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特朗普起诉《纽约时报》:言论自由与权力冲突的世纪对决 ![]() 一、前所未有:白宫主人对媒体巨擘开战 9月16日,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在佛罗里达联邦法院对《纽约时报》提起诽谤诉讼,索赔高达150亿美元。这一案件立即震惊全球:从历史维度看,美国从未出现过一位在任总统以如此规模的索赔,直接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告上法庭。 如果说卸任政客起诉媒体尚属个人恩怨,那么现任总统的诉讼,已然上升为行政权力与新闻自由之间的制度性冲突。这不仅是名誉之争,而是美国宪政精神的深度考验。 二、宪法护城河:Sullivan 判例的艰难门槛 自1964年最高法院在 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 判例中确立“实质恶意”(actual malice)标准以来,美国新闻自由得以立宪化保护。根据这一标准,公共人物要在诽谤诉讼中胜诉,必须证明媒体“明知报道虚假,或对真伪漠视”。 特朗普作为现任总统,是美国最高级别的公共人物。他要跨越这一门槛难度极大。法律上,《纽约时报》完全可能以“基于调查”“公共利益”“言论自由”进行辩护。即便如此,单单案件的存在,就足以制造制度性的震荡:总统与《纽约时报》的正面对簿公堂,本身已是美国民主史上的分水岭。 三、政治意图:法律诉讼的选战化 特朗普深谙政治叙事的力量。这场官司即便在法律层面败诉,他也能在政治上取胜: 塑造形象:将自己包装为与“假新闻机器”作战的孤勇斗士; 凝聚支持:诉讼的天价索赔数字强化了“对抗建制”的姿态,激发支持者的群体认同; 制造消耗:即便最后驳回,也会迫使《纽约时报》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消耗战,耗费资金与精力。 这是一场典型的“法律即舞台,诉讼即选战”的操作。 四、制度张力:第一修正案与总统权力的正面冲撞 在美国宪政结构中,总统权力与媒体自由的关系历来紧张,但本案将张力推至顶点。 从权力视角:总统不仅是普通原告,他同时握有行政资源。哪怕特朗普强调“个人起诉”,外界仍会质疑其背后是否存在行政压力。 从新闻自由视角:美国长期标榜新闻自由是全球灯塔,而总统亲自提告,难免被外界解读为“寒蝉效应”的信号。 从制度演化视角:如果法院在判例上出现松动,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可能重塑未来数十年美国新闻自由的边界。 五、国际回响:民主灯塔的阴影 在全球舆论场,美国自诩“第一修正案的典范”。然而,当现任总统以150亿美元起诉《纽约时报》,世界其他国家势必会发问:美国民主是否也在陷入权力与舆论的拉锯? 对外,这场官司可能削弱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制度软实力;对内,则进一步放大社会撕裂,让媒体与公众更加极化。它不仅是一桩司法案件,更是全球民主格局的象征性风暴。 六、结语:法律之外的真正战场 这场官司的输赢,或许并不取决于法庭判决。真正的战场,在公众心中。 如果特朗普败诉,他会将结果演绎为“制度偏袒媒体、打压总统”;如果他部分胜诉,则会成为他政治叙事的重大胜利。无论结局如何,特朗普都能借此巩固支持基础,塑造“对抗假新闻”的英雄形象。 于是,150亿美元并非单纯的赔偿请求,而是一种政治符号、一场制度冲击、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它提醒世人:美国的民主,正在新闻自由与总统权力的正面碰撞中,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来源:高瞻的論正人生(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案例】 特朗普为何对媒体抱有敌意 2025年9月16日,特朗普在出访英国前接受媒体采访。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记者提问:“在职总统是否应参与如此多商业活动?”特朗普回应称生意由子女打理,随即质问记者所属媒体。得知对方来自澳大利亚后,他当即表示:“你正在严重伤害澳大利亚!他们想和我友好相处,你们领导人很快要来见我,我会告诉他你的事——你营造了糟糕的氛围!”最后以“安静”(或“闭嘴”)强行终止对话。 特朗普将记者的合理质疑定义为“损害澳大利亚利益”,暗示其行为可能影响美澳关系,试图以政治压力压制媒体监督。以“向领导人告状”作为威慑手段,被网民嘲讽为“小学生告家长式操作”。澳媒普遍批评特朗普滥用权力压制新闻自由,ABC声明支持记者履行职业职责。媒体直指“特朗普被问破防”,称其“当场翻脸”。 2025年3月,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反问《华盛顿邮报》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并称其“失去可信度”。2025年5月,他当面贬斥追问芝加哥派兵计划的记者为“二流媒体”,并呵斥“安静!你根本没在听”。 2025年6月,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要求CNN解雇记者娜塔莎·伯特兰,称其应“像狗一样被赶出去”,指责她报道“假新闻”诋毁美军行动。 2025年8月,特朗普公开支持联邦通信委员会吊销NBC和ABC的广播执照,指责两家机构97%的报道对他“有偏见”,是“民主党的宣传工具”。2025年9月,波兰记者追问其对俄政策成效时,特朗普直接回应:“你应该找份新工作”。白宫将路透社、彭博社等通讯社从核心采访名单降级为“轮换制”,并取消其固定席位。2025年4月,特朗普凌晨2点突开记者会,被指用“睡眠剥夺战术”消耗记者精力。 2025年7月,记者追问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效果时,特朗普避谈细节,转而攻击提问记者“抹黑美军”。2025年9月,被问及芝加哥派兵计划时,他否认“宣战”并斥记者传播“假新闻”。2025年5月,面对记者质疑关税伤害美国企业,特朗普强硬宣称“关税没有伤害企业,它们在帮助美国”。同年9月威胁对中印加征关税时,回避记者追问政策细节。 特朗普对媒体的攻击模式具有典型性,通过标签化、情绪化语言打击批评者。例如,他曾在2020年禁止多家媒体记者进入白宫发布会,2021年公开威胁《华盛顿邮报》记者“应去坐牢”,2025年连任后更推动成立“信息安全委员会”试图审查媒体报道。特朗普对记者的打压已形成系统性影响,美国新闻界出现“寒蝉效应”,部分媒体因担忧失去白宫采访资格或遭受社交媒体骚扰而选择沉默。 特朗普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边缘化监督性媒体(如CNN、《华尔街日报》),同时扶持亲信媒体,试图重构“听话的舆论场”。联邦法院多次裁定白宫限制特定媒体违宪,但特朗普团队仍通过轮换制、临时禁令等规避监管,被指侵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新闻自由。8月25日特朗普公开威胁要吊销NBC和ABC的营业执照,这是对新闻机构系统性打压的典型案例。 特朗普总统以国家利益为名压制质疑,混淆公私界限,削弱媒体第四权职能。若领导人可随意将媒体监督污名化为“国家背叛”,言论自由根基将被动摇。特朗普与媒体的冲突本质是其“表演式政治”的延伸——通过打压监督性报道维护“强人形象”,但系统性边缘化媒体的行为,已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制衡机制构成深层挑战。 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监督批评政府,防止政府作恶的。历届美国总统和政府也认可这一点,而特朗普不认可,他想把媒体变成宣传工具,用来歌颂总统和政府。这样一来,特朗普自然就会跟媒体爆发冲突,特朗普想把媒体管起来,变成听话的工具,而媒体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就好像显得处处跟特朗普对着干。所以,特朗普对这些媒体都抱有敌意,只有极少数听话的除外。 来源: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案例】 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写作者的身份焦虑 原创呦呦鹿鸣的鹿鸣君[url=]呦呦鹿鸣 [/url] 2025年09月08日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文 / 呦呦鹿鸣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60548\wps13.png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里流传一个“跨省抓捕的因言获罪案”消息: 湖南株洲一位自媒体人“笔耕下的阳光”(笔名)因为发表对邻省某个乡镇党委书记的批评文章而被带走。 我联系了代理律师,得到反馈说,“笔耕下的阳光”确实是在8月11日左右被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被那个外省县的公安局刑事拘留了,而他也确实是写文批评了那位乡镇党委书记。目前律师已在县看守所与他会见过了。 写几篇文章批评乡镇党委书记,就要《刑法》这种国家大法来伺候?法律何以至此?这类故事,处理链条每个环节上的人,都要经受人性、道德上的拷问,也都有载入史册的价值。 在访问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个最早传出的信息中,包含了这个冠名“法治在线人员查询系统”的截图,以证明“笔耕下的阳光”是“新闻部记者”的身份。许多写作者也不疑有它,纷纷转发。 但是,这种截图显然有问题。 上面的马赛克是我加的,原图并没有,有显示真名和照片 首先,国内目前叫“法治在线”的是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这个栏目不可能独立于央视之外自己建一个人员查询系统。其次,根据截图底部“京ICP备18057013号”,我到工信部ICP信息备案管理系统核查,得到的结果是没有这个备案号。 我没有找到原始网站,但这个截图上的“新闻部记者”的信息显然是水得很。这家网站甚至不敢用“记者证号”而用“小记者证号”,而且给当事人空着,没给号。 这个截图上真正有效的信息是“会员证号JTAQ302”,换言之,他通过某种渠道成为某个未经备案网站的会员,但他很希望拥有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也许,这家网站真正吸引人之处,是与央视栏目“同名”。 因此,严格来说,根据当前的新闻注册、审核机制,“笔耕下的阳光”是个“假记者”。 在这份截图上,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写作者的身份焦虑。 放在10年前,我对这类“假记者”很是反感,因为“假记者”往往举止不端。比如,一些年份的山西省,更是肆无忌惮。 可是,如今,我却对“笔耕下的阳光”多了一种理解之后的同情。 我略略看了他的过往文章,不少是为各地底层小老百姓呼吁的批评性稿件。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写作领域。远的,比如鸿茅药酒事件里的谭秦东。在只有5个粉丝的帐号发了一篇短文却被跨省抓捕,出来后整个人就明显不好了,到现在,8年了,这位医生都还在困境中。近的,比如甘肃省的邓建国。2023年12月,他发布视频质疑孩子学校校服存在质量问题,被县公安局以寻衅滋事为由行政拘留。然后,他有了“污点”,工作丢了,妻子跑了。在失业和离婚的的双重打击之下,最重要的是自己为孩子说了真话却被社会以极端方式否定(校服被证实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他得了抑郁症,今年9月1日才出院,其实就是前两天。在网友们的呼吁声中,9月2日,县公安局撤销了对他的行政处罚,道歉并赔偿3237.08元。我看今天(9月8日)有记者去采访邓建国,他说,他接受了道歉,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和妻子复婚,“自己已不在乎周围人的眼光,也不关心官方如何处分该案相关人员。”如果他真的战胜了抑郁,会不关心如何处分相关人员吗?这件事,以邓建国这650天承受的代价,真的是三千来块赔偿所能平复的吗? 这个风险来自于4个方面:挖掘事实的能力、写作尺度的把控、利益相关方的打击、平台的规训。 这里,首先是一个以什么姿态写作的问题。弯腰割韭菜,不平则鸣拍案而起,平平静静说人话、跪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其中,为底层民众发声、不平则鸣拍案而起,这种姿态最为大众所需要,但选择的人最少。因为风险高,人们自然会趋利避害。 在回答了姿态问题之后,那些还在以这种姿态写作的少数人,还面临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问题:以什么身份来写作? 按照当前规则,他们没有“新闻采访权”。他们也不在有主管单位的媒体机构工作。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这么质问:“谁让你写的?” 好像确实没有谁让我写,那么,是我自己让我自己写的,行不行?一种说法是“写作是一种权利”,可是,这项权利又是谁赋予你的呢?特别是当这项“写作的权利”要对抗权力,甚至本身就是一项权力的时候。 这种权利能不能“自我赋权”? 在高风险的背景下,写作者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底气不足。 “笔耕下的眼光”的选择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法治在线新闻部记者”的头衔,并在被刑拘的时候,亮出来,试图以此解释自己写作权利的来源。他想以此保护自己,至少,显得自己是一个“有身份的人”。 即便这个记者身份破绽百出。 有几分尴尬,也有几分荒谬与悲哀。显然,这种回答并不理想,也不值得效仿。 因为没有合适的答案。大多数写作者,都会面临“怎么介绍自己”的困难。 说是“作家”吧,明显有狂妄自大的嫌疑,毕竟当前全国能称为“作家”的写作者,寥寥无几。(有一段时间我被称为“专栏作家”,我就觉得羞愧难当。) 说是“公共知识分子”吧,大多数写作者的学识并没有这么深,文章达不到这个高度,即便有少数写作者达到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往往也会遭到他们的天敌“公公知识分子”的围殴。 社会上常用的一个称呼是“自媒体人”。但是,这个“自”是什么意思?是“自主”吗?在这个流量绑架一切的时代,平台算法、资本流量才是背后的真正推手,“自媒体”不可能“自主”。是“自由”吗?难道还有“不自由媒体人”?这在逻辑上不大对了。以公众号为例,全国有三千多万个微信公众号,难道有三千多万个“自媒体人”?肯定不是。MCN下的写作者和个体写作者很难放在一个圈子里,财经评论员和游戏主播不能说是一类人……“自媒体人”这个概念缺乏识别度,法律上也不承认。这四个字里,唯有“人”是准确的,在禽兽遍地的年代,成为一个“人”确实是很高的评价了,但也没有达到准确定位的效果。 就说我自己吧,我有在媒体单位工作十多年的经历,以“记者”“主笔”“主编”自称时,就比较自然。后来写公众号文章了,朋友们向第三者介绍起我来,就有点为难。用网络上用得最多的“小编”吧,又怕不礼貌。 有的朋友介绍说是“呦呦鹿鸣主理人”,有的朋友比较抬举我,介绍说是“社会观察家”。但都经不起推敲: “主理人”是一个不错的称呼,但是它在职业上过于模糊。咖啡店蛋糕店老板可以叫主理人,理发店Tony老师也可以叫主理人,水浒里的郑屠也可以叫“镇关西”肉铺主理人。 “社会观察家”就更模糊了,每个人都可以是社会观察家,其中滔滔不绝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还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显然不是。不合群。 因此,我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经常有人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开头就开不好。 我比较幸运的是,读者朋友们比较赏脸,较早在微信公众号上获得比较多的关注者,有读者支持,我的身份焦虑就逐渐淡化了。再加上我本着一个自我流放的“野生”态度,就更容易自我调试。比如,不少朋友把“呦呦youyou”读成“aoao”,称呼我为“嗷嗷老师”,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毕竟,很多文章都是在打仗,刀光剑影的,可不是就要嗷嗷叫嘛,狭路相逢勇者胜。 可是,大多数写作者并不像我这么幸运,大多数人的身份焦虑是不断升级的,最后就干脆放弃最初的写作理念。 所以,这个问题很是需要解决。在没有得到合适的答案之前,我对“笔耕下的阳光”不那么上得了台面的行为,也就难以一棍子扫过去。 我看了“笔耕下的阳光”的一些文章,从我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不少语言过于激越,不管是从新闻,还是从文学角度,都还有很大的改进、提高空间。至少,如果是我当编辑,这样的来稿大概率是要返回重写的。 但是,我绝不能否定这类文章的价值,恰恰相反,这类文章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只要这类文章多起来,文章水平自然也会提高起来。 当前真正着急的是:当人们遭遇不公,很难找到帮助发声的人。选择太少了。比如,这几天,上海某区的一位政协委员就在和我反复沟通,讲述自己的遭遇。这位博士已经用尽了所有方法,也找了市面上所有媒体,但是,得到的只是不断的挫折。发声渠道还是太少了,或者渠道很多,但可以站出来发声的太少。这位委员和我认识有几年了,我也想帮他,但我自己精力很有限,自顾不暇,甚至可以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当我环顾四周,想找到一个有分量的渠道来帮他发声时,却发现并没有选择。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这种时候,我往往是想:要是他们更多的、值得信任的发声渠道就好了。可是,这个愿望似乎有点奢侈。之前的许多调查记者同行们,已经纷纷转行,而一些有知名度的写作者,失联的失联、退隐的退隐。即便是我自己,号称“日拱一卒”,不也经常断更吗? 有几个人愿意冒着“寻衅滋事”的风险,呕心沥血地陷入这种“没名没分”的焦虑之中呢? 子曰,必也正名乎?如果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一种存在,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概念上、权利上、保障上,给与定义,给与解释,给与明确。然后,一切才会进入正确的轨道,而不是一会跨省一会失业一会离婚,一惊一乍的,不和谐。 今天,我们先把问题提出来。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百家争鸣,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才能得以释放。中国曾经有那样的时代,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时代。 来源:呦呦鹿鸣的鹿鸣君 编辑:梅镕缨 |
【案例】 特朗普又对美媒开骂:NBC、ABC史上最差,应该吊销执照 经常和媒体爆发冲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又一次对美媒发出威胁。 当地时间8月24日,特朗普在其自创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Truth Social)上痛批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是“史上最差、最偏颇”的两家广播电视网,并表示支持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吊销它们的执照。 这两家美媒怎么惹恼了特朗普? 根据特朗普的说法,他支持率“极高”,并且很多人认为,他开启第二个任期以来的这段日子是“(美国)总统历史上最伟大的8个月”。但是,NBC和ABC对他的报道居然有97%都是负面的。 特朗普形容这两家媒体是“民主党的附庸”,并表示:“很多人认为FCC应该吊销它们的执照,我完全支持,因为它们太有偏见,太不诚实,对我们民主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 特朗普社交平台截图 福克斯新闻称,尚不清楚特朗普口中“97%”这一数字的出处为何。美国保守派组织“媒体研究中心”(MRC)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显示,媒体对特朗普上任头100天的报道有92%是负面的。 一小时后,余怒未消的特朗普再次发帖,质疑NBC和ABC为何不用缴纳每年数百万美元的许可费,并表示它们应该为享有“全世界最宝贵的无线电频谱而支付巨额费用”。 彭博社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负责向电视台的所有者颁发许可证,这些许可证必须定期更新。 但福克斯新闻指出,作为美国全国性广播电视网,NBC和ABC本身并不持有联邦通信委员会颁发的许可证,它们向全美的地方加盟台提供节目,这些地方台受联邦通信委员会监管,需要获得许可证才能在美国播出。 这不是特朗普首次攻击媒体或威胁吊销其执照,他经常将美国各主流媒体称为“假新闻”。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他就因NBC一篇报道其呼吁扩充美国核武库的新闻勃然大怒,表示是时候“挑战他们的执照了”。 当时就有不少分析指出,特朗普有关撤销媒体执照的威胁几乎无法实现。时任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阿吉特·帕伊(Ajit Pai)表示,该机构没有权力因为NBC制作的内容而吊销其任何电视频道的执照。 不过,特朗普和媒体的“战争”也有占上风的时候。他去年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提起诉讼,指控其“欺骗性”剪辑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任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专访,涉嫌误导公众。今年7月,CBS母公司派拉蒙全球以1600万美元与特朗普达成和解。 去年12月,ABC母公司华特迪士尼公司以1500万美元和特朗普达成和解,以了结后者对ABC新闻及其主播乔治·斯蒂芬诺普洛斯提起的诽谤诉讼。 NBC隶属NBC环球(Comcast子公司)。据彭博社报道,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现任主席布伦丹·卡尔(Brendan Carr)已经对Comcast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项目,以及NBC与其他地方加盟台的关系展开调查。 来源:观察者网 编辑:杨泓艳 |
【案例】 澳门网媒赴立法会采访施政报告 被警方带走调查 澳门网络媒体的两名记者尝试进入澳门立法院采访施政报告演讲期间,被警方以妨碍议会秩序及非法录影为由带走调查。 据网媒“香港01”报道,被带走的包括澳门《论尽媒体》总编辑甄小岛,她目前在氹仔北安码头大马路治安警察局总部大楼录取口供。 《论尽媒体》说,星期四(4月17日)该报两名记者在立法会采访时,被警方以“妨碍议会秩序”及“非法录影”为理由带走调查。 视频显示,记者在立法会大楼外被警员带上车时,一直询问为何媒体记者从事合法工作也会被带走,但警方没有正面回应,仅说要带走记者,回到警察局再解释。 澳门特首岑浩辉星期二(4月15日)起到立法会大会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据报岑浩辉在报告期间,部分记者被禁止进入立法会大厅采访和录像,其中包括《论尽媒体》的三名记者。 《论尽媒体》报道说,他们的记者仅被允许在会议大厅旁的公众室观看直播。当他们就此事追问澳门新闻局副局长黄乐宜时,她仅回应称“你去问下立法会”。 澳门前直选议员区锦新星期三(4月16日)在脸书发文说,澳门立法会从未安排记者到公众室看直播,此举等同刻意阻挠媒体采访,“这是对媒体采访和新闻工作的侮辱”。 公开资料显示,《论尽媒体》是澳门一家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于2012年10月开始营运,是澳门少有的独立媒体。 来源:联合早报中文网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教宗良十四世一针见血的说出对新闻媒体的希望 教宗良十四世接见了在罗马报道教宗选举会议的媒体从业人员,敦促他们为真理服务、缔造和平。教宗指出,传媒有助于塑造社会的文化。 (梵蒂冈新闻网)普雷沃斯特当选教宗四天后,5月12日周一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接见了从事媒体工作的男女。他们聚集在罗马报道教宗方济各的离世、选举教宗会议,以及教宗良十四世宗座牧职头几天的活动。教宗感谢他们这几周孜孜不倦地承担起繁重的工作。 缔造和平 新任教宗在讲话中首先勉励传播界要缔造和平,注意如何呈现人和事件。他邀请媒体工作者要推动一种不同的传播,也就是寻求一种有原则的共识、「不使用争强好胜的话语、不跟随攀比的潮流,以及绝对不将寻求真相与爱区分开来」的传播。 「我们传播的方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向好战的文字和画面说『不』;我们必须抵拒针锋相对的模式。」 关怀受迫害的记者 接著,教宗提到那些因为报道真相而被关押的记者,再次表示教会对他们的关怀,并为他们的获释发出呼吁。教宗指出,他们的磨难提醒世界,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是何等重要。「一个人唯有得知实情,才能自由地作出选择」。 为真理服务 然后,教宗良十四世感谢记者们为真理服务,尤其是在最近的宗座出缺期讲述了沉浸在「基督圣爱的美妙」中的教会。教宗赞许媒体工作者摒弃刻板印象和陈腔滥调,从而与世界分享「我们身份的本质」。 我们时代的挑战 我们的时代有许多难以描述的议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克服平庸。教宗表示,「教会必须面对时代提出的挑战。同样地,传播和新闻工作并不与时代及历史脱节」。教宗引用圣奥斯定的话,说:「让我们善度生活,时代将会变好。我们就是时代。」 良十四世指出,现代世界会让我们迷失于「缺乏爱的话语」,例如,意识型态或立场偏私的话语。媒体必须迎向挑战,以自己运用的话语和采取的风格,引领世界走出这种「巴贝耳塔」。「传播不只是传递信息,更塑造出一种充满人性的文化」,使得数字领域「成为对话与讨论的空间」。 人工智能需要有责任感和分辨力 谈到人工智能的流行,教宗表示,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需要人们「有责任感和分辨力,以确保它会被用于增进众人的福祉,从而能惠及全人类」。 教宗良十四世最后引用方济各教宗为2025年世界社会传播日撰写的文告,鼓励媒体工作者使传播不再「充斥著偏见、怨恨、狂热,甚至是仇恨」。「让我们不再说好战的话语,进而帮助世界放下武器」。 来源:感谢您支持中文网(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德国新闻自由排名跌出前十 导语 ‖2025年德国新闻自由排名从第十滑至第十一,记者面临敌意环境与经济压力。全球新闻自由创历史新低,挪威居首。 ![]() 德国的新闻自由光环悄然黯淡,在全球排行榜中从第十位滑落至第十一。人权组织记者无国界(Reporter ohne Grenzen, RSF)的最新报告指出,尽管德国仍位居前列,但媒体工作者正身处日益敌对的工作环境,挑战如暗流涌动,令人警醒。 在这份全球榜单中,挪威继续高居榜首,宛如新闻自由的灯塔,爱沙尼亚和荷兰紧随其后,展现欧洲的自由标杆。记者无国界选择在5月3日国际新闻自由日之前发布此榜单,旨在点燃全球对新闻自由的关注之火。 2025年,全球新闻自由状况跌至历史谷底,记者无国界的评估如一声沉重的警钟。报告揭示,超过半数世界人口生活在新闻自由“极为严峻”的国家,独立报道如履薄冰。欧洲虽仍是记者最自由的庇护所,但全球威胁正逐步侵蚀这一堡垒,令人无处遁形。 目前,仅七个国家的新闻自由被评为“良好”,且全部位于欧洲。然而,即便是这些国家也难以完全抵御安全脆弱、威权抬头和经济压力的侵袭。记者无国界强调,经济困境正成为全球媒体的共同梦魇,严重削弱其独立性与生存根基。 德国虽在全球名列前茅,却未能独善其身。2024年,报道右翼极端主义环境及选择党等政党的记者成为高危群体。他们频频遭遇敌意标签、威胁、辱骂,甚至担忧人身安全。这些阴霾如乌云笼罩,侵蚀着新闻工作的安全感与尊严。 不仅如此,编辑室内的氛围也日趋凝重。记者无国界记录了多起案例,显示记者在报道中东冲突时面临“过高的障碍”,限制了深度探讨的可能。与此同时,德国媒体机构的财务状况显著恶化,裁员与预算缩减成为常态,新闻业的前景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超过半数世界人口生活在新闻自由极为严峻的国家,”记者无国界执行主任安娅·奥斯特豪斯(Anja Osterhaus)沉重地警告。她指出,这种敌意不仅威胁记者的生命安全,更侵蚀媒体的经济命脉。 奥斯特豪斯进一步呼吁,经济困境正削弱媒体揭露虚假信息、谣言和宣传的能力。“当媒体被财务枯竭压垮,谁来守护真相的火种?”她恳切地说。为此,记者无国界不仅致力于保护记者安全,还呼吁强化新闻业的经济基础。报告显示,全球160个国家的媒体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危机之深令人扼腕。 记者无国界的排行榜基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五大指标综合评估。其中,经济指标的全球得分近年持续垫底,折射出媒体面临的普遍财务困境。 德国的滑落虽仅一步之遥,却为新闻自由敲响了刺耳的警钟。 来源:德国派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
【案例】 “如果没有言论自由” ![]()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针对Tempo的恐怖袭击:国家警察局长如是说 国家警察局长Listyo Sigit Prabowo将军承诺为调查涉及Tempo的猪头恐怖事件提供最好的服务。他说,他已指示侦探长Wahyu Widada专员调查这起恐怖事件。 “我已经指示侦探长进行进一步调查,我们一定会在跟进此事时提供最好的服务,”Listyo在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访问棉兰市的斋月野生动物园时说。 在此之前,Tempo的主编Setri Yasra和记者安全委员会(KKJ)已于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向印度尼西亚国家警察刑事调查部门(Bareskrim Polri)报告了猪头恐怖事件。 “这不仅仅是关于Tempo的。今天可能是Tempo,但在未来,我们所有记者都可能受到威胁,国家必须提供保护。”Setri说。 KKJ 协调员Erick Tanjung表示,这种恐怖和恐吓是1999年第40号法律关于新闻界的第18条规定的阻碍新闻工作的一种形式。 “企图妨碍新闻工作是一种犯罪行为,最高可判处两年监禁。”埃里克于3月21日星期五在雅加达南部的Bareskrim Polri对记者说。 除了威胁新闻自由外,Erick还提到,这种恐怖还对记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出于这个原因,记者安全委员会还利用《刑法》第 336 条关于谋杀威胁的条款来报道这种恐怖事件。该条规定,谋杀威胁的肇事者最高可判处2年零8个月的刑事刑罚。“我们认为发送猪头是谋杀威胁的象征。”埃里克说。 埃里克敦促警方彻底调查此案。他表示,这不是针对Tempo记者的第一次威胁。在猪头恐怖案之前,一名Tempo记者同时也是Bocor Alus Politik播客的主持人,经历了不明身份的人以破坏私家车的形式发动的袭击。 “警方是否在场揭露针对记者的威胁和恐怖行为将受到考验。因为到目前为止,从我们报告的病例来看,调查过程一直停滞不前。”埃里克说。 持续的恐怖 Tempo的办公室于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收到了一个猪头包裹。猪头被包裹在一个衬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纸板箱里。 装猪头的盒子是写给“Cica”的。在Tempo,Cica是Francisca Christy Rosana的昵称,她是一名政治台记者和Bocor Alus Politik播客的主持人。 在猪头恐怖事件发生三天后,Tempo的办公室收到了另一个包裹,里面有六具被斩首的老鼠尸体。Tempo的清洁人员于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上午 8:00发现了一个装有六只老鼠的盒子。 Tempo的一名清洁人员 Agus 怀疑用红色玫瑰图案礼品包装的纸板箱里装的是方便面。盒子略微凹陷。“当它打开时,里面有老鼠头。”他说。 随后,阿古斯叫来了其他清洁人员和Tempo保安。当他们打开纸箱时,发现里面堆放着六具被斩首的死老鼠尸体。纸箱上没有任何文字。 经大厦管理部门初步检查,装有老鼠尸体的包裹是凌晨2点11分由不明人士从南雅加达Jalan Palmerah Barat的Tempo办公区围栏外扔进来的。 保安人员怀疑装有老鼠尸体的盒子在撞到沥青路面之前,先撞到了一辆停着的汽车。已知被老鼠盒子撞击的汽车上有刮痕。 Tempo的总编辑Setri Yasra表示,送来老鼠尸体进一步明确了针对Tempo编辑部的恐吓意图。因为在此之前,Tempo编辑部曾在2025年3月21日通过@derrynoah Instagram账户收到威胁信息。该账户所有者声称他们将继续发送恐吓信息,“直到你的办公室倒闭”。 Setri认为,猪头和老鼠尸体的恐吓是对媒体工作和新闻自由的一种威胁。“发送者故意恐吓记者们的工作,”她说。“如果目的是恐吓,我们不会害怕,但我们要求结束这些懦夫行为。” 来源:老杜漫谈(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