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转型年,一个做过报纸、杂志、电视,当过门户总编辑的人干了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12:05: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2015-12-19 余晓宇 浙大传媒星空

人物介绍 | 吴晨光
1998年进入新闻行业,曾在央视、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任职。搜狐网前总编辑,现任“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
12月11日,吴晨光老师受邀参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第六期“卓越传媒人大讲堂”(大讲堂的干货回复“吴晨光”关键词即可获得)。上午九点,在讲座开始前,吴老师接受了学院全媒体平台记者的采访,向我们分享了他从媒体人到互联网从业者的转型经历和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观。

从纸媒到搜狐就是一个机缘巧合
全媒体:您之前在《南方周末》还有《中国新闻周刊》都是做调查报道的,也做得非常出色,是出于什么原因您选择加入搜狐网呢?

吴晨光:其实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机缘巧合。当时是2012年的三、四月份,搜狐正好缺一个新闻总监,然后刘春,凤凰卫视的执行台长给我发了个信息,说希望有一个南方系的人来帮他一起工作。我那时候正好在《博客天下》做副主编,觉得那个平台还是偏小,因为它是个每十天出一次的旬刊,搜狐网这个平台和品牌可能会更好一点。因为本身它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当时也没有怎么考虑就过去了。

全媒体:从纸媒转投门户是否和全媒体采访部建立失败有关?

吴晨光:其实和《中国新闻周刊》全媒体采访部建立失败没什么关系,因为那时我已经不在《中国新闻周刊》了,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当时纸媒并没有像现在这么衰落,没有出现断崖式的下滑。这完全是一个机缘巧合的和个人的选择。只是你可能觉得在搜狐这样一个平台,它的品牌,它的影响力,或者说它的发挥空间,会比在《博客天下》这样一本杂志更大。当时我对互联网的认识并不是很多,我只是在互联网里干新闻,之前对互联网没有任何研究就去了。然后主要是跟春台第一次见面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因为你去工作的话你主管的领导很重要。他是当时搜狐网的总编辑,我是他的后任,我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有范儿的大哥,算是“一见钟情”,我就去了搜狐帮他做事情。还有我们当时的总裁王昕,她现在是春播网的ceo,做电商,我跟她也很聊得来。后来春台和王昕都离开了搜狐,我就直接对搜狐的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先生汇报。张朝阳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给了我许多帮助,特别是他对于用户思维的引导和在宏观战略上对方向敏感地把握,这些对我的影响很大。

全媒体:您转型到门户网站后开展了搜狐的媒体融合变革,建立了类似于中央厨房的生产模式。您觉得从单一报道形式发展到全媒体报道形式后,互联网的应用会对专业主义的要求有所变化吗?

吴晨光:专业主义的要求本身从新闻的这个选题的判断,和整个文章的主线逻辑以及文章语言的构架,没有变化。专业主义还是专业主义,这些是不变的。变化的是什么呢?随着媒体平台的不同,表达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在平面媒体,你不会想到视频这个表达手法,但是现在全媒体报道的话表达手法还是需要更立体。换而言之,时代发展了几千年,人们对于审美的标准,在唐朝是以胖为美,在宋朝是以瘦为美,但是整体来说的话,东施她肯定美不了,西施和杨贵妃在不同的时代大家可能是有争议的,但是东施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美不了。这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我们不能说这个最基本的标准都随时在变化,那我们人类就没法存在了,标准是有传承的。所以在新闻专业主义这块,比如一个调查报道在印证一个重要信息的时候要采访三个不同信源,而且三个信源要互不相干,这个事情我觉得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不过现在这个不好的地方就在于,现在自媒体的充斥就是太多垃圾了,谣言、标题党,这个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了。新浪网的前总编辑陈彤说他退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上有太多不好的东西了。所以说人们的审美不变,或者说好新闻的标准不变,并不代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都要追寻这个标准。因为造谣很简单,它不需要印证,自媒体公众号连审核的方式都没有,所以我们在信源特别是新媒体里需要有一个取精华去糟粕的优选过程。专业主义的标准和要求是不变的,真正好的调查报道的标准是不变的,但是它需要加上互联网的特质,包括传播方式,比如立体化,还有H5,H5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产品,push(推送)也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在很多时候你写一个五十字的push和一个五千字的调查报道是不一样的,你需要把里面最精炼的东西提炼出来,引导用户点进去。这些就是互联网给你带来的改变,你要去适应。但是无论是五十字还是五千字,或者是一百四十字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你都不能胡说八道,现在这个底线已经被完全突破了。

全媒体:那么怎样把专业主义与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融合呢?

吴晨光:我觉得这个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更多地去学习掌握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学习互联网新兴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传统媒体比较有优势的东西运用到上面。

(感谢吴晨光老师供图)
从搜狐到一点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

全媒体:您加入一点资讯机缘巧合的因素很多,是什么让您决定转投一点呢?在一点资讯获得的收入比搜狐高吗?

吴晨光:还是那个原因,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因素。因为一点当时是一个创业公司,搜狐就比较安稳了,待着意思不是很大,还是想搏一下吧。收入是很重要的一个,但是和搜狐差不多,但是一点有期权,就是说如果获得期权,一点能够成功上市的话,我就可以财务自由了。这是很大的一个诱惑。但另外一方面也考虑到整个门户其实还是在一个衰落的时期,一点这种千人千面的app要比千人一面的app要更先进,因为它可以根据你的兴趣爱好和场景去推送你喜欢的东西。门户是什么呢?门户出现的原因是当时98年、99年的时候信息很少,没有微信也没有微博,没有浏览器也没有搜索,当门户把所有信息快速海量聚集在一起时,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缺乏感。但现在的问题是,搜索引擎一大堆,浏览器一大堆,社交媒体一大堆,门户提供的集纳式而不是精选的信息你已经看不过来了,你现在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也就是微信微博两个渠道,还有其他的社交。在这个时候需要出现一个更新型的信息渠道,他能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推送你喜欢的东西。当然兴趣爱好并不只是那种很狭义的东西。当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个性和共性是等同的,个性和共性等同的时候这个东西也是你喜欢的东西,所以它根据你的关注判断,推送你喜欢的东西就会让你对信息的获取效率很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你自己还要去筛选。它会颠覆以往千人一面的信息获取模式,它会提供一个更精准的分法,“精准”这个词很重要。

全媒体:在搜狐和一点两个平台获得的成就感有何不同?

吴晨光:获得的成就感的话,在搜狐更多的是对新闻的理解,但到了一点资讯的话视野更宽了。首先一点的用户量很大,有一千两百万的日活用户,而且我们是根据你搜索的结果去给你定制不同的频道。你比如说搜索“吴晨光”,所有吴晨光的新闻都出来了,你定制一个吴晨光频道,以后它就可以固定给你推送吴晨光的新闻,如果出了一个“吴晨光”牌的手机,定制吴晨光频道的人就会收到这个手机的广告。这就需要你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互联网,而不仅仅是新闻资讯。你把微信理解成一个平台,把微博理解成一个平台,你也可以把一点资讯理解为一个平台。所以说一点资讯的成就感或者说对你的工作要求更高了,你不仅仅是要理解新闻,你还要理解互联网,我觉得这个其实挺重要的。

全媒体:您曾说“在(一点)这样一个互联网或平台级产品上,全媒体采访不再那么重要”,但也表示一点资讯应该有自己的优质原创,两者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能不能解释一下其中的关系?

吴晨光:第一个,这两个话我确实都说过。因为一点资讯的重点已经不是在做新闻上,它甚至不在做资讯上,它可能更多是把这个平台转化为服务性平台,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赚钱,所以全媒体采访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至于为什么要有一点原创,第一大家毕竟还保留了一点对新闻的理想,第二如果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有一些发声会更让人记住这个品牌,从搜狐到一点的转型抛开了纯新闻的东西,所以没有必要在新闻领域过多推广。全媒体采访不是作为我们的一个必须的内容,是一个枝节上的东西而不是主干。

全媒体:您觉得在总编和产品经理两类称呼中您更喜欢哪个?您现在判断“好的内容”的标准是什么?您觉得怎样看待“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

吴晨光:这个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总编辑还更多的是在编辑这块,就是内容这块,产品经理生产的是产品。内容和产品什么关系呢?就是杯子和水的关系,水是内容,是资讯,杯子是产品。产品经济是什么?就是杯子的体验好坏,杯子口关上的时候杯子放在车上也不会洒出来,但又要容易把口掰开,杯盖也要容易拿下来,杯子里放多少水合适,这是产品经济需要考虑的。但是里面放的是焦糖、拿铁、还是卡布奇诺,这是内容需要考虑的事。当然两者要配合。内容“以用户为中心”是不是基本,不是基本,运营就是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但是作为媒体的话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个价值观的表达。在互联网上的搜索结果不一定,但是浏览结果一定是涉黄涉性的东西是最吸引人的,但你不能把一个网站办成一个黄色网站,不能把报纸办成一个黄色小报。所以在这里说的“以用户为中心”是在最基本的道德、法律、伦理框架之下,满足基本价值观的“以用户为中心”。所以我认为完全以用户为中心还是有问题的,那一点资讯就没法看了,基本上全是八卦了。

全媒体:从之前报道看凤凰网对一点资讯持股最多,现在是不是也是如此?凤凰网作为综合门户网站,对于一点资讯而言有怎样的影响?反过来呢?

吴晨光:对,(凤凰网现在持股)46.8%。它会更强调一点资讯的媒体气质,包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其实我们到一点资讯之前曾经讨论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不要纳入一点资讯,因为它不是个新闻类的应用,是个资讯类的应用。但是经过几次事件看到,其实当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什么内容都会追寻。因为每一次发生一个大事,比如说天津爆炸,国庆阅兵,包括优衣库,周永康,长江沉船,发生这些大事的时候流量都会飙升,这个让我们决定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去做重大突发事件。但是它是把用户吸引过来的,要把流量吸引过来转化成用户,从用户身上赚到钱,这个就需要你的平台变成服务型的平台,让它更有营利性。凤凰会在媒体性和内容方面要求更高。第二就是凤凰有一套成熟的管理规范,一点是一个新成立的创业公司,管理上有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凤凰本身是一个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可以帮一点扩大影响吧。一点对于凤凰来说主要是资本的提升价值,也就是市值,因为上市以后一点的估值肯定会比凤凰要高。

全媒体:您之前说过产品——平台——生态的进化论,一点资讯如今算是成功的平台吗?个性化或者说兴趣定制在如今和未来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吴晨光:我们是比今日头条领先一个时代的产品。打一个比方,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发布上,今日头条就像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把资讯传递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一点资讯就是火药和指南针。所谓火药,就是在用户搜索和定制自定义频道的过程中激活用户沉睡的碎片化的兴趣。而指南针值得就是我们利用后台的算法,把你的阅读行为、你搜索什么东西和你通过设置关键词自建频道的兴趣表达做到最统一,可以非常精准的给你推送你喜欢看的东西。今日头条是靠点击来给你推荐东西,这个点击的问题在哪里?很随意,而且大家都会点那种轻松、愉快、活泼,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下三路的东西。一点资讯也可以靠点击,但是更多的是靠搜索,就是你在一点资讯上搜索什么东西,订阅什么东西,它就给你推送什么东西。但一般人不会搜那种很无聊的东西,至少我不会。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今日头条强调的是推荐,我们强调的是推拉。就是你点,它给你推,你是被动的,但是搜索是主动的,这个推拉是统一的,像中国的太极一样。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挖掘用户的深度的东西。在我们一点资讯里有两百多万个频道,就是用户搜过两百多万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其实可以把用户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搜索信息和点击信息完全是两个概念,今日头条是没有搜索功能的,至少它的搜索框不能在首页上,所以它是强调点击,更简单更直接。

(来自百度图片)
转型之路理解互联网思维

全媒体:请您谈谈您眼中成功的媒体和媒体人转型的案例,看待转型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您回看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是不是每一步都是必要的?

吴晨光:中国成功转型的媒体我觉得很少,因为现在的“爆款”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这些其实还是直接换成新媒体形式,传统媒体鲜有转型很好的,浙江日报的创新工厂还不错,但是目前的盈利状况也还是个问题。所以我没觉得哪一个媒体转型得比较好,成功转型的媒体人应该相对比较多。我认为真正的转型成功应该是对互联网更深入一个层次的理解,而不是把原来平面媒体的内容搬到一个app上,它标志着你对产品、对技术、对算法、对渠道推广的综合性把控和了解进一步上升到对互联网的理解。我的转型基本上没有走什么弯路,而且每一阶段都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觉得人生不存在太多的弯路。因为你的每一步只要你用心去经营,它都会给你带来收获,但如果不努力那每一步都是弯路。我当搜狐总编辑的时候是38岁,应该是当时几大门户网站最年轻的总编辑,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也没有走什么弯路。

全媒体:现今时代已经出现了机器人写稿的模式,商业帝国如阿里也有收购媒体的行动,媒体人的价值在如今应当是什么?

吴晨光:媒体人的价值实际上还是在挖掘和创造优质的内容,这点很重要。阿里收购媒体也依然需要有人来运营,收购本身也反映了媒体人的价值所在,如果没人管没人要,反而是没有价值。机器人写稿是很奇葩的一件事,它写只能按程序,但是真正有个性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稿件,那种优秀的调查稿和特稿文本必须得是人写的。机器永远只能做粗糙的流水线的工艺,真正的优秀产品必须得手工打造。

全媒体:学界与业界有时会存在脱离现象,您认为新闻教育应该更注重理论还是实践?

吴晨光:学界和业界的脱节肯定是存在的。,因为大量的业界的老师本身没有从事过新闻实务,他们的案例大多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定势思维比较深。新闻学还是应该更注重实务而不是注重理论,因为它不是一个理论学科,它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全媒体:一点资讯如今的用人标准是什么?

吴晨光:一点资讯的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第一要在专业领域有扎实的知识,体育编辑要懂体育,娱乐编辑必须在娱乐领域比较资深。第二是要对技术产品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说算法的扒取,如果要是不理解这个,就无法站在机器的肩膀上,无法去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这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里面工作的重要基础,不能仅仅懂内容。第三我觉得要有用户思维,传统的编辑更多的思维是围绕“我想给用户什么东西”,而现在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判断用户的喜好,然后给他推送相关的东西,前提条件还是要遵守一定的价值观。专业知识,与技术产品沟通的能力和用户思维这三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来自百度图片)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人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也是思维模式的转换。
一篇专访难以涵盖整个互联网或者媒体行业态势,若感兴趣,可以关注吴晨光老师的微信公众平台“一点晨光”,小编相信里面的内容会对你有所启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OSX+10.10.5+build(14F150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2h1YpU8y351jn9g6KS9j97uys%2Fa%2Bg7S8VOrcGuz%2FbgCiTf7oVVp9C4cLRpjrtU8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