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样的实习生能够被留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22:3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暑期的来临,不少学子面临去媒体实习的机会,如何能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能力,成为正式员工?小编摘选了2014年时任《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发表在本刊的一篇旧作,谈谈他眼中的“实习攻略”。


     《人物》杂志改版上市至今,实习生来来走走也有几十号人。2013年刚刚过去的毕业季,有四个实习生最终留下,成为本刊的正式记者。他们性别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最后为什么脱颖而出?是什么促使我们做出和他们签约的决定?我想写写他们的故事,或许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有些帮助。当然,文章只代表《人物》杂志采编部门的态度和价值观,有些甚至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不一定符合所有媒体的要求。
      下面我就说说这四个优秀的前实习生(现已是我的同事)的故事,担心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所以我称呼他们为W、Q、L、T。

W同学——学习能力强、做事认真

    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在她参加的第一次选题会上,她报的七八个选题悉数被毙,无一漏网。但在接下来的短短三四个月里,W以她的优异表现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大编辑,成功实现了逆袭,她是怎么做到的?
  1.W同学的文字基本功扎实,文笔流畅,稿子可读性强。当时我分管杂志前面部分的短报道,每篇数百上千字,许多选题都是资料写作或是编译为主,W一上手就让我另眼相看,稿子虽短,但从不敷衍,写得活色生香,而且速度快,最夸张的一次,一天交了7篇。
  2.W是个学习能力极强的姑娘。从常理上说,一个选题如何操作,和分管编辑商量即可,但她不是这样,做任何一个选题,她都会分头找到我们几个大编辑,听听我们对这个选题的建议和看法。而且不是拗造型摆姿态,她是真心在学,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她加班到夜里三点多,第二天要去出差,就趁我休息时把我堵在电脑前,把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个抛给我,多数问题都问到点子上,而且不得到满意的回复,她不会善罢甘休。她认真准备,我自然也得认真回答,不然岂不是丢了范 儿?
  3.W做事认真。有一次采访一个接受过大量采访的知名作家,采访前,她把这个作家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一遍,做了数千字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和那个作家聊了八九个小时,那个作家非常高兴,稿件刊发后他还特意给分管编辑发来短信,表达了钦佩和意犹未尽之感。


Q同学——能吃苦、有韧性、有耐心
       此前她在广州的一家都市报实习,看了《人物》改版的前几期杂志,觉得很喜欢,就在微博上给副主编张捷发了私信,希望能来实习。
  说句实话,大多数编辑或者记者,常常都会收到类似的私信,正常情况下很难吸引到编辑们的注意。但Q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留下的呢?
  1.Q有她自己的办法,她报了两个广州当地很不错的短篇报道选题,然后就自己独立操作去了。等到我差不多把这事儿给忘记了的时候,Q发来了稿子,我看完眼前一亮。
  不能说那稿子写得有多漂亮,采访得多有深度,格式有多规范工整,但文字里从头到尾透着股机灵劲儿,说有个人风格为时尚早,但里面有种属于Q自己的东西。我是做特稿出身,欣赏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客观写作,而且Q又有独立寻找符合杂志定位的选题能力,当时我就已经对她产生了兴趣,但让人千里迢迢从广州来北京,万一不合适,双方的成本都太高了,所以慎重起见,我想再试她一期。第二个月她又发来了一篇像模像样的稿子,来实习的事就这么敲定了。
  2.Q是个很能承受挫折的人。她应该是我手上改稿子次数最多的实习生,因为她的稿子并不是糟糕到一塌糊涂要编辑重写,好多段落有很精彩的表现,但又没好到来了就能发,逻辑或者细节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会不断地打回去让她自己重写,她也一声不吭,埋头干活。 我记得她第一次写长篇报道,稿子里的素材很好,行话说“有料”,但感觉就是七拼八凑,逻辑性不强。我给她提了修改意见,就干自己的活儿去了。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在会议室里,对着电脑发呆了五六个小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就是来回倒腾那些素材。我记得那天好像是平安夜还是某个节日,她呆到了凌晨三四点,才慢慢找到了感觉。对我来说,可能这稿子花个把小时就能弄好,但某种程度上,让Q自己改稿,我是刻意为之,能吃苦,有韧性,有耐心,这是我欣赏的品质。在我这里,她这一关算是过了。
  3.Q的内心比大多数同龄人要强大,绝大多数时候都很放松,能够承受编辑的挑剔或者戏谑性的玩笑,内心怎么想不说,起码嘴上从不认怂。比如说我给她布置一篇稿子,采访量巨大,对写作要求极高,我说“你要做好脱层皮的准备”,Q淡定地说“我好久没有脱皮了,都是在磨皮”。



L同学——有新闻理想、锲而不舍

     说起L来杂志实习的经历,我经常开玩笑说,她是我从网上捡来的。
  《人物》创刊第一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除了几个大编辑外,记者数量寥寥,创刊号上市又迫在眉睫,急需人手。我就让人在校内网上发了个小规模的招实习生启事,一个小时后,L的简历就已经在我的邮箱里了。
  1.L是个有狂热新闻理想的人,创刊第一期,她和我们一样,在办公室呆了一个星期没回家,累了就用冷水冲冲脸,困了就找个干净点的地板睡一会儿。她本来要考雅思,准备出国读新闻,但那段时间,她把英语全都给放下了,以至于后来干脆“裸考”,结果自然也好不了。但她和我说,没事,只要能让她干喜欢的事就行。宿舍晚上断电,稿子没写完,她就跑到走廊或者水房有电源的地方继续干活。
   2.在独立做稿子方面,坦率地说,L的写稿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她的很多稿子,后期编辑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有些甚至就是把素材和录音拿来重写。但L的特殊之处在于,交给她任何一个采访对象,哪怕难度再大,她都会想办法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不用有任何操心。
  L的第一篇长篇报道是采访一个准备竞选总统的阿富汗女议员,位高权重,联系方式又没有任何头绪,其实我当时对这个稿子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L就是完成 了,而且她只告诉我完成了,并没有细说其中过程。后来我才从另外一个编辑那里知道,那一周,L用尽了一切办法,找驻外记者,找阿富汗当地的华人,找阿富汗驻华使馆……个中艰辛,可以想象。这个编辑问她,你有没有和林老师说你找人的过程有多不容易,L回答,没有,编辑只要结果,我说那么多过程,太不职业。
   3.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称道。今年4月,我带L做一个大专题,是《人物》杂志创刊33周年的名人回访。列出的名单都是各界大腕,采访难度基本上都是A级,我给了L10天时间, 要求她联系上名单里的这10多个人,并说服对方接受采访。那段时间,每天我到办公室,无论几点,都能看到她坐在电脑前,查资料,打电话。我凑近去看,发现她做了一张详尽的Excel表格,上面不仅有这些大家或是经纪人的联系方式,还做了详尽的计划,每天早中晚,她都要给这些人打一遍电话,或是催进度,或是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对方不同意,就第二天再打。就这样,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她。此事之后,杂志社内部开始有一种说法,当你遇到搞不定的采访对象时,请关门关窗放L,还有另一个说法是,本刊对外承诺,不首先使用L。

四、T同学——逻辑密实、肯下苦功

  关于T为什么能留下,我只想说两点。
  1.T是男生,而且是《人物》众多实习生里唯一的男生。杂志社内部曾经有“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之称。这些年来,选择新闻职业的男生越来越少, 一是赚不到什么钱,二是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T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阅读量极大,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想法,又喜欢写东西,所以这样优秀的男生 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个宝。
  2.T是《北京零点后》的作者。《人物》杂志改版以来,好稿子确实出过不少,但在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美誉度最高的,就是《北京零点后》这篇特稿,没有之一。不说别的,靠这篇稿子,我相信他能在国内任何一家媒体找到很好的工作。
       虽然作为本文的编辑,我在后期对《北京零点后》做过一定的修改与补充,但文章的素材,是T花了半个月时间, 三更半夜出没于北京大街小巷,像牛郎一样作息,和这个聊和那个聊拿回来的。写这篇稿子,T两天没回家,每天我到办公室,都看到他坐在电脑前愁眉苦脸地揪头发。而且T的写作很有自己的风格,长句,逻辑密实,灰色调,还时不时抖点冷幽默。小小年纪,肯下苦功,又有自己的调调,实属难得。
       在纸媒日渐衰落的今天,W、Q、L、T这样的优秀的年轻记者,对《人物》杂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在我看来,只要真正优秀,真正具有符合这个职业的特质的实习生,就算不能独立操作稿件,也依然能有许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请放心,真正的人才就像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一定会被人注意到。
   之前我已经说过,他们性别不同,性格各异,优缺点也五花八门,在一家成熟媒体实习到最后留下,必然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但如果你非要我做一个总结,我想说以下几点:
  1.任何编辑和记者都没有必须带实习生的义务。如果你遇到好的实习老师,那是你的幸运,如果遇到不好的,也请保持一颗平常心。凡事靠自己,这是最保险的。
  2.在抱怨你的实习单位能给你的东西太少之前,请想想,你能给你的实习单位带去什么?请你相信,对于大多数实习生来说,实习单位也好、带你的编辑记者也好,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大过收益。
  3.在任何时候,请记住,你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新人,想取得身边人的信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失去信任,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4.取得信任的方式,莫过于把任何一件小事都踏实做好,不要耍小聪明。要知道,记者这个职业就是和人打交道,并判断事实的真假,假的东西掩饰得再好,时间长了也无所遁形。
  5.靠谱永远是排第一位的,这是一票否决。接下来是天赋,与人打交道的天赋、写作的天赋等;如果你没有,那你要聪明且善于学习;如果你也不聪明,那你要足够勤奋。
  6.通过自己的表现,让编辑信任你、欣赏你、尊重你,甚至以与你成为同事为乐。这靠的不是热情来事儿,而是你对任何一篇稿子,任何一段话,任何一个字的认真负责。
    前几天晚上收拾旧物,我翻出了在“冰点”实习时的求职简历,好多以为自己已经忘掉的过往时光,纷纷涌上心头。但有一幕场景我永远记得,并常常拎出来提醒自己。有一次饭局时,我问主编,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好记者?他竖起一个指头说:“就一句话,聪明人下笨功夫”。
    (作者系《人物》杂志原副主编)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1期,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wODQ2Nw==&mid=207508070&idx=1&sn=97c79b46c2ae37da8d123e6f5a1d01c4#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