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翟学伟:社会科学的研究该如何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1:31: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本次媒介社会学暑期研修班中,翟学伟老师对各位学者汇报论文的精锐点评让学者们受益匪浅,同时也给大家在今后如何做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相信参会的学者们听完翟老师的点评后犹如醍醐灌顶,受益良多。会后,有很多学员争先恐后地和翟老师交流,但囿于时间有限,学员们不能一一向翟老师请教,虽然翟老师对各位学员论文的点评都颇为犀利,但都十分生动且直中要害,精准地分析出了每个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让大家意犹未尽。现将翟老师给学员们在今后如何做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建议以及翟老师给参会学者汇报论文的点评分享给大家。



为了大家能在以后更好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翟学伟老师首先为学员们提出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建议:第一,作为做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在研究中要能经受住批评、经得起批评。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更容易使人有所触动,也更有利于未来研究的进步;第二,并非一定要以发表期刊的级别高低来区分论文水平的高低,一流期刊上的论文质量并不一定比核心期刊上论文的质量高,还是要看论文本身写得如何。因此,不能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判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因而评判论文的质量,我们需要一个公平客观公正的态度;第三,作为学者,我们要提高自身研究的兴趣,培养研究的乐趣,要把研究看作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待学术不能带有太大的功利性,做研究不能单纯只是为了发表或者毕业,要带着解决问题的谦卑之心做学问,不能浮躁,更不能草草了事;第四,成功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对既有知识天梯的垫高和对现存理论的增进。因此,我们要学习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刻苦钻研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写论文做研究不能照着前人依葫芦画瓢而照搬程序,要始终保持心灵的谦卑,长怀进取之心;第五,对于做学问,“问题意识”很重要,要带着问题去研究,对研究问题的取舍,要始终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之所以要研究是为了什么”,不能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这样是不会有进步的;第六,社会问题、新的思想和观点层出不穷,新的学术热点也此消彼长,但不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转化为学术问题去研究,很多问题只是常识,因而我们作为学者要杜绝犯诸如“只满足于证明常识就是对的”这种研究结论;第七,研究要有洞见。我们做学术、研究问题不能只照章办事、只依照前人建立的规范、仅仅依靠定量数据来说明一切,要有自己观察与思考。



紧接着,在论文指导的环节中,翟学伟老师语言生动、引经据典、言辞犀利、直戳痛点,敏锐地点出了学员在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的几个问题。对于第一篇陈权博士的《搞活动:媒介化社会中的新型人际关系建构——对一个泛趣缘群体的民族志考察》,翟老师表示,此篇研究对每一个点的研究都不够深入,要考虑概念的分类问题。什么是趣缘群体,网络趣缘群体又如何定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翟老师说,学习西方经典理论,要带着问题去思考,不能“匆匆走过”,对于新的概念,要去思考如何去“分类”,这样才会有知识的增进。此外,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不能凭空创造概念,要做到“每说一句话,自己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谷学强博士的《在焦虑和狂欢之间——从锦鲤祈愿看当代青年的幸运崇拜》,翟学伟老师指出,在对研究进行选题的时候,考虑当下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导向性虽然无可厚非,但过度的“赶热点”,就要考虑日后被冷却的可能。热点瞬息万变,做学问不能盲目跟风,要开动脑筋,要有“洞见”,去研究“变化中不变的东西”。此外,翟老师说,我们还要注意做研究要避免过度诠释现象,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不适合的概念上。



姜海博士的《“修身”:一个健康认知与传播的本土体系阐释》,翟学伟老师提出,作者把“健康”和“修身”分开研究更为妥当,“健康”如何转化为“修身”,硬要把健康拉拢到中国传统文化修身的话语体系里去阐释,需要作者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翟老师还指出,虽然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起步比国内早,但仍有很多西方理论是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学员们在运用的时候,要充分做好本土化的工作,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盲目认为西方的理论更先进,而要努力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本土化理论。对孟筱筱博士的《对“上海非遗青年”社群的个案考察》,翟学伟老师指出,作为学者,要考虑自己所学的知识结构对做具体的研究的帮助在哪,还要考虑自己所做的研究与一般的新闻记者的撰稿的区别,要有自己所学学科的专业意识,要和“没学过的人说的不一样”。辛文娟教授的《成为母亲:孕产妇网络社群中的信息流动与社会支持》,翟学伟老师提出表扬,从选题来说,作者能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触动,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学术问题,是很值得学习的,与此同时,此篇论文也存在着研究的聚焦性不够的问题,文章的核心问题不够明确。



田素美博士的《家: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域》,翟学伟老师提出,论文的缺点主要出现在作者对研究的意识仍停留在教材的写法上,过于宽泛,缺乏聚焦;对于杨逍教授的《医生的自媒体叙事与医患沟通研究》,翟学伟老师指出,作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叙事欠妥,因为叙事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值得研究的选题,学者们不能只依靠定量的方法,而是要视情况而定。对于周红丰教授对RPG网络游戏的研究,翟学伟老师认为,此篇论文类似于孟筱筱博士对“上海非遗青年”社群的研究,都是一种个案研究,选这类的选题,要充分考虑好此类选题是否有意义与是否有值得研究的必要性。



听完翟老师的精锐点评,学员们都收获不少,借鉴到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可以总结出,学员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是我们在做研究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具体每一个研究点上,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和分类,导致研究没有聚焦,太过宽泛;第二是论文写作的功利性太强,做研究写论文只为了发表,因而研究内容只是单纯的抓热点而忽视了该研究是否有长期的存在价值;第三是做社会科学研究时,我们时常缺乏对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而没有积累性,对既有知识没有增进,此外还存在对概念过度诠释的现象,没有从经验出发,只是泛泛而谈;第四是在研究中存在生搬硬套以及盲目堆叠西方理论的现象,对于西方理论,本土化的工作不够充分,时常缺乏丰富本土理论的使命感;第五,缺乏自己学科的专业意识与研究精度,没有区分研究与一般新闻记者撰文的区别。

来源:河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OW1_fQGcVD5HyDkknd-O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