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附体的时代为什么仍有必要订一份报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2:2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手机附体的时代为什么仍有必要订一份报纸
  • 日期:20160825
  • 作者:
  • 来源:新晨报
  • 【 查看PDF版】






    内容提要

    一,手机毁灭专注,报纸让人专注与深思;二,报纸替你从海量信息中梳理有价值的新闻;三,付费支持原创,不要用点击养懒汉;四,从报纸上打捞被网络忽略的精品;五,读报培养独到视角和主见;六,读报避免看中毒的新闻

    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纸媒所受冲击最大,常有人既带些优越感又同情地跟我说:我已经几年没看过报了,身边也没有看报的,手机上什么新闻都有,唉——这一声“唉”意味深长,是劝我早点改行或早些到蓝翔学门手艺。

    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奚落纸媒俨然已成时尚,一些传统媒体从业者辞职时会满腹情怀地踹前东家一脚,新媒体从业者会一边扒着纸媒新闻一边喊“纸媒快完”,新闻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让学生转向新媒体,自媒体大咖们叫嚣“内容为王是个屁”——一新近两家纸媒的停刊更被当成论据。其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当下的危机是媒体普遍的危机,无论是对于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抑或自媒体。

    一些人只看到一两家传统媒体停刊,却看不到每天死掉的自媒体不在少数;只看到几家新媒体拿到了融资似乎挺风光,却看不到不少新媒体举步维艰;只看到纸媒广告和发行下滑,却看不到凤凰网无奈裁员百度冻结招聘,看不到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同比大幅下滑,打开率也越来越低。公众的新媒体迷恋期和自媒体发展的泡沫期正在悄然消退,信息过剩之下甚至产生厌倦,会有一个回归传统的过程。

    当然,我这里并非想谈媒体共同遭遇的危机,而是想谈在这个手机和网络附体的信息过剩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订一份报纸。

    手机毁灭专注,报纸让人专注与深思

    手机和网络毁灭了现代人的专注,只要身处网络和手机环境,就很难保持5分钟以上的专注,时间和思维都很容易碎片化。所以,即使很忙,我每天都会有1小时与手机和网络隔离,专注读书看报,以免迷失于碎片化的信息陷阱和“自以为遍览了新闻,却只是粗读了标题”的幻觉中。

    很多人对于“手机毁灭专注力”的危害还没有足够深刻的认知。我常有扔掉手机的冲动,想着要做某件事时突然来了电话,接完电话就忘了刚才想做什么事了。接着在电脑上写字,突然被提醒有新的微信——看完微信才想起刚才想做的事,可文思又断了。手机阅读确实便捷,让人形成信赖,可我们的专注力,正是被我们热爱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给毁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日常在地铁上、饭局上、开会时、排队等候时,都习惯低头盯着手机屏幕——在地铁上看书好像倒成了另类。虽然手机浏览信息似乎很方便,但很难“专注”阅读,注意力很容易就转移了,至多只能看个标题。专注缺失之下,虽然获得了很多信息,有了灵感火花,却缺少深度思考,失去了对某个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所以,有学者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太少而想法太多”。

    在手机上看新闻,虽然是从《中国青年报》上转载的,但拿着手机看和拿着一份报纸看,心态与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报纸有利于让人形成专注的深阅读,心无旁骛,拿着一张报纸,白纸黑字,完整文章,很容易让人“沉浸”于线性文字和逻辑之中,边思考边阅读,回过头去再琢磨,完整阅读没有中断。一个边听音乐边刷手机看信息的人,与一个在图书馆阅览室看报纸的人,其专注度恐怕很难相提并论。网络和手机阅读,诱导你只看看标题,而报纸则引导你看全面的内容。网络阅读很多时候只是被动阅读,是缺少思考的信息消费,而报纸则鼓励深度思考。多看书多读报,就是对手机谋杀现代人专注力的抗拒。

    报纸替你从海量信息中梳理有价值的新闻

    手机和网络上的信息确实是海量的,但你只可能选择觉得有趣和对自己有用的,只能消费很少一部分——所以,“海量”对你来说多数都是垃圾,报纸则是一次有效梳理和选择,减轻了海量信息给你带来的判断和选择压力。

    有人迷恋手机和网络上接收新闻的快,新闻突发时,客户端立刻弹出报道——可这种“快”在全息时

    代真没太大意义,1秒钟内迅速刷遍全网,接下来你会从不同途径不断接收到你已经获悉的信息。想要深入了解前因后果,还得看第二天报纸上记者深入翔实且经过严格把关的 “特 别报道”。当然,“快”和“慢”并不冲突。

    付费支持原创,不要用点击养懒汉

    有人会说,即使当下新闻生产的主力仍是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深入报道还得看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的内容很快能在网上免费、方便地获取,何必再花钱订一份报纸?

    其实,读者完全没必要贪这个便宜。在知识产权得不到完善保护的当下,纸媒费时费力生产了新闻,网媒新媒鼠标一点就转走了。如果网媒新媒总这样吃白食,新闻生产者拿不到阅读量带来的红利,红利都被转载者拿走了,那谁还愿意投入巨资去生产有价值的新闻?当下新闻生产者与转载者之间这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模式将难以持续,生产者拿不到应有的红利,生产积极性会越来越弱,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就会越来越少。

    报纸的责任是生产优质新闻,读者的责任是花钱支撑生产者——而不是心安理得地享用免费午餐,只有花钱买报纸,支持原创并付费才能看到高质量的新闻,也才能激励生产者继续生产高质量新闻。否则,就是纵容新媒体的不劳而获,在“生产者为转载者打工”的不平等分配格局下加剧新闻质量的低劣化。

    从报纸上打捞被网络忽略的精品

    有人说,网上信息应有尽有,报纸上没有的网上也都有。其实,并不见得完全如此,就拿中青报来说,精品文章很多,可被网络转载的并非全部,几家网络互相转来转去其中一部分,形成所谓热点。报纸上的每篇文章都是记者和编辑合力精心生产的,网络编辑的视野和判断有时难免有其局限性,一味盯着热点或复制其他网站提炼出的新闻点,则忽略了一张新闻纸中更多的信息富矿。自己去读报纸,避免被网络编辑的口味牵着鼻子走,则能看到很多被网络转载所忽略的有价值信息。

    读报培养独到和主见

    每天几大门户网站的面孔虽然看上去不一样,但头条二条差不多,几个热点也是互相转载彼此复制,看一家网站就差不多了。可各大报纸个性迥然,新闻内容有很大差异。新浪和腾讯固然有所不同,但这种个性差异,恐怕没法儿同《新京报》与中青报的不同相比。这就是生产者和转载者之间的差别(当然,一些门户也在尝试进行新闻生产,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生产者有主见和独到视角,有自己的新闻理念和专业追求,转载者进行二次生产的空间就小得多了,所以热点的选择很容易同质化。

    依赖手机和网络去阅读信息,看其他人都能看到的同质化信息,同质化信息获取下养成的是同质的平庸思维和均等化大众思维——读不同个性、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报纸,长期熏陶中则容易培养出与报纸气质相近的个性。读一份有传统有创新的报纸,不仅仅是读其中的新闻,更是与这份报纸的名记名编们对话,读他们的个性与思想并在思想上融入其中。

    新闻系学生尤有必要戒除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应多读报纸,长期关注某一份报纸,从纸媒中获得独到见解,从集中着媒体精英和最能代表新闻精神的纸媒中获得新闻营养,接受新闻纸中所深浸的精神熏陶,并形成知识和思想的积累。

    读报避免看中毒的新闻

    牛奶中有三聚氰胺,新闻中也有,这种毒很多就是在网络转载和传播中形成的,网络标题党就是突出一例。网络转载报纸新闻,忠实于原文而大体原封不动地转也就算了,可很多编辑会自作聪明地对标题进行二次生产,将并不代表新闻原意的非核心细节甚至是违反新闻原意的片段,提炼到标题中,形成很大误导。

    前些时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就批评了某家门户网站的标题党,列数“别人的标题”和“某网的标题”。没有谁比新闻生产者更了解某一条新闻的本意,纸媒的标题最能客观反映新闻原貌。读报纸,就是读最原汁原味的新闻,避免在转载中被添加毒素。

http://paper.dzwww.com/xcb/data/20160825/html/12/content_1.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