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标点或错别字被限制获奖,中国新闻奖评选要求合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7 21: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因标点或错别字被限制获奖,中国新闻奖评选要求合理吗?


“因为一个逗号或引号干掉一件真正的好作品,总感觉这不是在评文章价值和影响力,是在比校对。”

“评选过于注重编校问题,这是舍本逐末。”

“编校要求太高,可能导致一些佳作落选,而有的没什么毛病的庸作入围。”



5月22日,传媒茶话会发布《因差错与中国新闻奖失之交臂?可能是因为这五种编校问题》一文后,引发了媒体人对中国新闻奖差错要求太严的集体“吐槽”。

中国新闻奖关于差错的要求是否合理?该如何优化评选标准?

5月23日—24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顾勇华,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辽宁省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马为,工人日报编委、国内新闻部主任兰海燕,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委陈力峰,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高级记者王兮之,西部某党报副总编辑,中部某省级广电媒体副总经理。

参评中国新闻奖对媒体而言,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稍有差池,就会无缘获奖。作品文字差错被限制获奖等级甚至直接淘汰,就是其中一种情况,且“文字差错”是历年审核中差错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

“本单位曾有一篇数千字的作品,因为两处差错,一处是成语差错、一处标点符号差错,从初评时的一等奖一下子降到了终评的三等奖。”西部某党报副总编辑如今说起这件发生在几年前的事情仍然格外惋惜。

“我们台报送的作品中,评委认为其中的一个字写错了。最终,这篇作品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无缘一等奖。”中部某省级广电媒体副总经理告诉传媒茶话会。

曾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的邓绍根教授曾经在一次学术讲座中透露,2015年天津大爆炸事件中,《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发布的《牺牲》特稿脱颖而出,当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这篇稿件本来可以获一等奖,但由于稿件中的两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只获了三等奖。

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否意味着中国新闻奖的差错要求太严苛了?

传媒茶话会与十几位业界人士、学界专家,以及多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沟通后,大家一致认为,现阶段,中国新闻奖评选对编校差错的规定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最高奖,获奖作品具有社会示范意义,还可能会进入学校教材成为范文,应该有较高的文字、编校要求。媒体、媒体人,也需要以更专业、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犯低级错误。”工人日报编委、国内新闻部主任兰海燕讲道。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认为,对参评作品进行严格的编校审核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错别字、不规范的表述、不准确的数据、不严谨地使用,都会损害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在内容方面加强审核,“优中选优”评选出新闻作品,能够切实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以及获奖作品的含金量,确保作品的规范性;

二是,网络传播时代,任何差错,哪怕是非常细微之处,都有可能借社交媒体或者自媒体平台的裂变式传播而放大,严重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有效展开。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高级记者王兮之也认为,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作品,尤其是特等奖、一等奖等典型作品,都具有标杆意义,且有很强的导向性,其内容、形式,包括字词标点都应该按照较高标准来选拔,而不是以普通出版物的差错率来要求,否则会降低作品质量与权威性。

去年年底,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唐绪军撰文指出,复核意见认定501件作品存在990处各类差错;有差错的作品占申报作品总数的40%。其中,“文字差错”是历年审核中差错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由是观之,如果降低差错标准,出现差错的频率会更高。

从评选的可操作性来讲,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由多个维度构成,每一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一位定评评委告诉传媒茶话会,标准不严格,定评会更难。如果导向、事实性、专业性都符合要求,那么字词、标点等语言文字差错就会成为评选的重要指标。

抢时效性、突击成稿,抢首发,编校不严,作品存在标点、字词问题;视频报道,受现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画外音和画面不同步、出镜记者口误,但作品本身题材好、写得好、角度新,这类作品的评判,是应该坚持瑕不掩瑜,打破惯例,还是坚持原则,坚守差错标准?

在评选过程中,对作品的差错把握应当具备灵活尺度成为业界共识。

“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的制定应考虑新闻业实际情况,不因小过斩大将才是可取的做法。”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辽宁省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马为向传媒茶话会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早些年评选标准中有一条是音视频作品的音响画面不清晰不得获一等奖,在我的力争下,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作品可适度放宽要求。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此后,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中对音视频作品的审核要点增加了一个特殊条件,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如果音频作品、视频作品现场音响和画面质量存在明显瑕疵,评选时可适当放宽。

兰海燕认为,从新闻传播来看,信息传播需要更快捷、更高效,记者往往奔赴突发现场,在没有安静成稿条件的一线,突击成稿发稿。从这些角度看,可以理解甚至原谅一些文本上存在的瑕疵。比如“的地得”混用,书名号、双引号之间加顿号等问题,只要大体上不影响文意、读者阅读,都不应过于较真。

西部某党报副总编辑建议,中国新闻奖对差错的评判标准还是应该以导向差错、事实差错为主要评判标准,对一般的标点符号等差错,语法修辞类的差错可以从宽,“否则可能会出现一些无差错但平庸的作品等级很高,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好稿件等级低,甚至无法入选的现象”。

曾有媒体人在社交媒体上撰文认为,中国新闻奖不是评文学作品,评新闻奖更应该看重的是它的社会效果。虽然优秀的作品中不应该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等低级错误,但这也不应该成为影响评奖的一项重要门槛,有瑕疵会减分,但不能一刀切。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对传媒茶话会讲到,文字内容虽然是新闻生产的基础,但已经开始成为审核标准之一,而非唯一。中国新闻奖对于编校差错的尺度可以根据其引发的新闻内容意思改变的程度而定。若完全改变了原新闻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则属于重大错误,应严肃对待;若该错误对整体文意并无影响,则可以从宽处理。同时,也应关注错误的次数。

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顾勇华根据“审核”启动以来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提出一个设想:能不能把审核中指出的编校差错,与作品一起提交评奖委员会,将把关、决定权交给定评评委,由其决定是否可以获奖、获何等奖项,而不是在审核委员会的审核环节就直接拿掉了,为一些瑕不掩瑜的作品争取一个获奖的机会。

据传媒茶话会了解,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规模达90人,成员包括业界、学界等领域的专家。

“我们拿到参评作品时,已经注明了此稿‘拟撤销’‘有审核意见’‘有评议意见’等。‘有审核意见’一般是指稿件限评等次,如限评二等奖、三等奖。”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委陈力峰这样告诉传媒茶话会,拟撤销、降级、申诉、驳回申诉等环节一般在定评评审前就由审核委员会完成了。审核专家在作品定评前所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新闻界倡导一种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

曾祥敏建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编校差错需要严格按照评选细则来进行,并适当细化、完整。比如,细化差错分类,按照载体分类,书面文字应注重文字、数字、符号、图素等;音视频应注重清晰度、分辨率等;按照差错性质分类,即按照差错的严重性程度分为内容不正确、表达不准确、格式不规范等。再比如差错的次数,可以分为“同一差错”和“同类差错”等,并根据新闻作品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梳理近10年的评选办法,传媒茶话会发现,中国新闻奖对差错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调整的,经历了从严到宽,再收紧,再度放宽的历程。

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启动了一项重大改革:增设审核环节。审核委员会32位委员,分成11组,“狙击”每一件参评作品里的错误。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新闻奖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比如,作品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落字等情况,不得获一等奖;以上错误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不得获奖。

曾祥敏分析,在初期,由于面临的各种情况都是全新的,稍显严苛的标准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将评奖流程带入正规,取得评奖效果的实效性,彰显评奖的权威地位,相应地,灵活性可能有所欠缺。此后,中国新闻奖对原有的评选标准进行调整,在流程上,简化了部分流程,比如对差错次数的严格规定变为“有无差错”;在内容上,从“不得评奖”调整为“限制评奖等级”,为更多作品争取到获奖的机会。

2015年,中国记协进一步细化了参评作品差错情况的规定,明确3类差错情况不得获一等奖,1类情况不得获一、二等奖,并首次提出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新闻专栏申报代表作之外内容,差错达到5处,不得获奖,但标点符号不准确不影响文意和记者现场采访口误非原则性错误的作品不受影响,评选标准进一步放宽。

王兮之回忆,2016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对字词标点要求很严,当时就有评委提出不同意见,评委会主任征求全体评委意见,最后大多数评委认为还是应按既定的标准执行。此后,业界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字词标点符号差错无伤大雅,不能因此将优秀作品淘汰或降级,之后评选标准有所放宽。

2020年,评选文件中明确“存在差错的作品限制获奖等级”,并规定三种情况不得获一等奖,继续保留差错出现5次以上(含5次)不得获奖的规定。但评选办法并未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差错提出明确要求。

2021年延续评选标准,但将差错出现5次以上(含5次)不得获奖的规定收紧为3次。2022年、2023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文件仅体现了对导向、社会效益等的评选标准。


但据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陈力峰了解,当年评选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审核工作细则的,尤其是对于语言文字差错有着明确规定,字词、标点差错仍然会影响获奖等级,只是这项工作主要在前期的审核环节完成。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秦克峰
迁移: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