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赵香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1-4 16:52:04 | 只看该作者

        从政权建设方面来看,国民党虽在各大城市拥有自己的统治力量,也自1928年起,宣布“实施训政”,但实质上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也是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并且也有不少的腐败现象,逐渐失去人心。而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团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将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府作为自己的政治革命纲领,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逐渐获得人心。而人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能在一年内通过三大战役基本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为什么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能一步一步壮大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应变能力以及理论创新能力。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队,并且大胆地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样也就避免了直接与将主要力量保存在城市的国民党的正面冲突,并通过各种政策在农村发展自己,也团结广大人民,赢得人心。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方面团结抗日,另一方面面对国民党的排斥,共产党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保存发展自己。
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放在国际大环境中,可以找到与中国革命胜利相关的三件大事。其中两件大事是1929年到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和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件大事使各列强忙于应对内部危机和矛盾,而对中国革命无暇顾及。之后冷战拉开序幕并愈演愈烈,这也促使苏联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客观上这些都有利于共产党发展壮大,推翻国民党统治。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中国国情错综复杂,它能胜利归根结底是人心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与此同时,共产党的胜利是共产党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果,也是团结人民的结果。

62#
发表于 2016-1-5 15:54:45 | 只看该作者
《你我之间》有感

           从各国首脑,到艺术名流,再到流氓恶棍,无论是声名显赫之辈,还是臭名昭著之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密友—迈克·华莱士。

           华莱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我之间》这本书又称作是|迈克·华莱士回忆录|。迈克·华莱士,美国王牌电视人,CBS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明星记者,节目主持人和业界常青树。在中国人心中,迈克·华莱士这个名字还和某种特殊的政治时局变革相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用疑虑重重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刚刚历经浩劫、重新打开国门的红色国度之时,华莱士代表CBS在北京中南海独家采访了当时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成为一起轰动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大事。《人民日报》随后刊发部分采访内容。这是邓小平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西方电视媒体的专访。华莱士由此成为让西方世界了解“红色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华莱士也获得了无数举世诧惊的奖项,他的退休甚至被认为“标志美国新闻界一个时代的结束”。

        本书里,华莱士真诚的讲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发生的诸多镜头背后的故事,其实也就是他的一本个人职业生涯回忆录。

         20世纪50年代,电视还处于黑白图像时代,默默无闻的在纽约电视台工作的华莱士和他的同事特德·耶茨却因为一档新颖的电视访谈节目《深夜追击》声名大噪。以扎实的调查为前提,向嘉宾提出任何电视观众如有机会都想问问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蛮横无礼,带着挑衅意味。
        “这世界上没有鲁莽的提问”。—“电视女王”费·埃默森。
        “通常,最有才干的、最有教养的人最爱谈论的话题是宗教、政治和性。不夸张的说,他们对除此之外的话题兴趣寥寥。而对于普通的、教养少些的人,即使他们组成团体讨论,也会制定规则避免谈宗教、政治方面的话题,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任何受人尊敬的、品格高尚的人是不会谈论性的。”—萧伯纳。
          当然在一个节目中,纠纷难以避免。比如有一期华莱士采访了当时华盛顿专栏作家德鲁·皮尔森。皮尔森是一个坚守新闻传统的记者,他擅长挖掘华府政界的丑闻,并因此认为是华盛顿最可怕的记者,他还以形式鲁莽出名。在采访中,他们谈到政治和下一届的总统选举,共和党派尼克松,民主党派肯尼迪。就谈到肯尼迪写的一本书《当仁不让》时,皮尔森坚决说这本书是肯尼迪找人代写并获得普利策奖的,但当事人却坚决否认。在诽谤诉讼的威胁下,华莱士的上司也就是ABC电视台总裁奥利弗·特雷兹在节目播出之前还出面公开道歉。一个电视节目惹恼肯尼迪家族,并且收到诽谤诉讼进行道歉,是节目本身应该对政治避而不谈还是美国当时的社会言论已经受到严重约束?虽然后来历史学家赫伯特·帕梅特在《杰克:约翰·F·肯尼迪的挣扎》中披露了他对《当仁不让》写作过程的详细调查,他得出结论:书显然是由人代写的,“书的调查、草稿和大纲是其他人的集体劳动”,他指出,“而文风,显然是特德·索伦森本人的特色”。(索伦森:肯尼迪的高级顾问和首席演讲撰稿人)
         
        当他面对那些改变和试图改变人类历史的大人物们时,他冷静、甚至冷酷地以自己的方式尖锐地刺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追寻着真相,也追寻着这些功过难断的人物内心深处的个人渴望、动力,还有恐惧。

          在当下的中国,新闻媒体行业处于一个发展的非常时期,它摆脱了原有的单一“喉舌”角色,以前从未有的自尊和勇气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功能。

        没有愚蠢的提问,只有愚蠢的回答。

         

         
63#
发表于 2016-1-6 16:17:0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你慢慢来》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顷刻岁月安静柔和,龙应台给了这个孩子无限的爱与宽容。耐心与勇气,慢慢等下去,而非急躁的把蝴蝶结拿过来扎好再交回孩子手中。爱的成全。也许她确实想拿过这个蝴蝶结将它扎好再递给孩子,看着如此可爱的孩子,她是宁愿拿自己的时间换来孩子自己的破壳。也许很多母亲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多母亲将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的守护在手中,这是爱,但它并不理智。是的,母亲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理智的做法。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美丽的故事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与怜悯。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走。
   
      

        
64#
发表于 2016-1-9 20:08:49 | 只看该作者
默默走过大一上半期

       今年我十七岁,我上大学了。
       在父母和家人朋友心中,这都是一特别值得开心的事儿。
       曾经幻想过的大学也就那样,觉得自己会闲的无聊发慌。但事实,不是。
       也会有早晨六点多就起床忙着吃个早饭,赶着八点的课,一点也没有高中时期快要迟到却依然洗漱步骤完整的镇定,反而现在寝室人一多,空间一小,使我显得更加惊慌;也会有晚上深夜不停的赶作业的无奈,坐在床上,极小的空间放着一张桌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的我显得是那样的无语,绝不是高中深夜甚至凌晨都依存的打了鸡血的学习动力;但更多的是杂乱无章的事让我束手无策,每天不一样的时间段课表和也许会突来的社团活动,生物钟彻底摧毁,没了高中的三点一线生活…
        事实是我不开心吗?
        这突然的一对比,我也实在不知道是高中好还是大学好。
        每个没课的早晨我都可以睡到中午,每个追剧的夜晚我都可以尽情通宵,每个月总会腾出那么几天时间出去玩一次…
         我认识了不同的人,第一次遇见来自这么多不同地方的同龄人并且很幸运的和他们成为了朋友成为了同学。我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自己对自己呵心的照顾。因为是一个人,努力使自己着最合适的装以防感冒;因为空间太小,努力使自己的床变得整洁,每个晚上都把自己明天要穿的衣服整洁的叠好放在那儿;因为没有了伸手即来的日子,自己盘算着一个月的工资该怎么花该怎么支撑有着淘宝的日子,于是又冠上了“会计”的名,仔细的盘算着;因为都是同龄人,必须要多想想自己平常所做的事的正确性以及傻傻的防止自己被骗的事儿,没有了老一辈的随时警告,更多的要自己亲自来注意这方方面面;因为要自己料理,装被子什么的必须去学会,合理的利用时间在洗衣机旁抢占先机,换季时又要自己想半天该放哪些衣服到柜子里,哪些要继续来穿… 没有人来叫醒你,手机的闹铃是必设的。
         学会了如何来拍摄并做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高中语文拼音不再流行,更多的是国际音标是什么鬼。政治也不叫政治非要叫思修。考试居然还有开卷的。
         似乎在大学,学习突然变得没以前那么重视,你拿的是实践去斗争。
        无论好坏,一个“大学生”的名号就决定了你在那些高中生初中生心里必然是天天闲的要命的大神人物。你在一个高中生特别是一高三狗或高四狗喊累的话,那绝对是被认为你在装13或者认为你在秀。但是我想说一句,要看你选什么专业阿!什么专业阿!咱这个新闻专业是逗人玩的吗!轻松吗!笑而不语。
        其实心里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寒假时间长,虽然以前听了寒假没作业的屁话高兴的屁颠儿屁颠儿的时候结果主任还是布置了作业。寒假回去高中生还在上学,这时候就可以去学校外面摇一摇的散会步享受一下别人投来的羡慕的神情了。我是大学生我自豪。除此之外就是作为一个学生会干部,能提前看完学院里的一切演出这就是一最大利益。挂着个牌儿往那儿一站又是一个满足虚荣心的时刻。
         So easy 的心理感受。相信自己现在应该是成熟了些。
65#
发表于 2016-1-9 20:09:45 | 只看该作者
   广电二班宣传委员的自述
        我,赵香。是咱大广电专业二班的一个小小宣传委员。 之前竞选这个班干部时就听说这个是照照片的班干部,心想着没事儿反正也挺喜欢照相的,并且也轻松。
       但当班上活动忙起来的时候,你再也不是什么宣传委员,你的代号是班干部。请班干部到哪开会,到哪儿帮忙。你是宣传委员,麻烦帮做一下这个ppt。
         建了一个咱班自己的微博(西科大新闻1502团支部),之前声称自己要每天必刷班博,把我们班官方微博声势弄起来。然而,班上没有了活动,每天我也只能更些鸡汤,甚至到最后鸡汤也没登了。实在是感到抱歉,为自己之前夸下的海口合不了圆场。
        然后简单总结一下这学期来的事儿。首先是班上的第一次聚会,新老生交流会,其次是院运动会,校运会,还有美食节,然后班上的第二次聚会,还有团辅课,然后心理委员举办的心理活动,元旦游园,两次干训会… 照了无数的照片。现在能记着这些活动的也就只有照片了。
           但作为班干部的一分子,我觉得自己除了微博这块儿没弄好之外,其余的班上的活动需要我的地方我都是能出现就尽力出现了,帮班级做事儿,自己内心也挺乐意的。毕竟班干部就这几个,你不帮忙也没人能弄完了。
         
         下学期就努力完成微博这块的管理,想一个能让微博运作起来的方法。毕竟大学这地儿就是你想完成的就没有完不成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