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4省(市)公布广电行业统计公报,大家日子过得怎么样? 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分别发布了2022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统计公报。 ![]() 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分别发布了2022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统计公报。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4738.47亿元,同比增长6.51%。其中,实际创收收入4318.56亿元,同比增长7.37%。 江西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注:指广播电视服务业收入,下同),同比增长27.60%。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9.02亿元,同比增长29.66%。 广东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421.87亿元,同比增长32.69%。其中实际创收收入1329.24亿元,占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3.49%。 云南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78.84亿元,同比增长13.85%。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6.38亿元,同比增长23.7%。 具体如下: ▍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4738.47亿元,同比增长6.51% ![]() 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4738.47亿元,同比增长6.51%。 其中,实际创收收入4318.56亿元,同比增长7.37%;财政补助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4.41%。 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回暖,新媒体广告收入小幅下降。 广告收入1301.53亿元,同比下降6.59%。 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78亿元,同比上升5.25%;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网络媒体广告收入1059.65亿元,同比下降8.44%。 有线电视落地费等传统业务收入降幅放缓,增值业务收入增长。 有线电视网络收入21.95亿元,同比下降6.35%,相比2021年降幅放缓。 其中,收视维护费、付费数字电视等传统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9.13亿元,同比下降4.87%;落地费收入3.08亿元,同比下降8.80%;增值业务、集团客户业务等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4.40%。 电视购物频道收入下降,节目销售、服务等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受直播电商等因素影响,电视购物频道收入6.05亿元,同比下降11.11%。 内容市场交易受疫情影响较大,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54.30亿元,同比下降27.08%;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44.03亿元,同比下降11.90%。付费数字电视内容与播控收入1.12亿元,同比下降4.31%。 新媒体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带动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全市新媒体业务收入2581.69亿元,同比增长19.47%。 其中,IPTV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5.71%;OTT业务收入1.72亿元,同比下降4.78%;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收入334.25亿元,同比增长4.39%;短视频、电商直播等其他新媒体业务收入2244.18亿元,同比增长22.14%,新兴业态对行业收入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播出情况 2022年全市共有公共频率频道45个(广播频率19个,电视频道27个)。 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9.93万小时,同比增长5.23%;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19万小时,同比下降14.17%;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2.40万小时,同比增长0.28%;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7.63万小时,同比增长8.14%,门头沟、昌平、延庆等区融媒体中心播出电视节目时间明显增长。 2022年北京市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13万小时,同比下降36.39%;播出时间1.77万小时,同比下降19.67%。 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1.19万小时,同比下降30.91%;播出时间2.68万小时,同比增长2.22%。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北京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1.83万人,同比下降6.04%,其中,女职工5.59万,占比47.24%。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1.7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4.57万人,其他人员5.4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38.61%。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65万人,本科及大专学历9.33万人,高中及以下学历0.85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92.80%。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7.93万人,36岁至50岁人员3.33万人,51岁及以上人员0.57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67.04%。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人员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特征。 ▍江西: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同比增长27.60% ![]() 收入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注:指广播电视服务业收入,下同),同比增长27.60%。 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9.02亿元,同比增长29.66%。 新媒体业务收入10.63亿元,同比增长353.95%。 其中: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23.02%;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收入438.95万元,同比增长432.00%;其他新媒体业务收入8.68亿元,同比增长1006.33%。 广播电视行业广告业务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21.07%。 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8.64亿元,同比下降9.24%;网络媒体广告收入0.38亿元,同比减少3.99%;其他广告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463.11%。 有线电视网络收入16.36亿元,同比增长1.21%。 其中: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收入5.27亿元,同比下降4.88%;付费数字电视收入0.17亿元,同比下降24.13%;落地费收入0.32亿元,同比下降12.94%;有线电视机顶盒广告收入38.68万元,同比下降79.40%;增值业务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15.91%;集团客户业务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68.94%;其它网络收入2.13亿元,同比减少54.87%。 广播电视传统机构融合发展业务实际创收收入为11.71亿元,比2021年增长50.32%。 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机构新媒体广告收入为0.37亿元,比2021年减少13.33%;增值业务、集客业务等有线电视融合业务收入为8.47亿元,比2021年增长59.81%;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收入为1.91亿元,比2021年增长23.23%;新媒体业务收入0.95亿元,比2021年增长86.27%。 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25.45%。 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0.39亿元,同比增长7.45%。 电视购物频道收入1.62亿元,同比下降37.49%。 其他创收收入5.90亿元,同比增长24.95%。 播出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时间总体平稳,供给结构优化。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7.02万小时,同比下降5.52%;播出时间37.85万小时,同比下降3.30%。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8.05万小时,同比增长0.56%;播出时间65.57万小时,同比增长0.04%。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有704家。 其中,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96家,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63座,卫星地球上行站1座,网络视听机构125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319家。 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21223人,同比增长2.18%,其中,女职工8101人,占比38.17%。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4982人,专业技术人员9424人(含播音员、主持人765人,编辑、记者3477人,艺术人员278人,工程技术人员2279人),其他人员681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44.40%,同比增加0.98个百分点。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60人,本科及大专学历1572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74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77.67%,同比增加1.73个百分点。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7020人,36岁至50岁人员10206人,51岁及以上人员3997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33.08%,同比增加0.96个百分点。 《2022年江西省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全文可通过以下链接获取: ▍广东: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421.87亿元,同比增长32.69% ![]()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421.87亿元,同比增长32.69%。 其中:实际创收收入1329.24亿元,占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3.49%;其它非实际创收收入92.63亿元,占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6.51%。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广告收入168.35亿元,同比下降12.74%。 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22.14亿元,同比下降26.97%;网络媒体广告137.81万元,同比下降4.36%;其他广告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54.68%。 2022年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收入86.54亿元,同比下降1.92%。 其中: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落地费、有线电视机顶盒广告、付费数字电视频道等传统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43.15亿元,同比下降3.83%;增值业务收入20.79亿元,同比增长1.57%。集团客户业务等其它收入22.60亿元,同比下降1.30%。 2022年全省新媒体业务收入920.94亿元,同比增长91.96%。 其中: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长2.49%;互联网电视(OTT)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34%;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收入653.98亿元,同比增长92.90%;其他新媒体业务收入253.91亿元,同比增长98.37%。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12.26亿元,同比下降7.26%。付费数字电视内容与播控、节目制作相关服务、电视购物频道等指标收入17.44亿元,同比下降10.44%。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79703人,同比下降0.23%,其中,女职工32472人,占比40.74%。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14765人,占比18.53%;专业技术人员39086人(含播音员、主持人2040人,编辑、记者9212人,艺术人员2979人,工程技术人员12339人),占比49.04%;其他人员25852人,占比32.44%。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981人,占比6.25%;本科及大专学历64719人,占比81.20%;高中及以下学历10003人,占比12.55%。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41100人,占比51.57%;36岁至50岁人员29393人,占比36.88%;51岁及以上人员9210人,占比11.56%。 ▍云南: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78.84亿元,同比增长13.85% ![]()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78.84亿元,同比增长13.85%。 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6.38亿元,同比增长23.7%;财政补助收入22.73亿元,同比增长9.59%。 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下降,新媒体广告收入大幅增长。 2022年广告收入11.92亿元,同比增长2.32%。 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8.46亿元,同比下降17.46%;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新媒体广告收入2.39亿元,较上年0.08亿元大幅增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开展报刊广告、楼宇广告、户外广告、品牌推广等其他广告收入1.07亿元,同比下降22.43%。 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持续下降。有线电视网络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17.34%。 其中: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收入3.84亿元,同比下降25.87%;落地费收入0.4亿元,同比下降33.33%。 电视购物频道收入下滑明显,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大幅增长。 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0.77亿元,同比下降1.9%;电视购物频道收入0.03亿元,同比下降72.73%;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51.81%。 广播电视机构智慧广电及融合发展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在实际创收收入中,广播电视机构智慧广电及融合发展业务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6.07%。 主要收入构成包括:广播电视机构新媒体业务收入1亿元,同比下降52.61%;有线电视网络宽带、集团客户等增值业务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3.58%;IPTV平台分成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661.9%。 播出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7.95万小时,同比下降6.54%;播出时间45.35万小时,同比增长1.65%。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10.27万小时,同比下降5.85%;播出时间95.21万小时,同比增长1.19%。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共652家。 其中,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137家,持证及备案的网络视听机构151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364家。 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2.3万人,同比增长1.77%,其中女职工0.92万人,占比40%。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0.3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48万人(含播音员、主持人0.08万人,编辑、记者0.63万人),其他人员0.5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3.92%。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0.09万人,本科及大专学历1.96万人,高中及以下学历0.25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89.13%。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0.86万人,36岁至50岁人员1.11万人,51岁及以上人员0.33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37.4%。 来源:广电独家(微信公众号) 编辑:洪韵 |
国家统计局:2024年出版各类报纸249亿份 人均图书拥有量8.39册(张)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4151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0%。 ![]() 公报显示,年末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888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总流通134197万人次;文化馆3516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9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01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全年生产电视剧115部3490集,电视动画片108271分钟。生产故事影片612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261部。出版各类报纸249亿份,各类期刊18亿册,图书118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8.39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74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5238万卷(件)。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4151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0%。 编辑:路滢月 来源:编辑课堂(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gs3ogQW2w5FfV4oHrSN3A 编辑:李梦瑶 |
【案例】 原创 所谓对账 在茧中,凡是带对账一词的新闻多半是假的,上次伊朗沙特对账是假的,这次某红书也是。一群改了ip地址的缝纫机加上一群外籍网评员说外国不好,真的是说外国不好吗?不过是让你安心吃苦受苦罢了。 来源:貂裘相邦(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
【案例】 独家|2024年电视剧发展报告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也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如何打造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提纲挈领地指出: 一要分层分类主动策划,推出更多精品; 二要推动好作品进入好时段、好平台,联制一批、联播一批、同播一批、精选一批、引进一批,让好作品有好传播、正能量有大流量; 三要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优化创作生态,规范行业秩序,激发市场的创新创造活力。 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系统化思维和在管理方式上的抓实抓细,为今年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广电总局完善激励政策,活跃创作生产,特别是鼓励原创、扶持精品,每年都推出一批电视剧精品力作。 在2024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介绍:今年1—8月,我国有148部电视剧、网络剧获得发行许可,涌现出像《繁花》《南来北往》《我的阿勒泰》《山花烂漫时》《城中之城》《庆余年(第二季)》等优秀作品。“减少产量、提升质量”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 ▍2024年电视剧市场三大亮点 (一)多层次组合播出,好作品持续扩大影响力 近年来,广电总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2024年更是指导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进入电视大屏播出。多层次组合的播出方式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观看,也提升了好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 8月1日,广电总局印发《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强调:坚持好作品进入好时段、好平台,坚持大力倡导推动现实题材创作和播出原则,进一步优化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允许“多星联播”,指导推动电视台加强联购联播。 今年上半年,谍战悬疑剧《哈尔滨一九四四》即由北京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三星”联合首播。 《意见》实施后的9月,《大海道》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新疆卫视这“五星”以及两家网络视听平台联合首播。 于教师节当天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山花烂漫时》,一周后便由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跟播。《日光之城》于10月2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10月17日起由湖南卫视、西藏卫视、江苏卫视跟播。 《上甘岭》在10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当月便由北京卫视、吉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5个地方卫视跟播。 《西北岁月》11月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北京卫视、陕西卫视稍后启动1.5轮跟播。11月27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的《我是刑警》,两周后由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跟播。 《意见》还提出,要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台网同播”并非新事物,此次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并明确强调要“推动”——打通大小屏,网上网下贯通传播。 《我的阿勒泰》是网络剧首次进入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对行业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另据统计,截至9月底,已有《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等19部网络剧进入电视大屏,其中9部为“台网同播”。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千万级别观众规模剧片占比48.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1日,一个崭新的直播公益频道——“重温经典”频道开播。 截至10月底,“重温经典”频道进养老机构专项工作圆满完成,覆盖超2万家养老机构。截至目前,“重温经典”频道有线电视端累计收视规模已达6348.4万户,累计收视时长达14亿小时,已排播131档节目。 这个不播放任何商业广告的频道,使得《红楼梦》《西游记》《便衣警察》《包青天》《闯关东》《琅琊榜》《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经得住时间历史的检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重回人民群众视野,让他们“一口气看过瘾”,真正实现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扩大剧集影响力的同时,广电总局还和文旅部建立了协作机制,力促“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文化经济融合现象。 今年如新疆因为《我的阿勒泰》的热播而成为旅游“打卡地”的现象并不鲜见,《大海道》《日光之城》等剧也吸引着人们一饱新疆、西藏的大美风光。一批文旅题材微短剧在电视大屏竞相绽放,也带来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助推消费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分层分类主动策划+全流程质量管理”,护航精品创作 2024年,广电总局通过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和高质量的组织规划,引导电视剧创作向“精”而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电总局主动出题,联合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同策划推动重点剧目创作工作。 据2023年的公开信息,广电总局已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重要要求,用“纵横坐标”“滚动开发”“选题推荐”等方法,规划了未来5年百部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选题,形成了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播出一批、储备一批的精品创作布局。 在创作过程中,广电总局建立起了全流程质量管理制度,持续关注、全程跟踪,相关负责人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拍摄工作。重点电视剧播出后,广电总局及时组织座谈会,总结创作经验,指导相关类型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在人才培养方面,9月23日,广电总局启动实施《“飞天—星光计划”——电视剧和电视文艺人才培养五年行动》。 该行动通过学习培训、创作研讨、实践研修、培育培养等多种形式,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发现和培养100名有突出潜力的杰出电视剧人才和100名电视文艺人才,带动培育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飞天奖”“星光奖”遴选基础; 发挥优秀人才和典型作品引领带动作用,组织1000名导演、演员、编剧等电视剧人才和2000名电视文艺人才进行研讨交流和学习培训; 对2万名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培训,全面提高电视剧和电视文艺作品创作水平,形成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在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方面,2021年广电总局发布《GY/T 357-2021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行业标准,对电视剧母版时长、署名、图像、声音、字幕、封装格式、制作质量等进行了技术量化和统一规范。 2024年,广电总局又组织修订了《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GY/T 357-2024),予以发布实施。 根据广电总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剧目共478部、15907集,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了26.1%、30.5%,是继2023年之后的再次上升。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72部、2232集,部数同比下降33.9%,集数同比下降30.7%。由此也可以看出2024年电视剧市场在回暖趋势之下的“提质”热望。 (三)国剧出海,成为亚洲电视市场新焦点 2024年,广电总局继续积极推动电视剧走出去,《山海情》《我的阿勒泰》《三体》《繁花》等电视剧在海内外同步播出,增进了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山海情》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译制和播出,都取得了不错的播出效果。《三体》在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量名列前茅,在海外主流视听平台Viki上评分高达9.2分。 《我的阿勒泰》入围2024年法国戛纳电视节主竞赛单元并成功展映,获得海外专业媒体和观众诸多好评。巴黎奥运会期间,《我的阿勒泰》登上法国航空,在“云端”为各国旅客送上中国的民族风情和浪漫故事。 7月17日,《欢迎来到麦乐村》斯瓦希里语译制版首度走进非洲,在肯尼亚公民电视台、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电视台开播,播出后该时段的观看人数拉升了135.52%;8月5日,该剧斯瓦希里语译制版在非洲Azam TV开播(Azam TV覆盖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马拉维、津巴布韦近10个非洲斯瓦希里语国家);9月底,该剧斯瓦希里语译制版登陆科摩罗国家电视台。 另外,在东南亚地区和日韩等国家的多个新媒体平台,中国电视剧都出现了热播现象。《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玫瑰的故事》《墨雨云间》等接连登上韩国、泰国、越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视频平台热门位。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东南亚市场上,中国剧在VOD(视频点播)领域的观众人数已超过美剧,成为当地用户的第二大娱乐内容。而在免费内容领域,中国剧已超过韩剧,凭借40%的用户份额成为第一大娱乐内容。 其中,《墨雨云间》作为2024年优酷国际版最快登上全语种热榜TOP 1的剧集,被翻译成英、西、葡、泰、印尼、马来、越南语等多种语言,相继发行到Netflix、Disney+、北美Viki、韩国AsianN、马来西亚Astro、新加坡Starhub、Apple TV等全球范围内的流媒体平台,登顶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热搜剧集词条,凭借13.65亿播放量高居TikTok2024年中剧第一。 ▍电视剧求新、求变,多元发展催生爆款 (一)现实题材:收视与口碑“双丰收” 现实题材剧集是2024年的一大亮点,创作者观照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艺术地表现新时代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出了彰显时代价值的精品佳作。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朱咏雷特别提到,在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纪录片等领域,出现了很多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反映普通人奋斗的现实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用文艺的形式反映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奋斗精神。“它们不仅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节目播出以后,观众从中也得到很多启发,包括很多政府官员也从这些作品中受到启发,实际上也推动了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减少产量、提升质量”的大背景下,现实题材剧集创作依旧保持蓬勃态势。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现实题材剧目56部、1661集,分别占总比例的77.8%、74.4%(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现实题材剧目89部、2951集,分别占总比例的81.7%、91.6%),相比上年,现实题材剧目虽然占比稍有下降,但依然在众多题材中占据绝对比重。 广电总局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系统谋划重大选题,加大策划指导和扶持力度,推动创作播出了一批富有思想内涵、艺术表达有新意有亮点的优秀作品。 2024年开年,《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开播当日就拿下1.5%的收视率。《繁花》的热映引起口碑热潮,一时间剧集的视听风格、人物塑造等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幸福草》将我国20多年来的菌草技术国际合作实践浓缩到一部剧中,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和中国人在国际地位上的改善。 《城中之城》聚焦2018年前后国家金融改革与发展这一时代背景,全景式地展开金融城内银行、证券、信托、投行、地产商等各色人等的命运沉浮,折射出金融改革与发展大时代的奔涌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英模人物题材剧集创作出现了新突破,典型案例就是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真实与艺术之间,该剧取得了恰如其分的平衡,基于一个好素材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让张桂梅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张桂梅的故事更加感人至深。 正如朱咏雷在《山花烂漫时》创作座谈会上所总结的,《山花烂漫时》的成功播出为聚焦英模人物的电视剧创作带来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聆听时代声音,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找寻创作主题;二是深入开展调研采风,厚积薄发,为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尊重艺术规律、提升艺术水准,把打造精品作为中心任务。 (二)革命历史题材:波澜壮阔,高歌猛进 中国革命史始终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重要的精神财富、题材宝库和故事资源。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大革命题材剧可谓表现出色。 《走向大西南》是中宣部、广电总局“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也是广电总局重点扶持剧目、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该剧从剧本创作至拍摄完成历时4年,全剧集中展现了邓小平、刘伯承与贺龙等带领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战胜种种困难,成功解放、接管、改造、建设大西南的丰功伟绩,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成就。 中宣部、广电总局指导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是中宣部202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从项目策划、剧本创作至拍摄完成历时6年。 该剧以西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为背景,讲述习仲勋同志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炼和洗礼,成长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的故事。 《上甘岭》以独特视角由点及面全景式描绘了艰苦卓绝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上甘岭战役,生动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弘扬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它既是广电总局2023年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也是“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点展播剧目。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数据显示,《上甘岭》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3.315%,各集均居同时段各类节目第一,带动播出频道收视率较播出前上涨23.1%。 (三)年代剧:注重创新,以“小切口”呈现“大时代” 2024年的年代剧,关注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命运与发展,以“小切口”切开时代的横截面,在真实表现历史环境和艺术细节的同时,用人物的果敢、坚韧与积极向上展现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南来北往》通过讲述一列火车上的人生百态、一群邻里间的人情冷暖,见证了伟大祖国的革新与发展,以及新老两代铁路干警警魂精神的薪火传承。 《追风者》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爱国青年魏若来目睹社会黑暗,逐步找到人生方向,最终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洪流中的故事。该剧创造了连续15天蝉联电视剧收视榜首的佳绩。 《小巷人家》以一对时代姐妹花的故事为主线,打破了观众对年代戏固有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与成长的故事,更深刻揭示了特殊时期人们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勇敢地面对挑战。 《迎风的青春》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油田子弟的青春成长故事,两代人迎风破浪,共同唱响一曲大时代变迁洪流中小人物的赞歌。 (四)乡村振兴题材:乡村生活的烟火与温暖 包括《山花烂漫时》在内,2024年荧屏上涌现出一批展现乡村风光、聚焦农村生活的影视综佳作。 《春风化雨》聚焦扎根农村教育岗位的乡村教师,展现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近20年历史成就。 《星星的故乡》从返乡创业切入,讲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两代葡萄酒人锐意奋进,书写戈壁滩上的“紫色奇迹”。 (五)行业剧:强化内容,拓展叙事维度 2024年,行业剧题材多元,叙事维度拓展。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生动的警察形象跃然于荧屏。 《雪迷宫》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特有的东北幽默夹杂在严肃的紧张、悬疑的缉毒破案中,看点十足。 《暗夜与黎明》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代公安人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敌特分子英勇斗争的惊险故事。 《人民警察》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公安工作为创作背景,开播以来,酷云实时收视率稳居黄金档首位。 《九部的检察官》选择了比较冷门但人们极其关注的角度——未检,用个案展现的方式探讨了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案件与法律问题引发高度关注与讨论。 (六)当代都市剧:观照个体,呈现生活百态 来自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剧目中,当代都市题材共160部,占前三季度备案总数(478部)的33.5%。 今年的当代都市剧不再局限于偶像与情感,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家庭伦理、成长境遇、人生抉择等,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根据《全职爸爸》改编的《小夫妻》,讲述了夫妻互换家庭角色携手共渡危机的故事。《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将女主人公“置之死地”,而后“浴火重生”。 《小日子》讲述了新时代小夫妻是如何在双方父母裹挟下突出生活的重围并收获幸福的故事。 《凡人歌》去除都市生活滤镜,直面当下众多中年人家庭、事业、生活多重困境,在迷茫的一丝喘息与拼搏奋斗间重新寻找人生方向。 (七)女性题材:更现实也更贴近生活 2024年的女性题材剧集,依然热衷于探讨当代女性面临的家庭生活矛盾、情感生活困惑和事业发展选择等问题。 2024年春节,改编自《她和她的群岛》的《烟火人家》不仅点燃了孟家三代人的烟火,也温暖了每一位观众。 《承欢记》和《玫瑰的故事》均改编自亦舒的小说,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女性在经历亲情、爱情和事业的洗礼后的成长与蜕变。其中,《玫瑰的故事》更成为现象级爆款,话题度居高不下。 (八)古装剧:题材多元 2024年的古装剧市场风起云涌,竞争激烈,“神仙打架”。 其中不乏《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庆余年(第二季)》《长相思(第二季)》等口碑剧集的延续,也有《云襄传》《珠帘玉幕》《与凤行》《墨雨云间》《柳舟记》《惜花芷》《永夜星河》等爆款IP改编剧集,还拓展了剧集元素,如古装探案轻喜剧《颜心记》、古装权谋武侠剧《流水迢迢》、宅斗剧《锦绣安宁》等。 古装剧市场的多元,在满足“难调重口”的同时,也丰富了国产剧的维度。 (九)文学IP改编: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好的剧作与文学IP相互成就。 2024年,文学IP改编剧集质量高走,百家争鸣,不仅有《繁花》《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等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剧集,而且题材和内容扩大维度,如根据作家陈彦、徐则臣、阿来等获得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的《主角》《北上》《尘埃落定》,根据亦舒两部小说改编的《承欢记》《玫瑰的故事》,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长相思(第二季)》《永夜星河》等,以及根据网络甜宠小说改编的《别对我动心》《在暴雪时分》《偷偷藏不住》等,观众“众口难调”已然成为过去式。 (十)文旅融合:打造融合新范本 不只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似乎成为近年来的热潮。 前有《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狂飙》等,今年,《繁花》盛开上海文旅,短短8集的《我的阿勒泰》彻底释放了观众欲驾长车赶去新疆策马奔腾的内心,《大海道》以新疆当代青年的速度与激情吸引国人共赴大美新疆之约。 《日光之城》在中国视听大数据(CVB)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日榜累计8天稳居TOP1。该剧播出后,官方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拉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8.91万人次,同比增长7.45%,旅游总收入9.51亿元,同比增长6.73%。 《学习时报》点评:“优秀剧集一定是让观众与游客走进当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的重要前提。” ▍结语 2024年的剧集市场相比之下精品更多,内容也更加精彩,这无疑提振了创作者的信心,也照亮了未来剧集创作之路。 正如朱咏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生活中有顺境、逆境,人生中有欢笑也有泪水。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正是在于他们根植现实、直面问题、聚焦当下,大家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看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来源:广电独家(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
【案例】 【关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 主编:胡正荣 黄楚新 副主编:严三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是国内研究新媒体发展的专业权威年度报告,通过翔实权威的数据支持、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条分缕析的观点提炼,全面解读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盘点新媒体发展的最新热点难点和焦点。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年以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十年评为优秀皮书一等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重大创新科研成果。它是了解当今中国及世界新媒体最新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是各级政府部门、网信管理机构、新媒体机构、高等院校领导、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全面了解新媒体发展热点、网络舆情引导等方面的必备书,是高校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撰写论文的重要权威引用文献,是考研的必备宝典,是广大新媒体爱好者的工具书。 编撰者简介 ![]()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历任第六届和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等。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中组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家广电总局媒体融合专家库专家,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评议员,《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中国报业》《中国传媒科技》等杂志学术顾问。出版《新媒体:移动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新媒体:融合与发展》《新媒体:微传播与融媒发展》等学术专著4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中央网信办等科研项目多个。 ![]() 严三九,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等。担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和“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负责人。 内容介绍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和产业篇等五个部分,全面分析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解读新媒体发展趋势,总结新媒体发展问题,探析新媒体的深刻影响。 2023年,中国新媒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数字化营销等新技术与新模式为新媒体行业带来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新媒体向新的方向发展。 本书总报告全面概括了2023年以来,媒体融合十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任务,共同影响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深度媒介化与数字技术更迭为媒体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发展进入关键期。当前,中国网络新媒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中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正由格局建设进阶至生态化建设,各级融媒体中心协同并进。数字中国战略赋能乡村治理体系发展,主流媒体平台化趋势明显,并进而形成媒体联盟。媒体标准化工作持续进行,多家试点单位共同推动创新探索。在此基础上,人机协同不断引发媒体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引发社群空间重组,并打造城市 IP,提升文旅消费,网络实名制和智库建设成为关注焦点。同时,短剧行业迈入成熟期,政务新媒体积极转换语态,内容出海呈现平台化、数字化和品牌化特征。 本书收入了中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深入剖析了元宇宙产业园、媒体融合、AIGC 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网络信息传播公众参与、新媒体舆论引导、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运用、出版融合、新媒体产业、网络广告产业等重要议题,对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书认为,2023 年以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技术双刃剑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体制机制桎梏,一些媒体过度娱乐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需充分调动媒体内生动力,促进媒体进一步升级转型。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
【案例】 2024年三季度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创收收入3710亿元 来源:北京市广电局 2024年三季度,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实际创收收入[1]为3710.34亿元,同比增长6.68%,行业发展稳中向好,首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从实际创收收入构成来看,广告收入[2]为711.8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9.75亿元,同比下降5.29%;有线电视网络收入13.0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4亿元,同比下降3.97%;新媒体业务收入[3]2172.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4.06亿元,同比增长7.63%;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19.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6亿元,同比下降18.73%。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等其他收入79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2.98亿元,同比增长18.35%。 ![]() ![]() 说明: 1.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实际创收收入指《广播影视行业统计报表制度》中的实际创收收入,主要包括广告收入、有线电视网络收入、新媒体业务收入、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电视购物频道收入和其他创收收入。 2.广告收入由广播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媒体广告、其他广告等四部分收入组成。 3.新媒体业务收入是指广电IPTV 机构、互联网电视(OTT)牌照机构和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开展广电IPTV、互联网电视(OTT)、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及其他新媒体(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网站等)业务取得的收入。 来源:广电猎酷(公众号) 编辑:李佳 |
【案例】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在南京发布 12月5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暨2025蓝皮书编撰项目启动活动在江苏南京举行。政产学研等各方面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新媒体发展议题,一起探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路径。本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现代快报承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国内研究新媒体发展的专业权威年度报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通过翔实权威的数据支持、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条分缕析的观点提炼,全面解读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盘点新媒体发展的最新热点、难点和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方勇,江苏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刘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共同发布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并启动2025蓝皮书编撰项目。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在致辞中表示,备受瞩目的中国新媒体蓝皮书发布活动连续四年落地江苏。新媒体蓝皮书以深入的行业洞察和前瞻性的趋势预测,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新策略和发展路径。“2025年蓝皮书及江苏主题分报告编撰启动,期待能为新媒体蓝皮书提供丰富而深入的案例和数据。”徐海说,在新媒体变革的浪潮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创新的思维,迎接新媒体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冀祥德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凝聚了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与深刻思考,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深刻的剖析,解释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媒体形态变革,内容生产如何适应受众需求变化,以及政策环境如何为新媒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期待未来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继续深入合作,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从事的智库篇和专题篇的打造中,共同策划和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方勇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新媒体蓝皮书涉及中国新媒体的数智化转型、深度媒介化,以及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是对于新媒体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家队,将继续与各界共同推动新媒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新媒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共同应对新媒体发展中的全球性挑战,抢抓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机遇。 在主发布环节,《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详细介绍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的主要内容。本书收入了中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深入剖析了元宇宙产业园、媒体融合、AIGC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网络信息传播公众参与、新媒体舆论引导等重要议题,对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黄楚新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向全媒体传播生态升级、数字中国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主流媒体平台化趋势助力一体化发展、生成式AI加快人机协同进度等12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同时,黄楚新还介绍了2025年蓝皮书及江苏主题分报告编撰计划。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方勇以《当元宇宙遇上AI》为题作了演讲,勾勒出我国(区县级)元宇宙产业园的磅礴未来。方勇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从核心技术创新、优化园区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打造虚实结合产业园新模式、增强产业园数字传播运营能力等方面入手,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区县级元宇宙产业园。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庄曦以《数智时代传媒生产的结构转型与组织创新》为题作了分享。“在数智时代,我们要用动态的和不变的两种视角来把握新媒体。”她从数字智能时代下传媒业的演变趋势、数智技术如何提供动能支持、技术变革背景下传媒生产的结构转型等方面进行阐述。此外,她通过平台链化、AI生产、情感公众3个关键词,讲述了数智技术对传媒业的未来影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愚以《AI时代,文化何为?》为题作了演讲。她以一首儿童诗、一张小字条、一瓶中国酒为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AI时代“不傲慢、不慌张”,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因为没有技术的加持,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同时,应该技术赋能,文化照亮,“技术加持文化,但技术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这个方向要靠文化来给予、文化来引导。” 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黄楚新、江苏省委网信办网络传播处处长傅晴、现代快报总编辑郑春平向高校师生、媒体代表赠送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杨晓冬 刘伟娟 李娜 赵丹丹/文 顾炜 刘畅/摄 |
【案例】![]() 编辑:程正元 |
|
【案例】 快讯!今年全国广电服务业总收入已破万亿 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总收入4187.34亿元,网络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5841.90亿元。 ![]() 经初步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10029.24亿元,同比增长4.73%。 其中,实际创收收入8959.82亿元,同比增长6.37%。 按主体分,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总收入4187.34亿元,网络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5841.90亿元。全国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161.90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373.91万小时。 截至9月末,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7亿户,广电5G用户2936.62万户。 来源:广电独家(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