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如果你的报道或文章怎么修改都像流水账,那很可能是采访环节出了问题,一次研讨会上,几位资深记者就“如何挖掘细节、使叙事复杂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如何提问才能让一个人敞开心扉?当采访对象不善言辞时,记者又要如何引导他们讲出全部细节? 资深媒体人Amanda Ripley前不久发表了一篇名为《让叙事复杂起来》的文章。她建议新闻从业者向律师、调解人学习,因为这些人最擅长“终结无用叙事、看穿深层动机、引导倾诉欲”。 基于Amanda的观点,非营利组织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让24位记者和两名调解人一起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互相分享谈话技巧。 以下是Amanda在《让叙事复杂起来》中提出的建议,以及参会记者分享的自身经验。 放大分歧 Amanda呼吁记者不要砍掉不符合叙事走向的细枝末节,反而应该强调它们,以发掘人性中的复杂。 这样提问: 关于这件事,有什么地方被理解得过于简单了吗? 你是否会有割裂感? 如果站在对方立场,有什么观点是你觉得有道理的? 《The Narwhal》记者Sharon J. Riley在报道加拿大西部亚伯达省的煤炭行业萧条现状时,就描写了失业矿工的多面人生。这些矿工都明白,人类减少碳排放的大势是不可逆的,但Sharon并不想让这些矿工变成一个面目模糊的整体,所以她写了一位研究劳工法的人权热衷者的故事,同时他可能还是当地唯一一位严格素食的炼钢工人。 02 放宽视角 同时,记者经常会把人物或事件的某一个侧面放大,但有时会一叶障目,忽视更大的视角。 关于放宽视角,Amanda举例说,比如当多数媒体还在就边境墙问题辩论时,不如挖一挖过去两个世纪里,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处理边境问题的。放宽视角,你就会发现更多可调查的问题。 这样提问: 在这件事上,是什么导致了人们意见分裂? 你为什么会相信这些信息?(你是怎么决定信这个,而不信那个的?) 《纽约时报》“Dot Earth”博客作家Andy Revkin早在新闻界强调“复杂叙事”之前,就已经懂得放宽视角了。 2009年,他在一篇探讨气候变暖危机的文章中,公布了自己和多位气候学专家的邮件,这些专家观点迥异甚至完全对立,而他只向专家们提了一个问题:这项研究的明确结论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在正常的极端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一个小插曲而已。你是否认同这一结论?如果觉得错了,也请告诉我为什么。 03 更多倾听 Amanda提出了“循环练习法”——重复对方的话,再抛出自己的问题。如果受访者认同你的问题,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话被听进去了,接下来会更容易敞开心扉;如果不认同也没关系,人们通常都会再解释一遍,而且会更细致。 这样提问: 然后呢? 一提到这件事,你感觉如何? 你的(恐惧、不信任、自豪感等情绪)源自何处? 抱歉打断一下,你刚才的意思是XXX吗? 关于这件事,有什么是别人从来没问过你的吗? 《纽约时报》播客节目《The Daily》的主持人Michael Barbaro就非常擅长为受访者营造倾诉的氛围。在讲述美国大法官Brett M. Kavanaugh被指控高中时性侵女同学的一集内容中,他采访到了受害者Caitlin Flanagan,提问中就包含很多“然后呢”、“接下来呢”、“你的感受是”、“你的意思是”。同时,他会在采访中适时停顿,留给受访者反应时间,并在采访过程中展示温和的同情心。 04 探索动机 采访对象讲出来的内容往往是“是什么”,而记者要弄清“为什么”,以便得到更具建设性的对话。 这样提问: 为什么会这么做? 为什么这件事件对你来说如此重要? 你认为哪些经历塑造了你现在的价值观? 面对不认同你的人,你最希望他们能在哪方面试着理解你? 你又是否想过理解对方? 05 反驳确认偏误 Amanda表示,如果记者想要反驳确认偏误(即:个人无论事实如何,会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必须要足够小心,因为人们对于不符合自身认知的观点,总是抱有敌意的。 这样提问: 很多人都说……(与受访者相反的观点),你怎么看? 外界对你的描述,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 俄勒冈州公共广播电台记者Allison Frost在报道波特兰流浪汉营地时,就意识到了这点。他们去采访流浪汉时,一开始都是问他们姓甚名谁、最近在做什么等拉近关系的问题。 当采访进行半个多小时后,Dave Miller就会提出问题:“网友有一种说法是,波特兰对流浪人口的政策太慷慨,可能会致使外地流浪者涌入,你觉得他们会不会愿意来呢?”结果他得到的答案完全没有敌意,受访者大多很有条理地反驳了他的问题。 06 关注对立面 面对有争议和立场分裂的话题,Amanda建议记者主动邀请受访者,探讨对立面。 这样提问: 你认为和你对立的人会如何看你? 你认为对立方的诉求是什么? 关于对立方的立场,你已经了解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Thomas Edsall会写关于性别和性侵的话题,但他所关注的是如何给所谓“男子气概”下个定义,这个话题本身充满争议。他的采访不仅仅是请站在“男子气概”立场上的受访者下定义,还请他们想象如果自己是对立方又会如何下定义。 Ref: https://thewholestory.solutionsjournalism.org/22-questions-that-complicate-the-narrative-47f2649efa0e(kewell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KbmqIOrrsP1gRf3SXKZGQ
编辑:陈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