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36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镜”照百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0:27: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5 00:28 编辑


□林 浩
    我曾为一个纪念辛亥革命的专题写过一篇“编者的话”,其中一句抒情式形容是这样的:“100年,就是100个春夏秋冬。100个寒暑差别不大,100年的世界景象却地覆天翻。”彼时彼刻,我对这个句子很以为意。以为这样的意象,对风云百年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可是前不久,我读了秦风与徐家宁先生合作的《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伦敦新闻画报〉中国史画100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后,我对这个比喻的准确性产生了犹豫———
    “100个寒暑差别不大”吗?
    “100年的世界景象”真的“地覆天翻”了吗?
    对这两个问号,翻看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有心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
    《近代中国的反光镜》是一本“图文集”。图,来自于1842年创刊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为秦风老照片馆所收藏;文,则是著者徐家宁先生为之所作的解读。
    《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中的画作为木刻版画、石印版画,素描画、水彩画。这些画,除少量出自中国画师,大多为西方派驻中国的画师所作。除了现场记录式的特点,一些画还加入了画家的理解和想象,许多画还是以当时尚不成熟的摄影术拍摄的照片为蓝本,经转换描绘而成。这些画作,无论黑白或彩色,线条皆极精细,因广泛记录(纪实,有摄影特性)、表现(对人物表情描摹细腻,有美术作品特性)了中国近代社会场景,兼具摄影的真实性和美术作品的观赏性,因而或可称为“新闻画”。
    此书收入100幅图片,有英舰炮击,有军民抵抗,有侵略者进城的嚣张,有签丧权条约的场景;有太平军,有义和团;有洋人野餐会,有朝廷送赔款;有百姓嫁娶,有皇帝大婚;有茶坊,有寺庙;有蒙男学校,有算命先生;有上海的独轮车,有北京的剃头店;有“中国组建新式陆军”——— 前有拖长辫骑自行车士兵开路,后有总督着顶戴花翎乘汽车阅兵的奇景,有残杀辛亥革命烈士的血腥。历史时刻,或荣或辱,市井街景,民生民情,鲜明昭示了当时的中国——— 清廷、百姓与西方列强三者之间微妙却本质的关系。试想,有一个将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以28万两白银赎买然后拆除的政府;一个百姓瘦骨嶙峋,官吏却脑满肠肥腐败透顶的政府,1858年3月6日,英舰区区250人部队就得以在广州登陆烧杀抢掠还会令人感到奇怪吗?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曾出版过一本德国人洛伊宁格尔写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一时触动禁忌,引起关注。噱头之一便是看中国不够客气的“第三只眼”。“第三只眼”可能是“有色”的,但似乎也“旁观者清”。《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亦然。如此独特视角的画面,读者正可以在“第三只眼”中获得感悟。
    书中展现的基本社会生活场景,今天一些地方依然可见,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100多年前的距离。然而,令我印象尤深的却是附录———《西洋画刊与辛亥革命前后》,虽然这一部分仅有15幅彩图。
    《巴黎世博会中国馆》表现的是1900年巴黎世博会中国展区——— 龙旗飘扬,牌坊闪光,一派胜景。让人想起刚刚举办的上海世博会;
    《晚清大臣考察西方宪政》记录了1905年12月,清廷特派官员赴美欧考察。图所显示,载泽等人在英国议会考察。但见空旷议会大厅中,蓄长辫的中国官员一边听洋人讲解,一边摸摸这儿,动动那儿,还要走上讲坛探头探脑,比比划划,表情新奇;
    从英刊原题为《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的一幅图中,可见清末的中国,形式上已开始走向现代化。画中绘有火车、汽车,人着洋服、打洋伞,外国人随意徜徉于中国街头;
    《中国人学习西方服饰礼仪》中,西方议会大厅则成了试衣间,外国人、模特在教中国人怎样穿西式礼服;
    《新潮流的剪辫子运动》表现西风东渐,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中国一些地方就发生了剪辫子运动。上海闹市扎起高台为路人剪辫子。剪掉辫子的,受到着洋服者称赞,保守的围观者则被惊得四散奔逃。
    阅读这些画面,眼前忽然就幻化成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曾经有过的生活景观——— 有外国亲属来要通报,街上偶有外国人市民要围观。为实现“四化”加快生活节奏,有官员、专家以为,中国人吃馒头的饮食习惯太耗费时间,于是一度倡导主食馒头改面包,粮店大力制售面包……要求百姓穿西服、吃面包在有的地方甚至被赋予强制色彩,成为后来的笑柄。
    所以要问,“100个寒暑差别不大”吗?其实很大。如今,高楼林立,森林锐减,气温畸升,冰山融化……
    所以要问,“100年的世界景象”真的“地覆天翻”了吗?在这100余年的不同时间段里,闭关锁国的情景,鼎新革故的情景,向往现代化的情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我们又在辛亥精神的道路走出去了多远呢?
    诚然,中国早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然而,放到当今世界大环境作比较审视,我们仍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因为,进步是物质的、科技的,更是精神的。
    一“镜”照百年,史可鉴古今。《近代中国的反光镜》,百多年前的这“第三只眼”,值得读者与之对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0:27:1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0:30:40 | 只看该作者
时间逆转,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