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不必固定在一种套路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22:3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写作不必固定在一种套路中
看了解放日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的作品《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作者:宰飞;编辑:张奕;原载《解放日报》2022年1月7日),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新闻写作不必固定在一种套路中。,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陷入一种日复一日刻板的套路中。
附:《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原文
1
在上海,如果说有一种鱼,大家议论得多,却见得少、吃得更少,那恐怕非长江刀鱼莫属。每年清明时节,长江刀鱼上市前后,关于它的话题就热起来了,而价格尤其受人关注——今年又涨了吗?3000元、4000元,还是5000元一斤了?
天价缘于美味,更缘于稀缺。早年,刀鱼只是上海人日常食用鱼类中的一种而已。翻阅旧闻,新中国成立初年,市场上的刀鱼价格只略高于青鱼、草鱼、小黄鱼等,当时的报纸称刀鱼“吃户颇多”。
据记载,刀鱼年产量曾高达4000多吨。直至20世纪90年代,年产也有1000多吨。而到了2019年刀鱼禁捕前夕,年产下降到不足100吨。产量下降,渔民的感受最直接。6年前,上海崇明的渔民老张带着村里51条船出海3天,只捞上来一条不到2两的小刀鱼。他说:“刀鱼以前也不好抓,但总能有点,今年是真的抓不到咯!”
“长江空了!”几年前,有人这样感慨。
2
正当人们担忧刀鱼要永久地消失在长江里时,它突然回归了,回归得让外行人猝不及防。
去年3月,在崇明管辖的长江水域,科研人员做了一次鱼类监测。一网下去,捞到刀鱼无数,竟有18公斤!
这在前几年不可能发生。科研人员笑称:“10年后怕是船开过去大鱼就要跳进船舱了。”
不过,关于刀鱼回归的信息,食客们可能是不知道的。因为在未来若干年内,长江刀鱼将只属于长江,而不是人们的餐盘。
短短几年之内,一度在长江难觅踪迹的刀鱼又回来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一条刀鱼的沉沉浮浮背后,满是长江生态环境变迁的故事。
3
话得从6年前说起。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中重要的一环是“治渔”。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
2019年起,长江刀鲚(刀鱼)、凤鲚、中华绒螯蟹等三种鱼类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停止发放,刀鱼的生产性捕捞告终。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1个月后,沪苏浙皖四地同步施行“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
其实,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工作。2018年渔船退捕工作部署推进,2018年8月起192艘长江捕捞渔船全部退出生产作业,率先实现全域退捕。
渔民转身上岸,有些甚至成了长江守护者。曾有“刀鱼王”之称的崇明人彭海兵,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捕鱼、贩鱼,生意做得最大的时候,手下有四五十条捕鱼船。前几年他放弃了刀鱼生意,转而成立了“鲟豚使者联盟”志愿组织,变身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志愿者。
4
禁渔只是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一部分。判断长江是否健康,还要看其生态系统状况如何,生物完整性指数如何。为此,很多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比如,水生态修复。上海以新谊河、新塘港等水系建设为重点,2021年完成了51公里骨干河湖综合治理,推进了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了区域防汛除涝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环境面貌。
比如,湿地保护修复。上海发布了崇明东滩、宝山陈行-宝钢水库、崇明北湖等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在崇明东滩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升了这一区域的湿地生态功能。
比如,水土流失防治。有关职能部门现场检查了市级审批的128个在建项目和3个已验收报备项目、294个区级审批项目。
2020年度,中央对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定为优秀,全国排名居首。
5
2019年,老字号饭店“老半斋”把长江刀鱼的宣传海报摘了下来。这是上海人对刀鱼的一次郑重告别。
老半斋创立于20世纪初,店里的刀鱼汁面几十年来一直是招牌,而且据说用的是货真价实的长江刀鱼。厨师把刀鱼肉炒成鱼松,和老母鸡、蹄髈一起熬成刀鱼汁,一锅汤要熬煮4个小时。
2019年刀鱼禁捕后,老半斋的刀鱼汁面还在,只是换了原料——把“江刀”改成了“海刀”。“江刀”“海刀”原本是同一种鱼类,只是捕捞地点不同——“江刀”是刀鱼从大海里洄游到长江后捕获的,“海刀”则是在海里捕获的。“海刀”价格远低,在老饕看来,滋味也远逊。不过,毕竟同是刀鱼,“海刀”多少保留了上海人对传统美食的那点眷恋。
6
每年3月,刀鱼洄游的汛季。
与几年前不同,如今江面上游弋的不再是捕鱼船,取而代之的是渔政执法船。本报一位记者一年多前曾登上执法船,前往长江口水域追踪非法捕捞行为。那天在江面上,她远远见到一些货船在航行,但捕鱼船一艘也寻觅不到。
“偷捕现象几乎绝迹了。”执法人员说。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刀鱼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长期在江畔工作的人说,这两年,在天气闷热的时候,偶尔能看到鱼儿跃出水面的情景。过去,这是很难见到的。长江里的鱼“肉眼可见”地多了。
古人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休养生息的道理我们一直都懂:只有有计划地捕鱼才能吃更多的鱼。长江“十年禁渔”结束后,刀鱼或许会重回我们的餐桌,而且以大众能承受的价格。那时候,长江刀鱼将不只是一种乡愁。
【参评材料】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2022年1月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座谈会六周年纪念日。记者当天即根据采访、史料、既有报道等,全方位梳理了6年来长江刀鱼的保护历程与成效,从而反映近6年来长江大保护的显著成果。本文没有罗列长江大保护的成就,而是通过长江刀鱼的消失与重现这一细微角度反映整个长江生态的改变。报道采用场景、故事、数据等多种表达手段,让文章易阅读、主题易理解,让读者更加自觉认同、主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社会效果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文章被人民网、腾讯网、今日头条等网站,《贵州日报》等报纸,《当代贵州》等期刊转载,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数百次,受到普通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有读者阅读本文后深有感触,在网上发表长文回忆自己的刀鱼往事,并说:“报上文章看后既有感慨,那是为美味而心动;又有危机感,那就要行动。”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立意深而切口小,接地气、不生硬,以生动的文字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这篇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创新之处,对如何做好政治性极强的重大主题报道做了有益探索。
来源:长江朱建华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0mU9TGfcJ8zCT4e23mcfw
编辑:程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