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两个礼拜前,恒大终于公布了延迟两年的财报,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净资产两年间蒸发了8000亿。包叔说,这些钱相当于2400头大象的重量。 来源:兽爷丨罗刹海市 编辑:洪韵 |
|
【案例】 嘉陵江实验室宣传视频核心内容(4分钟) ——作为视频脚本编写和视频拍摄的主要依据 第一部分:全球形势和国家所需 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布局数智技术,抢占先机。我国已将智能科技提升至战略高度,正在加强相关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新质生产力的布局。 第二部分:重庆高位谋划和推进 在这场智能浪潮下,重庆率先谋划,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要求,于2022年擘画建设嘉陵江实验室、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广阳湾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战略蓝图。 其中,嘉陵江实验室作为重庆在“数智+装备”领域的核心战略平台,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举办,委托重庆大学建设运营,毗邻重庆大学智谷校区,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数智装备与系统产业基地。 第三部分:实验室建设初步成果 自2022年启动以来,嘉陵江实验室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三大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按“三无”事业单位获批设立,采用“中心+网点”模式集聚全市资源。重庆大学也设立了校内二级科研机构,统筹全校力量支撑实验室建设。 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装备等校内研究院整体划入实验室;实验室计划引进李克强院士等百余名高层次专家,团队规模将达近千人。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实验室相继研制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高功率器件、边端智能芯片、谐波减速器关节、复杂场景数字孪生系统等关键技术,填补了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系统、精密传动系统、复杂装备试验验证等领域技术空白。 第四部分:实验室展望 展望未来,嘉陵江实验室锚定“建设具有重庆特色、全国优势的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发展高地”战略愿景,力争3年努力在数智基座、智能部组件两大核心领域,以及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特种装备等多个应用领域,布局20个以上研究院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孵育一批前沿硬科技企业,开辟具身智能、医疗机器人等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 结语 扬帆启航正当时!嘉陵江实验室将聚力打造“AI装备孵化工厂”,产出一批关键装备和关键技术,培养一批关键人才,为中国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浪潮贡献“重庆智慧”。 编辑:梅镕缨 |
|
【案例】 抗震救灾记者口述:人性的光辉 2009年05月10日18:0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 题:记者口述:人性的光辉 新华社记者吴炜玲 郭磊 【解说】谭千秋、张米亚、杜正香、瞿万容、钱富波、向倩、何智霞……这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他们走了,但是他们身下的学生得救了。他们离去时都是同一个姿势:俯身向下,双臂紧紧护着学生,身体像展翅欲飞的雄鹰。那一刻,没有照片,但“人民教师”的耀眼光芒,却在千千万万人心中定格。 【同期】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说起这张照片,它的背后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我们刚刚抵达东汽中学的时候,看到几个人抬着一个学生到处找救护车。我们就对这个学生进行了采访,对这个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采访。这个学生叫刘红丽。她的舅舅告诉我们说,刘红丽的老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扑在离他最近的四个学生身上,用他的身体为这四个学生赢得了一线生的希望。而这位老师在地震中遇难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在东汽中学的操场上,我们竟然找到了这位好人——只是此时谭千秋老师已静静地躺在一块白布的下面。他的身边是伤心欲绝的妻子张关蓉。她一边给谭老师擦拭身体,一边嘴里念叨着:怎么昨天晚上还是软的,今天就硬了。我们都是含泪进行采访和拍摄。如果我们把这场地震比作突然降临的黑幕,那我觉得谭老师的故事就是撕开这道黑幕的第一道阳光。 【解说】“我们的爱是你的翅膀,给你穿越风雨的力量;你的幸福是我们的愿望,一起打造一个属于你的天堂……”老师们用不死的灵魂,托起了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没有五线曲谱,一首首“拼命救命”的英雄壮歌在人们的心中传唱。42岁的卧龙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王刚,为抢救一名女记者不幸被直升飞机尾部的螺旋桨击中英勇牺牲,而他的最后一个任务,是为灾民带出了60张平安纸条。没有那一刻的照片,但是人民警察的忠诚和奉献却永远定格在千千万万的人们心中。 【同期】新华社记者李刚 你只有这么冲过去,你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那个小姑娘推开。可能在这一刻王刚也意识到了死亡离他很近。因为他冲的速度太快,本来直升机的尾翼就离头很近,但是在奔跑的过程中,人会增高,那一刻我就觉得人在要牺牲自己的时候,可能是一种瞬间的决定。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只想到了那个小姑娘的安全。 【解说】有一种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一种情,感天动地,润物无声。 汶川不会忘记这样的声音--“让我再救一个吧!”这是一位战士余震中冒死要冲进危楼救人时的哭喊;“下边还有人吗?”那是在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的废墟上,救援人员发出的声声呼唤。 历史不会忘记这样的画面--一个个在塌楼中艰难接近生命的身影,一双双托举担架送伤员上车的大手,一张张疲惫至极酣睡在乱石中的憔悴容颜。 【同期】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在映秀,我遇到了这样一名小战士。他当时在转运两个灾区的儿童,但是直升机卷起的巨大的风沙,扑面而来,打到人的身上非常痛。这位小战士就把这两个小孩紧紧地抱在怀里。而他背过身去,用自己那道还不是很宽阔、很健壮的脊梁,为两个儿童挡住直升机卷起的风沙。 【解说】王建华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敬业的同行、救人的老师、废墟之上的救援人员、士兵、志愿者……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一种人性的光芒,那是人对人的关怀,一种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呈现的勇气和力量。” 这种光芒通过记者照片传递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同期】新华社记者陈燮 2008年5月16日,我来到绵竹采访。我一个人开着车,顺着沿山公路,想了解一下整个绵竹的沿山农村震后的一些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看见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好心的人们给当地的灾民送来水、饼干、面包,送来各种各样的需要的物资。同时当地的灾民也有很多人拿着写满各种各样感恩的语言的这种标语,在路边向着这些好心的人们致谢。在这个过程中,我看见一个充满沧桑的老人,她手中拿着一个“谢”字。 【解说】一个“谢”字,是老人无法言说的感动,一句“你们辛苦了”,是孩子们刹那间的成长。感动,在汶川的废墟上,在中国的大地上流淌。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但是在此刻却显现出了耀眼的光芒。 灾难就像一面镜子,显现了人的脆弱,但同时也映照出了人的温情和坚韧,这些都是人最真实和最本能的情愫。而这种情愫迸发出的是含泪的微笑、感恩的眼神、活下去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晨雅 |
|
“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首场报告会在京举办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7日在京举办“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首场报告会。32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将分成4路,7日、8日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面向首都高校师生举办报告会,分享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经历和工作感悟。 中国记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巡讲团成员的演讲主要聚焦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充分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新闻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深入一线、践行“四力”的精神风貌。组织全国巡讲活动,旨在树立和维护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崇高声誉和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用好记者的好故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巡讲团成员还将分赴山西、内蒙古、江苏、贵州、海南等13个省区市,为机关干部、编辑记者、群众代表等作报告,还将走进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18所大学,为高校师生作报告,并与高校师生座谈交流。 责任编辑: 普韵乔 |
| 新闻是实践显学。理论研究很重要,但实践中领悟,更有现实的张力。新闻实践可谓变幻莫测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