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法国记者在乌克兰被火箭弹击中身亡 ![]() 世界各地的记者都在哀悼并向周二在乌克兰东部被火箭袭击身亡的法国记者致敬。 法新社(AFP)视频协调员阿曼·索尔丁在乌克兰和俄罗斯战争中最致命的战场巴赫穆特市附近被火箭弹袭击身亡。 索尔丁和一组法新社记者在乌克兰东部前线时遭到攻击。其他记者都安然无恙。 法国欧洲与外交部长凯瑟琳·科隆纳(Catherine colonna)说,索尔丁的死“提醒了我们信息自由的代价”。 科隆纳在推特上说:“我向他说出战争现实的勇气致敬,并向他的家人和同事表示衷心的哀悼。”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也赞扬了索尔丁在乌克兰“确定事实”的“勇气”。 保护记者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的一个数据库显示,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至少有16名记者在乌克兰遇害。 去年3月,美国纪录片导演布伦特·雷诺在基辅郊区被杀。他是自战争开始以来第一位在乌克兰死亡的美国记者。 据法新社报道,包括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内的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向索尔丁表示敬意,称他是一位“有才华和勇敢的记者”。 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在推特上表达了拜登政府的哀悼。 让-皮埃尔写道:“我们的心与今天在乌克兰战争前线牺牲的记者阿曼·索尔丁的家人以及阿曼在法新社的同事们同在。” “新闻是自由社会的基础,”她补充说。“全世界都感谢阿尔曼和其他10名记者和媒体工作者,他们为揭露俄罗斯入侵的恐怖而牺牲了生命。” 美联社对这篇报道也有贡献。 来源:智讯网 编辑:洪韵 |
【案例】 挨家挨户通报停火的28岁巴勒斯坦记者被枪杀,事发时正报道加沙城街头枪战 [url=]大象新闻 [/url] 2025年10月13日 据半岛电视台10月12日报道,巴以停火协议达成几天后,一名28岁的巴勒斯坦记者在加沙城的交火中遇难。这名记者叫萨利赫·阿尔贾法拉维,几天前,他曾在夜间走上加沙街头,挨家挨户通知停火协议已达成。 加沙内政部称,事发时,阿尔贾法拉维在加沙城萨布拉街区报道哈马斯和一支与以色列有关联的“民兵”冲突,被“民兵”成员枪杀。 半岛电视台核实了记者和活动人士发布的视频,视频显示,他身穿“记者”防弹衣的尸体被放置在疑似卡车的后部。他自10月12日早上以来一直处于失踪状态。 加沙内政部一位高级消息人士表示,加沙城的冲突涉及“一支与以色列占领军有关联的武装民兵”。 该消息人士称,哈马斯部队对该民兵实施了围困,并补充说,“民兵成员在流离失所者从加沙南部返回加沙城时杀害了他们。” 此前加沙停火协议达成后,萨利赫·阿尔贾法拉维曾在夜间举着手机亮光走上加沙城街头向民众传播停火消息,喊着“战争停止了,已经协议停火了,伙伴们”,脸上难掩兴奋。 此前报道: 近日,哈马斯证实达成加沙停火协议后,加沙民众敲锣打鼓庆祝。加沙中心区阿克萨医院大量人群高举“V”手势。由于大面积电力和网络中断,巴勒斯坦记者走上街头向各家各户通报停火协议。 特朗普8日宣布,以色列和哈马斯已同意美方所提加沙地带“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哈马斯、以色列总理府各自发布声明证实协议达成。 来源:大象新闻 编辑:梅镕缨 |
【案例】 这是战争罪!法国战地记者遭俄罗斯无人机袭击,身亡!检察官介入调查... 周五(10月3日),法国一名战地记者,在乌克兰东部执行采访任务时,遭到俄罗斯无人机的袭击死亡。法国检察官今天(10月5日,周日)表示,他们已对这起“战争罪”事件展开调查。 这名无辜的战地记者,是37岁的记者安托尼·拉利坎(Antoni Lallican),他在遇难时,正随乌克兰第四装甲旅在前线附近的顿巴斯地区进行随军报道。 ![]() 在同一次袭击中,乌克兰记者格奥尔基·伊万琴科(Georgiy Ivanchenko)也因遭受袭击受伤。乌克兰军方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将这次袭击归咎于俄罗斯。 俄军空袭造成伤亡 波兰提高地面防御戒备 今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空袭造成五人死亡,并严重破坏了能源基础设施,导致数万人一度断电,并促使邻国波兰宣布地面防御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俄罗斯加紧了对能源网络的袭击,这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即俄罗斯可能会恢复其大规模攻击电力设施的行动,这种袭击曾在过去的冬季让数百万人陷入黑暗。 ![]() 据乌克兰空军称,俄罗斯军队向乌克兰发射了496架无人机和53枚导弹,其中大部分被击落。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晚间讲话中表示:“俄罗斯人甚至没有试图隐瞒他们的真实意图。绝大多数目标是民用物体和普通基础设施。” 利沃夫州州长马克西姆·科济茨基(Maksym Kozytsky)表示,这是针对利沃夫发动的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利沃夫位于乌克兰西部,距离前线数百公里,此前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东部城市的袭击。 ![]() 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加(Andriy Sybiga)表示:“在利沃夫附近,一整个四口之家在家中遇难,其中包括一名十几岁的女孩。”紧急服务部门公布的照片显示,消防员在一栋被毁建筑中扑灭火焰,并协助老年居民撤离至安全地带。 地方当局表示,袭击还在南部的扎波罗热地区造成一人死亡,并在东部前线附近造成人员受伤。 泽连斯基呼吁更多制裁 能源网络遭受重创 泽连斯基表示,俄罗斯“正在公然试图在冬季来临前摧毁我们的民用基础设施——我们的天然气基础设施、我们的发电和输电设施。”他抨击说“世界没有任何实际反应”,并敦促对俄罗斯实施更多制裁。 乌克兰紧急服务部门表示,此次袭击导致数个地区超过11万用户断电,其中扎波罗热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地区负责人伊万·费多罗夫(Ivan Fedorov)表示,扎波罗热有超过7.3万人断电,尽管电力已于当晚完全恢复。 ![]() 乌克兰国有天然气公司Naftogaz也报告了其网络受损。Naftogaz首席执行官谢尔盖·科雷茨基(Sergii Koretskyi)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疯狂的恐怖袭击只有一个目的——剥夺乌克兰人的天然气、暖气和电力。” 俄罗斯军方则表示,他们发动了针对“乌克兰军工联合体企业以及确保其运行的天然气和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 俄军对铁路网和北约边界的行动 俄罗斯的袭击也令乌克兰的欧洲盟友感到不安,此前发生了一系列俄罗斯无人机侵犯欧洲领空事件。 北约(NATO)在本月加强了成员国家东部边界的防御,北约指责莫斯科通过无人机入侵多个成员国以及军用飞机飞越爱沙尼亚领空来试探其防空能力。波兰武装部队昨夜在社交平台上发贴表示,他们已动员飞机并将地面防御置于高度戒备状态,以保护其领空,特别是在靠近乌克兰的地区。 乌克兰还表示,俄罗斯正在加紧对其铁路网络的空袭行动,试图在冬季到来前隔离前线社区。据乌克兰官员称,周六,俄罗斯向乌克兰东北部苏梅地区的两列客运列车发射了无人机,造成一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来源:洛杉矶中文报 编辑:何璇祺 |
【案例】 法国记者在乌前线身亡,马克龙发声 法媒:一名法国摄影记者在乌克兰遭无人机袭击身亡,马克龙发声 据法国24小时新闻台10月3日报道,欧洲记者协会等多个记者组织称,37岁的法国摄影记者安东尼·拉利坎当地时间周五(3日)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遭无人机袭击身亡。报道称,这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首次发生记者被无人机杀害的事件。 ![]() 安东尼·拉利坎 资料图图源:外媒 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日晚些时候在社交平台X上发声称对此深感悲痛,并向拉利坎的家属表示慰问。马克龙表示,这名法国摄影记者当时正在前线与乌军并肩作战。 截至发稿前,暂未看到俄方对此作出回应。 来源:环球网 编辑:杨泓艳 |
【案例】 医院遭轰炸致20人死亡,包括多名记者,美、英、法谴责以色列! 据美联社报道,当地时间25日,以色列空袭了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造成至少20人死亡。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方对以色列表示谴责。 ![]() 资料图:遭袭击后的加沙地带。 据报道,加沙卫生部门官员表示,以军的第一轮袭击击中医院上层手术室及医生宿舍,造成至少2人死亡;第二轮袭击在救援人员与记者赶往现场时命中外部楼梯间,造成18人死亡。此外,两次袭击还导致约80人受伤。 报道称,死者中包括5名记者,分别来自路透社、美联社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媒体。 袭击发生后,美联社与路透社向以色列当局联名致信,并在信中对以军袭击记者的行为“感到愤怒”。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埃菲·德夫林称,以军不针对平民,并已就相关空袭启动内部调查。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称,对纳赛尔医院的袭击是一起“悲剧性意外”,军方正在调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以及英国、法国等多方对此次袭击表示谴责。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被问及此事时表示:“我不高兴,我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特朗普补充说,他认为“未来几周加沙可能会有一个决定性的结局”,但未作具体说明。报道指出,外界尚不清楚他指的是以军即将发动的攻势,还是长期进行的停火谈判。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杨泓艳 |
【案例】 半岛电视台记者团队遭以军袭击5人死亡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加沙地带医疗部门消息人士10日说,以色列军队当天袭击了加沙地带医疗机构希法医院前的记者帐篷,导致半岛电视台5名记者身亡。以军随后承认打死一名半岛电视台记者,指称他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有关联。 ![]() 这是8月8日拍摄的加沙城的帐篷以及损毁的建筑。新华社/法新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该台记者阿纳斯·谢里夫和其4名同事在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中遇难。 希法医院负责人穆罕默德·阿布·萨尔米亚告诉新华社记者,5名巴勒斯坦人在以军的袭击中丧生,包括半岛电视台记者和摄影师。 巴勒斯坦民防部门消息人士告诉新华社记者,以军袭击时直接瞄准记者在希法医院前搭设的帐篷,有人“被炸成碎片”。 以色列国防军稍后发表声明,承认他们在对加沙城发动的一次袭击中打死阿纳斯·谢里夫,称他与哈马斯有关联,“伪装成半岛电视台记者”。 声明称,阿纳斯·谢里夫是哈马斯“一个行动小组头目”,负责推进针对以色列平民和以色列国防军部队的火箭弹袭击。 声明还称,发现的一些文件显示,阿纳斯·谢里夫与哈马斯有联系。这些文件包括“人员名册、恐怖分子培训课程清单、电话簿和工资文件”。 但半岛电视台援引加沙地带作家兼分析师穆罕默德·谢哈达的话报道,“没有证据表明谢里夫参与了任何敌对行动”。 身亡前不久,谢里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加沙的夜空被轰炸照亮,爆炸声不绝于耳。“无情的轰炸。”他写道,“两个小时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城的侵略愈演愈烈。” 谢里夫家属在谢里夫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其遗言说:“这是我的遗嘱,也是我最后的留言。如果这些话传到你耳中,那就说明以色列已经成功杀了我,并让我噤声。”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半岛电视台持续抨击以军行动。以政府指责半岛电视台偏袒哈马斯并煽动针对以色列的行动,于2024年5月关停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以色列的分支机构,并禁止其频道在以播放。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泰晤士报》战地通讯员之死与火烧圆明园 ![]() 图为被焚毁后的圆明园 自新世纪以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走的圆明园文物陆续回归中国。正是在这段时间,英国《泰晤士报》、BBC 等媒体刊登了《耻辱的宫殿,谁之过?》等多篇文章讲述同一个历史故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泰晤士报》派“特别通讯员”托马斯·鲍尔比(Thomas Bowlby)前往中国报道战事,不料被清廷扣为人质并死于狱中。此人与英国特使额尔金关系亲密,得知友人遇难,额尔金一是十分愤怒,二是担心不为他报仇会遭《泰晤士报》批评,于是下令火烧圆明园。这些文章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参考消息》翻译、转载了《谁之过?》并批评指出,“英媒文章为火烧圆明园狡辩 : 只是为一名记者报仇”,但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英媒“狡辩”。 笔者于近期获得了托马斯·鲍尔比的日记、信件、报道汇编,下文拟以这份档案为基础,并结合其他史料,探寻鲍尔比之死与火烧圆明园的联系。 一、《泰晤士报》与战地通讯员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迅猛,加上殖民军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为英国贡献了不少财富,英国国力因而空前强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伦敦《泰晤士报》快速发展,发行量与日俱增,具有了向异国他乡派遣通讯员的经济实力。 1854 年,该报派拉塞尔(William H.Russell)前往克里米亚战场报道战事。抵达战场后,他写了一些批评性报道,但批评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英军的伤员救助工作和战斗组织工作。换言之,他希望英军改正错误并赢得战争,而不是停止战争。批评军队的报道会引发军方以及政府的不满,《泰晤士报》主编德莱恩(John Delane)顶住压力将报道刊发,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他与政府意见不合,这些批评性报道载于报端后,英国民怨沸腾,首相被迫辞职。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他积极与之合作,在报纸上造舆论支持新首相。新内阁发起了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军事行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德莱恩再次派通讯员前往印度和中国战场。此时,他需要通讯员为英军唱赞歌。 德莱恩派往印度的通讯员还是拉塞上看,他没有辜负德莱恩的期望,与驻印度的英军军官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将英军成功镇压印度“暴民”的消息传回国内。但是,英国殖民政府对被俘起义者施加酷刑,这让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拉塞尔心生不满,于是提出了一些批评。 《泰晤士报》派往中国的第一个通讯员是乔治·库克(George Cooke)。此人也没有令德莱恩失望。他积极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造舆论,在报道中和后来出版的书中写道,自己对中国没有同情心,“即使是为了中国人的利益,广州也必须被攻陷”。不过,库克在中国待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不干,与押解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英军一道去了印度。 此时拉塞尔也在印度,英中战事正酣,但德莱恩没有把他派往中国。德莱恩派往中国的第二个通讯员就是名不见经传的托马斯·鲍尔比。他做过几年律师,但似乎不太成功。他打破伦常,通过迎娶其父第二任妻子的富有姐妹取得了财富,但因投资失败,财富损失殆尽,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工作。渴望获得名利的他理应比较“听话”,但德莱恩还是不太放心。 1860 年 4 月,鲍尔比离开伦敦前往中国,不久后,德莱恩给鲍尔比写了一封有威胁意味的信,奉劝他抛弃对和谈的幻想,要求他为攻占北京造舆论,“如若不然,对于此次远征以及对于你自己而言,结果都将是十分糟糕的。” 1860 年 9 月 18 日,他与几十个英法将士一道前往通州,为谈判做准备。这一行人被清军俘虏,几周后,鲍尔比死于狱中。如果没有被俘,他很可能在侵略军的保护之下进入紫禁城,“采访”清朝皇亲国戚。 二、鲍尔比的报道和“友情”鲍尔比原本与此次远征的最高领导人额尔金伯爵(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并不相识,但在动身之后不久,他就得到了额尔金的接见,而这可能是因为额尔金比较重视新闻媒体,希望利用鲍尔比造舆论。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额尔金是个“新闻迷”,经常花大量时间读报,除了读《泰晤士报》,还读上海、香港以及欧洲大陆出版的报纸。根据额尔金的日记,库克在 2 年前为《泰晤士报》所写的中国战事报道已让他对该报有了好感。 ![]() 图为额尔金(1811年-1863年) 见面之后,两人与一些英法将领一道乘船前往中国,途中遭遇了行船事故,鲍尔比就此事写下了他此行第一篇报道。报道称,有几个乘客慌乱逃离,但额尔金镇定自若,坚持让其他人先走。报道还强调,那些慌乱逃跑的乘客既不是英国人也不是法国人。 这篇报道显然有助于塑造额尔金以及英法联军的形象,德莱恩在收到报道后回信表扬了鲍尔比,称其写作水平高于拉塞尔和库克,此后鲍尔比与额尔金形影不离,还曾在额尔金的卧室过夜。额尔金将他引荐给使团的全体人员,他们表示愿意给鲍尔比提供任何帮助。抵达中国之时,额尔金已非常信任鲍尔比,他写道:“天气宜人,将士都很健康。 不用赘述,我相信你可以在《泰晤士报》上看到详情,因为‘我们自己的通讯员’就在隔壁,他正在写信。”鲍尔比没有辜负德莱恩的期望和额尔金的信任。库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呼吁英军占领广州,鲍尔比则更甚一筹,还未抵达中国就开始为攻占北京造舆论。根据他的日记,从伦敦到通州这一路上,他只正式访问了一个中国人,即在新加坡见到的“中国佬”(Chinaman)胡亚基(英人称其为“黄埔先生”)。胡告诉他,英国若想实现目标,就应对北京实施“决定性的打击”。 他将这个观点写进报道,也就是告诉英国公众,就连“中国佬”也希望英军攻克北京。 9月2日,鲍尔比收到了从伦敦寄过来的《泰晤士报》,上面刊载了两篇强烈支持进军北京的社论。鲍尔比读过之后感到欣慰,因为这两篇文章“与我所写的所有东西论调一致,将起到给额尔金大人撑腰的作用……”。 鲍尔比在为进军北京造舆论的同时隐瞒了英法联军的恶行。他在日记中写道,英国海军士兵和军官都疯狂地抢劫,甚至连自己英国报道没有记录这些事。他在一篇报道中称,抢劫者主要是英法联军雇佣的中国苦力,未见到一个英军士兵参与抢劫,法军则是抢夺了“不干净的动物”。 额尔金与鲍尔比相处融洽,除了是因为可以互相利用,还可能是因为两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看法基本相同,都充斥着民族中心主义偏见。额尔金认为,“在低等种族当中生活是可怕的”;“愚笨、拐弯抹角、多疑、虚张声势……是这个国家处理事务的普遍特点”。鲍尔比则写道:“好奇和贪婪是中国佬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旦谈好价钱,中国苦力“就像绵羊或驴子一样跟了上来”。 三、鲍尔比之死与焚毁圆明园的命令 额尔金是不是像《泰晤士报》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给鲍尔比报仇和安抚《泰晤士报》而下令烧毁了圆明园呢? 额尔金绝非感情用事之辈,而是一个能分清轻重缓急的政治家,如果他特别重视与鲍尔比的友情,就应该在鲍尔比被俘之后想方设法去营救,而不是等到鲍尔比被处死之后再去报仇。鲍尔比不是唯一的人质,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不少英法军官,其中不乏重要人物,例如通晓华语的要员、谈判主角巴夏礼(Harry Smith Parkes)以及额尔金的私人秘书。在清廷以这些要员以及鲍尔比的性命为要挟之时,额尔金没有退让半步。 10 月 9 日,巴夏礼等要员被清廷释放,鲍尔比仍生死未卜。额尔金觉得,部分人质获释就可以证明不妥协策略是正确的,于是信心满满地向联军发出公开信称:“冒险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实际上更保证了被囚同胞的安全……鲍尔比先生……很快就会归来。” 额尔金因害怕遭《泰晤士报》批评而火烧圆明园的说法也不可信。《泰晤士报》主编一直支持额尔金和由他主导的远征,不太可能因一个临时雇佣的通讯员被战场上的敌人杀害而大幅转变态度。《谁之过?》一文用以证明此说的唯一证据是一则传闻:额尔金意欲摧毁圆明园,但法方认为不妥,额尔金便对法军指挥官说,“如果我不替《泰晤士报》的通讯员报仇,该报会如何说我?”。 此事载于英军军官亨利·诺利斯(Henry Knollys)回国后出版的回忆录。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诺利斯写的是,法军指挥官蒙托邦(Cousin de Montauban)回国后宣称,额尔金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而不是诺利斯亲耳听见额尔金口出此言。而且,诺利斯觉得额尔金不可能因忌惮报纸批评而下令烧毁圆明园,他写道:“的确很难相信,我国如此高尚的外交官(额尔金)会因为担心失去一个舆论机构的支持而展开如此严厉的报复行动,无论这个机构的影响力有多大”。 他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蒙托邦回到法国后因洗劫圆明园而遭到批评,他觉得蒙托邦讲这番话是为了把责任推到额尔金身上。在迫使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远征目标达成之后,额尔金才给《泰晤士报》主编德莱恩写了一封短信通告鲍尔比的死讯。信中有一些替自己开脱的说辞:鲍尔比是自愿去通州的;他曾向鲍尔比表示“如果你被关进牢笼,我就不得不去救你出来”(实际没有去救)。但他没有向德莱恩表示,火烧圆明园是为了给他麾下的通讯员报仇。实际上,这封信根本没有提及圆明园。 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目的或许是赢得国内的舆论支持。巴夏礼在战争初期写道:“我们的处境肯定很尴尬,但我们不能回退,只有继续进行下去,激起人们的恐惧,我们才能取得成功”,而清廷将英国“和平使者”扣为人质一事若载于报端,便能激起英国公众的恐惧与愤怒,使对华战争获得舆论支持。 英国学者称,清廷扣押英法人质事件见诸报端后,“英国全国上下陷入了反华爱国主义的狂热”,当人质的死讯传到英国以后,火烧圆明园就成为合理选择,因为这既顺应了要求“复仇”的舆论,又能展现英国政府惩罚“野蛮人”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鲍尔比等人质之死或许正是《泰晤士报》和额尔金所需要的。 《泰晤士报》在 1860 年圣诞节发表的社论比较清楚地讲述了烧毁圆明园的另一个目的:要达成目标,就必须通过行动摧毁中国皇帝的威信,让傲慢的中国政府屈服,让他们知道我们才是北人。摆在英军面前的选择有二,一是夺取和占领紫禁城,二是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额尔金没有选择前者是因为,不欢迎西方势力的太平天国正在中国南部攻城掠地,英法联军若攻占紫禁城则可能使清廷崩溃,而这会使英国远征的目标——签订长期有效的协议、获得巨额赔偿、保障其在华特权一一化为泡影。摧毁具有象征意义的皇家园林则不会让清廷崩塌,但可以打击其精神、摧毁其抵抗意志 , 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何时撤军也是额尔金必须考虑的问题。蒙托邦将军的私人秘书回忆称,八里桥会战之后,“联军必须尽快与恭亲王做个了结……道路和运河已结冰,严寒对于联军十分不利”,而火烧圆明园显然有助于尽快与清廷“了结”。 四、鲍尔比的战地通讯员身份 《泰晤士报》等英国媒体挖出这个尘封已久的往事反复发文,并质问“谁之过”,无非是想强调中国人杀害了无辜的英国记者,有错在先,英军后来火烧圆明园情有可原或理所当然,但这其实是在按当今的观念评判过去,即利用当代人对记者职业以及杀害记者的行为的认知来评判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战地通讯员之死,贴上“非正义”的标签,进而抢占道德高地。 首先,在当代人眼中,战地记者是平民而非战斗人员,交战方杀害他们有违道义,但将战地记者认定为“不直接属于军队组成部分的随军人员”、“可享受战俘待遇”的《海牙第二公约》1899 年才颁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时,保护战地记者还远未成为西方国家的共识。值得一提的是,鲍尔比与拉塞尔一样配有枪支,还在被清军围困之时掏出枪准备射击。 其次,在 19 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通讯员还不是一个稳固的职业,“战地通讯员”则大都由报社临时聘用,与报社只有短期供稿关系。得知鲍尔比被俘之后,《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头条文章”,但鲍尔比的名字没有在文章中出现。此文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很遗憾地宣布,虽然我们正翘首盼望下一封来信,但可能收不到对中国近事的详细报道了”。这或许意味着,对于该报而言,损失的不过是一个能提供消息的人罢了。 再次,在那时的中国,新闻业还处于萌芽期,朝野皆知、影响广泛的现代报刊还没有出现,清廷官员可能没有听说过“通讯员”这个行当,甚至可能不知报刊为何物,自然不会给予鲍尔比区别对待。负责收监鲍尔比等人的刑部尚书赵光认为,他所羁押的是“英法文武兵将三十余人”。 最后,鲍尔比之死并未让英军将领对带通讯员行军一事心生担忧,相反,自此往后,许多英国殖民军将领都开始邀请报刊通讯员同行,其中原因不言自明。一位西方新闻人于1900 年评论说,没有通讯员英国军队便不会前进。 总之,鲍尔比也不是当代人眼中的那种战地记者,清廷将其杀害一事并不光彩,但也不能被视为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或“严重的反人类罪行”。他未像现代西方新闻神话所鼓吹的那样,以客观、中立为准绳,力图讲述全部真相和阻止战争,而是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名利之欲驱使下,为本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呼与鼓。虽然他在英军点燃圆明园之前已去世,但是他以及他身后的《泰晤士报》起到了为烧毁三山五园的大火煽风的作用。 结语 托马斯·鲍尔比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战地报道的记者之一,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记者之一,还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新闻人,但他缺乏了解、理解中国的意愿,带着“有色不可理喻的野蛮人的新闻故事,然而,随着英帝国的衰落与殖民主义的退潮,这些故事便逐渐失去了光彩。 《谁之过?》一文的作者是托马斯·鲍尔比的后代、BBC 记者克里斯·鲍 尔 比(Chris Bowlby)。他在文中写道:火烧圆明园一事,在英国几乎无人知晓,但中国人却记得很清楚。额尔金当年将托马斯·鲍尔比等被清廷处死的英人葬于北京安定门外的俄国墓地,他去此地寻找祖先的坟墓,发现墓地已经变成青年湖公园高尔夫球练习场。 他的意思是,自己作为英国人,已将清廷杀害自己祖先一事看淡,中国人也应该忘记火烧圆明园一事,解开“圆明园情结”。可是,一直到了1927 年,即托马斯·鲍尔比去世 67年以后,英人在上海租界所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和最高法院与领事公报》仍在发表文章悼念托马斯·鲍尔比等“光荣死者”,谴责中国人 1860 年的“邪恶行径”。 近年来,包括克里斯·鲍尔比在内的英国新闻人又发表了多篇“缅怀”这位战地通讯员的“旧闻报道”,而这或许意味着他们仍没有解开“日不落帝国情结”。 有趣的是,《北华捷报》的那篇文称,英国使馆为了更好地纪念鲍尔比等人,在不久之后就将他们的棺椁迁出了俄国墓地,葬在北京城内一块“永远属于英国”的墓地。也就是说,克里斯·鲍尔比可能因为忙于造舆论,没有仔细查证,所以找错了地方。 来源:AI自智体(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辛瓦尔好友被斩首,是美联社CNN记者 当地时间5月13日凌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中部汗尤尼斯市纳赛尔医院内一处病房实施了定点打击,杀死了哈马斯成员哈桑·阿斯利赫。 哈桑·阿斯利赫虽然不是哈马斯高官,但他的影响力超过普通的哈马斯高官,因为他是美联社和CNN位于加沙的记者,此前关于诸多谴责以色列滥杀无辜轰炸平民的报道,许多就来自他,而他和辛瓦尔的合影亲昵也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比寻常。 阿斯利赫也是哈马斯众多复杂成员的一例,这些哈马斯作为哈马斯骨干的同时,他的身份包括联合国雇员,或者联合国学校的老师,以及西方主流媒体在加沙的记者或者编辑,而这些职务,在加沙都属于高薪工作,不是哈马斯或者其他恐怖组织成员,也不可能获得。 阿斯利赫曾于2023年10月7日恐怖袭击当天,在社交平台直播其进入以色列境内滥杀无辜的画面,并被以方认定直接参与了对平民社区的暴力袭击。视频画面显示,阿斯利赫随身携带武器,并在某些视频片段中展现在被烧毁的以色列居民区,疑似参与破坏、开火等行为。他的视频成为当天部分哈马斯成员“炫耀式直播”杀害以色列人的证据。 ![]() 而10月7日恐怖袭击和纳粹大屠杀最显著的区别是,哈马斯炫耀对以色列人的奸杀凌虐,而纳粹则一直尽量掩盖,毕竟,后者还知道这是反人类。 ![]() 阿斯利赫在4月初一次以军空袭中受重伤,之后藏身于纳赛尔医院的烧伤科病房接受治疗。以军情报在确认其身份与位置后,于13日凌晨发起对其的代号级打击,而普通哈马斯成员,则没有这种高级别斩首待遇。 如果仅仅认为哈马斯光是野蛮残暴,那就OUT了,哈马斯的战斗力无法和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相比,哈马斯最擅长的那些用平民当盾牌也是小儿科,伊斯兰国塔利班基地组织胡塞武装真主党,都擅长这个,哈马斯和以上这些恐怖组织不同的是,他们和西方主流媒体是事实盟友,这些所谓来自哈马斯记者的报道和信息,比哈马斯几千枚火箭弹袭击以色列有用的多,因为哈马斯的火箭弹攻击之后,要想让以色列停止反击,就离不开这些受雇西方大媒体的哈马斯成员的渲染报道以色列的惨无人道。 战争之初关于阿赫利医院的爆炸报道,纽约时报第一时间采信哈马斯加沙卫生部门的信息,导致整个世界在数小时内都相信了这个以色列炸死500人的特大号谣言,以至于约旦主办的拜登和阿拉伯领导人峰会被取消。而这个信息,就是这家媒体在加沙的编辑提供,纽约时报第一时间采用,而这些编辑记者,正是来自哈马斯。当然,这家媒体对这种报道,仅仅称,“鉴于新闻在冲突扩大期间的敏感性,以及它得到的突出宣传,《时报》的编辑们本应在最初的表述上更加谨慎,并更明确地说明哪些信息可以核实”。 也就是说,我们罚酒一杯,下次报道的时候尽量甄别信息来源。 而这些大媒体都是哈马斯这个攻击以色列—被揍—卖惨—获得国际援助—养肥—攻击以色列产业链条上的受益者,他们因此除了有经济利益,还有什么普利策奖,以及将以色列作为另一种白人至上主义的靶子。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极为敌视川普的一个原因,因为川普以断绝对巴勒斯坦经济援助,无形中斩断了他们和哈马斯的利益联系,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这些大媒体的死敌。 来源:思想大视界(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去年德国记者被袭击案件上升一倍 根据“记者无国界”组织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德国总共发生了89起针对新闻媒体从业者以及编辑部的攻击案件。和2023年的41起相比,数量翻倍。 ![]() 记者报道集会示威时常常受到攻击 图像来源: Christian Ender/PIC ONE/picture alliance “记者无国界”在最新发布的《新闻自由状况报告》中指出,去年德国发生了40起可以确证的记者遭到殴打或者暴力推搡的案件,还有4起案件中,记者遭人投掷物品攻击。 向记者吐口水的案件有11起,记者的住所或者编辑部办公室遭到攻击的案件则有11起。此外,还有一些记者的生殖器官遭到攻击,或是遭到生鸡蛋、咖啡、甚至胡椒喷雾的袭击。 总共89案件中,超过半数发生在首都柏林(49起),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州各有8起。和政治集会或者示威活动相关的案件有69起,其中38起和中东地区冲突有关。 德国《图片报》记者Iman Sefati和Yalcin Askin是89起案件中遭袭次数最多的记者,经常在柏林报道亲巴勒斯坦示威案件的两人总共遭到了29次攻击。其他新闻机构也报告称,在和中东冲突有关的集会示威中,现场记者往往能感受到敌意甚至死亡威胁。 根据“记者无国界”的报告,在若干起案件中,侧重报道加沙战火对巴勒斯坦平民影响的记者甚至还遭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或者保安人员的肢体攻击。另外,还有6起记者遭到警察暴力的案件,其中也有4起和以巴冲突有关。和极右翼势力相关的记者遭袭事件则有21起。 报告强调,还有许多没有报案的未知案件。这组统计数据仅仅囊括了可以明确证实的记者遭袭案。 “记者无国界”警告指出,除了具体的袭击案件,德国的新闻自由还面临许多其他风险;自从新冠疫情以来,不少民众开始敌视意识形态不同的记者,在以巴冲突升级后,该趋势更为明显。 来源:天地广阔(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编辑:李梦瑶 |
查理周刊恐袭10周年:法国隆重悼念遇难者 2025年1月7日是法国讽刺刊物《查理周刊》遭恐怖袭击10周年纪念日。当年的系列袭击引发全球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激烈大讨论,法国出现大规模游行,游行者们手举的“我是查理”一时风靡。 十年前,两名凶手持枪袭击了讽刺刊物《查理周刊》的办公室,随后两天接连又爆出有死伤的枪击案,举世震惊。2025年1月7日,法国全国为当年袭击案中的遇难者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同时继续努力应对言论自由面临的挑战和恐怖主义风险。 在查理周刊办公室旧址前,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等人举行了庄严的悼念仪式。 《查理周刊》事件余波未平:2025年1月6日,六名巴基斯坦年轻人因“策划恐怖主义”在少年法庭受审。其中一人于2020年9月在《查理周刊》旧办公室外殴打并重伤一名年轻男子和年轻女子。这起用切肉刀进行的袭击发生在对2015年的《查理周刊》恐袭审判进行了三周的时候。 《查理周刊》编辑部的新年首版题为“不可战胜”。编辑部工作人员在France Inter上表示,他们觉得去世的同事们似乎依旧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确也将继续在回忆和日常中伴随我们,尤其是在他们传递给我们的自由当中继续伴随我们”;“重要的,我们还在,周刊还活着”。 来源:万维读者网 连接:https://news.creaders.net/world/2025/01/07/2817698.html 编辑:李梦瑶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