成加沙停火协议后,加沙民众敲锣打鼓庆祝。加沙中心区阿克萨医院大量人群高举“V”手势。由于大面积电力和网络中断,巴勒斯坦记者走上街头向各家各户通报停火协议。   特朗普8日宣布,以色列和哈马斯已同意美方所提加沙地带“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哈马斯、以色列总理府各自发布声明证实协议达成。 来源:大象新闻  编辑:梅镕缨 | 
| 【案例】 日本诺奖井喷?旧报新读仍有意义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 
| 10.9【案例】 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 
| 10.8【案例】 马尔科姆・考德威尔因采访中与波尔布特顶嘴遭处决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 
|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杨泓艳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